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循着学生的思维轨迹行走-最新资料

合集下载

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思维深度卷入-2019年精选文档

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思维深度卷入-2019年精选文档

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思维xx卷入学习任务是教师依据课程的知识逻辑和学生的认知逻辑这一“双螺旋”关系设计的。

学习任务要关注数学的本质属性,关注学生的认知特质,驱动学生深度卷入学习,学会深度提问、深度探究、深度思考、深度整理,实现知识的深层加工、深刻理解、深度保持。

一、任务驱动学生学会“xx提问”这里的“深度提问”不是教师“给出的问题”,而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同样是问题,发源处的“差之毫厘”,会带来效果的“谬以千里”。

学生“自己的问题”才具有推动学生行动进而解决认知平均的内驱力。

一切思维活动都是由问题开始的,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要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抓住知识的本质进行提问质疑,从而探究知识的本源,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积极探寻“为什么”,在“深度提问”中“深度学习”。

[案例1]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和的奇偶性》一课探究和的奇偶性和奇数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的环节,设计如下任务:学生填写好后,师问:观察上面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说的?生1:偶数加偶数结果始终是偶数。

生2:和的奇偶性取决于奇数的个数。

生3:是的,和的奇偶性到底和奇数的个数有怎样的关系呢?生4:后面的算式,如果继续往下加偶数,加无数个偶数,和会一直是奇数吗?生5:前面的算式,如果继续往下加奇数,和会一直这样变化下去吗?到底加多少个奇数时,和是偶数?加多少个奇数时,和是奇数?……上述案例,教师通过让学生填写一组连加算式的和的奇偶性,引发学生围绕知识难点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疑惑,提出直指知识核心本质的极有意义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的内驱力,接下来的举例验证、画图推理,是学生自发的探究欲望,不是教师强加的“学习任务”。

在这样的自发需求的驱动下,学生不仅明确了和的奇偶性与奇数个数的关系,而且积累了解决这类问题的经验,感悟了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形成了善思善问等优良的学习习惯。

要使学生自己提问,教师首先要设计有用的学习任务,打破学生的认知平均,诱发学生质疑提问的冲动。

依循逻辑轨迹,培养深度思维

依循逻辑轨迹,培养深度思维

依循逻辑轨迹,培养深度思维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当下很多课文的讲解仍旧局限在内容信息的层面,导致学生内在思维潜力难以得到根本性的开发,对文本深入感知的程度自然也就停滞不前。

为此,教师必须要充分运用教材文本,引领学生逐步锻炼深层次的思维。

一、对应关照,在浅层与深层的链接中深化思维所谓浅层和深层,其实是相对的概念,其核心就在于不能将学生的思维始终停留在某一固定的层次中,教师要能在学段目标和课时目标的支撑下,将学生的思维向前再推进一步,向深处再迈一层。

但这种推进绝不是简单的一个问题、一句引导,而是在遵循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样才能真正顺应学生内在的认知意趣,引领学生内在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这种思维迈进和认知链接,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1.教学内容在保底中拔高。

在四年级的《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的学习中,仅仅体悟“弱小”的含义就是浅层的;如果能够解开情节设置、景色描写和人物对话等写作表达的密码,思维就迈向了深层;2.主题意蕴在表层中延伸。

如《爱如茉莉》一文中,如果局限在感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在梳理文本素材的基础上意识到,作者是以明暗两条线索展开创作,并着力描写了两个“核心事件”,聚焦了两处细节的描写,更好地展现了父母之间真挚而浓郁的感情;3.品析语言,在理解大意中洞察言外之意。

《理想的风筝》中刘老师脸上漾出甜蜜的微笑,教师紧扣“漾出”二字进行点拨,从而让学生从活化的“漾”字中真正体会到刘老师内心流露出来的欣然与快乐。

强化深度理解,并不是就要完全抛弃浅层感知,这两者之间其实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深度理解需要以浅层感知为基础,教师要做的是在学生浅层感知的基础上,做好引领与聚焦,在深入链接的过程中,遵循学生的逻辑认知规律,促进他们的思维向深处漫溯。

二、前后关联,在整体和局部的对应中深化思维有鲜明的表达中心,有作者的精妙构思,文本内在的素材组织、语言符号就构成了有机的整体,文本内在有着密切的关联。

建立成长档案袋 追踪学生成长轨迹

建立成长档案袋 追踪学生成长轨迹

建立成长档案袋追踪学生成长轨迹1(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陈光荣2510520 )内容提要:伴随着新一轮教育评价的改革,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本文力图从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袋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导师制的实施等方面,论述了这种过程评价方式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化、个性化教育的优势和意义。

文中所列举的事例材料详实,成果可操作性强,具有实践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档案袋导师制成长轨迹过程性评价人们印象中的档案袋就是装材料的袋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然而,当你翻看着华美中学部学生的成长档案时会发现,档案袋里“别有生机”。

华美中学部建立的学生成长档案袋,有“代表作选辑”的意思,但又不只是这些。

档案袋评定是汇集学生作品的样本,但它们的目的和内容,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

档案袋评定的主要意义,在于它们为学生提供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的机会。

档案袋评价特别是在使用某些档案袋类型如精选性档案袋或过程性档案袋时,学生成了所提交作品之质量和价值的最终仲裁者。

华美学校推行成长档案袋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考虑的:第一、中西合璧,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避免只重分数,不重综合能力的培养;第二、新课改的需要,中国新教改要求,教育要逐步从只重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而成长档案袋正好顺应了大势所趋;第三、市场经济调控下的民办学校的特别需要,也是这类学校对社会、家长服务质量的体现。

伴随着新一轮教育评价的改革,面向中小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在发生可喜的变化。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为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注1:本文在2005年“广州市首届民办中小学德育工作交流会”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2005年9月获华美第九届“三情”研究成果(论文类)二等奖。

注2:陈光荣,男,1962年12月生。

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华美金牌员工。

高中数学“课后思考题”的设计和思考

高中数学“课后思考题”的设计和思考

( )你能设计一个 四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 的四面体 2 量为 lg 糖 的质 量为 xg 糖水 的浓度为 y 试写 出 y k, k, , 与 吗 ? X的函数关 系式 , 并用函数单调性说 明“ 糖加得越 多糖水
就 越甜 ” 一 特征 。 这
将适量的糖完全溶解于一碗水 中,如果 这碗 水的质
本例 中, 1题需 要学生动手操 作 , 操作过程 中 第( ) 在 不断进行分析 和调 整 , 直至得 到正确答案 ; 而第 ( ) 2 题要
这个思考题延伸拓展 了要研究 的内容 ,即三角函数
3励 .性 激
f 在全国各地近年 的高考数学试 卷中时有 出现 ,因此结 合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中, 出现了许多精彩的“ 课后 }

62 ・
朱建明 : 高中数学“ 课后思考题” 的设计和思考
的数 值比其周 长数 值大 3 ,求这个矩形 的面积的取值范
征。 : 距离之比为 2 那 么点 M的坐标应满足什么关系? , 你能说

2开放 性 .
l 出动点 M 的轨迹是什么?
数学“ 课后思考题” 的教学目标不囿于教学内容的完 l
求 知欲望 、 研究兴趣 、 意志力培养等等。教学 目标 的开放 f
() 2 根据例题 1 1 , ( )完成下面 2 0 年江 苏省高考数 08 满足条件 A = , C 、 2 A B 2A = / B的 &A C的面积 的最 B
用 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开放性是“ 课后思考题” 的内容特 t 波罗尼斯圆” 阿波罗尼斯轨迹” 由于“ 和“ , 阿波罗尼斯 圆”
征。
l 高考数学试题可 以有效激发学 生的探究兴趣 。 数学“ 后思考题” 课 具有一定 的数学 思维价值 , 它不 l 例 2 三角 函数 的诱导公式 ( 1 . 《 第 课时 )( 》必修 4 的 ) 是简单的知识 、 技能的考查 , 而是把学生引向新的目 , 标 : 课后思考题 : 鼓励学生开展尝试和探究活动,有时它是一个小型研究 J () 1在三角函数 的诱导公式 中, 能由公式二 、 、 你 三 四

让学生看到思维的轨迹

让学生看到思维的轨迹

广东教育6年第期GDJ Y在数学学习的认识活动中,思维占有重要的地位.数学思维作为结果,指数学知识本身;数学思维作为过程,指的是获取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把学生的思维过渡到科学、正确、符合客观规律的思维,暴露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过程中的正确或失误的思维轨迹.怎样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暴露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高中新教材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具体的实施办法.一、让学生看到数学概念形成的历史轨迹数学概念的形成,在数学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相对于一般概念,数学概念的形成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任何数学概念的形成事实上都是一个“形式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严格化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不能满足于“一般的结论+数学的例子”的教学模式,还应有针对数学概念的特殊性的了解和探究.例如,函数概念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十七世纪开始,科学家就致力于运动的研究,探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对运动规律作出判断,这是函数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但是,只从运动中变量变化的观点来理解函数,就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常值函数就不好理解.因此有必要对函数概念作一些修改和完善.经过了三百多年的努力,最后才形成了今天的函数定义.通过这样的引导启发,学生被引入到一种探究状态学习函数概念时,我就是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产生了对函数概念的由来和发展过程强烈的兴趣,然后我指示学生先阅读《阅读与思考: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以从中获得初步的认识.文章最后提出的问题:“你能以函数概念的发展为背景,谈谈从初中到高中学习函数概念的体会吗?”对于启发和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从函数概念发展的历史轨迹,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发挥出相当有益的作用.二、让学生看到数学家的思维轨迹从学科的特点以及教学的实际出发,不可能将数学家当时的思维情景原封不动地搬进课堂,而是隐去了曲折、复杂的思维过程,呈现出整理过的严密、抽象、精炼的结论.因此,教材体系以及例题、习题通常为封闭的体系.如果将此教材内容照搬到课堂上去,学生就无法领略到数学家精湛的思维过程,而只能停留在一般的整理性思维和水平上,这是一种典型的结果状态的思维.学生要汲取更多的磨砺,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早已有定论的东西,“从产物来说并无创造性,但其过程仍然是有创造性的”.因此,教学中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分析研究,对于切实把握住知识系统内部的联系、差别和转化,促成知识、技能和思维的迁移,都是非常必要的.例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是新增内容.掌握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过程,一方面是渗透算法思想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因此,若把它设计为一个小课题来分析和探究,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地进行思维将是非常有益的。

小学数学论文舞动学生思维的绸带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小学数学论文舞动学生思维的绸带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小学数学论文-舞动学生思维的绸带人教版新课标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历教育的“再创造”,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那么,怎样营造创新氛围,舞动学生思维的绸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观察,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着创造的空间,在胸中燃起求知和创造的欲望。

如,教学二年级“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个难点。

一上课,我出示下面的问题情境:小明带着2元钱高高兴兴地准备到文具店买3本数学练习簿。

假如你是小明,你在买的时候将思考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请同学们讨论,学生讨论热烈,积极参与。

接着,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每本作业本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一共要给售货员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应找回多少钱?”学生思维活跃,我马上给予肯定——太棒了!你真会想。

顺着学生的思维,我接着问:“你是怎样解决的?”这时学生又纷纷举手发言。

再经过例题的分析和教师的恰当点拨,很快就能找出中间问题,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这样,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既揭示了知识的奥秘,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创造思维。

二、激疑引趣,引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一个问题,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感知现有的问题,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在学生困惑不解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激发学生尝试和创新的兴趣。

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用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关注学生思维轨迹 谨防解题中的“歪打正着”

关注学生思维轨迹 谨防解题中的“歪打正着”

关注学生思维轨迹谨防解题中的“歪打正着”浙江省慈溪市龙山中学(315312) 杨维亚●摘 要:学生解题中存在着思路错误答案正确的现象,教师批改时往往很难发现.错误的反馈,造成教师不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关键词:关注学生;思维轨迹;歪打正着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333(2016)21-0035-01 一、问题发现案例1 已知函数f (x )=mx 2+mx +1R ,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A .0<m ≤4B .0≤m ≤1C .m ≥4D .0≤m ≤4作业批改时,发现学生几乎都选了D,难道真的都掌握好了?其实不然.因为在教学时,学生对此类问题掌握并不理想,所以笔者在讲评时抱着怀疑的态度,请学生回答解题过程.果然,很多学生得出mx 2+mx +1≥0恒成立后,直接就由Δ≤0得出了选项D,没考虑到f (x )=mx 2+mx +1未必是二次函数,应该对参数m 进行讨论:m =0时f (x )=1≥0恒成立,m ≠0时m >0,Δ≤0.而两者的运算结果是一样的,好一个“歪打正着”.案例2 若非零向量a ,b 满足|a +b |=|b |,则( ).A .|2a |>|2a +b | B .|2a |<|2a +b |C .|2b |>|a +2b | D .|2b |<|a +2b |本题是平面向量单元测试中的一道题,试卷统计时发现选对答案的同学很多,问了几个学生他们的解题思路,结果答案很多又是似是实非.学生错解1:∵|a +b |=|b |,∴a +b =b 或-b .又∵a ≠0,∴a =-2b ∴|a +2b |=0.而b ≠0,∴|2b |>0,∴|2b |>|a +2b |,故选C .学生错解2:|a +b |=|b |,∴(a +b )2=b 2,∴a 2+2ab +b 2=b 2,∴a 2=-2ab ,∴a =-2b ,∴|a +2b |=0.而b ≠0,∴|2b |>0,∴|2b |>|a +2b |,故选C .学生错解3:∵|a +b |=|b |,∴|a +b |2=|b |2,∴|a |2+2|a |·|b |+|b |2=|b |2,|a |2=-2|a |·|b |,∴|a |=-2|b |,∴|a +2b |=0.而b ≠0,|2b |>0,|2b |>|a +2b |,故选C .错解中学生错把向量的模当作实数的绝对值,向量运算时错用实数的运算法则,错用向量模相等的相关性质.以上三种皆是向量概念不清,性质掌握不到位,与实数相混淆造成的,但却又都得出了正确选项.此题代数方法求解的过程应为:∵|a +b |=|b |,∴|a |2+2a ·b +|b |2=|b |2,|a |2=-2a ·b.∵a ≠0,∴|a |2=-2a ·b >0∴|a +2b |2=|a |+4a ·b +4|b |2=-|a |2+4|b |2>4|b |2,∴|2b |>|a +2b |.案例3 在△ABC 中,若cos A =35,sin B =513,则sin C=.学生错解 ∵cos a =35,∴sin A =45,∵sin B =513,∴cos B =1213.∴sin C =sin[π-(A +B )]=sin(A +B )=sin A cos B +cos A sin A =6365.三角形中,sin B =513,0<B <π,cos B 的值应为±1213.本题中sin A >sin B ,由正弦定理可知边长a >b ,再由大边对大角可得A >B.cos A >0可知角A 为锐角,所以角B 也为锐角,此时才可得出cos B =1213.学生思维不严谨,结果却来了个负负得正,命中答案了.以上三个案例都是笔者在高一的教学中遇到的,客观题解题中这样的“歪打正着”现象还有很多,隐蔽的错误非常难发现.错误的信息反馈,一来误导教师,不能及时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改正、指导;二来误导学生,以为自己掌握了知识,造成知识负迁移,对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二、问题解决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该如何做以减少这种歪打正着现象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感悟.1.授新课时关注学生思维轨迹,充分展示探索过程学生的学习如果只注重数学结果,而不注重思维生成,就会出现自己一做就错,老师一讲就懂,再做却又再错的现象.客观题中的歪打正着,正是学生没把握好数学本质,思维能力不够造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探索过程:概念教学要充分展现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表述定义;定理、公式教学要揭示发现过程和证明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教学要阐明思路形成与方法合理性选择的过程.在这些探索过程中,教师还要以学生的原始思维为出发点,时时关注学生思维轨迹,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唯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减少学生解题中的歪打正着.2.讲评课时关注学生思维轨迹,合理选择讲评内容教师不能只挑选学生做错较多的题进行讲评,还要对正确率高的题要进行甄别、筛选.教师可以通过课前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解题思路来考虑选题,也可以凭经验精选以往学生掌握情况不佳的典型题,然后要求学生讲述思维过程.案例2的错误方法有很多,在讲评时就可以把这些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们自己去讨论、发现.合理选择讲评内容,然后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甚至是暴露思维问题的机会,也就是给了学生反思、辨析的机会.而这种反思与辨析正是减少解题中的歪打正着不可或缺的关键.3.作业批改关注学生思维轨迹,积极做好批改记录作业中主观题的解答过程,可以让教师很好地透视学生的思维轨迹.案例3的错误方法,就是因为笔者在解答题批改中发现过,所以在客观题中遇到时,多了个再问一问学生的想法.学生的解题错误经常非常相似,即使是不同届的学生也常存在类似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常规错误了然于胸.作业中的错误哪些是解题思路不当所致,哪些是思维不够缜密引起的,哪些又是学生的能力欠缺造成的.教师只有坚持做好这些问题的摘录工作,才能慢慢炼就“火眼睛睛”,识别学生在客观题作答中的那些“歪打正着”的情况.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在作业讲评中做到有的放矢,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参考文献[1]王斌.展示思维过程提高思辨能力[N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8-19(3)—53—All Rights Reserved.。

让学生看到思维的轨迹

让学生看到思维的轨迹

三 、让学 生看到教师 的思维轨

平时 ,学 生在 书本 上看 的 ,在 课堂上听 的 ,多是一 帆风顺 的解题 过程 . 如学 生反 映的 那样 :我 们 正 的数 学 老师 “ 列方 程 总是 胸 有 成 竹 ,添设辅助线 总是弹无虚发 ,演 算证 明 总是 简捷轻 巧 ”. 但学 生动 起 手来 解题 ,却 很 少马 到功 成 的. 其原 因就 是教 师没 能做 到 “ 心理换 位” ,即站在 学生 的立 场和角 度来 展现思维的过 程 ,使 学生的思维结
例如 “ 用二分法求方 程的近似
解 ”是新 增 内容 . 二分 法求 方 掌握
构向专家的思维结 构转 化.
充分 展示思维轨迹 ,是现代先
才形成 丁 天的函数定 义. 今
通过这样 的引导启发 ,学生被 L 入到一种 探究状 态 . 习 函数概 j l 学
程近似解 的过程 ,一方面是渗透算
建构” 的过程 , 也是 一个 不断严格 化 的过程.因此 ,在数 学概念 的教学 中, 不能满 足于“- 的结论+ - ・ 般 数学 的例子” 的教学模式 , 还应有 针对数 学概念的特殊性的了解和探究 .
例 如, 函数概念 是 不断 发展 和
出整理过 的严密 、抽象 、精炼 的结 论. 因此 ,教材 体 系以及 例题 、习 题 通常 为封 闭的体 系. 将此 教 如果

零点—— 缩小方程根 的范 围.
②把 区 问二 等分 ( 中点)一 取
迫近方程 的根.
的历史轨迹 数学概 念的形成 ,在数 学学 习 中 占有十分重要 的位置.相 对于一
③ 验 证 精 确 度——求 得 近 似
值.
般概念,数学概念的形成有其自身

有序思考,从留下思维的痕迹开始

有序思考,从留下思维的痕迹开始

有序思考,从留下思维的痕迹开始《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在数学思考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数学的性质决定了数学教学既要以学生思考的有序性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思想方法的有序性。

小学数学教材中几乎每个年级都安排了不少渗透“有序思考”的内容。

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但在教学中学生很少会有序地进行思考。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要么思考的过程十分模糊混论,要么思考遇到困难时就靠蒙。

在教师分析讲解的过程中,普遍学生在学习中有等、靠、抄的思想。

学生思考时的无序混乱导致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即使部分优秀学生能在思考问题时能闪现思维的火花,有创新的意识独特的视角,但这些思维的火花也会因为无序混乱的思考而转瞬即逝,难以留下痕迹。

通过实践和探索,我发现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鼓励和指导学生用好草稿本,既能让学生的思维留下痕迹,展现思维过程,又能让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发展。

一、巧妙指导预习,留下思维的痕迹数学课的预习与其他学科大不相同,因为数学课的预习,真正能从书本上直接获取的知识非常少。

大部分预习要紧紧围绕课前所要学的内容,通过独立自学、思考,把容易解决的问题先解决掉,对难以解决的问题,弄清难点所在,以便在课堂里小组讨论时重点解决。

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怎样的一个活动的过程,这是我们教师需要掌握的,也是学生自己要理清楚的。

此时,草稿纸就派上了大用场。

1、读思结合。

认真阅读数学课本,将自己在自学中的理解感悟记录下来,对于不懂得地方,敢于提出问题,做好记录,以便在课堂上能与同学老师一起探讨该问题的解决。

2、手脑结合。

有序思考,在很多时候需要学生通过经历收集、整理、操作、实践等数学活动,慢慢体悟和领会。

草稿本可以既是记录学生收集的第一手资料,还可以代替一些操作活动,让数学的思考提到一个抽象化的高度。

在此基础上做分析——哪怕貌似乱涂乱画的分析,只要能既是记录下思维活动的痕迹,学生也会在天长日久的这一习惯中循着思维活动的痕迹逐步会有序地思考问题、对问题有条不紊地加以分析。

学生思维的导航者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生思维的导航者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生思维的导航者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已经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生的思维习惯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的发掘。

因此,教师作为学生思维的导航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过多地依赖老师的指导,会使学生形成依赖性思维习惯,丧失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寻找答案,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动力。

通过启发式提问、分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接受信息进行分析和评判的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发现信息中的漏洞,形成独立的判断。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教材中的观点,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辩证的讨论。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准确理解知识,还能够形成辩证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

另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思维能力。

在现实社会中,合作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工作方式。

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小组合作、团队项目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让学生明白只有与人合作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是进行科学思考的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逻辑思维训练的机会,如解题讲评、实验设计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也可以通过逻辑思维游戏和谜题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逻辑思维的兴趣,让学生在娱乐中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最后,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独立生成新的观念、想法或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创意启发活动、开展创新实践等途径,激发学生产生独特的创造性思维。

《第一课 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作业设计方案-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第一课 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作业设计方案-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思维的含义,明确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2. 掌握思维的特征,包括间接性、概括性和创造性;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加深对思维的理解。

二、作业内容:1. 阅读教材中关于思维的定义和特征部分,并完成以下思考题:(1) 什么是思维?思维有哪些特征?(2) 举例说明哪些行为表现可以体现出思维的特征。

2. 完成教材中关于思维与动物意识的对比表格,分析两者的区别。

3. 搜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思维应用案例,可以是科学、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其思维特征。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应独立完成,不得抄袭;2. 回答问题要紧扣教材,逻辑清晰,条理明确;3. 案例分析要结合所学知识,有理有据。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包括作业完成情况、回答准确性、案例分析深度等;2. 评价方式采取教师评分的方式,评分将纳入期末总评。

五、作业反馈:1.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作业中的疑惑和不解,教师将认真解答;2.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中的错别字和语法错误,以提高作业质量。

高中政治课程《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思维的含义及特征;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具体案例。

二、作业内容:1. 阅读教材中关于思维的定义及特征部分,并回答以下问题:(1) 什么是思维?思维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教材进行说明。

(2) 请举出至少三个在生活中可以体现思维特征的具体实例。

2. 完成教材中的思维与动物意识的对比表格,分析两者的区别。

3. 搜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思维应用案例,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其思维特征。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请尽量使用教材中的原话和专业术语。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应独立完成,不得抄袭;2. 回答问题要紧扣教材,逻辑清晰,条理明确;3. 案例分析要结合所学知识,有理有据;4. 提交作业时请一并附上相关资料(如:案例、图片等)。

《19.6轨迹》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沪教版上海八年级第一学期

《19.6轨迹》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沪教版上海八年级第一学期

《轨迹》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轨迹》这一课题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并掌握平面内点的轨迹概念。

2. 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点的运动轨迹。

3. 掌握基本轨迹的绘制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4.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知识巩固:要求学生复习并掌握与轨迹相关的基本概念,如点的轨迹定义、直线与曲线的性质等。

2. 理解轨迹图示:通过课本例题或网上教学资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点的运动轨迹图,加深对轨迹的理解。

3. 绘制轨迹图形:选择若干个点的运动情境(如抛物线、圆周运动等),让学生尝试绘制其运动轨迹图。

4. 数学语言描述:学生需用数学语言(如坐标、方程等)描述所绘轨迹图的运动规律。

5. 作业思考题:设计几道与轨迹相关的思考题,如给定一系列点,让学生分析其可能的运动轨迹,并给出理由。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他人答案。

2. 基础知识巩固部分需全面复习并理解透彻。

3. 绘制轨迹图形时,应尽量准确、规范地描绘,图形清晰可见。

4. 数学语言描述需准确无误,能清晰表达出点的运动规律。

5. 思考题需有自己的分析和见解,不得只给出答案而不解释。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对基础知识巩固部分进行评价,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

2. 对学生绘制的轨迹图形进行评价,看其是否准确、规范。

3. 对学生的数学语言描述进行评价,看其是否准确无误,能否清晰表达出点的运动规律。

4. 对思考题进行评价,看学生是否有自己的分析和见解。

五、作业反馈1. 教师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轨迹》这一课题的知识点。

2. 对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处省略部分内容,补全方式: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3. 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进行指正和纠正,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其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应遵循学生的思维轨迹

课堂教学应遵循学生的思维轨迹

课堂教学应遵循学生的思维轨迹作者:陈家宝来源:《湖南教育·C版》2018年第12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思维的过程。

教师的作用则是引导学生如何科学、正确地进行思维。

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的思维,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轨迹,才能在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调控自身的教学行为,让教学行之有效。

善待学生的原始思维。

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是站在教材的角度,思考这一内容中的知识重点是什么,要求学生掌握什么,而常常忽略学生面对这一新的问题,他们的原始思维是什么。

如果生硬地把学生拉到新的轨道,学生即使当时看似掌握了,但思维可能只是在形式上被嫁接到老师的轨道,思维深处的原始认识仍然没有被澄清,从而给知识的建构留下隐患。

因此,教学时应顺着学生的原始思维渐进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原始思维走向新的思维路徑。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高”时,学生通常是将垂直于水平面的纵向跨度称为高,这种认知与几何图形中的高是有本质区别的。

因此,教师可以将这种经验认知作为突破口,先出示两个三角形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高?为什么?学生有的用手掌水平放在三角形的顶点上,以到达掌心的高度为标准,得出哪个三角形更高;也有的沿着高的位置进行比划。

此时教师拿出三角板,让学生比划出三角形的高,并将三角板倾斜,启发学生思考:要怎样放?三角板的边和哪里垂直?如何垂直?学生体会到必须要将竖着的边和底边垂直才行。

紧接着,教师转动三角形,示意学生继续思考。

学生由此获得明确认知:从三角形的任意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这个引导过程,教师从学生的原始思维开始,让学生的认知从垂直于水平底面这一标准图示,向从点到对边的垂线段这个变式图示提升,实现了高的本质的抽象。

促成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面对一个数学问题,学生由于既有经验、思维特点、思维水平的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向,进而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

数学教学应顺着学生的思维走

数学教学应顺着学生的思维走

数学教学应顺着学生的思维走备课时教师一般都是站在教材的角度,研究某道例题的重难点是什么,要求学生掌握什么,而常常忽略了解和研究学生面对这个新问题时,他们的原始思维是什么。

教学顺着学生的思维走,就是指顺着学生的原始思维循循善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原始思维走向新的思维路径。

假如教师硬生生地把学生拉到新的“轨道”,那么,其思维可能只是在形式上被“牵引”到教师的“轨道”上,而沉淀在思维深处的原始认知可能还没有被澄清,为知识的学习和建构留下“后遗症”。

教学整万及整亿数的改写,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材依托现实生活情境,将整万及整亿数的改写融合于“比较”教学之中,其目的是结合具体的比较情境,让学生在“读一读”和“比一比”等活动中,产生把小的计数单位改写成相应的大的计数单位的意识,体会把像整万和整亿的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简易性和合理性,渗透数学求简思想。

而教学实践中,学生由于受到认知水平及已有经验的局限,往往不能按照教材设计的思维路径开展学习活动。

这时,教师是选择“越俎代庖”把学生强行拉回到预设的“轨道”上来,还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讨论、反思和交流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和建构数学知识,这体现了教师不同的教学价值观。

比如,教学“300 000、250 000和370 000的大小比较”时,笔者发现多数学生都是从已有的数的大小比较知识和经验出发,主动迁移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采取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比较的传统方式。

无疑,教材的设计意图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体现。

虽说课堂上没有学生主动想到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却出现了这样“别出心裁”的一例:多么有创意的想法!虽然这位学生没有正确地把几个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但却萌发了“求简”的意识。

笔者及时调整原有的课堂预设,决定顺着这位同学的想法“往下走”。

师:老师发现了这样一种想法:(出示图1。

)(“错!”几乎所有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星号题:循着学生的思维轨迹行走——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为例

星号题:循着学生的思维轨迹行走——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为例

星号题:循着学生的思维轨迹行走——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为例【摘要】星号题是指教材中带“*”的习题,纵观不同版本教材,在例题之后都配有编者精心设计的星号题。

这些习题或变式或拓展,层次分明,维度清晰,是促进数学理解、发展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资源。

下面以人教版三年级教材星号题为例,讨论教学实践中发展多角度数学思维路径的可能性。

【关键词】星号题数学思维教学实践教材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的基本抓手和主要依据。

为体现因材施教、落实数学素养目标,小学数学不同版本的教材大都编排了内涵丰富、具有思维挑战性的星号题(不同版本的教材叫法不同,人教版称之为星号题)。

作为课程资源,星号题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从哪里来?——理清编排思路,把握编写意图纵观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内容,星号题在课后习题中共出现 16次,其中涉及“数与代数”领域 10 次,“图形与几何”领域 4 次,“实践与综合应用”2次。

通过这样的编排,一方面对学生所学知识加以巩固提升,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另一方面强调培养解题策略,不断渗透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教师必须先读懂这些星号题的内延外展,针对不同的星号题梳理出典型特点,精准定位学生的思维培养,细化学生的思维进阶路径。

二、到哪里去?——挖掘潜在功能,提升综合素养对于星号题的教学,虽然《教师用书》中的要求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

但这些星号题蕴含知识的综合性与拓展性,为因材施教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对于学生巩固和拓展知识、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以及发展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因此,教师应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星号题的思维功效,面向全体学生,找寻学生的兴趣点、切入点、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循着学生的思维轨迹逐渐深入,从而锤炼学生的思维。

三、如何行动?——夯实教学过程,发展思维能力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星号题的形式、内容、难易程度均有别于一般习题,教材对它的教学也没有具体的尺度要求,也不是必考内容,大多数教师选择让学生自主练习,然后做简单地讲解。

【正道探索】周智勇:探寻思维的轨迹——如何从思维轨迹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记事

【正道探索】周智勇:探寻思维的轨迹——如何从思维轨迹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记事

【正道探索】周智勇:探寻思维的轨迹——如何从思维轨迹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记事探寻思维的轨迹——如何从思维轨迹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记事《学会记事》位于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是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安排的第一次记事训练。

2018年1月12日我曾在正道10区讲过交流过一个设计《学会记事之筛选细节》,今天,我将交流另外几个设计。

学会记事之切分情节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切分情节,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完整叙述一件事。

2、恰当把握详略,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具体生动。

过程与方法:教师示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分享交流,教师点拨。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感悟生活。

二、教学重难重点学会切分情节,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完整叙述一件事,恰当把握详略,并把事情的经过写得详细生动。

三、教学方法教师示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分享交流,教师点拨。

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你认为怎样才能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写完整?学生可能说出:交代清六要素记叙顺序详略得当…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前知识,准确把握教学起点。

要把学生带到一个地方,先要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

(二)游戏激趣把大象装冰箱里总共分几步?学生答:分三步,一,把冰箱门打开;二、把大象装进去;三、把冰箱门关上追问:假如大象不进去你怎么办?学生可能的回答:用绳子牵,拿它喜欢的食物哄。

再次追问:进不了门怎么办?学生可能的回答:把冰箱做大些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教学先行者”,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下面要讲的内容(分支事件和切分情节)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三)技法讲解------走进课文学写法1、把握“主要事件”的内涵叙事类记叙文写作的关键之一在于要围绕一个“核心事件”(或“主要事件)来写。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核心事件是什么呢?请试着按“主要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形式概括。

“我”在小伙伴的怂恿下爬悬崖,既上不去又下不来十分害怕,最后在父亲的鼓励下一步一步走下悬崖。

理清学生思维轨迹 让归纳和演绎更清晰——以《声音的产生》一课为例

理清学生思维轨迹 让归纳和演绎更清晰——以《声音的产生》一课为例

理清学生思维轨迹让归纳和演绎更清晰——以《声音的产生》
一课为例
郭建华
【期刊名称】《中小学教材教学》
【年(卷),期】2017(000)008
【摘要】通过清晰地运用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同时形成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在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一课中,学生观察振动
明显的物体,可以运用归纳推理推想出"振动是物体发出声音的原因"。

通过间接
的方法,学生可以发现振动不明显的物体在发出声音时也在振动,归纳得出"声音因
物体振动而产生"这一科学概念。

之后,改变思维方向,通过演绎推理,更进一步强化
了学生对这一科学概念的认识。

【总页数】4页(P51-54)
【作者】郭建华
【作者单位】[1]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镇中心小学;[2]密云区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18
【相关文献】
1.经典课例再演绎--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的教学 [J], 钱金明
2.用活新教材,促进学生思维递进——数学归纳法(第一课时)的课例 [J], 杨慧林
3.让青海的形象更清晰声音更响亮——关注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暨世界山地
纪录片节 [J], 马钧;柏岗
4.基于有过程归纳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为例 [J], 孙艳君
5.基于有过程归纳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为例 [J], 孙艳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可视化”-教育文档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可视化”-教育文档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可视化”课堂是什么?课堂是充满生机的思维领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场所。

现代课堂教学愈来愈强调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倡导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前很多课堂教学还是把关注点放在知识层面而非思维层面,也正是由于焦点的错位才导致了以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灌输型”教学仍充斥着课堂,这种功利化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会而不会学,接受而不思考,思维激情泯灭,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

如何改善课堂教学生态,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思维“可视化”,是新课改赋予教师的一大探究课题。

一、思维“可视化”的基本内涵所谓“思维可视化”,是指让思维内容、思维路径、思维脉络、思维结果借助语言、图示和活动等载体,以视觉形式表现出来,让原本无声无形的思维结构、思考线索、思维方法、思维痕迹清晰可见。

简单地讲,“思维可视化”就是通过一些手段、途径将大脑中的思维元素、思维轨迹展示出来、显现出来。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记忆信息有85%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或4%靠触觉和嗅觉。

单位时间内接收的信息量,单一的视觉是听觉的一倍,而视觉、听觉协同起来作用则是听觉的10倍多。

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尤其是发挥视觉思维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近年来,视觉思维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可视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思维可视化”是一种激发学生思维主动性、展现学生思维水平、提高学生思维效率的高效课堂教学手段和途径。

在思维可视化过程中,思维是核心,可视化是呈现手段。

可视化的思维更易被理解,被接受,被评价,更有助于人的能力迁移、综合素质提升,它能促进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使零散知识系统化,思考轨迹程序化,抽象知识形象化,隐性思维显性化,解题规律模型化,从而大大提升教和学的效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题:循着学生的思维轨迹行走顾名思义,思考题是指需要开展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解决的习题。

精心设计、编排思考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亮点。

作为课程资源,这些思考题源于数学基础知识,又略高于教学的基本要求,不仅与学生所学的知识联系严紧,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反思:行走在思维边缘的思考题教学目前,很多教师对于思考题的认识和态度仍存在许多偏颇。

1.走过场,被“淡忘”的思考题。

教材中的思考题带有明明的记号,仅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不作共同要求,也不作为考试内容。

于是,根据这个原则,这些思考题被一些教师遗忘,似乎成了理所当然的事;还有些教师只顾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习惯于把教材上的思考题当成大凡的习题来教,而忽视了思考题的思维发展功能。

2.不要求,被“专利”的思考题。

因为学起来费时费力不好把握,一些教师认为思考题只适合少数学生探究,秉承自愿的原则,思考题就成了大凡学生仰望中的高深莫测的难题,从而成了一些学生的“专利”。

3.缺体验,被“包办”的思考题。

因为涉及面广、综合性较强,思考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往往不得要领。

于是,一些教师“勇担重任”,精心讲解,分层灌输,丝丝入扣,学生该经历的未经历,该体验的未体验。

二、考量:思考题的思维特征解读苏教版教材结合数学新课标,围绕“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在练习栏目的末尾,系统编排思考题,并配有插图。

这些思考题蕴含知识的综合性与拓展性,为因材施教提供了严重的资源保障,对于学生巩固和拓展知识、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以及发展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1.链接生活。

现实生活是促进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进而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严重基础。

以现实生活为数学情境的思考题,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易于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思维的加盟。

2.综合拓展。

知识是思维的载体,是解决思考题的主要理论依据。

思考题往往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具有综合性;或者会用到数学教材之外的知识,具有拓展性,能有用发展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和拓展性思维。

3.多样开放。

思考题对开放性有较大的关注,很多思考题条件多余或者不充分、解题策略多样、答案不唯一,这些具有开放性的思考题,可以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繁复性和多样性。

三、探寻:循着学生的思维轨迹行走教师应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思考题的思维功效,找寻学生的兴趣点、切入点、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循着学生的思维轨迹逐渐深入,从而锤炼学生的思维。

(一)基于童心视角变革呈现形式根据小学生天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应注重变革思考题呈现的形式,使思考题带点悬念,多些趣味,变“要学生做”为“学生要做”。

1.xx情境。

对于一些难度相对较高的思考题,教师教学时可以将其趣化、童化、生活化,以激发学生研究思考题的兴趣。

如在教学苏教版三下期末复习最后一道思考题时,我告诉学生:调皮的小松鼠已有50个松果,每天存5个又偷偷吃掉2个,猜猜几天才能存满80个过冬。

学生在猜测的同时,好奇心萌发,跃跃欲试,挑战思考题之旅也就顺理成章地开启了。

2.活化知识。

思考题比平时的练习题稍难,所以,教学思考题时,理解题意非常严重,即找出一些严重句子、关键数据、隐含条件,通过想象、画图、课件演示、实地演一演等方式加以润饰,化抽象为直观,化含混为清撤,让学生理清思路,进而迎刃而解。

3.设置挑战。

对于学习上表现优良的学生,采用奖励思考题的制度,利用班级公告栏分享解题过程,以学生“打擂台”、评选创意解法和最佳解法的形式营造竞学意识,掀起班内学生争做思考题的高潮,能让学生体验到解决思考题的趣味性。

(二)回归儿童本性选择教学方式回归儿童本性开展思考题的教学,就要把握好学生对待思考题的心理和学习动态,依学生的学情而教,把质疑、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探究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读懂每一道思考题的教学目标、价值,从中启发、点拨,促进学生思维的自然生长。

1.图示表演,获得思维提示。

小学生的思维以详尽形象思维为主,许多思考题由于文字多、抽象、题意繁复,有些学生一看就产生畏难情绪。

教师应注重直观,可以借助实物、模型、图示、演示等形式,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详尽直观的提示中,理解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启发思维灵感。

如苏教版五下“简捷方程”单元有这样一道思考题:教学时,我让两名学生上台模拟表演,使学生理解同时同地出发、同向而行的含义,同时明白甲第一次追上乙是其多跑一圈就是两人的路程差的核心要义。

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学生主动思维,用路程差除以速度差求出时间的解题思路也就应运而生了。

2.课堂留白,尝试思维挑战。

所谓思考题,当然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

在教学中,教师应精讲少说,舍得为思考题教学留足一定的时空,让学生去探究、体验、思考和顿悟,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使每一位学生的思维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提升。

思考题大凡与习题有着较严紧的联系,是在学生认知基础上的拓展提升。

因此,我注重放手让学生独立运用旧知去感知、探索思考题,并尝试着挑战解决。

例如,苏教版五下“圆”单元有这样一道思考题:这道思考题将圆和正方形整合在一个图形中,考验学生灵敏运用公式s=πr2的能力。

教学时,我鼓励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挑战。

在学生困顿处,邀请探究胜利的学生“点题”――对于一些严重的条件加以分析,给予提醒和点拨,进而带动全体学生通过“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战胜思考题的成就感。

3.经历过程,建立思维模型。

教学思考题时,应有意识地抓住核心,把各个知识点连成线、形成面、结成体。

可将学生置于思考题繁复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经历操作、体验、探究的过程,掌握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知识、技能,从而建立数学模型,由一个题、几个题领会一类题目的解决方法,形成自主解决思考题的能力。

如苏教版四上“垂线与平行线”单元有这样一道思考题:教学这道题时,可以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等一系列活动,用数学语言或数学符号表述出规律,建构起数学模型:通过纸上的n个点中的每两个点画直线,可以画n(n-1)÷2条。

4.强化策略,提升思维能力。

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的思考题,由于形式多样,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学生往往在解答时感到棘手。

在教学时,可重点引导学生强化策略意识,掌握画图、列表、转化、倒推、以退为进等解题策略,提升思维能力。

如苏教版四下“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有这样一道思考题:这道题若是逐个尝试,不但费时费力,也不简捷得出正确答案。

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退为进”,将上述繁复的问题先退回到与此题相类似的较简单的问题:用0、1、2、3四个数字组成两个两位数找出乘积最大和最小的,通过分析研究找出大凡规律,然后用得出的大凡规律去指导问题的解答就较为简捷了。

让学生经历并掌握这样一些解题策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灵敏地解决繁复的问题。

5.小组探究,延展思维空间。

一个学生的思维单一,简捷片面化和窄化。

在教学中,可以让例外层次的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形成小型的学习共同体,在同伴指导、同伴教育、同伴评价的自主活动中互相启发、优差互补,可有用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如:苏教版四上“可能性”单元有这样一道思考题:教学这道题时,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类似的详尽实验――记录数据、找寻规律、互启互助,学生感觉新奇风趣,问题解决轻而易举。

综合团队智慧,学生考虑到了抛硬币的多种因素和详尽情况,提升了思维的全面性。

(三)立足教学原点着力思维训练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由详尽形象思维到表象联想,再由表象联想逐步形成对简单事物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用好数学思考题,可以加速从详尽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促进学生思维力的发展。

所以,教师应把握好每一道思考题的思维元素进行适时的培养。

1.注重思维全面性,统筹分析条件。

有些思考题涉及两个或多个条件,要借此引导学生学会全面思考、统筹兼顾。

如苏教版五下“因数与倍数”单元有这样一道思考题:解题时,可引导学生兼顾两个条件――40的因数和5的倍数,即从40的因数中找出个位上的数是0或5的数,培养学生兼顾彼此、统筹分析条件的思维习惯。

2.把握思维方向,找准解题关键。

把握思维方向就是从战略上把握思维问题。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整体思考,观察联系,寻找解题的突破口,由此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如苏教版四上“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单元有这样一道思考题:这道填数题,如果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去反复尝试,既耗时间又不简捷胜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已知被除数的个位与除数个位的关系,先确定商的个位,再寻找关系,逐一填写。

3.着力思维逻辑,理清解题思路。

解决思考题时,要引导学生在读懂题意的前提下,思考先解决什么,再解决什么,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有序,能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分析、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层层剥笋,快速地解决问题。

如苏教版四下“认识多位数”单元有这样一道思考题:这道题可以引导学生在联系所学知识思考的基础上,分成4万多(大于4万小于4万5千)和3万5千多两类思路有序展开思考。

通过这样的分类列举、有序思考,简捷得出这道题的多个正确结果。

4.引导思维发散,鼓励一题多解。

一些思考题具有多解性,教师可有机引导学生从例外角度探求各种解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如苏教版五上“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添加辅助线后,教师合适做一点启发延伸:三角形的面积比梯形面积少的其实是哪部分?由这部分面积可以求出什么?去掉少的180平方厘米后就是几个三角形的面积?或者也可以看成和差问题。

由此激活、拓展学生思维,学生通过尝试、研究,很快就计算出了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5.强化思维灵敏性,提高解题能力。

思维的灵敏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敏程度。

教师应通过思考题的解决,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灵敏性:能从例外角度、例外层次、用例外方法确定思考方向;能灵敏运用各种法则、规律、公式等从一种解题途径转向另一种解题途径。

如苏教版四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单元有这样一道思考题:解题时要根据数据和算式的特点,合理、灵敏地选择思考的方法。

数学教学应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惠,思维越来越灵敏。

思考题是数学教材中比较精巧、思维含量较高的内容,教师应基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充分开发思考题的功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灵敏性和综合性,不断提高其思维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