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鱼我所欲也》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22张PPT)
核心要点:本文巧妙地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阐明了“义”重于 “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孟子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鱼我所欲也
优厚的俸禄。
同“辨”,辨别。
同“欤”,语气词。
同“德”,感恩、感激。
侍奉。
有什么益处。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动词,做。
没有。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通过这种方法。
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
这种心。
不丧失。
【译文】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失去它罢了。
大义。
舍弃、放弃。
鱼我所欲也
优厚的俸禄。
同“辨”,辨别。
同“欤”,语气词。
同“德”,感恩、感激。
侍奉。
有什么益处。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动词,做。
没有。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通过这种方法。
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
这种心。
不丧失。
【译文】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失去它罢了。
大义。
舍弃、放弃。
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共30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设 何不用
分 (不择手段求生)
析 所恶 莫甚于死
(反面)
(最恶死) 何不为
(不择手段躲祸)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 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 作者将鱼与熊掌进行对比,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
应舍生取义。
B. 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了自己
的观点。
C. 纵使路途再漫长,屈原也要上下求索,终遭奸臣毁谤,他为了证明
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汨罗江。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孟子
假如,假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 的手段,什么(手段)不用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所讨厌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 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假
所欲
莫甚于生 (最喜生)
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
我而为之
问题研讨
1.“此之谓失其本心”一句中让人们“失其本心”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_主__要__有__三__点__:__一__是__功__名__利__禄__;__二__是__物__质__享__受__;__三__是__施_舍__恩__惠__。__________
2. 简要分析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万钟于我何加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 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 C. 乡为身死而不受/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D.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颓然乎其间者
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共59张PPT)
合作探究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 举例说明。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反
问等手法。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
贴切的比喻。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
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 事实作对比,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 “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
合作探究
疏通文意
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一箪食,
一豆 羹,得之则生,
不弗受;蹴尔而与之,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踩踏
乞人不屑也。
•译文: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 到就会饿死。(然而你)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 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着给别人吃,就连乞 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疏通文意
假如,假使
那么,就 办法,手段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
没有
什么手段不用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译文: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 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 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 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疏通文意
超过、胜过 所以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动词,做
不为 苟得
苟且偷生
讨厌,憎恶
祸患,灾难
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避”,躲避
•译文: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 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 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 灾祸我不躲避。
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 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 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 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得到的 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精品PPT
全文结构
合作探究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又是怎样论证这 个论点的?
• 舍生取义,为全文中心论点。文章用“鱼”“熊掌”等比喻提出 论点,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何不为也”,这是 从反面论述。结论是: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 让人厌恶的东西。
• 宫室:住宅。 • 奉:侍奉。 • 得:通“德”,感激。 • 与:给。 • 乡:通“向”,从前。 • 已:停止,放弃。 • 本心:本性,本来的思想,即指“义”。
原文翻译
•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 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 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 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 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 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 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 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对儒家 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也产生了十 分深远的影响。 所著《孟子》一 书虽然只有7篇34000余字,但早 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关于《孟子》
•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 孙丑等著。《孟子》被南宋朱熹 列为“四书”之一,另外三本为 《大学》《中庸》《论语》。
原文翻译
•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 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 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 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 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 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 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优秀完美版PPT课件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
可以让学生扮演《鱼我所欲也》 中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来深入 理解课文中的人物性格、情感和 思想。
角色扮演的要点
在角色扮演中,要引导学生注意 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 ,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课堂互动游戏ຫໍສະໝຸດ 课堂互动游戏可以设计一些与《鱼我所欲也》相关 的互动游戏,如“成语接龙”,“故 事接龙”,“角色扮演游戏”等。通 过游戏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参与度。
此外,《鱼我所欲也》还对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出了要求,对于个人的 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启示人们要坚守道德底线,追求高尚 的品德和精神境界,为社会做出贡献。
02
《鱼我所欲也》的内容解析
主题思想
01
02
03
主题思想概述
本篇课文通过描绘鱼的生 动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自 由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独特 理解。
高的艺术价值。
语言风格评价
本篇课文的语言风格被认为是现 代文学中的典范之作,对后来的
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
《鱼我所欲也》的文学价值
对后世的影响
成为文学经典 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因其深刻 的哲学思想和卓越的文学技巧, 被后世广泛传颂,成为文学史上
的经典之作。
启发思考
该作品引导读者思考道德、义利、 生命等重要问题,对后世的文学、 哲学、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 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 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 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作品背景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是孟子以心性天命为 内容,论述道德伦理关系的文章之一。文章通过孟子与万章 等人的对话,阐述了人性中的仁义礼智等道德价值观念以及 道德价值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鱼我所欲也》课件(共41张PPT)
不仅
这种思想
代词,指“是心”
能勿丧耳。
不丢掉
不仅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 只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丢掉它罢了。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贤者能勿丧 耳”)
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 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
分析第一部分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 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 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中心论 点。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 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大义,正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正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
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
的华美接受了。
⑧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失去了他的本性。
• 1、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通“避”躲避
• 2、万钟不辩礼仪而受之 •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辨”,辨别
得通“德”,感激。与通“欤”,吗
• 4、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向”从前、先前
二、古今异义
▪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 这种
▪ ▪ 2、万钟于我何加焉
第三层(最后一句)与第一部分结束相呼应,又回到 “性善论”上,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失其本心”。“ 本心”就是人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也就是“义” 、“善”的本性。
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 篇的大意?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 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9 《鱼我所欲也》 课件(共32张PPT).ppt
本文以“鱼”和能掌”设喻,提出在“生” 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每个人都有“本心”和 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思考、讨论: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
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 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
1.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 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 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2.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体现其舍生取义的高贵 品质。 3.文天祥宁死不投降元朝,被捕后,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 死如归,从容就义,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比喻论证
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道理论证 正面 所恶有甚于死者——不辟 对比论证 反面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
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
生重于义 义重于生
人皆有之,贤者 能勿丧耳。
举例论证 正面: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对比论证 反面:不辨礼义而受万钟
不失本心 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勿失其本心
课文解析
升华 主题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非独贤者有
递
人皆有
进 论
说
贤者勿丧
课文解析
课文第一段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首先,孟子运用比喻论证,用 “鱼与熊掌的取舍”为喻自然 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观点。
接着,通过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 义重于生,告诉我们,当生命和大义不能同时得到的话,应舍生 取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选自《孟子·告子上》
课前热身
《鱼我所欲也》优秀完美版PPT课件
仁义思想
孟子强调仁义是人性的核心,是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在本文中,孟子指出,即 使是面临死亡的威胁,人们也应该坚守仁义道德,不屈不挠地维护正义和真理。
义利观、道德观阐述
义利之辨
孟子认为,义和利是人生中的两大追 求,但二者不可兼得。在面临抉择时 ,应该舍利取义,以道义为重。这种 义利观体现了孟子对于道德的坚守和 追求。
对偶
采用对偶句式,使得文章 结构紧凑,表意凝练,增 强表现力。
情感表达及意境营造
借景抒情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作 者内心的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
效果。
以情动人
通过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 ,以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引发共 鸣。
意境深远
通过描绘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营 造出深远而耐人寻味的意境,使读 者在品味中领悟文章深意。
不同文化背景下道德观念比较
东方文化中的道德观
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倡导仁爱 、礼制和道德约束。
西方文化中的道德观
重视公平正义。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冲突
分析《鱼我所欲也》中体现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冲突,如个人 欲望与社会规范、家庭责任与个人自由等。
语言简练
文章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 ,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
逻辑严密
文章各部分之间逻辑严密 ,层层递进,使读者的思 维不断跟进,产生共鸣。
关键句段解读及赏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 取…
此句表达了人们在面临选择时的矛盾心理,以及为了更高价值而舍弃较低价值的理性决 策。
历史意义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 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 ,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 贡献。
孟子强调仁义是人性的核心,是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在本文中,孟子指出,即 使是面临死亡的威胁,人们也应该坚守仁义道德,不屈不挠地维护正义和真理。
义利观、道德观阐述
义利之辨
孟子认为,义和利是人生中的两大追 求,但二者不可兼得。在面临抉择时 ,应该舍利取义,以道义为重。这种 义利观体现了孟子对于道德的坚守和 追求。
对偶
采用对偶句式,使得文章 结构紧凑,表意凝练,增 强表现力。
情感表达及意境营造
借景抒情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作 者内心的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
效果。
以情动人
通过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 ,以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引发共 鸣。
意境深远
通过描绘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营 造出深远而耐人寻味的意境,使读 者在品味中领悟文章深意。
不同文化背景下道德观念比较
东方文化中的道德观
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倡导仁爱 、礼制和道德约束。
西方文化中的道德观
重视公平正义。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冲突
分析《鱼我所欲也》中体现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冲突,如个人 欲望与社会规范、家庭责任与个人自由等。
语言简练
文章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 ,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
逻辑严密
文章各部分之间逻辑严密 ,层层递进,使读者的思 维不断跟进,产生共鸣。
关键句段解读及赏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 取…
此句表达了人们在面临选择时的矛盾心理,以及为了更高价值而舍弃较低价值的理性决 策。
历史意义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 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 ,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 贡献。
《鱼我所欲也》(完美版)PPT课件
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
取义”的中心论点。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 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 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3.“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 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 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 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PPT 课件:/k 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 xue/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 i/ 生物课件:/kejian/she 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 i/
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古
今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异
古义:代词,这
义
今义:判断动词,是
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今义:豆子
作品简介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 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 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4.“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 些善心。
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精品PPT
”的进一步论证。先正面再反面分析阐发 自己的观点。
第三层(本段最后一句)作者得出结论:其实人都 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 因为贤者能够保持“本心”而已。
合作 探究 理解文
本 提出论点 道理论证
事实论证
理清作者论证思路,补充图表
类比 正面 反面 正面 反面
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而取义
合作 探究 理解文
本
(2) 对比。生与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 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 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 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 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 的作用。
合作 探究 理解文
所欲有胜于生者 不为苟得 所恶有甚于死者→不辟所患
所欲莫胜于生 何不用 有不用 所恶有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
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 ……乞人不屑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 于我何加焉!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勿失其本心
合作 探究 理解文
本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 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 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 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 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②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
自主 探究 文言现象梳
理
与
一词多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欤”,语气词,吗)
蹴尔而与之 (动词,给)
自主 探究 文言现象梳
第三层(本段最后一句)作者得出结论:其实人都 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 因为贤者能够保持“本心”而已。
合作 探究 理解文
本 提出论点 道理论证
事实论证
理清作者论证思路,补充图表
类比 正面 反面 正面 反面
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而取义
合作 探究 理解文
本
(2) 对比。生与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 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 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 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 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 的作用。
合作 探究 理解文
所欲有胜于生者 不为苟得 所恶有甚于死者→不辟所患
所欲莫胜于生 何不用 有不用 所恶有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
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 ……乞人不屑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 于我何加焉!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勿失其本心
合作 探究 理解文
本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 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 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 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 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②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
自主 探究 文言现象梳
理
与
一词多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欤”,语气词,吗)
蹴尔而与之 (动词,给)
自主 探究 文言现象梳
《鱼我所欲也》优秀完美版PPT课件
01
主要作品
孟子的著作包括《孟子》七篇, 其中《鱼我所欲也》是其中的名 篇之一。
02
03
教育成就
孟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 教育可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 人成为有德行的人。
04
02
《鱼我所欲也》的背景和主题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困苦。孟子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自己的 道德观点。
04
《鱼我所欲也》的影响和评价
后世影响
文学价值
《鱼我所欲也》作为孟子的代表 作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被誉为中国古典散文的杰作。
思想传承
该文所表达的“舍生取义”的思想 ,对后世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 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 组成部分。
教育意义
该文被选入多种教材,作为道德教 育的范本,对于培养青少年的道德 情操和人格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生活中的启示和借鉴
人生选择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鱼我所欲也》所传达的思想,人们在生活中可以更好地权衡利弊,做 出更符合自己价值观的选择。
道德修养与行为准则
《鱼我所欲也》所强调的道德观念可以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指导人们在生活中 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鱼我所欲也》的内容分析
文章结构分析
01
02
03
文章主题
文章以“鱼我所欲也”为 主题,阐述了孟子对于人 生价值观和道德选择的看 法。
段落划分
文章共分为三段,每段都 有明确的主题和论述,层 次分明。
逻辑关系
文章内部的逻辑关系紧密 ,从鱼和熊掌的选择引申 出对于人生价值观和道德 选择的深入探讨。
语言特色分析
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共36张PPT)
重点词语
①如使:假如,假使。 ②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译文]如果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③勿丧:不丧失。
那么一切能够生存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 一切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 呢? 运用某种方法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 用它;运用某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却有 人不采纳它。因为这个缘故(可知人们)所追求 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厌恶的有胜过死亡 的。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每个人都有这 种信念,只是有道德的人能够不丧失这种信念罢 了。
⑤者也:语气词复用,与 “也”相同。
宁愿放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喜爱的,
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
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宁愿舍弃生命而选
取道义了。
疏通文意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①于②生 者,故不为③苟得④也;死亦我 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 ⑤有所不辟⑥也。
[译文]生命本是我想要的,但我需要 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干 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所厌恶的, 但我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所 以(对人世间有些)祸患我也不躲避。
重点词解
一词多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欤”,语气词
与
蹴尔而与之
给
乡为身死而不 为受
为了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 做 不为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于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
整体感知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由“鱼”和“ 熊掌”的比喻
朗读课文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 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cù)尔/ 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 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 ,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 /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 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 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优秀完美版PPT课件
《鱼我所欲也》的 延伸阅读
其他孟子作品推荐
01
《孟子·梁惠王上》
02
《孟子·尽心上》
03
《孟子·公孙丑下》
04
《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研究著作推荐
01
02
03
04
《孟子正义》(清)焦 循
《孟子译注》(中华书 局)杨伯峻
《孟子思想研究》(台 北)傅佩荣
《孟子研究》(人民文 学出版社)韩兆琦
相关文学作品的推荐
倡导节制欲望
孟子认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过度追求欲望的满足会损害人的道德品质。这启示现代 人要学会节制欲望,保持适度的物质需求,以维护身心健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强调自我修养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强调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自我修养,才能达到高 尚的道德境界。这对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醒我们要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 不断完善自我。
《论语》 《中庸》
《大学》 《左传》
感谢观看
THANKS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孟子的生平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 人。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 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年少时曾受业于孔门弟子 ,后独立创建了孟氏学派。
孟子的思想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 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
孟子强调仁义、道德和人性的重 要性,认为人性本善,应该通过
对现代道德观念的影响
01
弘扬传统美德
孟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其关于道德的论述对现代社会
仍有深远影响。通过弘扬传统美德,有助于提升现代人的道德水平,构
其他孟子作品推荐
01
《孟子·梁惠王上》
02
《孟子·尽心上》
03
《孟子·公孙丑下》
04
《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研究著作推荐
01
02
03
04
《孟子正义》(清)焦 循
《孟子译注》(中华书 局)杨伯峻
《孟子思想研究》(台 北)傅佩荣
《孟子研究》(人民文 学出版社)韩兆琦
相关文学作品的推荐
倡导节制欲望
孟子认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过度追求欲望的满足会损害人的道德品质。这启示现代 人要学会节制欲望,保持适度的物质需求,以维护身心健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强调自我修养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强调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自我修养,才能达到高 尚的道德境界。这对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醒我们要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 不断完善自我。
《论语》 《中庸》
《大学》 《左传》
感谢观看
THANKS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孟子的生平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 人。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 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年少时曾受业于孔门弟子 ,后独立创建了孟氏学派。
孟子的思想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 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
孟子强调仁义、道德和人性的重 要性,认为人性本善,应该通过
对现代道德观念的影响
01
弘扬传统美德
孟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其关于道德的论述对现代社会
仍有深远影响。通过弘扬传统美德,有助于提升现代人的道德水平,构
9课《鱼我所欲也》复习课件(33张PPT)
9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 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 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 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 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 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词多义
⑤由是
❖ 由是感激 ( 因此 )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采用这些手段 )
⑥苟
❖ 苟富贵,无相忘 ( 如果 ) ❖ 故不为苟得也 ( 苟且 )
一词多义
⑦之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 ❖ 人皆有之 ( 代词,这种心) ❖ 宫室之美 ( 结构助词,的)
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本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如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 为之”,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 理直气壮。
三、古代文化
1.食物。 【羹】即肉汁。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 调和的浓肉汤。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只能用白 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如:一豆羹。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 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 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 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 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 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词多义
⑤由是
❖ 由是感激 ( 因此 )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采用这些手段 )
⑥苟
❖ 苟富贵,无相忘 ( 如果 ) ❖ 故不为苟得也 ( 苟且 )
一词多义
⑦之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 ❖ 人皆有之 ( 代词,这种心) ❖ 宫室之美 ( 结构助词,的)
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本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如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 为之”,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 理直气壮。
三、古代文化
1.食物。 【羹】即肉汁。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 调和的浓肉汤。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只能用白 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如:一豆羹。
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共47张ppt)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 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 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 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逻辑严 密;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复杂抽 象的道理,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语 言明白晓畅,平实浅易,又精练准确。 南宋朱熹将它与《论语》《大学》《中 庸》合为“四书”。它对后世散文的发 展有很大影响。
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富贵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
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你能举出在中国历史上践行“舍生取义”理念的人物吗?
你能举出在中国历史上践行“舍生取义”理念的人物吗?
文天祥大义凛然,面对敌人的逼问,写下“人生自古谁无 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泰然赴死,留下了“我自横刀向 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现身说法:孟子辞齐回邹
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
不辨礼义
接受万钟
见利忘义
反面论证
说一说:“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有什么特点? 在意义上呢?不同的人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很少的,但在关乎生死的时 候,比“万钟”还要贵重。
不吃嗟来之食,这是老百姓心中的骨气,也是孟子心中的“ 义”。在孟子看来,乞丐和饥饿的路人尚能做到守义不辱、坚 守本心。但很多身处高位的人却很容易犯糊涂,是什么原因导 致这些人犯糊涂呢?
请收起晨读本等辅助工具书,拿出默写本,准备迎接挑战!
识记文中重点字词和语句的意思。 (1)在5分钟内,结合课文语境, 尽可能地梳理文中的重点且你不太 理解的词语。 (2)用课下的注释解释表中词汇的 意思。 (3)与同桌交换、对照课下注释互
最新《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ppt课件课件ppt
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 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 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假设论证,进一 步强调为了“义”可以不用“生”;为了“义”可以不 “避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耳。(强调“义”的思想境界是人人都有的,只是道德 高尚贤明的人没有丧失罢了)
【解D.析孟】子指C项出中,说那孟些子不主能张“人舍性生本取恶义,”这的句人话,是正错是误为 的,物主欲张所人蔽性,本为恶了论“的万是钟荀之子禄而”并“非宫孟室子之。美故,C妻项妾错之误。
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失其本心”。
【答案】 C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者感激我的恩德吗?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从前即使自身死亡都不接受,今天却为了那些认识 的走投无路的贫困者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3.句子朗读节奏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此之谓/失其本心。
全文理解 【全文中心】本文论述了孟子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 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表现了他对舍 生取义精神的赞颂,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 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写作特色】(1)本篇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 动活泼。(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 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 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 为之。”。
管理型公司呈现“管理-资源-产业-资本”的战略逻辑和成长路径:管理型公司应该由管 理出发,基于独特的商业模式创新和组织管理能力首先致力获取和形成自己的资源优势 (包括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继而在占有和掌握资源的基础上强化产业地位、凸显产 业价值,最终凭借产业优势嫁接资本市场、放大资本功能、创造合理市值、实现管理归 位。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 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 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文 学 常 识
(三)性善论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它包括四种“本心”: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生命 获得生命
7.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
给
8.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增加,这里指带来的好处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虚报
通假字
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七.总结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
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 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 不足取的。
贰章
节
能力提升
We have many PowerPoint templates that has been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help anyone that is stepping into the world of PowerPoint
六、写作特色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 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2.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 形象生动。 3.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 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 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案:①用比喻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 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②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5.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答案: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 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 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6.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答案: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 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 (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 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 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 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你
好 鱼我所欲也
——孟子
目
录
拓 章中 章能 章复 章
展 节考 节力 节习 节
延 四模 三提 二巩 一
伸
拟
升
固
章 壹
节
复习巩固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 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 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 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 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 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 心。
修饰“与”,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饰 表转折,却
比 对
这种 这种做法
4. 得 二者不可得兼。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故不为苟得也。 5.为 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6. 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得,得到,拥有 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取得
情愿 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 采用
译文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 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 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 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 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 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 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 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 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 即羞恶之心。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 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 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注 ①亦:也。
释
④舍:舍弃。
②欲:喜爱。 ⑤取:选取。
③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⑥甚:胜于。
⑦于:比。
⑧故:所以,因此。
⑨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
偷生”的意思。
⑩恶:厌恶。
⑪患:祸患,灾难。
⑫辟:通“避”,躲避。
⑬如使:假如,假使。
⑭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⑮莫:没有。
⑩而:表修饰。
⑪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⑫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⑬何加:有什么益处。何 介词结构,后置。
⑭宫室:住宅。
⑮奉:侍奉。
⑯穷乏者:穷人。
⑰得我:感激我。得:通“德”,感
激。
⑱与:通“欤”,语气助词。
⑲乡,通“向”,先前,从前
⑳已:停止,放弃。
㉑本心: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释
④弗:不。
⑤得:得到。
③则:就。 ⑥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
尊重)。
⑦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
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
才落得这个地步!
⑧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 ⑨蹴:用脚踢。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 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 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 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 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 (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 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 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 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 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 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⑯则:那么。
⑰凡:凡是,一切。
⑱得生:保全生命。
⑲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⑳为:做。
㉑而:但是。
㉒是故:这是因为。
㉓非独:不仅,不只是 非:不 独:仅。 ㉔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㉕是心:这种心。
㉖勿丧:不丧失。丧:丧失。
注
①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②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文 (一)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
学 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在政治上,他提倡“仁政”,
常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性善
论。
识
(二)《孟子》 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魏、滕、宋等国。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伐争
霸为贤,视孟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 言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现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内容包括孟子的政 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 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文 学 常 识
三、整体感知
第一段文字用鱼比喻生 ,用熊掌比喻义,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 生取义。文中还把生和死进行对比, 指出人世间有比生更宝贵的东西, 就是义;也有比死更可怕的东西,即不义。
文 学 常 识
(三)性善论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它包括四种“本心”: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生命 获得生命
7.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
给
8.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增加,这里指带来的好处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虚报
通假字
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七.总结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
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 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 不足取的。
贰章
节
能力提升
We have many PowerPoint templates that has been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help anyone that is stepping into the world of PowerPoint
六、写作特色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 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2.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 形象生动。 3.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 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 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案:①用比喻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 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②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5.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答案: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 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 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6.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答案: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 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 (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 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 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 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你
好 鱼我所欲也
——孟子
目
录
拓 章中 章能 章复 章
展 节考 节力 节习 节
延 四模 三提 二巩 一
伸
拟
升
固
章 壹
节
复习巩固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 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 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 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 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 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 心。
修饰“与”,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饰 表转折,却
比 对
这种 这种做法
4. 得 二者不可得兼。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故不为苟得也。 5.为 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6. 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得,得到,拥有 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取得
情愿 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 采用
译文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 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 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 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 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 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 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 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 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 即羞恶之心。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 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 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注 ①亦:也。
释
④舍:舍弃。
②欲:喜爱。 ⑤取:选取。
③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⑥甚:胜于。
⑦于:比。
⑧故:所以,因此。
⑨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
偷生”的意思。
⑩恶:厌恶。
⑪患:祸患,灾难。
⑫辟:通“避”,躲避。
⑬如使:假如,假使。
⑭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⑮莫:没有。
⑩而:表修饰。
⑪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⑫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⑬何加:有什么益处。何 介词结构,后置。
⑭宫室:住宅。
⑮奉:侍奉。
⑯穷乏者:穷人。
⑰得我:感激我。得:通“德”,感
激。
⑱与:通“欤”,语气助词。
⑲乡,通“向”,先前,从前
⑳已:停止,放弃。
㉑本心: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释
④弗:不。
⑤得:得到。
③则:就。 ⑥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
尊重)。
⑦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
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
才落得这个地步!
⑧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 ⑨蹴:用脚踢。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 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 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 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 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 (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 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 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 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 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 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⑯则:那么。
⑰凡:凡是,一切。
⑱得生:保全生命。
⑲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⑳为:做。
㉑而:但是。
㉒是故:这是因为。
㉓非独:不仅,不只是 非:不 独:仅。 ㉔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㉕是心:这种心。
㉖勿丧:不丧失。丧:丧失。
注
①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②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文 (一)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
学 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在政治上,他提倡“仁政”,
常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性善
论。
识
(二)《孟子》 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魏、滕、宋等国。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伐争
霸为贤,视孟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 言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现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内容包括孟子的政 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 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文 学 常 识
三、整体感知
第一段文字用鱼比喻生 ,用熊掌比喻义,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 生取义。文中还把生和死进行对比, 指出人世间有比生更宝贵的东西, 就是义;也有比死更可怕的东西,即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