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合集下载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 (6)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 (6)

老师 紧敲着,"静一点,静一 夹着那怕人的戒尺
点……"
穿着漂亮的礼服
镇上 没有镇上的人 的人
有镇上的人
背景介绍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大败。被迫 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德国政府下令这两个 地方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反映了侵略者禁止教法语时,法国 人民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最后一课
(法) 都德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一节---------的最后一课” , 谈自己的读后感
平时
最后一课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 气氛 一阵喧闹,在街上也能
听到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学们都在自己的 学生 捂着耳朵大声背书…… 座位上了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
研读课文,分析形象
作者是怎样塑造韩麦尔形象的?
板书设计
气氛 学生 镇上的人
韩 麦
不寻常 尔 先

恨敌 爱国
神态 语言 动作

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小说的要素。

3、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鲜明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设想】1、收集有关作者和文中背景的资料,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消息。

2、分析人物,体会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有关作者及背景。

都德:法国19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一生写了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1部剧本。

1866年写了第一篇小说《磨房书简》,1868年写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小东西》。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

二、整体感知1、自主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2、了解小说的要素:人物:韩麦尔先生、小弗郞士、镇上的人、普鲁士兵。

情节:小学路上、上课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社会:小说开头写普鲁士兵在操练和两年一直有坏消息、暗示时代背景、交代社会环境。

三、深入探究问题:小弗郎士尽情是怎样变化的?文中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人?明确: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国的语言,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感情。

指名读:18~20。

四、讨论1、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

五、拓展与课外最后一课对比,说说异同。

六、小结学生从内容主题、手法等方面全面小结。

【课后反思】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还比较欠缺,例如:在交流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将所收集的资料全部都读出来,不会将相关的、有兴趣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

在读书过程中总结归纳概括的能力欠缺,例如:在12~16段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表现,学生只能注意到贪权,对待老师的态度,未能注意到对待书本的态度这个方面,说明在提炼信息方面,视而不见的情况还存在。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一等奖说课稿3篇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一等奖说课稿3篇

1、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本篇课文处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本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为一篇小说,本文具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环境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以本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有关小弗朗士河韩麦尔先生的精彩段落和生动描写进行揣摩,学习借助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和分析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分析,理解典型环境对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帮助作用,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借助课文的学习理解小说的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及依据:(一)课标描述: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的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基于我们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过一篇小说,学生初步具备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因此,在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浓厚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诵读,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作品中两个典型人物形象,联系社会背景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感受人物思想感情;通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最后一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最后一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一、教学背景在学生体验过疫情带来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之后,学校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

小说《最后一课》作为法国作家阿隆·沙朗贝尔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一个小学教师在法国普鲁士战争时期最后一节法国文化课上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传统文化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爱国主义和文化传承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小说《最后一课》的内容、主题和背景,并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思考能力以及文学美感,使学生在情感和智力上得到提高。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反思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对自己国家和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掌握小说《最后一课》的核心内容,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思想表达。

2. 难点:挖掘小说中的隐含意义,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最后一课》,相关课文资料。

2. 教学媒体:投影仪,音乐播放器。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步骤一:导入(约5分钟)通过投影仪播放一段关于爱国主义的视频,引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思考,并进行简要讨论。

步骤二:预测(约10分钟)向学生介绍《最后一课》的背景,提问学生对这个题目的理解和猜测。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预测并进行讨论。

步骤三:阅读理解(约30分钟)将《最后一课》的文本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默读课文,并做好阅读笔记。

随后,进行整体理解的讨论,教师逐段解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思想表达。

步骤四:文学分析(约15分钟)通过教师的引导,向学生介绍小说《最后一课》在文学上的特点,并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和分析。

第二课时:步骤一:复述(约10分钟)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复述,让他们根据课文回忆和整理,将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给其他同学。

步骤二:思考与讨论(约20分钟)提问学生关于小说《最后一课》中的优秀品质和做出的牺牲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 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反思》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 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反思》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

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6 最后一课1.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心理变化过程,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2.体会本文巧妙地选取儿童叙述视角,并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爱国”这一重大主题的写作特色。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4.品味文中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的语句。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从明天开始,你们只能学习外语,不能再学习汉语,你们会作何感想呢?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土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的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的感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作品背景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小说家。

他的作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

作品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理清情节1.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速读课文,说说文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3)体会作者通过人物言行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分析课文;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最后一课》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对于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描写把握得不够准确。这让我意识到,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心理描写技巧的培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内心。
在讲授环境描写的作用时,我发现学生们对此部分内容的理解较为困难。我尝试通过实例分析、对比等方法进行讲解,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决定在下一节课中,引入更多生动有趣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2.教学难点
(1)人物形象分析
-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人物心理描写,需要教师引导,如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对人物性格与命运关系的理解,需要教师举例说明,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
(2)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可能对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认识不清,教师需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环境描写的重要性;
-学生的写作中可能难以运用环境描写表现情感,教师应提供相应练习,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和体会作者情感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或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 最后一课 学案》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观摩课赛教课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 最后一课 学案》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观摩课赛教课

前言:
该学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学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学案)
6 最后一课
学习目标
1.掌握并落实重点字词的字音和字形。

2.掌握小说的基本常识,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3.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把握人物形象,揣摩人物感情。

感悟文章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
一、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 ) 督.学( ) 郝叟
..( )( )
摊.( ) 懊悔
..( )( )
..( )( ) 钥匙
磨损.( ) qí dǎo()( ) 哽.( )
婉转
..( )(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郝叟
..(hǎo sǒu)诧.异(chà)哽.住(ɡěnɡ)
B.祈.祷(qí)懊.悔(ào)挟.(jiá)
C.惩.罚(chěnɡ)板凳.(dènɡ)捂.(wǔ)
D.紫藤.(ténɡ)钥匙
..(yuè shi)赚.(zhuàn)
3.解释下列词语。

(1)诧异:
(2)懊悔:
(3)哽咽:
(4)婉转:
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1。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9教育目的:提高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和自我防范能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做到居危思安、防患于未然,度过一个平安、愉快的暑假。

教育重点:让学生清楚假期中哪些事不能做,哪些地方不能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课前准备:1、搜集以往在暑假期间发生的不安全事例并画成图。

2、拟定假期安全注意要点。

教育过程:一、讲明安全守法的重要性,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1、谈话引入:紧张而又忙碌的一学期快要结束了,同学们盼望的暑假即将到来,在假期中你们不仅有了更多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来放松一下。

这一段时间时你们一年中最轻松、最愉快的日子。

但是这期间最容易发生一些不安全事故。

现在就请几位同学介绍一下你们搜集到的在这一期间曾发生的`不安全事例。

2、出示在以往暑假发生过的不安全事例,并由画图学生介绍事例。

图一:几名少年在游戏厅玩时,因游戏厅失火无路可逃而丧生。

(略)图二:几名少年在燃放鞭炮时,一男孩被炸伤眼睛。

(略)图三:几名少年在河边玩耍时,一个小孩不幸溺水。

(略)图四:一个小孩横穿马路,被车撞伤。

(略)图五:一个小朋友在家中看电视,自己插电源不幸触电。

(略)3、小结:从以上几件事例中,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在暑假期间如果放松警惕,如果不懂得自我保护,就会酿成大祸,令自己和家长悔恨终生。

因此,同学们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外出,都要做到不安全的事不做,不安全的地方不去。

二、师生讨论:结合课前学生自拟的注意要点,共同制定具体的安全措施。

(一)在家中1、不要接近和随便触摸带电物件,以防触电。

2、不要自己动燃气灶、热水器等,以防烫伤或煤气中毒。

3、不能沉迷上网和玩游戏。

4、不许参与迷信赌博及不利身心健康的活动。

5、不看黄色的书刊、影视片和不健康网页。

6、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防止食物中毒。

7、科学,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

(二)户外游戏1、不到河边玩耍。

2、不到偏僻、危险处玩耍。

3、不攀登电线杆、树木或高墙等。

语文七下第6课最后一课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语文七下第6课最后一课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如何理解韩麦尔先生所写的“法兰西万岁”? 【答案】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来写“法兰西万岁”,这一动 作里倾注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法兰西万岁”是韩麦尔先 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 国主义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精读品味
13. 小说 最后一 段 ,以 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 收束全文,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
第二部分(⑦— 23):写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等在“最 后一课”中表现的爱 国热情。
精读品味
课文开头写自然环境有什么作 用?
【答案】本题可运用自然环境 描写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对 自然环境的描绘正反映出小弗 郎士无忧无虑、天真幼稚的心 理状态。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句中 的“偏”一词的作用 是什么?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 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的含义 是什么? 【答案】表达出“我”对被迫学 德语的怨恨心情和对自己祖国的 热爱。鸽子是自由的,也暗示了 “我”对自由和平的向往。同时 在句子中还暗含有对敌人的讽刺 和对敌人暴行的愤慨。
精读品味
听到了钟声、号声,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为什么? 【答案】钟声、号声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的祖国告别。 “惨白”说明内心痛苦之极。
ZUÌ HÒU YĪ KÈ
最后一课
语文七下 第6课
导入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语言 都有着自己的尊严,侮辱一种语言,就是侮辱 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剥夺一种语言,就是剥夺 一个民族的存在。当普鲁士人入侵阿尔萨斯, 禁止法国人讲法语的时候,一个无忧无虑的天 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 还有阿尔萨斯的普通人民,他们又将是怎样的 一种表现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最后一 课》,感悟他们的爱国情怀。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最后一课-一等奖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最后一课-一等奖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开发区辽河中学金海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能力目标:熟悉题型,掌握答题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体会环境描写对突出作品主题有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重点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

教学方法:概括法、讨论与点拨法。

教具:多媒体课时: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对比两图,有什么异同展示两幅划船的图片,一幅是一人一船一浆没有任何的环境背景,另一幅是有山有水有树有草,有环境衬托。

教师问:“看到这两幅图片,你直觉上会选择哪幅图片”生答:“选择有景的那幅图片”教师问:“为什么选择有景的那幅呢”生答:“因为有景的那幅图看起来有生气,更有画面感。

”然后教师总结出,环境描写对突出作品主题有重要作用。

这样就很自然的导出《最后一课》是本学期的课文中比较重要的一篇小说。

在上新课时已经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重温这篇优秀的小说,并重点分析其中环境描写的句子。

二、出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能力目标:熟悉题型,掌握答题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讲授新课:环境描写及其分类(一)讲授环境描写及其分类1、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2、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3、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二)分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环境描写朗读第一部分,请你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试着分析一下他们写出了什么(三)归纳总结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1、交待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的心情。

4、反映人物性格或品质,烘托人物形象。

5、推动情节发展。

6、深化作品主题。

四、练习•(一)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

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

《最后一课》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最后一课》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最后一课》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型特点]以指导朗读为途径,理解小说的含义,并学习小说朗读的一般方法。

[朗读知识]朗读小说,非常重要的是在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叙述故事情节的,所以对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朗读成功的关键。

此外,要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发展的脉络。

把握每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来确定语气的基调。

在朗读句子的时候,又要注意重音和停顿,把句意的着重点突出出来,语句还需连贯、自然。

这就需要思维活动像流水一样连贯流畅。

[朗读方法]一、让学生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做到能不看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把故事完整地述说出来。

二、以第一段为例,体会朗读语句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就比较自然地掌握了朗读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问:那天早晨,你是按时到校的吗?学生读:那天早晨,我去得很晚,教师问:你去晚了,不怕韩麦尔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教师问:你只是怕去晚了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教师问:问你分词有什么可怕的呢?学生读: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教师问:那你该怎么办呀?学生读: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教师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朗读时重音和停顿处理得不当,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调整。

三、模仿其他人物的语言。

如模仿铁匠华希特对小弗郎士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第一要了解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第二要理解人物说话的意图和心理,以及说话的口气。

比如:华希特是个男性的铁匠,他喊住小弗郎士是他看到了布告栏上公布的命令:学校不许教学生法语。

模仿韩麦尔老师自责的一段,就必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说话时的思想感情。

四、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朗读。

声音不必过大,要把握住当时的心情。

如: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兆。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最后一课-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最后一课-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教学设计最后一课都德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小说的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标老舍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在亡国的时候才体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是多么重大!”亡了国的人,如果连自己国家的语言都不能说不能学,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去感受沦陷区阿尔萨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深的眷恋。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了解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

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三、初读感知1、请从下列图中选择出与你朗读课文后感觉一样的表情,并说说你的依据。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我”——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3.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小说情节“我”的见闻感受是本文的线索。

4.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几部分据此概述课文情节.(一)、第一部分(1-6):课前开端(二)、第二部分(7-23):上课发展(三)、第三部分(24-29):下课高潮(结局)5、“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根据课文内容填表,并说说这些不同表明了什么1.随着情节的发展小弗郎士的态度、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圈点勾画相关语句,旁批自己的理解。

)课前: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但还能管住自己的孩子---幼稚上课:诧异---万分难过----懊悔——理解学习的重要--,唤醒爱国情感下课:可怜的人——难过——永远忘不了——理解、同情老师---懂事,爱国情感升华主要运用心理描写2.你认为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1)他原来就不是一个坏孩子,尽管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获奖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获奖

七年级下册6《最后一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哽、踱、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理清小说情节发展脉络。

3.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领会这种写法并学习运用,激发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

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1.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讨论。

2.在读中感悟体会,圈点勾画,分析概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引导学生掌握通过心理、语言、行动和外貌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3.揣摩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视频:《惨绝人寰的日军暴行》。

2.学生谈感受(视频中的哪一部分与本文相似)。

3.引导语:侵略者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他们不仅从物质上掠夺别国人民,还从文化上奴役他国人民。

今天我们就跟随法国作家都德,走进他的《最后一课》,看看法国人民是怎样反抗侵略者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活动目标展示,大家来齐读一下1.理解小说内容,概述故事情节。

2.品味小说语言,赏析人物形象。

3.把握小说主题,培养爱国情怀。

三、检测预习:1.为了更好地学好这篇课文,我们有必要结识一下作者,了解那个战后纷飞的年代。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

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写作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根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来初步掌握小说的内容;2、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3、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故事背景,导入新课1870年7月19日一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

《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

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二、整体感知1、简介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

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引导学生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和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

3、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4、学生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三、再读、分析课文1、学生三读课文,根据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情节:上学路上→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下课↓上课前、上课中四、四读课文,围绕变字研究人物形象1、分析文章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小弗郎士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动作、心理的句子,然后分析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学生自由发言,并自行归纳总结。

3、学生总结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小结六、布置作业朗读课文,思考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第二课时一、读课文,依照分析小弗郎士的方法分析韩麦尔先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1、学生小组推荐代表交流,并自行归纳。

2、学生再读课文,想象揣摩: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个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最后一课-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最后一课-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高会玲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会梳理故事情节。

2.圈点勾画,品味语言,分析小弗郎士的形象,感受爱国情3.初步学习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抓住关键语句品析,分析小弗郎士的形象,感受爱国情。

2.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引入。

二、小说知识介绍。

三、资料助读。

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

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意。

1868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的声誉.其中《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四、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简洁的语句概括。

2.小说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3.本文围绕什么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五、梳理故事情节。

1.请快速默读课文,按照时间的推移事情发展的顺序划分故事情节。

2.朗读第一部分,请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想一想这些语句的作用。

六、语言品味,合作探究。

1.圈划出第一部分中描写小弗郎士的有关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能表现出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孩子2.想一想小弗郎士在上最后一课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3.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小弗郎士在文中有何作用七、谈谈学了本课后,对你有什么启示八、我写我心。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最后一课 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最后一课 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氛围、学生、老师等的对比、讨论,感受“最后一课”严肃、悲壮的氛围。

2.圈点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句,理清他的心理历程,并探究其变化的原因。

3.精读重点句、段,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来体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情感。

4.迁移学生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课型】探究课【教学重点】分析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感悟“最后一课”对人物的教育作用。

【教学难点】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教室】多功能电子教室【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感受“最后”氛围课间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渲染“最后”氛围。

老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已经预习了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对这篇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了解为了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感情经历,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小说的社会背景(幻灯片展示)《最后一课》写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想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国被迫赔款50亿法郎,割让法国北部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求和普鲁士接管这些地方以后,下令不准这些地方再学法语。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正是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最后一课》被介绍到中国已九十三年了,它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篇小说后灵魂为之颤抖,感情为之激荡那么为什么它会有如此大的魔力呢?为什么它会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篇章中的经典作品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它的“以情夺人”(展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对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探究来学习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并体验主要人物的情感(幻灯片展示)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以及所有当时被奴役、被封锁的法国人民的感情走进《最后一课》的课堂吧!二、看图忆文,检查学生熟悉内容的程度同学们虽然已经预习过了《最后一课》,但有的同学可能对这篇小说的内容还不熟悉如果你想验证你自己,那么就请你看看下面的几幅图,回忆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哪句话来描述出图中的内容(用幻灯片展示图)。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名师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名师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一、核心素养:1.识记课文注解中的文学文化词句,理解分析课文中重要的基础词语,品味文中内涵丰富的词语。

(语言建构与运用)2.从小弗郎士的角度梳理概括他的所见所闻所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3.从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角度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感受韩麦尔先生的人格魅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4.从心理活动描写角度分析小弗郎士的心路历程,体会民族语言和爱国情感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二、教学建议《最后一课》作为经典的短篇小说,也符合小说的人物、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情节的要素,可以围绕小说三要素来进行教学设计。

这篇文章放在七年级下的课本中,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和语言理解赏析有重要作用,必须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热爱民族语言,热爱祖国是本文的主题,适当结合中国实际,来引导学生对中国和汉语的热爱。

因此教学设计中可引用部分与热爱祖国的歌曲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对汉语的热爱,对中国的热爱。

可使用多媒体的视频和音频进行教学,可逐段品味语言式的教学,还可通过探讨式教学。

学生尽可能充分参与课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教学中要注意落实双基。

三、教学示例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从情节、人物、环境角度解读文本的内涵。

3、热爱民族语言,传承爱国主义的美德。

4、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寻找并概括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

2、分析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人物形象。

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与展示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从情节和环境角度解读文本。

教学重难点:1、利用注释、修辞等方法理解文中重要词句。

2、分析概括小弗郎士的见闻。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激情导入(播放《歌唱祖国》的音乐)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开拓辽阔疆域,创造辉煌文化。

这是爱国情怀。

维护祖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不能被分裂,更不能被侵占。

这也是爱国情怀。

课文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课文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3、课文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

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

注字音,释词义。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应该掌握的词: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描写和环境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母语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和环境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同学们分享他们所了解到的法国作家都德以及《一课》的背景。

2.引导同学们关注课文,思考“一课”意味着什么。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行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在朗读过程中,标记出生字词,并尝试理解其含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书写和掌握字词的含义。

2.分析课文第一段,引导同学们关注环境描写,理解环境对人物的影响。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第一段的理解,以及对小弗朗士心情的分析。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巩固生字词和课文理解。

2.引导同学们关注课文第二段,思考小弗朗士的心情变化。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二段,分析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

2.引导同学们关注描写手法,如对比、象征等,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第二段的理解,以及对小弗朗士心情的分析。

四、小组合作1.将同学们分成小组,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人物,分析其形象特点。

2.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巩固课文理解和人物分析。

2.引导同学们关注课文结尾,思考其深层含义。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结尾,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
【教学设想及依据】
1、文献法: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搜集作品写作时代背景,了解作家,完成材料积累。

2、诵读法:要求学生听读、默读,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通过听读、默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情感目标: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
贡献。

发展目标: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教学方略】
教学内容:
1、了解小说的背景
2、领会本文运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领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4、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并进行创新写作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通过听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积累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

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

原句在第11段中。

(板书:《最后一课》)
(2)请学生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

《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的。

(板书作者:都德)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文章思路为何?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

(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默读——感悟思想,体验情感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并结合课后练习一,边读边思考,念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最后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

小弗郎士的思想情感变化: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

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听读和默读,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

五、作业布置:
用笔勾画出韩麦尔先生的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可以参看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继续第二教学板块)
一、自由朗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分组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

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

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

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

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

“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二、第三个教学板块: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
1、激活思想
(1)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有何感受?(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2、创新写作,当堂完成
要求:
①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

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
③不少于300字
3、请学生互相评议习作
三、作业布置:
再写一次《<最后一课>之后》,要求500字以上,结构完整
【教学后记】
本教案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努力实现积累、运用、实践、创新的目标,而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

在预习阶段,学生就利用各种途径搜集了大量有关作者的资料,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而对都德的全面了解,使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迸发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在导入阶段,就让学生自己跳读,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第一个教学板块,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注重了学生的听与说。

第二个教学板块,注重默读并把学习方法的传授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分析中,使学生轻易掌握了阅读分析的方法,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而其中的“讨论与交流、小结”使学生必须要说,既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而第三个教学板块中“激活思想”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自己来判断情感取向,并且培养了学生勇于向他人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使教材的思想性得以充分体现。

“创新写作”则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置于实践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开启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突出了“写”的重要性。

作业中再写一次同题材作文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反思,并从优秀作文中吸取养分,从而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根据本教
案教学,本人发现教师处于引导地位以后,学生更能大胆表述,勇于思考,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