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长相思》精编教案
长相思 教案
长相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人所抒发的爱情之苦,培养学生对爱情的深入思考。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古人的细腻情感表达。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长相思的情感。
2. 让学生明白古代文人的爱情观念与现代的异同之处。
三、教学难点:1. 分析长相思中的写景手法和意象。
2. 理解古代文人对爱情的处理方式。
四、教学方法:1. 阅读诗歌,带领学生感受诗歌中传达的情感。
2.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人的爱情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长相思》诗歌,让学生先自己读一遍,然后听一遍学生的朗读。
2. 解读诗歌(15分钟)教师解读诗歌的意境、写景手法和意象,让学生理解诗歌中传达的情感。
3. 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位学生表达对长相思这种爱情观念的看法,同时讨论古代文人的爱情观念与现代的异同之处。
4. 总结讨论(10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引导学生总结古代文人的爱情观念以及现代爱情观念对比。
5. 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课堂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古代文人对爱情的表达和处理方式,并能够分析诗歌中的写景手法和意象。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也更深入地思考了古代文人的爱情观念与现代的异同之处。
在课堂练习中,学生也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效果。
长相思优秀教案
长相思优秀教案教案标题:《长相思》优秀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长相思》这首古诗,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和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理解《长相思》的意境和主题。
2. 掌握古诗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3. 进行情感表达和创造性写作。
教学准备:1. 《长相思》的课文材料。
2. 课堂展示工具,如投影仪或黑板。
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入《长相思》这首古诗,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长相思”可能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核心教学:1. 分析古诗的结构和修辞手法:a. 介绍古诗的基本结构:四行五言绝句。
b. 解释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c. 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课文理解:a. 逐句解读《长相思》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每个词句的意义。
b.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c. 进行师生和同学之间的讨论,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深入理解。
3. 朗读与表达:a. 教授正确的朗读技巧和节奏,帮助学生准确表达古诗的意境。
b. 学生进行个别或小组朗读练习,互相评价和提供反馈。
拓展活动:1. 创作:a.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类似《长相思》的古诗。
b.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和修辞手法,并进行创作。
2. 表演:a. 学生可以选择《长相思》中的某一段进行表演,展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b. 学生可以选择配乐或舞蹈等形式,将古诗进行创意演绎。
3. 分享和讨论:a.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表演,互相学习和交流。
b. 引导学生讨论古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拓展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朗读表达:评估学生在朗读和表达古诗时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3《长相思》名师精品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3《长相思》名师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相思》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纳兰性德的佳作。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本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对诗歌的字词理解、句段解析,还包括对诗歌情感的体验和感悟。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理解和解析简单的诗歌。
然而,对于这首情感丰富的《长相思》,他们可能还难以完全体会作者的深情和忧伤。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同时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段,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析诗歌,学生能够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热爱和珍惜。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字词理解、句段解析和情感体验。
2.难点:理解作者的深情和忧伤,感悟诗歌的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体验作者的情感。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家乡的风景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激发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然后引入本课的主题《长相思》。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段。
《长相思》教案(优秀5篇)
《长相思》教案(优秀5篇)长相思教学设计篇一长相思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会“榆畔帐”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教学重点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
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4简介纳兰性德。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榆关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②齐读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三、学习诗句(一)默读(二)学习上阙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是的,……(简介背景)。
3.山一程,水一程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齐读。
是啊,行军多难啊!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二)学习下阙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长相思》教学教案设计共3篇
《长相思》教学教案设计共3篇《长相思》教学教案设计1《长相思》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长相思》的诗意内涵和历史背景。
2. 掌握《长相思》词牌和曲调,能够准确地吟唱整首词。
3. 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感情描写,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其他古典诗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是理解《长相思》的诗意内涵和历史背景,掌握词牌和曲调。
难点是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感情描写。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教师介绍《长相思》的作者辛弃疾和其创作背景,向学生介绍该词的意义和价值,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2. 学习词牌和曲调学生学习《长相思》的词牌为“南乡子”,掌握曲调,开始学习吟唱这首词。
3. 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教师讲解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等,让学生借鉴这些修辞手法运用到其他古典诗词当中。
4. 理解诗中的感情描写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中的感情描写,当中主要包括对于离别的悲伤与思念的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感受和理解来描绘出这些情感内容。
5. 作诗在学习和理解这首词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创作一首以“长相思” 为题材的小诗,并在课堂上分享。
四、教学评估标准1. 学生能够准确地吟唱整首《长相思》。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长相思》中的修辞手法和感情描写。
3. 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表达能力来创作一首以“长相思”为题材的小诗。
五、教学延伸1. 给学生推荐其他古典诗词,让其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2. 教师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去吟唱一首自己喜欢的词曲,以丰富和增强意识。
3. 推荐相关电影、电视剧和书籍,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通过以上教学方案的实施,不但可以深刻理解辛弃疾的《长相思》的内涵,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学生能够理解这首词的内涵,掌握采用的修辞方法,以及能够进行创作,对于其文化素养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皆有显著的作用辛弃疾的《长相思》是一首充满了思乡之情的古典词曲,词句优美动人,情感真挚动人。
长相思 教案
长相思教案教案:《长相思》一、教学目标:1. 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并能够复述出《长相思》的情节。
2. 了解宋代文学中的爱情题材。
3. 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
二、教学准备:1. 教材:《长相思》原文、注释和翻译。
2. 教具:多媒体设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宋代文学中的爱情题材,让学生了解到《长相思》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脍炙人口的爱情作品。
2. 学习课文(15分钟)学生跟读《长相思》的原文,教师解释生词和句子的意思。
然后学生根据注释和翻译复述课文的情节。
3. 分析课文(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教师提问:(1)课文开头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影响?(2)第二段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3)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使用了比喻手法?这些比喻的目的是什么?4. 练习(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例如:根据课文中的描写,你认为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爱情观?你有没有遇到过相似的感受?5. 反馈与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
四、教学延伸:1. 学习更多的宋代爱情诗歌,了解古代文学中的爱情思想。
2. 分析不同朝代、不同文学流派中的爱情诗歌,比较文学作品中爱情表达的差异。
五、教学评价:1. 参与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复述课文情节的准确性。
3. 分析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
《长相思》教案
《长相思》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长相思》这首古诗,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古人对于离别爱情的思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于古诗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长相思》这首古诗,引发学生对于离别爱情的思考,并从中领悟到古人对于思念之情的表达。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人对于思念之情的深入描绘和表达。
教学准备:1. 课本中包含《长相思》这首古诗的相关内容。
2. PPT或者教案上准备好古诗的全文,并配以相关背景图片。
3. 学生阅读和理解《长相思》这首古诗的相关考题,以检查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程度。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展示古诗《长相思》的标题和背景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对于长相思的理解,或者是否自己经历过类似的情感体验。
Step 2:阅读理解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长相思》,然后让学生自己默读一遍,理解古诗的内容。
然后,老师提出以下问题:1. 古诗的内容是什么?2. 古人对于离别爱情的思念之情是如何表达的?3. 你能理解古人的情感吗?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且进行回答。
Step 3:诗歌鉴赏通过PPT或者教案在黑板上呈现古诗的全文,老师讲解古诗的背景、意义和艺术特色。
然后,让学生再次朗读这首古诗,并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
Step 4:朗读和表达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和表达练习,每组选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并配以自己的表情和手势来诠释古人的思念之情。
然后,每组选派一名学生将自己的表达展示给全班。
Step 5:总结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总结自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对于思念之情的思考。
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抒发自己的思绪。
Step 6:作业要求学生以写一篇短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于《长相思》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借鉴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力。
教学延伸:1. 小组讨论古诗中用到的一些生僻词汇和短语的意思和用法。
《长相思》教案(精选16篇)
《长相思》教案(精选16篇)《长相思》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朗读、背诵词《长相思》。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长相思》,了解有关词的基础学问,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力量。
3、情感目标: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感情。
通过叙写自己赴边关途中所见所闻,抒发了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习词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理解抒发的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2、会朗读、背诵这首词。
设计理念:通过同学朗读感悟,培育同学对语言文字的爱好和感觉。
学习过程中反复诵读,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意境。
让同学在情景朗读中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增加同学学习诗词的爱好促成同学对古典文化的积淀。
教具预备:搜集相关的资料及代表词作。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始终在坚持课外积累古诗词,那么你们了解关于积累古诗词的哪些方法?2、结合这些学问,复习本学期所学习的词。
同学诗词接龙。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清朝闻名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词的意思。
1、介绍。
师生共同介绍搜集的资料,并齐读的名字。
2、同学读这首词,运用以前学习过的方法:查资料,查工具书,疏通词的内容。
3、同学沟通自己的收获,通过沟通,初步感知词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体会词中描写的景象。
1、学习上阕。
①、请同学说说上片描写了哪些景象。
(同学在黑板上做上记号)②、同学自由画出上片中所描写的任意一种景象。
请画得好的同学在黑板上画。
③、配插图全班齐读词,再自由读,融入画中的情景。
2、学习下阕。
①、从词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让同学在词中找一找。
②、你们能不能仿照这些声音?并想象一下还有什么声音?指明同学发挥想象回答。
③、试想一下,在这么烦躁的声音中,能睡着吗?那么这个时候他最思念的是什么?(揭示表达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④、同学一起仿照声音。
老师范读,让同学感受声音的嘈杂。
四、反复诵读,领悟词的音乐美。
1、读词找出词的韵脚。
2、词有节奏,同学给词配上节奏诵读。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案
《长相思》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三首《长相思》的背景及作者情感。
2.掌握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
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2.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词中的象征和隐喻。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长相思》的背景,讲解作者纳兰性德及其创作经历。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如“长相思”、“情难舍”等。
二、课堂讲解1.讲解第一首《长相思》作者背景: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湘真,清代著名词人。
诗词内容: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意象分析:山、水、榆关、夜深、千帐灯、风、雪、乡心、故园情感分析: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讲解第二首《长相思》诗词内容: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意象分析:山、水、榆关、夜深、千帐灯、风、雪、乡心、故园等。
情感分析:与第一首相似,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讲解第三首《长相思》诗词内容: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意象分析:山、水、榆关、夜深、千帐灯、风、雪、乡心、故园等。
情感分析:与前两首相似,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首《长相思》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并说明原因。
四、课后作业1.让学生选择一首《长相思》进行仿写,要求运用相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让学生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对纳兰性德及其诗词的了解。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纳兰性德的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课堂讲解1.第一首《长相思》讲解意象分析:“山一程,水一程”,这里的“程”字可以让学生思考其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旅程的艰辛。
情感分析: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远离家乡的经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长相思》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长相思》【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长相思》,使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爱情情感和美。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阅读能力。
3.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培养对诗歌的欣赏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了解《长相思》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李商隐。
2. 学习理解《长相思》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3. 分析诗歌结构和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
4. 运用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写出自己对长相思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准备】1. 《长相思》全文,PPT或黑板准备。
2. 与《长相思》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3. 学生的课堂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出示李商隐的头像和简介,然后简单介绍他的生平。
2. 运用音频或视频等媒介,播放一段悠扬的古琴曲。
- 这里可以选择与《长相思》相关的音乐。
二、理解诗意(15分钟)1. 分段讲解诗歌全文,并帮助学生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2. 分析诗歌的基本情感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美和伤感。
3.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鼓励他们在小组或全班分享感受。
三、分析诗歌结构(2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字数和句数等方面。
2.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3.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分析。
四、创作与表达(30分钟)1. 学生个人创作: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长相思的理解和感悟,可以是一篇短文或一首诗。
2. 学生交流:学生之间进行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批评和鼓励。
3. 部分学生上台表演或朗诵自己的作品。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美和悲伤情感的表达。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长相思》对他们的影响和启发。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和创作诗歌,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写一篇读后感,通过阐述自己对《长相思》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热爱。
《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长相思》【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诗歌《长相思》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其能够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长相思》的复印件。
2. 教学PPT。
3. 学生课前作业准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了解《长相思》这首诗吗?它的作者是谁?你们对这首诗的印象如何?”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长相思》的背景和作者。
二、课堂导读(10分钟)1. 教师分发课文复印件,学生翻看课文,读一遍,口头念读。
2. 教师运用PPT展示《长相思》的整体结构和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了解全诗的“长相思”意象,并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
3. 教师提问:“你们在诗歌中找到了哪些描述长相思的词句?你们觉得这些词句给你的感觉是什么?”4.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三、诗歌赏析(15分钟)1. 教师播放《长相思》的朗诵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节、节奏、韵律等。
2. 学生闭目聆听音频,体验诗歌的情感表达,然后一起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发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学生分组,互相朗诵并讨论自己所选取的表达方式和意境,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会。
4. 教师选几个学生进行现场朗诵,并给予肯定和指导。
四、拓展阅读(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与《长相思》主题相关的诗歌或散文作品,如《登高》、《醒世恒言》等。
2. 学生课前准备的拓展阅读作业,展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3.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比较《长相思》与其他作品在内容、意境等方面的异同,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对我们的影响和启示。
五、小结与复习(10分钟)1. 教师简要说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2. 召集学生进行诗歌《长相思》的背诵,评选出最佳朗诵者。
长相思的教案设计
《长相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相思》。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生字词,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2)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长相思》。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生字词,提高语文基础知识。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表达的深层含义和意境。
(2)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长相思》的文本和译文。
(2)生字词的讲解和练习材料。
(3)相关的教学图片或多媒体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长相思》。
(2)收集有关家乡和亲人的资料,准备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分享关于家乡和亲人的故事。
(2)引入课文《长相思》,激发学生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长相思》,理解大意。
(2)学生查找生字词,学习课文中的新词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 朗读与表达:(1)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课文《长相思》。
(2)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诗文中的情节。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五、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课文《长相思》。
2. 写一篇关于家乡和亲人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3. 家长签字确认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熟读背诵、短文写作和家长的签字确认,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家长的参与度。
长相思教案
教案长相思教案一、引言1.1诗歌背景介绍1.1.1《长相思》的创作年代与作者生平1.1.2诗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1.1.3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1.1.4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背景的重要性1.2诗歌主题探讨1.2.1诗歌主题的多样性1.2.2《长相思》的主题思想1.2.3主题与学生个人情感的联系1.2.4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主题1.3教学导入设计1.3.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1.3.2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背景资料1.3.3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初步感受1.3.4设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二、知识点讲解2.1诗歌形式与结构2.1.1诗歌的韵律与节奏2.1.2《长相思》的诗歌结构2.1.3诗歌形式对情感表达的影响2.1.4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形式与情感的关系2.2诗歌意象与修辞2.2.1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2.2.2《长相思》中的修辞手法2.2.3意象与修辞在诗歌中的作用2.2.4培养学生运用意象与修辞创作的能力2.3诗歌语言与风格2.3.1诗歌的语言特点2.3.2《长相思》的语言风格2.3.3语言风格对诗歌情感的影响2.3.4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风格三、教学内容3.1诗歌文本解读3.1.1逐句解读《长相思》的文本3.1.2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3.1.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3.1.4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3.2诗歌背景拓展3.2.1补充诗歌背景资料3.2.2分析背景对诗歌情感的影响3.2.3引导学生将诗歌背景与个人生活经验相结合3.2.4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3.3诗歌创作实践3.3.1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3.3.2提供创作指导与反馈3.3.3鼓励学生分享与交流创作成果3.3.4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与表达能力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目标4.1.1掌握《长相思》的基本内容与形式4.1.2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修辞4.1.3能够品味诗歌的语言风格4.1.4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4.2过程与方法目标4.2.1学会通过背景资料深入理解诗歌4.2.2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4.2.3提高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4.2.4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与表达能力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3.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4.3.2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生活智慧4.3.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4.3.4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诗歌形式与结构的分析5.1.2意象与修辞的深入理解5.1.3诗歌背景与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5.1.4诗歌创作的实践与指导5.2教学重点5.2.1诗歌主题的深入探讨5.2.2诗歌语言与风格的品味5.2.3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5.2.4学生创作能力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资料和诗歌朗诵视频6.1.2诗歌文本打印材料:确保每位学生都有《长相思》的文本6.1.3白板和彩色记号笔:用于板书和标注诗歌中的重要部分6.1.4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或相关音乐,增强氛围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重点和个人的思考6.2.2诗歌分析工作表:帮助学生系统地分析诗歌6.2.3背景资料阅读材料:提供关于诗歌背景的额外阅读6.2.4创作素材:如彩纸、画笔等,用于诗歌创作活动6.3教学辅助材料6.3.1诗歌鉴赏指南:提供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6.3.2诗歌朗诵示例:提供不同风格的诗歌朗诵示例6.3.3诗歌创作指导手册: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6.3.4互动问答卡片:用于课堂上的问答环节,激发学生参与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利用多媒体展示《长相思》的背景图片和简介7.1.2播放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7.1.3提问学生对诗歌的第一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7.1.4分发诗歌文本,让学生自行阅读并标记不懂的部分7.2诗歌分析7.2.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7.2.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形式、意象和修辞7.2.3通过问答环节,检验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7.2.4运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7.3创作与实践7.3.1分发创作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7.3.2提供创作指导,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7.3.3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互相评价八、板书设计8.1诗歌形式与结构8.1.1《长相思》的诗歌结构图示8.1.2诗歌韵律与节奏的标注8.1.3诗歌形式对情感表达的影响分析8.2诗歌意象与修辞8.2.1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列表8.2.2《长相思》中的修辞手法示例8.2.3意象与修辞在诗歌中的作用分析8.2.4学生对意象与修辞的运用练习8.3诗歌语言与风格8.3.2《长相思》的语言风格分析8.3.3语言风格对诗歌情感的影响讨论8.3.4学生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与感受分享九、作业设计9.1诗歌鉴赏作业9.1.1分析《长相思》中的意象与修辞9.1.2写一篇关于《长相思》语言风格的短文9.1.3选择一首其他诗歌,比较其与《长相思》的异同9.1.4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写一段关于诗歌情感的感悟9.2诗歌创作作业9.2.1以《长相思》为灵感,创作一首现代诗9.2.2描述一个与《长相思》情感相似的场景9.2.3尝试运用《长相思》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9.2.4分享创作过程和创作心得9.3扩展阅读作业9.3.1阅读关于《长相思》背景的资料9.3.2阅读其他相关诗歌,进行比较分析9.3.3搜集关于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9.3.4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诗歌背景介绍重点环节:诗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补充说明:介绍《长相思》创作时期的社会环境、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当时的文化趋势。
《长相思》精品教案
《长相思》精品教案【课时目标】1.会认“榆、畔、聒”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榆、畔”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背诵诗词。
3.借助注释,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
4.体会词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1.学生背诵《山居秋暝》《枫桥夜泊》。
2.教师导入:这两首诗都是写景诗,《山居秋暝》描写的是山雨过后的山居秋景,《枫桥夜泊》描写的是诗人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那么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又写了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一问题走进《长相思》。
3.板书题目,学生齐读题目。
4.指导读好题目。
(1)教师示范读:“长——相——思”。
(充满感情)(2)指名读,全班齐读。
5.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纳兰性德(1655—1685),本名成德,为避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清代满族词人。
十八岁中举,二十二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边。
其文学成就以词为最,曾形成“家家争唱饮水词”的局面,郑振铎称其词作“缠绵清婉,为当代冠”。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词。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温故知新,由诗导入词,简单介绍作者,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板块二借助注释,感知大意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1)指导认读“更、聒”。
①更:多音字,在这里作为表示时间的量词,读第一声,可组词“三更半夜”。
②聒:“耳”加“舌”。
引导推测:猜猜字义是什么,有谁知道?(舌头发出的嘈杂声入耳,使人厌烦)(2)随文指导书写“榆、畔”。
①榆:左边“木”的末笔捺变点,“俞”第一笔撇行笔到“木”的短横下,“月”的第一笔是竖,不要写成竖撇。
②畔:左部“田”要写得窄小,右部“半”的第四笔横和“田”的收笔横持平。
3.默读《长相思》。
教师引导:看看课本中的插图,读读课本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交流讨论。
长相思名师教学设计
篇一: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长相思》教学设计《长相思》教学设计教学参考0915 1714长相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一)导入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二)读准《长相思》结合诵读穿插讨论:──“更”为什么要读平声?──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三)读懂《长相思》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指名多位学生回答)(板书:身在征途)师: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师:同学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
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四)小结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我们可以想见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
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一)想象上阕的情境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长相思优秀教案
长相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长相思》这首词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词中的生字、生词,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
3、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学会从意象、意境等方面分析诗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大意,感受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2)学习通过赏析诗词中的意象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1)深入体会作者身向榆关那畔行,却心系故园的复杂心境。
(2)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以及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情感。
2、讲解法:对词中的生字、生词、典故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词的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思乡的音乐,如《故乡的云》,营造出思乡的氛围。
(2)提问学生:当你们远离家乡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长相思》。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纳兰性德的生平,让学生了解他的身世和创作风格。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使学生明白作者在何种情况下写下这首词,为理解词的情感奠定基础。
3、初读诗词(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理解词义(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的大意。
(2)教师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如“榆关”“那畔”“聒”等。
(3)小组合作,交流对词意的理解,教师答疑解惑。
5、赏析诗词(1)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如“山”“水”“风”“雪”等,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和表达的情感。
(2)提问学生:“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探讨“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两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长相思教案设计
长相思教案设计教案标题:《长相思》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长相思》这首古文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诗中表达的爱情主题,并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3. 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长相思》的诗歌意境和文化内涵。
2. 分析诗中的表达手法和修辞手段。
3. 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准备:1. 课文《长相思》的复印件。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长相思》的音频,并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向学生提问:“你们对于‘长相思’这个词有什么了解?你们对于爱情的理解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理解诗歌意境:1. 通过学生的自由阅读,理解《长相思》的整体意境和情感表达。
2. 教师解读诗中的意象和隐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表达手法和修辞手段:1. 与学生一起分析诗中的表达手法和修辞手段,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手法和手段对于表达爱情主题的作用。
情感表达和思考:1. 学生个别或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爱情和思念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利用所学的诗歌表达技巧,写下自己对于长相思的感受和思考。
合作学习和展示:1. 学生分组合作,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整理成朗诵或表演形式。
2. 学生进行小组间的展示,互相欣赏和评价。
课堂总结:1.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收获和进步。
2. 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对于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和欣赏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如《离骚》、《登鹳雀楼》等。
2. 学生可以自由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短诗,并在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1. 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思,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和改进。
2. 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于课堂的感受和意见,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长相思 教案
长相思教案主题:古诗词欣赏-《长相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学习《长相思》这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诗词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感受古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长相思》的基本内容和诗意。
2.培养学生的朗读古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堂黑板2.教学PPT3.相关诗词材料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描绘思念的图片或播放相关音乐来导入本课内容,引发学生对思念的感受和联想。
2.学习诗词(15分钟)让学生闭眼静听,播放一段纯音乐或古琴的演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情感和思绪。
然后,请学生开眼,展示《长相思》的全文给学生,并朗读全诗。
学生跟读教师慢速朗读全诗。
3.理解诗意(20分钟)通过教师的解读和学生的讨论,理解《长相思》的基本内容和诗意。
教师可以提问:- 诗中的“长相思”指的是什么?- 诗中的“悠悠”、“苍茫”、“烟波江上使人愁”等词语表达了什么意境和情感?- 诗中的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念之情?4.朗读诗词(15分钟)教师分段朗读《长相思》,指导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注意口语的抑扬顿挫和语气的把握。
然后,学生自由进行朗读,并提醒他们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5.情感体验(15分钟)让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曾经或现在所经历过的思念之情,以及思念给亲人和朋友带来的情感和影响。
可以安排小组讨论或个人观点分享,通过分享感受和交流,使学生更加理解并感受到《长相思》诗词的深意。
六、课堂作业请学生完成《长相思》的诗意总结和个人感悟。
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一首与《长相思》相关的短诗。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欣赏《长相思》这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和诗意,培养了他们对中国古诗词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朗读和情感体验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朗读和感受能力。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案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案教案诗歌名称:《长相思》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长相思》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形象和语言运用。
3.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理解并赏析《长相思》的美。
教学重点:1. 分析《长相思》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材料小提琴(筛选)。
3. 学会赏析《长相思》诗歌的美和意境。
教学难点:1. 分析《长相思》的艺术特点。
2. 理解并赏析《长相思》的美和意境。
教学准备:1. 课件,包含《长相思》的文字、背景资料和相关图片。
2. 录音或视频材料,演示《长相思》的朗读和表演。
3. 筛选的小提琴曲目。
1.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5分钟)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配乐,引导学生思考和猜测《长相思》这首诗的主题和氛围。
2. 了解诗歌背景和作者(10分钟)介绍唐代诗人李白以及《长相思》的背景,如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等。
3. 分析诗歌结构和韵律(15分钟)解读《长相思》的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如平仄关系和押韵等。
4. 分析诗歌的形象和语言运用(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和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描写和语言运用,如比喻、修辞等。
5. 听诗歌朗读和表演(10分钟)播放《长相思》的录音或视频材料,让学生欣赏诗歌的朗读和表演。
6. 欣赏小提琴曲目(15分钟)播放筛选的小提琴曲目,与学生分享诗歌中的意象和情绪。
7. 学生讨论和总结(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他们对《长相思》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在后续指导中提出问题和点拨。
8. 课堂作业和反思(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并深入了解《长相思》的诗意。
1. 通过欣赏其他版本的《长相思》诗歌演绎,对比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长相思》诗歌或其他相关作品,发展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相思》教案
教学参考
0915 1717
《长相思》教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词意,用贴切
的情感朗读课文。
2、通过细读词句,正
确理解词的字面、全词的
意思。
3、理解关于词的初浅
的常识。
课前准备 :
1、查字典,掌握
“畔、帐、更、聒”四个
字在这首词中的正确读音
和意思。
2、联系地图,大概知道:从何处出发?此时身在何处?前往何处?联系资料,了解:此行的目的。
3、阅读关于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和两种不同理解的赏析,初步形成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
4、反复朗读课文,思考:用怎样的语气来贴切地读好每一句诗。
教学过程:
一、初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停顿。
2、揣摩朗读,同学互演,有不同意见的小组提出来。
二、细读
1、理解上阕què词意,用贴切的感情朗读上阕。
(1)理解:“山一程,水一程”的正确解释。
交流预习过程中你对这句词的意思的理解;
介绍“互文见义”,这是古诗文写作中的一种方法,意思为:
越过了一程又一程的山和河。
试着用一个词语表达“山一程,水一程”的意思。
(2)辨析“身从何处、在何处、向何处”。
读诗句——看地图——明去向。
(3)辨析“夜深千帐灯”,并理解其含义。
介绍辛弃疾的《破阵子》;
将辛弃疾的沙场英雄气概与纳兰性德从心底流露出的对自然生活的渴望与欣然作比较,感受纳兰性德深深的爱与痛。
用贴切的情感朗读上阕。
2、理解下阕词意。
(1)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正确意思。
(互文见义)
读“风一更,雪一更”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
交流你对“风一更,雪一更”的理解。
(2)理解“聒”,“梦不成”,“无此声”。
“聒”,嘈杂的是什么声音?
因为什么而“梦不成”?
“此声”指什么声音?家乡真的“无此声” 吗?
(3)用贴切的情感朗读下阕?
3、朗读全词。
用下阕中的一个词概括全词的主题。
4、理解真正的“故园”“乡心” 。
(1)真正的“故园” 指什么?
字面意思:故乡;
含着意思:自然、自由的生活。
(2)真正的“乡心”指什么?
“故乡”在何方?
纳兰性德真正思念的是什么?
5、这首词有令你感动的东西吗?你为何感动?
6、完成作业本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