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整合理论探讨_郑大庆

合集下载

产业链整合模式范文

产业链整合模式范文

产业链整合模式范文产业链整合是指将上下游相关的企业、组织和机构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以实现资源共享、互相依存、协同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现代产业发展中,产业链整合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促进产业的提效和升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1.垂直整合:垂直整合是指企业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中进行整合,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降低成本。

垂直整合可以包括上游和下游的整合。

上游垂直整合主要是指企业将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链纳入自身控制之下,以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

下游垂直整合主要是指企业将分销渠道、销售网络等环节纳入自身控制之下,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效率。

2.横向整合:横向整合是指企业在同一产业链环节中进行整合,以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

横向整合可以包括企业之间的合作、联盟和并购等形式。

企业之间通过横向整合可以共享技术、设备和市场资源,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3.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相关企业、组织和机构组成的产业群体。

产业集群通过空间的邻近性,形成产业链的整合和协同效应。

在产业集群中,各个企业可以通过共享资源、信息和经验进行合作和交流,以实现规模效应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4.品牌化整合:品牌化整合是指通过品牌的建设和推广,将相关企业和产品整合成一个品牌集群,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品牌化整合可以通过品牌联盟、品牌授权等形式实现。

通过品牌化整合,相关企业可以共同分享品牌价值和市场资源,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1.降低成本:通过产业链的整合,企业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企业可以集中采购、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减少中间环节的费用和浪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提高产品质量:通过产业链的整合,企业可以加强对原材料和生产环节的控制,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企业可以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的检测和监控能力,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3.加强创新能力:通过产业链的整合,企业可以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差异化和竞争力。

全产业链整合创新的模式探讨

全产业链整合创新的模式探讨

全产业链整合创新的模式探讨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市场的不断改变,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而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只有通过全产业链整合创新的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

下面我们将探讨全产业链整合创新模式的具体实现方式。

一、完善产业链环节首先,要整合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从而达到资源的最充分利用,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完善产业链环节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以下方面。

1.1. 多元化资源整合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资源整合,将原本分散的资源整合到一起,并形成独特的生产组合。

比如,一个生产钢结构的企业,可以与以下类型的企业合作:钢材供应商、机械加工企业、电力供应商、物流公司、装饰材料供应商、企业服务提供商等。

这种整合可以集中企业所有资源,并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1.2. 功能区分明确功能区分明确是指要清晰划分企业的各个功能板块,比如生产、研发、销售、市场等,从而避免重复投入和低效率的操作。

1.3. 坚持持续改善持续改善是企业不断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绩效的关键。

包括:优化生产过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加速产品上市等方面。

只有持续改善,企业才能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保持竞争优势。

二、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迅速发展,企业可以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从而实现更好的全产业链整合创新。

2.1. 应用互联网进行数据集成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在于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数字化生产等,企业可以通过应用互联网进行数据集成,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比如,汽车制造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汽车零部件的追踪与运输的管理,从而提高汽车制造的效率和准时率。

2.2. 物联网的应用物联网将各种智能设备连接在一起,企业可以通过物联网实现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工厂的自动化管理等。

比如,化工企业可以通过物联网将所有的质量控制设备连接起来,实现全过程在线的质量控制。

2.3. 利用电商平台拓展市场通过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可以省去传统渠道的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并且实现自动化售卖。

西安高新区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西安高新区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西安高新区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西安高新区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摘要】汽车产业服务化作为我国产业发展趋势之一,是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本文从制造业服务化的视角对西安高新区汽车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构建了西安高新区汽车产业链,分析了汽车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对高新区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西安高新区;汽车产业链;服务化知识经济背景下,“服务”作为制造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获取新价值的重要源泉,受到各行业的广泛重视。

本文从汽车产业链的角度,对西安高新区汽车产业服务化现状进行研究,进而指出西安高新区汽车产业服务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西安高新区汽车产业服务化产业链现状(一)西安高新区汽车产业链分析产业链是集供需链、价值链、产品链、技术链和空间链为一体的一种关联关系形态,有利于促进链上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知识转移和价值增值。

施振荣先生从产业价值增值和传递的角度,将价值链比作一条“微笑曲线”,指出在价值链的两端是附加价值最高点,利润空间最大,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得到广泛的重视。

党的十八大上,明确指出我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突出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此时,改变产业链结构,扩展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促进产业升级,成为企业增加利润、区域经济实力提升的主要手段。

汽车产业链的结构调整就是将汽车产业链扩展到“微笑曲线”的两端,加强汽车技术研发力量,完善汽车售后服务环节,就是走汽车产业服务化的发展道路。

汽车产业服务化就是指汽车制造企业由仅仅提供物品或物品与附加服务向“物品—服务包”转变。

汽车产业服务化对汽车行业的知识创新和服务创新起到直接和主导性的作用,能够改变汽车行业价值创造的来源。

汽车产业服务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汽车产品及技术研究与开发、汽车金融保险业、用车日常服务、维修保养服务、汽车信贷、二手车市场和汽车驾驶培训等。

(二)西安高新区汽车产业服务化产业链构建西安高新区汽车产业链服务化是指从纵向汽车业务流程的角度,按照精细化和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将汽车及相关产品从研发到销售及售后服务进行精细化划分,每个环节作为独立的组织活动,参与到汽车产业之中,具体如上图。

产业链的垂直整合策略研究综述

产业链的垂直整合策略研究综述

产业链的垂直整合策略研究综述产业链的垂直整合策略研究综述一、引言产业链垂直整合策略是企业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

通过垂直整合可以实现从上游到下游的资源整合和协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本文将综述产业链垂直整合策略的研究进展,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全面探讨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二、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理论基础产业链垂直整合是基于竞争战略理论,特别是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价值链理论强调了价值创造的重要性,指出企业通过整合和优化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垂直整合就是在此理论基础上,将资源整合和协同延伸到整个产业链上,实现价值创造的最大化。

三、产业链垂直整合的分类根据产业链上不同环节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产业链垂直整合可以分为垂直向前整合和垂直向后整合两种形式。

1. 垂直向前整合垂直向前整合是指企业将供应链、分销渠道等下游环节整合到自身范围之内。

通过控制渠道,企业可以更好地掌握市场信息,实现对市场的更加敏锐和快速反应,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2. 垂直向后整合垂直向后整合是指企业将上游环节,如原材料供应、生产过程等整合到自己的范围内。

这样可以提高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控制力度,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

四、产业链垂直整合的优势与挑战1. 优势(1)降低成本:通过整合供应链和分销渠道,企业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提高产品质量:垂直整合可以提升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

(3)加强创新能力:通过垂直整合,企业可以拥有更多的研发和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能力。

2. 挑战(1)复杂的管理:垂直整合涉及到多个环节的资源整合和协同,管理复杂度较高。

(2)需求波动:市场需求的波动对垂直整合带来的影响较大,需要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3)产业链不稳定:不稳定的产业链环境可能导致供应不稳定性,影响企业生产和运营。

五、产业链垂直整合的实证研究产业链垂直整合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垂直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二是对垂直整合对产业链效率的影响。

论产业链的整合与传播在文化产业经营运作中的显效

论产业链的整合与传播在文化产业经营运作中的显效

样才 能产 生 规模 效应 和 互动 效应 。在 过 去 的计划 体制 下 ,文化 行 系列 、烟 火 爆竹 、服 装 、饮食 、贺 卡 、晚会 等应 该形 成 文化 产业 业 都是 各 自为政 ,中 间没有 关联 。而 国外最 大 的传媒 公 司 ,都是 链 。文化 产 业链 的 内容依 然 以春节 为 主题 ,延伸 其 上下 链 。通过 既 生产 内容 ,又 发行 各 种产 品 。迪斯 尼 、时代 华 纳 、索尼 莫不 如 礼 品系列 、 服装 系列 和饮 食 系列将 春节 文化 发扬 光 大 ,扩大 其在 此。 全球 的影 响 。 二 、文化 产业 链 的开发 设计 原则
和产 业 形成 带动 效应 ,使其 具有 独创 的文 化价 值 ,逐 渐转 变 为有
其进 行 了一系 列 的开发 和延 伸 。上海 天 娱传 媒有 限公 司 作为 《 超 级女 声》 系 列节 目的 品牌运 营 商 ,通过 诸如 开 办全 国巡 演 、拍摄
同名 电视 剧 以及在 国 内各地 区开张 服装 旗舰 店等 方 式对 《 超 级女 声》 的产业 链进 行延伸 。
文 化 产业 作 为 一个 “ 朝 阳产 业 ”, 其 产业 链 条 既连 接 着 人 有构 建春 节 文化产 业 链 ,整合 资源 、形 成 品牌 ,才 能把 中 国的优 们 的 日常 消 费 ,也连 接 着高 新技 术 的前沿 领域 ,具有 高 附加值 、 高创 意 、高 流通 的特 点 。文 化产 业发 展必 须 打造 完整 产业 链 ,这
文化 产 业的 “ 走 出去 ”与春节 文 化在世 界扩 大 影响 的进 程是
在 文化 产业 领域 ,对 文 化产 业链 的开发 实 际上 是文化 产 业链 相辅 相 成的 。文 化产 业要 形 成 以我 为 主的 市场 主体 、强 势 的优质 的延 伸 , 以增加 产 业链 的 附加值 。文化产 业 链 的开发 与 设计有 其 品牌 、好 的服务 中介 有机 结合 的产 业格 局 ,推 动春 节文 化等 民族 自身 的原则 。 第一 , 以内容 为核 心 的原 则 。有 品质 的内容 和创 意 是文化 产 业 获得 持续 发 展 的 内驱 动 力 ,也是 决定 一个 文化 项 目能 否创造 市

论产业链整合与产业价值实现

论产业链整合与产业价值实现

论产业链整合与产业价值实现作者:沈玉宝来源:《中国市场》2016年第19期[摘要]现代经济运行规律表明,产业链整合情况决定着这个产业的价值。

文章以“中国青梅之乡”诏安县青梅产业跌宕起伏的发展史为背景,深入分析了其产业优劣势及产业链各环节对产业价值实现的影响,指出了“中国青梅之乡”青梅产业颓败的根源——没有定价权,进而提出了扭转局面的策略——高效整合产业链。

[关键词]产业链;产业价值;定价权;产业整合[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045近年来,“中国青梅之乡”诏安县的青梅产业发展跌宕起伏,现状不甚萧条,前景也难说光明。

青梅——诏安的名片,诏安人曾经的骄傲,曾是诏安山区人民的“摇钱树”,梅果高峰时每斤10多元,但近年来价格连连下跌,甚至跌至每斤几毛钱。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产业链的定位上,沦为了廉价的原材料供应基地。

在这出产业链悲剧里,诏安的梅企、梅农处于惨淡经营、毫无主动权的地位。

而这样的状况也出现在我国其他许多产业中。

本文以产业链理论与文献为依据,以诏安县青梅龙头企业为主体进行了相关调查,尝试探讨青梅之乡青梅产业发展方向。

1“青梅之乡”青梅产业的优势和劣势11青梅产业优势分析一是诏安县的土壤、水质和气候条件特别适宜青梅的生长,出产的青梅果肉饱满、内含物丰富、口感清爽、风味独特。

拥有“中国青梅之乡”的称号,拥有“诏安红星青梅”中国驰名商标,也有了原产地标记认证及众多的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定;诏安县还是“中国海峡硒都”,出产的青梅果大多数能够达到富硒食品标准。

二是诏安青梅产业已具有一定规模。

全县青梅种植面积达12万多亩,产量5万多吨。

青梅果总产出量占了全国青梅产量的半壁江山。

现有青梅加工企业70多家,其中荣祺、荣华、能裕、福益四家企业的加工能力合计超过2万吨,产业聚集和龙头初步成形。

已开发出话梅、青梅晶、调味梅、梅饼、梅油等九十种系列产品,是全球最大的青梅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三是青梅产业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多元化战略与产业链整合: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多元化战略与产业链整合: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多元化战略与产业链整合: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为了实现长期的发展和竞争优势,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发展战略。

多元化战略和产业链整合成为了企业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手段之一。

通过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企业能够实现供应链、价值链的优化,加强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和协同效应,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多元化战略的意义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在不同业务领域展开经营活动,以降低风险、扩大市场份额、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多元化战略有助于企业降低单一产业风险,应对市场波动,拓展业务范围,实现利润增长和企业长期发展。

同时,多元化战略也为企业提供了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跨界合作和资源整合的可能性。

产业链整合的重要性产业链整合是指企业通过优化自身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整合上下游资源,加强合作关系,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产业链整合有助于企业构建规模经济优势,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降低成本,加速产品上市速度,拓展市场份额,形成全面的产业生态系统。

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是多元化战略与产业链整合的结合,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优化供应链和价值链,打破产业壁垒,实现产业协同效应,促进产业链的高效运转和价值创造。

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需要企业充分考虑产业生态环境、竞争格局、技术趋势等因素,实现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的协调。

实现路径与方法1.确定战略定位:企业需要明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战略定位,确定整合的方向和重点。

2.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共同拓展市场,优化供应链。

3.推动创新发展: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方式,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产业链的增值。

4.实现资源整合: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优化各个环节的协同效应,实现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

5.持续优化运营:不断监测市场环境、产业动态和竞争态势,及时调整战略,优化产业链运作。

结语多元化战略与产业链整合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和手段。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1. 前言产业融合是指将不同产业领域的企业、产业、技术、人才等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形成横向和纵向的产业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运营,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产业竞争力。

产业融合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涉及到产业结构、产业协同、产业链整合、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对产业融合理论进行概述和归纳,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2. 产业融合理论的概述产业融合理论是一种涉及工业、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合作、技术创新、人才共享等问题。

在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2.1 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指通过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达到优化产业布局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2.2 产业链合作产业链合作是指在产业链上不同层次的企业之间进行协作与合作,构建集成化的产业链。

产业链合作有利于企业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促进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2.3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指通过研发和应用新技术,促进企业和产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重要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实现资源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2.4 人才共享人才共享是指通过人才的流通和合作,实现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和合作,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在产业融合中,人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 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进展产业融合理论研究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

在理论研究方面,产业融合理论主要包括产业融合的内涵和特征、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产业融合的政策环境、创新体系等方面。

在实践应用方面,产业融合已经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和区域得到广泛实践和探索。

3.1 产业融合的内涵和特征产业融合的内涵和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融合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包含了不同层次和领域的产业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二是产业融合强调产业间的互动和合作,形成横向和纵向的协同效应;三是产业融合体现了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四是产业融合具有地域和区域特色,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存在一定的差异。

国内外产业链问题的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外产业链问题的理论研究述评

1国内外产业链问题的理论研究述评1.1关于产业链的定义及其生物学解释随着产业链整合案例的频繁发生,也引起了国内、外理论界与实践界对此问题的注意,他们也曾经对产业链下过各种定义。

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1)基于微观角度的产业链定义。

任保平(2005)认为[3],产业链从微观上来说是指一个企业的供应链,是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处在产业链不同环节上的相关产业中的企业而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

蒋国俊等(2004)提出[4],产业链是指在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由在某个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或国际竞争潜力)的企业,与其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

(2)基于价值网络的概念。

哈里森(Harrison)认为,产业链是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

(3)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角度的定义。

郑学益(2000)认为[5],产业链就是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产品的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通过这些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资本为纽带,上下连结、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的链条。

这样,一个企业的单体优势可以因此得到加强,从而转化为一个区域和产业的整体优势,形成一个区域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自从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贝里(Anton de Barry)提出共生概念后,被范明特(Feminism)、布克纳(Phototoxic)发展完善,这一生物学思想很快被引进到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问题和现象中,并作为解决某些经济和管理问题的理论指导。

共生指的是不同生物属种按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

它由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组成。

我们认为,从生物共生进化理论看,产业链更像是一个企业生态共生体,它是由共生单元(企业)、共生环境(企业之间流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以及共生模式(企业之间相互结合的形式,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企业之间的作用方式,强度,也反映它们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关系。

产业链的构建整合及升级研究

产业链的构建整合及升级研究

产业链的构建整合及升级探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度进步,产业链的构建、整合和升级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

产业链是由一系列不同环节的产业组成,通过各个环节的协作与合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实现产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

产业链的构建、整合和升级旨在提高产业链的效率和竞争力,实现更高的附加值和持续进步。

一、产业链的构建产业链的构建是从上游到下游,将各个环节的企业有机地毗连在一起。

就以制造业为例,产业链包含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制造商、成品制造商、销售商和终端消费者等环节。

通过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在产业链的构建过程中,关键是各个环节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只有通过有效的合作,才能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增进产业链的协同进步。

二、产业链的整合产业链的整合是将各个环节的企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通过整合,可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

同时,整合还能够增进创新和技术的进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产业链的整合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垂直整合,即将同一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整合在一起;一种是横向整合,即将同一环节的企业整合在一起。

通过整合,可以实现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协作和高度协调,提高产业链的效率和竞争力。

三、产业链的升级产业链的升级是指通过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产业链的升级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起首,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功能。

其次,通过管理创新,提高生产管理和企业运营效率。

第三,通过市场创新,开发新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份额。

第四,通过品牌创新,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产业链的升级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鼓舞,以及行业协会的乐观推动。

四、产业链的挑战和应对产业链的构建、整合和升级面临着一些挑战。

起首,产业链中的环节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和协调难题,需要各方的合作和沟通。

其次,产业链中的环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信任问题,需要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和信任机制。

产业链整合模式

产业链整合模式

产业链整合模式产业链整合模式是指企业在产业链上进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战略模式。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产业链整合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产业链整合模式的定义与意义1.定义产业链整合模式是指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合作等方式,在产业链上实现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以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战略。

2.产业链整合的重要性产业链整合有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提高产业集中度、降低成本、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此外,产业链整合还有助于企业实现产业链内部的协同效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二、产业链整合策略1.纵向整合纵向整合是指企业在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环节进行整合,实现产业链内部的资源优化配置。

纵向整合有助于企业控制整个产业链的成本、提高产品质量、降低风险。

2.横向整合横向整合是指企业通过收购或合并同行业竞争对手,实现产业规模扩大、提高市场占有率、降低竞争压力。

横向整合有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提高产业集中度。

3.跨界整合跨界整合是指企业进入其他产业领域,实现产业链的拓展和多元化发展。

跨界整合有助于企业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降低单一市场的风险。

三、产业链整合的优势1.资源优化配置产业链整合有助于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2.提高产业竞争力通过产业链整合,企业可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3.降低成本与风险产业链整合有助于企业控制整个产业链的成本,实现风险分散,降低经营风险。

四、产业链整合的实践案例1.某企业纵向整合案例某家电企业通过收购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渠道,实现纵向一体化,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2.某企业横向整合案例某互联网企业通过收购同行业竞争对手,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行业地位。

3.某企业跨界整合案例某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跨界进入新兴产业,开发新产品,实现产业升级。

五、产业链整合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整合过程中的挑战产业链整合过程中可能面临管理困难、文化差异、整合成本高等挑战。

产业创新链系统协同度测度研究

产业创新链系统协同度测度研究

• 84 •价值工程产业创新链系统协同度测度研究Research on Synergy Measurement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Chain System李玉琼L I Y u-q i o n g;李杨L I Y a n g;阎媛Y A N Y u a n;赵贝贝Z H A O B e i-b e i;付小龙F U X i a o-l o n g(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衡阳42100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421001, China)摘要:当前,国家及企业对创新的诉求越来越紧迫,创新力是综合力、竞争力和经济活力的综合反映。

研究产业创新链是以提升创 新为目的,促进产业创新链更好协同发展。

产业创新链系统协同度是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的衡量指标,本文为协同度的测量提供 了方法。

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协同度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序度模型与 产业创新链系统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在研究相关文献基础上,提取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评价指标。

本文为研究某一行业协同度发展情 况的人员提供了研究方法,按照本文提出的方法方便测量出某行业的协同度情况,便于开展相关研究。

Abstract:At present,the countr^^and the enterprise are increasing urgent demands on the innovation,and the innovation ability i s the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n comprehensive strength,the competitive power and the economic vigor.The study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chain i s to promote innov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industrial innovation chain bette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The synergy degree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chain system i s a measure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and this paper provides measure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the synergy degree.This paper sorts out methods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on the synergy degree,and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findings,constructs industry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 order degree model and composite system synergy degree model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chain system,and through studying related literature,extra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industry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关键词:产业链;创新链;产业创新链;协同度K e y w o r d s:industrial chain;innovation chain;industrial innovation chain;synerg^^degree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0引言创新作为产业变革的驱动力,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要素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

产业链基本理论研究

产业链基本理论研究

产业链基本理论研究提要从总体容上看本文分五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研究产业链的涵特性包括第2章、第3章、第4章。

主要容是:在对已有产业链定义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链的科学定义提出了产业链的分类方法和命名方法提出了产业链“含链”的概念创建了产业链“含链”的结构模型分析研究了产业链的静态特性、运动特性、动力特性、系统特性和生态特性。

第二大部分是研究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即本文的第5章。

主要容是:从理论视角对产业链形成的动因进行了考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业链形成机理的理论模型从影响因素视角对产业链形成的动因进行了分析研究从分工交易理论视角、理论视角、动力机制理论视角、“握手”理论视角研究了产业链的形成过程提出了产业链形成机理的阑值模型。

第三大部分是研究产业链的功能效应和经济效益包括第6章、第7章。

主要容是:提出了产业链功能效应的概念从企业视角、产业视角和社会视角考察了产业链的功能效应给出了产业链的增加值链、成本链、利润链的计算公式提出了产业链剩余利润的概念并推导出了产业链剩余利润的计算公式提出了产业链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第四大部分是研究产业链的组建提升及运行机制包括第8章、第9章。

主要容是:提出了产业链的组建过程模型提出了节点企业加盟产业链的一般方式对产业链修缮的三种主要形式—产业链重构、产业链打造、产业链整合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了产业链的运行机制提出了产业链中间产品定价的公差带模型创建了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和运行过程模型图。

第五大部分是产业链实证研究即本文的第10章。

本章以一汽集团汽车产业链为例应用理论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

并对一汽集团汽车产业链的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链含链基本特性形成机理功能效应运行机制目录第1章绪论.......................................................................................... ............................................. 4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4 1.2产业链及其相关理论研究综述.........................................................................................8 1.3研究容与研究方法........................................................................................ ............... 22 1.4研究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 23 1.5本章小结.......................................................................................... ................................. 24 第2章产业链及其分类........................................................................................ ......................... 24 2.1产业链的基本涵........................................................................................................... 24 2.2产业链的分类.......................................................................................... ......................... 46 2.4本章小结.......................................................................................... ................................. 61 第3章产业链的“含链” ..................................................................................... .................... 61 3.1产业链“含链”的概念........................................................................................ ....... 61 3.2产业链“含链”的企业视角考察. (62)3.3产业链“含链”的产业视角考察 (75)3.4产业链“含链”的社会视角考察 (84)3.5产业链“含链”的结构模型.......................................................................................86 3.6本章小结.......................................................................................... ................................. 88 第4章产业链的基本特性........................................................................................ ..................... 89 4.1产业链的静态特性........................................................................................................... 89 4.2产业链的运动特性........................................................................................ ................... 91 4.3产业链的动力特性........................................................................................ ................... 93 4.4产业链的系统特性........................................................................................ ................... 98 4.5产业链的生态特性........................................................................................ ................. 100 4.6本章小结.......................................................................................... ............................... 104 第5章产业链的形成机理........................................................................................ ................... 104 5.1产业链形成动因的理论阐释......................................................................................... 104 5.3产业链形成动因的静态分析......................................................................................... 126 5.4产业链形成动因的动态分析......................................................................................... 133 5.5产业链形成过程的多视角分析..................................................................................... 138 5.6产业链形成机理的闭值模型.........................................................................................153 5.7本章小结.......................................................................................... ............................... 156 第6章产业链的功能效应........................................................................................ ................... 156 6.1产业链功能效应的概念........................................................................................ ......... 156 6.2产业链功能效应的企业视角考察 (158)6.3产业链功能效应的产业视角考察 (162)6.4产业链功能效应的社会视角考察 (165)6.5本章小结.......................................................................................... ............................... 171 第7章产业链的经济效益........................................................................................ ................... 1717.1产业链的增加值链........................................................................................ ................. 171 7.2产业链的利润链分析........................................................................................ ............. 174 7.3产业链的经济效益评价................................................................................................. 176 7.4本章小结.......................................................................................... ............................... 178 第8章产业链的组建提升........................................................................................ ................... 179 8.1产业链的组建过程模型........................................................................................ ......... 179 8.2产业链的核心企业........................................................................................ ................. 187 8.3产业链的节点企业........................................................................................ ................. 197 1.节点企业的纵向关系........................................................................................ ........ 197 2.节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199 3.节点企业间的知识流动........................................................................................ .... 202 8.4产业链的重构.......................................................................................... ....................... 209 1.产业链重构的概念........................................................................................ ............ 210 2.产业链重构的目标及策略........................................................................................211 3.产业链重构的基本思路........................................................................................ .... 211 2采用新的企业竞争战略........................................................................................ .. 213 3重构行业价值曲线........................................................................................ .......... 213 4增删少价值链的中间环节...................................................................................... 214 8.5产业链打造.......................................................................................... ........................... 215 1.产业链打造的概念........................................................................................ ............ 215 2.产业链打造的路径........................................................................................ ............ 217 2.产业链整合的注意事项........................................................................................ .... 226 3.基于价值链视角的产业链并购整合模式........................................................................ 227 4.产业链重构、产业链打造、产业链整合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28 8.7本章小结.......................................................................................... ............................... 229 第9章产业链的运行机制........................................................................................ ................... 229 9.1产业链的信任契约机制........................................................................................ ......... 229 9.2产业链的沟通协调机制........................................................................................ ......... 233 9.3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 237 9.4产业链的竞争谈判机制........................................................................................ ......... 244 9.5产业链的监督激励机制........................................................................................ ......... 248 9.6产业链运行机制模型........................................................................................ ............. 252 9.7本章小结.......................................................................................... ............................... 256 第1章绪论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选题背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由竞争走向合作是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合作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论文范文—产业链中企业分工与协同效应分析

论文范文—产业链中企业分工与协同效应分析

产业链中企业分工与协同效应分析随着全球化竞争激烈程度的进一步提升,企业作为最基本的微观主体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而产业这一中观层次的组织形式得以更多的关注,其目的在于寻求更为显著的协同效应和整合竞争优势。

而产业链则是近几年来人们多次提及的概念。

如何看待产业链与产业的关系?如何从产业组织的角度认识产业链中企业的分工问题?其协同效应如何发挥?对于这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说明,有利于对产业链理论及其应用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产业链的内涵及其与产业的关系对于产业的认识,相对统一。

所谓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本文以此为例,重点突出了作为产业集合中微观层次主体——企业的同类联系。

而对于产业链,学界说法不一。

郑学益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论证了产业链,认为“产业链就是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科技含量比较高、产品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通过这些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上下连接,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链条,这样,一个企业的单体优势就转化为一个区域和产业的整体优势,从而形成这个区域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李仕明认为“企业经营要有好的‘上家’和好的‘下家’,这种经营环境中的上游—中游—下游,对企业而言,通常称为供应链,对于政府,则称为产业链”。

其突出了对于不同主体而言的产业链概念的差别。

芮明杰、刘明宇从产业整合角度指出产业链描述的是厂商内部和厂商之间为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活动过程,它涵盖了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所有阶段。

综上,笔者认为产业链是产业的横向与纵向拓展,二者在主体部分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包含了对具有某种经济技术联系的企业群体的表征,内涵是相同的;而其研究客体的重心则由同类企业群体转移到内在联系更为复杂的产业利益相关者群体上。

因而提出了产业链概念,其目的在于在对产业链的定义、结构、功能、利益分配等诸多方面问题解析的基础上,通过论述产业内部组织架构与联系机制,并结合价值链、供应链等较为成熟的理论,为产业内部企业合理分工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产业链整合模式

产业链整合模式

产业链整合模式摘要:一、产业链整合模式的定义二、产业链整合模式的优势三、产业链整合模式的实践案例四、我国对于产业链整合模式的推动与支持五、未来产业链整合模式的发展趋势正文:产业链整合模式是指将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协同合作,形成一个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产业生态系统。

这一模式旨在提高产业链整体运行效率,降低成本,实现产业共赢。

产业链整合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资源配置:整合产业链上的优质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提高协同效应:通过产业链整合,企业可以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提高整体竞争力。

3.促进技术创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有助于技术创新的快速扩散和应用,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技术水平。

4.提高市场响应速度:产业链整合有助于企业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我国,产业链整合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践。

例如,家电产业通过整合上下游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形成了一体化的产业链体系,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竞争力。

此外,我国政府也积极推动产业链整合,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手段,鼓励企业加强产业链协同,促进产业升级。

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政策的完善,产业链整合模式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产业链整合将向跨行业、跨区域的方向发展,形成更加紧密、高效的国际产业链体系。

2.产业链整合将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3.产业链整合将促使企业从传统的竞争模式转向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链共同繁荣。

总之,产业链整合模式作为一种提高产业链运行效率、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得到了我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

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

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

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引言产业集聚是指相似产业在某一地域内相互依托、互利共生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经济地理学中被广泛研究和关注。

产业集聚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仅有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对区域经济的整体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对于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产业集聚的定义、产业集聚的成因、影响因素以及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1. 产业集聚的定义产业集聚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同一行业或相关产业企业相互靠近、形成较高的集中度的现象。

通过集聚,企业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市场扩容等益处,从而获得较高的竞争优势。

2. 产业集聚的成因2.1 经济规模优势经济规模优势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成因之一。

当一定数量的企业在同一地区集聚,就可以形成产业链的完整性和闭合性,实现规模经济的效益。

规模经济的产生,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

2.2 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推动力。

当企业集聚在一起时,相互间的合作和交流会导致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新技术和最佳实践会通过合作伙伴之间的互动而传递,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的提升。

2.3 人才集聚效应人才集聚效应也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成因之一。

当一定数量的企业在某一地域集聚,会吸引大量的人才流向这一区域,形成人才集聚的效应。

人才的集聚可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的发展。

3. 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3.1 地理位置因素地理位置因素是影响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位置的优势可以使企业在物流和市场开拓方面具有独特的竞争力。

同时,地理位置的临近性也有助于企业间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的效果。

3.2 政策环境因素政策环境因素也会对产业集聚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政策,可以吸引和鼓励企业在某一地域进行集聚。

合理的政策环境有助于提供资源、减少成本并降低风险,从而促进产业集聚的发展。

基于产业链整合视角的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基于产业链整合视角的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软科 学研 究成 果与 动态
基 于产业链 整 整 合视 角的 流 通 产 业 发 展方 式转 变研究
上 创 利 , 赵 德 海 , 仲 深
( 1 . 哈 尔滨商业大 学经 济学院, 哈 尔滨 1 5 0 0 2 8 ; 2 . 哈 尔滨商业大学金 融学院 , 哈 尔滨 1 5 0 0 2 8 )

要: 当前 , 我 国流 通 领 域 存 在 的 一 系列 问题 已经 严 重 阻碍 了流 通 产 业 的 正 常发 展 , 要 实现 国 民经 济 持 续 健 康
发展 , 满足人 民群 众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求 , 迫切 需要转变流通产业发展 方式 。文章基 于产 业链整合 的视 角 , 从流通观念 、 流通 功能、 流通模 式、 流通产业结构 、 流通政策及 流通效率共 六个方 面对现阶段我 国流通产 业发展 方式转 变的路径进行 了研 究, 以期 实现流通产业 附加值和产 业链 整体竞争力的全 面提升。 关键词 : 流通 产业 ; 发展方式转 变; 产业链 ; 附加值 ; 核心竞争 力
中图分类号 : F 7 5 2 . 6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9 7 5 3 ( 2 0 1 3 ) 0 3— 0 1 7 5— 0 9
Re s e a r c h o n Tr a n s f o r ma t i o n o f t h e De v e l o p me nt Mo de o f Ci r c ul a t i o n I n du s t r y:A Pe r s pe c t i v e o f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 I nd us t r y Ch a i n
2 . S c h o o l f o F i n a n c e , H a r b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C o m m e r c e H a r b i n 1 5 0 0 2 8 ,C h i n a )

产业链整合与优化的研究

产业链整合与优化的研究

产业链整合与优化的研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单一产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产业链整合和优化成为了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产业链整合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的横向融合,优化是指不同环节之间的纵向衔接和协调。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实现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成为了许多企业需要重视和探索的问题。

一、产业链整合产业链整合是指不同行业之间的合并或重组,以实现产能的互补和资源共享,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产业链整合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 资源共享。

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化生产效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2. 产能合并。

不同企业根据各自的产业链模块进行合并,实现产能的互补,达到规模效应,增强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

3. 技术引进。

通过合并或和其他企业合作,引进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

产业链整合可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考虑:1. 产业链方向。

可横向整合同一行业不同环节,也可纵向整合贯穿不同行业环节。

2. 产业链层次。

可在一级产业链进行整合,如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的整合,也可在二级、三级等产业链环节进行整合。

3. 产业链内外。

内部整合指企业对自身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外部整合指企业间的产业链互补和协作。

二、产业链优化不同的企业或单一产业中,存在许多环节,如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之间的协调和衔接不畅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甚至影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利益关系。

因此,业链优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1. 生产环节优化。

对生产过程中的环节进行分析,通过技术改进、流程优化等手段达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等目的,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 销售环节优化。

通过采用新的营销模式,拓展销售渠道、降低销售成本实现更大的盈利空间,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信誉度。

3. 与上下游企业合作优化。

通过与上下游企业建立联系,协作开发新产品或服务,实现合作共赢。

4. 运输环节优化。

协调各个环节,精简物流运输方式,降低运输成本,实现流程高效化。

产业链整合理论探讨_郑大庆

产业链整合理论探讨_郑大庆

产业链整合理论探讨郑大庆1,张 赞2,于俊府3(1.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上海200433;2.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44;3.上海威士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200092)收稿日期:2010-05-31基金项目: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37010407707);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支持项目(09YJC630147)。

上海财经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90501)作者简介:郑大庆(1978-),男,宁夏银川人,博士,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系统、信息产业、电子政务;张赞(1978-),女,河南郑州人,博士,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于俊府(1963-),男,河北沧州人,博士,上海威士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究方向为信息系统、信息化。

摘 要:当前,现代企业竞争已上升为产业链层面的竞争,迫切需要产业链理论指导。

而产业链理论自身的内涵还不清晰,这已成为产业链研究领域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基于现有研究成果,进一步明确了产业链内涵,厘清了产业环境要素,探讨了产业链要素之间的互动协调关系,从产业链整体协同的层面构建了产业链整合理论的初步框架———“5+4+3”模型。

以此为产业链理论的实践应用提供了一般性范式。

关键词:产业链;产业链整合;整合模型D OI :10.3969/j .issn .1001-7348.2011.02.014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1)02-0064-05 产业链理论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研究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理论工具之一,实现了微观企业与中观行业的对接。

通过这一分析工具,我们既可以描述产业链上的微观企业,又可以通过描述产业链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分析这些相关企业组成的某类产业的状况,符合“从局部分析到整体把握”的常规认知方式,也满足了现实研究的需要———协调产业发展要素,产生期望的企业协同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链整合理论探讨郑大庆1,张 赞2,于俊府3(1.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上海200433;2.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44;3.上海威士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200092)收稿日期:2010-05-31基金项目: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37010407707);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支持项目(09YJC630147)。

上海财经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90501)作者简介:郑大庆(1978-),男,宁夏银川人,博士,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系统、信息产业、电子政务;张赞(1978-),女,河南郑州人,博士,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于俊府(1963-),男,河北沧州人,博士,上海威士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究方向为信息系统、信息化。

摘 要:当前,现代企业竞争已上升为产业链层面的竞争,迫切需要产业链理论指导。

而产业链理论自身的内涵还不清晰,这已成为产业链研究领域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基于现有研究成果,进一步明确了产业链内涵,厘清了产业环境要素,探讨了产业链要素之间的互动协调关系,从产业链整体协同的层面构建了产业链整合理论的初步框架———“5+4+3”模型。

以此为产业链理论的实践应用提供了一般性范式。

关键词:产业链;产业链整合;整合模型D OI :10.3969/j .issn .1001-7348.2011.02.014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1)02-0064-05 产业链理论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研究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理论工具之一,实现了微观企业与中观行业的对接。

通过这一分析工具,我们既可以描述产业链上的微观企业,又可以通过描述产业链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分析这些相关企业组成的某类产业的状况,符合“从局部分析到整体把握”的常规认知方式,也满足了现实研究的需要———协调产业发展要素,产生期望的企业协同效应。

然而产业链的这一优势也同样导致了其不可避免的软肋,即产业链分析单位不统一,对于较为复杂的行业无法进行准确描述,没有揭示产业链形成的内在规律,而且极易与价值链、供应链等概念相混淆[1,2]。

1 产业链研究综述产业链是社会分工造成的一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早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就指出“工业生产是一系列基于分工的迂回生产的链条”,这是产业链最初的表述;贝恩提出了著名的产业组织SCP 理论(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为当代产业链研究提供了理论分析基础[3]。

产业链是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自发产生的一种客观存在的生产组织方式,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得到理论研究的支持:在市场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获得专属资产会产生额外的交易费用,通过产业链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降低这类交易费用[4]。

但是产业链并非越长越好,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会带来协调成本和丧失对产业链上节点企业的激励作用,从而降低产业链效率[5]。

因此产业链始终面临“动态平衡”问题的困扰,产业链所属企业之间需要不断优化整合,从而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促进产业链的分工、优化和发展。

国内关于产业链的研究起步较晚,在产业链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产业链类型、产业链形成机制、产业链战略环节和产业链优化整合等方面[1]。

这些研究的基础是对产业链内涵的明确界定。

蒋国俊[6]从供给和需求角度,以“煤、电、冶金产业链”为例,探讨了产业链稳定机制,突出了企业供需关系(供需链)和价值链在产业链中的重要作用;龚勤林[7]认为产业集群和产业聚集是形成区域性产业链的必要非充分条件,经济活动在特定地域空间的聚集是形成产业链的重要因素,从而认为空间特性(空间链)是产业链概念中的重要内涵;吴金明等[8]研究了产业链形成机制,并指出产业链包含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是迄今对产业链内涵较为全面的阐述之一;随着知识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芮明杰等学者[9]提出知识整合、价值模块和产品整合的三维度模型,从而创新性地引入了动态知识价值链的概念。

以上这些研究在产业链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并对进一步完善产业链的内涵研究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参考。

产业链在产业应用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较突出的是其在农业、信息服务业和煤电冶金业等实践活动较丰富的应用领域的研究,如研究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10]、饲料加工农业产业链整合[1,11]、电子信息产业链组成等[12]。

虽然产业链理论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追捧,但是其对产业链的内涵、影响因素等还没有达成明确的共识,造成产业链理论在实践应用中存在有一定的局限,产业链分析应该抓住的本质不清楚。

产业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如何整合各种要素,形成良性的产业链发展态势,也是产业链研究需要破解的难题。

2 产业链的5大内涵产业链的内涵非常丰富。

因为产业链概念起源于对社会分工导致的现象和结果的描述,并且产业链理论沟通了产业和企业之间的研究,导致对产业链特性、本质、结构和形成机制、治理模式研究的复杂。

通过总结现有关于产业链概念的描述,我们认为产业链是产业各个部门之间具有的一种技术经济关联关系,并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和空间分布关系而客观形成的一种关联关系形态。

产业链的本质是描述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是相关产业组织形成的一种功能性网链结构[13-15]。

产业链理论表述了产业的关联程度,这种关联关系主要体现了五大内涵:①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②产业链是产品价值传递的表达;③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④产业链是主导核心技术的表达;⑤产业链是产业地理空间布局的表达[8,14,16,17]。

基于这一定义,本文把以上5种产业链的重要内涵称之为供需链、价值链、产品链、技术链和空间链,如表1所示。

表1 产业链的维度产业链的子维度含义供需链描述企业之间满足彼此供应和需求的契约关系价值链从原料到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传递和增值过程,强调价值的增值及分配产品链从原料到交付产品或服务的物理性能或功能完成过程,是产品功能形成和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技术链产业链的主导核心技术空间链产业链的地理空间布局特性,强调产业空间分布 (1)供需链。

产业链描述了相同产业内不同企业间的关联程度,这种关联程度本质上是一种企业之间供应和需求的结构关系———供需链。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形成了供需链———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输送产品和服务,下游企业和上游企业之间存在大量的信息、物质交换。

伴随着产业链上的企业之间分工协作紧密程度的增加,产业链上的企业之间的联系还可以通过产权关联、准市场关联等契约方式满足供需关系[8,17]。

(2)价值链。

产业链的导向是产品价值的创造和传递,反映了从原材料到消费品的价值增值过程。

产业链是由社会分工导致的,在市场交易机制的作用下,产业链组织不断发生变化。

随着产业内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传统产业内不同类型的价值创造活动逐步由一个企业为主分离为多个企业的活动。

产业链背后所蕴藏的价值创造的结构形式,代表了产业链的价值属性。

在通常情况下,产业链上的价值分布是不均匀、非静态的;产业链内部不同的组成关系也会影响价值链的分布。

产业内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和产业链上的“链主”企业,通常能获得较高的价值体现[14,17]。

(3)产品链。

产业链反映了由自然资源到消费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产业链上的每一个企业都需要完善产品的使用功能。

产业链是由产业中间产品生产企业或配套企业组成的产业链条。

产业链上的企业既可以由一个上游企业同时向下游节点的多家企业提供配套产品,也可以由处在同一节点上的几家上游企业同时向下游的同一家企业提供配套产品[18]。

从功能角度来看,产业链上游企业到下游企业是产品或服务功能不断加强的顺序过程。

(4)技术链。

每个产业要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主导技术,这些主导技术是最终形成产品或服务的支撑环节。

因此从技术角度来看,技术链是产业链的重要特性之一。

产业的主导技术和产业本身之间是互动发展的关系,技术的创新可以促进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也会推动技术进步[19]。

而同时需要注意的一个现象是,随着知识管理在各个领域的兴起[20],从知识的视角探讨产业链的研究也越来越多[17]。

本文把知识链归结为技术链的范畴,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显性知识最终要表现为技术这种形式;而对应的隐性知识由于难以描述,主要蕴含在具体行为中,在产业链的概念中难以清晰表述。

(5)空间链。

空间链表现了产业链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特性。

从当前产业链发展看,发达的产业链都会在空间布局上表现为在某一地区的“扎堆”现象,即产业集群[21]。

通过对产业链空间分布状况的研究,提供一种产业链升级的思路,优化产业链的空间分布是产业链研究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产业链的概念反映了供需链、价值链、产品链、技术链和空间链的5位一体。

这5个维度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揭示了产业链最重要的特性:供需链是产业链存在的前提;产业链形成的关键是价值链的衔接;产业链提供相似的产品或服务;产业链的主导技术是推动产业链重构的重要因素之一;发达的产业链在空间分布上会表现为产业集聚。

3 产业链整合的促发因素及方式产业链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协调的过程,它始终围·65· 第2期 郑大庆,张 赞,于俊府:产业链整合理论探讨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产业链各个节点的效益和效率[15],表现为产业链的收缩和延伸,以及产业链价值分布、空间布局、供需关系等特性的改变。

由于技术创新、政策管制等因素的影响,产业链整合成为产业发展的常态,尤其是近20年IT 技术在全社会范围的渗透,导致许多产业链发生了变化。

例如我国传统的图书出版产业链包含创作、出版、发行和销售等多个产业环节,但随着因特网应用的不断拓展,催生了大量“草根作家”,文学作品的创作到发行的产业链产生了巨大的整合。

网络已经成为小说创作、出版、发行和销售的重要平台之一,图书出版产业供需链、价值链、产品链、技术链和空间链发生了重大变革。

产业链整合理论就是从产业协同发展的层面,阐述了产业链在供需链、价值链、产品链、技术链和空间链5个维度的逻辑关系的重构。

3.1 产业链整合的4个促发因素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产业链整合是对产业分工生产方式的重新组织。

产业链整合现象的产生,必然受到以下4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生产要素、技术创新、产业管制和相关产业及支持性产业的发展。

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产业链整合的促发因素生产要素属于产业最上游的竞争条件,与竞争关系联系最紧密的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

每一种产业的特性决定了其对各种生产要素的不同依赖程度。

例如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的依赖尤为严重,而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更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