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内涵目前,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内涵的认识在国内外学术界还存在诸多争议与分歧。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是认为实质重于形式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实质重于形式作为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我国许多会计学者也将实质重于形式归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二是认为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确认与计量原则的修正与限制。
如IASC认为,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信息如果要想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那就必须根据它们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是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与反映。
我国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实质重于形式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确认与计量原则的修正与限制。
而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却没有明确指出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内涵与应用标准。
本人认为,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内涵的认识产生分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以往在研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操作修正与限制原则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会计行为与会计信息因果逻辑关系的研究,人为地造成了二者逻辑关系上的混乱。
而一直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界的许多学者都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同会计操作修正与限制原则笼统归于会计核算基本原则,未能明确区分与比较二者的逻辑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混淆了人们对会计核算原则,尤其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同会计操作修正与限制原则内涵的认识依据行为逻辑理论与会计行为理论,我认为明确会计行为与会计信息的因果逻辑关系不仅是区别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同会计操作修正与限制原则的要求所在,而且是更准确地具体把握各项会计核算原则(包括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内涵的条件。
其原因在于:会计操作修正与限制原则是对会计行为(包括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确认与计量、披露等)及其相关依据(含有关会计核算原则)和影响因素(如成本——效益比等)的界定,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则是对会计行为结果——会计信息的界定。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1. 引言1.1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概念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一种法律原则,指的是在解决法律事务时,应以事务的实质内容为重,而不应片面强调形式。
这一原则强调的是法律的实质性目的和效果,而非仅仅事务的形式要求。
在法律实践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法律适用实践中,对实质方面应加以重视,在形式方面则作为次要的参考。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核心观点是,法律的目的在于保护人的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而非仅仅为了形式。
在解决具体法律事务时,应当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背景,以达到法律的真正目的。
这一原则的提出,旨在避免法律适用中的机械性和生搬硬套,更好地实现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提出对于司法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
它能够引导司法人员在处理案件时更加注重案件的实际情况,尊重事实真相,促进司法裁判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在法律实践中,应当充分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以实现法律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1.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重要性在司法实践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对于维护公正、实现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能够确保法律的正确适用。
在司法实践中,有时法官或者执法人员可能会受到形式的约束而导致法律不能得到准确执行的情况。
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提倡则能够让法律更加贴近实际情况,避免因形式上的错误而对当事人产生不公平的影响。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能够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司法实践中,有时当事人可能因为程序上的瑕疵而受到损失,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则可以让法律更加关注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和权益,避免因程序上的错误而损害当事人的权益。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司法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则,其重要性不仅在于维护法律的正确适用,还在于保障当事人的权益和实现公正。
在司法实践中,必须要重视并遵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以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浅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浅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摘要由于会计准则越来越趋向国际化,企业的组织形式和业务越来越复杂,使得会计对象的不确定性增加,这就要求企业在会计实务操作中正确应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自从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施行以来,在提高了会计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利用准则的不完善进行灰色操作的现象,其中最受大众瞩目的准则之一便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角——“实质重于形式”。
规范会计核算行为、公允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最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合理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本文主要立足于新准则,结合具体业务处理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具体经济活动中的应用情况及其给与我们的一些启示。
关键字:实质重于形式;利弊分析;制衡与控制措施;Substance over form principle——A double-edged swordof the accountingABSTRACTDue to the internationalized accounting principle and complex organization structure, the company is forced to use the substance over form principle to handle the uncertain accounting subjects.January 1st , 2007,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 for Business Enterprises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listed companies ,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accounting and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 However , at the same time , there are some speculation in the imperfections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ttention is Substance over Form principle , the main topic of this paper.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substance over form principl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reflecting the enterprise's financial position and operating results truly and completely ,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the regulation of accounting behavior . This paper is mainly based on the new criterion, meanwhile,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business process to carry the case study analysis . Finally , study the use of substance over form principle in the specific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give us some inspiration.Keywords:Substance over Form principle ; Analysis of the pros and cons ; Balance and control measures;。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事物的本质和内在含义比外在形式更为重要。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这个原则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比如法律、政治、经济、教育等等。
其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法律领域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通常被认为是一项关键法律原则。
这个原则表明,法律条文和规则的实质和目的比字面上的意思更重要。
例如,一些国家法律规定工作单位必须向员工支付薪水以满足当地的最低工资要求。
然而,如果企业在实际上不履行该义务,那么员工可以提出申诉。
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法规将根据事实的实质来解决纠纷,而非仅仅依赖于法律条文的表述。
二、在政治领域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往往被用来解决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例如,如果两个国家在一些领土问题上存在争议,那么这个原则表明双方应该更多地考虑实际情况,寻找一个更为公正和合理的解决方法,而不是执着于形式和条款。
三、在经济领域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也被广泛应用。
例如,企业在签订合同时,要更多地考虑合同条款下,如何能够在合法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和优化业务。
尽管合同条款之外的机制和协议可能会违反法律或制度要求,但存在一些非正式性的约定是有助于维持业务关系的,这些约定是基于双方权益和利益的实质考虑的。
还有,经济领域中的某些表现形式可能不符合规定,但其目的是为了方便运作和提高经济效益。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考虑去理解这些实质贡献的优点和缺陷,并以此去实现生产效益和财务收益。
四、在教育领域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则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评价和管理。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独特的实际学习需求,去制定更科学、实质的教学方法和课程目标,而非依赖于表面工作。
另外,学生的学习成果应该根据他们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价,这不仅反映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也能够鼓励他们做出更多的努力。
总之,“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于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应用该原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事物的内在本质,把握实质和目的而非只关注表面现象和形式。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实际运用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实际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在解决问题或处理事务时,实际结果和实质内容更加重要,而非仅仅注重表面形式。
该原则强调解决问题应该将重点放在实际效果和内容上,而非只关注形式上的表象。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实际运用可以在各个领域,例如政府管理、法律与公正、商业运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在政府管理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政策和制度的质量。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有时会过于关注政策的形式,而忽视了实际效果。
这样的政策往往只是一纸空谈,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相反,如果政策制定者能够关注政策的实质内容,即真正解决问题的核心点,那么政策的实施效果将会更好。
举一个例子,当政府制定一项教育政策时,如果只是注重表面的形式,例如新增一些教育活动或增加一些教育经费,而忽视了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配置等实质问题,那么这个政策可能无法提高教育水平,而是变成了一纸空文。
因此,在政府管理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可以避免只重视形式而忽视实质的问题,提高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性。
其次,在法律与公正方面,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可以确保判决的公正和合理性。
在司法领域,判决的结果应该主要关注案件的实质,即案件的真相和正义。
虽然法律程序非常重要,但过于注重手续而忽视案件的实质将可能导致不公正的判决结果。
因此,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应该在确保程序合法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审理的实质内容,确保判决结果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法律的公正与公平,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安宁。
再次,在商业运作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可以增加商业活动的效益和信誉。
商业活动中,一些商家可能会通过包装、宣传等手段刻意夸大产品的优点,而忽视其质量和实际效果。
然而,这种做法只能在短期内获取经济利益,而丧失了长久经营的基础。
相反,如果商家注重实质内容,即产品的质量和客户的满意度,不仅可以获得信誉和口碑的提升,还能够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
一个成功的商业企业不仅需要良好的外部形象,还需要实际价值和优质产品的支撑。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应用举例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应用举例1.合同法: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合同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这个原则,当合同双方在形式上没有完全遵循合同法规定的合同形式时,法院可以根据实质合同的要求来判断是否认定该合同有效。
例如,当双方没有书面合同,但存在事实上的合同意愿和行为时,法院可以认定这是一份有效的实质合同。
2.劳动法: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劳动法中也有广泛应用。
在劳动关系中,实际上执行的合同内容往往与书面合同不完全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法院会根据劳动双方的实际意愿和实际行为,认定合同中的实质内容,并以此作为判断依据。
例如,如果一个雇主没有按照合同规定缴纳工资,但在实际上雇佣了该员工,那么法院会根据实际情况保护员工的权益。
3.婚姻家庭法: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婚姻家庭法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离婚诉讼中,法院会根据夫妻关系的实质判断是否给予离婚。
举例来说,如果夫妻双方仍然维持着事实婚姻关系,尽管法律上未登记结婚,但法院可能会根据实质情况判决离婚。
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婚姻关系实质上的稳定性和夫妻双方的权益。
4.刑事法律程序:在刑事法律程序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也有很重要的应用。
法院会根据证据的实际情况来判断被告人是否有罪。
如果被告人在实质上有罪,但因为证据链条不完整或手续上的错误而无法判决有罪,法院可以放宽对于证据形式的要求,以保证刑事审判的实质公正。
综上所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合同法、劳动法、婚姻家庭法和刑事法律程序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它的目的是保护当事人的权益,并更加关注法律行为的实质内容,而不是单纯依赖于形式的合规。
这个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法律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保证法律的公正和效力。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交易或事项的实质与其法律形式不一致时,会计人员应当根据其经济实质而不是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已经将实质重于形式作为会计核算基本原则之一,对会计核算行为予以规范。
本文拟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作以下探讨。
一、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无处不在(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固定资产确认中的运用1.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租赁资产的所有权最终可能转移,也可能不转移。
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承租期内,虽然其所有权在法律形式上仍属于出租方,但由于资产租赁期占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的大部分,承租方因拥有该项资产可获得经济利益,相应地也承担了有关的风险,其经济利益实质上属于承租方。
因此,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如果租赁期满租赁资产归承租方所有或承租方有廉价购买权,且在租赁时可以判定其行使购买权,在此类情况下,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理应作为自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与核算。
2.自建固定资产。
自建固定资产包括企业自行建造的房屋、建筑物、各种设施以及大型机器设备的安装工程等。
自建固定资产应从何时起计提折旧,其长期借款利息何时停止资本化,何时从“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等的核算,关系到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以前是根据形式上的办理竣工验收手续为标准。
《企业会计制度》则规定,是否“达到预定的可使用状态”是对自建固定资产进行以上核算的关键所在,这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二)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使无形资产的确认变为“有形”无形资产确认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入账。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规定,无形资产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企业才能加以确认:①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根据这两条标准,企业自创的非专利技术、自创的商誉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在法律适用中,应当以实质为重要因素,而不仅仅以法律表面的形式来定夺问题。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旨在维护公平正义,保障法律的公正适用,确保法律的合理性。
在实际应用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不仅在刑法领域广泛运用,也在合同法、民事诉讼法等领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下面,我们来就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进行一些浅析。
一、在刑法中的应用刑法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和社会安全的重要法律工具。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刑法中的应用尤为突出。
犯罪的违法行为可能会存在一些形式上的不完善之处,但在追究责任时却应该更注重其实质。
在一些案例中,法院可能会以违法者的违法行为造成的后果为依据,对其进行法律制裁,而不是死板地照章办事,只看表面。
在刑法的适用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也表现为对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意和动机的重视。
在一些案例中,虽然犯罪的行为表现上看似没有达到犯罪构成的要求,但是法院却会充分考虑其主观动机和恶意,最终对其进行定罪处罚。
这种做法,实质上是对犯罪行为的真实性和危害程度的正确把握,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价值。
二、在合同法中的应用合同是一种载体,是合作与约束的具体表现,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合同法中的应用尤为重要。
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过程中,人们可能会受到一些非法变相限制的约束,特别是在劳动合同、房地产合同等方面。
但是法律应该更注重合同背后的真实意愿和合同交易的公平性,对存在形式上的合同进行更多的考量,以保障合同履行的公平正义。
在一些涉及法律规范的合同中,如果法律规范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合同形式可能已不再适用,此时如果还继续刻意坚持合同的形式约定,就会破坏合同的合法性和公平性。
这就需要法律更多地考虑合同的实质内容,而非仅仅以形式去看待合同的效力和合法性。
三、在民事诉讼法中的应用在民事诉讼法的适用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同样占有重要地位。
在诉讼中,诉讼程序和证明规则等形式方面的要求,可能会关系到案件的胜败。
论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论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法律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它强调法律解释和适用时要优先考虑事物的实质内容,即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和目的来决定法律规定的含义和适用范围,而不是仅仅依据字面上的解释。
在实践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不仅适用于法律规定的解释和适用,也适用于其他领域的决策和管理。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法律领域的运用:1.法律解释与适用:在法律解释和适用时,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法官和司法工作者不单纯照搬法律字面上的表述和解释,而是要深入理解法律的目的和精神,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和社会背景加以判断和解释。
例如,对于其中一法律条文的解释,如果字面上的解释与法律的目的和精神相悖,那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解释和适用,以达到法律的目的和效果。
2.合同和协议的解释:在合同和协议的解释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解释合同和协议时要注重合同和协议当事人的真实意图。
虽然合同和协议有明确的文字表述,但由于种种原因,当事人的真实意图可能与合同或协议的字面表述存在差异。
因此,在解释合同和协议时,需要考虑当事人的真实意图,尽量避免只看形式而忽视实质。
3.法律制定和:在法律制定和过程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立法者注重法律的实际效果和社会效益。
法律的制定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目标来进行,而不是仅仅从形式上追求制定出一部“完美”的法律。
法律的调整和也需要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进行有针对性的措施。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其他领域的运用:1.经济管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经济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企业决策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管理者要从长远的发展和实际利益出发,而不是只顾眼前的表面现象和形式。
例如,在企业的投资决策中,不仅仅要看到投资的“股利”,还要更为注重投资对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实质性贡献。
2.教育管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教育管理中也有广泛应用。
在教育评价和学生考试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评价人员或考官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出发,而不仅仅看重学生在考试中所取得的分数和表面表现。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在处理事物问题时,应以事物的本质、内在特征和实际效果为重要依据,而不仅仅是拘泥于事物的外观形式、表面现象。
这一原则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将从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分析。
在政治领域,“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强调的是政府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政治决策中,不能仅仅看重表面的政策宣传效果,而忽视了实际的社会效果和人民的实际需求。
政府应密切关注民生问题,扎实推进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益,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
在经济领域,实质重于形式意味着企业应当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而不仅仅追求营销宣传。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应该注重提高产品的内在品质,同时要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
政府也应该加强监管,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切实维护市场的秩序和稳定。
在教育方面,“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教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不仅仅追求学生的分数和班级竞争。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育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实现个性化发展。
在司法领域,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司法公正的重要原则之一。
在司法审判中,法官应该把握案件的实质,分析和评估案件事实和证据,客观地依法裁判,不能受外部干扰和形式主义的影响。
司法系统要加强对法律的解释和适用,减少形式主义的操作,确保司法的公正和有效。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都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原则的核心是要始终坚持以事物的本质和实际效果为重要依据,不受形式的干扰,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要注重抓住问题的本质,切实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更好的发展。
浅论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浅论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一个重要的法律原则,在处理案件和制定法律政策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该原则强调的是法律应该关注案件或政策的实际效果和结果,而不是仅仅追求形式的完美。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首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在审判案件时,法官应该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细节,判断出最符合公正和公平原则的判决结果。
这意味着法官不应该仅仅依赖于法律条文的字面意义,而应该将法律条文与具体的案件情况相结合,考虑到案件所涉及的各种事实和利益,以确保公正的司法决策。
其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法律制定和政策制定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在制定法律时,立法者应该注重法律的实际效果和社会影响,而不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完美。
例如,在制定环境保护法时,立法者应该考虑到不同工业活动对环境的实际影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措施,以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健康与安全。
此外,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还可以在解释法律时发挥作用。
在解释模糊和含糊的法律条文时,法官应该依据法律的目的和精神来理解其含义,而不仅仅局限于字面意义。
通过这种方式,法官可以更好地实现法律的目的和意图,避免了法律条文的死板和僵化。
然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如何确定实质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由于实质的判断往往涉及到各种利益的权衡和平衡,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立场。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和辩论,以确定具体案件或政策的实质效果。
此外,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也需要依赖于司法和立法者的专业素养和判断力。
司法和立法者需要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够准确地判断案件或政策的实质效果,并作出相应的决策。
综上所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司法实践和法律制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强调了法律应该关注案件或政策的实际效果和结果,而不仅仅追求形式的完美。
然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依赖于专业素养和判断力。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我国法律实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原则,其运用涉及到各个领域和行业。
本文将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含义、作用和应用进行浅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法律原则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在法律适用中,应优先考虑事物的实质内容和本质特征,而不是仅仅依据形式和名义判断。
具体来说,就是在面对法律事务时,不能仅仅通过表面的形式和外观来判断,而是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实质上进行分析和判断。
在实践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对法律条文和规定的一种解释和运用方式,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法律的目的和保障公平正义。
在实践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帮助法律规定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
由于社会不断变化和发展,一些法律规定可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形式已经过时,这时就需要依据实质来进行解释和适用,使得法律规定更符合实际情况。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有助于保障公平和正义。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存在形式上合法但实质上不合理的情况,这时就需要依据实质来判断,以保障公平和正义。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也是对法律的一种完善和补充,使得法律能够更好地实现其目的和价值。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
在合同法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以避免因合同形式上的瑕疵而导致合同无效的情况。
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导致合同形式上不完善,但是合同的实质内容是合理合法的,这时就可以通过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保护合同的有效性。
在劳动法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在雇佣关系中,雇主可能会以形式上的规定来限制劳动者的权益,但是如果这些规定违背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就可以通过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在民事诉讼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以保证司法实践的公正和公平。
在审判过程中,法官需要依据案件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裁决,而不是仅仅依据法律条文和规定,这就需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支持和运用。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应当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实际情况,注重法律实质的内容和目的,而不仅仅局限于法律形式的规定。
这一原则的运用有助于维护法律公正、实现法律公平以及保证司法裁判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本文将从法律适用、司法裁判和法律效果三个方面分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首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法律适用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法律适用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对具体案件进行裁判或处理的一种行为。
有时,法律规定可能对特殊情况的处理并不明确,或者存在冲突的情况。
这时,就需要依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从法律的目的和意旨出发,综合考虑案件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灵活地进行法律适用。
其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司法裁判中的应用也非常重要。
在司法裁判中,法官需要对案件进行事实认定,并据此作出裁决。
然而,在具体案件中,事实往往是多样复杂的,且法律规定无法覆盖所有情况。
因此,实施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法官可以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充分掌握案件的要点和关键因素,从而准确判断案件的性质、找出案件的实质问题,并作出公正的裁判。
最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法律效果的产生也有重要影响。
法律效果是指法律规定在特定情况下会产生的后果。
在实践中,不同的法律可能会对同一种状况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这可能导致法律制度的矛盾和不完善。
因此,在适用法律时,必须明确法律的目的和效果,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解释和运用,以确保法律的效果能够达到其预期的目标。
然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需要法官或执法者对具体案件的实际情况、社会背景和目标进行综合考量,这一过程容易引入主观因素,增加司法的不确定性。
其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容易导致法律的主观解释和随意裁量,对法律的确定性和公平性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需要法律权威机关和司法机关保持审慎和客观,避免滥用权力和造成司法不公。
综上所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法律适用、司法裁判和法律效果三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法律审判活动中,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当注重案件事实的真实性和实质上的公正,而非仅仅追求案件的形式程序的合法性。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旨在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司法活动的公正性和效率性。
在司法实践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既可以从法院审理案件的角度来看,也可以从立法和司法解释的角度来看。
从法院审理案件的角度来看,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要注重案件事实的真实性和案件的实质公正,不能仅仅依据形式程序来判定案件的合法性。
这就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必须深入调查案件事实,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证据,并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做出公正的判决。
在具体案件处理中,法院可以适度灵活运用程序规则,通过调解、调查取证等方式获取案件的真实情况,以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和合法性。
从立法和司法解释的角度来看,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立法机关和司法解释机关在制定法律和司法解释时要注重保障当事人的实质权益,不能仅仅追求程序规则的完备和合法性。
这就要求立法机关和司法解释机关需要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和法律实施效果来及时调整法律规则和司法解释,保证法律的公正和合理性。
在具体法律和司法解释中,应当充分考虑当事人的利益诉求,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规定和解释,保证法律适用的实质合理性和公正性。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涉及到法官的审判态度、立法机关的立法原则和司法解释机关的司法解释方式。
在实际司法活动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和降低司法成本。
在司法实践中,如果法院过于追求程序规则的完备和合法性,可能会导致案件审理的效率降低和成本增加,从而影响司法活动的公正和高效。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有利于法院在审理案件时能够更加合理地运用程序规则,提高审判效率和降低司法成本,确保案件的及时审理和合理解决。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摘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法律领域中一个重要原则,其内涵包括强调法律实质和公平正义。
在司法实践中,该原则被广泛应用于合同法领域和刑事诉讼中,帮助确保尊重当事人的权益和维护公平正义。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与公平正义的关系密切,两者相辅相成。
该原则的普遍适用性在法律实践中得到体现,对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启示意义,将为法律领域的进步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司法实践、公平正义、合同法、刑事诉讼、法律实践、研究展望、适用性、内涵。
1. 引言1.1 意义和背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法律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它强调的是法律关系的实质性内容和正义本质优于形式上的规定和程序要求。
这一原则的提出,旨在保证法律的公平和正义,避免法律制度的僵化和规则主义。
在司法实践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被广泛运用,为法律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方针。
特别是在合同法领域和刑事诉讼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更是凸显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律环境的变化,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也逐渐受到关注。
在推动法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进程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适用不仅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能够提升司法公正和效率。
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不仅有助于完善法律制度,更有助于促进法治建设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本文探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法律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对司法实践和合同法、刑事诉讼等领域的具体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内涵和实践应用,旨在探讨其与公平正义的关系,以及对法律实践的启示。
本文还将探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普遍适用性,以及展望未来对该原则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通过对该原则的全面剖析,旨在为完善我国法律体系、推动司法公正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内涵"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内涵"是指在法律适用中,应优先考虑事物的实质而非其形式。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一条关于法律解释的基本原则,在国内外普遍适用。
它的基本思想是:在解释法律规定时,首先要考虑法律的实际意义和目的,而非只看其表面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
一、在制定法律时的应用在制定法律时,必须考虑法律的实际效果,而不仅仅是对形式的要求。
例如,如果一项法律规定表面上看起来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但实际上却只是掩盖了一些不公平的利益转移,那么这项法律显然是不好的。
因此,在制定法律时候,应该重视实质而不是形式,确保法律的目的和效果是符合公共利益的。
二、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必须理解“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核心意义。
坚持这一原则意味着我们必须在解释法律时,不仅要看到法律规定的表面意义,还要考虑法律规定的实际含义和背景。
例如,在某些案件中,法律规定可能有一些不合理或者过于宽泛的地方,如果我们只看到表面的法律规定,那么我们可能会做出明显错误的判断。
因此,司法工作者必须具备深厚的法学基础,并能贯彻“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寻找出相对公正和合理的解释和应用。
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实际上也经常会遇到需要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问题。
例如,某些商家在营销推广中可能会打着“降价促销”的旗号,但是实际上卖的商品质量却与之前未促销时无异。
这种行为的目的是欺骗消费者,使其误认为购买这些商品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但是,聪明的消费者会注意到实质重于形式,他们会比较不同时期同样类型的商品的数量和价值,以确定他们是否应该购买这些商品。
综上所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一条重要的法律原则,其应用范围不仅限于司法领域,而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主要的。
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律,并倡导保持公正和合理的判断。
我们必须以此为基础,推动建设具有公正、开放和诚信的法治社会,让公平和正义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准则。
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一种基本的法律原则,它强调对案件的审理应当重视案件的实际情况和实质问题,而不仅仅只看表面的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反映了法律的正义和公平性,有助于确保法律的公正适用。
在实践中,这个原则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刑法、民法、行政法等。
下面我将从这些方面分别介绍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首先是在刑法领域。
刑法作为国家对犯罪实施维护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的工具,以实现公正的刑事司法为出发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刑法领域的运用尤为重要。
在刑法中,对于犯罪事实的审查,法院应当根据实质进行审查,而不只是看形式上的证据。
在犯罪事实的认定上,应当重视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性,而不应仅仅依据其中一证据的表面形式。
这样能够确保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保护。
其次是在民法领域。
在民事案件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可以更好地体现公平和正义。
在订立合同和解决纠纷时,法院应当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并依据当事人的实质意愿来决定案件的结果。
在解决财产纠纷时,应当注重实际权益的保护,避免过分拘泥于合同、票据等形式上的问题。
这样能够有效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公平的法律适用。
再次是在行政法领域。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行政法领域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行政行为和行政决策的审查上。
行政机关的行为应当以法律为依据,机关的权力应当用于实现公共利益。
法院应当依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行政行为进行审查,确保行政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和公共利益的要求。
同时,在行政决策的审查中,法院应当根据实质问题进行判断,而不仅仅看决策的合法性和程序的合规性。
这样能够更好地保证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总结来说,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在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确保法律的公正适用,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当然,在实践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也会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如何准确判断实质问题和形式问题的界限,如何平衡不同利益之间的冲突等。
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应重视事物的实质内容和目的,而不仅仅局限于其形式表达。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强调的是法律的实质性目的和价值,即法律的正确解释和适用应基于其背后的真实目的和价值。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法律运用中的运用,可以为法律的适用提供指导和保障,具有以下重要价值和意义:第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有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事实往往比形式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因此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应该重视事实的真实情况和实际效果,而不仅仅根据形式表述来确定权利和义务。
比如,在合同法中,虚假陈述和实质内容缺陷等情况下,法律常常依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来保护受骗的一方的合法权益。
第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有助于调整法律和现实的关系。
法律的制定和适用应该是社会现实需要的产物,而不是空洞的文字。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以使法律尽可能贴近社会实际,并因应社会变革和发展而及时更新。
比如,随着科技进步,新兴事物的出现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法律在适用中应该更加注重实质性的调整和修正,以保证法律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第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有助于减少法律纠纷和争议的发生。
形式主义的法律适用往往会导致法律的刚性和僵化,并可能引发争议和纠纷。
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强调的是法律的内在意义和实际效果,可以使法律更加具有弹性和可操作性,减少法律适用中的错误和不公,从而降低了法律纠纷的发生。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也常常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实质和形式往往是相对的,如何判断实质和形式的界限是一项复杂而主观的任务,容易引发不同解释和争议。
其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能存在滥用的问题,有些人可能会将其作为为自己谋取私利的手段。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公正和权威的法律解释和适用机制,以确保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正确运用。
综上所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法律适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调整法律和现实的关系,减少法律纠纷的发生,而且有助于促进法治的健康发展。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摘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在法律适用中,应当注重事物的实际内容而非形式的表象。
在民事案件中,该原则可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在刑事案件中,可以确保法律的公正执行,减少司法错误;在行政案件中,可以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该原则的适用条件包括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等;限制条件包括法定程序、程序合法性等。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重要性体现在促进司法公正、维护法律尊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未来,该原则的发展前景将会继续扩大,为社会法治建设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关键词】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民事案件,刑事案件,行政案件,适用条件,限制条件,重要性,现实意义,发展前景.1. 引言1.1 什么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在法律适用和司法裁判中,对案件的实际情况和实质问题给予更高的重视和优先考虑,而不拘泥于形式和程序。
这个原则的核心是要求法官或裁决者必须关注案件的实际情况、本质问题和当事人的合理权益,而不是纠结于程序上的牵强附会或者形式主义。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强调的是法律的实效性和公正性,要求法律的适用和裁判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和当事人的合理期望。
这样可以保障法律制度的公信力和有效性,同时也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避免因过于拘泥于程序和形式而导致不公正的判决或裁决。
通过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司法判决更加贴近实际情况,更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
这就意味着法律的适用更加灵活和符合时代潮流,能够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法治进程和稳定发展。
总之,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法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原则之一,其贯彻实施将有效提升司法公正性和适用效果,有利于建设法治社会的法律基础。
1.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作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我国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促进了司法公正。
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法官应当注重案件的实质内容,而非形式上的琐事。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一种法律原则,指的是在处理法律问题时,应当注重事物的实质而不仅仅看重其形式。
该原则强调的是在判断一个问题的性质和效果时,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是事务的实际效果和内在本质,而不是仅仅关注其外在的形式和表面。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主要应用于法律领域,尤其在合同法、劳动法、民事责任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于合同法来说,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意味着合同双方应当根据约定的目的和意图来解释合同条款,而不仅仅根据文字的表面意思来执行。
在合同中存在重大漏洞或矛盾之时,法院会依据双方的真实意图来进行判断和处理,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在劳动法方面,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强调的是不能仅仅以劳动合同书面形式的存在来认定是否构成劳动关系,而是应该结合实际工作的内容和双方的行为来综合判断。
换句话说,劳动关系的存在应该关注的是雇佣关系的实质,而不仅仅是依赖于合同的形式。
一个企业与一位自由职业者签订了劳动合同,但实际上这个自由职业者完全按照企业制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进行工作,那么可以认定这是一种劳动关系,即使双方签订的合同是自由职业合同。
在民事责任法方面,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以避免法律漏洞和恶意规避。
某个人为了逃避法律的责任,将自己名下的财产转移到他人名下,法院可以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判断这是否构成了一种恶意转移财产的行为。
如果发现该转移行为的目的是欺诈债权人,则法院可以无视表面形式而直接认定该财产仍然属于原财产所有人,从而保护债权人的权益。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中国法律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
它能够避免僵化的条文解释,弥补法律条文之间的空白,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它也要求法律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注重保障公民权益和社会利益的核心价值,推动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内封面)题目:浅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学生姓名:学号:院(系):管理系专业:财务管理入学时间:年月导师姓名:职称/学位:副教授/学士导师所在单位:浅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现代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挑战,怎样更好的遵循实质重于形式这一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通过剖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总结其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几点改善意见。
关键词:实质;形式;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The use of the substance over form principle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modern enterprises face a growing number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how to better follow the accounting treatment of substance over form principle of the enterprise is a worthy exploreproblem. Analysis of the essence of this paper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problems of the form of the principle of the use of accounting, and put forward the views of the points to improve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causes of their problems.Keywords:substance; form; debt restructuring; non-monetary transaction目录引言 (1)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概述 (1)(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含义 (1)(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重要意义 (1)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2)(一)债务重组中的实质与形式不相符 (2)(二)资产减值准备中,实质与形式不相符 (2)(三)售后租回中的实质与形式不相符 (2)(四)非货币性交易中实质与形式的不相符 (3)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产生问题的原因及规范建议 (3)(一)相关准则改进的建议 (3)(二)职业道德规范建设 (4)(三)提高职业判断水平 (4)(四)建立会计信息检查制度 (4)结束语 (4)主要参考文献 (6)致谢 (7)浅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引言《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所谓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它是对已有会计核算原则的补充和完善,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
它的运用有效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的可靠性,同时它的强调和运用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制度又向国际化、规范化方面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对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会计语言存在的局限性,一些作弊者往往利用这一点以符合会计形式逻辑性的方法去掩盖其经济业务上作假的实质。
本文拟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剖析,以指出规范这一原则的措施。
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概述(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含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简单来说就是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的认定问题,二者在实际中会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相悖的一面。
相符时就按法律形式核算,相悖时就需要按其反应的经济实质来核算。
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是指交易及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法律范畴固定出的外部反映;而相应的会计形式,是指按照会计基础理论框架反映交易内在根本联系而形成的会计信息。
我们无法确定法律形式是经济实质的唯一反映或实时反映,也无法证明财务报告使用者关注的所有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都已经包含在经济实质中了。
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会计理解的经济活动实质和法律形式区别不大,但是同一项经济活动的法律形式和会计形式没有必然的同一性。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重要意义1、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对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补充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通常在确认收入和费用时要遵循这一原则。
同样有必要明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与权责发生制原则在此会计确认上的区别。
权责发生制是用以确定期间收益、费用和期间损益的基本原则。
其含义是企业的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均以权利已经形成或义务已经发生为标准。
按照这一标准,对于收入,不论款项是否收到,以权利形成确定其归属期。
可见它是针对时间确定的一个确认标准。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主要是针对会计确认的前两个功能的标准,它与权责发生制不统一,更不矛盾,而是相互配合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对一贯性原则的补充一贯性原则要求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前后各期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但是,如果某种会计政策更能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能更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时,可以恰当地变更。
这正是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体现。
比如企业原先对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也许用加速折旧法更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那么就不必拘泥于一贯性原则的形式,而应看其经济实质,采用加速折旧法。
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谨慎性原则相辅相承对资产计提各种跌价准备,一方面是谨慎性原则的体现,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由于资产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发生减值,在年度终了时,其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发生背离,原账面价值已不能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状况,根据发生时所作的记录也只能作为形式上的参考。
因此,对于企业的一些资产应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计提减值准备,对原有的账面记录作调整,能真实、恰当地反映资产的经济实质。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一)债务重组中的实质与形式不相符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许多上市公司都借着债务重组拼凑利润,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诸多无奈但无法干预。
新会计准则的出台,使得上市公司所获得的收益只能确认为资本公积而不是利润,从而使得债务公司无法通过债务重组获得巨额账面利润,因此增加了公司业绩披露的真实性。
但是这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债务重组主要是在上市公司与关联企业之间进行,主要表现为关联企业豁免上市公司的债务,从而为上市公司创造利润。
如果按照新准则,豁免债务不能计入当期损益,这时,上市公司可以将一些劣质资产高价转让给关联企业,并确认资产转让收益,同时冲销对关联企业的债务。
例如,某上市公司欠其母公司5000万元,母公司准备豁免部分债务,为了达到增加上市公司当期损益的目的,母公司以3000万元的价格收购了子公司一项长期投资。
该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为500万元,现在的评估价值为3000万元,通过这样的操作,上市公司就能确认2500万元的投资收益,从而绕过债务重组不能确认收益的规定。
这在债务重组中是比较典型的案例,上市公司没有遵循实质重于形式这一原则来进行正常的会计处理,利用实质与形式不相符来达到操控利润的目的。
提供了虚假的会计信息。
(二)资产减值准备中,实质与形式不相符目前,在许多公司财务报表中,资产减值准备已然成为企业操纵利润水平的利器。
不仅给上市公司带来了因会计估计变更而导致的业绩波动,同时也给上市公司提供了一定的盈余管理空间。
在会计准则中,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企业应合理的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由此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但是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企业不恰当计提秘密准备的,应作为重大会计差错予以更正,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事项的性质,调整金额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虽然规定涉及了各种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情况,但是由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具有弹性,许多公司正在利用这一点。
对于同样的资产不同评估师的看法各不相同,企业按照怎样的标准来评价资产的减值是一个没有标准的事项。
(三)售后租回中的实质与形式不相符售后租回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租赁业务,是指卖主(即承租人)将一项自制或外购的资产或正在使用的资产出售后,又将该项资产从买主(即出租人)那里租回。
售后租回从形式上看, 首先是为企业带来了收入,并且所出售商品的所有权及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也已转移,但实质上由于在售后租回交易中,资产的售价和租金是相互关联的,是以一揽子方式谈判的,是一并计算的。
因此,资产的出售和租回实质上是同一项交易。
如果将售后租回损益一次性确认为出售当期的损益,则有可能难以正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事实上,如果采用高售价、高租金的租赁安排方式,这种租赁对于买主来讲并不存在不利影响;对于卖主来讲,在出售资产时虽然有巨额销售收入,但这是以未来各期支付高额租金为代价的。
因而,为了真实、合理地反映承租人的经营业绩,并且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要求,不应将售后租回损益确认为当期损益,而应予以递延,分摊计入各期损益。
(四)非货币性交易中实质与形式的不相符会计准则针对一些形式为非货币性交易,而实际为非正常交易的情况,开始实施“凡属于非货币性交易,均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的规定,而不再使用“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和“非同类非货币性交易”的划分。
同样其中也存在缺陷:首先,准则没有规定补价的规模或者占总交易的比例。
对于一些处于亏损边缘的上市公司来说,如果加大补价比例,同时低估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话,就可以产生一定数量的当其损益。
这样一些公司就会利用此缺陷来获取一定利益;其次,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货币交易的方法来规避这条规则的规定,在进行非货币性交易时,置换事项,尤其是关联方关系的条件下进行的置换事项,其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与适当性是分常重要的。
而许多企业为了实现置换收益,经常将非货币性交易变成货币性交易。
对于多项资产置换多项资产的业务,企业经常在按照比例分配的问题上找利益,换入方是否按照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入全部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总额进行分配,来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价值,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
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产生问题的原因及规范建议运用中出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两点,首先,企业利用了准则规定的不具体不完善,通过漏洞操纵利润,这是由于企业法律法规认知不够;其次,在实际业务中,由于会计人员缺乏过硬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没有准确区分法律形式和经济实质,只注重形式忽略其本质,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实。
(一)相关准则改进的建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我国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但还是具体的处理方法没有贯穿该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