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及管理体制的分析.doc
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相 比, 信息社会 的生产 力构成呈现 了根本 的变化 , 从劳动者来看 , 信息社
会需 要 的是 大批 脑力 劳 动 者 ;从 劳 动工 具 来 看 , 信
息社会凭借的主要是智能工具 , 如计算机和信息技 术; 从 劳动对 象来看 , 信息社会需要处理 的是大批 数字化和集成化 的信 息。信息社会下 , 我们必须看 到知识和信息的更新并不是 自动进行的 , 而是通过 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来完成 的。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必须依靠教育 , 尤 其是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提供 了我们未来所需知 识、 技能 、 思考的基础。从 目前来看 , 我 国基础教育 在学生知识传递 、 价值 观塑造 、 制度规训方 面 占有
“ 体制” 一词原从生物学而来 , 意思是生物器官 各种形式的配置。【 】 后来这个词引入政治学 、 管理学
・
2 2・
李 晶晶: 对 当前我 国基础教育管理体 制改革 的思考
1 . 当前 我 国基础教 育体 制 改革 的宏观 背 景
说, 我们 以前 的发 展 主要 依靠 的是 自然 资源 和物 质
被社会 所 淘 汰 。
家战略的实施 , 都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和创新
提 出了新 的战 略性 思考 。 2 . 当前我 国基 础教 育体 制 改革 的实践 作 为
进入 2 l 世纪后 , 我 国基础教育体制在以往“ 地 方负责 , 分级管理” 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 注重教育 的公平 , 提升教育质量 , 基 础教育微观管理机制稳
应当说 , 改革开放后 , 我 国基础教育成绩斐然 , 它促进了我 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 , 我们看到,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改革 与我 国行政体制改革如 影 随形 。本文立足于对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 认识 , 分析当前我 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宏观
浅析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文档资料
浅析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是教育领域中关于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以及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
教育管理体制是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部分,教育体制还涉及到办学体制、教育投资体制问题、教育督导制度问题、学校内部管理制度问题、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问题、招生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等,其中教育管理体制问题处于中心位置。
一、我国教育管理管理体制的概述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其基本形式属于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制度,是一种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中央和地方管理适当结合的制度。
隶属关系上,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之间存在上下级关系,同时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隶属于同级政府,体现了一种从属制。
(一)地方教育行政地方政府下设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第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教育厅,执行中央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领导本地区的下属教育行政机构和省属的各级各类学校;第二,市(地)设XX局,XX 局,负责领导本市(地)各区和各县的教育工作;第三,县(自治县、旗)设 XX局 ,XX 局,负责领导本县(自治县、旗)所属的各类学校;第四,乡(镇)设管理教育的专门机构或专职干部,协助乡镇政府管理所属的各类学校。
(三)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特点第一,党对教育行政的领导。
党对教育行政的领导主要是政治路线、政策的领导,而非直接行使教育行政组织的职能。
第二,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
从教育行政组织上讲,是指中央一级设国家教育部,地方在省、市、县、乡镇四级分设教育厅、局、科、室(组)等各级专门的教育行政组织,以上这些组织均受中央统一领导;从教育行政内容上讲,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宏观规划等大政方针均由党中央与国务院制定,但是具体事务由各级教育行政组织具体执行,体现为教育部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对全国及所辖地区内的各级各类教育实行职能管理。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省、市、县、乡镇四级对基础教育的管理有具体职能上的分工。
二、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的重点与方向21 世纪以前,我国基础教育实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其实质是以乡为主,由县、乡、村实施对基础教育的管理。
基础教育管理分权制与集权制研究
(三)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1963年-1984年,集权)
1963年国家开始针对1958年以来的基础教育权力下放所导致的基础教育工作失 调和基础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进行调控。国家开始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基
础教育管理体制,基础教育的权力集中在中央。
义务教育进行统筹和指导。 县级政府在组织义务教育的实施方面负有主要责任,包括统筹管理教育经费,
调配和管理中小学校长、教师,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灯。
乡级政府负责落实义务教育的具体工作,包括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 有条件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义务教育经费可由县、乡共管,充分发挥乡财
政的作用。
育课程的评价制度;制订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政策,颁发地方和学校课程管
理与开发指南。
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一)基础教育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 按照国家课程计划的要求,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制订本省 (自治区、
直辖市)各个教育阶段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并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备案。
二、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
(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管理体制(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2000年以来,伴随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教育管理体制
改革进入全局性的变革阶段。在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方面,《决定》指出继 续善集权和分权相结合,基础教育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根
据各地的实际,加大县级人民政府对教育课程、教育经费、教师管理和校
施的旨在培养国民素质的最低限度的普通教育。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
育、小学教育、普通中学教育(初中、高中)。
一、几个概念的界定
(二)集权制的教育行政体制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状况及改革趋势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状况及改革趋势吴霓教育部中国教科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是教育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霓。
今天我给大家讲述的内容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状况及改革趋势。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状况及改革趋势这一讲涉及到四个方面的内容。
大家都知道,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基础教育的发展好坏关系到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未来。
下面我给大家就相关内容进行一个讲述。
一、我国基础教育概况首先我给大家介绍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况,我国基础教育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幼儿教育,另外一个方面是小学教育,再一个方面是普通中等教育。
截止到2010年,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概况有这样一些数据。
截止到2010年我国共有幼儿园15.04万所,在园的幼儿包括学前班有2976.67万人,学生教育的毛入园率达到56.6%。
我们国家基础教育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小学教育,截止到2010年全国共有小学25.74万所,在校小学生有9940.70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70%。
基础教育的另外一个学段是初中,我们国家在截止到2010年,初中学校有5.49万所,其中包括职业初中0.01万所,在校初中生279.33万人,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达到了100.1%,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7.5%。
另外我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706所,在校生42.56万人。
再一个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包括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学校2.86万所,在校学生4677.34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2.5%。
这是我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基础教育目前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高中大概的一个情况,这个数据是截止到2010年的数据。
(一)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什么样的类型?我国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实行的是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
这样一个分级管理的体制它有这样几个方面,一个从中央也就是我们国家的中央主管部门就是教育部,教育部的职责就是:负责制定有关基础教育的法规、方针、政策及总体发展规划和基本学制;设立用于补助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师范教育的专项基金;对地方教育部门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等等,这是教育部的职责。
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际条件 , 使用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实践证明, 基础教育要保 持稳定的发展 , 必须要与时俱进 , 在适 当的时候调整改革的
步伐。我国基础教育管理 目前应重点实现 “ 三个转变” : ( 1 ) 将 分级 管理 中的 “ 以乡 为主 ”转变 到 “ 以县 为 主” ;( 2 ‘ )由 县教育 局 只进行业 务管 理转 变到在 执行 职能 的同 时 , 进 一 步 强化综合管理 ; ( 3 ) 教育行政监督和行政指令转变为通过对 基础教育进行立法、 教育督导 、 教育援助等手段行使教育行
二 基 础教 育改革 面 临的 时代 背景
我国实行 “ 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从本质上说 就是 “ 以县为主”的投资体制 ,由于我国特有的政治背景 ,
中央政府 与地方 政府 之 间存 在着 事权 、财权 划分 的不对 称 , 使县级 的政府部 门在教师编制和人事任命上缺乏最基本 的 权力 。由于我 国 的地 域广 阔 以及 多 民族 的特点 , 我 国的 “ 以 县 为主 ”的基础 教育 管理体 制 , 要 切实结 合我 国各 地 的经 济 发展 状况 ,因地 制宜 地进行 合理 分权 与集 中管理 ,把 中央 、 省、 市、 县级 各级 政府 的权责 进一 步 明确 化 。我 国基础教 育
础 教育 。 3 .转 变思 想 ,树 立 大的基础教 育 管理观
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三 进 一步 完善我 国基 础教 育管理 体 制的有 效途径 我 国自新 中国成立 以来已经实行了六次大的教育体制 改革,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 在我国各地主要采用 “ 地方负责 、 分级管理” 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 其真正的实质是以乡为主 , 由各级县 、乡、村实施对基础教育的管理。这种管理体制, 在 我 国实行 九年 义务教 育 , 改 善基本 办学 条件 时 , 取 得 了令 人瞩 目的成绩 。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 这种教育体制 已跟不 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出现了一些弊病。目 前我国采用的 “ 以 县为主” 的基础管理体制, 实现了义务教育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 1 . 完善 “ 地 方 负责 、分级 管理 、 以县为 主” 的体制 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必须要体现出党 中央的 统一领导。由中央政府对基础教育作 出一个宏观方向的指 导, 对 中小 学 的办学 规格 、教学 质量 提 出一个要 求 。有效 调 动社会各个资源 , 鼓励民间办学资金的注入 , 调动他们的办 学积极性 , 让他们参与到基础教育 中来 , 在基础教育管理 中
我国基础教育概况及发展现状
(5)以人为本,学生坐船头,教师岸上 以人为本,学生坐船头, 以人为本 走,尊重的天秤失衡
(3) 忽视人文教育
• 各类学校本来应该以“科技教育”和“人 各类学校本来应该以“科技教育” 文教育”两条腿走路, 文教育”两条腿走路,两手都要抓的方式 来实现基础教育的完成过程, 来实现基础教育的完成过程,但是由于种 种原因的限制, 人文教育” 种原因的限制,“人文教育”在“科技是 第一生产力”的口号下被最大限度忽略了。 第一生产力”的口号下被最大限度忽略了。
3、基础教育的教材建设 、
• 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教材多样 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化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地区、 化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单位和专 学者、 家、学者、教师个人按 九年义务教育教学 大纲的基本要求编写小学、 大纲的基本要求编写小学、初中各学科教 鼓励各套教材在质量上的竞争。 材,鼓励各套教材在质量上的竞争。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的版本有人教版(由人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的版本有人教版(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的版本有人教版 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沪教版 出版)、沪教版( 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沪教版(由上海教育 出版社出版)、冀教版 出版)、冀教版( 出版社出版)、冀教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等。 出版)
• 国家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中小学 幼儿园) 国家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中小学(幼儿园 幼儿园 的办学及管理, 的办学及管理,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 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 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 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倡导中小学校 (幼儿园 同附近的企事业单位、街道或村民 幼儿园)同附近的企事业单位 幼儿园 同附近的企事业单位、 委员会建立社区教育组织, 委员会建立社区教育组织,吸引社会各界 关心,支持学校建设。 关心,支持学校建设。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分析及思考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分析及思考摘要:教育行政体制作为国家领导教育的最基本方式,是各项教育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影响着教育管理模式的选择。
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是在我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我国自身的特点。
通过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现状的分析,客观了解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与不足,使我国教育行政管理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推动我国教育管理模式更加适应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行政体制中央集权权力下放1 引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对教育行政权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总称。
从世界范围来看,一般表现为: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和均权制。
我国由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教育行政体制也选择了与之相适应的中央集权模式,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这一体制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通过对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现状的分析,使我们在清楚了解这一体制发展过程的同时,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使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能够在适应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趋势下促进教育管理的不断发展。
2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20世80年代以前,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是一种国家集中计划,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省级政府分别投资办学和直接管理的体制。
其特征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政府直接进行行政管理,学校的建制按行政级别确定,学校按政府指令性计划进行办学和管理。
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高度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是与之相适应的。
它有利于集中国家有限的物力、财力,根据国家的需要,培养急需人才;有利于保持各地区教育的平衡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教育不公平现象。
这一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也是与之相适应的。
但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这种体制带来的教育弊端也逐渐显现。
如:限制了地方办学积极性以及教育不能适应地方发展,缺乏地方特色。
党的“十四大”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消除就体制中的弊端开辟了新时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而这一经济体制的变革也是一场社会的变革,它必然推动着教育适应新的社会需要。
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分析
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分析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关系着国家的未来。
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学生个体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
本文将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质量不稳定、师资力量不足以及教育制度不完善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找出解决的办法。
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中,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现象。
一方面,一线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学校设施、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相对较为先进,学生接受的教育资源也相对充裕;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学校由于条件限制,学校的教学条件较为艰苦,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不足。
这种不均衡的资源配置会导致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起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机制。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完善教育资源的配置,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也需要改革贫困地区学校的管理体制,加强资源整合,提高贫困地区学校的教育质量。
二、教育质量不稳定尽管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一线城市和偏远地区之间,教育质量的稳定性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一线城市的学校通常拥有更为优质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学校的管理制度也更加完善,而偏远地区的学校则因为条件的限制而导致学校教育质量不够稳定。
这种不稳定的教育质量使得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也增加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高偏远地区学校的教育质量,调动社会资源,培养更多优秀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
也要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建立健全的督导机制,推动偏远地区学校的教育质量稳定化发展。
三、师资力量不足师资力量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支撑,而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比较严重。
一方面,一线城市的学校拥有大量优秀的教师资源,学校的教学质量相对较高;偏远地区的学校却面临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一些学校甚至出现了班额过大、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
对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
对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一、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因1、我国传统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已暴露出其局限性。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和统一。
这为培养统一的国民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集权机制下的单一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一方面,单一的课程开发模式不可能解决学校遇到的所有课程问题,课程的适应性差,特别是像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这一情况就显得更为严重。
另一方面,单一的课程开发模式不能很好的发挥地方、学校乃至社区独特的优势、传统和办学积极性,难以满足他们的需要,造成大量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单一的课程开发模式一旦固定下来,用来处理所有教育情境下的所有问题,其内在的固有缺陷也就变得突出出来。
比如,大部分的课程开发活动,并不需要通过这种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方式来进行,特别是它对于正常的寻求规模的调整是完全不恰当的。
它不仅周期长,而且很难甚至根本不可能照顾所有学校的具体特点,更为糟糕的是,一个小小的失误,其影响也将是全局性的。
但是如果由地方和学校来处理这类问题则容易得多,并且能够更好地满足具体学校师生的个性和需求,即使部分地区和学校出现一些失误,因为存在比较、竞争、监督和制衡以及明确的分担责任的主体,所以其影响范围将是小范围,纠正起来也要容易得多,而且也便于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教师这座巨大的资源宝库的智慧潜能。
事实上,高度集中统一的课程管理模式也很难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已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迅速发展的实际情况。
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总体改革的客观要求。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世纪之交,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奠基工程”职责的时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然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鲜明而紧迫地提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面前。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现状分析
、
中央 、省 、地 ( 市 )、县 四级政府共 同承担 责任 ,不再单独强调 ‘ 以县为 主’;而今后 所谓 ‘ 以县为主 ’, 更多的是指一种管理责 任 ”这一修订 ,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县级政 府 的负担 ,使基础教育有了更 大的保 障。 二 、基础教育办学主体趋 于多样 随 着改革 开放 的渗 入及现 代化建 设 的 发展 ,基础教育办学主体逐渐 多元 ,民办基 础教育 出现并不断壮大 , 成为基础教育的重 要组成部分 。 1 9 8 2 年 国家修订 的 《 中华人 民 共和 国宪法 》中明确提出: “ 国家鼓励 集体 经济组织 、国家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 力量 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以此作 为依据 ,国家开始改革一元化 的办学模式 。 到1 9 9 4 年 ,国务 院颁布 了 《 关于< 中国教育 改革 和发展纲要> 的实施意见 》,提 出 “ 鼓 励 企事业 单位 和其他社 会力 量按照 国家 的 法律和政策 ,多渠道 、多形式办学” , 甚至 在一些地方 “ 可实行 ‘ 民办公助 ’、 ‘ 公办 民助 ’等形式” 。2 0 0 2 年1 2月 ,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 颁布 。国家再次 重 申了对 民办教育的方针政 策 , 即 “ 积极鼓 励 、大力支持 、正确引导、依法管理 ”。 改革开放 以来 , 我 国的民办基础教育逐 步实现 了从无到有 。 从小到大 的发展 。我国 的民办基础 教育 在数量 上具备 了一定 的规 模 ,同时在质量 上也逐 渐取得 了社会 的认 可 。民办基础教育的发展是我 国经济和社会 发展 的必然产物 。国家集 中管理学校的体制 已经不能满足人 民的教育需求 , 民办基础教 育应运而生 。 一 些教育教学质量高 、服务好 的民办学 校得 到了越来 越多 的家长 和学生 的认可 。这打破了公 立学校 “ 一统天下”的 形势 , 为基础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提供 了 更多 的基础和空间 ,同时对于普及九年制义 务教育也做 出了一定的贡献 , 为我国教育体 系增添 了新的活力 , 使我国基础教育 的办学 模式更加灵活多样。 三 、基础教育课程结构趋 向合理 我 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 1 9 9 9年正式 启动 。 2 0 0 1 年教育部 印发 《 基础教育课 程改 革纲要 ( 试行 )》,标志着基础教育新一轮 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一些学者将基础教育 的 课程改革梳理为三代 : 单一学科课程 、活动 课程 、综合课 程 , 而活动课程在课程 结构中 所 占 比例 的大小 成为这 三代 课程改革 的重 要方面 。 在第一代课程 结构中 ( 1 9 9 9 年前 ) , 完全 以单一学科课程为主 , 虽然安排有课外 活动但却不计入总课时 。 这种课程结构有利 于教师 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 , 但单一 的课程 结构容易使学生感到单调枯燥 , 也很难 更新 知 识体 系。 因而在第 二代课 程结构 调整 时 ( 1 9 9 9 年—2 o 0 1 年) , 活动课程正式被引入 , 成 为学科 课程 的补充 。 但这一阶段的活动课 程 与最初 的课外活动没有太大区别 , 它在课 程 实施 中所起 的作用是十分微小的。为弥补
我国现行教育管理体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探究
我国现行教育管理体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探究一、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主要由中央、省、市、县四级管理体制构成,分别从法规、机构、权限和手段四个方面进行行政管理。
在法律法规方面,我国的教育管理制度通过正式的法律和行政规章两种方法实现管理。
就正式法律而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六部法律。
在行政规章方面包括很多,有国务院制定颁发的规定、办法、条例;有教育部在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制定颁布的细则、命令、指示、通知等;有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规章制度以及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关的决定、命令和其他一些事关教育的行政措施,等等。
在机构设置上,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主要以教育部为主,层级上的划分比较明显,有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县教育局以及乡镇教育行政部门五个层级。
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由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最终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
就机构设置而言,有点庞大,且部门较为繁多,加上除专门的教育部门,各个中央部属的部门也都设有自己的教育行政机构,这在规模上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在管理权限上,教育部门拥有教育政策和法規的制定权、教育规划权、教育教学管理权、学校设置权、人力资源管理权、教育经费筹措使用权、教育督导权、教育咨询研究权,等等。
在管理方式方法上,我国的基础教育管理制度主要通过准入管制、教师资格认定、考试管制、教学评估以及价格设定等手段管理各级各类学校。
二、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1. 组织结构问题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是一种由上到下的垂直结构,这种垂直结构会形成很多层次,因此需要更多人员,会增加更多成本费用,造成机构臃肿。
而且由于层次、人员的增多,自上而下传达信息时会耗时,容易导致信息滞留或者对文件的误读,出现问题时会有沟通不畅现象,行政效率低下。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发展(一)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发展(一) 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 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努力方向。
在此过程中, 国家、地方和学校都需要重新审视各自的地位和任务, 调整自己的角色, 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课程管理体制改革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另一方面又需要认真总结以往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梳理1949年以来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发展进程, 无疑对构建合理而有效的课程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的初步建立新中国成立后, 中央人民政府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施政方针。
《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 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变化, 使改造旧的教育制度, 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创办为人民服务的新型教育制度, 成为建国以后面临的主要任务。
接管和改造旧学校可以说是当时教育变革最为复杂和棘手的问题。
旧中国的公立学校由于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实际上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旧中国的私立学校中, 接受外国津贴的学校占的比重较大;在农村, 还普遍存在私塾。
对于这些情况各异的学校, 中国共产党采取了稳妥的政策, 在宣传解放区教育政策的同时, 保留了大部分教职员工, 并迅速恢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
另外, 老解放区的教育经验是马列主义和中国教育相结合的最初阶段的产物, 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这样一来, 在解放后的头一年里, 缺乏全国统一的课程计划, 无论是老区的学校还是新区的学校, 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 大都沿用了以前的课程, 情况非常复杂和混乱。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步骤、有计划地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实行中央统筹规划, 建立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 有其客观必要性。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对于培养人才和提升人民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良好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是保障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就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改善和完善管理体制。
一、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两个层面构成。
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教育政策、管理学校以及监督评估等职责;学校则负责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
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教育的顺利进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权力集中、决策效率低下。
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较大,导致政策制定和决策常常过于繁琐、周期过长,难以及时调整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
其次,学校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管理盲点。
由于学校管理主要侧重于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管理相对薄弱,也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条件来承担这些任务。
最后,学校间的差距和资源分配不均衡。
在现有体制下,一些富裕的地区和学校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而一些贫困地区和学校则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设施条件落后等困扰。
二、改进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建议为了改进和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推进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应当注重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的权力平衡,减少冗长的决策程序,提高决策效率。
同时,要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职能,确保政策的贯彻执行。
2. 加强学校的自主权。
鼓励学校依据自身特点和需求,制定灵活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教育方案。
同时,要为学校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3. 加大基础教育资源的统筹和调配力度。
通过完善财政资金分配机制,确保各地区和学校能够公平分享教育资源。
此外,还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4. 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管理体制中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制定一些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和标准,引导学校将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作为重要任务。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对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等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和调控。
我国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主要由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组成。
中央层面主要由教育部门和相关委员会来负责,地方层面则由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来管理。
在中央层面,教育部是主要的管理机构,负责基础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以及监管和评估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此外,国务院还设立了教育部的直属机构,如国家语委、国家教育考试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等,来协助教育部开展各项教育工作。
在地方层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落实中央教育政策和制定本地区的教育发展规划。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基层教育管理机构,负责落实上级教育政策和管理本地区的基础教育。
此外,在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中,学校也具有一定的自治权,可以自主决定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同时,也需要遵守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教育规定和要求。
总的来说,我国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完善,上下贯通,为保障教育公平和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的教育体制
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国的教育体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其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竞争力做出贡献。
本文将从教育体制的结构、教育方法和制度改革等角度对中国的教育体制进行探讨。
一、教育体制结构中国的教育体制可分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三个主要阶段。
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这是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阶段。
教育部门负责规划和制定课程标准,各省市负责具体的教育实施。
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高等教育主要由大学和专科学院组成。
中国的大学分为综合性大学和专业学院,包括理工科、社会科学、工商管理等各个学科领域。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
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包括职业中学和职业学院。
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以满足社会对各种职业需求的要求。
二、教育方法中国的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并结合了现代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育方法注重师生关系的尊重和权威。
老师在课堂上以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则以记忆和背诵知识为主要学习方式。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教育理念的进步,中国的教育方法也在改变。
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了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制度改革近年来,中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增加了教师的培训和教育设施的改善。
通过提高教师工资和培训的投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并提高教师的职业发展前景。
另一方面,教育制度改革强调多元评价和素质教育。
传统的考试文化被逐渐改变,学校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此外,教育体制改革还包括优化学校管理、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和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
通过这些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和经济的需求。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1. 概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指通过对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的需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内容。
2. 教育体制改革2.1 学制改革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学制改革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通过对学制的调整和优化,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的特点。
例如,可以将学制从原先的九年义务教育延长至十二年,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适应能力。
2.2 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还需要关注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效率。
例如,可以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加强学校的组织管理、教学管理和资源管理,提升学校整体运行水平。
3. 教育内容改革3.1 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关注课程的改革。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可以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2 教材改革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还需要关注教材的改革。
通过编写科学、规范、适应时代需求的教材,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加强对核心知识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4. 教育方法改革4.1 教学方法改革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关注教学方法的改革。
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可以引入项目化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2 评价方法改革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还需要关注评价方法的改革。
通过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
例如,可以引入学科竞赛、学业水平测试等评价方式,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发展。
5. 教师队伍建设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关注教师队伍的建设。
通过加强师资培养和教师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谈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谈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基础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自我国普及基础教育以来,按道理说我国的基础教育应该得到快速发展,但事情并非如此,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多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问题层出不穷。
以前虽长时间生活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大厦之下,但对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的只是抱怨和忍受,并没思考过我国基础教育中到底存在什么问题。
经过上学期的实习和学习后,笔者对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个人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我国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合理。
在我国基础教育所用的管理是呆板僵硬的行政管理体制,学校管理唯官员意志,由于学校管理人员是上级任命的,很多管理人员根本不懂教育管理,在这样的体制下,作为教育战线的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光会搞教学是不行的,还必须得深谙中国的为官之道。
这就使很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不把主要心思放在教学上。
其次,我国基础教育的评价体制有问题。
过分强调甄选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而无视评价过程本身的作用与意义;评价内容过于关注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和发展潜能的评价;评价方法过于关注“量”的呈现,而忽视“质”的呈现;评价主体过于单一,而忽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等等。
我们实行素质教育都很多年了,新课改也实行几年了,但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仍旧没变,所有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成果的最终展示仍就是考试分数。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在这种狭隘的教育目标和单一的教育手段指导下,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小受到忽略,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在高中新课改虽没有了以前的会考,但取而代之的是学业水平考试,名字很动听,其实跟以前的会考没有多大变化。
再次,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浪费现象严重。
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还分布不均匀,主要表现在区域分布的不平衡和城乡分布不平衡。
中国基础教育
中国基础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涵盖了从幼儿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各个阶段。
它对于培养下一代的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教育体系、问题和改革探讨。
发展历程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解放战争之后。
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国初期就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将其置于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的基础教育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首先,中国建立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制度,并通过法律手段确保每个孩子都有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
这为全国各地的儿童提供了平等的教育机会,解决了过去农村地区和贫困家庭孩子上学的难题。
其次,中国不断完善学校设施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
现在,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所很好的中小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同时,教师培训和职业发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教师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也大幅提高。
教育体系中国的基础教育体系可分为三个阶段:小学、初中和高中。
每个阶段的教育都有特定的学科和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阶段,通常为6年。
在这个阶段,学生主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道德与法治等科目,培养他们的基本学习能力和社会行为规范。
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二阶段,通常为3年。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学科范围扩大,他们开始学习更多的科目,如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
此外,他们还要面对升学压力,因为高中教育对于接下来的学业和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后一阶段,通常为3年。
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选择自己的学科方向,并参加高考,这是中国学生迈向大学的重要一步。
高中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性思维,为他们进一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问题和改革虽然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国的教育竞争压力巨大。
由于国家的人口众多,每年都有大量学生参加各种升学考试,导致竞争激烈,升学压力沉重。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是指在国家政府领导下,层层设立的教育管理机构,以及各级教育管理机构之间协作、配合的组织体系。
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国家的教育事业顺利开展,提高整个国家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在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由国家、省、市、县四级管理机构组成。
具体而言,国家教育部是最高级别的教育管理机构,其下设立了各级教育管理机构,包括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县教育局等。
这些机构负责对本地区的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监督和评估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等。
同时,各级教育管理机构也通过向基层学校、家庭等社会单位提供各类教育服务、资源和信息,推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在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中,学校是执行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
学校的管理机构包括校长、教务处、学科组、班主任等,他们负责组织、协调、管理学校内的各项工作,推进学校的整体发展。
除了政府机构和学校管理机构之外,家庭、社团、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也可以参与基础教育的管理和发展。
例如,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的家庭教育活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社会团体可以向学校提供各类教育资源,支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志愿者可以利用自己专业技能,为学校提供有益的志愿者服务等。
总体来说,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协作和配合。
只有所有力量的合力,才能够推进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及管理体制的分析-
1.基础教育与教育管理体制
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获得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开展的基础性教育。
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狭义上指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广义上也包括社会各方面教育和家庭教育。
教育管理体制指的是在教育领域内机构的设置、组织以及隶属关系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2.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也在这30多年通过摸索而有所创新。
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
教育部在1952年颁布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明确规定,无论是公立小学还是私立小学,由市、县政府统筹管理;中学则要由省、市文教厅按照中央指示统筹管理。
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初至文化大革命前。
中共中央在1963年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决定(试行草案)》,这个文件一经发布,表明中央对教育事业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实行统一领导,由中央统一制定计划和政策,进行统一领导控制。
在中小学领域,同样转发《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第三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即文化大革命期间。
这期间所有领域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教育也未能幸免于难,全国教育处于混乱状态。
第四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
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只是在教育领域并没有马上出现有效的政策。
第五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
这一阶段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实行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第六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3年。
这一阶段可以说是深化改革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在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
在教育领域,教育的焦点开始集中在素质教育领域,并开始面向21世纪制定相关规划。
第七阶段是2004年至今。
这一阶段是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下进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这一时期教育公平成为教育的基本政策。
3.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实际情况
我国的教育管理通过正式的法律和行政规章两种方法实现管理。
相关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國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六部法律。
行政规章方面有国务院制定颁发的规定、办法、条例;有教育部在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制定颁布的细则、命令、指示、通知等;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规章制度;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关的决定、命令和其他一些事关教育的行政措施等。
在机构设置上,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主要以教育部为主,在层级划分方面比较明显,有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县教育局以及乡镇教育行政部门等五个层级。
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由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就管理权限而言,各个级别的教育部门所拥有的权力为教
育政策和法规的制定权、教育规划权、教育教学管理权、学校设置权、人力资源管理权、教育经费筹措使用权等。
基础教育情况对我国的人口素质有着很大影响,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好坏决定了基础教育的质量。
因此,由中央教育部门统筹规划、地方教育行政负责管理、县级教育部门主管的教育管理体制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也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建设。
只要我们不断坚持改革发展,不断探索完善教育管理制度的方法,必能使我国建立更好的基础教育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