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七 清华的名片、“终身校长”梅贻琦.ppt-精选文档13页

合集下载

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素材一】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陈寅恪海外留学 1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

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

文革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

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

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

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

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 年时间完成 85 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

永远的校长——梅贻琦

永远的校长——梅贻琦

永远的校长——梅贻琦作者:邬大光来源:《读书》2013年第02期二零一二年三月,在台湾清华大学访问期间,陈信文教务长陪同我参观清华校园,不知不觉中聊起了梅贻琦校长。

陈教务长说,二零一一年大陆的清华大学迎来了百年校庆,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庆典活动。

但令台湾清华人有些不解的是,在大陆清华百年校庆期间,安排的所有纪念活动,没有任何活动与梅校长有关。

在他看来,这是不应该的。

因为梅校长不仅仅是台湾清华的财富,也是两岸清华大学的财富。

从台湾归来后,我关注了一下有关大陆清华百年校庆的报道,大致如陈教务长所言。

在我与清华的朋友谈及此事时,他们说,梅校长在大陆清华的地位很高,学校有他的纪念馆和雕像,并有专人研究他的教育思想。

至于在百年校庆大会上没有提及梅校长的名字,并不是忽略了他的存在,而是其他的校长也没有提。

作为一个非清华人,我无法真正感知梅校长在两岸清华大学中的地位。

但作为一个研究高等教育的人,从走进这个领域开始,梅校长的许多办学思想就印在了脑海里。

在我看来,以梅校长的性格,他对身后哀荣之事未必会放在心上。

今天我们以何种方式纪念他,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关键是如何实现他的大学理想。

梅校长的大学之路,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作为“庚子赔款”的第一期留美预备学生和入选成绩排名第一的考生,他与清华结下了一生之缘。

此后五十余年,执掌两个清华大学共计二十三年,他不仅是清华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也是两岸担任大学校长时间最长的一个人。

这不仅在两岸高等教育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是凤毛麟角。

从一九一零至一九三一年,清华大学二十年间更换了十三位校长,其中更有十一个月没有校长。

清华是从梅校长接任之后,才开始稳定下来。

潘光旦曾经这样评价梅贻琦校长:清华培养出来的人才中,对母校竭其心力,能如是其全神贯注契合无间的,能有几人?再试问,一般从事于高等教育的人中间,不因时势的迁移,不受名利的诱惑,而能雍容揖让于大学环境之中,数十年如一日的,中国之大,又有几人?这些问题是毋庸答复的(潘光旦:《梅月涵夫子任教廿五年序》,载《清华校友通讯》六卷九期)。

梅贻琦1931年在清华的就职演说

梅贻琦1931年在清华的就职演说

梅贻琦1931年在清华的就职演说篇一:梅贻琦校长的清华就职演说梅贻琦是清华第一批直接赴美的留学生,1914年起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首席教授、教务长等,1931年起任清华大学校长,至1948年。

1955年在台湾创办新竹清华大学并任校长。

1955年,梅贻琦自美赴台,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他亲自勘定台湾新竹县东郊赤土崎为校址,1956年兴建第一批校舍。

同年秋招收第一批研究生,暂借台湾大学教室上课。

1957年首批校舍落成。

同年,他延聘著名化学家陈可忠为教务长。

梅贻琦生前心系大陆,始终不肯将研究所改称清华大学,他经常说:“真正的清华在北平。

”1962年,他病逝后,在陈可忠任内,台湾清华大学正式挂牌。

【以下是他的就职演说】离开清华,已有三年多的时期。

今天在场的诸位,恐怕只有很少数的人认识我吧。

我今天看出诸位里面,有许多女同学,这是从前我在清华的时候所没有的。

我还记得我从前在清华负责的时候,就有许多同学向我请求,开放女禁,招收女生。

我当时的回复说,招收女生这件事,在原则上我是赞成的,不过在事实上,我认为尚需有待。

因为男女的性别不同,有许多方面,必须有特别的准备,所以必须经过相当的筹备,方能举办。

现在在我出国的三年内,当然准备齐全,所以今天有许多女同学在内,这是本人所深以为慰的。

本人能够回到清华,当然是极高兴、极快慰的事。

可是想到责任之重大,诚恐不能胜任,所以一再请辞,无奈政府方面,不能邀准,而且本人与清华已有十余年的关系,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乃是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但求能够尽自己的心力,为清华谋相当的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

清华这些年来,在发展上可算已有了相当的规模。

本人因为出国已逾三年,最近的情形,不很熟悉,所以现在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意见可说。

现在姑且把我对于今后的清华,所抱的希望,略为说一说。

一,我先谈一谈清华的经济问题。

清华的经济,在国内总算是特别的好,特别的幸运。

如果拿外国大学的情形比起来,当然相差甚远,譬如哥伦比亚大学本年的预算,共有三千六百万美金,较之清华,相差不知多少。

作文素材七 清华的名片、“终身校长”梅贻琦

作文素材七 清华的名片、“终身校长”梅贻琦

一、出任清华校长
1931年底,他出任清华校长,可称得上受命于危难之时。自罗家 年底,他出任清华校长,可称得上受命于危难之时。 年底 伦于1930年离职 当属被逐 后,清华长时期没有合适的校长人选,连 年离职(当属被逐 伦于 年离职 当属被逐)后 清华长时期没有合适的校长人选, 续空缺了11个月 不断易人,反复被逐。国民党政府只好令在任“ 个月, 续空缺了 个月,不断易人,反复被逐。国民党政府只好令在任“留 美学生监督”的梅贻琦出山。梅贻琦感到荣幸、快慰, 美学生监督”的梅贻琦出山。梅贻琦感到荣幸、快慰,但又担心自己 不能胜任,虽一再请辞,终未获准,遂赴任。他在《就职演说》 不能胜任,虽一再请辞,终未获准,遂赴任。他在《就职演说》中有 极为中肯的表白: 我 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 则为清华服务, 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 极为中肯的表白:“(我)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 乃是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但求能够称尽自己的心力, 乃是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但求能够称尽自己的心力,为 清华谋相当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 清华谋相当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他借此提出一句关于 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 谓也。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拘一格揽人才, 谓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 破格”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破格”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早在1927年,他对清华游美预备部毕业班作临别赠 年 早在 言时,意味深长地说: 赠别的话,不宜太多, 言时,意味深长地说:“赠别的话,不宜太多,所以吾 最后只要劝诸君在外国的时候,不要忘记祖国。 最后只要劝诸君在外国的时候,不要忘记祖国。” 1931年,他在出任清华校长的就职演说中强调: 年 他在出任清华校长的就职演说中强调: 中国现在的确是到了紧急关头,凡是国民一分子, “中国现在的确是到了紧急关头,凡是国民一分子,不 能不关心的” 刻刻不忘了救国的重责” 当然, 能不关心的”。“刻刻不忘了救国的重责”。当然,他 认为“我们做教师做学生的,最好最切实的救国方法, 认为“我们做教师做学生的,最好最切实的救国方法, 就是致力学术,造成有用人才,将来为国家服务” 就是致力学术,造成有用人才,将来为国家服务” 。 次年,在纪念“ 一八 事变一周年的纪念会上, 一八” 次年,在纪念“九·一八”事变一周年的纪念会上, 他沉痛地说,那是在“国难追悼会” 他沉痛地说,那是在“国难追悼会”。面对东北地图变 色的悲剧,他坚信“不甘沦为奴隶的民众, 色的悲剧,他坚信“不甘沦为奴隶的民众,将群起而图 他信心十足: 东北三省虽亡, 之”,他信心十足:“东北三省虽亡,东北人心未 有此民族精神存在, 死……有此民族精神存在,则东北将不致终亡。” 有此民族精神存在 则东北将不致终亡。 西南联大时,到梅贻琦家做客的人, 西南联大时,到梅贻琦家做客的人,梅夫人都会捧 出一盘自制的叫“定胜糕”的点心招待大家, 出一盘自制的叫“定胜糕”的点心招待大家,即米糕上 嵌有“定胜糕”三个字,表达他们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嵌有“定胜糕”三个字,表达他们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民国大师系列4梅贻琦

民国大师系列4梅贻琦

民国大师系列4梅贻琦第一篇:民国大师系列4梅贻琦《民国大师系列·4》梅贻琦:两岸唯一认可的清华终身校长如果说蔡元培奠定了一名优秀大学校长的标准,那梅贻琦就是在他之外又立了一个标准,而且以其巨大的个人魅力,成为近现代教育史上唯一能跟蔡元培相提并论的大教育家。

说起梅贻琦的性格,叶公超有过一个精准的三字概括——“慢,稳,刚”,也有人称之为“寡言君子”。

按理说,这种性格的人是不适合做大学校长的,然而梅贻琦不但做了,而且做得相当不错,以至于人们一提起梅贻琦,就会不自觉地想到清华大学,成为清华大学历史上唯一一位终身校长,所有两岸清华人心中永远的校长。

梅贻琦的“寡言”是出了名的。

年轻时,梅贻琦经人介绍,认识了未来的夫人韩咏华。

第一次见面时,两个人都没说话,光媒人在一边不停地说,回来后,媒人以为两人都不愿意,就没再提。

却不料梅贻琦早就看上了韩咏华,回来当天就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了韩咏华。

韩咏华一看信,写的还不错,就交给了父亲。

父亲一看,虽然文字不多,但字字珠玑,未来必成大器,便当场拍板同意此事。

两人订婚后,韩咏华的一位同学听说了,赶紧跑来跟她说:“梅贻琦我认识,半天不说一句话,你可得想好了,千万别一时冲动!”韩咏华其实也早看上了梅贻琦的才华,就说:“豁出去了,他说多少算多少吧。

”梅贻琦一向主张“行胜于言”,在总结自己当校长的经验时也说:“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这说明,他的“寡言”,并非不会说,而是严谨,低调,不虚张。

大学者陈寅恪曾评价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贻琦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梅贻琦寡言,但并不寡断。

1935年12月9日,北京各大学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史称“一二·九运动”。

事后,当局派了数千军警冲进清华大学要抓人,清华校务委员会紧急召开会议,商量对策。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说了很多方案,唯独梅贻琦坐在一边,一句话也不说。

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急了,问:“校长,你看怎么办?”梅贻琦还是不说话。

徐百柯《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阅读练习及答案

徐百柯《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阅读练习及答案

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徐百柯①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天津人。

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成功地执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

②1931年12月3日,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梅贻琦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

他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

③一位清华的老校友在纪念梅贻琦的文章中称:“母校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字为校训。

历届毕业同学,凡是请梅先生题纪念册的,梅先生辄书此两语为勉。

梅先生一生行谊,也正可以这两句来说明。

”④《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一位“君子”。

⑤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

早在1909年考取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时,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发榜那天,考生们都很活跃,考上的喜形于色,没考上的则面色沮丧。

只有瘦高的梅贻琦,始终神色自若,“不慌不忙、不喜不忧地在那里看榜”,让人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

而实际上,在630名考生当中,他名列第六。

⑥“一二·九”运动后,清华曾经发生过数千军警闯入学校逮捕学生的事件。

事前得知了这个消息,学校的几位领导人在梅贻琦家里商量如何应对。

大家说了很多意见,惟有梅校长默然不发一言,最后大家都等他说话,足足有两三分钟,他还是抽着烟一句话不说。

冯友兰教授问:“校长——你看怎么样?”梅贻琦还是不说话。

叶公超教授忍不住了,问道:“校长,您是没有意见而不说话,还是在想着而不说话?”他隔了几秒钟回答:“我在想,现在我们要阻止他们来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只可以想想如何减少他们来了之后的骚动。

”他要教务处通知有嫌疑的学生,叫他们处处小心,尽可能隐蔽起来。

梅贻琦1931年在清华的就职演说_0

梅贻琦1931年在清华的就职演说_0

梅贻琦1931年在清华的就职演说篇一:梅贻琦校长的清华就职演说梅贻琦是清华第一批直接赴美的留学生,1914年起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首席教授、教务长等,1931年起任清华大学校长,至1948年。

1955年在台湾创办新竹清华大学并任校长。

1955年,梅贻琦自美赴台,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他亲自勘定台湾新竹县东郊赤土崎为校址,1956年兴建第一批校舍。

同年秋招收第一批研究生,暂借台湾大学教室上课。

1957年首批校舍落成。

同年,他延聘著名化学家陈可忠为教务长。

梅贻琦生前心系大陆,始终不肯将研究所改称清华大学,他经常说:“真正的清华在北平。

”1962年,他病逝后,在陈可忠任内,台湾清华大学正式挂牌。

【以下是他的就职演说】离开清华,已有三年多的时期。

今天在场的诸位,恐怕只有很少数的人认识我吧。

我今天看出诸位里面,有许多女同学,这是从前我在清华的时候所没有的。

我还记得我从前在清华负责的时候,就有许多同学向我请求,开放女禁,招收女生。

我当时的回复说,招收女生这件事,在原则上我是赞成的,不过在事实上,我认为尚需有待。

因为男女的性别不同,有许多方面,必须有特别的准备,所以必须经过相当的筹备,方能举办。

现在在我出国的三年内,当然准备齐全,所以今天有许多女同学在内,这是本人所深以为慰的。

本人能够回到清华,当然是极高兴、极快慰的事。

可是想到责任之重大,诚恐不能胜任,所以一再请辞,无奈政府方面,不能邀准,而且本人与清华已有十余年的关系,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乃是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但求能够尽自己的心力,为清华谋相当的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

清华这些年来,在发展上可算已有了相当的规模。

本人因为出国已逾三年,最近的情形,不很熟悉,所以现在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意见可说。

现在姑且把我对于今后的清华,所抱的希望,略为说一说。

一,我先谈一谈清华的经济问题。

清华的经济,在国内总算是特别的好,特别的幸运。

如果拿外国大学的情形比起来,当然相差甚远,譬如哥伦比亚大学本年的预算,共有三千六百万美金,较之清华,相差不知多少。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高等教育家——梅贻琦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高等教育家——梅贻琦

定 了他 中 国现 代 高 等教 育 家 的历 史地 位 。 关键词 : 贻琦 ; 梅 清华 大 学 ; 南联 大 ; 西 高等 教 育 家
“S l- ic p i n o i lCo m im e ’ efd s i l ne a d S c a m t nt’
— —
The Hi he uc to i n i tM e - i g r Ed a i n Sce ts iYi q
维普资讯
西 部 教 育发 展 研 究
二 oo六年 第一期 ’ 9
‘ ‘ 自强不 息 厚德 载 物 ’ ’ 的高 等 教 育 家 梅 贻 琦
吴 洪 成
( 河北 大学教 育学 院 , 河北 保 定.7 0 2 0 10 )

要 : 贻 琦 一 生致 力 于发 展 清 华 大 学 、 南联 大 , 年 又 筹 建 了 台 湾新 竹 清 华 大 学 , 成 了丰 富 的 高 等 教 育 思 想 , 而 奠 梅 西 晚 形 从
便 是招生 学 生 中的佼佼 者 , 于这年 1 他 0月赴 美人 吴 土脱 工 业 学 院 ( r s o t h i Is tt) 习 Wos t P l e nc ntue 学 eo y c i 电机 工 程专业 六 年后 , 1 1 即 9 5年 春 回 国, 天 津基 在
解并 付诸 实施 , 为 民 国 时期 很 有 影 响 的高 等 教 育 成
家。

督 教育青 年会 供职 半年 。 11 9 5年 9月 , 当梅 贻 琦应 清华 之 聘 , 次担 任 初 教师 , 讲授 物理 和数 学课程 时 , 清华 还算 不上现 代意
义 的正 规 大学 , 只是 专 门为派 遣 留美学 生 而 设 立 的

2015届高三阅读资料梅贻琦

2015届高三阅读资料梅贻琦

永远的校长——梅贻琦梅贻琦(1889.12.29-1962.5.19),字月涵,祖籍江苏武进,祖先于明成祖时由江南迁居北京,后于天津落籍,为梅曾臣长子。

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

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

[1]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

[2]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3]人物生平1889年(光绪十五年)12月29日,梅贻琦生于天津。

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五。

其父中过秀才,后沦为盐店职员,甚而失业,家境亦每况愈下。

1904年(光绪三十年),南开中学第一期学生。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入保定高等学堂。

1909年(宣统元年)6月,梅贻琦报考首批庚款留美生,在630名考生中以第六名的成绩被录取,成为首批赴美留学生47人中的一名。

1915年(民国四年),春季,留学归国。

同年秋季,担任清华学堂物理教师。

后任教务长,暂代校务,清华大学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等职。

1931年(民国二十年)10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到职后多次阐述“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等办学至理,并积极延聘国内国际著名学者来校执教。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时,清华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任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翌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

[4]1955年,梅贻琦开始用清华基金会利息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也就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前身,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曾在这里就读,梅贻琦因为一手奠定了台湾的清华基础,被称之为“两岸清华校长”。

[3]1962年5月19日,上午10时50分病逝于台大医院。

[5]主要贡献梅贻琦先生(1889.12~1962.5)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开创了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主导了西南联大的教育奇迹,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昂然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梅贻琦 清华校格

梅贻琦 清华校格

正是在梅贻琦执掌之下,清华从一所有学术名气而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既有学术地位也有学术名气的名校。

1941年清华在昆明庆祝建校30周年期间,西方如此评价清华的成就:“中邦三十载,西土一千年。

”中国周刊记者周昂综合报道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

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1948年1月1日,北平清华大学,新年里到梅贻琦校长住所祝贺的学生代表。

右起:梅贻琦校长(右四)、褚士荃训导长(右五)、梅夫人(右六)、吴泽霖教务长(右七、戴眼镜)。

1909年9月13日,这天一大早,北京史家胡同内的游美学务处大院门口,许多留着辫子的考生围在一张榜单前。

榜上有名者,将成为首次以庚子赔款赴美留学的幸运儿。

一个叫徐佩璜的学生后来回忆道,“我记得我在看榜的时候,看见一位不慌不忙、不喜不忧的也在那儿看榜,我当时看他那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

”实际上,四十七位中榜者里,这个考生排在第六位,名列前茅。

他的名字叫做梅贻琦。

二十年后,梅贻琦以同样的从容,将清华大学引入辉煌。

寡言君子1915年8月,刚刚从美国吴士脱大学毕业不久的梅贻琦,接受了清华校长周诒春的聘请,回归母校,教授数学和物理两门课程。

相对于周诒春的“谆谆教诲、殷勤督责”,梅贻琦的温和气质显得颇为另类。

清华校友黄人杰回忆,那时梅贻琦住在清华园外的宿舍,走到教室所在的科学馆有一长段的距离,上课偶尔也不免有一两次迟到,于是有时一部分同学就提议开溜,大家一哄而散。

梅贻琦到时已然变成一个空教室。

但是他并不生气,下次再见面时,仍然一团和气。

“既不点名,也不算走的人缺课,终使这一些顽皮的学生感化而就范。

”梅贻琦话少,素有“寡言君子”的绰号。

他的夫人韩咏华回忆道:“我记得我们订婚的消息被我的同学陶履辛听到后,急忙跑来对我说:‘告诉你,梅贻琦可是不爱说话的呀。

作文素材七清华的名片、“终身校长”梅贻琦

作文素材七清华的名片、“终身校长”梅贻琦

二、梅贻琦爱家
梅贻琦有姐弟多人,儿时每人都有一个奶妈。可 是等到幺弟贻宝出世时,家已日暮途穷,奶妈都辞了。 10岁的梅贻琦当了婴儿贻宝的“奶妈”,每日必做的 功课是喂弟弟奶糕,照料弟弟。放洋期间,梅贻琦从 牙缝中抠出十元五元,不时寄回家中济穷,助弟弟们 上学。回国后他供职清华,说媒提亲者踏破门槛,面 对三个弟弟读中学,特别是见到二弟贻瑞因无钱中断 学业,他很难过,为赡养父母,帮助弟弟们上学,他 决计不考虑自己的婚姻。直到30岁时才与韩咏华结婚。 弟弟们上中学、大学的费用全部由他一人负担。即是 婚后,他还把每月的薪水分成三份,赡养父母,助弟 弟们上学,自己的小家仅留三分之一。梅贻琦逝世后, 幺弟梅贻宝(曾任燕京大学校长)含泪回忆说:“五哥 长我11岁,生为长兄,业为尊师,兼代严父。”
次年,在纪念“九·一八”事变一周年的纪念会上, 他沉痛地说,那是在“国难追悼会”。面对东北地图变 色的悲剧,他坚信“不甘沦为奴隶的民众,将群起而图 之”,他信心十足:“东北三省虽亡,东北人心未 死……有此民族精神存在,则东北将不致终亡。”
西南联大时,到梅贻琦家做客的人,梅夫人都会捧 出一盘自制的叫“定胜糕”的点心招待大家,即米糕上 嵌有“定胜糕”三个字,表达他们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某年,他与罗常培、郑天挺到成都办事,准备由昆明回重庆。学校本为
他买好机票,后他见有邮政汽车可乘,立即退了机票,改乘邮车。虽在途中
多遭了一天的罪,但为公家节省了二百多元。

1943年当他获知老母去世后十分悲痛。原定当天下午由他主持联大常委
会,同人建议暂不开,他仍坚持照常:“ 不敢以吾之戚戚,影响众人问题
补助金,补助联大的学生,我们当时有四个子女在联大读书,月涵都不让领
取补助金。”他们家的生活极为艰苦,“经常吃的是白饭拌辣椒,没有青菜,

清华大学梅贻琦

清华大学梅贻琦

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梅贻琦,出身官宦之家,是梅曾臣长子。

他是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这批留学生不同于现在的留学生,他们深知这是国家的耻辱,心中怀着国家耻辱和急切求得知识救国的尴尬心情奔赴美国。

梅贻琦不负众望,在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

那年他24岁,意气风发,矢志报效国家。

梅贻琦在国外专攻物理,然而归国后他没有从事物理研究,而是管理大学,大学校长和物理学家这两个职务一文一理,截然不同,但梅贻琦却能够把清华建设好,发展好,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当然我们也可以遐想,如果梅贻琦从事物理研究,也许在中国物理学界多了以为物理学家,那中国就少了一位著名的大学校长。

从1915年开始,他就开始暂代校务,一直到1931年正式出任国立清华校长,从1931年到1948,梅贻琦一下子担任了17年的清华校长。

加起来这三十多年的时间,梅贻琦一直默默为清华的建设付出着。

是梅贻琦的一点一点的努力让清华从小有名气到国家知名前列学校。

后来解放后,梅贻琦到了台湾,继续担任台湾清华大学的校长,一直到1952年病重,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梅贻琦当之无愧。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是梅贻琦校长对大学的认识,也是梅贻琦校长的原话。

他是这么说的,同样他也是按他说的做的。

担任了清华大学校长之后,当务之急就是招揽大师。

梅贻琦在礼聘教师方面,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做教务长时,他实际主持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的院务。

曾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他和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即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特别是陈寅恪与赵元任,“一直保持着诚挚的友谊”。

王国维1927年夏在颐和园自杀,也是梅贻琦亲自去园内收殓并料理后事的。

延揽人才的诚意在华罗庚身上得到极好的体现,华罗庚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人,先做小学教员,后为店员,被破格召进清华大学加以培养;又破格从一位系资料员转升为助教,而且被允许修习大学课程;破格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去“访问研究”;最后又破格未经讲师、副教授阶段而被聘为教授,上述过程大多是在梅贻琦的亲自过问下实现的。

往事梅贻琦校长:西南联大之魂

往事梅贻琦校长:西南联大之魂

往事梅贻琦校长:西南联大之魂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抗战胜利后曾被誉为“当代中国最好的大学校长之一”。

梅贻琦主持下的西南联大,高扬“爱国、民主、科学”的旗帜,坚持教授治校,全面践行百花齐放、学术竞放、兼容并蓄的办学风气,为西南联大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深厚的治学条件。

七年联大常委会主席西南联大从在长沙初创之始(学校始名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抵昆前夕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实行的就是“常委制”。

组成联大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担任联大常委,其间虽偶由其他教授临时代理,蒋、梅、张三常委在联大的历史地位却从未撼动过。

据蒋梦麟回忆,“三校的同仁个性都很强,办事倒有点麻烦,好像三个人穿了一条裤子,有时步伐不齐,走不动。

月涵校长始终耐心合作,尤其是有时候喝几杯酒以后,从微微的笑容中慢慢的谈出笑话来,真幽默啊。

种种烦恼事,便在默默中消散了。

”蒋梦麟又说:“我推梅月涵先生当第一任主席,以后每年轮流。

等到轮流到我,我就恳求梅先生驾轻就熟,再连一任。

月涵先生亦上了情面难却四个字的当。

我一次一次的推宕下去。

第一年不算,他一共当了七年的主席,真是偏劳得很。

至今思之,感愧万分。

”后来由于张伯苓常在重庆司国民参政会之职,加之要操持南开学校在重庆复校的工作,而蒋梦麟则忙于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后来又到行政院),都难以全面顾及联大在昆明的工作。

当然,这大概也是他们认识到联大若要真正联合,确实需要梅贻琦这样既有教育家视野,又有君子风度的同仁主持校务,而他们则在外部为联大争取各种支持。

因此张伯苓说:“苓与蒋梦麟及梅贻琦二校长共任常委,彼此通力合作,和衷共济。

今西南联大已成为国内最负盛誉之学府矣!”梅贻琦也不负重望,既代表清华在联大当家,又受蒋梦麟、张伯苓之托团结北大、南开同仁在联大勠力共事。

1940年,据梅贻琦自述,师生“不畏困难,刻苦维持”,联大“经两年来之惨淡经营,校舍既定,设备渐充,学生程度,亦年有进步,三校原有之精神,已潜移默化融洽于整个联大之中”。

梅贻琦

梅贻琦

德育观念
• 梅贻琦先生是清华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 校长(1931—1948)。梅先生的教育思想 体现在他所提倡的“五育”中,即德、智、 体、美、群。这是对蔡元培先生教育思想 的继承和发展。和蔡先生一样,梅先生也 是把德育作为五育之首的。
教育名言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 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 也。

---梅贻琦

社会评价
• 梅贻琦个性沉静,寡言、慎言,叶公超用 “慢、稳、刚”三个字形容他。“身教重 于言教”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 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教育名言身为世 人推崇。梅校长对清华大学的成长贡献巨 大,受到所有清华人的崇敬。 • “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 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 想的。”——陈寅恪
君子之风, 君子之风,两岸传承 —梅贻琦 梅贻琦
• 梅贻琦,字月涵。天津人。1908年
入保定直隶高等学பைடு நூலகம்学习。1909年赴 美国留学。1914年毕业于马萨诸赛州 吴土脱工业学院。同年回国。曾任清华学 校讲师、教授、教务长。1922年获美 国芝加哥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92 8年后任清华大学代理校长、校长,西南 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194 0年获吴土脱工业学院名誉工科博士学位。 1949年以国民党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 身份参加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大会。1950年后在美国任“华美协进 社”常务董事。1955年到台湾。历任 台湾“教育部”部长兼清华大学校长、 “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副主席。
个人成就
自1914年由美国吴士脱大学学成归国,即到 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1931 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 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 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在他的领导下, 清华才得以在十年之间从一所颇有名气但 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名牌 大学之列。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 就是成功的出长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 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遴选和延聘,二是推 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就是成功的建立 了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组成的行 政体制。

《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现代文阅读

《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徐百柯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天津人。

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1931年12月3日,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梅贻琦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

他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

在遍布世界的清华校友心目中,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提到清华也就意味着梅贻琦。

一位清华的老校友在纪念梅贻琦的文章中称:“母校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为校训。

历届毕业同学,凡是请梅先生题纪念册的,梅先生辄书此两语为勉。

梅先生一生行谊,也正可以用这两句来说明。

”《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一位“君子”。

清华早期著名的体育教员马约翰曾经这样评价梅贻琦:“他有他的人格……真君子Real Gentleman的精神。

梅先生不但是一个真君子,而且是一个中西合璧的真君子,他一切的举措态度,是具备中西人的优美部分。

”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

早在1909年考取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时,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发榜那天,考生们都很活跃,考上的喜形于色,没考上的则面色沮丧。

只有瘦高的梅贻琦,始终神色自若,“不慌不忙、不喜不忧地在那里看榜”,让人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而实际上,在630名考生当中,他名列第六。

“一二·九”运动后,清华曾经发生过数千军警闯入学校逮捕学生的事件。

事前得知了这个消息,学校的几位领导人在梅贻琦家里商量如何应对。

大家说了很多意见,惟有梅校长默然不发一言,最后大家都等他说话,足足有两三分钟,他还是抽着烟一句话不说。

冯友兰教授问:“校长——你看怎么样?”梅贻琦还是不说话。

在清华的校史梅贻琦(写写帮整理)

在清华的校史梅贻琦(写写帮整理)

在清华的校史梅贻琦(写写帮整理)第一篇:在清华的校史梅贻琦(写写帮整理)梅贻琦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他开创了清华的黄金时代,主导了西南联大奇迹。

他领导的清华为世界贡献了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新中国培养了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的14位,涌现出吴有训、叶企孙、顾毓琇、陈岱孙、陈省身、钱锺书、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梁思成……一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术大师。

梅贻琦早年就读于“严氏家塾”和敬业学堂,后以“庚子赔款”优秀留学生的身份赴美国深造,深受美国“教授治校,通识教育”理念的影响,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和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梅贻琦的办学理念和治校风格对清华大学的成长有深刻的影响,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促使清华大学迅速进入了中国著名高等学府的行列,几乎与北京大学齐名,后来还在主持西南联大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梅贻琦有句名言“为政不在言多,故力行耳”。

他为人谦和,沉默寡言,但他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却是众望所归,是清华大学校史上在任历史最长和取得成绩最为卓越的校长之一。

第一,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

“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

第二,教授治校,治学育人。

如果说清华这个领导体制是当时所谓教授治校的典型,则教授治校的作用就是通过评议会职能而表现的。

在校内,它有以民主的名义对抗校长独断专权的一面;在校外,它有以学术自主的名义对抗国民党派系势力对教育学术机构的侵入和控制的一面。

这一体制的确立和巩固,是和梅贻琦掌校时的作风和支持分不开的。

第三,通识为本,专识为末。

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是梅贻琦对“通识”与“专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所做的精辟论述,特别是对于如何培养应用人才有很强的针对性。

第四,我国的“大学之道”与西方的大学理念是相通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和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如果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授治校,治学育人”和“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是梅贻琦接受美国大学理念在清华大学办学中的实际运用和体现的话,那么,认为“我国先秦时期的‘大学之道’与西方的大学理念是相通的”则是梅贻琦在清华大学长期办学实践中悟出的一个道理,是对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做出的重要贡献。

作文范文之梅贻琦作文素材

作文范文之梅贻琦作文素材

梅贻琦作文素材【篇一:作文素材:西南联大】作文素材积累:西南联大(1938-1946年,西南联大像一颗流星,在中国历史上划过灿烂的一笔。

)1937 年 7 月 7 日,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 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很快, 北平、天津失陷。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奉命南迁, 先暂驻于“衡山湘水”的长沙。

随着日本的侵略加剧, 形势危急, 1938 年三校又迁到云南, 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把清华、南开严谨教学的精神与北大传统的自由研究的精神结合了起来,把北大的自由与民主、清华的生动活泼与事业心、南开的实干与严格整合起来, 以培养学生成为勤奋努力、事业心强、学习严谨、具有自主能力和主动性的人才。

西南联大精神的形成, 是为抗战的现实需要,在继承三校传统和精神的基础上, 结合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加以整合、提炼的结果。

首先, 西南联大对三校原来的传统精神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继承的基础上, 而是在原有传统精神的基础上, 进行了调整整合, 进而形成了使三校原有精神互补的西南联大精神。

【比如北大具有自由的精神,西南联大继承了它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精神, 但对于北大自由到看似无序的状态, 西南联大并不赞成。

而是选择了以清华讲秩序、守纪律和严谨的精神状态来纠正北大学生自由的无度。

】北大的学生可以逃课, “你爱上课, 可以; 你不爱上课, 也可以; 你爱上你爱上的课而不爱上你不爱上的课, 更是天经地义的准可以! 总之, 一切随意”。

而清华则有严格的纪律, 没有自由散漫的习气。

西南联大《教务通则》第四十五条规定: “学生一学期内, 无故缺课( 体育及军事训练在内) 满十小时者, 由注册组予以警告; 满二十小时者, 酌以训诫; 训诫后而仍无故缺课者, 由教务长酌令休学一年或一学期”。

第四十六条规定:“学生一学期中因任何事故于某课程缺课愈三分之一者, 不得参该课程之学期考试, 该课程以零分计”。

其次, 西南联大没有满足于对三校传统精神的继承, 【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 又根据西南联大所处的抗战时代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了新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