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2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练习 鲁教版五四制.doc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详细解析
2.25亿年前--完整的泛大 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6500万年以前--完全分开
6.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每一块个大陆都携带 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地球其他大陆也 都发现恐龙化石
由此推断“泛大陆” 分裂成四部分。
恐龙遍布于世界各地 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 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
写恐龙化石是为了利用恐龙 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 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 给大陆漂移假说提供有力证据, 进而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 龙自己在迁移。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 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 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 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 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 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 块下面俯冲。
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 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 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 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 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 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4.我们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什么现实意义? (用文中原话回答)
写作特色
1.恰当使用多种说明方法。 两篇文章都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作比较、 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尤其是举例子使用得 十分恰当。如《恐龙无处不在》用“在地球的其他 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来说明“恐龙确实遍 布于世界各地”。
《被压扁的沙子》中则列举“斯石英”“金刚石” “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 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 的。作者注意了行文材料的选择,利用人们熟悉的事物 来说明深刻的道理,使被说明的事物浅显易懂。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PPT课件7-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严谨的思维 求实的结论
2.顺序
文章总体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例如: 第一段(“在过去的九年里……会得到解决”) 采用的是从整体到部分的结构 第二段到第四段采用的是从原因到结果的顺序 (这可以从第四段的关键词“因此”得出) 第五段采用的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 (现象:科学家讨论学术问题。本质:为未来 可能面临的灾难做准备)
18.被压扁的沙子
• 作者简介:艾萨克·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 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世界顶尖级科 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 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 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 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 等身”的地步。是20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 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 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 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 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
这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 而科学的说明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 巨大压力。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 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说明被压扁的沙子比普通的沙子 要重得多。
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 “斯石英”
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使 人概念清晰。
在这种情况下,它可以通过火山 喷发携带到地表。
1.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 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 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 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 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的解释, 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 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 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 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恐龙为何会绝迹?这一问题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 间里既引起了科学家和大众的兴趣,也令他们困惑 不已,因而也出现了大量不切实际的理论,有些甚 至十分好笑。例如,认为恐龙的灭绝是因为它们的 躯体太庞大而导致交配困难——雄性恐龙在交配过程 中可能会压垮它的配偶。另一种理论就是,随着植 物的进化,恐龙的饮食发生改变,最后导致致命的 便秘。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恐龙下的蛋全被刚刚进 化的而且更加灵活聪明的动物——哺乳类动物吃掉了。 有的认为是新出现的疾病使恐龙在地球上消失。一 种更令人信服的理论是以恐龙时代的玛瑙化石中的 气泡为依据。这种空气中氧的含量比现代空气中得 氧含量要高出50%。可能是随着氧气浓度逐渐下降 至今天的浓度标准,恐龙就因窒息而死掉。
第0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 击地球的结果。
“可能”表推测,并不完全肯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准确性、严谨性。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研 读 课 文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liyongqiang 李永强
李永金强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恐龙灭绝的假 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大争论。美国科普 作家阿西莫夫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中受到 启发,追寻恐龙灭绝原因,写成此文。
读一读
huì
xī jié
彗 星 潮汐 劫难
yǔn
sù
zhàng
陨石 追溯 膨胀
研 读 课 文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本文李永说强 明了什么问题?
李永似强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
的地壳深处。
“似乎”和“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似乎”
表示一种猜测语气,“肯定”表示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用“似乎”
一词是因为无法确定地壳深处有没有斯石英,用“肯定”是因为根
据客观条件可以推测地壳深处有斯石英的存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准确性与严谨性。
举例说明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6500年前的生物 “大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引出恐龙灭绝的又一个 墨剑飘雨 原因——“火山墨剑说飘雨”。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研 读 课 文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李永强
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课被压扁的沙子
4、第七自然段的括号中的补充说明文字的作 用是什么? 作者用“非常纯的沙子”来说明“二氧 化硅”,使这个科学术语变得通俗易懂,更容 易被读者理解。(用这句话来说明普通沙子是 完全有可能由撞击作用而形成石英的,但是斯 石英形成以后再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这是不 可能的)
主题思想
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 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 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 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 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 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1、概括本文内容: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 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 种科学假说?
“撞击说”和“火山
说”;
2、文章怎样引出“撞击说”的?找出有
关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 “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 现了稀有金属铱” 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 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这也许是导致所有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生 物灭绝的原因。
说明方法-作比较
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中,谈到斯石英和普通沙 子的区别时,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运用了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 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在《恐龙无处不有》 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 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 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3、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曾有过一次 “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这句话 中的“大灭绝”“大劫难”分别指什么? 大灭绝:是指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 生物的灭绝。 大劫难: 指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 球的撞击,而引起火山喷发、大火、 潮汐大浪等一系列灾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相互影响。
生物学: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科学疑问:南极恐龙化石从何而来? 证
地质学:大陆分裂带走恐龙
明
证明结论:“板块构造理论”
3.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将高深的科学知识介绍得明白透彻、通俗易懂的? 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 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4.科学家经过思考、分析得出跨领域的新知,对此你有什么感悟? 善于联想、想象。 科学假设、推理。 多角度思考问题。
精读思考
《恐龙无处不在》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 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个例子是如何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 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结 论的?
读准下列加色字字音
臀(tÚn) 骨骼(gé) 漂移(piāo) 褶皱(zhě) 彗星(huì) 潮汐(xī) 陨石(yǔ)
理解下列词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中的意思
漂移: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致密:细致而精密。 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课文可分三部分:提出问题(第⑴段)——分析问题(⑵—⒁)——得 出结论(第⒂段)
《被压扁的沙子》
⑴段:提出问题,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⑵段:引用报道说明恐龙灭绝可能是由外星撞击地球导致的。 ⑶段:从“撞击说”引出反论“火山说”。(举例子) ⑷段:总结恐龙灭绝的两种主要原因,承上启下。 ⑸段:点明探讨“撞击说”和“火山说”的深远意义。(学术问题与现实问题) ⑹段:归纳科学家寻找证据验证两种理论,为下文做铺垫。 ⑺段:举例科学家发现“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形成原因,照应题目(作比 较)。 ⑻段:介绍斯石英的性质,为下文它能印证外星撞击做铺垫。 ⑼段:用斯石英与金刚石作比较,进一步说明斯石英的性质(举例子)。 被压扁与缓慢反弹或向外扩散。 ⑽段:说明斯石英加热到一定程度能够变为普通沙子(列数字)。 ⑾段:说明斯石英只存在于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⑿段:说明斯石英是在巨大压力下瞬间形成的。 ⒀段:用事实说明斯石英不可能出现在火山活动地区。(否定“火山说”)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及赏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恐龙无处不在我们对于恐龙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化石。
这些巨大的爬行动物在地球上生存了约1.5亿年,但在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
它们的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这表明它们曾经广泛分布。
那么,为什么恐龙会在地球上如此广泛地分布呢?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恐龙因为体型巨大,需要在洞中筑巢,持续不断的降雨可以淹没洞穴,杀死恐龙。
但是,这种假说无法解释为什么恐龙在南极也有发现。
难道恐龙能够穿越冰雪覆盖的大陆,抵达南极吗?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大陆漂移导致了恐龙的广泛分布。
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上曾经只有一块巨大的陆地,称为“泛大陆”。
后来,这块大陆分裂开来,漂移到了不同的位置,形成了今天的大陆。
恐龙在泛大陆上广泛分布,随后因为大陆漂移,它们的化石也出现在了各个大陆。
被压扁的沙子如果你在沙滩上行走,你可能会发现一些被压扁的沙子。
这些沙子曾经是圆润的,但现在被压得扁平。
这是为什么呢?这些被压扁的沙子,其实是沉积岩的一种。
当沙子被沉积在海底或湖底时,上面的沉积物不断堆积,对下面的沙子产生巨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会把沙子压扁,使其失去原有的形状。
这些被压扁的沙子,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地球历史的重要信息。
通过对这些沙子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诞生的。
赏析:阿西莫夫的这两篇短文,语言简洁明了,内容深入浅出,为我们展现了恐龙和沙子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话题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恐龙为何无处不在,以及沙子为何会被压扁,更可以领略到科学的魅力所在。
在《恐龙无处不在》中,阿西莫夫通过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式,引导我们思考恐龙广泛分布的原因。
他运用了大陆漂移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使我们对这一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这篇文章也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认识到科学是需要不断提出假设并验证的过程。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ppt课件
“也许”表示推测,说明现在的结论只是大胆的推测,目 前还没有十分确凿的证据,也许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和严密性。
品味作者语言,感受科普风采
3.科普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性,常常体现在限制词的使用 上,这些词语的使用能使笼统变为具体,模糊变为准确,请 阅读以下句子,体会其中的加点词的作用。
的由来。 ( 抵达 )到达。
初读课文,明确两种学说
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 假说,请根据课文内容分别解释这两种学说。
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深入到了地壳内部,
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 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从而导致包 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
字词识记
彗星( huì ) 排斥( chì ) 追溯( sù )
潮汐( xī ) 趋势( qū ) 致密( zhì )
溶( rónɡ )溶化 熔( rónɡ )熔化
陨( yǔn )陨石 殒( yǔn )殒命
字词识记
( 劫难 )灾难,灾祸。 ( 致密 )细而密,细致精密。 ( 趋势 )事物发展的动向。 (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准确地说明在一定条件下, 斯石英可以变为普通沙子,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品味作者语言,感受科普风采
2.科普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性,常常体现在限制词的使用 上,这些词语的使用能使笼统变为具体,模糊变为准确,请 阅读以下句子,体会其中的加点词的作用。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 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者是怎样证明“撞击说”成立的?
压力促其形成,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
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这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在第二篇短文中,恐龙灭绝的原因则成为探讨的主题。
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
二、这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试任选其中一篇,分析其思路。
参考答案:【示例一】《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从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出发,联系到其他大陆也有恐龙化石,从而说明恐龙无处不有;然后又写到现代两栖动物不能在南极生存,但在南极确实发现了两栖动物的化石,从而推论出不是恐龙在迁移,而是大陆在漂移。
最终得出结论:恐龙的灭绝和大陆漂移有关。
【示例二】《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作者首先通过新闻报道和一些科学家的观点,引出目前存在的造成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然后根据地质学上的发现进行推理分析,对这两种理论进行论证,并最终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类撞击。
3.即非常纯的沙子。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点拨:回答本题首先一定要读懂括号前语句的含义,然后再分析括号内语句的含义,最后分析其对前面语句起什么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1.这一句补充说清楚明了大陆漂移假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说明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就在一起。
2.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
大灾难。”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1: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 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 证据2: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 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 果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初读课文,独立思考
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恐龙灭绝的原因
阅读课文,分组讨论: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 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 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撞 击 说
③得出结论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 的新的有力证据。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不同科学领 域之间是紧 密相连 (总 起)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有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
(分 说)
大 陆 漂 移 学 说 成 立
(总结)
思考: 有关恐龙化石与大陆漂移的 推理分别涉及到了哪些学科?从 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短文二
第二课时 被压扁的沙子
地震
火山爆发
海 啸
龙卷风
恐龙的灭亡
大约一直到七千万年前,恐龙还是统治地球的 霸主。然而六千五百万年前,它们全部灭绝了。而 且,整个灭绝过程还很可能是在仅仅数月内发生的。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至今仍是一个谜。科学家 曾提出各种不同理论,来解释这灭亡之谜,如陨石 撞击地球说、大规模火山爆发说、疾病说或食物中 毒说……恐龙灭亡之谜,科学家仍在探索。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完整版
大约在2亿年前 大陆是......
.
5000万年前 大陆......
.
现在 大陆成了......
.
3. 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 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 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 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 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
发现问题 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
上去的呢?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
找出答案 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后来“泛大陆”又分成四个部分—— 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 去。
得出结论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
.
不同科学领 域之间是紧
密相连
(总起)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大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陆 漂
恐龙无处不有
移 学
说
恐龙不会迁徙
成
立
大陆漂移
(总结)
(具体说明)
.
分析文章结构: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引
总 出说明内容。
分 总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
第三部分(15):总结说明内容,
撞
击
说
火山说
.
撞击说:
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 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 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 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 导致所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获取主要信息,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2.利用数学推理的方式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学习事理说明文层层推进,注重逻辑的特点。
3.帮助学生体会科学的思考方法,并结合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1.学习事理说明文层层推进,注重逻辑的特点。
2.体会科学的思考方法,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精讲点拨教学流程:环节一:了解一个原则首先回顾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有》学习的内容,提问:《恐龙无处不在》作者是围绕哪个观点来层层推理说明的?并结合文章内容解读这句话的意思。
(板书:不同科学领域紧密相连)《恐龙无处不有》一一通过恐龙无处不有,证实板块构造学说,考古学、生物学方面的发现,对地质学产生了影响。
接下来默读《被压扁的沙子》,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再次解读这句话。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J《被压扁的沙子》一一通过被压扁的沙子存在条件分析,证明恐龙灭绝更可能是受到撞击。
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的发现,对生物学产生了影响。
过渡语: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不同学科之间是否这样呢?让我们尝试用数学的思维学语文。
环节二:学习一种思路第一步:利用数学推理的方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
请跳读课文,勾画相关词句,完成下面的推理题。
已知: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
求证: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学生讨论,反馈。
预设:证明:团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
假设:恐龙灭绝的原因是“火山说〃或“撞击说El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团有斯石英的地方发生过撞击。
团斯石英遇高温会变为普通沙子。
又EI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斯石英。
国有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有巨大撞击,却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Er火山说〃不成立,“撞击说〃可行。
又EI科学发现,在恐龙灭绝的同龄岩层中确定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被压扁的沙子》10
(括号里的句子用了反问句式,体现作者的幽默和思维的活 跃。)
小结: 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本文不仅通过科学严密的语言,
讲究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运用科学准确的数据、恰当 使用限制性的词语和表估计猜测的词语、字斟句酌最准确 恰当的实词等,为我们讲解了科学知识,还通过运用举例 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增加补充文字说明, 都可以达到语言表达准确严谨的效果。形象化的拟人,诙 谐幽默的表达,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 的科学论证为幽默风趣的类比,既体现科学小品文“理”与 “趣”完美结合的特点,又让我们充分感受到阿西莫夫作为 科学家的精神和情怀。
《被压扁的沙子》7
(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说出是沙子的学名,另一方 面强调非常纯的沙子才成为“二氧化硅”,一般沙子含有杂质。)
D (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
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被压扁的沙子》5
括号内的文字是俏皮话,但也不无道理,作者用这种假设强调天文 学研究的意义,作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把深奥的道理讲得简单明了
这是“板块构造”理论的一个例证。《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中自第6段起阐述 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本题的材料,说明了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会在分界 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海沟。
2、印证:加一加,请为本文的科学观点补充一个例子。 科学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
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理脉络,看思路,赏理趣
1.速读《恐龙无处不有》,梳理文章的推理过程。
现象:1986年1月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恐龙无处不有。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之《被压扁的沙子》课件PPT
八年级语文课件
六、逻辑顺序
八年级语文课件
指按照人们思维发展的顺序,进行合理的推论而得出科学结论的思维 过程,写作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是通常会采用这种符合思维顺序的方 法作为行文思路,这就使逻辑顺序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共同成为说 明文的三大说明顺序。
六、逻辑顺序---作者是如何推理的?
八年级语文课件
八年级语文课件
《被压扁的沙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远 古 恐
龙 图 片
恐龙化石
恐龙蛋
恐龙的灭绝原因
6500万年前的一天恐龙们 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 地嬉戏,觅食。
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 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 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 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 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 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 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
(2)两篇文章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哪些相同之处?
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十、文题研究
八年级语文课件
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
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
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作“二氧化硅”,括号中的补充说明,使表述更严谨,达意更准确。
知道如何来 “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 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
由以上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
《被压扁的沙子》优秀实用课件
“争论不休”说明科学家严谨求实的 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是对争论结 果的预见和前瞻,表达了对科学终将揭示 真理的坚定信念。
合作探究
文章是怎样引出“撞击说”的?
文章由“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 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推论: “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 撞击地球的结果”,“这也许是导致 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 绝的原因”。
知识链接
科普作品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 为主要目的的作品。“科普”就是科学普及 的意思。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为基 本载体,现今也常以视频等其他形式出现。 其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 展现科学魅力。
字音字形
铱(yī) 劫难(jié) 趋势(qū) 追溯(sù)
彗星(huì) 二氧化硅(guī) 膨胀(péng zhàng) 衍射(yǎn)
写作特色
(2)语言简明、严谨、风趣。 语言简明又不失生动。如,“你也可
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 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在幽默风趣中,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科普短文,通过对“被压 扁的沙子”——斯石英的产生、分布、特 性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恐 龙灭绝的观点。本文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 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进行 说明,见解新颖。同时文中语言也很有特 点。
合作探究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 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句话 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可能”表示推测,并 不完全肯定,这样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被压扁的沙子
•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及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到处 迁移。( )
• 4.《被压扁旳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 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旳,在 一种科学领域旳新发觉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旳道理。( )
到目前为止,恐龙灭亡旳原因一直被以为是因为小行星 撞击地球而造成旳,然而近日科学家们利用地质学和古生 物学旳手段得出了新旳结论,即恐龙旳灭亡是因为地球火 山旳大暴发,而这一理论得到了系列旳证明。 以海尔达 ·凯勒为首旳美国学者经过对洋底深处沉积物层中矿物微 粒进行旳分析推测,恐龙灭亡是因为印度洋底火山旳暴发 。研究显示,在地心活动剧烈、地表巨变旳时期,大量岩 浆形成柱状喷发,这么来自地幔旳高温物质就在地表蔓延 流动开来,据推测岩浆覆盖了半径约为500公里旳面积。 而这么旳暴发连续了一两百万年,并形成了上百万立方千 米旳熔岩,恐龙也就无可防止地灭亡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不__同__科__学__领__域__之__间__是__紧__密__相__连_ 旳。在一种科
学领域旳新发觉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 处?(从阐明顺序、阐明措施、阐 明角度、阐明语言方面比较)
a.阐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旳 都是逻辑顺序,重在阐明事理, 在短小旳篇幅内,将抽象旳科学 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进一步 浅出地解释清楚。
6500万年前形成旳沉积物薄层中,发觉 了稀有金属铱。
这可能是因为一种巨大旳小行星或彗星对 地球撞击旳成果。
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使 许多尘埃进入平流层,造成很长一段时间内阳 光无法到达地球表面。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之《被压扁的沙子》原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之《被压扁的沙子》原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之《被压扁的沙子》原文被压扁的沙子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
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
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
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2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
的沙子》练习鲁教版五四制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领yù() 2.yǎn()射
3.二氧化guī() 4.排chì()
二、找出每组字形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
1.()
A.尘埃 B.至密 C.繁盛 D.熔化
2.()
A.膨胀 B.陨石 C.流逝 D.砥达
三、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
2.褶皱()____________________
3.追溯()____________________
4.劫难()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
五、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六、阅读
(一)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
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
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
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
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
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
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
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
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
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
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词。
地幔():
地核():
蜕变():
2.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
3.“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
4.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
5.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一个是6880℃,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
6.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
()
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
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
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
7.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一、1.域 2.衍 3.硅 4.斥
二、1.B 2.D
三、1.fèng;比喻事物完善周密,找不出什么毛病。
2.zhě zhòu;由于地壳运
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3.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4.jié;灾难;灾祸。
四、1.作比较 2.举例子 3.打比方 4.分类别
五、1.√ 2.√ 3.× 4.√
六、(一)1.màn,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
hé,地球的中心部分。
tuì,发生质变。
2.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之所以选用铁来进行实验,是因为地核的外核是熔铁。
3.“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
4.在本文中特指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的现象。
5.后者可信;因为前者是用类推法估计的,后者是用模拟实验得出的。
6.D 7.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引资料、打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