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 精品全套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学讲稿ppt课件

中医学讲稿ppt课件
《中医学》
薛霁
1
ppt课件.
第一章 导 论
前言 第一节 第二节
点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目录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
2
ppt课件.
前言
1、中医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 “中医”的含义是什么? 中医学是一门科学?技术?自然哲
5
ppt课件.
前言
2、《中医学》的学习目的
(1)通过《中医学》学习,了解中医学所蕴 含的丰富而深邃的文、史、哲知识,弘扬中 医传统文化,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2)正确理解与把握《中医学》有别于现代 医学体系的基本特点与基础知识,通过了解 不同医学体系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认识差异, 增强对人类复杂生命奥秘不断探索的兴趣。
“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又称 摄生。生,是生命、生存、生长;养, 即保养、补养、摄养。养生就是调摄生 命、保持健康以达到长寿。
“养生”的内涵: 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 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16
ppt课件.
中医养生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括形神共养、 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 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 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
19
ppt课件.
返回目录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天人合一) ⒈生理病理 ⑴季节气候 ⑵昼夜晨昏 ⑶地区方域环境 ⒉诊断治疗 ⑴诊断:综合致病内外因素 ⑵治疗:三因制宜
(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中医医学模式:人—自然—社会心理
20
ppt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完整ppt课件

中医学完整ppt课件
触诊技巧
通过触摸患者的皮肤、肌肉、骨骼等部位,了解患者的体温、湿度、弹性、压痛等情况,有助于对疾病的辨证施 治。例如,腹部触诊可以了解脏腑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有无压痛等。
03
中药基础知识与分类应用
中药性能特点及配伍禁忌
性能特点
中药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性能特点,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脏腑经络的作用倾向。
社交互动 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分享心情 和经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支持力 量。
规律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对于心理健康 至关重要。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
06
疾病预防策略与中医治未病思想
常见疾病预防策略分析
生活方式调整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心理平衡
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禁忌包括十八反、十九畏等,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或降低、破坏药效,应避 免配合使用。
常见中草药种类和功效介绍
01
02
03
04
解表药
如麻黄、桂枝等,具有发汗解 表作用,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
表证。
清热药
如金银花、连翘等,具有清热 解毒作用,用于治疗热毒血痢
等里热证。
祛湿药
如苍术、厚朴等,具有祛湿作 用,用于治疗湿阻中焦等湿证。
针刺方法演示
包括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基本针刺方法的演示,以 及补泻手法的介绍。
推拿手法介绍及操作注意事项
推拿手法介绍
包括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常用推拿手法 的介绍。
操作注意事项
推拿操作前需明确诊断,注意手法力度、频率和时间,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同时,推拿过程中需观察患者 反应,及时调整手法。

中医学教学课件

中医学教学课件
第20页,共66页。
6.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
• 中西医汇通:在抗争“废止中医”的同时,学
习西医,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
• 指导思想:“东西文化,应相互容纳,科学得 哲学以深造,哲学赖科学以证实,将来道器 合一,为物不二,冶古今中外于一炉”。
第21页,共66页。
6.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
• 中医学来源于感性认识,服务于理性实 践。
第3页,共66页。
第一章 中医学总论
• 中医学是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 法思想指导下,通过临床实践的积累, 逐步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的传统 医学。
中医学的特征:
以综合的方法为主
从宏观的角度
动态地研究人体各种内在联系
祥于机能 略于结构
现代医学的特征:
• 战国晚期,先哲们还根据五行的特点,将自然界 的许多事物或现象,最终归纳为五大类。并认为 五者之间有着内在的次序和联系,遂建构起一整 体关联的世界图景。这一学说渗透进入中医学, 成为中医学家认识生命的一大方法。
• 了解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异同
•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第36页,共66页。
中医学总论复习思考题
• 中医学和西医学有何不同? •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37页,共66页。
第二章
第38页,共66页。
第39页,共66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它 萌生于商周,成熟于战国与秦汉之际。 是用来解释宇宙和自然的理性知识,包 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方法论的内容。
• 晋至隋唐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辉煌时期。
三个特点:
• (1)学科分支日趋成熟:如脉学、病因病机学、 针灸学、妇科学、儿科学、外伤科学都出现了专 著。

中医学PPT

中医学PPT

05
中医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针灸治疗头痛
总结词
中医理论认为,头痛的原因有很多,针灸是一种有效的治疗 方法。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头痛主要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达到舒缓神经系 统、促进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等作用,从而缓解头痛的症 状。针灸治疗头痛的优点包括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等。
案例二:拔罐治疗颈椎病
总结词
适应症
拔罐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如疼痛、神经系统疾病、内科疾病等 。
操作方法
拔罐疗法包括火罐、水罐和抽气罐三种方式,最常用的是火罐。
推拿疗法
作用原理
推拿疗法通过刺激肌肉和穴位,缓解肌肉紧张, 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适应症
推拿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如疼痛、神经系统疾 病、内科疾病等。
操作方法
推拿疗法包括多种手法,如揉、捏、按、摩、拍 等,根据不同的疾病和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法。
实践指导价值
书中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具有很高的实践指导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中 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神农本草经》
古代药物学典籍
这部经典之作主要介绍了中药材的性味、功效和主治,是中药药理学的基础。
中药材的分类
书中药材分为上、中、下三品,不同品种的药材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为中药 材的分类和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完善健康保障体系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预防和调理,中西医结合可以完善健康保障体系,从单纯的疾病 治疗向全面健康管理转变。
推动医学教育和研究
中西医结合可以推动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为医学教育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学在非医疗领域的应用
01
养生保健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预防为主,可以为人们提供全面的养生保健方案

中医学ppt课件 179p

中医学ppt课件 179p

中药学



1.南北朝时代医家著《炮炙论》、《神农 本草经集注》,对中药学有显著的发展。 2.唐代医家编著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 最早的一部药典。收药物844种,图文并茂。 3.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 药1892种,分16纲、60类(目),附方 11000多首。对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 贡献。
中医学
第一节 中医药学的历史沿革


一、中医学发展的历史纵观 中医理论本系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六个 阶段: 1、春秋战国→孕育阶段 2、秦汉→奠基阶段 3、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和临床发展阶段



4、宋、金、元→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 5、明、清→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阶段 6、近现代→坎坷进步中孕育着新的腾飞 二、孕育中医学术的人文背景 1、中国农耕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2、人文地理的隔绝状态对中医学的影响



二、具体的有特色的中医认知方法: 1、司外揣内 2、援物比类 3、心法和顿悟 4、试探和反证
第四节 中医学未来发展展望

一、调整—世界医学发展的一大特点 二、融合与互补—中国医学发展的必然态 势(中西融合)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说 1.阴阳的概念
2.阴阳的归类划分的规律
中医药的起源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 断地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 逐步认识了疾病,掌握了防治疾病的方 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 医学典籍,成书于先秦及汉代,它标志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中医学中国医科大学PPT课件

中医学中国医科大学PPT课件
16
(五)丹剂
丹剂是以某些矿物类药物经高温烧炼制成的 不同结晶形状的制品,如红升丹、白降丹等,供 外科使用。
另有一些方剂,由于药品贵重或药效显著而 名之为“丹”,它没有固定的剂型,主要供内服 (至宝丹、活络丹)。
17
第二节 常用方剂 一、解表剂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 透疹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属“八法”中的“汗法”。
4
当治法从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体系之 后,就成为指导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原 则,而方剂则是在明确治法的前提下的具 体运用。中医诊治疾病时,首先要通过四 诊、辨证,明确诊断后确定治法,然后才 能依据治法遣药组方(方剂)。治法是方 剂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及验证治法 的主要手段。
5
前人将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概括为“方 从法出”,“以法统方”,“方即是法” 总之,治法与方剂之间的关系,互相为用 密不可分,既不能有法无方,也不能有方 而无法,只有治法与方剂相互配合,才能 完成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全过程。
若加饴糖倍芍药,补虚温里小建中 【趣记】桂芍草姜枣(桂嫂炒姜枣)
23
小青龙汤
【组成】 麻黄9g 芍药9g 细辛5g 干姜6g 炙甘草6g 桂枝9g 半夏9g 五味子6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 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无汗,
头身疼痛,胸痞喘咳,痰涎清稀 量多,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 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
20
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 浮弱。
【运用】 1 本方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以发热,恶风,
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 加减法:若恶风寒甚者,宜加防风、荆芥 疏散风寒;兼见咳喘者,宜加杏 仁、桔梗、苏子等宣降肺气,止 咳平喘。

中医学ppt课件

中医学ppt课件

02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是利用细针刺激人体穴位,通过调节气血流通来治疗疾病。针
灸治疗对于多种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如疼痛、神经系统疾病等。
03
拔罐治疗
拔罐治疗是通过负压吸引作用,将病邪从人体表面吸出,达到疏通经络
、活血化瘀的目的。拔罐对于缓解肌肉酸痛、关节炎等疾病具有很好的
效果。
非药物治疗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利用手法按摩人体特定部位,促进血液循环、 放松肌肉,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推拿按摩对于治疗颈椎 病、腰肌劳损等具有很好的效果。
中医学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学简介 • 中医学理论基础 • 中医学诊断方法 • 中医学治疗方法 • 中医学在现代的应用与贡献 • 中医学案例分享
CHAPTER 01
中医学简介
中医学的概念
定义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 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强调整 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特点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 为基础,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方 法,结合针灸、药物等手段,以达到 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学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中医学起源于古代中国的黄河流域,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发展历程
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再到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 中医学不断发展和完善。
现代发展
现代中医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西医相结合,形成了更为完 善和系统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01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位、器官之
气功疗法
气功疗法是通过调节呼吸、内气运行来治疗疾病。气功对 于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心理健康具有很好的作用。
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通过特定的运动锻炼来治疗疾病。如八段锦、 太极拳等,对于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具有很好的效果。

中医学课件ppt

中医学课件ppt

针灸的操作方法
针灸的操作包括针刺、艾灸、拔罐等 ,需由专业医师进行。
针灸的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需注意消毒、避免感染,同 时根据个体差异调整治疗方案。
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的原理
推拿的适应症
推拿通过手法按摩,舒缓肌肉紧张和疼痛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推拿主要用于治疗肌肉劳损、关节扭伤、 颈椎病等。
推拿的操作方法
详细描述
在临床实践中,掌握一些常用的中药和方剂,如六味地黄丸 、逍遥散等,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合理选用中药和方剂,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
04
针灸推拿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的原理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经络和 气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的适应症
针灸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中医认为月经不调多由气 血不和所致,治疗月经不调应以调和气血为主,同时根据 不同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痛经
痛经是妇科常见症状之一,中医认为痛经多由寒凝气滞所 致,治疗痛经应以温经散寒、行气止痛为主,同时根据不 同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产后调理
产后调理是妇科重要环节之一,中医认为产后调理应以补 益气血、调理脾胃为主,同时根据不同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
虚与实
辨别邪正盛衰,确定治疗原则。
脏腑辨证
肝与胆
肝主疏泄,主藏血 ,与胆相表里。
肺与大肠
肺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肃降,与大 肠相表里。
心与小肠
心主血脉,主神明 ,与小肠相表里。
脾与胃
脾主运化,主统血 ,与胃相表里。
肾与膀胱
肾主藏精,主生长 发育与生殖,与膀 胱相表里。

中医学ppt课件

中医学ppt课件

02
详细描述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注重整体观 念和辨证施治,通过中药、针 灸、推拿等手段,针对不同疾 病进行个性化治疗,如感冒、 咳嗽、哮喘、胃痛等常见内科 疾病。
03
总结词
04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强调预防和调 养。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治未病”非常重要, 因此内科疾病治疗不仅关注疾病 的治疗,更注重预防和调养,通 过调整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 ,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 发生。
中药治疗
总结词
通过口服或外敷中药来调节人体内环境、治疗疾病的方法。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中的核心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口服或外敷 中药来调节人体内环境、治疗疾病。中药治疗具有副作用小 、疗效稳定等特点,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包括感染、肿瘤、 免疫系统疾疼痛的方法。
总结词
修身养性,培养良好品德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修身养性是养生的根本。应培养良好的品德,如 仁慈、宽容、诚实等,以保持心态平和、愉悦。同时,应 避免贪欲、嫉妒等不良心态,以免影响身心健康。
总结词
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环境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是相互联系的。应顺应自然 规律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态。如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原则,以保持身心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
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基 本理论。
中医临床实践
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以及临 床各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学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中医学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原始医 学,如《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

形成
经过数千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医学 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发展
在现代,中医学得到了广泛应用与 发展,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

中医学课件

中医学课件

外科疾病防治策略及方法
清热解毒
中医认为外科疾病多与热毒有关,因此治疗时多采用清热解毒的方 法,如中药方剂中的五味消毒饮等。
活血化瘀
中医认为血脉不通也是外科疾病的原因之一,因此治疗时需要活血 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如中药方剂中的桃红四物汤等。
祛腐生肌
对于创面不愈合或愈合缓慢的外科疾病,中医采用祛腐生肌的方法, 清除坏死组织,促进新肉生长,如中药方剂中的生肌玉红膏等。
象的虚实、快慢等。
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
八纲辨证
根据寒热、虚实、阴阳等八纲对 病情进行辨证,是中医诊断的基 础。
脏腑辨证
根据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对病 情进行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 。
脉诊与舌诊
脉诊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如脉象的浮沉、迟数等。
舌诊
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来判断病情,如舌苔的颜色、形状等。
春季养生
夏季养生
宜多吃温性食物,如韭菜、生姜等,以助 阳气生发;同时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宜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绿豆、薏 米等;同时多吃富含水分的食物,如西瓜 、黄瓜等。
秋季养生
冬季养生
宜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藕等;同 时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肉等。
宜多吃温热性食物,如羊肉、桂圆等;同 时多吃富含脂肪的食物,如核桃、芝麻等 。
THANKS
感谢观看
情志调摄与精神养生
保持心情愉悦
通过音乐、绘画、书法等方式调节情绪,保 持心情愉悦。
培养兴趣爱好
通过阅读、旅游等方式拓展视野,培养兴趣 爱好。
避免过度劳累
合理安排工作பைடு நூலகம்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导致身 心疲惫。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医学-PPT课件精选全文

中医学-PPT课件精选全文
【关系】五行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 “我 克” 两个方面的联系。
“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为“所 胜”
(3)五行相乘(克之太过)
【含义】五行中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克制 太过的异常相克反应。—— 顺五行相克次序
的克制太过。 【次序】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 金乘木(和相克一致) 【原因】 A.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强对所胜一行的克制太过。 B.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弱,难以乘受正常的相克, 使其更加虚弱。

皮悲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肺膀耳骨恐唾呻 胱
第三章 藏象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五脏 第三节 六腑 第四节 奇恒之府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概说
学习要求
1、掌握藏象的概念、藏象学说的特点及 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2、掌握脏腑的概念、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3、了解藏象的来源。
一、藏象的概念及其来源
2.唐代医家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对临 床各科及养生疗法有显著的发展。
3.宋代医家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对 妇产科有显著的发展。
4.宋代医家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对儿 科有显著的发展。
5.明代医家陈实功著《外科正宗》,对外科 有显著的发展。
6.明清温病学家创立温病学派,对传染病 (温病)的发展有显著的贡献。
思维而拙于形式逻辑
4、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强
二、具体的有特色的中医认知方法:
1、司外揣内 2、援物比类 3、心法和顿悟 4、试探和反证
第四节 中医学未来发展展望
一、调整—世界医学发展的一大特点 二、融合与互补—中国医学发展的必然态
势(中西融合)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存在。 阴阳消长平衡属量变过程。

中医学 PPT课件

中医学 PPT课件

三、中国医药学的发展
• 从公元3-10世纪,即我国隋唐时期,医药学有了全面的 发展,在脉学、病因、证候、临床治疗学等方面。出现了 不少专著。如晋代著名医学家王叔和著《脉学》十卷,进 一步使脉学理论与方法系统化。对于病源的探讨和证候的 描述,到隋代已取得相当成就。巢元方(公元610年)等 人集体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总结了晋魏以来的医疗和 成就,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著作。书中记述绦虫病,认为是 吃不熟的肉类所致,患漆疮与人体的过敏体质有关,患某 些传染病是外界有害物质(乖戾之气)所致;患麻风病有 初、中、晚三期之分等内容共有50卷之多,反映了医学理 论和临床实践的进一步提高。
• 总之,“内经”代表了当时我国医学的巨大成就, 并且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经”一书引起世界许多国家医学家的重视, 部分内容相继译成日、英、德、法等国文字。 • 在公元前2世纪,便已著成了我国第一部药物 学专书《神农本草经》。该书除载有药物365种 (内有重复的18种,实得药物347种)外,并总 结和肯定了有关药物方面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 从而奠定了我国药物学的基础。例如,将药性分 为寒、热、温、凉四性(此外尚有平性),将药 味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味(此外尚有淡味) 等。
四、针灸学的形成与发展
• 针灸来源于石器的发明,最早使用的是砭 石和石针。石针是古代针刺的原始工具, 发明了金属,才出现了金属针。我国第一 部针灸书是“灵枢”,这本书成于战国时 期。
• 晋代皇甫谧(公元215-282)著针灸专书《甲乙经》, 总结了前人和本人的实践经验,阐述经络理论,明确穴位 和位置,并详述疾病针灸取穴等。可称为第二次总结性的 针灸专著。宋代针灸学家王惟一,在总结前人针灸医疗实 践的基础上,考定了明堂图经络孔穴,并主持设计铸作立 体铜人孔穴模型,刻有十四经的经穴名称和位置,对于学 习和运用针灸学有很大贡献。这尊铜人孔穴模型,在八国 联国入侵时被日本军国主义者掠走,现仍藏在日本东京国 立博物馆。 • 针灸疗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民间 流传了几千年,一向为群众所喜用,因而能广泛传播,并 不断发展。

中医学PPT课件

中医学PPT课件
中医学在历史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 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用以说明 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01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 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 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
中医学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治疗作用
中医学具有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和丰富的治疗手段,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能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愈 率。
中医学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康复作用 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能够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复服务,促进患者的 身心康复。
中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拔罐、刮痧等
简要介绍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的原理、操作方法和适应症。
饮食治疗
食物的药性
讲解食物的四气、五味等药性理论, 以及食物归经、饮食禁忌等。
常见疾病的食疗方案
针对常见疾病,提供具体的食疗方案 和建议。
食疗原则和方法
介绍食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因人、 因时、因地施膳等。
心理治疗
情志与疾病的关系
中药制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01
中药制剂的种类与特点
介绍中药制剂的种类,如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并分析其特点。
02
中药制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领域
阐述中药制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领域,如中药抗炎、中药抗病毒、中
药抗肿瘤等。
03
中药制剂研发的挑战与前景
探讨中药制剂研发面临的挑战,如质量控制、临床试验等,同时展望其
常用中药介绍
详细介绍常用中药的名称、 药性、功效、应用等,可 配合图片展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鞠通: 三焦辨证理论 横向
本草纲目
是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
1593年)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他 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 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 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共有52卷,载有药物 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 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 ,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
后世称为 “补土派” 或“ 脾胃 学派”
治疗以滋阴 降火为主, 另在临床治 疗中注重解 郁和化痰。
后世称为 “养阴派” 或“滋阴 派”
《 格 致 论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明——命门学说产生
③明清时期 清 叶天士 吴鞠通 王清任:瘀血理论 吴有性:戾气
叶天士:创建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纵向
第一节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一、中医学的起源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 断地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 逐步认识了疾病,掌握了防治疾病的方 法。
一、中医学的起源
1、原始生活中的提炼 2、对世界和事物的独特观察和理解 a 实验 b 实践 c 提取理论
针灸与经络
针灸的起源 砭石 《说文解 字》 “砭,以石刺 病也”。 新石器时代的出 土砭石甚多。
领,是中医学中阐明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
并为后世诊断学八纲辨证奠定了基础,书中
记载了113方, 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紧
密结合,形成了理、法、方、药的体系。千
余年来,经过临床实践的不断验证,疗效确 凿可靠,至今仍为国内外医学界赞赏,研究 不衰。
《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类,记载
了四十多种杂病,并发展了病因学说,
本书所录药物功效记载历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
并将药物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味和温、热、寒、
凉四性,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
则,是药理学与病理学紧密结合,使中医学理论体系
更加充实。同时该书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
相恶法以及剂型等理论为后世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
时 代 学术观点 临床特点 代表著 《 脾 胃 论 》

金 元 时 期
杲 朱 震 亨
十分注重脾胃在人体 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 位,认为“脾胃一伤” 导致“百病丛生”。 善治杂病,创见颇 多,认为“痰和郁”是 重要的致病因素,另 外他还提出“阳常有 余、阴常不足”的理 论。——倡相火论。
故治疗以补 益脾胃为主。
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晋· 王叔和《脉经》
①魏晋隋唐时期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唐· 孙思邈《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②宋金元时期
“四大家”的学术观点及学术著作
时代 姓名 学术观点 以火热立论,提出了 百病多由于“火”的理 论, “五志过激,皆 为热甚”、“六气皆从 火化”。 临床特点 用药以寒凉 为主,善用 寒凉方药清 泻火热。 学派 后世称 为“主火 派”或“ 寒凉派” 代表著
这两部书的共同特点是:书分若干条目,每条先介绍 临床表现,然后根据病理分析认定为某中证,最后根据证 提出治法与处方用药。该书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 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伤寒论》:以外感热病为主,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
金 元
刘 完 素
原 病 式 》
期 张 时
从 正
认为“病由邪生”主张 “邪去则正安”故治病 当以祛邪为要务。
临床多采用、 汗、吐、下 三法以达到 攻邪愈病的 目的。
后世称 为“攻下 派”或“ 攻邪派”
《 素 问 玄 机 《 儒 门 事 亲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②宋金元时期;“四大家”的学术观点及学术著 作 姓名 学派

以后用竹针(箴),骨针(商代),陶针,
以至金属针(汉墓)。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
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其理论体系
的确立:
《内经》
①理论框架的建立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素问——九卷——81篇 《黄帝内经》 灵枢——九卷——81篇
精品课件
中医学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薛永亮
誉满中外的三大国粹
中医学
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
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
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 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 知识体系。
中医到底是什么
《道德经》:“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 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 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 之又玄,众眇之门” 不笑、不足以为之道
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 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等问题。书中许多内容的记载均处于当 时世界医学的领先地位。如在形态学方面,关于人体骨骼、血 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基本上是符合实 际情况的。
162篇
《难经》
是一部可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相传系秦越人(扁
提出了“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给后世 三因学说以深刻的影响。张机在书中不 仅系统总结了许多常见病症的诊断要点, 治则和有效方药,更归纳创造出辨证论 治的临床诊治规范,确定了临床诊治学 的基本原则和大法。是历代医家辨证论 治之楷模。
②治疗技术的发展: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书 中载药365种,并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分为: 上——120种,为君,毒性小或无毒,主养命以应天, 多属补养类药物(主益气); 中——120种,为臣,有的有毒,有的无毒,主养性 以应人多系补养而兼有攻治疾病作用的药物 (主治病,补虚); 下——125种,为佐使,有毒,主治病以应地大多是 除寒热,破积聚等攻治疾病的药物,不可久服。
鹊)所作。书名中的“难”,是质难的意思,即问答之意。全书共
有81个问答,故全名《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该书内容简要,
辨析精微。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主要用问答方式,涉及内 容有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诊断、病证、治则和 治法等各个方面。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机(字仲景)所著,后
经晋带医学家王叔和整理,分为《伤 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