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求谏》学案

合集下载

【优选】高中语文《第六单元之求谏》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优选】高中语文《第六单元之求谏》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六单元之求谏》教案新人教版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教学目标:

1、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到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积累文中的“藉、寻、刍荛”等文言词汇。

教学过程

一、《求谏》产生的文化背景。

1.谏官制度

中国古代,皇帝的独断专行可以说完全是制度化的,皇帝批阅百官奏章疏报,直接决定国事,然后交付有司执行办理。其信息来自呈奏章的官员,但决策仅仅由皇帝本人进行。唐宋时期,实行三省制,由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子;门下省掌出纳帝命,拥有对中书省的草诏的审核权;尚书省负责具体贯彻政令。但皇帝独断的决策方式从未废弃。明太祖朱元璋时,甚至废除了丞相和中书省,自己亲自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进行决策。

两千年间,皇帝直接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疏报,是朝廷决策的基本方式之一。百官的奏章疏报和朝议,是大臣发表政见的机会。为了保证信息的畅通,朝廷还设立了专门的谏官。唐初,政治比较开明,贞观以后,谏官尤为皇帝所倚重。唐代的谏官各有分工,散骑常侍掌管规谏讽喻皇帝和朝廷重臣之过失,谏议大夫负责谏论分析朝政的得失,补阙、拾遗之官负责朝仪供奉等事务的讽谏。如果遇到重大的军政事务,就在朝日御前会议上提出;若只是一般政事,则可以随时以书面形式上奏。

唐制规定,在宰相入宫内与皇帝研讨政事之时,谏官亦可以同入参加讨论;而当谏官与皇帝研讨政事时,则可以无须先通知宰相,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谏诤系统行使监督职能之路的畅通。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有一定关系。以后,谏官制度又有所变化,不过,大臣对皇帝的规劝权实际上有所缩小。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6 求谏》3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6 求谏》3

《求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文言知识,探讨文章的思路;能够把握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文段的具体内容,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培养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感悟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教学重点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巩固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探讨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对待“忠言”,如何“求谏”等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

1以金文的“柬”导入:(束,布裹的包囊)(大量颗粒物),字形像;渣滓留在包囊内,表示用布包过滤,取汁去渣。引申为:挑选、挑剔。

展示金文的“谏”,由金文引出篆文的“谏”。解析: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挑选、挑剔。谏,金文(柬,挑选、挑剔)、(言,言说、评论),表示挑剔、批评。

2.谏,造字本义:臣子批评或忠告君王。所以古代流传了很多著名的纳谏故事,如道路以目的故事:

周厉王姬胡是周朝的第十代国王,他荒淫无道,宠幸奸佞。为了增加税收供其挥霍,便巧立名目,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们采药、砍柴,捕鱼虾、射鸟兽,都必须纳税;甚至喝水、走路也得缴纳钱物。一时民怨沸腾。在当时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的粮食。多年来我纵惯着你,而你却对我们毫不照顾。我们发誓要离开你,到那欢乐的乐园去)。

召公见形势危急,多次劝谏,可厉王根本听不进去。他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老百姓,如果发现有人谈论朝政,咒骂厉王,就立即抓来杀头。从此,人们虽然牢骚满腹却只好往肚子里咽,谁也不敢再说出来了。熟人在路上遇

最新整理《求谏》最优秀教学设计及学案上课讲义

最新整理《求谏》最优秀教学设计及学案上课讲义

《求谏》教学设计

计划课时:4课时

主备教师:甘云龙

一、内容及解析

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而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求谏》。《求谏》一文所论述的核心是君主纳谏问题,理解它的关键在于学习文中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的一套行为规范,即所谓的“君道”,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知识。

《求谏》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够把握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3.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以及它的弊端,.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目标解析】

1、通过合作探究,掌握文中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内容并总结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已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3、通过教师导入和概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及其弊端,学习和了解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本文的主要内容作者通过总结“贞观之治”的历史经验来警示当代帝王要励精图治,因此要通过朗读和翻译课文,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内容。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还是靠教师对本文写作背景的讲解与介绍。此之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翻译以及疏通还是存在困难的,这需要通过教师点拨和学生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

(完整版)《求谏》优秀教案

(完整版)《求谏》优秀教案

《求谏》授课设计

授课目的

1.初步认识中国古代政治系统以及它的弊端。

2.经过学习课文,认识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3.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培养概括能力。

4.能够掌握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授课重点难点

1、认识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领悟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2、积累一些实词词义,特别是固定搭配。训练翻译技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前准备

完成教学设计上的相关练习

授课过程

一、导入: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广博)天之下,莫非王土;率

土之滨,莫非王臣(沿着王土的边涯)”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

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特别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所有

国家权益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独断。为了防范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端,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包括个人修养、君

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

《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围,而我们所熟悉的“君舟

民水” 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围。这些思想的提出,在必然程度上会防范上下拥堵、政务失态的产生,保护封建王朝的牢固。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纤弱无力的说

教了。

二、文化背景(见课件)

1、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思想

2、唐太宗的故事

3、《贞观政要》的相关知识

三、研习课文

(一)研习课文第一段

1、让学生读第一段,结合教学设计上的相关练习解决本段重要文言知识

《求谏》最优秀教学设计及学案

《求谏》最优秀教学设计及学案

《求谏》教学设计计划课时:4课时主备教

师:甘云龙

一、内容及解析

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而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求谏》。《求谏》一文所论述的核心是君主纳谏问题,理解它的关键在于学习文中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的一套行为规范,即所谓的“君道”,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知识。

《求谏》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够把握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3.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以及它的弊端,.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目标解析】

1、通过合作探究,掌握文中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内容并总结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已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3、通过教师导入和概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及其弊端,学习和了解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本文的主要内容作者通过总结“贞观之治”的历史经验来警示当代帝王要励精图治,因此要通过朗读和翻译课文,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内容。

、问题诊断与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还是靠教师对本文写作背景的讲解与介绍。此之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翻译以及疏通还是存在困难的,这需要通过教师点拨和学生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6单元《求谏》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6单元《求谏》教案

《求谏》教案

高二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

教学重点

1.掌握“经典原文”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2.领会文中所包含的的“家国天下”观。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在中国远古洪荒时代,洪水泛滥,猛兽横行,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尧帝与舜帝统治时期,先后出现了两位治水英雄,他们是父子,可是命运却迥异不同:鲧采用堵的方法治水失败了,禹采用梳的方法治水成功了。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周厉王姬胡是周朝的第十代国王,他荒淫无道,宠幸奸佞。为了增加税收供其挥霍,便巧立名目,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们采药、砍柴,捕鱼虾、射鸟兽,都必须纳税;甚至喝水、走路也得缴纳钱物。一时民怨沸腾。在当时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的粮食。多年来我纵惯着你,而你却对我们毫不照顾。我们发誓要离开你,到那欢乐的乐园去)。

召公虎见形势危急,多次劝谏,可厉王根本听不进去。他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老百姓,如果发现有人谈论朝政,咒骂厉王,就立即抓来杀头。从此,人们虽然牢骚满腹却只好往肚子里咽,谁也不敢再说出来了。熟人在路上遇到也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成语道路以目由此而来。

厉王却以为自己的残暴统治产生了效果,沾沾自喜对召公虎说:“你看,还有谁在说什么吗?”召公虎听了,对厉王说:“百姓们的嘴虽被勉强堵住,但使他们的抱怨变成怨气了。正如把水堵住,一旦决口,伤人更多;而应采用疏通河道的治水方法,治民也是这个道理,应该广开言路。如今大王以严刑苛法,堵塞言路,不是很危险吗?”厉王对召公的话置之不理,反而变本加厉地实行残暴的统治。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6 求谏》9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6 求谏》9

《求谏》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淮北市第四中学王梦娥

一、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了解大意,突破重点词句。

2、欣赏论证方法。

3、学习传统文化中的谏官制度。

4、《求谏》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2、文言重点词句的突破。

三、教学过程:

㈠分析课文:

1、解题:

“谏” 的字典意义:旧时指规劝帝王、尊长,使改正错误

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求谏”的主语是(唐太宗)君主--------开怀纳谏

“求谏”的宾语是(房玄龄等)大臣--------忠直敢言

这即是古代政体运作的理想状态。

2、作者简介:

●(670—749)唐朝谏官

●武周时,迁右拾遗内供奉。

●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

●唐玄宗时,为。

●与同时代其他官员相比,的仕途还是较为顺畅的,没有大起大落。

3、内容提要:

节选自《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是一部记载李世民政绩及君臣论政的历史著作,全书40篇,合为八卷。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因年号“贞观”

(627—649),故有此称。(共23年)

4、朗读并梳理课文:

●第一段:唐太宗对求谏的态度和认识

●第二段:围绕君臣关系议论

●第三段:臣子规谏的必要性及纳谏的广泛意义

●第四段:唐太宗希望得到规谏的良苦用心

●第五段:从人性的弱点出发,阐述纳谏的必要性

●第六段:由古事及己,论述纳谏的重要性

5、重点字词句

●假颜色------和颜悦色

●谏诤------直言规谏

●自贤-----自以为贤

●致理-----使国家达到治平

●相遇-----相互对待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6 求谏》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6 求谏》

《求谏》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古代的文化常识,培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拓展探讨问题的思路。

2、回顾《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感悟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

【教学难点】探讨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对待“忠言”,如何“求谏”等问题。

【教学方法】合作探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贞观政要》的内容。

《贞观政要》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框架之下的治国之术,唐太宗作为一位开明的君主,能够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为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基础。(君道:君主的行为规范,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本文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

二、古代纳谏名言举例。想一想,为什么要看重“谏言”呢?

1、从“谏”字的金文、专属、隶书的形态进行分析;

2、从鲧禹治水不同方法及结果类比分析。

三、具体探讨:

(一)探讨一:“求谏”作为标题,从语法上看,表述是不完整的,哪位同学能够将其完善一下?

明确:唐太宗向身边的大臣们求取谏言(批评和忠告)。

(二)探讨二:阅读第3、4、5段,谈谈唐太宗为什么要向臣子“求谏”?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君王?

明确:谦虚谨慎、勤于政务;了解民意、居安思危;自知之明、虚怀若谷。

补充:“天心”“百姓”是唐太宗反思自己的“标杆”。(君权神授,民本思想。)

小结:人性有弱点,治国需谨慎!

(三)探讨三:阅读第1、2、3、6段,看看唐太宗在“求谏”的过程中,对自己和臣子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⑥《求谏》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⑥《求谏》精品教案

《求谏》教案

济源六中赵功平

教学目标:

1、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到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积累文中的“藉、寻、刍荛”等文言词汇。

教学过程

一、《求谏》产生的文化背景。

1.谏官制度

中国古代,皇帝的独断专行可以说完全是制度化的,皇帝批阅百官奏章疏报,直接决定国事,然后交付有司执行办理。其信息来自呈奏章的官员,但决策仅仅由皇帝本人进行。唐宋时期,实行三省制,由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子;门下省掌出纳帝命,拥有对中书省的草诏的审核权;尚书省负责具体贯彻政令。但皇帝独断的决策方式从未废弃。明太祖朱元璋时,甚至废除了丞相和中书省,自己亲自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进行决策。

两千年间,皇帝直接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疏报,是朝廷决策的基本方式之一。百官的奏章疏报和朝议,是大臣发表政见的机会。为了保证信息的畅通,朝廷还设立了专门的谏官。唐初,政治比较开明,贞观以后,谏官尤为皇帝所倚重。唐代的谏官各有分工,散骑常侍掌管规谏讽喻皇帝和朝廷重臣之过失,谏议大夫负责谏论分析朝政的得失,补阙、拾遗之官负责朝仪供奉等事务的讽谏。如果遇到重大的军政事务,就在朝日御前会议上提出;若只是一般政事,则可以随时以书面形式上奏。

唐制规定,在宰相入宫内与皇帝研讨政事之时,谏官亦可以同入参加讨论;而当谏官与皇帝研讨政事时,则可以无须先通知宰相,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谏诤系统行使监督职能之路的畅通。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有一定关系。以后,谏官制度又有所变化,不过,大臣对皇帝的规劝权实际上有所缩小。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6 求谏》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6 求谏》

《求谏》教学设计

安顺市第二高级中学华偲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分析文段的具体内容;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3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培养概括能力。

4能够把握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2、积累一些实词词义,特别是固定搭配,训练学生翻译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课文一段的内容,主要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概括归纳能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以金文的“柬”导入,:(束,布裹的包囊)(大量颗粒物),字形像渣滓留在包囊内,表示用布包过滤,取汁去渣。引申为:挑选、挑剔。

展示金文的谏“”,由金文引出篆文的谏“”。解析: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挑选、挑剔。谏,金文(柬,挑选、挑剔)、(言,言说、评论),表示挑剔、批评。造字本义:臣子批评或忠告君王。

二、走进作者及作品

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朝著名史学家,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耿直敢于犯颜直谏,他的直言敢谏,不愧为一代诤臣。

简介《贞观政要》:《贞观政要》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框架之内的治国之术,唐太宗作为一位开明的君主,能够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为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基础。《贞观政要》写于开元、天宝之际。是一部记载李世民政绩及君臣论政的历史著作,全书40篇,合为八卷。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后代的重视。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6 求谏-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6 求谏-人教版

《求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文言知识,探讨文章的思路;能够把握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文段的具体内容,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培养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感悟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教学重点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巩固积累文言知识。教学难点探讨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对待“忠言”,如何“求谏”等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

1.以金文的“柬”导入:(束,布裹的包囊)+(大量颗粒物),字形像;渣滓留在包囊内,表示用布包过滤,取汁去渣。引申为:挑选、挑剔。

展示金文的“谏”,由金文引出篆文的“谏”。解析: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挑选、挑剔。谏,金文(柬,挑选、挑剔)、(言,言说、评论),表示挑剔、批评。

2.谏,造字本义:臣子批评或忠告君王。所以古代流传了很多著名的纳谏故事,如道路以目的故事:

周厉王姬胡是周朝的第十代国王,他荒淫无道,宠幸奸佞。为了增加税收供其挥霍,便巧立名目,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们采药、砍柴,捕鱼虾、射鸟兽,都必须纳税;甚至喝水、走路也得缴纳钱物。一时民怨沸腾。在当时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的粮食。多年来我纵惯着你,而你却对我们毫不照顾。我们发誓要离开你,到那欢乐的乐园去)。

召公见形势危急,多次劝谏,可厉王根本听不进去。他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老百姓,如果发现有人谈论朝政,咒骂厉王,就立即抓来杀头。从此,人们虽然牢骚满腹却只好往肚子里咽,谁也不敢再说出来了。熟人在路上遇到也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成语道路以目由此而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⑥《求谏》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⑥《求谏》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⑥《求

谏》优秀教学设计

《求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贞观政要》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

教学重点:

1、掌握《求谏》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3、正确评价封建帝王的纳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本单元学习内容作个简介:

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但使它根深蒂固的却是皇权的至尊无上与君主专制的现实。

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切国家政务均由君主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因此,君主的个人素质、品德、能力在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往往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为了限制君主权力,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这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本单元所选的《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民惟邦本”“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这

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求谏》(上课)

《求谏》(上课)

等到
第六段翻译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从前虞舜制作 漆器,夏禹雕饰祭器,当时劝谏的有十多人。饮食器皿一类的小 事,何必苦谏?”褚遂良回答说:“从事精雕细琢会妨害农耕, 编织五颜六色的彩带会妨碍妇女的正常事务。首创奢侈婬逸,就 是危亡的开端。有了漆器不满足,必然要用黄金来做。金器还不 满足,必然要用玉石来做。所以谏诤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就进 谏,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不起作用了。”太宗说:“你讲得很对 ,我所做的事情,如有不当,不论是在刚开始,或者是将做完, 都应当及时进谏。近来我翻阅前朝史书的记载,有时臣下进谏, 君主就回答说‘已经做了’,或者说‘已经同意做了’,终究不 肯停止改正。这样下去危亡的灾祸在一反手之间就会到来。”
第五段中唐太宗谈到了什么问题?
接下来,他想起了魏征这位经常“随事谏诤”的忠 臣,认为他的谏诤“多中朕失”,他的存在就像一面镜 子一样,使自己的优缺点都显露无遗。唐太宗在不同的 场合无数次提到过魏征,无疑这是唐太宗树立的一个纳 谏的典范,一个群臣学习的榜样。结尾唐太宗举起酒
杯,赐酒给房玄龄等人以勉励他们。勉励什么呢?自然 是期望他们能像魏征一样“随事谏诤”。
察言慎行鉴古今
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是中国历史上哪位君王 的治国思想?
▪ 教学目标 ▪ 一、简介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和政治思想概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谏》学案

教学参考

1223 0758

《求谏》学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重要词语(“寻”“理” “信” “遇” )的含义,提高在语境中推知词语含义的能力

2、搜集整理古今异义词(“颜色”“举措”“相遇”),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3、翻译文中重要句子,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给画横线的句子注音

俨肃()谏诤()鲠议()王珪

()刍荛()

不讳()丧乱()属文()芜词

()诋诃()

愆过()纂组()怖慑()罄其狂瞽()

二、解释画横线词语的含义

第1段:

1、太宗威容俨

肃 2、必假颜色

3、冀闻谏

诤 4、必藉忠臣

5、臣下钳

口 6、卒令不闻其过

7、寻亦诛

死 8、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

第2段

1、幸诸公数相匡

救 2、冀凭直言鲠议

3、纳刍

荛 4、太宗称善

5、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

6、预闻政事

第3段

1、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

2、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3、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

第4段

1、恒恐上不称天

心 2、下为百姓所怨

3、但思正人匡

谏 4、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5、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6、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第5段

1、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2、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

3、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4、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5、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第6段

1、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

2、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

3、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4、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5、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

三、写出下列多义词的含义

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飞来峰上千寻塔

1、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

2、当窗理云鬓

3、文理有疏密

4、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1、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2、愿陛下亲之信之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低眉信手续续弹

1、惟君臣相遇

2、进,与曹遇于赤壁

3、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4、盖追先帝之殊遇,预报之于陛下也

四、古今异义

1、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古义:;今义:颜料或燃料

2、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古义:;今义举动措施

3、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古

义:;今义:遇见彼此

五、词类活用

1、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2、实愿罄其狂瞽

3、主若自贤,臣不匡正

4、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

六、判断下列文言句子句式

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2、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3、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4、百僚进见者

5、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七、翻译文中重要语句

1.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第1段)

2.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第2段)

3.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第3段)

4.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第4段)

5.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第4段)

6.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第5段)

7.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第5段)

8.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9.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八、问题研讨

1、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独步千古,成为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楷模史学家吴兢编撰的《贞观政要》一书全面、系统地介绍和总结了唐太宗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对唐太宗精湛的领导艺术着墨尤多,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判断下列语段中,唐太宗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A:论证:

例①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例②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B:论证:

例①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C:论证:

例①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D:论证:

例①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E:论证:

例①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3、课文对于纳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什么意义?(不少于150字)

4、你还能想起历史上有哪些从善如流的佳例?有哪些闭目塞听的例

子?

第二课时

一、课内检测试题

1.下列画线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主欲知过,必藉忠臣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窕窈之章

C.首创奢淫,危亡之渐防微杜渐

D.惟君臣相遇,如同鱼水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

E.随事谏正,多中朕失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下列选项中画线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B.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C.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D.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3.“其”字的含义不同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B.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C.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D.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