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精品PPT全套课件备课素材故都的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PPT精品课件(31张)

故都的秋
课前五分钟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 》PPT课 件(31 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 》PPT课 件(31 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 》PPT课 件(31 张)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 》PPT课 件(31 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 》PPT课 件(31 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 》PPT课 件(31 张)
作者简介
• 郁达夫, 原名 郁文,字 ,达浙夫江富
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
人。1921年6月,与郭沫若等人在东京酝
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 ”创,造代社表作
品《 》《沉沦
春》风和沉《醉薄的奠晚》上、
《迟桂花》等,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 》PPT课 件(31 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 》PPT课 件(31 张)
主要作品
小说:
《 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迟桂花》《出奔》
散文: 《故都的秋》《 江南的冬景》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 》PPT课 件(31 张)
什么地方的秋?
“故都”二字表明描
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 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 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 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 恋之情。
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眼
问题三:根据课文内容划分段落
一、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 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 》PPT课 件(31 张)
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4.1课《故都的秋》(共21张ppt)

达 夫
秋
有关秋天 的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
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 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 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 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 萧条,山川寂寥。欧阳修《秋声赋》
水是眼波,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 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卜 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对故都、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
哦,狂野的西风,秋之生命的气息,
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 犹如精魂飞遁远离法师长吟, 黄的,黑的,灰的,红得像患肺痨,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染上瘟疫的纷纷落叶四散调零:哦,是你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以车驾把有翼的种子催送到 黑暗的冬床上,它们就躺在那里, 像是墓中的死穴,冰冷,深藏,低贱,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在狱咏蝉》骆宾王
直到阳春,你蔚蓝的姐妹向沉睡的大地
吹响她嘹亮的号角 《西风颂》雪莱(英)
4. 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要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① 内容上:追溯悲秋的渊源,自古悲秋,中外皆然,再次强
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 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明、寂静、悲凉)
2.南国之秋有哪些特点?文 中为何两次提到南国之秋?
慢、润、淡 色彩不浓、 回味不永
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衬 托北国秋天的特点,点出 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 来表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 之情。
3.这两段还运用了哪些修辞 手法?
统编版必修上-《故都的秋》PPT全文课件

妙笔生花
每一片风景都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走 出郁达夫的精神世界,想到优美的校园, 你有什么样的感触,试着写一写“校园 的秋”。 (时间3分钟,100-300字。)
课后练笔:试改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
思》,开动你的大脑,结合《故都的秋 》的写景手法,用一段文字描绘诗中的 画面,力求表达出作者情感。 (100-300字)
统编版必修上-《故都的秋》PPT全文 课件【 完美课 件】
秋槐落蕊
庭院清秋 秋果奇景
统编版必修上-《故都的秋》PPT全文 课件【 完美课 件】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统编版必修上-《故都的秋》PPT全文 课件【 完美课 件】
局部品读
领悟情思
2.在写景抒情散文中,不同作家笔下的景物呈现出不
同的特点,请从文本五幅画面中任选一幅画面概括 其特点,指出写景的方法并分析作者传达的感情。 或在文本中任选一处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统编版必修上-《故都的秋》PPT全文 课件【 完美课 件】
统编版必修上-《故都的秋》PPT全文 课件【 完美课 件】
课堂检测
1、作者写对故都之秋的想念时,突出写了住在北平皇城人海中租 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时的所见所闻,而对陶然亭、钓鱼台、西山、
D 玉泉等名胜,只用一笔带过,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 )
A.作者是浙江省富阳县人,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 文艺作品的熏陶,产生一种想走异地,饱尝故都之秋的心情。 B.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都缺 乏秋味,体现不出故都之秋来。 C.作者在《住所的话》中写过“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 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 懒得动”不愿去陶然亭等处,当然就写不出那些地方的秋景。 D.写租住破屋时所见所感,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感情。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PPT精品课件(34张)

六、分析与讨论
请同学们一起分析讨论上面的问题,先找两个 学生在黑板上书写出答案,其它同学再讨论修 改。
②秋天的槐树:从视觉、触觉写景,(明确手法) 如看到“落蕊铺得满地”,感觉到“极细微极柔软的 触觉”。(分析具体体现)这样写景,调动读者的各 种感官,把景描绘的更加细致,也更好的表现了作者 “清”“静”的心情。(作用,联系情感)
2、文章在写“故都的秋”但开头和结尾又都提到了 “江南的秋”,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最后明确答案并板书。
「板书设计」(明确答案)
故都秋景
独特意象及特点词
秋天的院落
破屋、破壁腰、碧绿的天色 牵牛花蓝色白色、细数、静对
秋天的槐树
落蕊、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 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落寞
秋天的蝉声 秋天的雨 秋天的果树
秋蝉、衰弱的残声 奇、有味、凉 奇景、清秋的佳日
总结 冷清、萧索
2、自身性格: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 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 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3、创作观念: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 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小结」
在30年代的中国,连年战乱,读书人也居无定 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 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 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人生 的感受。这正如清代王国维所说“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也正是情 景交融艺术手法的美好典范。
故都的秋精品课件上课实用ppt

02
第二章
作品主题与意境分析
03
第三章
语言特点与艺术手法
04
第四章
作品鉴赏与实践活动
02 故都的秋概述
CHAPTER
作者介绍
郁达夫(1896-1945),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浙江富阳人。他 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 会洞察力而著称。
郁达夫的作品主要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命 运的深刻思考。他的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同 时也充满了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关怀。
05 故都的秋的教学设计
CHAPTER
教学策略
主题聚焦
以"故都的秋"为主题,引导学生 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和意境。
情境创设
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 等,营造故都秋天的氛围,帮助
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情感。
互动交流
鼓励学生提问、讨论,促进师生、 生生之间的交流,提高课堂互动
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和 主题。
艺术手法
情景交融
作者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景 物更具情感色彩,增强了文章的
感染力。
以小见大
作者通过描绘故都的秋景,以小见 大,反映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 考。
对比手法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故都的秋景 与其他地方的秋景进行对比,突出 了故都秋色的独特魅力。
04 故都的秋的拓展阅读
CHAPTER
相关作品推荐
表达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作者通过对故都的秋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故都的深深 眷恋和思念之情。
抒发对自然美的赞美之情
作者通过对故都秋色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美的赞美 之情,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PPT精品课件(41张)

统 编 版 高 中 语文必 修上册 《故都 的秋》 PPT课件 (41张 )
一 番 心 境 就 是 一 篇 散 文
一 点 秋 意 就 是 一 番 心 境
一 片 落 叶 就 是 一 个 季 节
统 编 版 高 中 语文必 修上册 《故都 的秋》 PPT课件 (41张 )
统 编 版 高 中 语文必 修上册 《故都 的秋》 PPT课件 (41张 ) 统 编 版 高 中 语文必 修上册 《故都 的秋》 PPT课件 (41张 )
对比3:在牽牛花底还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作为陪村。
听 蝉 赏 槐 看 枣 树
细
缓
数
寻
落
芳
花
草
因
得
坐
迟
久
归
斜 桥 漫 步 话 秋 雨
恒 星 原 名:郁文 档 出生日期:1896年12月7日 案 籍 贯:浙江富阳
主要经历: 三岁丧父,1913年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人发起著名
作家简介
统 编 版 高 中 语文必 修上册 《故都 的秋》 PPT课件 (41张 )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 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 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 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 离群索居。游山玩水看似闲散安逸,实则是 为了排遣内心的悲凉、寂寞。
统 编 版 高 中 语文必 修上册 《故都 的秋》 PPT课件 (41张 )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秋
秋
秋
日
蝉
晨秋
胜秋残秋小 景
果雨唱槐院 五
闲
新教材统编版《故都的秋》完美ppt课件

3
2
1
导论、自读、点拨、交流分享、写作实践 教学课时 (6课时+一周的课余时间)第一课时: 单元起始课 1.明确单元特点、交待学习任务、推介自读参考文章。 2.在单元任务的引导下,初读《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第二、三课时: 研读《故都的秋》 ,完成整体把握与局部精析 (略) 。布置写景赏析作业(摘抄+语段赏析)。第四课时: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阅读《荷塘月色》 ,完成整 体把握与局部精析。在比较中,学习赏析语段的写法 。布置写景赏 析作业(摘抄+语段赏析)。第五、六课时: 学习《我与地坛》
第四课时
1. 根据课前预习任务,由同学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2. 再读第一部分,画出写景段落。3. 教师赏析示范,总结赏析的角度。4. 同学赏析发言,教师点拨、同学补充。5. 再次整体默读第一部分,把握其主旨。作业:1.摘抄词语及语段。2.以“地坛的景物与情思”为题,写一篇鉴赏文字,不少 于600字。(鼓励上网查阅资料,引用须注明出处)
三、浏览前两篇课文,整体感知写景散文的特点表达方式:写景与叙事、抒情的结合。文章内容:纯粹写景的文章不多;写景大都要承载一定感情。写景文字在整体文章中的多少、地位不同,作用也不尽相同。写景大都与写人叙事相结合,以深化或丰富作品内容,共同完 成作者写作意图。因此, 景物的赏析应以文章整体为背景。要求:以“我更喜欢 ”为题,写一写两篇作品的初读感 受。(可课下完成)
现当代写景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
任务群归属: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写景散文)人文主题: 自然情怀 (对自然、借自然)
单元主题
2
要求:提升审美品位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出“寄情 于景”的写作及阅读的意义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PPT课件(21张)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总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结
落蕊无声帚留痕
秋
槐
小 院 秋院图 闲 坐
图
秋蝉图
秋 蝉
故都的秋
残 声
赏
秋
秋
雨
色
图
秋 枣 图
唱 北 国
斜桥树影话秋凉 秋日胜果满枝头
清、静、悲凉(情景交融)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总
结
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 槐树前后,就在天上、枝头、嘴边……从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 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色、秋实、秋形、秋意中,我们可 以看出作者对具有浓郁北国地方特色的人物风情的热爱赞美, 对古都北平的神往、眷恋,对淡薄、恬静、悠闲生活的生活情 趣的追求,以及他内心深处深沉的忧思和落寞。
秋雨话凉
斜 天灰沉沉的 一阵凉风 息列索落的雨声 桥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树 影 话 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 秋 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的秋味。 凉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 秋》PPT 课件( 21张) 【精品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道了牵牛花。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象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
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者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岐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人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来了。
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之分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