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 好的故事)优质公开课创新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5《好的故事》优质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5《好的故事》优质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生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变化,并学会分析文章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理解文章主题。

2.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单、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解文章大意,找出不理解生词。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解答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如作者情感变化、文章主题等。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学习单,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分析作者情感变化,并说明原因。

2. 答案:(2)作者情感变化:从向往(美好事物)→惋惜(美好事物消失)→感悟(美好事物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课文内容。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先生散文集《朝花夕拾》,解更多作品,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同时,鼓励学生用优美文字记录自己生活,培养写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

是教学内容精准把握,是教学过程中互动和引导,以及作业设计针对性和拓展延伸实际效果。

一、教学内容精准把握1. 生词认读:生词是学生理解课文基础,我会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方式(如PPT展示、口头提问等)让学生反复认读,确保他们掌握生词读音和词义。

2. 文章主题把握:文章主题是理解课文关键。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详细分析作者情感变化,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理解作者对美好事物向往和感悟。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 好的故事》【市级优质课一等奖说课稿】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 好的故事》【市级优质课一等奖说课稿】
二、





1.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预告、烟草、烟雾、昏沉、错综”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4.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难点是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说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品悟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
段,“读”也是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进去,想开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和体会语言。
说学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解决学习难点。
四、说




(一)谈话导入。
以学生平时的生活话题导入:同学们做过梦吗?谁能把自己做的美梦和大家分享一下?自然地提挈了文章内容,为学生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学习写法,在对照中体会作者的感情与追求。出示照应的语段,学生朗读、发现,体会照应的写法,感受作者对美好的向往和强烈追求。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5.好的故事(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5.好的故事(教案)

25 好的故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写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3.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课文,体会鲁迅先生身处昏沉的夜而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教学重点】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身处昏沉的夜而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搁”等13个生字。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2.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现实:昏沉的夜梦境: 美丽、幽雅、有趣课后反思《好的故事》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第一篇写梦境的文章。

写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恐,做了一个梦,通过用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

由于鲁迅先生离我们的生活比较久远,所以对于现在的学生,理解鲁迅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这一点,我做了以下课前准备:首先让学生在家查找鲁迅的有关资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这对理解本文是非常有帮助的。

再次结合课后练习题1,交给学生方法,如果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本课的重点是第二部分,首先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对于梦境的概括语句“美丽,幽雅,有趣”,然后出示要求: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用横线画出来。

一个是对于梦境的静态描写,另一个是动态描写,孩子们找的比较准确,小组内相互读一读,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境,结合学生查到的资料,就可以知道,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混战的阶段,老百胜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苦不堪言,作者希望老百姓能够生活的安定,幸福,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 好的故事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 好的故事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25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文本分析:《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

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

而在这起结之中,以渐渐地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

鲁迅先生用了许多意象来描绘这个梦: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安宁静谧的画面。

但这不仅仅是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这个“好的故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愤慨,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对理想生活的热烈憧憬。

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鲁迅先生的一些文字会有晦涩难懂的特点,或者看似普通的文字背后实则另有深刻的含义,《好的故事》也是如此,看似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意境也是明丽的、温暖的,然而却与现实生活中的黑暗、昏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授本课时,对写作背景可简略提及,无须过于深入地挖掘其中的象征意义,而重于引导学生欣赏鲁迅文字的优美、想象的奇特、视觉形象的奇特和丰富。

文中的生难字较多,而且与前一课一样,有些词语难以理解,教学时也要加以引导、点拨。

在教学中,还要重视朗读,在读通读顺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其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目标:1.会写13个生字,重点理解“预告、幽雅、错综、荡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弄清“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体会这个故事“美丽、幽静、有趣”体现在哪里。

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5.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梦境的美好,结合文字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于梦境中寄寓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1.会写“搁、综、澄”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内容结构,初步品味梦境的美丽景象。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脉络,结合关键语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激趣谈话,引入新课。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好的故事》公开课教学设计(两课时)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好的故事》公开课教学设计(两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25.《好的故事》教学设计(两课时)教材分析《好的故事》是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

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好的故事》这篇散文诗,文字的精美,联想的新颖,构思的独特,让我们耳目一新。

学情分析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可先跳过难懂的词语,再读课文时,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课前学生可查阅有关鲁迅及本文的一些资料,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建议1.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搜集有关鲁迅及课文的资料,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朗读,听朗读录音,感悟文章的语言,理解重点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憧憬。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反复读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好的景象。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观看多媒体课件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

重点难点重点: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文章的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识字学词,初步读懂课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的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生字、新词,初步读懂课文。

难点: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做过梦吗?你们的梦境是什么样子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梦里。

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下你认识的鲁迅?(生介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梦,看看他的梦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学习也就变得容易了。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5 好的故事(教案)》(实用)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5 好的故事(教案)》(实用)

25 好的故事1.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

会写“搁、综、澄”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预告、烟草、烟雾”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4.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难点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1.字词教学本课共有13个生字。

生字的学习,要结合汉字结构进行。

比如“搁”“综”“瞬”等字在教学时,可利用左形右声的特点帮助记忆;“萍”“藻”等字也是形声字,但要强调上形下声的特点。

多音字“削”在教学中,可借助句子理解记忆。

本课有许多难懂的词语,可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它们的意思。

2.阅读理解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品悟“好的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体会作者从现实到梦境,再回到现实的情感变化。

从文章的圆形结构中披文入情,既学习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又品味了文字的魅力,还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

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3.表达运用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梦境中的景物的意蕴。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从而使学生将方法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学生真正从学过走向学会。

1.预习提纲(1)搜集《野草》的相关文章以及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通过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3)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综、漾”等13个生字,理解运用“预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明确“好的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

一、别样风景引文章,故事内容触于心1.出示课件。

(一组照片;播放优美的音乐)师:上课之前,老师想带大家去看看别样的风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优秀教案第【1】篇〗一、课前解析关注字词本课共有13个生字。

生字的学习,要结合汉字结构进行。

比如“搁”“综”“瞬”等字在教学时,可利用左形右声的特点帮助记忆;“萍”“藻”等字也是形声字,但要强调上形下声的特点。

多音字“削”在教学中,可借助句子理解记忆。

本课有许多难懂的词语,可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它们的意思。

关注阅读理解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品悟“好的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体会作者从现实到梦境,再回到现实的情感变化。

从文章的圆形结构中披文入情,既学习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又品味了文字的魅力,还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

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关注表达运用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梦境中的景物的意蕴。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从而使学生将方法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学生真正从学过走向学会。

二、教学目标1.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

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会写“预告、烟草、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练习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会写“预告、烟草、烟雾”等15个词语。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错综、骤然”等难懂的词语。

2.知道“好的故事”是指“我”的梦境。

3.能读懂第一自然段,了解“我”的现实处境。

【教学过程】一、揭题激思1.导入:我们听过很故事,故事总是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故事却不一样。

最新整理-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25 好的故事-详细教学设计

最新整理-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25 好的故事-详细教学设计

25 好的故事一、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创作于1925年,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就像处于异常“昏沉的夜”。

鲁迅在梦境中看见了远方水乡的美丽风景,但这一风景刚出现即消逝,表现出他的怅惘和失望,而课文中对梦境里那“好的故事”的描绘,则表现出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三、教学重点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四、教学难点1、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2、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话题导入【出示课件1】在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中,有很多处写梦境,而梦里大多写到的是故乡情景,可见鲁迅先生的故乡情节是心中自然的情愫,并非偶然。

本文也是一篇和故乡有关的故事,一个充满美好梦想的故事。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走进鲁迅先生,走进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走近他心中那好的故事……(板书:好的故事)(二)创作时间【出示课件2】这首散文诗写于1925年1月28日,最初发表于1925年2月9日《语丝》周刊笫13期。

关于这篇散文诗的写作时间,作者鲁迅于编成《野草》集子的时候,在文章的末尾注的是"1925年2月24日",这个时间,比此篇散文诗在《语丝》杂志上发表的时间晚了两个多月,这应是鲁迅误记。

查《鲁迅日记》,其中明确有关写作《野草》各篇的记载,只有一次,是在1925年1月28日这一天的项下,记有:"作《野草》一篇。

"这一天,正是中国旧历新年的正月初五,与文章的开头相吻合。

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 好的故事)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  好的故事)教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从整个作品来看,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

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

虽然如此,它也时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于作者一再声明自己的彷徨苦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

“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才是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渴望,对生命本质的体悟。

整个作品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向善追求。

同时,敏锐的感受、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描写相映成趣。

作者对于河边的景物的感受和对于河中倒影的观察非常敏锐和细腻,读者在欣赏一幅幅变化多姿的美妙图画之余,不得不为作者的感受力、观察力和语言的表现力感到赞叹。

作品立体式的图景展示,既给读者一种立体的美的感受,同时又引导读者在他的文字中构想自己的图景,大大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欲望,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和可塑性。

【作者介绍】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在20世纪初中国“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提出“立人”主张。

他登上五四文坛后,写出《阿Q正传》等不朽著作,从反面批判人性的残缺,后期则以杂文为武器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5.好的故事》优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5.好的故事》优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5.好的故事》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从整个作品来看,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和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

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

虽然如此,它也时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于作者一再声明自己的彷徨苦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

“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才是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渴望,对生命本质的体悟。

整个作品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向善追求。

同时,敏锐的感受、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描写相映成趣。

作者对于河边的景物的感受和对于河中倒影的观察非常敏锐和细腻,读者在欣赏一幅幅变化多姿的美妙图画之余,不得不为作者的感受力、观察力和语言的表现力感到赞叹。

作品立体式的图景展示,既给读者一种立体的美的感受,同时又引导读者在他的文字中构想自己的图景,大大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欲望,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和可塑性。

【作者介绍】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在20世纪初中国“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提出“立人”主张。

他登上五四文坛后,写出《阿Q正传》等不朽著作,从反面批判人性的残缺,后期则以杂文为武器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说课稿+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说课稿+教案

《好的故事》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以“认识鲁迅”为中心组织课文。

这篇文章一如它的篇名,为我们呈现了一种非常美好而又明快的美学意境。

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

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

虽然如此,它也时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于作者一再声明自己的彷徨苦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

学习这篇课文,能促进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更深刻、全面地认识鲁迅。

二、说教学目标1.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预告、烟草、烟雾、昏沉、错综”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4.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难点是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说教法学法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品悟法。

“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读”也是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进去,想开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和体会语言。

本课教学我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读悟交融,让学生在朗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5.好的故事》 创新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5.好的故事》          创新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5.好的故事》25.好的故事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搁、综、澄”等13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想象成分和情感变化。

3.品悟文本的美学意境。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背景:【课件3】《野草》是鲁迅先生的诗集,作于1924—1926年。

它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一个艺术高峰。

鲁迅在这部诗集中,通过对自我的严格剖析,反映了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要求进步,寻求光明,又处处碰壁的,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记录了鲁迅自己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转变过程。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作于1925年2月。

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二、初品课文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课文,注意字词。

2.请一组同学逐一朗读词语,纠正错误。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骤然皱蹙泼剌3.你对《好的故事》第一印象是怎样的?(景物很美,乌桕,野花,茅屋,塔,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是美好的事物)4.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写?(这篇貌似很美很悠闲的文章,同学们看不懂是很正常的。

【人教版】2019年秋六上语文:第25课《好的故事》教学设计(创新教案)

【人教版】2019年秋六上语文:第25课《好的故事》教学设计(创新教案)

25.好的故事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找出体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句子读读。

3.朗读课文,对于难懂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背景:【课件3】《野草》是鲁迅先生的诗集,作于1924—1926年。

它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一个艺术高峰。

鲁迅在这部诗集中,通过对自我的严格剖析,反映了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要求进步,寻求光明,又处处碰壁的,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记录了鲁迅自己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转变过程。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

作于1925年2月,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

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二、初品课文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课文,注意字词。

2.请一组同学逐一朗读词语,纠正错误。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骤然皱蹙泼剌3.你对《好的故事》第一印象是怎样的?(景物很美,乌桕,野花,茅屋,塔,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是美好的事物。

)4.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写?(这篇貌似很美很悠闲的文章,同学们看不懂是很正常的。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5好的故事创新教案(新审定)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5好的故事创新教案(新审定)

25.好的故事创新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 12 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想象成分和感情变化。

3.品悟文本的美学境界。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崇奉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课要点理清课文构造,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课难点经过文本体会文中描绘的境界,感悟作者的感情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认识作者和写作背景作者:鲁迅( 1881 年 9 月 25 日- 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 年发布《狂人日志》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宽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有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加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定人。

毛泽东曾评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背景:【课件3】《野草》是鲁迅先生的诗集,作于 1924—1926 年。

它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一个艺术顶峰。

鲁迅在这部诗集中,经过对自我的严格解析,反应了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要求进步,追求光明,又到处碰钉子的,找不到出路的小财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记录了鲁迅自己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转变过程。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

作于1925 年2 月,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

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歧视黑暗,神往光明。

十月革命的成功和五四运动的精神激励着他,虽然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深信成功的曙光就在眼前。

《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二、初品课文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课文,注意字词。

2.请一组同学逐个朗诵词语,纠正错误。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忽然皱蹙泼剌3.你对《好的故事》第一印象是如何的?(光景很美,乌桕,野花,茅舍,塔,农民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是美好的事物。

)4.鲁迅先生为何这么写?(这篇貌似很美很安闲的文章,同学们看不懂是很正常的。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25《好的故事》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25《好的故事》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25《好的故事》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25《好的故事》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13个生字。

2.可以用自己的话描绘梦境中“好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结构,感悟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以及对理想的强烈憧憬。

【教学重点】感悟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教学难点】理解昏沉的夜是黑暗现实的象征;好的故事是光明的追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脉络。

2.理解文章的特殊时代背景和不理解的词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5课《好的故事》。

2.出示课件1:写作背景。

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艰苦。

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课文,并及时补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学习文章。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2:自读提示。

学生根据自读提示自读。

2.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较难懂,还有一些平常没接触过的概念。

学生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出示课件3:词语解析。

(1)石油:旧时指煤油。

(2)《初学记》:中国古代综合性类书,唐朝徐坚等撰,共30卷。

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保存了很多古代典籍的零篇单句。

(3)膝髁(kē):膝盖。

(4)云锦:锦是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云锦是像锦缎一样美丽的云。

(5)乌桕(jiù):落叶乔木,春秋季叶色红艳夺目,观赏价值极高;子可制油,用于制作香皂、蜡烛、油漆等。

(6)伽(qié)蓝:梵语,指寺庙。

(7)参差(cēncī):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8)一丈红:蜀葵的别称,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叶子心脏形,有长柄,表面有皱纹,花冠有红、紫、黄、白等颜色。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 好的故事》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 好的故事》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 好的故事》第二课时
【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句子,感受“好的故事”的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3.诵读课文,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内心对美好世界的表露。

重难点:
重点:
1.抓住关键句子,感受“好的故事”的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内心对美好世界的表露。

难点:诵读课文,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在沉沉的黑夜里,梦见了什么?(好的故事。

)
2.找出全文的中心段,并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好的故事》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好的故事》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25.《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好的故事》是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

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好的故事》这篇散文诗,文字的精美,联想的新颖,构思的独特,让我们耳目一新。

学情分析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可先跳过难懂的词语,再读课文时,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课前学生可查阅有关鲁迅及本文的一些资料,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建议1.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搜集有关鲁迅及课文的资料,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朗读,听朗读录音,感悟文章的语言,理解重点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憧憬。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反复读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好的景象。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观看多媒体课件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

重点难点重点: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文章的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巩固生字词。

2.体会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

重点难点重点:深入理解课文。

难点: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好的故事》。

首先老师检查一下大家是否把上节课的内容记住了,请同学们看屏幕。

出示:搁综澄萍藻漾焰削瞬凝骤掷2.自由组词并读一读。

谁能读准确?(开火车读、全班齐读)很好,读的方面掌握很好,相信大家也会写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好的故事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想象成分和情感变化。

3.品悟文本的美学意境。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背景:【课件3】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诗集,作于1924—1926年。

它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一个艺术高峰。

鲁迅在这部诗集中,通过对自我的严格剖析,反映了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要求进步,寻求光明,又处处碰壁的,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记录了鲁迅自己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转变过程。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

作于1925年2月,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

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二、初品课文
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课文,注意字词。

2.请一组同学逐一朗读词语,纠正错误。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骤然皱蹙泼剌
3.你对《好的故事》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景物很美,乌桕,野花,茅屋,塔,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是美好的事物。


4.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写?
(这篇貌似很美很悠闲的文章,同学们看不懂是很正常的。

它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文章描述的景物总体上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比较亮、比较美的感性印象。


三、细品课文
1.看鲁迅先生写的“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自然段?(3—8自然段)
2.大家看出来没有,所谓“好的故事”不过是鲁迅先生的一个梦。

先生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梦,最后又回到“昏沉的夜”,这就是“好的故事”的结构。

3.你认为文章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
(文章题目是“好的故事”,但通篇都没有具体的情节,只是把所经过的地方绘成了一幅图画,而这个“好的故事”就在这幅图话里面。


4.如果让你写山阴道旁的景物,你会怎样写?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
(我们一般会用上比喻、拟人等手法,写一些长句子。

可是作者只是写了一些词语拼接起来。


5.作者写“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用了一种怎样的形式呈现?
(倒影)
我们看看“倒影”有什么奇特之处?请同学们读一读5—7小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字词: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骤然皱蹙泼剌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二、深入文本,分析“倒影”,了解“好的故事”的丰富内涵。

1.初步感知“倒影”的特点。

(这些景物的倒影一直在“动”,并且很杂乱,很多)
“动”给你什么感觉?
(在梦境中害怕动的东西会消失,很担心。


2.探讨“倒影”特点,体味先生情感。

(先生生活的年代很动荡,他害怕失去宁静的生活。

这些美好就像水中的倒影一样,可以看出先生当时先生起起伏伏的心境,怕失去这个美丽的梦。


三、体味“昏沉的夜”
1.我们来看看“昏沉的夜”是什么样的夜?
(好的故事——美好虚幻希望)
3.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这是什么时候?
(应该是过年的时候。


4.作者在干什么?
(独自一人抽着烟,拿着书,听着外面的鞭炮声,享受着夜的黑暗。

他很孤独,很寂寞。


四、深入探讨“昏沉的夜”,体味先生的寂寞心情。

1.先生为什么是寂寞的?
出示课件: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隐退,有的前进。

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而且落得一“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便谈谈。

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

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

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鲁迅
五、深入文本探究先生面对绝望的人生态度。

1.回顾课文结构: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关于“好的故事”的梦,然后又回到了深沉的夜。

也就是说,先生从绝望开始,进入虚幻而美好的希望后又回到绝望。

先生会就此绝望下去吗?不会!那样就不是鲁迅先生了。

2.出示句子: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这是先生一种积极而乐观的精神,他对美好有着积极的向往,他对美好的东西积极地追求着。

六、总结
1.在矛盾中挣扎,在绝望中追求希望。

这是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和挫折而丧失信心。

2.出示: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鲁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