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现实意义
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应重视事物的实质内容和目的,而不仅仅局限于其形式表达。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强调的是法律的实质性目的和价值,即法律的正确解释和适用应基于其背后的真实目的和价值。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法律运用中的运用,可以为法律的适用提供指导和保障,具有以下重要价值和意义:第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有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事实往往比形式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因此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应该重视事实的真实情况和实际效果,而不仅仅根据形式表述来确定权利和义务。
比如,在合同法中,虚假陈述和实质内容缺陷等情况下,法律常常依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来保护受骗的一方的合法权益。
第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有助于调整法律和现实的关系。
法律的制定和适用应该是社会现实需要的产物,而不是空洞的文字。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以使法律尽可能贴近社会实际,并因应社会变革和发展而及时更新。
比如,随着科技进步,新兴事物的出现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法律在适用中应该更加注重实质性的调整和修正,以保证法律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第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有助于减少法律纠纷和争议的发生。
形式主义的法律适用往往会导致法律的刚性和僵化,并可能引发争议和纠纷。
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强调的是法律的内在意义和实际效果,可以使法律更加具有弹性和可操作性,减少法律适用中的错误和不公,从而降低了法律纠纷的发生。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也常常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实质和形式往往是相对的,如何判断实质和形式的界限是一项复杂而主观的任务,容易引发不同解释和争议。
其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能存在滥用的问题,有些人可能会将其作为为自己谋取私利的手段。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公正和权威的法律解释和适用机制,以确保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正确运用。
综上所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法律适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调整法律和现实的关系,减少法律纠纷的发生,而且有助于促进法治的健康发展。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理解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及其运用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涵义和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交易或事项的实质重于法律表现形式。
“实质”是指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形式”是指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即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能仅仅以其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对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和确认计量的一般原则的补充,是起修正性质的一般原则。
我国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就是这一原则出台的背景。
根据职业判断,注重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实施“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必要1、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影响。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交往加深,对会计准则国际化提出了必然的要求。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扩大,国际会计准则将影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规模和趋势。
我国要加入国际资本市场,参与国际贸易的竞争,就必须按国际惯例向国际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真实、公允、可比的会计信息。
2.企业组织形式和业务的复杂化因素。
首先,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形式多样化发展,对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等新兴市场逐步发展,一些新的业务如投资、兼并、融资的出现,会计对象的不确定性增加。
企业经济业务的复杂化要求企业进行会计处理时,在不同的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之间进行选择。
会计人员可以按照交易性质、实质和结果,进行判断和处理。
3、原有准则、制度存在缺陷。
在我国市场经济刚起步阶段所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有较大的局限性,会计准则体系也不完善。
原有制度所规定的某些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已不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的需要,导致企业所反映的各项会计要素缺乏可靠性。
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并不总能完全反映其实质内容。
所以,会计信息要想反映其拟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就必须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能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
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思考
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思考形式和实质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概念。
形式通常指外在的表现,而实质则指内在的本质。
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原则。
这个原则的实施不仅有助于维护公平、公正和正义,而且还能够避免许多冲突和纠纷。
本文将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进行探讨。
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内涵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中,应该以实质为重,而非形式为重。
具体来说,就是在处理问题时,应该重视问题的实质和本质,而不是只看表面的形式和外在的现象。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它强调的是人们在处理各种问题时,应该坚持公正、公平、正义和诚实的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核心是强调问题的本质和实质。
在处理各种问题时,人们应该关注问题的根本性质和本质属性,而不是仅仅看表面的形式和外在的现象。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还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应该有一个全面、客观和深入的了解,以便能够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实质和本质。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问题的公正和公平。
在处理各种问题时,人们应该坚持公正、公平和诚实的原则,避免利用形式的漏洞或者利用权力的优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还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应该遵循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以便能够更好地维护公正、公平和正义。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场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它适用于各种社会关系和场合。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1.司法领域在司法领域,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在处理各种案件时,法官应该关注案件的实质和本质,而不是仅仅看表面的形式和外在的现象。
法官应该根据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来审理案件,以便能够更好地维护公正、公平和正义。
2.商业领域在商业领域,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也非常重要。
在进行商业交易时,人们应该注重交易的实质和本质,而不是仅仅看交易的表面形式。
人们应该遵循商业道德和法律法规,以便能够更好地维护公正、公平和诚信。
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1)
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1)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学生姓名:马方学生学号: 11070232 系别:经济管理系专业:会计电算化指导教师:王东霞职称:讲师日期: 2013年11月27日目录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重要意义 (1)(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对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补充 (1)(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对一贯性原则的补充. 1 (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谨慎性原则相辅相承. 1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2)(一)会计确认 (2)(二)会计计量 (3)(三)会计报告 (3)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3)(一)与其他原则存在协调问题 (3)(二)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3)(三)会计教育的缺陷 (4)(四)过度滥用的现象 (4)四、“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4)(一)妥善处理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协调 (4)(二)提升会计人员专业素养,增强职业判断能力4 (三)深化会计教育改革 (5)(四)注重与法律法规的协调 (6)参考文献 (6)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摘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会计人员注重经济业务的实质,从而编制出更高质量的财务报表,为使用者提供更加真实、可靠和对决策有用的信。
以利于加强我国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我国企业会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进一步为国际资本市场所接受,降低我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筹资成本。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存在与其他会计原则相协调及防止被滥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道德素质,把握好运用该原则的尺度,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等对策。
关键词:实质重于形式会计核算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中应用的相当广泛。
它涉及财务会计运行的每一环节。
是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相对于企业会计制度的一个重大突破,新会计准则在原有原则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关于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认识和运用
关于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认识和运用1. 引言1.1 1. 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概述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会计准则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它强调在会计处理和报告中,应当侧重于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非其法律形式。
换言之,财务报表应当真实反映经济实质,而不是仅仅遵循合同或协议的表面规定。
这一原则的核心是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真实性,使用户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出发点是应对会计技术发展带来的种种挑战,避免因技术漏洞而导致财务报告失真的情况发生。
遵循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保障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障。
在现代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更显其重要性,为企业及其利益相关方提供了更加透明、可靠的财务信息。
2. 正文2.1 2. 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内涵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在处理会计事务时,应当侧重于事务的本质和实质,而非仅仅满足形式上的要求。
这一原则在会计实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强调的是真实记录和反映经济活动的实质,而不是仅仅遵循形式。
这一原则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处理会计事务时,不仅需要关注符合规定,更需要确保所记录的信息反映了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
这样才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会计人员要审慎处理各项会计事务,防止出现不真实、不准确的记录。
在实践中,会计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为了追求某种目的而篡改会计数据。
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还要求会计人员应当在处理会计事务时注重经济活动的实质和经济效果。
不应仅仅依据形式条款或合同规定来进行会计处理,而是要深入分析经济活动的本质,全面反映其影响和结果。
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会计准则的核心之一,它对于规范会计信息披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浅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一种重视事物本质而非外表形式的原则。
它强调了对事物本质的关注和重要性,而不是被表面的形式所迷惑。
在许多领域中,形式通常是表象,而实质是事情的核心。
法律案件中,法官会关注案件的实质,而不仅仅是纠结于案件的形式。
只有了解案件的实质,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裁决。
同样,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重视事物的实质。
当我们选择朋友或伴侣时,关注他们的人品和内在品质要比单纯看外表更重要。
只有了解对方的真实本质,我们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关系。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管理和领导也有很大的意义。
领导者应该关注团队成员的实质,而不仅仅只关注他们的表现和形式。
只有了解每个人的实质,领导者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潜力,并帮助他们实现个人和团队的目标。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也有助于我们对待问题和决策时更加明智和理性。
当我们面临决策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问题的实质。
不被琐碎的形式所迷惑,我们可以更好地看到问题的本质和核心。
这样,我们才能制定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虽然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非常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忽视形式。
事实上,形式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必不可少的。
形式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可以传递信息和价值观。
在一定程度上,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实质。
一些规范和形式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它们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人际交往是必要的。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核心思想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价值观,并以此为基准进行判断和决策。
我们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要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
只有了解实质,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一种重要的原则,它要求我们关注事物的本质,并通过这一本质来进行判断和决策。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以实质为核心,但也不能忽视形式的作用和象征意义。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我们在处理问题和决策时的指导原则,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更明智地做出选择。
关于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认识和运用
关于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认识和运用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和报告中,应当侧重于反映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是仅仅按照法律形式来处理。
这一原则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而不是仅仅遵循法律规定。
在实际操作中,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于会计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影响着财务报表的质量,对经营者和利益相关方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意义和方法。
一、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内涵1、侧重于经济实质。
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会计处理的重点是反映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是仅仅按照法律形式来处理。
如果某笔交易在法律上是一项租赁合同,但经济实质上是一项购买合同,那么在会计处理上应当按照购买合同来处理,从而反映交易的经济实质。
2、强调真实性和公允性。
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要求会计信息不仅要符合法律形式上的规定,更要符合实际经济活动的本质,确保信息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保持合理性和稳定性。
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会计处理不应过于主观或随意,应当符合合理性和稳定性的原则。
会计处理应当考虑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应受到个别交易或事项的短期波动的影响,要保持持续和稳定的发展趋势。
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具体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反映经济实质,强调真实性和公允性,这样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使报表信息更加客观、真实和可靠,为经营者和利益相关方提供更为准确的决策依据。
2、促进企业治理。
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有利于加强企业治理,防止企业出现虚假、欺诈的财务报告,降低公司治理风险,保护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的权益。
3、规范会计核算和报告。
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按照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这有利于规范会计核算和报告,避免出现过多的会计主观性和随意性,保持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实际运用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实际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在解决问题或处理事务时,实际结果和实质内容更加重要,而非仅仅注重表面形式。
该原则强调解决问题应该将重点放在实际效果和内容上,而非只关注形式上的表象。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实际运用可以在各个领域,例如政府管理、法律与公正、商业运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在政府管理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政策和制度的质量。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有时会过于关注政策的形式,而忽视了实际效果。
这样的政策往往只是一纸空谈,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相反,如果政策制定者能够关注政策的实质内容,即真正解决问题的核心点,那么政策的实施效果将会更好。
举一个例子,当政府制定一项教育政策时,如果只是注重表面的形式,例如新增一些教育活动或增加一些教育经费,而忽视了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配置等实质问题,那么这个政策可能无法提高教育水平,而是变成了一纸空文。
因此,在政府管理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可以避免只重视形式而忽视实质的问题,提高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性。
其次,在法律与公正方面,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可以确保判决的公正和合理性。
在司法领域,判决的结果应该主要关注案件的实质,即案件的真相和正义。
虽然法律程序非常重要,但过于注重手续而忽视案件的实质将可能导致不公正的判决结果。
因此,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应该在确保程序合法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审理的实质内容,确保判决结果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法律的公正与公平,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安宁。
再次,在商业运作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可以增加商业活动的效益和信誉。
商业活动中,一些商家可能会通过包装、宣传等手段刻意夸大产品的优点,而忽视其质量和实际效果。
然而,这种做法只能在短期内获取经济利益,而丧失了长久经营的基础。
相反,如果商家注重实质内容,即产品的质量和客户的满意度,不仅可以获得信誉和口碑的提升,还能够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
一个成功的商业企业不仅需要良好的外部形象,还需要实际价值和优质产品的支撑。
浅谈“实质重于形式”
浅谈“实质重于形式”"实质重于形式"是指对事物的本质和内在价值更为重要,而不仅仅局限于其外在表象和形式。
它强调的是事物的内在特点和真正的价值,而非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特征上。
这个原则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意义。
在政治领域,实质重于形式强调政府应更注重于解决实际问题,为民众谋福祉,而不仅仅是为了保持权力和形式上的规范。
政府的目标应当是在保持国家稳定和增长的同时,提供民生福祉,解决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权力和形式的正确性。
在商业领域,实质重于形式强调企业应更加关注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而不仅仅是为了营造华丽的形象和外观。
一个企业要真正赢得市场和顾客的认可与信任,必须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赢得口碑。
即使做出再多的宣传和包装,如果产品本身质量不过关,企业的发展和生存都将受到挑战。
在教育领域,实质重于形式强调学校应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和形式的满足。
传统的考试制度过于注重记忆和临时的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和创造力的发展。
因此,教育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实质重于形式的理念还可以运用到法律领域。
法律的目标是保护人民的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而不仅仅是追求法律程序的正确性和形式的完备性。
法律应该以修复和重建社会关系的目标为导向,而不仅仅是为了维护权力和形式的权威性。
此外,实质重于形式也可以应用到个人的生活中。
人们应该更关注自己的内在价值、个性和内心的成长,而不仅仅是追求外在的物质和社会地位。
一个人的快乐和幸福感来自于对生活的真正理解和挖掘,而不仅仅是通过追求名利和权力来获取。
只有真正实现内外的平衡,才能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总之,实质重于形式是一种更加全面和深层次的思考和评判事物的方式。
它提醒我们要注重事物的本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要更加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不仅仅追求形式上的满足。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我国的应用及其意义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我国的应用及其意义作者:费青青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第03期摘要:本文简要从资产、收入的确认,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自建固定资产等方面简要阐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情况以及其意义。
关键词:会计准则;实质;形式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1一、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的内涵1997年,我国发布的《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中首次提到了运用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判断关联方关系,而非仅依据法律形式来确定。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即当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不同时,通常应当强调实质而非形式,以使会计信息更好地反映经济活动,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理性决策的基础。
同样地,这一原则也是世界主要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一致认同的。
在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的今天,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应当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后,如何使会计信息更好地体现出经济活动的实质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在我国的应用(一)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确认为自有资产的情况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是指承租人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采用这种方式租入固定资产,由于企业在实质上获得了该资产所提供的主要经济利益,即租赁期占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的大部分,同时承担了与资产有关的风险,因此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承租企业应当将其作为一项自有资产进行确认并计价入账,同时确认相应的负债,并且在持有期间计提相应的折旧。
按照资产的定义,企业确认资产应当满足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而从法律形式来看,承租人对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不拥有法定所有权,只具有该资产剩余使用年限中大部分时间的控制权。
而正是这种控制权使企业获得租赁资产所能提供的主要经济利益,同时也承担主要风险。
企业会计信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与现实意义
企业会计信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与现实意义【摘要】企业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准确和及时的会计信息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企业会计信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强调会计信息应真实客观,遵循实际发生的经济行为,而不是仅仅追求形式的完美。
在实践中,企业会计信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可以帮助企业避免信息失真、提高信息透明度,从而更好地满足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普及和推广将有助于建立健康的市场经济环境,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本文旨在探讨企业会计信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与现实意义,旨在为企业管理者和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运用、现实意义、推广和普及1. 引言1.1 引言企业会计信息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是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基础,也是外部利益相关者评估企业价值的重要依据。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背景下,企业会计信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被提出,也成为了会计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会计信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形式上的合规性。
这一原则的提出,不仅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提升,更是对企业公平、透明度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只有在信息真实、准确的基础上,企业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赢得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和支持。
在实践中,企业会计信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需要不断地落实和运用。
企业应该重视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加强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应对市场的挑战,保持竞争优势。
企业会计信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提出,不仅是对会计准则的优化,更是对企业管理和经营的规范。
只有坚持这一原则,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正文2.1 企业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企业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浅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浅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一个法律原则,它强调的是事物的实质和内涵比起其形式来更加重要。
这一原则在法律领域被广泛应用,因为在许多情况下,法律并非只看表面,而是要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在本文中,我们将浅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内涵、意义以及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意义。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事物的外在形式很可能掩盖了其真实的本质。
在法律领域,很多时候需要对事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在含义。
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提出,则是为了确保在法律实践中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地处理问题,不被外在形式所左右,而是通过深入的思考和理解来把握事物的真实本质。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于提高法律工作者的专业水平,保障司法公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法律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因为它提出的观点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在司法裁判中,法官需要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认真分析案情和证据,不仅仅是依据形式上的规定来做出判决,而是要根据案情的本质和双方的实际情况来作出公正的裁决。
在立法过程中,需要制定的法律规定也应当体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观点,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规定,而是要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和内在需要。
在很多案例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都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使得司法裁判更加公正、合理,也使得法律的实施更加贴近事物的本质和实际情况。
我们来谈一下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不足之处。
虽然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具体适用需要法律工作者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因为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对事物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才能够正确地应用这一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具体的法律适用中很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因为对于事物的实质和本质的认识有时是很主观的,法律工作者的主观因素很可能会对其判断产生偏差。
浅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浅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在处理问题时,应侧重问题的实际本质而不是表面形式。
在法律、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一、法律方面在法律面前,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法律的实质内容是维护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保障公民权利和合法权益。
而法律形式只是法律实施的一种方式。
如果只重视形式,而忽视实际问题的本质,那么就容易导致法律效果失去原有的目的。
因此,关注实质内容成为法律效力得以发挥、法律公信力的基础。
在处理法律问题时,我们必须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强调法律效果。
二、政治方面在政治方面,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也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领域存在着很多形式而不实质的现象,如浮夸、夸大宣传、人情主义等。
这些现象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导致资源浪费和社会信任的减弱。
如果我们能够关注实际问题的本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可以取得更加实效的政治工作。
三、经济方面在经济方面,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管理者应该坚持以真实为本的原则。
在经营中,只有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提升产品质量、推进技术创新,才能取得市场认可,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
如果企业过分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产品的品质和顾客的需求,就无疑是松散的、欺骗的,这种做法终将被市场所淘汰。
四、教育方面在教育领域,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教育活动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而不是单纯的重视知识的灌输。
传递知识是教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深刻的思考能力和完善的行动能力。
通过关注教育中的实质问题,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
总之,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一项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原则,与法律、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均有关联。
正确理解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能够有效地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和工作质量。
浅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浅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在认定一件事物的性质、效果、关系时,应以其实际的内容为准,而不是只看表面的形式。
这一原则在法律、经济、管理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法律领域,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之一。
它强调的是法律关系的实质效果,而不仅仅看法律条文的字面意思。
法律适用不应仅仅依据当事人的行为形式,而应以实际的意图、目的以及行为的实质为准。
这样做可以避免法律的形式主义,保证法律的公正、公平和实效。
在经济领域,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指的是在经济活动中,关注经济行为的实际效果而不仅仅关注表面的交易形式。
在进行经济决策和交易时,应该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供求关系和交易效果来考虑,而不是只看表面的形式。
这样可以更好地为市场参与者带来利益,并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管理领域,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一种管理思维方式和方法。
它强调的是关注问题的本质和核心,而不是只看表面的表象。
在管理实践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表象上看起来很好,但实际上并不起作用的做法。
实施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能够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避免盲目从事形式上的活动,提高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核心思想是追求真实、客观和合理。
它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种从问题的本质出发的思维方式。
实施这一原则可以有效地避免形式主义和表面功夫,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还能够增加决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具体实践中,有时会面临实质和形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如何权衡二者的关系,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处理。
实施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也需要基于一定的法律、经济和管理知识和经验,才能做出准确、科学的判断和决策。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和方法,能够指导我们在各个领域的实践中更加真实、客观和合理地认识和处理问题。
在法律、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应用中,它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浅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浅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法律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原则,它强调法律问题的解决应以实质为重点,而不是过分注重形式。
在司法实践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为解决各类疑难案件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依据。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相关内容。
我们来说说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体现。
在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问题的实际情况,而不是被表面的形式所迷惑。
因为很多时候,形式可能只是权宜之计,而真正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问题的实质。
比如在合同纠纷中,有些合同可能在形式上看来没有违反法律规定,但是确实损害了对方的利益,这时法院就应该以实质为重,为受损害方主张权益。
在刑事案件中,有些罪犯可能在形式上符合无罪,但是却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法院也应以实质为重,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重要性。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体现,凸显了其在司法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这一原则的制定和发展,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
司法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社会矛盾,而如果司法只注重形式,而不关注实质,就会失去其解决问题的意义。
司法实践中要不断强调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以保证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带来的意义和影响。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提出和应用,对司法实践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它有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因为司法实践中,如果只注重形式,就容易忽略问题的实质,这样就会容易损害公民的权益。
它有助于提高司法公正性。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有助于保证司法裁决能够体现公正和合理,避免因为形式的繁琐而导致司法的不公正。
它有助于增强法治理念。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强调,有助于使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加强法律意识,提高人们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任。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在司法实践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不能是孤立存在的,它要在法律框架下得以适用。
因为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是必须严肃尊重的。
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只是在法律框架下的一种权衡,它并不是绝对的。
浅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浅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应当注重事物的实质和性质,而不是单纯地看到其形式。
这个原则是法律界的一项重要原则,它体现了法律在适用过程中注重实际情况和维护公平正义的宗旨。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提出,是为了防止法律适用中的片面性和形式主义倾向。
因为有时候在具体的法律适用过程中,会出现法律规定与实际情况不符,或者法律规定本身存在漏洞,导致法律适用不公平、不合理。
这时候就需要依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来进行判断和处理,以保证法律适用的公平性和正义性。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提出,对于法律适用的正确性和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法律只有在正确地适用的情况下,才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利益。
所以在具体的法律适用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看到法律规定的字面意义和形式,更要注重事物的本质和实质。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法律适用的各个方面。
比如在合同法中,当一方当事人在实际交易中采取某种特殊形式进行行为,法律适用时就不应只看到这种形式,而应当根据交易的实际情况,判断其性质和主要内容,从而正确适用法律规定。
又比如在刑法中,当犯罪嫌疑人采取某种特殊手段进行犯罪活动,法律适用时也不应当只看到其手段和形式,而应当充分考虑其实质和性质,做出公正的判断和处理。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无处不在,它贯穿了法律适用的方方面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不同的法律适用情况下,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适用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比如在行政法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体现为要注重行政行为的实际效果和造成的后果,而不是单纯地看到其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在经济法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体现为要注重交易的真实意思和实际价值,而不是单纯地看到其表面的文件和手续。
这些都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法律适用中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为法律适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内容。
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思考
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思考一、本文概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作为一种重要的会计和信息披露原则,一直以来在财务报告和审计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一原则强调,在判断经济事项的实质时,不应仅仅局限于其法律形式,而应深入剖析其经济实质,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公正。
本文将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内涵、应用领域及其重要性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分析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一原则,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为企业的决策和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提升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认识,推动其在财务工作中的有效实施,为构建更加透明、公正的财务信息披露体系贡献力量。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不仅是会计领域的重要准则,其在法律、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我们将探讨这一原则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及其意义。
在会计领域,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财务报告时,应当注重经济交易的实质,而非仅关注其法律形式。
例如,在租赁业务中,虽然合同可能规定为经营租赁,但如果租赁期接近资产的使用寿命,且租赁期满时承租方有购买该资产的优先权,那么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这种租赁应被视为融资租赁,以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在法律领域,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同样重要。
在处理法律案件时,法官不仅要看合同的文字表述,更要关注合同背后的真实意图和交易实质。
这有助于避免当事人利用法律漏洞规避法律责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在经济领域,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有助于揭示经济活动的真实本质。
例如,在评估一个项目的经济效益时,我们不能仅看其表面上的投资规模和收益预期,还要深入分析其实际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对社会的影响。
在管理领域,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管理者在决策时,要关注问题的本质和实质,而非仅停留在表面现象。
这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核心,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案。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都体现了其重要性和价值。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摘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法律领域中一个重要原则,其内涵包括强调法律实质和公平正义。
在司法实践中,该原则被广泛应用于合同法领域和刑事诉讼中,帮助确保尊重当事人的权益和维护公平正义。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与公平正义的关系密切,两者相辅相成。
该原则的普遍适用性在法律实践中得到体现,对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启示意义,将为法律领域的进步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司法实践、公平正义、合同法、刑事诉讼、法律实践、研究展望、适用性、内涵。
1. 引言1.1 意义和背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法律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它强调的是法律关系的实质性内容和正义本质优于形式上的规定和程序要求。
这一原则的提出,旨在保证法律的公平和正义,避免法律制度的僵化和规则主义。
在司法实践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被广泛运用,为法律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方针。
特别是在合同法领域和刑事诉讼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更是凸显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律环境的变化,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也逐渐受到关注。
在推动法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进程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适用不仅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能够提升司法公正和效率。
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不仅有助于完善法律制度,更有助于促进法治建设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本文探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法律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对司法实践和合同法、刑事诉讼等领域的具体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内涵和实践应用,旨在探讨其与公平正义的关系,以及对法律实践的启示。
本文还将探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普遍适用性,以及展望未来对该原则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通过对该原则的全面剖析,旨在为完善我国法律体系、推动司法公正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内涵"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内涵"是指在法律适用中,应优先考虑事物的实质而非其形式。
浅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浅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一种法律上重要的原则,它的本质是强调法律实质的重要性胜于法律形式。
在司法实践中,这一原则被广泛运用,用以解决各种法律纠纷和争议。
本文将就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作用。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法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法律逻辑原则,它强调的是对于法律关系和法律行为的评价,应该以其实际情况来看待,而非仅仅以其形式。
这一原则起源于古代法律学说,在当时的司法实践中,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法律实质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形式往往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而真正的关键在于实质。
这一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了不断的加强和强调,在如今的法律实践中已成为司法裁判的基本法律理念之一。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重要性在于它体现了法律的社会功能和价值观念。
法律的本质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如果法律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规定而忽视了实质,那么就无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际上是对法律社会功能的一种深刻思考和理解,它让人们不断关注法律的本质和意义,将法律的规定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为司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在司法实践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常常被用来解决各种法律纠纷和争议。
在合同法领域,如果一份合同在形式上虽然符合法律规定,但实际上存在欺诈、胁迫等行为,那么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法院就有权利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合同无效的裁决。
又在民事责任法领域,如果一方当事人以虚构的理由要求另一方承担民事责任,法院也会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判断其是否真正存在违法行为和责任归属,并对之作出判决。
这些实例都充分显示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它为法律的公正裁判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与此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也为法律的完善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路径。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中,法律的形式也需要不断适应和调整,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和完善法律的逻辑思路。
通过对法律实质和形式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的内在逻辑和内涵,不断完善和发展法律体系,使之更符合社会现实和司法实践的需要。
企业会计信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与现实意义
企业会计信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与现实意义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企业,它的健康发展和我国社会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在2006年,新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此中加入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强化了实质重于形式的意义,参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利用和必要注重的事变。
本文从国内外对该原则的界定开始,简要分析了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的关系,以新会计准则为主线,论述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具体运用,以及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怎样有助于我们更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标签:实质重于形式;应用;现实意义一、引言目前我国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经济现象,要求会计人员在实际会计工作中必须要保证会计核算信息与经济事实相匹配。
2006年,我国发布了新的管账准则,其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被提出,且请求遍及的应用于管账的工作中,使其发挥着不可替换的功用,在该原则得以落实的情况下也许可以让管账核算信息和客观经济事实相符合,可以让财会工作对企业的日常经济运营有所帮助;另外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也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体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些企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要求会计做假账,会计信息失真的额现象越来越严重,会计核算如果没有以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就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有利于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促进企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稳步发展。
二、实质重于形式在美、英、法、中国的界定对照1.该项原则在美国对应相应准则中的描写美国财政会计准则委员会以为可靠性、真实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某种程度上是同等的,FASB第2号概念公报《会计信息的质量特点》中指出:“实质重于形式没有包含在的概念框架里,大要因为它是过剩的,但它有它自己的支持者,而可靠性,特别是真实表述特点没有为居于次要职位地方的实质重于形式的管账表述留出空间,该原则是一个难以切确界说的含糊不清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1-2第1章绪论5-12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5-7 1.1.1 研究背景6-7 1.1.2 选题意义71.2 国内外文献回顾与综述7-10 1.2.1 国外研究文献7-8 1.2.2 国内研究文献8-10 1.2.3 文献综述101.3 研究思路及文章结构10-12 1.3.1 研究思路101.3.2 文章逻辑结构10-12 第2章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研究的理论基础12-172.1 实质重于形式的理论分析12-14 2.1.1 实质重于形式的哲学依据12-13 2.1.2 相关概念的界定132.1.3 法律中的运用与借鉴13-14 2.2 会计与法律对经济活动的映射关系14-17 2.2.1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溯源14-15 2.2.2 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15-16 2.2.3 会计要素与法律概念16-17 第3章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历程与不同观点17-233.1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历程17-193.1.1 英国会计核算中的运用历程173.1.2 美国会计核算中的运用历程17-18 3.1.3 法国会计核算中的运用历程183.1.4 我国会计核算中的运用历程18-19 3.2 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两种观点19-20 3.2.1 是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193.2.2 是对其他会计原则的修正19-20 3.3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关系20-23 3.3.1 与可靠性原则20-21 3.3.2 与可比性原则213.3.3 与谨慎性原则213.3.4 与重要性原则213.3.5 与权责发生制21-23 第4章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准则中的运用23-354.1 基本准则中的运用23-25 4.1.1 资产要素确认234.1.2 负债要素确认23-24 4.1.3 收入要素确认244.1.4 费用要素确认244.1.5 会计要素计量上的运用244.1.6 财务报告披露上的运用24-25 4.2 具体准则中的运用25-31 4.2.1 或有负债的确认254.2.2 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25-27 4.2.3 售后回购的处理274.2.4 借款费用资本化处理的要求27-28 4.2.5 建造合同的分立与合并处理28-29 4.2.6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处理294.2.7 投资性房地产的反映和核算29-30 4.2.8 职工薪酬的核算范围30-31 4.3 新旧会计准则中的运用比较31-35 第5章运用时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35-415.1 会计核算中“实质与形式不符”事项35-37 5.1.1 资产减值准备中“实质与形式不符”事项355.1.2 非货币性交易中“实质与形式不符”事项35-36 5.1.3 债务重组中“实质与形式不符””事项36-37 5.2 实际运用时存在的不足37-38 5.2.1 容易被企业规避和滥用375.2.2 容易成为操纵利润的工具37-38 5.2.3 容易过分强调385.3 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38-41 5.3.1 会计基础薄弱38-39 5.3.2 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差异395.3.3 人为操纵39-41 第6章研究的启示41-456.1 有助于指导会计实务41-42 6.1.1 增强职业判断意识416.1.2 提高自身素质41-42 6.1.3 提高职业道德水平426.1.4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426.2 有助于防范审计风险42-436.3 有助于完善会计准则43-446.4 有助于国际会计趋同理念的形成44-45结论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现实意义杨玫(华能国际山东分公司,济南250002)摘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会计核算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要求,更是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贯穿会计运行的各个环节;它涉及企业内外部的各种经济事项;它还扩展到了与会计相关的各项业务中。
关键词:实质重于形式;会计信息;质量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154(2oo5)01—0094-03The Operation Significance of”Principle of Regarding Substantiality more Importan t than Formality”YANGMei(Huaneng Power Intemationa1.INC Shandong Branch,Jinan 250002,China)Abstract:The principle of regarding substantiality more important than formality (the”PRSMITF”)is a basic rule in financial ac—countings.Presentation of the”PRSMITF ”is not only a requirement in accordan 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Marxist philosophy but also thenee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 d intellectual economy.Also。
the”PRSMITF”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orporate accountingpractices by running through every links of accounting activities,stepping in every business matters inside an d outside of an enterpriseand expandingitsinfluenceinto every businessthat concerns accountings.The”PRSMITF”pLay8 aunique rolein businessactivitiesengagedinanenterprise。
oreveninan industryan din alocal~sinn.KeyWords:”PrincipleofRegardingSubstantialitymore:ImportantthanFormality’’:AccountingInformation;Quality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产生的背景(一)涵义实质重于形式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1970年发布的第四号公告一基本概念与会计原则。
APB指出,财务会计应强调交易或事项的经济性质,而不论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是否与其经济本质相符。
我国首次提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在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中。
《企业会计制度》中也同样明确指出,企业会计核算应以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为依据,而不是其法律形式。
由此可以看出,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主要意义在于,当经济事项的实质与其外在形式不一致时。
应以该事项的经济实质来进行会计核算,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理论依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理论基础是“现象与本质”的哲学观点。
我们要认识一事物,必须去认识它的本质,而不能仅根据它的表面现象来判断。
所以,对经收稿日期:2004—1l一19—— 94——XUEBA0济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核算时,也要抓住其本质。
(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实践要求1、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及其配置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征。
只有将经济行为的真实面目呈现出来,处于整个经济网络中的各方的利益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保障,经济也就能够得到良性发展。
因此,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信息社会里,准确、真实的信息是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
会计信息已成为信息使用者赖以决策和分析的基础,帮助人们选择方案、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而经济交易的实质就成为会计信息有用的重要保证。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应用(一)从纵向看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贯穿于整个会计运行的各个环节2005年2月第1期(总第65期)山东行政学1、会计确认(1)资产要素确认。
资产通常是以是否拥有所有权作为判断标准的,融资租赁资产是否应该作为企业的资产呢?从法律形式上讲,融资租赁方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由于融资租赁期限一般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而且租赁期满后,承租企业有廉价购买该资产的优先权,因此实质上承租方控制了租赁物。
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承租企业应把租赁物确认为企业资产。
(2)负债要素确认。
在我国会计实务中,长期借款的利息按实际发生数计提,借计“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等相关科目,贷计“长期借款”科目。
假如借款利息要在下一个会计年度支付,那么此利息应算作流动负债,但由于此利息记人了“长期借款”,年末的资产负债表里此利息被记录在了长期负债里。
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我们应将此利息列入流动负债下的“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项目。
(3)收入要素的确认。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在商品交易中,强调企业在确认收入时应从实质上判断商品所有权的主要风险与报酬的转移,而不是形式上的商品是否已经发出;强调企业实质上的经济利益是否能流入企业,不再注重形式上是否已经取得收取价款的权利。
(4)费用要素的确认。
对费用的确认,我们要判断某项费用在当期确认还是资本化,这就需要判断费用的经济实质。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应当予以资本化;在筹建期内发生的,应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在开始生产经营当月一次计入当期损益;在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应计人当期损益。
2、会计计量会计计量是会计人员运用一定的计量模式,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所做的货币定量,并产生以货币定量信息为主的会计信息的处理过程。
通胀条件下会计计量模式由名义货币单位转向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精神。
3、会计记录企业为了充分利用闲置的资金而购入一批有价证券,并不准备长期持有,后来可能因为某种原因(如预计该证券市价将上涨),而实际持有时间超过l2个月,会计记录是否应该由短期投资转为长期投资?从形式上看,这一转变符合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的时间界定,但从这项投资的经济实质看,是为了获取现实的利益,这是短期投资的投资目的,所以不需要做账户调整。
4、会计报告会计报告中对期后事项的处理也是依据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由于期后事项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会计报表并未对其进行反映,但本着充分揭示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要在附注中披露,并应根据数额和影响大小决定是否对报表项目及其金额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