_编年_或_主题_英国历史课纲的争论_林慈淑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2第二章 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殊死斗争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如图为世界近代史上一位资产阶级政治家的“成长记录” 据此判断他是()A. 克伦威尔B. 华盛顿C. 拿破仑D. 甘地【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成长记录”中的“共和国执政”、“护国主”可知他是指克伦威尔结合所学可知克伦威尔曾逼迫英国君主退位解散国会并转英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英吉利共和国出任护国公成为英国事实上的国家元首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不符合应排除2.1649年英王查理一世被处死共和国在英国建立之后克伦威尔大权独揽对内建立护国公政体对外颁布《航海条例》与荷兰争雄克伦威尔的做法()A. 限制了英国国王的权力B. 维护了英国革命成果C. 沉重打击了专统治D. 保证了议会行使权力【答案】B【解析】英吉利共和国建立后君主制度被推翻了英国不存在国王 A项排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政局一度动荡为巩固政权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强力政权在此形势下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其统治有利于维护英国革命成果 B项正确克伦威尔统治时期的护国公制与国王制实无本质区别 C项排除克伦威尔实行的是军事独裁统治议会无法行使权力 D项排除故选B3.【加试题】.下列哪次战役的胜利使克伦威尔的骑兵赢得了“铁骑军”称号A. 马斯顿荒原战役B. 纳西比战役C. 平定王党叛乱D. 远征爱尔兰【答案】A【解析】4.克伦威尔说“我宁愿要一个懂得自己的战斗目标、热爱所认识的东西的布衣粗服而不要你们称为‘绅士’而别无优点的将领”材料反映克伦威尔选拔军官的标准是()A. 出身于下层的普通百姓B. 乡绅C. 不考虑出身但有才干、有奋斗目标D. 能听从克伦威尔的指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我宁愿要一个懂得自己的战斗目标、热爱所认识的东西的布衣粗服而不要你们称为‘绅士’而别无优点的将领”可知克伦威尔选拔军官重视才干、有奋斗目标的人而不注重出身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重视“懂得自己的战斗目标、热爱所认识的东西”即才干而非出身故AB 两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选拔军官的标准是重视才干和奋斗目标故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5.护国政府统治时期英国政权的实质是()A. 封建专制统治B. 资产阶级民主政权C. 封建开明君主政权D. 资产阶级军事独裁政权【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护国政府统治”时期是克伦威尔在位时期他推行的是军事独裁统治此时期的政权属于资产阶级军事独裁政权故D项正确A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资产阶级民主政权、封建开明君主政权均与克伦威尔在位时期政体史实不符故BC两项错误故选D6.到了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完成后不少人开始回顾起“为他们海外扩展开辟道路”的克伦威尔这主要是由于他()①颁布了《航海条例》②与葡萄牙等国签订商约③在全国建立了有序的行政机构④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A. ③④B. ①③C. ②④D. ①②【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颁布了《航海条例》、与葡萄牙等国签订商约均与海外扩展直接相关①②正确 D符合题意的建立行政机构与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与海外扩展并不直接相关③④错误 ABC均不符合题怠排除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形成克伦威尔军事独裁的主要原因是()A. 受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B. 克伦威尔军队威望较高C. 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D. 托利党力量单薄【答案】C【解析】题干涉及克伦威尔军事独裁问题结合所学可知内战后英国许多军官及伦敦大商人成了爱尔兰的大封建主为了保护既得利益他们认为只有在英国建立军事独裁的统治才能确保爱尔兰的“安全” 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克伦威尔身上因此远征爱尔兰的结果为在英国推翻共和制及建立军事独裁铺平了道路这实质上说明军事独裁的建立是巩固新政权的需要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故选C8.164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大抗议书》称“比一切东西更有利的莫如挖掉这些罪恶的根源那就是不经议会同意而妄以国王陛下名义向人民征税或征收其财产税的专断权力如今已有两院断定并以国会的一项法案宣布这样权力是违反法律的”议会的真正目的是()A. 要求减免赋税B. 要求征税权C. 实现人民主权D. 限制国王权力【答案】D【解析】议会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议会的真正目的是限制国王的权利.故选D.9.奥利弗·克伦威尔是英国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宗教领袖下列关于他的各项活动,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①马斯顿草原大战,赢得“铁骑军”称号②解放“小议会”,被拥立为终身护国主③组建“新模范军”,发动纳西比战役④发布《航海条例》,排斥荷兰中转贸易A. ①③④②B. ③①②④C. ①③②④D. ④①③②【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①是1644年②是在1653年③是1645年6月④是1651年故①③④○A正确排除BCD.10.1653年克伦威尔驱散议会自任“护国公” 在担任护国公期间他推行的内外政策包括()①组建“新模范军”并处死查理一世②提倡宗教信仰自由③积极发展工商业④颁布《航海条例》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答案】B【解析】组建“新模范军”1645年组建,而且不是克伦威尔的行为,1649年英国议会处死查理一世故①错误颁布《航海条例》是165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 故④错误 1653年克伦威尔驱散议会自任“护国公”期间提倡宗教信仰自由积极发展工商业故②③正确排除ACD 选B11.英国革命中出现了克伦威尔任护国主的军事独裁统治法国大革命出现了拿破仑称帝这主要是由于()A. 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B. 资产阶级民主发展不充分C. 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的需要D. 防止封建王朝复辟的需要【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克伦威尔和拿破仑的出现都是为了维护革命成果稳定了资本主义统治故C项正确克伦威尔和拿破仑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没有体现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故A项正确B项不是主要原因应排除D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应排除故选C12.读下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 马斯顿荒原战役全歼王军主力B. 克伦威尔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C. 英军在约克镇投降战争结束D. 牛顿在牛津提出微积分的算法【答案】B【解析】13.克伦威尔在其“护国主”任上曾说“护国主为终身服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 上述言论说明了克伦威尔()①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②实际操纵了立法权和行政权③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④成为名副其实的独裁者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D. ②④【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护国主为终身服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可知克伦威尔实际操纵了立法权和行政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独裁者故②④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克伦威尔是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者并不是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故①错误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③错误故D项正确14.1653年克伦威尔驱散议会自任“护国公” 在担任护国公期间他推行的内外政策包括()①组建“新模范军”②提倡宗教信仰自由③改善法律扶持教育④颁布《航海条例》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担任护国公期间” 结合所学可知组建“新模范军”1645年组建而且不是克伦威尔的行为故①错误颁布《航海条例》是165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④错误②③均是克伦威尔在担任护国公期间的措施故B项正确15.查理一世之所以接受《权利请愿书》是因为()A. 《权利请愿书》同意国王可随意征税B. 詹姆士一世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达成的传统性习惯C. 查理一世当时急于获得金钱补助D. 《权利请愿书》接受了“君权神授”的观点【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查理一世急于获得金钱援助违心同意了《权利请愿书》故C正确《权利请愿书》规定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随意征收捐税故排除AB项不合史实排除“君权神授”是古代以宗教来主导政治时期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而提倡的一种法《权利请愿书》不可能接受故排除D故选C16.1453﹣1458 年间克伦威尔解散议会就任护国主他不仅是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海、陆军总司令还掌握了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他的命令具有法律效力这一时期克伦威尔统治的实质是()A. 封建主义君主专制政权B. 民主共和政权C. 资产阶级军事独裁政权D. 君主立宪政权【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克伦威尔建立独裁统治拥有军事政治大权成为护国主其目的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成果因此克伦威尔统治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军事独裁政权故C项正确克伦威尔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利益故A项错误英国没有建立民主共和制故B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故D项错误17.霍布斯(1588-1679 年)目睹着英国事态的进程“当等级社会被革命冲垮平等的个人相互冲突时如何才能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宁?”“只有建立强大的专制政府才能做到” 在英国革命历程中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事件是()A. 出台《大宪章》B. 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C. 发动光荣革命D. 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只有建立强大的专制政府才能做到”可知在英国革命进程中只有克伦威尔统治时期建立了军事独裁统治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18.(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詹姆士一世迷恋什么思想?造成了什么社会矛盾的激化?18.(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克伦威尔为夺回“漂亮姑娘”采取了哪些行动18.(3)材料三中“国内不满情绪的增长”与材料一中夺回“漂亮姑娘”对英国的政局产生了什么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联系当时劳动人民的反映谈谈你对制定国家政策的认识【答案】(1)思想反映了詹姆士一世坚持“君权神授”思想.矛盾造成了国王与议会矛盾的激化.【解析】(1)第一小问的思想依据材料一的描述可知思想是了詹姆士一世坚持“君权神授”思想.第二小问的矛盾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思想造成了国王与议会矛盾的激化.【答案】(2)行动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迫使丹麦、葡萄牙等国签订商约扩大英国的对外贸易.【解析】(2)本小问的行动依据材料二结合克伦威尔的事迹可知行动有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迫使丹麦、葡萄牙等国签订商约扩大英国的对外贸易.【答案】(3)影响导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认识国家政策的制定要坚持以民为本.克伦威尔将战争作为英国扩展对外贸易的手段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造成了国家财政状况恶化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遭到人民的反对.【解析】(3)第一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三结合克伦威尔的措施的结果可知影响是导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第二小问的认识依据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国家政策的制定要坚持以民为本.克伦威尔将战争作为英国扩展对外贸易的手段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造成了国家财政状况恶化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遭到人民的反对.19.(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人文主义的特点指出其产生的政治根源19.(2)对文艺复兴的评价材料二与材料三存在哪两种不同的观点?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的内涵?19.(3)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分析这种“大破大立”对欧美政治文明的影响【答案】(1)特点①重视人的价值②强调知识的作用③崇尚道德④尊崇理性政治根源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解析】(1)根据材料“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从重视人的价值、强调知识的作用、崇尚道德、尊崇理性等方面概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政治根源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答案】(2)观点①材料二认为文艺复兴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②材料三认为文艺复兴是“精神的新生”内涵①前者认为文艺复兴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②后者认为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解析】(2)根据材料“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可知两种不同的观点是材料二认为文艺复兴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材料三认为文艺复兴是“精神的新生” 根据“恢复”和“新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内涵前者认为文艺复兴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后者认为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答案】(3)破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或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精神统治)立①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②提出关于理性王国的构想(如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等)影响①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起到了动员作用(法国大革命)②为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美国1787年宪法)【解析】(3)通过阅读材料不难发现“大破”指的是启蒙运动猛烈的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大立”指的是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人物们强烈的追求民主政治、权力平等和个人自由以及提出关于理性王国的构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破大立”对欧美政治文明的影响从动员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为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等方面进行概括归纳即可。
杭州师范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doc
杭州师范大学
201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单位代码:10346 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余杭塘路2318号邮政编码:311121 联系部门:研招办电话:xx 联系人:章老师
一、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2024-2025学年北京课改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487
2024-2025学年北京课改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487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王意如在《中国历史上的传说与谎言》中写道:率先指出中国有“四大发明”的是英国人李约瑟。
1937年,37岁的李约瑟开始学习中文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1942年,急需提高军民士气的蒋介石把李约瑟以及与他一起搞研究的中国留学生鲁桂珍接到重庆,让他们到中国来实地研究中国科技史一年后(1943年在重庆搞出了“四大发明”的研究成果,轰动了世界。
对此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 A、“四大发明”这一概念的提法来自于西方的学者B. B、李约瑟在“四大发明”的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C. C、搞“四大发明”的研究是为了提高军民的士气D. D、“四大发明”的研究成果与政治环境密切相关2、美国亨廷顿教授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1965年希望减少美国的移民的人只占美国人口的33%,1977年占42%,1986年占49%,在1990年和1993年占61%。
20世纪90年代的民意测验持续表明60%或以上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A、在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过快,财政负担加重B. B、移民增多导致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并严重对立C. C、大量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D. D、美国政府推行的歧视性移民政策的必然影响3、1910年,学部拟定的《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折》第十三条规定:“观览图书,任人领取翻阅,惟不得污损剪裁及携出馆外……无论保存之类、观览之,概不得以公文调取,致有损坏遗产之弊。
”这些规定()A. A、体现了西方的文化侵略B. B、满足了知识分子的诉求C. C、使图书馆设置有章可循D. D、蕴含着一定的平等精神4、西周时期,统治者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而呼之为“天”,周王则为受天之命而王天下的“天子”。
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0464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简史试题课程代码:004641.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首先提出“有教无类”思想的教育家是A.孔子B.老子C.墨子D.孟子2.结束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标志是秦始皇颁布的A.书同文B.行同伦C.吏师制D.挟书令3.汉代广为流传并保存下来的蒙书是A.《急就篇》B.《三字经》C.《百家姓》D.《蒙求》4.《颜氏家训》的作者是A.颜渊B.颜师古C.颜之推D.颜元5.太学推行“三舍法”是在北宋的A.庆历兴学B.熙宁、元丰兴学C.崇宁兴学D.元祐更化6.福州船政学堂的创办者是A.左宗棠B.沈葆桢C.曾国藩D.李鸿章7.中国科举制度正式废除的时间是A.1903年B.1904年C.1905 年D.1906年8.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培养革命干部的军事学校是A.上海大学B.农民运动讲习所C.黄埔军校D.红军大学9.蔡元培关于教育方针的思想不包括A.军国民教育B.公民道德教育C.世界观教育D.人生观教育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的基本法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D.《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1.在古希腊雅典,陪同儿童上学和放学的人是A.父母B.教仆C.教师D.士兵12.西欧中世纪修道院学校的教学用语为A.希腊语B.希伯来语C.拉丁语D.雅典语13.在文艺复兴时期写有《愚人颂》的教育家是A.维多里诺B.佛吉里奥C.委吉乌斯D.伊拉斯谟14.日本明治维新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是A.《教育令》B.《学校令》C.《教学令》D.《学制令》15.夸美纽斯的教育代表作是A.《大教学论》B.《大教育学》C.《教育漫话》D.《德育论》16.赫尔巴特的心理学一般被认为是A.行动心理学B.观念心理学C.官能心理学D.行为心理学17.福禄培尔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哲学和A.宗教B.数学C.科学D.美学18.20世纪初期,法国推行的“统一学校运动”主要目的是要改变典型的A.单轨制教育B.双轨制教育C.三轨制教育D.多轨制教育19.德国纳粹统治时期的教育主要在A.1870-1918年B.1919-1933年C.1933-1945年D.1945-1955年20.在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中创办“有机教育学校”的教育家是A.帕克B.克伯屈C.约翰逊D.帕克赫斯特非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厦门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袁行霈教授认为: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文明都处在相对集中的较小范围,一旦遭到外族入侵或自然灾害,就难以恢复;而中华文明所在范围和回旋余地很大,便于吸纳与整合不同民族的势力和文化,也不致因地区性的自然灾害而全体毁灭。
这一观点旨在()A. 从文化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包容性B. 从地理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C. 从文化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先进性D. 从地理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本土性2. 饕餮是商人信仰图腾,商代青铜器多有饕餮纹;“凤鸟”则是周人信仰的图腾,西周建立后,凤鸟纹样开始流行。
商人重酒,周人禁酒,周公颁布禁酒令《酒浩》限制饮酒,周代青铜酒器大量减少。
商周两代青铜器的变化说明()A. 祭祀成为青铜器的主要功能B. 政权更迭影响文化生活C. 商周时青铜文化达到了鼎盛D. 经济发展推动制度更新3. 南齐以前,南迁的北民往往对黄籍不屑;南齐以后,政府严查黄籍,防止南迁的北民为他们的祖先窃注爵位,冒充士族,逃避徭役。
造成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 政府大力推行土断B. 南方相对稳定C. 南迁人口逐渐减少D. 经济重心难移4. 两宋时期,福建民间护航神灵圣妃(妈祖)信仰经商人的传播逐步成为沿海地区最重要的海上信仰之一,同时圣妃被列入国家祭典并得到多次加封。
该现象反映了,两宋()A. 海洋意识得到了提升B. 儒学地位持续下降C. 闽人以海为田的传统D. 国家赋税仰仗东南5. 据如图可知,这一时期的商业()A. 经营模式得以创新B. 违约行为频繁发生C 契约意识不断发展D. 管理规范受到重视6. 太平军从湖北进军南京的路上,“不信诸神及浮屠氏,遇寺观辄火之,目为妖庙”。
占领南京后,实行严格的出版管制,一切“妖书邪说”均不得买卖藏读,同时大量印刷《天条书》等书籍,要求官民仔细阅读。
统编版高一下学期(必修二)《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综合测试卷-附答案
统编版高一下学期(必修二)《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综合测试卷-附答案一、单选题1.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包含着对传统儒学的扬弃B.欧洲启蒙思想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C.二者都构想了未来社会的政治制度D.二者都体现出对君主专制的批判2.有人说:“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石头、剪刀、布’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
”对此种说法你认为A.形象贴切地道出了三种权力之间的关系B.非常正确地讲出了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实质C.不妥,三权关系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D.不妥,三种权力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制约A.人们对电视的依赖性增强B.电视越来越深入民众生活C.奥运与电视已经相辅相成D.电视深刻影响了奥运赛事4.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
这一国际组织是()A.不结盟运动B.联合国C.世界贸易组织D.欧洲联盟5.日本学者林直道在《现代日本经济》中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特点,不是每个企业的经济活动的简单累加,而是政府亲自定调,采取一切手段来协调经济高积累。
”这一材料说明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是A.混合市场经济B.“统制经济体制”C.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D.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6.《英国产业革命史论》中提到:所谓工业革命,其中包括六个相互关联的大变化和发展,即机器制造业的发展、铸铁业的革命、纺织机械的运用、化学工业的创制、煤炭工业的发达和交通手段的进步。
下列人物的成就不属于上述范围的是A.哈格里夫斯B.史蒂芬孙C.瓦特D.贝尔7.就其才能而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大多并非由杰出的政客或政治家担任。
此外,共和派又通过修宪使总统渐渐不能行使重要职权。
北京市通州区新高一下学期历史精编选择题合集含解析
北京市通州区新高一下学期历史精编选择题合集精选练习有答案含解析1.1848年发表的关于英国泰晤士河的讽刺诗:“污秽怎堪此河流,面前流淌污浊水……伦敦诺尔一路臭,多少基督徒呼吸,冒泡河面散发臭。
”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源是A.基督教信仰迷失B.人民缺乏环保意识C.政府疏松的管理D.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2.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顰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这反映出A.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B.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C.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D.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3.李贽认为“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非但不是“万世之至论”,而且变成了“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
”这种议论A.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B.是对专制君主的猛烈抨击C.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D.表明李贽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4.1917年列宁在斯莫尔尼宫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元已经开始!”列宁提出这一论断的依据是A.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B.“国际工人协会”成立C.无产阶级第一次建立了政权D.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建立5.公元2世纪的罗马法中规定:“奴隶处于主人的支配权下。
……主人对奴隶拥有生杀权;而且所有通过奴隶取得的东西,均由主人取得。
”但在此律文后,罗马法继续明确规定:“但是在今天,任何罗马市民和其他一切受罗马国家权力管辖的人均不得过分地和无故地虐待自己的奴隶。
”这主要表明罗马法A.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B.有利于保护平民的利益C.蕴含着自然法的理念D.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6.1988年12月6日,第4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同意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
自1990年以来,中国先后参加18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1.47万余人的维和军事人员。
这一行动表明我国A.主导了联合国维和行动B.深化拓展新型区域合作C.推进“一带一路”战略D.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7.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
2013年版英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知识点解析
2013年版英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知识点解析2013年版英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的三个主要阶段前后相连,贯通地方史的学习,强调古希腊史的学习,歌颂英国取得的成就,认清英国现实地位,展示人类的成就和苦难,英国之外的世界历史内容并不完整,通过对具体历史知识点的表述和取舍,蕴含了价值目标和情感目标。
标签:英国;国家课程标准;历史科;2013年版;知识点國家课程标准是国家颁布的对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1991年英国颁布了第一个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之后于1995年、1999年、2007年再次颁布,现行的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是2013年9月11日由英国教育部颁布的。
我国学者对英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的关注始于2000年之后,2003年李稚勇率先在国内介绍英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一次性地介绍了1991年、1995年和1999年的英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分析了3个课程标准的结构、特点、价值和教育目标[1]。
2008年,李稚勇继续跟踪探讨了2007年颁布的英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对其内容体系和成就目标进行了分析[2]。
赵国惠、邬岩姣在翻译1999年版英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特点[3]。
周丽芳的硕士论文[4]和闫玉侠的硕士论文[5]都将关注点聚焦于2007年版的英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
郭燕飞对2013年版英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的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解读[6]。
以上学者的研究多从教育学的角度,对英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等进行论述,即使涉及教学内容,也只是将之作为论述教学目标的铺垫,没有单独、全面地进行考察,然而历史知识本身具有特定的意义,对某些方面历史知识的强调或忽略,将反映出运用历史知识时的心态,因此,需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2013年版英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的知识点进行全面解析。
一、2013年版国家课程标准历史知识点概览2013年版英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首先表述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所要达到的总学习目标,之后从知识点、知识面、历史抽象名词、历史概念、历史探询方法和历史洞察力六个方面,对总学习目标进行了分解,然后分“主要阶段1”“主要阶段2”和“主要阶段3”三个阶段,表明每阶段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和所要掌握的知识点。
口述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言 ,利 用 科 技 设 ^?^ ,双 方 合 作 谈 话 的 求 杏 都 是 口述 史料 ,将 _^ 音 整 理 成 文 字 稿 ,再 经 研 究
加 工 ,可 以'与'成 各 种 口述 历 史 专 著 。”'I北 京 大 学 历 史系 杨 立 文教 授 则 认 为 :“口述 史 最 基 本
的含 义 , 足相 对 文字 的资料而 言 ,就 是收 集 当事 人或 知情 人的 门头 资料 。它 的基本 方法 就
被 访 谈 1^—17 目的 访 谈 的 录 音 、 求 像 所 k!乂 的 口述 资 料 , 作 为 构 述 或 免;^ 1历 史 原 貌 的 重 要 史
料 文 本 的 …种 科 学 方 法 ,就 其 基 本 的 科 属 性 而 是 历 史'7 ^的 分 支 学 科 。” 北 京 社 会 科
学 院 钟 少 华 先 生 也 认 为 :“口述 历 史 是 受 沾 者 与 W 史:r.作 者 结 合 的 产 物 ,利 用 人 类 特 有 的语
飞猛进 的发展起来 。
(二 ) 口述 史 的定 义
关 于 n 述 史 的定义 ,学 界存在着 不 同的意 见 。内文斯 的同事和 学术继承人 路 易斯 ? 斯
塔 尔 说:“U 述 历 史是通 过有 准 备 、以》 音机 为 工 具 的采 访 ,Td 述 人 们 口述所 得 的具有 保存
价 值 和 迄 今 尚 未 得 到 的 原 始 资 料 。” ’而 美 国 著 名 的 口述 历 史 学 家 唐 纳 德 ? 里 奇 在 他 的 口述
标 准 的 精 神 ,促 进 学 生 的 全 面 发 展 。 将 口述 史 与 高 中 历 史 课 程 结 合 起 来 , 无 疑 贯 彻 新 课
高二历史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试题
高二历史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试题1. 1641年,英国大主教劳德指出:“每当下院有什么议案将要提出,并且认为上院会坚决拒绝或国王不会同意的时候,渐渐地暴民们就会来到国会,高声喊出他们所要提出的这个或那个要求……”这表明()A.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斗争得到了城乡群众的支持B.城乡的广大群众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阶级C.革命初期人民群众受封建贵族的迷惑而反对革命D.新议会的下院同英国广大人民群众处于对立状态【答案】A【解析】】注意时间“1641 年”,也就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刚开始时。
这一时期英国的下院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机关。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所谓的“暴民”实际上是人民,当下院的意见不被采纳时,人民支持下院的斗争。
故答案为 A 项。
【考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点评: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议会。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提出了《大抗议书》,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治纲领,此次议会是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
到1648年底,内战结束。
1649年1月,处死查理一世。
5月,议会正式宣布建立共和国。
至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到顶点。
2. 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
”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A.结束了王权专制B.君权收归议会执掌C.建立了责任内阁制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解。
由“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
”得知英国结束了王权专制。
所以选A。
3.规定未来的国王必须是英国国教徒的法律文件是()A.《三年法案》B.《王位继承法》C.《权利法案》D.《权利宣言》【答案】B【解析】略4.英国思想家弥尔顿在1 667年写的《失乐园》一诗中“对最高的掌权者,发出了怒吼”。
“掌权者”是指A.都铎王朝B.“护国政体”C.英国议会D.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答案】D【解析】略5.下列政体曾出现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有①君主专制②共和政体③护国政体④君主立宪制⑤总统制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答案】 A【解析】略6.托马斯·阿奎那和詹姆士一世关于封建专制统治的学说,不同点关键在于A.国君与上帝的关系B.国王与法律的关系C.国家与教会的关系D.王权与教权的关系【答案】D【解析】略7.以下主张废除奴隶制的有①杜桑·卢维杜尔②伊达尔哥③亚历山大二世④林肯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略8.关于克伦威尔建立的“护国政体”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实质上是军事独裁体制②地方管理采取了军事措施③解散议会④厉行清教法规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答案】A【解析】略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经反复的根本原因是A.人民群众没有把革命推向前进B.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C.斯图亚特王朝不甘心失败,对革命分子进行拉拢腐蚀D.革命领导权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掌握【答案】B【解析】略10.(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人口的集中固然对有产阶级起了鼓舞的和促进发展的作用,但是它更促进了工人的发展。
2020年天津协同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0年天津协同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由此可见,张謇认为 A.实现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前提 B.兴办商务是西方富民强国之根本所在C.中国应该农、工、商业同步发展 D.兴办实业是实现富国御侮根本之道参考答案:D2. “我们必须对我们的国民、他们的工作以及他们的未来增加投资,同时削减我们庞大的债务。
”“让我们决心把我们的政府变成如富兰克林·罗斯福说的一个‘大胆、持久试验’的地方。
”(出自美国某一总统就职演说)文中“大胆、持久试验”是指( )A.将生产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管之下 B.实施“伟大社会”的施政纲领C.加大国防开支医治生产停滞 D.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刺激新需求参考答案:D克林顿政府重新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使政府部门更有效地介入经济生活,但不是将生产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管之下,故A项错误;约翰逊的“伟大社会”纲领,把罗斯福新政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材料中“削减我们庞大的债务”不符,故B项错误;加大国防开支,与材料中“削减我们庞大的债务”不符,故C项错误;克林顿主张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但是,他的干预政策又不同于凯恩斯主义的扩大政府开支以刺激消费的主张,而是既要削减财政赤字又要增加投资,与材料中“增加投资,同时削减我们庞大的债务”相符,故D项正确。
3.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参考答案:C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
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文化抉择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文化抉择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关于近代中国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参考答案:传统文化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仍旧占据优势地位。
2.1793年,围绕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发生的中英文明碰撞,不包括下列哪项()。
参考答案:问题与主义之争3.晚年康有为、梁启超蜕变为保皇派,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从其奉行的进化论角度看,原因在于()。
参考答案:庸俗进化论奉行渐进与改良,但反对革命4.下列观点中哪个不是严复的思想()。
参考答案:“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5.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资产阶级革命者夏瑜,在敌人的屠刀下慷慨就义,下列哪一选项不符合当时民众的反应()。
参考答案:夏瑜的牺牲,换来了人们的觉醒。
6.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试图冲破旧的思想牢笼,他们大都( )。
参考答案:接受了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7.下列著作的作者不是李大钊的是()参考答案:《文学革命论》8.信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学者不包括下列哪位()参考答案:胡适9.《青年杂志》的创办者是()参考答案:陈独秀10.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参考答案:民主与科学11.“赫胥黎起而尽变故说,以为天下不可独仁,要贵以人持天。
以人持天,必究极乎天赋之能,是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
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这表明,与相对应,《天演论》强调的是()。
参考答案:积极的“与天争胜”,“胜天为治”的思想12.新文化运动高举的旗帜是()。
参考答案:民主科学13.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了鼎足而三的格局,不包括()。
参考答案:问题主义14.下列不属于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是()。
参考答案:康有为15.“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如徒颂西人,而贬己所守,未窥为治之本原者也。
”提出这种思想的是()。
参考答案:王韬16.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涵义正确的是()。
人教版历史选修二:7-1《英国宪章运动》同步练习及答案
英国宪章运动一、选择题1.促使英国宪章运动出现的原因是( )。
①1832年改革未使工人群众和小资产阶级得到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工人队伍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增强③资产阶级镇压人民的抗争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促使宪章运动出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但“资产阶级镇压人民的抗争”不是宪章运动出现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时间上不符。
答案:B2.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之所以称为宪章运动,是因为( )。
A.工人阶级要求取得制定议会法案的权利B.斗争的主要目的是要求议会通过《人民宪章》C.《人民宪章》抨击了社会贫富不均的现象D.斗争主要是在“全国宪章协会”的领导下进行的解析:1836年先进工人组织“伦敦工人协会”,试图通过合法的手段废除统治阶级的反动立法。
1837年协会领导人和议会激进议员起草《人民宪章》,以议会法案的形式将工人阶级的基本要求体现出来,要求统治阶级采纳,所以英国工人阶级的这场斗争被冠以“宪章运动”的名称。
答案:B3.英国宪章运动标志着英国工人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对于“独立”的正确解读是( )。
A.其主张已完全超出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范畴B.工人独立地提出了本阶级的政治要求C.认识到暴力革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根本道路D.自始至终是工人阶级的独立斗争解析:结合史实分析各选项:宪章运动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普选权,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的范畴,A项表述不正确;宪章运动是和平请愿的政治斗争,参与斗争的还有议会中的激进派议员,C、D两项表述也不正确;B项表述符合史实。
答案:B4.宪章运动过程中三次请愿运动的共同点有( )。
①宪章派组织发动②工人群众积极支持③请愿中工人阶级独立提出经济要求④因为领导人的动摇而失败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②解析:第二次请愿中工人提出经济要求,第三次请愿因领导人的动摇而失败,③④不是共同点。
2022年-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
2022年-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单选题(共50题)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文中的“此项制度”指的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 D2、18世纪,英王使者马戛尔尼来华,提出自由贸易要求,被乾隆皇帝拒绝。
这反映出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A.尊王攘夷B.休养生息C.抑制工商D.闭关锁国【答案】 D3、元朝末年流侍的一首小今中写道:“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A.淮河泛滥B.海河决堤C.开凿运河D.整治黄河【答案】 D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下列成就属于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是()。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 C5、据记载:“纽伯里的约翰·温奇库姆的一处工场有200名织工织布,并有200名学徒在帮工,100名妇女梳理羊毛……呢绒一经织好,立即交到50名剪毛工人和80名整饰工人手里,这个工厂还有一个雇佣20名工人的漂洗坊和40名工人的染坊。
”由材料内容可知这种生产形式是()。
A.包买B.手工工场C.家庭作坊D.同业行会【答案】 B6、《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
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材料中促成“我”婚姻态度转变的社会条件不包括()。
A.社会制度的变革B.社团组织的支持C.法律保障D.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答案】 D7、两宋时期,风俗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繁荣,其主要原因是()。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程朱理学影响的扩大C.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D.民族文化交流的加强【答案】 A8、古代中国的一位思想家认为:“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
历史知识特质与历史教育方向
历史知识特质与历史教育方向
林慈淑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教学》
【年(卷),期】2015(000)012
【摘要】为什么需要来谈“历史知识特质”与“历史教育方向”的关连性?事实上,这两者会有关连是相当晚近的事。
因为长久以来,在台湾,“历史教育”更多的是与“社会政治”的目的相连结。
这种设想历史教育的方式,比“历史知识本质”的思考更为人熟知,渊源更为久远。
【总页数】5页(P12-16)
【作者】林慈淑
【作者单位】台湾东吴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1
【相关文献】
1.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厘清历史发展脉络——以历史必修Ⅱ高三一轮复习为例
2.
历史知识的传播——《新编历史小丛书》策划后记3.科学实践与本体论历史主义——以历史知识论为例4.普及历史知识的新尝试——介绍《历史知识台历》5.论
历史知识社会化的基本原则——以中国历史知识社会化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第五单元测试1.1835年,印度总督本丁克决定:“英语政府的伟大目标应该是在印度本地人中间提倡欧洲文艺和科学,所拨出的一切教育经费最好完全用在英语教育上。
”这表明英国当力图()A. 将英语教育融入印度本士教育B. 以行政手段促进印度基督教化C. 在印度大力推行西方文化D. 推动英语文化与印度文化结合2.人类文明最初犹如茫茫大海的几座孤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点状文明在空间拓展中相互连接。
古代文明扩展的方式有()①武力扩张与征服②神话、艺术与文字传播③技术传播④宗教和思想传播A. ①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③④D. ②③④3.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
”这一认识反映了()A. 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B. “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C. 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D. 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4.“一带一路”倡议成为社会热点。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远征、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华等素材。
他们研究的主题是()A. 文明的冲突与融合B.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C. 帝国的扩张与崛起D. 中华文明的吸引力5.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或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②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③促进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觉醒④推动了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6.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位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
”这种“独立的意识”具体表现为一战后()A. 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B. 美、日的迅速崛起C. 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D.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7.亚历山大东征时,沿途兴建了许多希腊式的新城。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课文问题解答——岳西县店前中学2021届高一(4)(5)班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课文问题解答——岳西县店前中学2021届高一(4)(5)班选录:王焰明 2021.3.25第8课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学思之窗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
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你如何理解这段话?解题关键读懂史料,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
思路引领本则《学思之窗》重在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恩格斯的精辟论断,认识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和代表性人物,理解文艺复兴的实质。
答案提示这段话是恩格斯对但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精辟概括。
但丁作为承前启后的标志性人物,给后世留下了精神和文学财富。
思考点文艺复兴只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再生”吗?解题关键学生梳理所学文艺复兴的内容。
思路引领要从新生资产阶级的诉求来看文艺复兴的兴起答案提示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即可。
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总结分析课文基本内容的能力,提高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探究与拓展问题探究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18 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德]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无答案)
九年级历史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5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古代埃及,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最重要权力的是A. 刹帝利B. 苏丹C. 哈里发D. 法老2.某同学在上历史课时做了如下笔记。
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A. 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B.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C.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D. 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3.中古时期西欧封建社会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是A. 村社B. 庄园C. 乡镇D. 社区4.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将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传入欧洲的是A. 阿拉伯人B. 罗马人C. 波斯人D. 班图人5.布克哈特认为:“摆脱中世纪桎梏的文化需要一个向导,并在古代文明的身上找到了这个向导。
”文艺复兴的文化“向导”主要来源于A. 中国的儒家文化B. 法国启蒙思想C. 古希腊罗马文化D. 欧洲宗教神学6.梁启超说:“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西方的航海活动A. 范围不同B. 目的不同C. 规模不同D. 技术不同7.古希腊学者狄奥佛拉斯塔所著的《植物探究》只收进500种植物;瑞士植物学家卡斯珀·鲍欣于1596年出版的长篇巨著《植物的剧场》总览了6000种植物;到17世纪80年代,约翰·雷的《一般植物史》列出18000多种植物。
这是由于A. 食品储备技术的进步B. 世界各地的联系日趋紧密C. 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D. 工业革命助推了物种交流8.英国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逐步确立起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具有的典型特征是A. 王权至高无上B. 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三权分立”C. 首相对皇帝负责D. 国王权力受到限制九年级历史第 1 页共 6页9.历史学家钱乘旦认为,“美国对来自母国的观念、制度和方式加以创造性地转化,逐渐建成了一个与母国不完全相同的社会”。
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
个性意识。在多元解释中,学生不要忘记史中有“我” 的存在,要作“自己的历史学家”。“我”的解释 必须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必须置于特定时空合理解 释。要合理地解释过去,就要设身处地理解过去, 切莫用今天的价值观念解释过去;二是具有证据意 识。“我”的解释一定要建立在历史证据的基础上, 这是一条铁的法则;三是站在中性的立场。解释历 史时,“我”走出历史参与者“当局称迷”的困境, 持有“傍观见审”的眼光看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过, 欲改变教学重心, 必要有相应的课程 纲要作为支持。于是检讨沿用已久的编年史教 纲以及寻找替代的课程形式,成为彼时历史教 学的重大议题。 批评者指出,编年式教学纲要的目的多在 “以古证今” ,是按照现今社会所看重的事物为 标准, 选择和诠释特定的过去。这种思考逻辑不 “抑古扬今” 之偏差心态, 更可说是 “辉格 但产生 史观” (Whig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 的再现。 其次,编年架构的教学在内容上多偏向国 家和政治发展, 甚少着墨社会生活层面, 所呈现 “无关个人” , 不易激发学生的共鸣。 的历史往往 而最为人诟病的是: 教导 “范围广大的编年 体历史” 和教导 “某种心智上的训练” 难以兼容。 讲究古今贯通的 “垂直式” 课程在中学有限的授 课时数下, 难逃过分简化历史的命运。而简化历 史, 不但最终可能扭曲了历史, 更且无法担负起 培养能力的重责大任。 如果说旧式的教学大纲弊端百出,能够配 合新的教学目标的课程规划又该是何种形式? 英国教研人士也就此各陈己见。首先某些学者 属意“发展史” (the Line of Development ) 模式 。 “发展史” 锁定某个主题如交通、 食物等, 追溯它 们的沿革与变化。这类大纲奠基于一种发展和 演进的观念, 借由专门课题的续与变, 使学生娴 熟 “发展的思考角度” 。支持者以为, 主题演进的 “发展史”能够避免编年史架构常见的松散、 不 连贯等缺点, 而在主题一贯的时间脉络延展中, 学生得以更有效和系统地学习日期与史实。 不过, 当时最受看重的是 “ 时代史 ” (Patch, 48
二、 改革与争议
1972 至 1976 年进行的 “历史科 13~16” 计 划致力于改革传统课程大纲、规划新形态教学 内容与方法,从而在英国历史教育界投下了一 枚威力不小的震撼弹。 “历史科 13~16” 将课程区分为两个部分, 第 一部分介绍历史这门知识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统称为 “历史是什么? ” 单元。 此单元从历史是一 门以 “探究为基础 ” (Enquiry- based ) 的知识这点
DEFGH#IJKLMNO
A[$opq
\]:Z=gB;ZAC
上引两个课程范例有几个特点: 第一, 两份 大纲由三个不同单元搭配而成,意味着课程安 课程朝向 “深度研究” 和 排容许开放多元。第二, “ 主题探索 ” 的方向进行, 所规划的课题彼此独 立。第三, 大纲内各单元包含 1965 年以来课程 改革诸论中曾提出的“发展史” “时代史” (如现 代世界史单元 ) 以及 “主题取向” 等类型的大纲。 上述纲要显示计划成员尝试将历史 (过去) 和 “编年体” 脱钩。他们强调: 过去尽管是 “在时 间中发生变化” , 却不是 “因为时间而变化” ; “编 年体” 并非历史 (过去 ) 本有的特质。但全盘丢弃 旧传统毕竟不易,计划研究者纳入时序为准的 “发展史” 单元, 似有折中之意。 无可讳言,这样的纲要颠覆了单一编年式 课纲模式。其完全颠覆传统唯一一套、 历史应细 说从头的印象, 某些人可能耳目一新, 视为改变 固有教学的契机, 但对多数习于旧观者来说, 却 可能难以认同。因此,质疑批判的声音源源不 断。在各方辩论中, 有三个问题是焦点所在。
①
era ) 。顾名思义, “时代史” 教学是选择英国史或 外国史的某个时段,并就此时代内各层面的发 展细致精深的阐述。 “时代史” 教纲既不需固执 于延续性, 也不必依从编年时序的形式。这种教 纲因为对照 “编年体” 广而空泛之弊, 备受推崇。 论者肯定,此一课程设计“可以激发探究的精 神” , 学生充分神入 (移情 ) 过去某个特殊的时代 情境中, 达到真正的历史认知。 “ 时代史 ” 之外, 另一种较新式的大纲— —— “ 主题取向 ” (Thematic Approach ) 也受到瞩目 。 “ 主题取向 ” 是以各种问题为中心, 取代向来按 由不同的 时序呈现历史的方式。某些学者相信, “ 主题 ” 来展示一段时期, 可达到多元综观历史 的目的, 教学大纲的结构因此更加紧实, 且能借 由少数例证, 贯彻深度教学的要求。 当然,以上几种课程纲要形式的缺点和局 限也在时人讨论之列。最重要的, 现实中历史教 “ 重要 ” 的 “ 主题 ” 学时间不足, 如何选出适切 、 “ 时代 ” 及相关内容, 是实践这些课程模式时所 需面对的难题。 无论如何, 从 1960 年代中期开始, 英国有 关课程架构的议论沸沸扬扬。这些思辨的火花 点燃了 1970 年代各种教学实验的理想。其中影 响最大的是 “历史科 13~16” (原名 “ 学校委员会 计划历史科 13~16” ) 教学实验计划。
) , 或地方史 tory 4.我们身边的历史 (History Around Us ) 依计划者的构想,上述四个不同单元可视 需要自由组合,并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 范畴。以下为他们试拟的两份课程纲要:
, [ -./01234 \] -( !"#$% $%5678 &’()* !"#$%+ RSTUVAWXKHYZM ‘O/0% dO/0%P a_mno Y_pqo r_st efg ^_hijklj =>?@ABCDEFGH FC IHJKLM NOP3 Q
(一 ) “发展史” 问题 “历史科 13~16” 舍弃严密的时序教纲, 但纳 入 “发展史” 单元作为补充, 却也引发诸多疑虑 。 某些学者认为 “发展史” 模式的教纲难脱辉格历 史观的影响, 又经常和进步论挂钩。尤其叙述某 一专题的历史脉络时,往往为了凸显不断 “发 展” 和 “进步” 的特质而夸大不实。例如英国的国 会历史并没有所谓 “ 成长 ” 的明显轨迹, 反倒常 常表现出强烈的 “延续” 性格。甚至更多时候, 国 会成员并不乐意改变, 面对危机时, 常抱着守旧 的心态。后人如果强要用 “发展” 的单一模式来 涵盖这样的国会历史, 无疑就是说谎 。同样, 也 有学者忧心, “发展史”课程中所散发的直线进 步观点将误导学生以为 “发展史” 即是 “进步” 。 另外, “ 发展史 ” 还可能面临 “ 化繁为简 ” 之 弊。 “发展史” 课程的设计必然以单一主题贯串 古今, 如服饰史 、 医学史等, 这些议题若在时间 不足的情况下实施,很难让学生把握历史变迁 一旦缺乏充裕的时间去呈 的复杂性。也就是说, 49
2011 年第 19 期 No.19,2011
历史教学 History Teaching
总第 632 期 Sum No.632
“ 编年 ”或“ 主题 ”?
— ——英国历史课纲的争论
林 慈 淑
(东吴大学 历史系, 中国 台湾 ) [关键词]历史教育, 改革, 编年史, 发展史, 主题取向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 6241 (2011 ) 19-0047-06
展, 有关学校历史课应该采用何种形式的课纲, 即曾引发众多讨论,其中既关乎英国历史教育 “ 历史科国 改革运动, 也牵连 1990 年代新订的 定课程” 。英国历史教研人士在这方面长期激荡 出的思虑与论辩, 颇值关注。
一、 批判与反省
直至 20 世纪中叶, 英国中等学校与多数国 “通史” 教纲。 家一般, 普遍采用自古至今的英国 这种建筑在 “编年体” 架构上的大纲以教导贯串 古今的政治历史为主,学生习史的不二法门是 牢记诸多含有关键大事的年表 。以下即是 1950 年代英国 3/4 学校都采用的历史课纲: 1 1 ~ 1 2 岁: 史前史, 各个古代文明, 或中世 纪历史 1 2~ 1 3 岁:都铎王朝和司图亚特王朝时代 的英国史 (按: 1 485—1 603 年, 1 603—1 71 4 年 ) 1 3~ 1 4 岁: 1 8 世纪英国史,一些美国和大 英帝国的历史 1 4~ 1 6 岁: 1 9 世纪英国和欧洲历史 (一些 文法学校为配合公开考试而采用 ) 基本上,这份编年形式的纲要分期依据的 是政治 (王朝兴替 ) 和历法时间 (世纪 ) 。当然, 各 学校教师会因应需要而增删不同的主题内容, 不过教学目标和方法是几近一致的:课堂中教 师口授重要大事及其原因影响,学生手写和熟 记种种按年代排序的里程碑事件。此一历史教
59:;< ^_‘O/0 a_bc(
范例 2:
. !"#$% 45PQ &’()* $% +!"#$%,VWXY Z[\]^0_‘ a[bc_‘ ;[Kd g[NO v[wx y z{|}7 +~-+89% ef hijkljmind rstu KL /012345 67 89:;<=>?=@?>?ABC RSTU
① “ 新历史科 ” 指的是英国在 1960 年代末至 1980 年代兴 起的历史教育改革运动。 支持 “新历史科” 的改革者希望 从历史教育的目的、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等全面改革和 重塑历史教学生引介历史知识的本质、 运用证据的 方法, 以及提问和解释的重要性等课题。第二部 分课程包含四个单元: 1.发展史 (Study in Development ) 2.深度探究 (Enquiry in Depth ) 3.现代世界史 (Studies in Modern World His范例 1:
他 山 之 石
47
学的 “大传统” 至 1960 年代中期面临了挑战。 当时, 英国科学教育率先实验, 提倡教导学 生科学探究的方法,许多关怀历史教育者受此 激励, 也开始思索历史教学突破旧规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 历史科在学校面临了生存危机, 中学 会考学生选考历史的比例逐年降低, 显示这个科 目之不得人心。这种氛围下, 要求改变历史教学 “传统” 、 提倡教导历史学科概念 过度偏重史事的 和思考的议论纷纷兴起, 由此吹响英国历史教育 改革的号角, 开启了 “新历史科” 的运动 。
他 山 之 石
现各主题变化的背景,即无法将个别的发展和 更大的社会情境因素联结起来,如此传达的历 史图像其实有误。例如工业革命时的交通变革, 其原因并不能只求诸先前的交通形态,而必须 从更广泛的社会和工业情势中寻求解释。如果 “ 发展史 ” 未能扣住复杂的历史脉络, 则仍然会 步一般 “编年体” 历史的后尘: 叙述表浅, 充其量 只是一堆事实的无意义组合。 综合上述意见, 无论 “ 编年体 ” 或者 “ 发展 史” 式的教学大纲似乎都极易落入一个困境中: 追求自古至今的纵贯演进,不免稀释了所谈现 象的厚度, 而流于单面的解释。如此又何能迎合 “深度” 教学的需求? (二 ) “广度” 与 “深度” 的问题 标 不少英国社会大众目睹“历史科 13~16” 举多元和深度探索的课程主张,以及历史教改 人士积极鼓吹教导思考和能力, 不免惶惑难安。 他们忧心: 历史教学一旦讲究 “深度” 理解, 必定 要牺牲 “广度” 的培养。凡执着于历史应该 “学得 广” 的, 一方面不愿看到 “主题取向” 的流行趋势 “ 分量 ” 减少, 一方面也担心 导致学生所学知识 只专精于某些主题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涵盖面 将会缩减。此观点背后潜藏的假定是, 学生所学 知识量少, 代表学生程度低。 站在论辩另一端的人士当然不以为然 。针 对 “知识量少、 程度就低” , 一位皇家督察特予反 驳: 这是把让工人流更多的汗, 与提升他们的能 力品质这两回事给搞混了。 宣扬 “深度” 教学的教改人士也对 “广度” 的 教学取向颇有微词。因为通常的情况是, 教师只 会越讲越快, 不断追赶进度, 却把历史中最好的 部分以及故事 、 细节 、 幽微精巧之处, 全都弃而 不论。他们认为,真正的历史必须是引用资料 讲究精细的 、 速度缓慢的以及透彻的学习 。 的、 “快速的历史课就会说谎, 因为所描绘的历史并 不是真正的历史” 。精深探究、 细致徐缓的学习, 才能让学生体会历史的复杂性。 “ 广度 ” 或 “ 深度 ” 的教学之争, 其关键可能 在于看待 “ 历史 ” 和 “ 历史教育 ” 的眼光有所差 异。强调历史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知道各种广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