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四川2012年教师公招教育学心理学复习大纲

四川2012年教师公招教育学心理学复习大纲

附件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本大纲仅供参加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公共科目——《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的考生复习和考试时参考。

请考生重点掌握以下知识内容。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题型包括选择、判断简析、案例分析、阅读分析和论述五种类型。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基本规律:(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二、教育的功能(一)1、教育功能的含义:2、教育功能的类型:3、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4、教育功能的限制:(二)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三、教育的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的功能(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四、教师与学生(一)教师的定义、教师的角色、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二)学生的定义、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三)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五、课程(一)课程的含义、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管理(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三)新课程带来的变革六、课堂教学(一)教学的含义、教学理论及教学理论流派(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基本程序、主要模式、内容和方法(三)教学策略的含义、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七、学校德育(一)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二)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德育过程的理论、德育过程的规律(三)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四)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八、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一)班级的含义与特点、班级的历史发展、班级的结构与功能、班级的发育过程(二)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三)班主任的角色、任务、职责与素质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一、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二)心理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三)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二、学习与学习理论(一)学习的含义、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学生学习的特点(二)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学习的迁移,记忆和遗忘(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的种类、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学习迁移的促进(二)记忆的含义、记忆的三种存储模式(三)遗忘的含义、主要规律、产生原因及克服遗忘的策略四、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一)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特点、学习策略的发展、一般的学习策略及其培养(二)知识的含义、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知识的分类与学习(三)技能的含义与种类、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四)解决问题的历程、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五)品德与道德的界定、品德的心理结构、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五、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二)归因与归因方式、维纳的归因理论、归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引导合理归因(三)注意的含义、学生注意的组织与培养六、个别差异与教育(一)人格差异的含义、人格差异与教育(二)认知风格差异的含义、场依存与场独立、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内倾与外倾(三)学困生的含义、学困生与优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学困生的教育措施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第三部分教育法学一、法与教育法(一)法的含义、法的特征、法的渊源(二)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法规的含义二、教育法律关系(一)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特征、类型;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二)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三)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四)教育法律关系内容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的类型、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三、教育法律规范(一)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类型(二)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教育道德的含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的比较、教育道德的作用(四)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四、教育法制过程(一)教育立法的含义、原则;教育立法体制与立法主体权限;教育立法的程序(二)教育法规实施的含义、教育法规实施的方式、教育法规的效力与解释(三)教育行政执法的含义、特征、地位、原则、内容与方式(四)法律制裁的含义、违法的含义与种类、法律制裁的方式五、教育法律责任(一)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归责要件、归责原则(二)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三)学校(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侵权责任、学校对教师的侵权责任、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学校和教师的侵权责任、社会其他主体对学校和教师或学生的侵权责任六、学生的权利及其维护(一)学生权利的含义、主要内容(二)学生受教育权的维护、学生财产权的维护、学生人身权利的维护(三)学生伤害事故的定义、学生伤害事故案例分析、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七、教师的权利及其维护(一)教师权利的含义、教师权利的性质(二)教师权利的内容:教师的职业权利、教师的一般权利(三)教师权利的维护:教师教育权利的维护、教师人身权利的维护八、教育法律救济(一)法律救济的含义、特征、渠道、基本原则;法律救济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二)教育行政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第四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和结构(二)职业道德在教师素养中的地位、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三)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一)爱国守法(二)爱岗敬业(三)关爱学生(四)教书育人(五)为人师表(六)终身学习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一)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含义(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三)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四)教师职业道德管理。

2012年山东中学教师资格证_教育学心理学_复习材料大纲和模拟题

2012年山东中学教师资格证_教育学心理学_复习材料大纲和模拟题

2012年山东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内部复习指导材料预览内容为心理学,教育学与之相同格式心理学部分部分知识点内容: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中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级别基本心里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个过程交织在一起。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的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

教师在教学中起关键作用。

专业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材料组织、信息交流、教学活动组织、课堂管理、教学评价和管理等方面。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4.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第二节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一)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二)为课堂教学提供理沦性指导(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一)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二)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2.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2012湖南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中学)考试重点(修正版)

2012湖南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中学)考试重点(修正版)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学习与教学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10. 1924年,廖世承为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11. 20世纪80年代,在心理学完善阶段,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的成果表现为四个方面:主动性学习、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性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2、心理发哪儿几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 11、12-14、15岁)2)、★青年初期(高中14、15-17、18岁)4、学习准备,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5、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

6、皮亚杰是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认知发展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觉动作阶段(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7、维果斯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是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

他的认知发展观: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观察的持久性增强;观察的精确度提高;感受性增强;概维由经验型上升到理论型;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10、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教师的品行素质、班级环境、课外训练活动)、同辈群体。

12、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

从形式上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从内容上分为:生理的我、心理的我、社会的我;从自我观念上分为:现实的我、投射的我、理想的我。

2012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健康教育考试大纲1

2012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健康教育考试大纲1

1.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2.高级神经活动基本过程与规律(1)高级神经活动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是有这两种过程相互关系决定的。

(2)兴奋和抑制无时不在进行着有规律性的运动,主要有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3.注意是心理活动都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机体观察一定事物时的定向活动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持久性)集中性(聚精会神的程度)范围(同一时间不同客体数量)分配(同时间指向不同对象)转移(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4.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某一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整体反映。

5.感受性是分析器在适宜刺激下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能引起感觉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6.知觉的特性整体性(把知觉对象不同部分属性统一为整体)选择性(把知觉对象从背景里区分出来)理解性(在以往经验的参与下,以词为工具,对知觉对象进行加工并以概念的形式表式出来)恒常性(不因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7.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短时记忆在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其信息在人脑中保持1分钟左右的记忆,长时记忆是学习材料不断复习后保持在人脑中的记忆,遗忘规律其过程是不平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随后趋于平稳8.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思维的种类思维水平和凭借物不同(直观动作具体形象抽象逻辑)指向性不同(集中发散)创新程度不同(常规创造性)9.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认识问题和明确的提出问题分析提出问题的特点与条件提出假设并考虑解答方法验证假设10.表象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再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种类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11.情绪是认知因素和生理因素相共同构成的反应和体验,情感是人对现实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而产生的体验。

2012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综合考试大纲

2012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综合考试大纲

2012 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符合招聘条件的考生参加的全省统一的选拔性考试。

考试结果将作为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面试的依据。

招聘考试应从教师应有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招聘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新时期合格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要求为依据,结合我省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

力求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应聘者掌握时事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以及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范围与内容考试范围主要涵盖时事政治、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心理学四大模块。

(一)时事政治模块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2.2011年5月至2012年3月期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二)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模块1.教育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 年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5)《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0 号)(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 年)(8)《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2.教师职业道德(1)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 年修订)(4)《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三)教育学模块1.教育学及其发展2.教育及其发展3.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4.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3)教育与科技文化5.教育与个体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6.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3)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7.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8.教师与学生(1)教师劳动的特点(2)教师的素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4)学生的特点(5)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6)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9.课程(1)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2)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4)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10.教学(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3)教学原则及其运用(4)教学方法及其运用(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6)教学组织形式(7)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11.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及其作用(2)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12.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1)德育及其意义(2)德育的目标与内容(3)德育过程的规律(4)德育原则及其运用(5)德育方法及其运用(6)德育的途径(7)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8)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13.课外活动(1)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2)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3)课外活动的组织(四)心理学模块1.认知发展与教育(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1)情绪、情感及其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2)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3.个性发展与教育(1)需要及其种类、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生的需要与教育;兴趣及其种类、学生的兴趣与教育(2)能力及其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学生能力的培养(3)气质及其类型、气质与教育(4)性格及其结构、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5)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4.学习心理与教育(1)学习及其分类、学生学习的特点(2)学习动机及其分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3)学习动机理论(4)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5)迁移及其种类、迁移与教学(6)知识直观的类型、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7)技能及其种类、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8)学习策略及其种类、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9)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5.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1)心理健康的内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2)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及其目标、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6.教师心理(1)教师成长的阶段和途径(2)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发展(3)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四、考试形式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012秋季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2012秋季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1. 教育心理学是什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一)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二)具体学习心理:在基本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具体侧面或领域的学习心理。

(三)教育心理:以基本学习理论和具体学习心理的研究为基础,教育心理学进一步研究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四)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学生和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两类主体。

3. 学生要素对教学过程的影响体现①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②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4. 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

(一)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二)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三)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5.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作为独立学科的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①人类的本性②学习心理③个别差异极其原因(二)发展时期【20年代到50年代末】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三)成熟时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布鲁纳,认知学习理论(四)深化拓展时期【80年代以后】教育社会心理学,学校心理学。

6.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一)在学习观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加工、高级思维和探究性活动,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社会文化互动。

(二)在研究领域上日益向纵深发展,一方面关于认识与学习机制的研究与脑科学研究结合在了一起,成为基础研究的新方向,另一方面超越人工化的实验室研究(三)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2012辽宁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手打)

2012辽宁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手打)

2012辽宁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手打)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去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冯特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

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冯特因此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一般把心里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人格过程两大方面。

心理过程指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过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意志过程(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去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人格:在遗传的基础上,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

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人格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临床法、个案法冯特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1.他开创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历史。

2.他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

3.他培养了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新行为主义心理学: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完形主义心理学: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代表作《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马斯洛。

教育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一、心理学是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科学(一)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了解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掌握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实现教育活动的社会规律,达到教育目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教师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

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和人格形成的规律。

(三)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所必须的职业素养。

2012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

2012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的含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包括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研究内容:(1)学生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2)学生与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敢于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发展概况P9(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的含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里变化。

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均衡性;差异性。

P1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3、14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少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特点。

(2)青年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关于学习准备(2)关于关键期P15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1)感知运算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P17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关于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人格及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人格的发展阶段(埃里克森)1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1.5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和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影响人格的社会因素:家庭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2012陕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2012陕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10、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是什么?这些原则的含义是什么?心理学研究中如何贯彻这些原则?p14-15一、客观性原则: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该采取客观的研究方法,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

要求做到:①通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而不能先入为主,去证明自己主观上希望存在的结论;②在搜集研究相关材料时,必须尽可能从全面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实记录;③在整理和分析数据时,尽可能用某种客观的尺度来评定;④在作结论时特别要严谨慎重,“推不应论过远”能说明什么问题就说明什么问题。

“树立注重实效,力戒空谈的良好学风”二、整体性原则:指要用整体的、系统的观点考察人的心理,把人的心理活动做为一个开放、动态、整体的系统来加以综合研究。

这是提升教育心理学研究水平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要求:从整体方法了解认识学生,从整体方法上研究教育心理问题。

三、发展性原则:指要求研究者或从事工作的人应以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的心理。

要求:充分重视人的心理现象各种量的变化和质的表现,不断观察和了解各种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而不能以静止的、固定模式看待人的心理。

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研究教育中所存在的诸现象和问题,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正是唯物辩证法这一原理的精髓所在。

四、教育性原则:指的是研究活动需要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有利于年青一代健康成长的,积极向上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12、教育心理学有哪些常用的技术(方法)?P17-181 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是搜集研究资料的初步方法。

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进行)可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3)测量法(运用标准化量表进行)4)调查法可分为问卷式调查和访谈式调查。

5)经验总结法对教育者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

6)教育行动研究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进行的研究。

1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有哪些程序?P18-19①选择和确立选题;②文献综述;③形成假设;④选择研究类型和方案;⑤资料的收集和整理;⑥撰写研究报告。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提纲(根据2012年考试大纲整理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提纲(根据2012年考试大纲整理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提纲(参照2012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大纲整理)1.认知发展与教育(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感知觉感觉概念:感觉是指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概念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够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感觉的分类,包括外部感觉(视觉、听觉、肤觉、嗅觉、味觉)和内部感觉(如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感觉规律1、感觉的适应 2、感觉的对比 3、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4、不同感觉的补偿作用 5、联觉效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客观事物基本属性的反应知觉分类:1、按照分析器占主导地位的角度分,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摸觉2、按照反应事物属性不同,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3、错觉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影响因素:客观刺激物的特点以及知觉者的主观因素2、知觉者的整体性(影响因素:相似律、接近律、连续律、闭合律、知觉者的知识经验 3知觉的理解性(影响因素: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的指导作用、定势影响)4、知觉的恒常性(表现:大小恒常性、明度和颜色恒常性、形状的恒常性、方向恒常性)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起来的。

1发展儿童观察力的首要条件是在进行观察之前向儿童提出并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和实现这些任务的具体方法。

2 培养儿童知觉和观察技能是发展儿童观察力的另一个重要条件。

3 在知觉和观察时,要尽可能有较多的感觉器官参加活动。

4 在知觉和观察时,要尽可能有儿童的言语参加活动。

5 结合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实习作业。

概念: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分类:1、按记忆内容来分: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2、记忆保持时间:瞬时记忆(时间短、容量大、图像鲜明)短时记忆(时间短、容量有限、意识清晰,操作性强)长时记忆(容量无限、保持性强)记忆作用:1、对个体的作用——心理活动成为整体,心理成长2、对人类的作用——储存、传递、发扬光大3、对学习的作用——基础、心理条件记忆的心理过程:(一)识记——分类有无预定目的(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是否以理解为基础(意义识记与机械识记)二)保持与遗忘——保持是记忆系统的中间环节,是重现和再认的前提,也是记忆力强弱的标志,保持的内容会发生质与量的变化遗忘规律与遗忘曲线 : 遗忘分为不完全遗忘和完全遗忘、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先多后少遗忘的理论,一种源于衰退,一种源于干扰,三是压抑影响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材料的的类似性和系列位置;学习程度;学习者的心理状态(三)再现1.再认:当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仍然能够认出来的心理过程 2.回忆: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心理过程记忆品质:记忆敏捷性、记忆正确性、记忆持久性、记忆准备性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巧妙呈现,吸引注意,化瞬时记忆为短时记忆。

2012陕西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内部复习资料(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指导提纲及小抄)网络参考资料DOC

2012陕西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内部复习资料(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指导提纲及小抄)网络参考资料DOC

心理学部分知识点: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1.什么是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美国《教育百科全书》提出: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的科学研究。

3.我国将教育学心理学定义为: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关系。

它重点研究人类学习与教育,特别是学校情景在促进个体心理发展变化中的心理问题,包括:受教育者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道德品质的形成、心理的个别差异等重要问题。

教育心理学不仅研究人们如何有效地学习,同时也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即它既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也研究老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包括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效能的评估等。

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包括哪些内容?最早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是由桑代克奠定的。

在《教育心理学》中,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确立为四个板块:人性问题、动物学习心理、教学测量评估、个别差异。

6.美国心理学会(APA)提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发展问题。

学习问题。

人格与适应问题。

测量与评估。

教育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

从欧美来看,应该包括:性质与作用、发展与差异心理、学习理论与应用、教学心理与设计、学习动机与管理、学习测量与评价。

7.国内学者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提出研究内容的“五要素”“三过程”学说。

所谓“五要素”是指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②教师(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⑤教学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三过程”是指:①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8.当前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六种:①学习心理学②教学心理学③学校心理学④学科心理学⑤教育社会心理学⑥教师心理学9.学习与记忆的研究,占整个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半以上。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高校教师资格申请者)第一章心理学概论第一节人类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一、个体心理系统个体心理: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四个方面: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1.心理动力: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a) 动机: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2.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关系。

a)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b)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

c)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

3.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的时间是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4. 心理特征: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a) 能力: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b) 气质: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c) 性格: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d) 气质与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这些心理,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二、个体心理与行为—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人的心理具有意识性。

1.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察觉的心理活动。

2.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就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

人清醒的时候,也有无意识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也是人的心理活动,并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得作用。

3.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2012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2012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教师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教学提供料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敦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2012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部分) 缩版

2012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部分) 缩版

一、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1.中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中学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内容5个因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生个体差异:兴趣、需要、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

群体差异:年龄、性别、社会文化差异。

·教师: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教学内容:大纲、教材、课程·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教学内容:大纲,教材,课程。

·3个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对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查和反思。

2.心理学发展[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布鲁克4成果)]简答题:心理学发展趋势[1、研究领域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即由S-R范式转向认知范式2、在学习观上,由强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3、从着重对学习问题的研究转向对教学问题的研究4、从注重实验室纯理论研究转化为重视教育实践的实际应用研究5、从理论的狭隘、零散转化为理论的完善、整合]3.1908年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是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1926年,心理学家陆志韦翻译出版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冯忠良“结构—定向教学”理论。

4.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1877年卡普杰列夫《教育心理学》5.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诞生;1913-14年体系确立;20cn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6.学习动机“知之为知之..”;学习过程“博学之..、不愤不启…”;因材施教“求也退..”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教育1.心理发展概念: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012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考试大纲与模拟试卷

2012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考试大纲与模拟试卷

2012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心理学》考试大纲教材:《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一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第一节心理和心理学第二节心理学的源流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1.心理学的界定及其具体研究对象。

2.行为和心理之间的关系。

3.说明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4.心理学各流派及其主要观点。

5.掌握心理学常见的四种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与实验法。

第二章脑与心理1.了解大脑皮层的分区与机能2.脑功能的各种学说3.举例说明脑与认知、情绪的关系第三章行为动力第一节需要第二节动机第三节动机理论1. 动机概念及其在人类行为中的意义。

2. 需要的含义,了解其特征、分类。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4. 动机和行为效果的关系。

5.成就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

6. 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基本观点。

7. 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四章认知过程第一节认知过程概述第二节感知觉第三节记忆第四节思维1.认知过程与信息加工的基本观点。

2.注意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3.知觉的含义、特征及其基本类型。

4.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5.遗忘规律及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

6.有效运用学习中增进记忆的方法。

7.个体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其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第五章情绪第一节情绪与认知第二节情绪与行为第三节情绪的调控1.情绪的概念及其分类。

2.情绪的主要理论流派。

3.情绪与认知和行为的关系。

4.个体健康情绪的标准。

第六章智力与创造力第一节智力及其理论第二节智力测验第三节智力开发第四节创造力的培养1.智力概念及其有关理论。

2.常见的智力测验。

3.智力发展的阶段性。

4.创造力的内涵。

5.培养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

第七章人格第一节人格及其构成第二节人格的形成第三节健全人格及其培养第四节人格测验1.人格及其结构。

2.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3.自陈式测验与投射测验的优缺点。

2012年河南教师资格证

2012年河南教师资格证

2012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单选、判断部分)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3.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4.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5.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只是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6.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7.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8.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度状态9.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10.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11.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12. 人的学习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13. 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14. 会区分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被动)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主动)P36—3815.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16.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与考试指导纲要《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一、考试目标考察学习者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以及研究的原则和方法的了解,尤其是对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各个流派的观点的整体把握情况。

二、考试内容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含义2、实验教育学及其代表人物3、桑代克及其科学教育心理学诞生及其标志4、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特点5、联结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6、认知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7、联结——认知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8、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9、现代信息加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10、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第二章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一、考试目标考察学习者对一般心理现象和大学生身心活动的特点的认识。

二、考试内容1、人的心理现象2、大学生身心活动的基本特点与教育第三章高校学生学习心理概述一、考试目标主要考察学习者对学习的含义、学习的分类,特别是各种学习理论观点的把握和运用水平。

二、考试内容1、学习的含义(1)广义的学习(2)狭义的学习2、布鲁姆的目标分类3、加涅的按学习结果分类4、冯忠良按学习内容分类5、桑代克的联结学习论(1)学习是联结的观点(2)尝试错误的观点(3)三个学习定律6、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学习理论(1)操作条件发射的含义(2)强化的观点7、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1)顿悟的含义(2)顿悟产生的条件8、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发现理论(1)认知结构(2)发现学习的含义及其特征9、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1)有意义学习的含义(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3)有意义学习的三种同化模式(见第四章)10、建构主义学习论(1)建构主义知识观(2)建构主义学习观(3)建构主义学生观第四章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一、考试目标主要考察学习者对陈述知识、程序知识以及策略知识的理解情况。

二、考试内容1、知识学习的界定2、知识的分类(1)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2)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3、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1)命题(2)命题网络(3)图式4、奥苏伯尔关于认知同化的观点及学习中的三种同化形式(1)同化的相互作用观(2)三种学习同化的形式A下位学习派生下位或派生类属(derivative subsumption)。

相关下位或相关类属(correlative subsumption)。

B 上位学习C 并列结合学习(combinatorial learning)5、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1)产生式(2)产生式系统5、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复述策略简单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组织策略6、高校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1)运动技能的定义(3)运动技能的分类7、运动技能的结构(1)运动技能的构成成分一般认为运动技能包括三个方面的成分。

动作或动作组知觉能力体能(2)运动技能层级动作语汇的获得连锁与辨别问题解决8、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9、高校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第五章高校学生学习迁移一、考试目标考察学习者是否掌握了有关迁移的基础知识和自觉运用迁移理论促进学生迁移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1、学习迁移的界定知2、学习迁移的分类3、形式训练说基本观点(2)共同要素说基本观点(3)经验类化说基本观点(4)关系转换说基本观点4、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1)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用5、高校学生迁移能力的促进(1)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3)合理组织教学内容(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5)教会学生学习与迁移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一、考试目标1、考察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对问题解决过程、问题解决策略以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考察在在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考试内容1、什么是问题和问题解决2、问题的分类(1)精确问题与模糊问题(2)呈现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和创造型问题(3)对抗性问题与非对抗性问题(4)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3、创造力的含义4、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5、奥苏伯尔和鲁宾逊(F.G..Robimson)问题解决的模式6、问题解决的策略(1)算法策略(2)启发策略手段——目的分析目标递归策略7、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1)有关的知识经验(2)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3) 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4) 酝酿效应(5)原型启发(6)情绪和动机状态8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1)影响创造力的因素(2)创造力的开发A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B激发问题意识开发创造力C运用创造思维规律开发创造力第七章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考试目标考察学习者对学习动机含义、动机分类及相关知识的把握程度,特别是几种动机理论的消化理解程度,以及在高校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等问题。

二、考试内容1、学习动机的界定学习动机就是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

2、动机与需要的关系3、学习情境中的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3、耶基斯——多得森定律4、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2)成就动机理论A基本观点B代表人物默瑞(H.A.Murray,1938) 麦克兰德(D.McClelland) 阿特金森(J.W.Atkinson) (3)归因理论A基本观点B 代表人物海德(F.Heider,1958)的观点罗特(T.B.Rotter,1966) 的观点韦纳(B. Weiner) 的观点C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4)自我效能感理论A基本观点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结果期待效能期待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B代表人物4、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1)设置合理目标(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4)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5)利用竞争与合作(6)增强自我效能感(7)进行归因训练第八章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一、考试目标考察学习者对自我意识、自我教育的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过程以及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二、考试内容1、自我意识的内涵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主要特点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4、自我教育的含义5、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1) 全面地认识自我通过他人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来认识自己(2)正确地对待自我积极悦纳自我理智对待自我乐观憧憬自我(3)努力地完善自我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将理想自我细化为具体的子目标培养健康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与顽强的毅力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调控第九章高校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一、考试目标考察学习者对群体特征、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以及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了解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以及高校人际关系的维护和建立。

二、考试内容1、群体和群体特征(1)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2)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3)成员间心理相容度比较高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群体对个体的影响(1)社会助长(2)社会惰化(3)社会惰化现象产生的条件(4)群体极化(5)从众A从众的含义B影响从众的因素4、班集体的类型5、集体舆论及其作用6、集体凝聚力的培养7、非正式群体及其特点。

(1)心理相容(2)凝聚力强(3)会产生非正式领导8、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9、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1)平等原则(2)尊重原则(3)真诚原则(4)理解原则(5)社会交换原则10、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主动交往发现并赞赏别人的优点合理对待批评(2)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维护他人的自尊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学会批评加强交往,密切关系第十章高校学生的品德心理一、考试目标考察学习者对品德与道德关系的理解,了解品德的主要理论,学会和掌握一些方法对高校学生进行行为矫治。

二、考试内容1、品德与道德的界定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3、几种主要的品德理论(1)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2)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5)埃里克逊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4 、高校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治(1)学生品行不良矫正的心理依据(2)不良品行矫正的几种常用方法A防范协约法B表征性奖励法C强化暂停法D过错矫正法E榜样示范法第十一章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考试目标考察学习者对心理健康概念、心理健康标注的了解程度,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理解高校心理咨询原则和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二、考试内容1、心理健康界定2、心理健康的标准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3、高校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分析(1)什么是心理障碍(2)高校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分析4、高校心理咨询的原则(1)保密原则(2)信赖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主体性原则(5)时间限定原则5、高校心理咨询和治疗常用方法和技术(1)高校心理咨询的一般方法A会谈法B观察法C测验法(2)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A精神分析疗法B行为治疗C认知疗法D人本主义疗法第十二章高校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一、考试目标1、考察学习者是否能够运用教学设计理念设计和评价教学效果,能否运用教学设计的观点分析具体的教学案例。

2、考察对教师威信,教师成长与发展过程等问题的理解。

二、考试内容1、教学设计中的心理问题(1)教学设计的概念(2)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A确定教学目标B组织教学内容C分析教学对象D选择教学策略E选择教学方法F选择教学形式G选择教学传媒H确定教学效果2、教学交往的型式分析3、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原理(1)教学设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2)教学设计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基础A认知结构学习论与教学设计。

B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3)教学设计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4、教师的威信与师生关系(1)高校教师威信的构成(2)教师威信的形成5、教师的成长与发展(1)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过程(2)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策略三、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型1、基础知识(填空)2、基本概念(名词解释)3、基本原理(简答题)4、理论联系实际(论述题)5、判断与辨析(案例分析题)附: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型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入括号内)1、“鹰乃学习”一语出自•••••••••••••••••••••••••••••••••••••••••( )2、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学习目标划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与•()3、1926年提出了创造过程四阶段论,即准备阶、孕育、明朗和证实四阶段的英国心理学家是•••••••••••••••••••••••••••••••••••••••••••••••••••••••••••()4、观察学习的榜样有三种,即活的榜样、诫例榜样和•••••••••••••••••()5、提出学习三个定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的心理学家是••••••••()6、“水下击靶”实验是哪一种迁移理论的经典实验••••••••••••••••••( )7、问题意识的两个基本来源:••••••••••••••••••••••••••••••••••( )8、教师的成长阶段包括: 适应阶段,分化定型阶段,成熟阶段,中间还有一个阶段是••••••••••••••••••••••••••••••••••••••••••••••••••••••••••( )9、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是能调动•••••••••••••••••••••••••••••••()10、对偶故事法是哪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品德的方法••••••••••••••••••()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自我效能感2、共同要素说3、教学设计4、陈述性知识5、品德三、简述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