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与托派的一点思考

合集下载

中国托派:那些被尘封的真诚革命者

中国托派:那些被尘封的真诚革命者

中国托派:那些被尘封的真诚革命者2010年09月20日09:23南风窗河西资料图:陈独秀晚年走向托洛茨基资料图:中国托派代表人物郑超麟1936年6月,鲁迅收到了一封私信和几份自印的刊物,随后,于6月9日,由病中的鲁迅口述,O.V.(即冯雪峰)笔录了一封答复,同时公开发表于《文学丛报》和《现代文学》,这就是著名的《答托洛茨基派的信》。

不太著名的是,《且介亭杂文•末编》中署名“陈××”的这位陈先生,事实上在收到鲁迅答复之后,还给鲁迅写过一封言辞激烈的信:“你躲躲藏藏地造谣,说日本人拿钱叫我们办报等等。

真亏你会诬蔑得这样曲折周到!布列派的《斗争》与《火花》是同志们节衣缩食并闷在亭子间阁楼上挥汗劳动的产品,正因财力不给,《斗争》已从周刊转变为半月刊,听说又快要降为月刊了。

假如布列派能从日本人拿钱办报,那它一定要像你们那样,公开的一本本一种种地出书出杂志,并公开摆在四马路出卖,即不然,也仍可以交给日本人书店在玻璃窗内张广告出卖,而决不须这样自印自散了。

”陈××即陈仲山(原名陈其昌,仲山为化名),中国托派临时中央委员会委员,信中的“布列派”,即托派组织“中国共产主义同盟(布尔什维克—列宁派)”。

陈仲山很愤怒,也难怪,原本指望他所崇敬的鲁迅先生能够站在他们一边,结果没有想到,鲁迅在回信中这样写道:“你们高超的理论为日本所欢迎……在大众面前,倘若有人造一个攻击你们的谣,说日本人出钱叫你们办报,你们能够洗刷得很清楚么?”更由私信而公开回复,成为街知巷闻的新闻。

托派真的拿日元印杂志?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彭述之等人因发表抨击日本侵华及蒋介石推行不抵抗政策的文章和宣言,被国民党上海市公安局以违反《国民紧急治安法》名义逮捕入狱。

而鲁迅去世3年之后,陈仲山因为抗日被捕,1942年被日本人装麻袋用刺刀戮死,尸体扔进黄浦江。

鲁迅泉下有知,亦不知作何感想?左翼文人的党同伐异托派是不是被妖魔化了?以至于鲁迅一看到陈仲山的来信就联想到日本走狗?在默默忍受几十年骂名的背后,这又是一群怎么样的人?中国托派多是文人,官方学者对托派的批判,就有所谓的“文人革命者”、“左翼圈子”之类的结论。

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想回延安,毛主席提出3个条件,他为何拒绝?

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想回延安,毛主席提出3个条件,他为何拒绝?

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想回延安,毛主席提出3个条件,他为何拒绝?1937年,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被关押在南京老虎桥监狱的陈独秀得到了出狱的机会。

此时此刻,外面早已经是换了人间。

当年的风云人物陈独秀如今却落魄不堪。

到处都在打仗,陈独秀不知道该往何处去,万般无奈的陈独秀只能前往江津,他在江津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几年。

其实在陈独秀出狱之后,原本可以到延安去,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他未能成行。

英雄迟暮陈独秀出狱不久,便同林伯渠联系上了,林伯渠劝说陈独秀前往延安,陈独秀内心犹豫,后来毛主席也得知了陈独秀的事情。

陈独秀是我党的创始人之一,是大功臣,他来延安是顺理成章。

可是当时的情况没那么简单,毕竟陈独秀在路线上和我党有所分歧,因此为了平息争议,毛主席和延安的众多领导人开会研究了这件事情。

最后毛主席一锤定音,认为陈独秀可以来延安生活,前提是同意三个条件:一是陈独秀必须公开放弃并坚决反对“托派”的理论和行动,公开声明与“托派”脱离关系,承认自己的错误;二是公开表示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三是在实际行动中表示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诚意。

看起来倒也不难,但是电报送到陈独秀手中之后,陈独秀却表示,二与三可以答应,第一条他却不能接受。

他并不认为自己过去的探索是完全错误的。

至于陈独秀的选择究竟是对是错,无人能够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作为一个生活在历史变革浪潮之中的先驱,陈独秀尝试了很多新的事物,很多事情,原本也没有严格的黑白之分。

1938年时,周总理又到江津去探望陈独秀,再次请他前往延安,这一次,陈独秀却更加坚定地拒绝了,他说了一段有些悲凉的话:“大钊死了,延年死了,除了你和润之,中央没有我可靠的人了,我也落后了,年纪也大了,中央开会,我怎么办呢?我这个人又不愿被人牵着鼻子走,我何必弄得大家无结果而散呢?”年老的陈独秀选择留在江津,了此残生,1942年,陈独秀因病逝世,他的死讯并没有引起很大的波澜,因为沉沦在战火中的人们已经自顾不暇。

陈独秀堪称远见卓识的“最后见解

陈独秀堪称远见卓识的“最后见解

陈独秀堪称远见卓识的“最后见解”2008-12-15 12:44孙其明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已步入人生晚年的陈独秀,对涉及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些重大问题重新进行了深入思考。

当时,他思考得最多的是关于民主政治的问题,尤其是与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有关的民主政治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陈独秀晚年对民主政治所做的宝贵探索,主要反映在他当时所写的一部分文章和书信中。

但在陈独秀生前,上述绝大部分文章和书信并未公开发表,直到陈独秀逝世六七年之后,才由陈独秀的学生和香港自由中国社分别结集在大陆、香港出版。

1949年香港版被定名为《陈独秀的最后见解(论文和书信)》,又名《陈独秀最后对于民主的见解(论文和书信)》。

[1]本文旨在对陈独秀晚年关于民主政治,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问题所作的思考和探索做点分析,以此求教于学术界的同行们。

一陈独秀晚年对于民主政治,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问题的思考和见解,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当时他所写的《给连根的信》、《给西流的信》、《我的根本意见》、《致S和H的信》、《再论世界大势》、《被压迫民族之前途》等书信和论文中。

陈独秀提出的基本观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重新认识资产阶级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充分肯定其历史作用,强调民主政治对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具有的普遍真实的价值。

自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马克思主义者对如何看待资产阶级国家实行的民主政治制度,始终存有争议。

绝大多数人虽然也承认以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代替中世纪的封建专制有进步意义,但同时又总是猛烈地抨击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伪善的,认为那只是资产阶级的统治方式和对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欺骗等等。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这种看法实际上成了马克思主义者的主流或传统的观点。

陈独秀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也曾受到过这种观点的影响,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大加批判。

然而,到了晚年,陈独秀开始意识到,上述传统观点存在偏见,并开始重新思考,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看法。

33研究室与监狱

33研究室与监狱

监狱与研究室——陈独秀追求人生的双重场所陈独秀(1879—1942)是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重大影响而又十分特殊的领袖人物,一方面,他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乃至随后的革命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由于他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退让的右倾政策,以及组织托派组织,并成为托派领袖,在1929年被中共中央被开除出党。

一.乱世之中求真理,探索之路获赞誉对于陈独秀而言,其个性刚烈、执著,待人坦诚爽直,但脾气暴躁,素行不检,这种性格决定了陈独秀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民族解放之路,也决定了他个人最终的命运。

陈独秀早期曾与章士钊等上海主编《国民日报》,章士钊曾经是这样评价陈独秀的,说他是“一匹不羁之马,奋力驰去”,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他,“不峻之阪弗上”,越是艰难越向前。

正因为这样的个性,陈独秀在离开章士钊之后,于1904年3月份在安庆创办《安徽俗话报》,并组织秘密反清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

但在接下来的1906年至1911年9月的5年时间里,陈独秀很少出现在近代中国的政治活动中。

1914年11月10日,《甲寅杂志》第一卷第四号发表署名“独秀”的《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独秀”的名字开始见诸于刊物。

在这篇文章中,陈独秀认为民权高于一切,民权的价值重于国家。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为众多知识青年所仰慕,但为顽固旧势力所忌恨,其言论被视为异端。

1919年6月8日,陈独秀在《每周评论》第二十五号上发表了《研究室与监狱》一文:“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研究室,一是监狱。

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

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

”这篇短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战斗的激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在北京散发反帝爱国传单时被捕入狱,一时成为社会焦点,诸多进步人士为营救他而奔走呐喊。

1919年6月19日,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北洋政府当局被迫释放陈独秀。

陈独秀与托派的一点思考

陈独秀与托派的一点思考

陈独秀与托派的一点思考摘要:本文关于陈独秀被开除出党以及加入托派组织提供了一点看法,对陈独秀的思想和人生经历提供了了一点看法。

关键词:陈独秀;托派;大革命1929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开除陈独秀的党籍。

一个被连选五届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最终以这种方式离开了党,不得不让人唏嘘感慨。

其中问题错综复杂,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不管他们的思想曾经陷入怎样的歧途,不管他们是否真的错了,这一批批投入中国革命热潮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牺牲是永远不可以被抹去。

关于陈独秀与托派的问题,我认为必须从思想上予以认识才能在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才可能有所明白,所以我想从陈独秀的思想上先说,然后再分析大革命失败以及之后的种种导致他走向了托派。

一、陈独秀的思想转变与人格魅力陈独秀出生于1979年,卒于1942年。

他的一生经历中国革命的几个重要关节点,而他从戊戌变法开始投入政治运动的热情铸就了一个伟大思想家的诞生。

我不曾了解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有怎样的潜质,我也不知道一个思想家所具备的要素。

但从陈独秀看来,奋斗是一个革命思想家所要具备的品质。

陈独秀最初是康梁派的支持者,二十世纪初几次东渡日本后开始接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从改良走向革命,五四运动时期,受到巴黎和会失败以及十月革命成功的影响,接受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转向劳工运动,再到后来受大革命失败影响走向中国共产党反对派到最后的宣布不属于任何党派。

陈独秀的这一生思想一直在变,从一个侧面反应当时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悲哀,追逐于西方思想潮流反而是禁锢了自己。

陈独秀应该说走在那群知识分子的前头,同那个时代的所有知识分子一样,陈独秀经历了中国风雨飘摇饱受压迫摧残的七十多年,但与那个年代许多知识分子不一样的是,陈独秀从康梁派走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到无产阶级革命派最后甚至走的更远。

从学习精神来说,陈独秀不停的批判与学习是值得提倡的,但作为一个革命家,他的这种精神特点却为他后来的人生境遇埋下了伏笔。

陈独秀参加托派的原因再探

陈独秀参加托派的原因再探

中 东 路事 件 的 分 析是 基 本 正 确 的 ,他 本 也 可 以心 平 气 和地 与 中 央 进行 讨 论 , 他 与 中 央 在这 一 问 题 上 的分 歧 , 但 以及 把他 的 不 同 意见 上 升 到原 则 路 线 的 高度 , 使双 方 的火 药 味加 浓 。 剧 加
了他 对 中央 和 共产 国际 的对 立情 绪 .而 这一 对 立 情 绪 与托 派

中 国 共产 党 在 处 理陈 独 秀 的 错 误 时 。 在 着理 论 和 方 存
法 两个 方面 的不 妥 之处
( ) 理 论 上 , 要 表 现 为 在 对 待 陈 独 秀等 人 的错 误 思 一 在 主
想 时缺 乏 有 说 服力 的理 论批 判 首 先 。 乏 有 说 服力 的理 论 批 判表 现在 : 缺 中共 中央 在 坚 持
Oc . 0 t 201 Vo . .0 1 No1 7
第 7卷 第 1 O期
陈独秀参加托派的原 因再探
朱 晓玲
( 南京 邮 电大 学 人 文学 院 , 苏 南 京 2 0 0 ) 江 10 3
摘 要 : 文 在 肯 定 陈独 秀参 加托 派 的 主观 原 因的 同时 , 了客观 公 正地 评 价 历 史人 物 , 要 从 两 个 方 面 论述 本 为 主 了 陈独 秀参加 托 派的 客 观原 因 : 是 中 国共 产 党 在 对待 陈 独 秀 的错 误 的 处理 上 有 失 误 ; 是 “ 独 秀 派 ” 陈 独 秀 的 一 二 陈 对
革 命 问题 , 独 秀一 直 没 有 停止 思 索 。 密 切 注视 着 政 治 局势 陈 他
的 发 展 , 真 阅 读 中央 文 件 , 究 各 项 方 针 政 策 , 将 自己 的 认 研 并

独秀先生晚年思考

独秀先生晚年思考

独秀先生晚年思考陈独秀原本就是个不甘寂寞的人,现在虽不属于任何党派,但作为一个仍与托派有藕断丝连关系的政治人物,作为一个仍然关心国事的爱国者,他和政治的联系至死都没有割断过。

陈独秀搬到鹤山坪之后,生活安定了许多,但仍不时有人来拜访。

当地县长就曾登门拜访并向陈索求条幅。

当然也有更大的政治人物。

戴笠和胡宗南就曾密访陈独秀。

他们开门见山地说:“独秀先生,蒋校长问你好。

”陈独秀不想招引他们,只是说自己是逃难入川的,现在隐居于这个僻静的山村,虽然关心国事,但并没有过问政治,更不曾有什么政治活动。

不知二位来此有何公干?这时,胡宗南把早已准备好的挑拨陈独秀与共产党关系的剪报给陈看。

他一看,是1938年 3月傅汝霖、高一涵、段锡朋等9。

人在重庆《大公报》上为康生诬陷陈独秀为“日本侦探”、“汉奸”,每月领300元津贴的事件而发表的辩护词的启事。

陈看后气愤不已,说道:“这件事,虽然经过徐特立先生调解,但我受到了极大地人身攻击,至今仍不能忘怀。

不过仍要感谢诸位先生为我鸣不平。

”胡宗南说道:“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今天鄙人和戴主任特来请教陈老对国事的看法。

”陈独秀默默思考了一会儿,说道:“国共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

弱国强敌,速战困难,但只要举国上下,团结一致,则任何难关都可以渡过的本人孤陋寡闻,惟不愿公开发表言论,致引起喋喋不休之争。

务请两君对今日晤谈,切勿见之报刊,此乃唯一的要求。

”这反映出陈独秀在奔波反复之后,内心确实也想静一静的心理,至少他不想再卷入国共的纷争之中去。

除了国民党,周恩来也曾亲自拜访过陈独秀。

陈独秀对周恩来的精明干练的印象比较深刻,而且在“八七”会议后周还一度照顾过陈的生活,因此他对周恩来的印象不错。

周恩来此行的目的主要是想请陈回延安为党继续工作,希望他能够抛弃个人的成见,以国家民族为重,写个书面检查回党工作。

但陈独秀拒绝了这个意见。

他说:“回党工作是我的愿望,但写书面检查是不行的。

中国托派:湮没的文人革命家

中国托派:湮没的文人革命家

中国托派:湮没的⽂⼈⾰命家2019-03-08“中东路事件”爆发后,彭述之和陈独秀并肩作战,与中央展开论战。

⼆⼈两次联名致信中央,对中央进⾏反击,“你们说我们是反对派,不错,我们是反对派;我们的党此时正需要反对派”,还指责“滥⽤中央威权,钳制党员对于政治问题公开讨论”,并表⽰“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是不怕开除党籍的”。

1936年6⽉,重病的鲁迅收到⼀封私⼈信件和⼏份⾃印刊物。

随后,他向这位仰慕者⼝述了⼀封答信,由冯雪峰笔录,并公开发表于当时的⼏个主流⽂学刊物。

这就是著名的《答托洛茨基派的信》。

毕⽣嫉恶如仇的鲁迅⽤⼀贯刻薄的语调痛斥托派“⽤⽇本⼈的钱办报纸”“攻击先⽣们的⼀致抗⽇论”。

1949年以后,这篇⽂章被长期收录到中学语⽂课本中,塑造了托派在⼏代中国⼈眼中妖魔邪恶的形象。

勿怪鲁迅的尖刻,事实上在过去很长时期,托派都是⼀个令⼈不寒⽽栗的名词,⼏乎⼈⼈喊打。

斯⼤林将托派定性为“⼀伙暗害分⼦、破坏分⼦、间谍和杀⼈凶⼿组成的鲜廉寡耻的、⽆原则的匪帮”;在国民党眼⾥,他们是⼀群激进的共产分⼦,理应格杀勿论;在中共看来,他们是共产党的反对派,是共产党阵营中的异类和叛徒,是“汉奸”和“反⾰命”;⽇本占领期间,他们也因伸张民族正义、抨击异族侵略⽽备遭⽇本⼈迫害。

忍受⼏⼗年骂名,在凄风苦⾬的夹缝中谋⽣存中国托派并⾮⼗恶不赦。

他们有纯粹的共产主义者坦荡的襟怀和圣洁的向往,他们是⼀群崇尚独⽴思想的中国⽂⼈,顽强地承袭了古代⼠⼈风⾻,坚韧刚烈⽽桀骜不驯。

只是他们太过理想主义,坚定信念便⼀往⽆前,如扑⽕的飞蛾,撼树的蚍蜉,悲壮⽽绚丽。

反对党之⽗中国共产党的创始⼈陈独秀就是典型的⽂⼈⾰命家,他因执⾏了共产国际的战略导致⼤⾰命失败,结果却被扣上⼀顶“右倾投降主义”⼤帽⼦,在党内名誉扫地,丧失领导地位。

从此,这位在党内拥有巨⼤权威的领袖⾛上反对党的道路,⼀去不返。

在苏联,⽆产阶级⾰命先驱托洛茨基同样反对斯⼤林把持的共产国际。

斯⼤林主张国共实⾏“党内合作”,并在遭受国民党右派进攻时,要求中共妥协退让;⽽托洛茨基则“坚决反对共产党加⼊国民党”,之后多次提醒并告诫中国共产党⼈要警惕国民党右派叛变,要遏⽌反共。

陈独秀人物思想解析

陈独秀人物思想解析

• 科学思想
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高举的另一面旗帜,是新 文化运动的基本主题之一。陈独秀对科学及其作用的理解 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何谓科学。其内容怎样,特征如何,随着时代的 变化,社会实践的深入,陈独秀科学思想的侧重点是有所 不同的。究其整个科学观,大体包括如下内容: 1.科学是主客观的统一 表明了陈独秀对客观事物的尊重,对主观臆断的否定, 对实证经验的肯定,对科学理性的张扬,主张用实证原则、 科学理性去衡量一切、判断一切。陈独秀对科学的这种界 定无疑受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2.实证方法和归纳法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不二法门 陈独秀曾说“今欲学术兴,真理明,归纳论理之术,科 学实证之法其必代圣教而兴。”对孔德所开创的实证主义 的科学方法,陈独秀是比较注重的。与实证方法相联系, 陈独秀对形式逻辑的归纳法十分推崇。
• 3.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 • 4.他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 • 5.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 人。 • 6.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 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 他晚年的民主思想,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对 民主政治的最深刻的思索,至今很少有人能够超越, 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 其两大杰出成就是: • 第一,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政论家。 他的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 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 表作,至今仍给人很多启发。 • 第二,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大专家、 大学者。
3.科学,不仅是只指自然科学,而且还包括哲学和
社会科学 陈独秀说:“科学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 然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陈独秀 关于科学应包括唯物史观、社会科学的看法无疑 是合理的,而且陈独秀在1920年以后也常是用唯 物史观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标明其科学观更 趋成熟。 4.倡导科学精神 陈独秀说:“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 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 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须无知妄 作之风息焉。”在他看来,是否尊重科学,富有 科学精神,关系到国民的优劣智愚、民族的强弱 兴衰。

陈独秀托派问题始末

陈独秀托派问题始末

陈独秀托派问题始末“八七会议”后从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领导岗位上撤下来的陈独秀,陷于一种十分复杂的心态。

他觉得心里有无穷的冤屈和蕴怒,他表现得十分消极。

他坚决不与中共新的临时中央领导班子合作,尤其对中共中央要求他去苏联“讨论中国革命问题”明确表示拒绝。

他对大革命的失败,有切肤之痛,当然也有自己的看法。

他对苏联和共产国际的路线,尤其是指导中国革命的方略与手段,不愿意再相信。

对“八七会议”对他的指责,他心中不服,他还坚决拒绝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中央派人屡屡动员劝说,他不为所动。

党内高层已经觉察到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及中共中央的关系破裂“只是时间问题”。

1929年5月爆发了中苏外交严重冲突的“中东路事件”,两个月后陈独秀就事件的本末、性质与动向以及中央的宣传方针向中央提出了批评性的建议。

以此为契机,或者说为裂口,陈独秀与中共中央的矛盾分歧和对抗公开化、明朗化,日趋激烈,互不相让,最后导致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的彻底决裂,并且在彻底决裂之后,一直厮缠在一起,口诛笔伐,斗争不已。

此间托洛茨基的思想纲领正一步步渗透进陈独秀的头脑,并在行动上顽固地、偏执地表现出与中共中央的严重对立。

1929年8月5日就在中东路事件引发的陈独秀与中共中央关于宣传策略的争论中,陈独秀扩大了论题,也扩大了事态。

他向中央写了一封全面涉及“中国革命问题”的15000字的长信,从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当前中央的政策路线、形势的估计与宣传、关于“民主”等12个方面阐述自己对当前中国革命问题的认识与思路。

1929年8月28日国际代表和中共中央代表约见陈独秀谈话,批评了他不应该轻率地、随意地发表和中央不同的意见,并提醒他:中央的政治路线并没有原则性的错误。

10月5日中共中央通过决议,明确提出“反对党内机会主义与托洛茨基反对派”,苏联的托洛茨基问题第一次直接与陈独秀的“反党小组织”活动挂上了钩,并且有了“托洛茨基———陈独秀取消主义”的新提法。

陈独秀早期思想嬗变的当代思考

陈独秀早期思想嬗变的当代思考

文_社科研究94摘要:陈独秀作为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最具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早期思想的嬗变过程,可以从时期上划分为: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前期这三个阶段来进行研究,纵观陈独秀在这三个时期的思想变迁,不仅有助于我们正本清源、厘清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诸多思潮之联系,也有助于我们获得对当今中国社会思想发展等诸多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陈独秀;早期思想;当代思考;嬗变当前,国内学界对陈独秀的思想研究并不在少数,而在对陈独秀思想的历史和时间划分上也较为统一地认为陈独秀思想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其中陈独秀思想早期与中期分野,多是根据1920年陈独秀著述并发表文章《谈政治》来确定。

在1920年代,陈独秀已经毫无悬念地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在1929年及以后,陈独秀思想蜕变为托派,也是显著且不争的事实。

一、陈独秀早期思想嬗变梳理及思考笔者注意到当前国内学界对陈独秀思想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陈独秀各个时期思想变化以及相对应的史实亦得到充分发掘,并且在研究上有愈发深入趋势。

但是就陈独秀早期思想嬗变来说,目前研究仍较为笼统地将其早期思想概论之。

笔者认为对陈独秀1920年之前的早期思想嬗变过程进行进一步细分,加以深入梳理和总结,以当代的视角审视和思考陈独秀的早期思想非常重要。

第一,对陈独秀早期思想的嬗变进行细分梳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们研究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史上诸多思潮的来龙去脉和其互相之间的联系。

国内由于前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等原因,对陈独秀的研究几乎普遍囿于意识形态以及政治路线的成败层面,形而上学地对陈独秀思想进行比较和批判,导致诸多对陈独秀思想的研究未能全面和公正地厘清陈独秀思想,尤其是陈独秀早期思想的嬗变过程和这个过程之中陈独秀思想与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诸多思潮相互作用。

而在近期研究中,这一情况已经逐渐引起重视,笔者认为,陈独秀早期思想尽管在诸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不同社会背景下有着各种表象上互无关联社会实践,但是陈独秀早期关于社会、关于人、关于政治的思想虽然处于不成熟和不断嬗变之中,但是其内在的本质——即期盼建立一个新社会,期盼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实现政治真正民主,是一而贯之。

陈独秀的悲剧

陈独秀的悲剧

陈独秀的悲剧——共产党如何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文章作者:[议宣] 2002-03-29, 12:03:18中国共产党对陈独秀的看法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另一方面他又几乎葬送了诞生不到6年的这个新生政党。

在过去的影视文艺作品中,陈独秀一直是以“错误路线”的面目出现的,很少正面歌颂这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毕竟4.12反革命政变中被杀害的那些共产党人的鲜血还保存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之中,很难想象让他们来赞颂这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尽管中共党史中很多人的历史可以平反,但是陈独秀那顶“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至今不能平反。

随着时间的推移,直到建党80周年的时候,陈独秀才能在影视文艺作品中以一个比较正面的形象出现,人们才能更平静地分析他这个人。

在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革命者一直思考的问题是:中国需要的到底是“法式革命”,还是“俄式革命”?也就是说:需要资产阶级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陈独秀正是由于坚信中国需要俄式革命,才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才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作为一个北大的教授,他肯定具有基本的逻辑分析能力,那么他最终为什么偏离了自己的信仰,滑向了“右倾机会主义”的呢?其实,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同样是源自于他的严密逻辑推理,甚至是源自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或称“教条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点,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出现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根据这一观点,中国当时的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

据此,陈独秀相信了中国革命必须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阶段。

这其实就已经开始偏离了他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初衷。

他由坚信中国需要俄式革命,变成了艰辛中国要进行俄式革命必须先经过法式革命。

第二点,陈独秀坚信,资产阶级革命当然要由资产阶级政党来领导。

在中国当时,也就是要由国民党来领导资产阶级革命,共产党只是协助国民党,进行一些团结、鼓动工农群众的工作。

就是由于这两点简单、明了的逻辑推理,陈独秀就将革命的大权拱手让给了国民党。

《陈独秀传》读后感

《陈独秀传》读后感

《陈独秀传》读后感近日,适逢建党九十周年,我认真读了《陈独秀传》,感触颇深。

历史上对陈独秀的评价很有争议,包括党内对这位党的缔造者之一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陈独秀这个人很复杂,有很大的功,也犯了很大的错,但我认为,相比较而言,他的功劳应是主要的。

他的功劳主要体现在思想方面,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与推动者之一,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提倡使用白话文,破除封建思想,宣扬马克思思想,而他还是党的缔造者之一,虽然他的性格倔强固执,导致最后因思想跟不上历史前进的步伐而犯了错误,但相比他的功劳来说,他可以说功大于过。

毛泽东在1945年中国共产党“七大”预备会议上,在指出陈独秀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以及后来搞托陈取消派“反对我们”之后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

他是有过功劳的。

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

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

……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

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

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份进了共产党。

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

我说陈独秀在某几点上好像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做了启蒙运动的工作,创造了党。

但他在思想上不如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在俄国做过很好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陈独秀则不然,甚至有些很不正确的言论,但是他创造了党,有功劳。

普列汉诺夫以后变成了孟什维克,陈独秀是中国的孟什维克。

……关于陈独秀,将来修党史的时候还是要讲到他。

”这个评价应该说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

在其他许多人的评价中,多数的舆论都认为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

在这些评价中,值得提出来的是他最亲近的一位托派理论家的说法:郑超麟在《悼陈独秀同志》一文中说:“陈独秀同志能够从卢梭主义,进于雅各宾主义,进于马克思主义,进于列宁主义、托洛茨基主义。

托洛茨基与陈独秀

托洛茨基与陈独秀

莫 斯科 归来 . 向他介 绍 了苏 共党 内斗争 的情 况 , 说 托 洛茨 基 是列
宁的 战友 , 是杰 出的革命 家 、 思想 家 、 军 事 家和 外交 家 , 在 苏 共党 内很有 基础 : 斯 大林 是 “ 专 政暴 君 ” “ 红 色沙 皇” 等等 。 外 甥还 建议
他读读 托 洛茨基 的著 作 。 托 洛茨 基 在 《 中国革 命 中的 阶级 关 系 》 中指 出 , 国共 分 裂 的
危机 已是 “ 不 可避 免 ” , 呼吁“ 共 产党 完 全独 立 ” , 并赞 扬 陈独 秀 等

再 提 出退 出 国民党 的主 张 。 “ 是 完全 正确 的” 。 他 的这些 意见 立
即遭 到斯 大林 的批 评 。 正是 由于在 中 国革 命 问题 上 的分 歧 , 才 导
致共 产 国际 撤销 托洛 茨基 的共 产 国际执 委 1 9 2 7年 1 1 月. 又被 开 除 出党 。次年 1 月被 流 放到 阿拉 木 图 。
年 中国为 收 回苏联在 中国东北 铁路 的特 权 而发 生 的 中苏 军事 冲 突) , 这 一事 件深 深 的挫 伤 了 陈独 秀 的 民族 感 情 , 而 托 洛茨 基 在
这 一事 件 中的态 度 , 又为 他们 日后 的政 治 关 系设置 了重重 阴影 。 只是 由于此 时 的陈独 秀在 政治 上形 单影 只 .如 今好 不容 易觅 得
知音 , 当然 不会 轻 易放弃 , 于是 , 矛盾 也 就暂 时隐 而未发 。
中东路 事 件后 . 托 洛茨基 指示 中国托 派 “ 要 完全 牺牲 自己来
保 护 十月 的胜利 ” . 陈 独 秀虽 没 有 公 开批 评 托 洛茨 基 . 但 却 始 终

论陈独秀出狱后的托派问题

论陈独秀出狱后的托派问题

作者: 沈升良
作者机构: 浙江省宁波教育学院人文学院,浙江宁波315010
出版物刊名: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页码: 112-113页
主题词: 陈独秀;托派;托洛茨基主义
摘要:1937年8月陈独秀出狱,他此后的一些言论和行动,表面上表现得很革命,但是这些言行并不能充分地说明陈独秀在出狱后已经不是托派了.虽然组织上与托派脱离关系,政治上与托派采取了不同的立场,但是思想上却始终没有彻底放弃托洛茨基主义.所以说,陈独秀出狱后仍然是个托派,是一个不彻底的托洛茨基主义者.。

陈独秀与托洛茨基

陈独秀与托洛茨基

作者: 唐宝林
出版物刊名: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38-41页
主题词: 陈独秀;托洛茨基主义;国民党;斯大林;共产国际;资产阶级;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机会主义
摘要: <正> 陈独秀与托洛茨基有着很深而且比较复杂的组织上、思想上的关系,他们都曾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战友和同志,陈独秀先则拥护托洛茨基,后来又把托洛茨基抛弃。

本文拟就他们的关系作简要的介绍。

(一)1922年,苏俄面临着一个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由于列宁病重不再视事,这个问题的争论主要在斯大林(俄共中央总书记)和托洛茨基(俄共中央军委主席)之间进行。

斯大林主张集中力量进行。

散论陈独秀——精选推荐

散论陈独秀——精选推荐

散论陈独秀张静如 李 颖[摘要]对陈独秀的研究,或一生,或一阶段,或一专题,已经相当不少了,要想在一篇文章中整体论陈独秀是很难的。

本文就“道与世更”、二次革命、右倾退让、不解之缘、“桥的生命”五个自感兴趣的问题,说一点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陈独秀;一生;散论[中图分类号]L8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8(2004)02—0005—09所谓散论,就是不系统、不连贯的论述。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求全面,每题之间也无逻辑联系。

为什么要散论,因为对陈独秀的研究,或一生,或一阶段,或一专题,已经相当不少了,要想在一篇文章中整体论陈独秀是很难的。

本文只是抓几个自感兴趣的问题,说一点我们的想法。

“道 与 世 更”这是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倡导的一种观点。

1916年12月,他在《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中说:“若夫文明进化之社会,其学说之兴废,恒时时视其社会之生活状态为变迁。

”“宇宙间精神物质,无时不在变迁即进化之途。

”“一种学说,一种生活状态,用之既久,其精力低行至于水平,非举其机械改善而更新之,未有不失其效力也。

此‘道与世更’之原理,非稽之古今中外而莫能破者乎?”¹陈独秀这一番话,确是真知灼见。

它明确告诉人们下面的道理:第一,物质世界是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进化是必然的、绝对的。

第二,任何学说都要随着这种变化而兴衰。

第三,有的学说可能被别的学说所代替,有的学说则要自我更新。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之所以倡导“道与世更”,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即孔子的学说,虽然在封建时代起过重要作用,但已不适应共和时代的需要,“学尚一尊”的局面必须改变,要以新的学说代替,否则社会发展就会受阻,学术也不能进步。

陈独秀说:孔子的学说,“虽不可行之今世,而在宗法社会封建时代,诚属名产。

吾人所不满意者,以其为不适于现代社会之伦理学说,然犹支配今日之人心,以为文明改进之大阻力耳”º。

陈独秀与托洛茨基的政治关系

陈独秀与托洛茨基的政治关系

陈独秀与托洛茨基的政治关系
张家康
【期刊名称】《江淮文史》
【年(卷),期】2001(000)001
【摘要】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受到共产国际的指责,作为错误路线的领导人,几乎承担了全部责任。

对此,他陷入困惑、迷茫之中而不能自拔。

当他获悉托洛茨基的政见竟与其一致时,便有意引为知音,开始进行党内反对派的活动。

然而,当托洛茨基提出以苏联为轴心、保卫苏联、损及中华民族利益的政治口号时,他便又质疑问难,与之格格不入了。

发展到后来,他与托洛茨基分道扬镳,成为一个左冲右突、天马行空的独行客。

【总页数】14页(P58-71)
【作者】张家康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7
【相关文献】
1.陈独秀与托洛茨基 [J], 张家康
2.陈独秀与托洛茨基:共识与分歧 [J], 朱洪
3.托洛茨基的重大理论贡献——纪念托洛茨基诞辰130周年 [J], 陈秋霞;李尚德
4.陈独秀与托洛茨基 [J], 唐宝林
5.陈独秀与托洛茨基主义 [J], 王学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独秀与托派的一点思考摘要:本文关于陈独秀被开除出党以及加入托派组织提供了一点看法,对陈独秀的思想和人生经历提供了了一点看法。

关键词:陈独秀;托派;大革命1929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开除陈独秀的党籍。

一个被连选五届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最终以这种方式离开了党,不得不让人唏嘘感慨。

其中问题错综复杂,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不管他们的思想曾经陷入怎样的歧途,不管他们是否真的错了,这一批批投入中国革命热潮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牺牲是永远不可以被抹去。

关于陈独秀与托派的问题,我认为必须从思想上予以认识才能在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才可能有所明白,所以我想从陈独秀的思想上先说,然后再分析大革命失败以及之后的种种导致他走向了托派。

一、陈独秀的思想转变与人格魅力陈独秀出生于1979年,卒于1942年。

他的一生经历中国革命的几个重要关节点,而他从戊戌变法开始投入政治运动的热情铸就了一个伟大思想家的诞生。

我不曾了解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有怎样的潜质,我也不知道一个思想家所具备的要素。

但从陈独秀看来,奋斗是一个革命思想家所要具备的品质。

陈独秀最初是康梁派的支持者,二十世纪初几次东渡日本后开始接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从改良走向革命,五四运动时期,受到巴黎和会失败以及十月革命成功的影响,接受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转向劳工运动,再到后来受大革命失败影响走向中国共产党反对派到最后的宣布不属于任何党派。

陈独秀的这一生思想一直在变,从一个侧面反应当时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悲哀,追逐于西方思想潮流反而是禁锢了自己。

陈独秀应该说走在那群知识分子的前头,同那个时代的所有知识分子一样,陈独秀经历了中国风雨飘摇饱受压迫摧残的七十多年,但与那个年代许多知识分子不一样的是,陈独秀从康梁派走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到无产阶级革命派最后甚至走的更远。

从学习精神来说,陈独秀不停的批判与学习是值得提倡的,但作为一个革命家,他的这种精神特点却为他后来的人生境遇埋下了伏笔。

陈独秀的精神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不懈奋斗和始终的乐观主义精神,这也是他最大的人格魅力。

陈独秀一生曾经有过四次蹲监狱的生活经历。

如果的大而化地讲,陈独秀的一生真可以说是“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陈独秀认为,“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

不得不说陈独秀的这种乐观精神一定程度上支撑了他孤独寂寞的最后十五年,不得不说陈独秀的乐观是他精神当中的宝贵财富,也必须肯定的正是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乐观精神才使党饱受挫折而愈挫愈强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而提到陈独秀人格魅力,坦荡就是不得不说的关键词,鲁迅曾经有过一段深刻的描述“假如把韬略比作意见仓库的话,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个门却是开着的,里面有几支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

”不得不感慨,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尔虞我诈权谋利诱充斥知识分子中的年代,能做到这样的坦荡是让人万分敬佩的。

二、从开除党看陈独秀思想其实理解陈独秀有些问题是很难搞清楚明白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他被中国共产党开除出党。

真的很难理解当时他为什么表现的如此强硬,和党分开的如此决绝。

这个党一直是他的心血啊。

他曾经是如此的为建立共产党奔走,除却大革命失败,他也曾经也领导了党走向过辉煌,他也曾领导过轰轰烈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现在他真的做好准备了吗?这真是他内心真实是想法吗?离开一起战斗过的同志,离开这个他为之奉献心血汗水的党?他真的准备好了吗?我只能说这不应该也很难是他冷静思考的结果。

首先不得不提到的是大革命对他的影响实在太大,其次一定程度上可能也是他长期对党的建议得不到采纳和理性的正确对待以及关于谁应该对大革命失败负责的问题上长期得不到他认为的公正对待导致他对这个党失去了信心,再加上事实上他和当时的党的话语权威之间的意见分歧已经是越来越大并且已经是脱离了一个严谨讨论问题的状态了。

王明在1929年9月1日发表的《论撒翁同志对中东路问题的意见》一文中以极“左”的方式——打棍子、扣帽子对陈独秀进行了无情批判,一定程度上双方的矛盾已经是难以调和了并且经历过大革命之后陈独秀在党内可以亲近的人已经很少了。

晚年的陈独秀在面对请他到延安养老的建议时他说,中共中央里没有他可靠的人了,大钊死了,延年死了,他也“落后”了;“他们开会,我怎么办呢?我不能被人牵着鼻子走,弄得无结果而散”。

当然我们也可能认为陈独秀内心并不是认为自己离开了共产党,在1929年9月,成立以陈独秀为核心的中国第二个托派组织的时候,陈独秀将其取名为“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并且这个名称在1931年的上海的托派统一大会上得到了通过。

或者我们可以认为,在陈独秀看来他从来没有离开他所热爱的事业,他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在陈独秀1933年4月20日写的《辩诉状》中,他慷慨陈词“共产党之终极目的,自然是实现无剥削无阶级人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自由社会。

”是的,我们怎么能够怀疑陈独秀的信念呢?他一直都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在陈独秀的诸多文章有一篇引起了我的格外关注,那就是陈独秀1927年发表在《布尔什维克》第一卷第五期的一篇题为《党国》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文章中陈独秀讽刺了报纸上关于“党国”的叫法,文章中写到“所谓‘党国’,不知道是指‘党与国’,还是说‘党的国’?若横暴之徒,硬说是‘党的国’,则北洋‘军国’既倒,任然没有‘民国’;若非国民党党员的老百姓,任然是无国之民或是党国顺民。

”可能这篇文章不会被很多人注意到,但我却认为它反映了陈独秀思想中最最重要的部分,他是为老百姓以及一切被压迫的人在革命,党应该只是为民族谋福利的工具而不应该是压迫人民的工具。

这样一个纯粹的人可能真的不在乎是否被开除出党,他在乎的是是否坚定的站在人民一边。

他的思想主张或许有错,但他拳拳爱国之心却真的是让人崇敬。

这就是陈独秀,他真的事实上被共产党开除了,他一生的悲剧纠缠在此之后达到了高峰,但他内心的坚定却一如既往。

三、大革命失败与投身托派有研究者指出:“当中共处于幼年时期,要领导1924到1927年的大革命取得胜利,几乎是不可能。

”(王学勤著,《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5页)其实不管从任何方面来说,陈独秀对大革命的失败所应负的责任是有限的。

首先在中共“五大”上,他虽然任然被选为总书记,但由于“在坚决反对北伐而北伐终于胜利的事实面前,陈独秀已经不能维持它的威望了。

”他事实上已经是没有实权了。

其次,也是最最重要的是,中共一直都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当时指导中国革命问题的最高决策机关是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中央政治局。

1923年至1927年该政治局为讨论中国问题共召开122次会议,做出了738个决定,从大的决策(如令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对待国民革命的总方针),到小的决定(如何时结束五卅罢工,何时找蒋介石谈话、谈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等等),考虑的十分周到。

陈独秀长期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工作,长期的无法施展其全部抱负,可在关键是时候却被推上了烽火浪尖,却成了“替罪羊”,心中的压抑与悲情是必然的,我们可以想象的是在最初的一年里,出于对党的忠诚,出于对无数革命同志牺牲的深切悲痛,也是对自己过去种种的深刻反思,他其实一直压抑反思,他也是事实上的承担了近乎全部的错误。

如果没有托洛斯基的出现,结果可能真的不一样。

在《郑超麟回忆录》中有记载,1925年的5月中旬或下旬,尹宽带了几份托洛斯基的文件,陈独秀曾经有过抵抗与怀疑,但最后他还是仅对个别保留意见,其余的全部接受了。

而这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

其中原因我认为有这些:1、陈独秀从来就不是一个甘于寂寞的人,他不热衷权利,但他希望被理解,自己的意见被采纳,而从大革命失败以来,他一直向中央表达意见,并且历史证明其中的不少意见是正确的真知,对当时盛行的左倾错误的批判也是很中肯的,但当时中央有些人甚至“当作笑话到处宣传”这让陈独秀很受伤,以至很长时间不再给中央写信。

2、在对待大革命失败问题上,陈独秀一直没有得到足够公正的对待,先前的“八七会议”拒绝邀请陈独秀参加却对陈独秀进行了猛烈的批判,甚至人身攻击,在之后的“六大”上虽然对他的责任做出了公正结论,但陈独秀一直对共产国际诿过于人的做法深怀不满。

3、当时全党上下都在反对机会主义,而托洛斯基表现出更早的先知先觉,并且双方在大革命失败原因上有一些共同的看法使得陈独秀有遇到知音的感觉于是对其推崇备至。

4、从整治前途来看,陈独秀一直渴望的革命理想已经于现实的党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此时党内讨论又无法解决,陈独秀自然而然的选择转向一个新的组织想继续一展宏图。

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加入托派后,他长期处于组织团结托派成员,建立托派中央。

5、从思想层面上看,陈独秀错误的认为他与托洛斯基一拍即合,这从陈独秀初期的抵抗上可以看得出来,在这后他便开始一定程度上的曲解自己的意思去迎合托洛斯基的见解。

总的来说,陈独秀走向托派有其历史的巧合,但却不得不说的是也是他思想发展的一个必然,大革命失败后的长时间郁郁不得志,长时间的压抑必然要有释放的舞台,而托洛斯基充当的可能更多是一个释放的媒介罢了,有学者研究指出,陈独秀的思想与托洛斯基其实有相当的是不可调和的,比如“无产阶级专政”,陈独秀认为中国只能“工农专政”。

比如在对待农民问题上,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中虽有对农民的偏见与歧视之词,但仍然承认农民阶级的革命性,譬如他在《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中写道“中国之国民革命若不得农民之加入,终不能成功一个大的民众革命。

”但托洛斯基的“不断革命论”则不是对农民阶级充满了歧视和偏见,而且对农民阶级持完全否定的态度,甚至把农民阶级当做革命的对象。

还有其他种种,其实从这个角度来看,陈独秀所接受的托洛斯基更多的是报答托氏的知遇之恩,更多的解脱自己内心疾苦。

在当时的那个年代,陈独秀走向托派可能是必然,但并不意味着的是他一定接受托派的思想,事实上他在后期也对托派的极左思想极为反感,也曾于1939年写信给托洛斯基讨论提到这个问题,这也证明陈独秀思想之独立。

四、陈独秀思想中的误区与闪光点以历史的后见之明,陈独秀问题的关键还是他对中国国情一定程度上的错误认识。

陈独秀出身安徽省怀宁县城(今安庆市)一个小户人家。

祖父与父亲都是教书为业,而十八岁以后他有几乎是一直呆在城市里,与农民接触不够。

不能对农民有充分认识的情况下,陈独秀于是坚持马克思的城市暴动理论,对农民产生了偏见,在《关于所谓“红军”问题》甚至写道“没有城市工人领导的所谓‘红军’,其前途殊不知是:(一)统治阶级的内部战争一时停止“红军”便要被击溃,或为所收买,(二)因自己内讧而溃散,(三)逐步与农村阶级(富人与富商)妥协,变成他们的“白军”或为他们的经济手段所压迫而溃散,此外不能别有前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