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

合集下载

萧红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萧红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萧红的写作特点及风格萧红(1907年-1942年),中国现代作家,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上世纪30年代左右,作品风格鲜明,表达了她独特的思想观点和审美情趣。

下面将从萧红的写作特点和风格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写作特点1.独创的情感表达:萧红的作品往往充满着浓郁的情感色彩,以细腻的笔触表达出深刻的情感体验。

她善于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直接描写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感受,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作品中所传递的强烈情感。

例如,在《烟花三月下扬州》中,她以亲身经历为素材,真实地展现了对爱情的无尽思念和对生活的失望。

2.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萧红的作品中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她敏锐地观察到社会风气的腐败与不公,对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的束缚有着强烈的反感。

她勇敢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伦理观念对人性的压抑,呼吁个人追求自由和解放。

例如,在《呼兰河传》中,她通过对女主人公呼兰的刻画,揭示了封建家庭对女性的压迫和摧残。

3.对女性命运的关注:萧红的作品中女性形象极为突出,对女性的命运和处境关注尤为深刻。

她生活在一个封建社会中,亲身经历了女性的痛苦和束缚,深刻理解女性的痛苦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她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关切和思考。

例如,在《呼兰河传》中,她刻画了女主人公从纯真少女到破碎家庭的女人,通过她的遭遇展现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命运的摧残。

二、写作风格1.冲破传统,大胆创新:萧红在创作中敢于突破旧有的文学传统,大胆尝试新的表现手法。

她以散文形式创作长篇小说,让作品更加灵活自由,使得情感更为细腻。

此外,她善于使用大量的口语和俚语,增强了作品的口语化和亲近感,使读者更容易被作品所吸引。

2.现实主义叙述方式:萧红的作品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激烈的冲突为特点,以真实生动的方式呈现人物形象和情节。

她注重细节的刻画,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具体、贴近读者的生活经验。

同时,她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于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和矛盾,以及社会环境的对比,使作品更加丰满饱满。

萧红人物素材

萧红人物素材

“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一、人物简介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乃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写信结识鲁迅,1934年到上海找鲁迅,并且最终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朴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1940年去香港。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但质量不高。

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

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萧红和萧军发表的《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萧红一生故事简单概括

萧红一生故事简单概括

萧红一生故事简单概括萧红,这个名字一提起来,大家脑海里肯定浮现出那个清瘦的身影,伴着淡淡的忧伤。

她的一生就像一部电影,情节跌宕起伏,让人又爱又恨,仿佛那些故事就在眼前。

她出生在一个小山村,那个地方环境优美,四季分明,听起来就像是个童话。

但是,童话的背后总有点苦涩,家里的生活并不宽裕,没钱的日子像阴影一样跟着她,真是让人心疼。

小小的萧红,心里就埋下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渴望,像是小苗儿向阳光努力生长。

长大后,她可真是个活泼的女孩儿,脑袋里总是冒出一些奇奇怪怪的念头。

可是,世俗的束缚让她喘不过气来。

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她决心走出去,开始了漂泊的生活。

哎,那个年代的女人可不容易,特别是像她这样不甘于平庸的灵魂。

她跑到北京,那时候的北京可热闹了,像个大舞台,各种文化碰撞,灵感四溢。

可在那闪耀的灯光下,她也经历了无数的磨难,情感的纠葛、生活的琐碎,真是让人伤透了心。

她的作品开始慢慢被人注意,特别是那种真实、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同身受,像是在心里扎了一根刺,让人痛却又想要再看一遍。

萧红的爱情生活真是复杂,一波三折。

她爱过几个男人,心里却总是放不下那个叫故乡的地方。

每次她在喧嚣的城市里找不到归属感时,心里就像被撕扯一样,真是个矛盾的女孩儿。

那些年,她写下了不少作品,像是《生死场》就让人看得心碎。

你能想象吗?她把生活的苦与乐都写得淋漓尽致,仿佛在跟读者说:“我也经历过这些,你并不孤单。

”作品中那种挣扎的情绪,简直像是在她心中燃烧的火焰,熊熊燃烧却又扑朔迷离。

萧红的性格也特有意思,豪放、洒脱,像极了那种敢爱敢恨的姑娘。

即便经历了很多挫折,她也没有轻言放弃。

她在流浪中找到了自我,渐渐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仿佛在告诉我们,尽管生活苦,但心中的梦却不能放。

那种精神力量,让人觉得她真的是个勇士。

她在不断的挣扎中,最终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声音,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像是她心灵的呐喊,让人感受到那份真实与共鸣。

后来萧红也经历了病痛的折磨,身体的疲惫让她的灵魂似乎也变得沉重。

萧红作品资料

萧红作品资料
• 《呼兰河传》、《生死场》等作品中的地域特色
民间传说的运用
• 借鉴民间传说,丰富作品内涵
• 增强作品的神秘色彩和艺术魅力
• 《呼兰河传》中的“呼兰河”传说
萧红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审美价值
独特的艺术风格
审美价值
• 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 独特的叙事技巧,注重个体情感的抒发
• 都关注女性地位,提倡女性解放
• 丁玲作品更注重社会问题的剖析,萧红则更注重个体生
命的体验
03
与沈从文的比较
• 都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
• 都关注乡村生活的描绘
• 沈从文作品更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萧红则更注重对乡
村生活的批判与反思
02
萧红作品的主题与风格特点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反对封建礼教,提倡女性解放
谢谢观看
萧红作品深度解读
01
萧红生平与创作背景概述
萧红的生平经历及重要事件回顾
萧红出生于1911年
•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
• 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 童年时期家境贫寒
193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
• 受到鲁迅等文学前辈的提携与指导
• 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家
• 作品以小说、散文为主
1940年代后期病逝于香港
• 病因:肺结核
03
抗日战争时期
•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
• 文人纷纷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 萧红在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反映战争题材的作品
萧红与其他民国作家的比较分析
01
与鲁迅的比较
• 都是左翼文学家
• 都关注民众苦难,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鲁迅注重现实主义,萧红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萧红的著作

萧红的著作

萧红的著作萧红,原名萧妮,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母亲”。

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高峰。

本文将从萧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代表作品以及其作品的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萧红的著作。

一、萧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萧红于1903年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家境优渥,父亲是地主,祖父是清朝公卿。

由于女童的地位非常低下,她在家庭中遭受封建思想的压迫。

幼时,父亲曾经对她说:“女人可以嫁出去的时候不能太聪明,否则没人娶你。

”这一言论深深地伤害了她的自尊心和个性,成为她后来作品中探讨封建思想、女性地位和婚姻自由的重要主题。

萧红在上海中学读书期间,接触到了现代文学并深受影响,开始尝试写作。

1923年,她考入广州中山大学文科系,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开始用笔名“萧红”发表作品。

二、代表作品萧红的作品风格独特,往往融合了她个人的经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她的代表作品如下:1、《呐喊》这是萧红的处女作,也是她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集包括11篇作品,主题都涉及到现代城市的生存状态和失落感。

其中《烟草店》、《明天的祖国》、《一件小事》等作品表现了封建旧制度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生动地描绘了新时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

2、《红玫瑰与白玫瑰》这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以“红玫瑰”和“白玫瑰”这两种描绘不同性格的人物为主线,表现了当时社会上阶级矛盾和封建礼教造成的人性悲剧。

小说的结局令人深思,那个物欲横流、人情冷暖的社会,是如何让燕子翩翩飞去?是爱情还是信仰拯救了人性?3、《生死场》这是萧红的第三部小说集,也是她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之一。

小说围绕着“生死”的主题展开,涵盖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不同的生命命运。

小说展现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萧红在这部著作中展现了极其丰富而高度的文化修养,同时摆脱了部分作家的社会现象关怀,全情赋予文字的感人肺腑和人生的深刻哲理。

萧红简介

萧红简介

萧红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毕业于女师大附中,著有《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代表作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31岁的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人物生平求学经历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

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

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

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颠沛流离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萧红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

困窘间萧红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萧红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

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

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

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

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萧红简介

萧红简介

萧红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萧红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短命,穷困,奔波,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便再没回头,中间辗转回去过一次,和未婚夫住在哈尔滨的东兴顺旅馆,后来怀孕,未婚夫出逃,引出著名的“萧军救美”一段。

近代文学家萧红及其作品

近代文学家萧红及其作品

近代文学家萧红及其作品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近代文学家萧红及其作品。

一、人物介绍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二、文学作品《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 1933(自费出版)《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萧红散文》 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萧红选集》1981,人文《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萧红短篇小说逊 1982,黑龙江人民《萧红散文选集》 1982,百花《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文三、世人评价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萧红简介资料与作品介绍

萧红简介资料与作品介绍

萧红简介资料与作品介绍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萧红简介资料与作品介绍,供大家阅读!萧红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的作品介绍萧红的轶事典故一半骨灰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2日,萧红病殁香港法国医院,遵照她的遗愿:身后要能看到大海。

在萧红去世后的第四天,端木蕻良带着笔、墨和装有萧红骨灰的一只花瓶来到浅水湾的一个山坡上,这里上边是丽都饭店,下边是游泳场,他把骨灰瓶深葬之后,亲笔题写了“萧红之墓”的木牌立于坟前。

端木蕻良在安葬萧红时,即嗅到了沿途一路上的血腥味。

他担心此处墓地不能长久保全,因此特意留下了另一半骨灰放在另一只同样的花瓶里,秘密地埋葬在圣士提反女校土崖的一棵树下。

法国医院当时就设在这所教会女校内,萧红正故世在这里。

1957年8月,萧红在香港浅水湾的骨灰被迁回广州银河革命公墓安葬。

当时内地反右,端木蕻良正在接受审查,无法亲自去广州迎回萧红的骨灰,只能写了一篇纪念文章《纪念萧红,向党致敬!》以示心迹,发表在1957年8月16日的《广州日报》上。

文革后,端木蕻良几次托香港的朋友到圣士提反女校后山去找寻萧红另一半骨灰埋葬地,但是时间久远,山上树木茂密,无法辨认。

1995年3月,端木蕻良收到香港圣士提反女校20世纪40年代的地形平面图复制件,希望能指认出当年埋葬萧红部分骨灰的确切地点。

萧红

萧红

《呼兰河传》回忆录
《呼兰河传》回忆录:1940年写于香港, 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这部作品是萧红 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 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的扭曲人 性和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茅盾曾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 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 还有别的东西,一写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 串凄婉的歌谣。”
萧红简介
萧红简介
萧红简介
萧红简介

萧红(1911-1942)享年31岁,原 名张乃莹,乳名荣华,学名秀环, 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nǎi)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35年她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 版了小说《生死场》(原名《麦 场》)。
• 注释:乃古着:廼、 本义为:“再度”、“重复”。这 就有了“一系列”的意思。后特指“你”。
《呼兰河传》所采用的叙述视角 是多样的、独特的,这种多样性 和独特性就在于整部小说不仅仅 使用了一种叙述视角,而是多样 的。接下来将从人称的交替使用、 童年记忆与儿童视角、女性自身 视角这三个角度并结合文本的相 关内容展开论述。
萧红简介
(一)人称的交替使用
在文本中,我们可以发现:“《呼兰河传》的章节中出现 了人称交替使用,如在第五章叙述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 时,共用十一节进行讲述,其中前三节采用了第一人称叙 述,第四节变为第三人称叙述,第五节又采用第一人称叙 述,第六节变为第三人称,后四节再次使用第一人称。在 这里,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是交替使用,不断转换的,然 而这种人称的交替使用,不仅不使读者觉得混乱,反之让 读者觉得更加清晰,更能产生对小团圆媳妇的同情之心, 进而对其悲惨遭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其实,《呼兰河传》中这种叙述视角的转换,正是萧红不 同于其他女性作家之处,在她的小说中第一人称的“我” 并不是特别地突出,而是更多地采用比较旁观的叙述角度, 这就是她的小说更多地显现出社会整体的风貌,让读者从 更多的角度去了解到社会风貌。

萧红-30年代文学洛神

萧红-30年代文学洛神

精选课件
9
萧军与萧红的文学创作:
文学启蒙:萧军是报社的编辑,时有文章发表,萧军最早看出了萧红潜在的才华, 他还积极鼓励她并几近手把手地扶持她进行文学创作,萧红开始以“悄吟”为笔名 进行创作。她的初作——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发表在《国际协报》上。从而使 萧红迈加紧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她和萧军 因编辑进步刊物随时都有被逮捕的危险,便于6月离开哈尔滨至青岛。 10月又因青岛形势险恶奔赴上海,两人同鲁迅接触并接受其影响。 1936年,她因萧军的感情背离和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只身东渡日本。 1937年,她返回上海。抗日战争发生,上海成为“孤岛”后,应李公 朴之约,于次年初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书,其后和萧军分手。
1927年,她考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读书,喜爱绘画和文学。 1930年,父亲令她退学,准备与未婚夫汪恩甲完婚。19岁的她既不愿让父 亲把自己当礼物去交换富贵,又因劝伯父不要再增加佃户的地租而遭到一顿
打,便逃出家庭。父亲宣布开除她的祖籍,后来与流浪街头的她相遇时也是 冷眼相对,她亦终生不曾再回过呼兰县的家。
精选课件
5
萧 红与 萧 军
——既是夫妻又是文学伴侣
精选课件
6
两人的感情经历:
初次相识: 萧红一个人挺着大肚子,临产期近,汪恩甲却不知去向。她被 困在了旅馆,处境艰难。山穷水尽的萧红,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文艺 周刊发出了求救的呼号。报社副主编裴馨园遂派“三郎”去探望萧红,给她 带去一些书籍和杂志。
拯救爱情:萧红出走日本,希望通过暂时的离别挽回两人之间的爱情。她在日本依旧深 深地思念记挂萧军。萧红从1936年7月18日踏上到日本渡船给萧军的第一封信到1937年1 月4日不到半年时间就给萧军写了35封信。
最终分手:萧红回来后,两人的感情依旧无法愈合,最终分开。萧红跟随端木蕻良。 萧军选择参加抗日。

萧红散文名篇

萧红散文名篇

萧红散文名篇
1. 《我怎样飞向了自由的天地》-这是萧红最著名的散文之一,描述了她年轻时的憧憬和对自由的追求。

2. 《我没有自己的名字》-这篇散文以自传形式写就,揭示了萧红成长过程中的痛苦和无奈。

3. 《莎菲女士的日记》-这是一篇以幽默和讽刺手法描写生活琐碎的散文,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束缚。

4. 《落花生》-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个贫穷农村家庭的故事,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农民命运的关注。

5. 《乡村四月》-这篇散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春天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展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情。

6. 《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散文是萧红对好友刘和珍的追思和怀念,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

7. 《神圣的魂》-这篇散文以宗教为主题,表达了对信仰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思考。

8. 《一杯茶》-这篇散文以品茶为线索,抒发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际关系的感悟。

9. 《母亲》-这篇散文以描写母亲形象为主线,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和对家庭的关怀。

10. 《蝴蝶》-这篇散文以蝴蝶为象征,揭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和对自由的渴望。

这些散文作品展现了萧红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关注,以及她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追求。

萧红的简介

萧红的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nǎi,乃的异体字)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场》。

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1940年去香港。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但质量不高。

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

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萧红和萧军发表的《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被萧红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她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的家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本课作者萧红简介

本课作者萧红简介

火烧云作者萧红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曾用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县人。

幼年丧母。

1927年在哈尔滨市第一女中读书,开始爱好文学和绘画。

1930年,为反对封建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开始过流浪生活。

1932年到达上海,与鲁迅相识,来往密切。

1933年写了《跋涉》、《旋风》等短篇。

1935年她的代表作中篇小说《生死场》出版,这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

它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1936年去日本养病,写了短篇小说《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孤独的生活》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回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写了散文集《旷野里的呼喊》。

后应李公朴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她于1940年去香港,抱病勤奋写作,完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作品。

1942年因患肺病逝世于香港。

她的作品还有《马伯乐》、《小城三月》,短篇集《牛车上》、《朦胧的期待》等。

1958年出版了《萧红选集》。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火烧云》是她写的一篇散文。

萧红介绍ppt

萧红介绍ppt

翠姨的秘密
不知为什么,那家对我也是很好的,我要 是过去, 他们对我也会是很好的,但是我 不愿意。我小时候,就不好,我的脾气总 是不从心的事, 我不愿意……这个脾气把 我折磨到今天了……可是我怎能从心 呢……真是笑话……谢谢 姐姐她还惦着 我……请你告诉她,我并不像她想的那么 苦呢,我也很快乐……”翠姨痛 苦的笑了 一笑,“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 得到了……”
小城三月
萧红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 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
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城内南河 沿龙王庙前英顺胡同。
1920年,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学习 1923年,小学四年级,父亲把她许配给“门 当户对”的王恩甲
1926年,在父亲的压力下辍学,次年复学。 1928年,与同学陆宗舆谈恋爱 1930年,初中毕业后曾逃往北京,与陆在一 起。
语言特色:
自然、率真、朴素 的孩童般的最纯真的, 口语化的语言。
为了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 档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 整及打印,欢迎下载。
翠姨的秘密
她的未来的丈夫,我见过。在外祖 父的家里。人长得又低又小,船一身 蓝布棉袍子,黑马褂,头上戴一顶赶 大车的人所戴的四耳帽子。
我的哥哥,人很漂亮,很直的鼻子, 很黑的眼睛,嘴也好看,头发梳得也 好看,人很长,走路很爽快。
翠姨的秘密
“你来得很好,一定是姐姐告诉你来的, 我心里永远纪念着她,她爱我一场,可惜 我不能去看她了……我不能报答她了…… 不过我总会记起在她家里的日子的……她 待我 也许没有什么,但是我觉得已经太好 了……我永远不会忘记的…… 我现在也不 知道为什么,心里只想死得快一点就好, 多活一天也是多余的……人家 也许以为我 是任性……其实是不对的,

萧红

萧红

萧红(民国时期女作家)简介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萧红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爱折腾,不愿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短命、穷困、奔波,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便再没回头,中间只辗转回去过一次。

[文学创作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3月,参加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两幅粉笔画。

4月,以悄吟为笔名发表小说《弃儿》,是萧红最早发表的文学作品。

随后发表诸多作品,踏上文学征程。

[1]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7月,与萧军、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星星剧团”中担任演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由于引起敌伪特务机关注意,剧团于公演前解散。

[2]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10月,在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萧红、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自费在哈尔滨出版。

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

《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6月,因《跋涉》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觉醒、抗争,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进步色彩,引起特务机关怀疑,为躲避迫害,萧红、萧军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

对萧红的评价总结

对萧红的评价总结

对萧红的评价总结1. 简介萧红,原名谢娇英,生于1911年,逝世于1942年。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女作家,以其细腻的文字描写和深沉的思想内容而备受赞誉。

在她短暂的生命中,她写下了许多留传后世的优秀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2. 文学风格萧红的文学风格独具一格,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她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常常以自身的亲身经历为基础进行创作。

她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受融入到文字中,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和忧伤。

她的文字简练而有力,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3. 作品特点萧红的作品通常以男女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为题材,深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平。

她的文字充满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她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

她的作品充满了悲剧意味,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愤懑和批判。

4. 影响萧红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她的写作风格直接了当,真实而感人,为当时的读者带来了不同寻常的阅读体验。

她的作品深入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矛盾,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她的作品也对后世作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激发了他们对于文学创作的热情和追求。

5. 评价对萧红的评价多数都是正面的。

她的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人至深的情感描写。

她的文字直击灵魂,打动读者的心,被誉为“笔下的女神”。

她勇敢地站在了社会底层弱者的一方,以她的文字为他们发声,批判社会的不公平。

她的作品启示了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认识,引发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萧红的作品提出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她的作品过于悲观压抑,缺乏乐观和希望的元素。

有人指出,她的作品过于情感化,缺乏理性和冷静的思考。

这些批评意见提醒我们在评价萧红时要尊重多元的观点,并注重批判性思考。

6. 总结总的来说,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女作家,她的文学才华和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使她的作品在当时和今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语文 萧红资料

大学语文 萧红资料

穷途陌路遇恩师

1934年11月30日,萧红、萧军在内山书店与鲁 迅先生第一次会面。他们向鲁迅先生介绍了东 北的斗争情况和自身的遭遇,鲁迅先生也给他 们讲了上海的斗争局势以及文艺界的情况,并 同意推荐他们的作品出版。临别时,为解决他 们生活上的困难,鲁迅先生将一些钱交给他们, 并让夫人许广平将萧红的书稿带回。
从总体上看,萧红小说的叙事角度是多样的,有全知 叙事角度(《生死场》、《马伯乐》等),也有旁知 叙事角度(《王阿嫂的死》等)。然而,她的大部分 小说名篇(如《家族以外的人》、《手》、《牛车 上》、《呼兰河传》、《后花园》、《小城三月》等) 则重点运用了第一人称“我”的限制叙述角度。萧红 小说中的“我”,实际上都有作家自己在不同时期的 影子,作品中的“我”决非是强加的旁观者和局外人, 而是作为小说中的一个角色,作为生活的见证人而存 在。
芳华二十出佳作

1933年5月21日,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王 阿嫂的死》。作品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惨 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 压迫。这篇小说发表以后,她便以悄吟作笔名 陆续发表了《看风筝》、《腿上的绷带》、 《太太与西瓜》、《小黑狗》、《中秋节》等 小说和散文,从此踏上文学征程。
这里,单调而重复使用的句型, 复沓回荡的叙述方式,透出儿童的 稚拙和朴实,娓娓道来,节奏徐缓, 却又内蕴深藏,浑朴醇厚。作家絮 絮叨叨地叙述祖父年龄与自己年龄 的变化,流露出对祖父的熟稔、热 爱。年龄的排列之间,省略了许多 具体内容,表现出祖父一生的平常。 ‚主人不见了‛,‚死了‛,‚逃 荒去了‛,稚拙平淡的语言和口气 中蓄积着深厚的沧桑感、失落感。 ‚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同 义反复中流淌着对故园的脉脉深情。 透过那些有意的复沓,作家正以弦 外之音告诉我们人世间生生死死的 ‚单调重复‛以及难以言状的人生 悲凉。萧红的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形 成了独特而鲜明的个人风格,它同 一字千钧、惜墨如金的精粹风格, 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但却同样 具有审美价值和意义,因为,‚在 萧红这里,语言经由‘组织’不只 产生了‘意义’,而且产生了超乎 ‘意义’之上的东西。‛

萧红人物介绍ppt

萧红人物介绍ppt

第一部短片小说《王阿嫂的死》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 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后来又陆续发表了《看风筝》,《腿上 的绷带》,《太太与西瓜》,《小黑狗》,《中秋节》等小说和散文,从此 踏上文学征程。
《呼兰河传》 作品通过对自己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真的笔调,真实而感人的再现她感人 的童年时代。
——萧红
《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
小团圆媳妇: 童养媳,十二岁,高大,健康, 活泼,天真,大方 “生病” 洗澡 滚烫水洗澡 死亡 天真善良,无力反抗
婆婆及其众人: 长得太高 太大方,该打 跳大神,抓偏方,当众看热闹, “心慈流泪”
一字未提 欢天喜地 愚昧 麻木 残忍的刽子手
生活阶段三(1938-1940): 寂寞苦闷,端木蕻良,被冷漠,受折磨——寻找安全感
生活阶段四(1940-1942): 完成《呼兰河传》,患病去世——一个需要保护的孩子
她的一生基本上在漂泊中度过, 没有一个固定的温暖的家庭。 尽管曾与三个男人共同生活过, 但她说:“我总是一个人在走路。”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 羽翼是稀薄的 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 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 我虽然想高高飞翔 但总觉得要掉下来一样
导演:许鞍华 主演:汤唯 主要讲述萧红的一生
童养媳十二岁高大健康长得太高活泼天真大方太大方该打生病跳大神抓偏方当众看热闹洗澡心慈流泪滚烫水洗澡一字未提欢天喜地死亡愚昧麻木残忍的刽子手天真善良无力反抗头皮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普通姑娘们的辫子都是到腰间那么长而她的辫子的竟快到膝间了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情感生活常波动
她倒在大缸里了。
这时候,看热闹的人们,一声狂喊,都以为小团圆媳妇儿是死了, 大家都跑过去拯救,竟有心慈的人,流下眼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养病。这时期出版散文集 《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 • 1937年初归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 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 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 《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 •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坚持 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 兰河传》。 •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因病重无法回内地, • 次年病逝。代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萧军? • 萧军(1907~1988),原名刘鸿霖,
1907年7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义县沈 家台镇下碾盘沟村(现辽宁省凌海 市所属大碾乡),笔名有三郎、田 军、萧军等。1934年10月创作了著 名的《八月的乡村》。《八月的乡 村》的出版不但显示了抗日文学的 实绩,也奠定了萧军在文坛上的地 位。从此,他与萧红成为“东北作 家群”的著名代表。抗战爆发后去 延安,50年代到北京,专门从事写 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 期间长期遭到关押,1979年平反后 重返文坛。“但得能为天下雨,白 云原自一身轻。”萧军生前的这两 句诗就是这位著名作家的精神写照。
生平经历
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 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 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 集《商市街》。写信结识鲁迅,1934年到上海找鲁迅,并且最 终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 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 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 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 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后应李公朴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去 香港。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 《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 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 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 时间轴:
• 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 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 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因反抗包办 婚姻, • 1930年离家出走。 •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 刊写稿。 • 1933年自费出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 《跋涉》。 • 1934年与萧军一起到上海,与鲁迅交往密 切。鲁迅为她的《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 列入“奴隶丛书”出版。
辛克莱?
• 1902年参加社会党;曾对芝加哥的劳工 情况进行调查,并据而写成长篇小说 《屠场》(1906)。1906年以后30年间, 辛克莱继续创作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黑暗 面的长篇小说,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描写 科罗拉多州煤矿工人罢工事件的《煤炭 大王》(1917),抨击垄断资本家的《石 油》(1927),揭露政治腐败和警察暴行 的《波士顿》(1928)等 • 辛克莱在写作之外还积极参加政治活动。 他对“产业民主联盟”的建立起了推动 作用。他支持“美国公民权同盟”争取 言论自由的斗争。1934年他提出“结束 加利福尼亚州的贫穷”的口号,作为民 主党候选人参加州长竞选…他这人思想 很激进,以致列宁在1915 年6 月写的 《英国和平主义和英国的不爱理论》一 文中所指出的:“辛克莱是一个有感情 而没有理论修养的社会主义者”。
• 1932年8月7日夜,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市区, 由于萧红欠旅馆的钱太多,旅馆仍然不让萧红离 开。萧军趁夜租了一条小船,用绳子把萧红救下 来,萧红得以摆脱困境,到裴馨园家暂住。不久 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 后夭折。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道里新城大街 (今道里尚志大街)的欧罗巴旅馆,开始共同生 活。 • 因没有固定收入,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 债勉强度日,生活非常困苦。但他们患难与共, 感情融洽。 • 1932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 商市街25号(今道里区红霞街25号),有了自己 的家。(萧红萧军,意思为“小小红军”)
求学经历
•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 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 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 抒情诗。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 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 纷纷请愿。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 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 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 留恋。 •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家庭反对,在 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 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主要作品
• • • • • • • • • • • 长篇小说 《呼兰河传》 中篇小说 《生死场》 《马伯乐》 《小城三月》 《牛车上》 短篇小说 《三个无聊人》 《王阿嫂的死》 《后花园、祖父和我》 • • • • • 散文作品 《天空的点缀》 《失眠之夜》 《在东京》 《火线外二章:窗边、 小生命和战士》 • 《饿》 • 《回忆鲁迅先生》 • 《桥》
文学之路
• 1933年3月,萧红参加了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 展出她的两幅粉笔画。同时,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开始 从事文学创作。 • 1933年4月,以悄吟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弃儿》。 • 1933年5月21日,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 作品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地主 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篇小说发表以后,她便以悄 吟作笔名陆续发表了《看风筝》、《腿上的绷带》、《太 太与西瓜》、《小黑狗》、《中秋节》等小说和散文,从 此踏上文学征程。 • “牵牛坊”是画家冯咏秋的宅院,因院内种植牵牛花而得 名,是位于道里水道街(今道里兆麟街)的一处平房。萧 红、萧军经常到这里参加左翼文化人的聚会,常来的还有 罗峰、白朗、金剑啸、舒群等人。通过与他们接触,使萧 红开阔了眼界,增加了文学知识,而且还受到了一些共产 党员爱国进步思想的影响。
• 萧红和萧军发表的《生死场》时使用的笔 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 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 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 位传奇性人物。她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 个封建地主的家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 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萧红的一生是不向 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 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 始文学创作。
• 因《跋涉》集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 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觉醒、抗争,带有鲜明 的现实主义进步色彩,引起 • 萧红与萧军 • 特务机关怀疑。为躲避迫害,萧红、萧军在中共 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于1934年6月逃离哈尔滨, 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 • 在青岛,他们与先到这里的舒群一家住在观象一 路一号。萧军在《青岛晨报》任主编,萧红集中 精力,勤奋写作,不久完成著名并得到鲁迅的指导与鼓励。
五卅惨案?
• 五卅惨案(也称为五卅血案,或写作五卅惨案) 因发生于1925年5月30日而得名,是反帝爱国运 动五卅运动的导火线。5月30日,上海学生两千 余人在租界内散发传单,发表演说,抗议日本纱 厂资本家镇压工人大罢工、打死工人顾正红,声 援工人,并号召收回租界,被英国巡捕逮捕一百 余人。下午万余群众聚集在英租界南京路老闸巡 捕房门首,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高呼“打倒帝国 主义”等口号。英国巡捕竟开枪射击,当场打死 十三人,重伤数十人,逮捕一百五十余人,造成 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 软禁在家中。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 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 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此时,汪恩甲的哥哥 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 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 大澄。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 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萧红输 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 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 绝。在福昌号屯的这段生活,为萧红后来进行文 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她的一些小说、散文就 是以这里为背景写作的。
情感——结识萧军
• 1931年10月,萧红从福昌号屯经阿城逃到 哈尔滨。一个月后,在走投无路、万般无 奈的情况下,与汪恩甲一起到道外十六道 街东兴顺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 临产期近,由于汪恩甲没有足够的钱(欠 下的钱相当于现在的5万)交给旅馆,弃萧 红而去。 • 萧红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只好写信向哈 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 裴馨园与孟希、舒群等文学青年先后到旅 馆看望萧红,裴馨园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 萧红送书刊,两人日久生情,互相爱慕。
• 萧红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萧军、白朗、舒群 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星星剧团”中担任演员, 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由于引起敌伪特务机关注 意,剧团于公演前解散。 • 1933年8月,长春《大同报》文艺周刊《夜哨》 创刊,萧红作为主要撰稿人,在夜哨上发表了 《两个青蛙》、《哑老人》、《夜风》、《清晨 的马路上》、《八月天》等许多作品。 • 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 在中共党员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 版。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跋涉》的 出版,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 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13小教文1
王诗雨
个人简介
• • • • • • • • • • • •
别名: 张迺莹 出生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 出生日期: 1911年6月2日 逝世日期: 1942年1月22日 主要成就: 《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 代表作品: 《生死场》《呼兰河传》
• 中国现代女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 用笔名悄吟、田娣、玲玲。生于地主 家庭,幼年丧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