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项羽之死》精编教案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优质6篇)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优质6篇)项羽之死优秀教案(1)《项羽之死》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的一篇史传性散文。
在讲解本课时,我采取了一种自己没有尝试过的讲授方式,两个课时全部自己讲解,按照最古老的方式上课,这也算是一次实验吧。
教学目标设定为2个,即:1、诵读课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2、把握项羽的鲜明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
最后就其课堂效果来看,大部分达到教学目标本课设定导入部分,是文学常识即什么是史传性散文,然后引入课文《项羽之死》是司马迁描写的最为悲壮的场景。
教学的主体部分就是对文意的疏通,一段一段翻译讲解课文,同时提醒重点词句。
值得注意的是本课分的段落分别是三个场景,所以在讲完一个段落后都会进行总结在这个场景中体现了项羽什么性格,怎样表现的,然后进行总结。
最后分析项羽的性格,确定他的死有必然性。
本课是最古老的讲授方式,学生的参与度不够,但是教师也有时间讲解更多的内容。
对于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结合值得自己多加尝试。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2)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2、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一、导入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
和舜一样是“重瞳子”的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教师朗诵全文,学生跟读。
(有感情地朗诵,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迷惑。
3、提交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三、学生小组合作,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补充答疑。
(一)确认课文注解的重点词句(二)教师补充讲解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项羽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二选修上)共3篇
《项羽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二选修上)共3篇《项羽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二选修上)1作为部编版高二选修上的一篇重要教材,《项羽之死》是一篇讲述了汉楚战争和大秦晋地的历史故事,体现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的文学篇章。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篇文章,本文将介绍一份优秀的《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将会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汉楚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3.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影响。
4.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汉楚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讲解秦朝亡国后的乱世,汉楚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衡,深入分析汉楚军队、兵器的发展和作战策略等。
2.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通过讲解散文的定义、特点和写作技巧,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写作目的、手法和风格。
3.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影响。
通过分析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点、作战策略和对国家的贡献,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作用和意义,认识到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4.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通过对文章的解析、诠释和思考,让学生不断理解和应用散文的写作技巧,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解说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加深对历史人物性格特点和影响的理解。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演讲等方式,让学生就散文的内容、结构和写作手法展开深入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3.阅读的批判性分析法通过对散文文字语言的批判性分析,让学生理解文字的深层次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设计1.预习环节学生在预习环节中,可以先进行《项羽之死》的初步阅读和分析,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
同时,学生可以查找有关汉楚战争和项羽、刘邦等历史人物的相关资料,加深对历史和人物的理解。
2.听课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先通过讲解文字内涵、背景和主要人物,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2. 学习文中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 体会司马迁在《项羽之死》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了解 《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2. 难点:学习文中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播放《霸王别姬》片段,引出课题。
2. 新课呈现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文本,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从项羽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中体会他的性格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司马迁在《项羽之死》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课堂总结
学生分享自己在这堂课中的收获。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项羽之死》所传达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
4. 课后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项羽之死》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要通过诵读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识记《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能够分析并评价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3)能够运用文中的词句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2)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畏之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败和人生价值;(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3)运用文中的词句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2)项羽性格特点的深入分析;(3)写作练习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项羽之死》的背景和历史环境;(2)激发学生对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学生通过文言文翻译,掌握关键词句的含义;(3)学生总结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3)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败和人生价值。
五、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项羽之死》中的精彩片段;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3. 以此文为素材,写一篇关于“英雄人物的成败与人生价值”的作文。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精选8篇)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精选8篇)项羽之死优秀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项羽之死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多维透视”法,培养学生立足“多维透视”法解读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人物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史记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立足“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2、难点:体味司马迁“多维透视”法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思路(一)以史入文:引项羽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
”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
(板书课题)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
”可见,《史记》是必须用酒来读的。
宋代名士苏舜钦,读至《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在博浪沙用大铁锤暗杀秦始皇,误中副车,猛击案道“惜乎,不中!”于是便浮一大白,就是执杯痛饮一口;读至《史记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于是又浮一大白,大呼“ 壮哉,英雄!”。
(以小事例说明读《史记》要与史事同呼吸,与古人相沟通,用真心去感知,以情感去共鸣,人物才会鲜活呈现于眼前。
)(二)多维透视:品项羽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
”读《史记》品人物,亦须有法,司马迁写人物,不止把笔下的人物作为历史的人,也把他们作为人性的人来看,为了展示他们的丰富性、复杂性,司马迁采用多维透视之法(板书),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
《项羽之死》教学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项羽之死》教学简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项羽之死》教学简案教案教学设计1《项羽之死》教学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悉《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内涵。
2)理解诗歌的运用技巧。
3)分析诗歌的意义,尝试进行创作。
二、教学内容:1)《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2)《项羽之死》的文学特征3)诗歌的运用技巧4)诗歌的意义及感悟三、教学步骤:1)导入首先,教师让学生认识《项羽之死》。
并引导学生回想一下以前学习过的关于项羽的内容,调动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
然后,让学生回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并让他们简单地描述出中国古代的几个主要文化思维模式。
最后,以诗歌开始,大声地读《项羽之死》。
2)制作课件和教学手册教师制作课件和教学手册,包括《项羽之死》教学大纲、课堂讨论题、诗歌分析技巧。
3)理解《项羽之死》在师生的共同阅读《项羽之死》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做出具体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师生共同分析《项羽之死》的文学特征,包括比喻、抒情、细节的运用,使学生理解古代文学的一些特征。
4)模仿创作根据自己的感悟,学生可以模仿《项羽之死》的写作技巧,自行创作一首诗歌。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如在语言和意义上进行指导,也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一部分内容。
5)分享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将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同时对每一首诗歌进行提高。
通过分享,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将自己的诗歌技能提高到新的水平。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和诗歌创作能力等,从而为后续教学服务。
同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引导学生进行加深探究、深化理解,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学,同时还能依据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进行诗歌的创作和分享。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丰富课堂氛围,而且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本次教学通过探讨古代诗歌《项羽之死》的文学特征和模仿创作,激发了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帮助学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和项羽的重要地位;2.了解项羽之死的背景和经过;3.探讨项羽之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战国时期背景介绍;2.项羽之死的经过;3.项羽之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战国时期背景介绍(15分钟)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向学生介绍战国时期的背景。
重点强调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的时期,七雄争霸,力量对比悬殊。
解释战国时期为何被称为“百家争鸣”的学术盛世,以及各国之间的军事竞争和政治斗争。
2. 项羽之死的经过(25分钟)通过使用课件、图像或故事讲述的方式,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项羽之死的经过。
重点包括以下内容:•邓艾力战项羽•项羽自刎的原因•项羽临死前的感悟注:由于文档要求不带图片,请自行在课堂上使用相关图片进行辅助讲解。
3. 项羽之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或填写表格的方式,让学生分析和讨论项羽之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项羽的死是否标志着秦朝统一中国的完成?•项羽的死对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有何意义?•项羽之死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4. 总结和课后作业(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布置课后作业,可以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项羽之死对中国历史影响的短文,并重点写明自己的观点和论述。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1.课堂提问: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战国时期和项羽之死的理解。
2.课堂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或整体讨论的方式,考查学生对项羽之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课后作业评分:作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评价学生的论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五、教学建议1.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可以采用激励奖励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2.对于知识较薄弱的学生,可以提供相关书籍或资料,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和深入研究;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并鼓励他们在讨论和写作中表达自己独立的观点;4.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要,进行个性化教学和辅导。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项羽之死》这一历史事件产生兴趣。
了解项羽的基本背景和历史地位。
1.2 教学内容:介绍项羽的生活背景和历史时期。
探讨项羽为何成为楚汉争霸的关键人物。
1.3 教学活动:播放与项羽相关的影视片段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项羽是谁?他在历史上扮演了什么角色?第二章:项羽的崛起2.1 教学目标:了解项羽的崛起过程及其领导才能。
分析项羽在楚汉争霸中的优势和劣势。
2.2 教学内容:讲述项羽的崛起过程,包括他领导起义军反抗秦朝的经历。
分析项羽在楚汉争霸中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段。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项羽的崛起过程。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项羽的优势和劣势。
第三章:楚汉争霸3.1 教学目标:了解楚汉争霸的背景和战况。
分析项羽在楚汉争霸中的表现及其原因。
3.2 教学内容:讲述楚汉争霸的背景和主要战役。
分析项羽在争霸中的军事策略和政治决策。
3.3 教学活动:播放楚汉争霸的相关影视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战况。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项羽在争霸中的表现及其原因。
第四章:项羽之死4.1 教学目标:了解项羽之死的经过和原因。
分析项羽之死对楚汉争霸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讲述项羽之死的经过,包括他在乌江自刎的情景。
分析项羽之死的原因及其对楚汉争霸的影响。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项羽之死的经过和原因。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项羽之死对楚汉争霸的影响。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反思项羽之死对个人命运和国家历史的启示。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反思项羽之死对个人命运和国家历史的启示。
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讨项羽之死对个人和国家的历史教训。
第六章:文学作品中的项羽形象6.1 教学目标:分析文学作品中对项羽的描述和塑造。
探讨不同文学作品对项羽形象的塑造对后世的影响。
6.2 教学内容:介绍《史记》、《楚辞》等古代文学作品中对项羽的描述。
《项羽之死》教案设计范文
《项羽之死》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记忆《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并欣赏项羽的性格特点和英雄气概。
(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项羽之死》。
(2)通过分析、讨论,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锻炼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英雄精神的认同,激发学生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项羽的性格特点和英雄气概。
3. 文中的成语和典故的理解运用。
三、教学难点:1. 对《项羽之死》的深入理解和鉴赏。
2. 项羽英雄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3. 成语和典故的正确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项羽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简介。
(2)引发学生对项羽的印象和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和英雄气概。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表达方式。
(2)解析文中的成语和典故的来源和含义。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描述项羽的形象和英雄气概。
(2)让学生进行演讲练习,表达对项羽的敬仰之情。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对《项羽之死》的理解和记忆。
2. 收集与项羽相关的成语和典故,进行理解和运用。
3. 选择一个历史人物,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报告。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成语典故的掌握程度。
《项羽之死》名师教案
《项羽之死》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三、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第二课时一、分析讲解文章内容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1、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
(惊——起——饮——歌——泣)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1、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其中表达的意思。
(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
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三次行动: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1、“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2、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
非常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3、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第四段:写自刎乌江1、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二、小结故事人物形象人物表现写法垓下之围多愁善感惊、起、饮、歌、泣动作、语言、映衬东城快战勇猛、自负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动作、语言、场面乌江自刎知耻重义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神态、动作、语言、对比二、总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1、要有理有据;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项羽之死》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英勇与悲壮。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历史背景,增强历史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意。
(2)培养学生对民族英雄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项羽之死》的主要内容。
(2)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形象特点。
(3)课文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中的古代战争场面的理解。
(2)对项羽英勇与悲壮的分析。
(3)联系历史背景,深入理解课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项羽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项羽这个历史人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项羽之死》。
(2)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项羽的英勇与悲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项羽的形象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2)讲解项羽的英勇事迹和悲壮结局。
(3)联系历史背景,深入剖析课文。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2)教师点评并讲解答案。
四、作业布置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项羽的小论文。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通过学习《项羽之死》,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个人命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
2. 故事梗概:介绍项羽的历史背景,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
3. 人物分析: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理解他的悲剧命运。
三、教学重点1. 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2.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难点1. 项羽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
2. 学生对历史与个人命运关系的思考。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人物关系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项羽的成败,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教训。
【教学环节】1. 导入:简要介绍项羽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
3. 故事梗概: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
4. 人物分析: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理解他的悲剧命运。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6. 案例分析:分析项羽的成败,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教训。
7.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项羽之死》文本2. 参考资料:关于项羽的历史资料、相关文学作品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七、教学过程1.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
2. 故事梗概: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
3. 人物分析: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理解他的悲剧命运。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5. 案例分析:分析项羽的成败,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教训。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教案:项羽之死教学目标:1.了解项羽的生平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理解项羽之死对楚汉之争的结果和中国历史的发展意义;3.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
教学步骤:导入(5分钟):1.通过提问和回答,回顾学生对项羽的了解程度。
如:你们知道项羽是谁吗?他是什么时候活动在中国历史上的?2.请学生展示他们在课前准备的与项羽相关的图片、歌曲、诗歌等。
知识讲解(15分钟):1.简述项羽的生平、楚汉之争的经过,以及项羽与刘邦的关系。
2.介绍项羽之死的情节:项羽在垓下战败后,从未能恢复士兵们的信心,被刘邦的军队包围在彭城,最终自刎而死。
讨论与思考(20分钟):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项羽之死对楚汉之争的结果有哪些影响。
2.组内讨论结果汇报: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全班讨论:整理各小组的回答,与全班一起讨论以及互相评价,形成共识。
拓展活动(15分钟):1.学生们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并以小组形式展开研究,找出这些历史人物的重要事件、性格特点等。
2.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做简要的报告。
评价(5分钟):1.老师针对学生在讨论和思考环节展示的能力给予个别评价和指导。
2.鼓励学生提出对教学内容的疑问和建议,并予以解答和反馈。
作业布置(5分钟):请学生回家后,进一步研究项羽之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设计小组竞赛或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教师可以邀请一位专家或历史爱好者来分享有关项羽和楚汉之争的知识,以丰富课堂内容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续写:引言: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生平和死亡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楚汉之争中,项羽所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他的死亡也标志着这场较量的终结。
本文将继续探讨项羽之死对楚汉之争的结果和中国历史的发展意义。
项羽是楚国的一位将军,他勇猛无比,威名远播。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项羽的生平及其形象。
2.掌握《项羽之死》这一历史故事的情节。
3.培养学生对历史故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项羽的生平和事迹。
2.熟悉《项羽之死》故事情节。
三、教学难点1.理解项羽为何选择自刎的原因。
2.分析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项羽的形象和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对这一历史人物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习《项羽之死》(30分钟)教师讲述《项羽之死》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项羽为何而死,以及他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引导学生思考项羽所代表的历史意义。
3.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他们展开讨论,分析项羽为何选择自刎,以及他的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每个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汇报和讨论。
4.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项羽的历史意义和自刎的原因,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思考。
五、教学手段1.课件2.图片资料3.小组讨论4.板书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学生课堂表现和参与讨论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2.课后作业评价: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项羽的生平及历史背景,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和分析评价。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项羽之死》这一历史故事的讲解和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及其影响。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其他历史故事或历史背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阅读能力。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整理精校版)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必修教案0428 17:57::《项羽之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第四单元《项羽之死》【教学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
2、用审美的眼光读课文,品读诗人、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
3、把握诗歌与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4、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导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和分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观看视频《霸王别姬》。
2、赏析诗歌《咏项羽》,引入新课。
问题1:本文从几个场面刻画项羽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场面:垓下之围、东城大战、乌江自刎作用:丰富了一代枭雄项羽的鲜明个性和英雄品格,使拔山举鼎的悲剧英雄跃然纸上。
二、重点赏析“乌江自刎”1、《项羽之死》中哪一段是叙述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场景?概括为“乌江自刎”。
(板书)2、齐读第四段,正音正字。
3、用四字句概括本段情节。
诗歌受篇幅限制只是几个字,叙事简练,而散文篇幅更长,容量更大些。
在这两百多字的“乌江自刎”情节描写中,还包含了一些小的情节。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四字词语概括出这些情节?(小组合作,请两组同学板演)明确: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4、李清照的《咏项羽》是一首怀古咏怀诗,诗中带有明显的对这一人物的感情倾向,通过议论抒情语句对历史人物进行定位评价:“人杰,鬼雄”。
在这段散文中能找到对人物评价性的词语吗?不能,那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感情倾向呢?是怎样来刻画项这一形象的?(1)语言描写这是本段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
(《史记》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个性化传神的语言,因而被称为“无韵之离骚”)“天之亡我”——第二段“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分析:“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如今已被逼得穷途末路,老把失败归为“天命”,而仍未客观的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可见其极度自负。
(板书:极度自负)“且……纵……纵……独……”——渡江就可活命,但项羽仍然在最后关头拒渡,可看出项羽“知耻重义”(板书:知耻重义)“吾知公长者……不忍杀之”——对自己的死,他毫不在意,但却不忍爱马被杀,以赠亭长,说明项羽心地仁善的一面。
2023最新-《项羽之死》教学设计(优秀9篇)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优秀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壶知道的精心为您带来了9篇《《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项羽之死》语文教学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及翻译文中几个较难的句子2、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习重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一、课前预习(一)、作者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朝代)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又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__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 ”(二)、积累与项羽有关的成语取而代之:公元前2__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绍兴),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先发制人: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破釜沉舟:公元前2__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以一当十: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沐猴而冠: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四面楚歌: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江东父老:“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和何面目见之?”霸王别姬: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一决雌雄:项羽言,“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拔山盖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三)、补充讲解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5、平明(平旦):天亮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二、学习过程(一)、给黑体字注音骏马名骓() 美人和()之麾()绐()]刈()旗辟( )易(二)、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1)项王军壁垓下(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3)常幸从(4)以故汉追及之(5)所当者破(6)然今卒困于此(7)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人(8)直夜溃围南出(9)骑能属者百余人耳(10)项王及复引兵而东(11)项王自度不得脱(12)身七十余战(13)所击者服,未尝败北(14)田父绐曰“左”(15)今日固决死(16)愿为诸君快战(17)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18)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19)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20)天之亡我,我何渡为!(21)籍独不愧于心乎(22)项王身亦被十创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古义:今义:(2)期山东为三处古义:今义:(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今义:(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古义:今义: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乃①项王乃大惊曰②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③平明,汉军乃觉之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⑤乃陷大泽中⑥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⑦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⑧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以①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②以故汉追及之③乃分其骑以为四队④汉军至,无以渡⑤不忍杀之,以赐公(3)之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②我何面目见之③孔子云:“何陋之有?”④马之千里者(四)、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1、项王军壁垓下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3、直夜溃围南出4、亦足王也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五)、文言句式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2、左,乃陷大泽中3、然今卒困于此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六)、固定结构1、骓不逝兮可奈何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六、翻译下列句子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三、赏析课文1、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第一段垓下之围主要情节:动作描写:性格特点:第二、三段:东城快战主要情节:行动描写:性格特点:第四段:写自刎乌江主要情节:语言描写:性格性格:2、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3、请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4、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分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四、片段写作训练要求:1、100字左右;2、引用一句名言;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4、点评事例;5、联系现实a、做人必须要有尊严b、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c、士可杀,不可辱尊严比生命更重要《项羽之死》精品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了解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及翻译文中几个较难的句子2、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习重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一、课前预习(一)、作者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朝代)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又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XX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 ”(二)、积累与项羽有关的成语取而代之:公元前2XX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绍兴),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先发制人: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破釜沉舟:公元前2XX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以一当十: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沐猴而冠: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四面楚歌: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江东父老:“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和何面目见之?”霸王别姬: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一决雌雄:项羽言,“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拔山盖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三)、补充讲解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5、平明(平旦):天亮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二、学习过程(一)、给黑体字注音骏马名骓()美人和()之麾()绐()]刈()旗辟()易(二)、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1)项王军壁垓下(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3)常幸从(4)以故汉追及之(5)所当者破(6)然今卒困于此(7)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人(8)直夜溃围南出(9)骑能属者百余人耳(10)项王及复引兵而东(11)项王自度不得脱(12)身七十余战(13)所击者服,未尝败北(14)田父绐曰“左”(15)今日固决死(16)愿为诸君快战(17)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18)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19)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20)天之亡我,我何渡为!(21)籍独不愧于心乎(22)项王身亦被十创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古义:今义:(2)期山东为三处古义:今义:(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今义:(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古义:今义: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乃①项王乃大惊曰②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③平明,汉军乃觉之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⑤乃陷大泽中⑥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⑦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⑧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以①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②以故汉追及之③乃分其骑以为四队④汉军至,无以渡⑤不忍杀之,以赐公(3)之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②我何面目见之③孔子云:“何陋之有?”④马之千里者(四)、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1、项王军壁垓下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3、直夜溃围南出4、亦足王也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五)、文言句式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2、左,乃陷大泽中3、然今卒困于此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六)、固定结构1、骓不逝兮可奈何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六、翻译下列句子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三、赏析课文1、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第一段垓下之围主要情节:动作描写:性格特点:第二、三段:东城快战主要情节:行动描写:性格特点:第四段:写自刎乌江主要情节:语言描写:性格性格:2、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3、请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4、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分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四、片段写作训练要求:1、100字左右;2、引用一句名言;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4、点评事例;5、联系现实a、做人必须要有尊严b、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c、士可杀,不可辱尊严比生命更重要示例评析示例一:(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示例二:(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示例三:(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项羽之死》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及翻译文中几个较难的句子2、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习重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习时数:二课时学习内容和过程:一、预习学案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XX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赏析学案:1、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第一段垓下之围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情善感第二、三段:东城快战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行动描写:三次行动性格特点:勇猛、自负第四段:写自刎乌江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语言描写:天之亡我无颜见江东父老性格性格:宿命思想、知耻重义2、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1)、《鸿门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2)《鸿门宴》一场写多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连续集中地写一个人,通过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的形象3、请学生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肯定的、否定的都可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据)4、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分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明确: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项羽之死》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项羽之死》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项羽之死》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1《项羽之死》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项羽之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2年,属于秦汉之际的历史时期。
该事件不仅对于中国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在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因此,学生了解这个事件并对其进行阅读、分析甚至评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促进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掌握“项羽之死”这个历史事件的相关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 了解事件的发生、背景、经过和影响,分析其对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影响。
3. 掌握相关阅读和分析技巧,通过阅读与分析文章深化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认识与理解。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时期秦始皇帝的重大政策和建设,导致华夏大地上发生了许多革命斗争什么0。
2. 阅读“项羽之死”相关文章引导学生阅读与“项羽之死”相关的文章,让学生通过输入、理解、加工等过程了解有关“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并对文章进行分析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带领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于该历史事件的看法、观点以及对学生自身的影响,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
4. 信息查询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通过信息查询和分析,了解事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特别是让学生探讨和分析在文学、艺术等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同时加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5.总结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知识的输出依据对于事件的深入思考与分析,对历史事件及其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进行全面的评价,促进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进一步认识。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来增强课堂的互动与探究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项羽之死》教案设计范文
《项羽之死》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
(2)让学生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掌握《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2.2 教学难点(1)文中古代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项羽性格特点的深入分析。
(3)如何评价项羽的一生及其历史地位。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
(2)激发学生对项羽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深入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3.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吸收。
四、课后作业4.1 作业内容(1)复习课文,巩固知识点。
(2)分析课后习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项羽之死的感悟。
4.2 作业要求(1)认真完成,做到字迹清楚、表述准确。
五、教学评价5.1 评价内容(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3)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之死》教案
教学参考
0919 1330
《项羽之死》教案【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
词。
2.把握项羽的形象
3.体会司马迁简练生动的史
家笔法。
【教学难点】同重点3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积累重点实词和虚
词。
【教学过程】
一、读
检查预习
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大家正
音。
教师提醒个别句子的断句,例
“地方千里”应断在“地”之后。
要求学生大声诵读课文至少2遍。
二、通
1、因本文不难理解,故逐段由学生提出不解处,师生讨论解决。
2 、教师勾画重点实词、虚词。
注:本课虚词重点复习“之”和“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项羽的形象,形成自我评价。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导入
二、概括情节,分析人物
1、师生共同梳理出三点情节,学生用“从情节中我看出项羽是一个的人”概括项羽的形象。
教师随机板书示例:
情节人物
垓下之围慷慨悲歌、儿女情长
东城快战勇猛无敌、自负逞强
自刎乌江知耻重义(沽名钓誉)
(学生只要结合文本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联系《鸿门宴》中项羽的表现,进一步感受项羽的傲慢、自负和缺少心机。
3、纵深拓展。
教师给出《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项羽的生平大事,并与刘邦作对比,以期使学生对项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资料: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
项羽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
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三年,杀宋义,夺上将军位。
巨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
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
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巨鹿之战后,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沛公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馀悉除去秦法。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王闻之,烹说者。
汉二年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阴杀之。
汉三年四月,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
同年,项羽中刘邦反间计,项羽疏远范增,范增死。
汉四年,楚汉订立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项羽引兵东归。
汉五年,刘邦与韩信、彭越联手,围项羽于垓下。
4.激情评说:“赞”?“贬”?
学生评说。
赞:
教师随机亮出自己观点:项羽之所以被许多人奉为英雄,是因为在他身上少有刘邦的狡诈、奸猾,他不论成功时还是失意处,始终是一个磊落的大丈夫,这正是中国人很为看重的一面;虽然项羽很自负,但你又可以说他是很骄傲,他的确是一个内心很骄傲的人,即便是在最后面对生死抉择,他没有低下高贵的头。
你可以说他愚蠢、沽名,不能卧薪尝胆,笑到最后,你也可以说他禁不起挫折,不能像刘邦一样愈挫愈勇,但项羽留下的却是很动人的“真性情”,仅有这一点,这个人就是可爱的,再加上他的盖世的武力和曾经的辉煌,“英雄”之于他不就很顺理成章了吗?因了司马迁的笔,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为调动学生,教师可酌情推出下面一段文字:
项羽之死——英雄完美的谢幕!
当年,巴顿将军率领第三军团所向披靡,可战争结束后,他却只能和两条爱犬打发时间。
有人说巴顿生来就是为了打仗的,没有战争,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战神。
巴顿死于1945年12月。
巴顿遗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现在他依然检阅着自己的部队和辉煌。
巴顿是英雄——成功了,却失去了意义;成功
了,却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着。
看来,项羽真的是幸运的。
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
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贬:
重点从项羽的残暴、尚武和政治上的幼稚来谈。
教师可重点引司马迁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三、布置作业(2选1)
1、小练笔:项羽,英雄否?(不少于400字)
2 、项羽之精彩酷评。
(字数不限)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体会司马迁简练生动的史家笔法。
【教学过程】
一、由“无韵之离骚”的文学评价导入本课的文学鉴赏
二、鉴赏司马迁简练生动的史家笔法
1、先让学生谈谈对本文语言的感觉,最好能举例说明,为鉴赏热身。
2 、教师视学生情况抛砖引玉之“砖”
(1)项羽自刎之前的“笑”字——英雄
(2)项羽快战之后的“何如”——活画出自负的项羽(可让学生想像当时项羽的神态、衣服上的鲜血,并与刘邦的口头禅“为之奈何”作比较)
3 、完成课后练习四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