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素芭》学习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芭》学习参考
教学参考
0610 1846
《素芭》学习参考
1.泰戈尔及其创作
20世纪初期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政治上遭受压迫,经济上受到剥削,使这个古老国家的人民陷入贫穷、愚昧之中。为了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两位伟人应运而生了。一位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圣雄”甘地,另外一位就是印度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匠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在人们的印象中,泰戈尔是以伟大的“歌手与哲人”的双重身份出现的。他的诗歌体裁和题材丰富多彩,清新隽永;小说格调新颖、感染力强;戏剧种类繁多,富于哲理意味;歌曲或哀婉缠绵、或威武雄壮,不拘一格。
1913年,“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篇;这些诗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并且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便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泰戈尔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最高荣誉,成为第一个获得这项殊荣的亚洲作家。
泰戈尔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政、经诸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其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重要小说有《弃绝》《素芭》《摩诃摩耶》《沉船》《戈拉》等;散文有《中国的谈话》《俄罗斯书简》等。
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冰心就曾翻译过他的《吉檀迦利》。而他本人于1924年和1929年两次来华,对中国的现代文学影响深远。他的“爱的哲学”在冰心、王统照、许地山的文学创作中都有体现,冰心就将“母爱、童心、大自然”当做自己创作的主题。泰戈尔的诗歌冥思闲适,抒情气氛浓郁,哲理意味深刻,韵律优美而富有变化,美学风格质朴、自然、超逸,更是成为郭沫若、徐志摩学习的范本。
2.内容与题旨
《素芭》写了一个美丽聪慧的哑女的生活状态和遭遇。全文一共六章。
开头非常简洁地交代了素芭是个哑女,这也是泰戈尔的一贯风格。“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父母对她的归宿担心,村人也对她的前途发出“令人担忧的议论”,点出了素芭所处的尴尬的境地。继而,对素芭最传神的地方──眼睛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刻画,正面的细笔描绘,贴切而惊人的比喻把这双黑眸勾勒得让人遐想又艳羡。读者的第一感觉会是:这是一个惊人的美丽的女孩子,她配得上所有美好的东西。
接着,在第二章中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绝妙的风景画,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小溪、鸟儿、树叶、蟋蟀,仿佛是世外桃源,这就是素芭所生活的环境,一切似乎是无比美好无比温暖的。可是,在这样看似无比纯净的地方,素芭是孤独的,她只能一个人在河岸边坐着,独自遐想,和大自然进行别人无法理解的交流。
第三章为主人公安排了几个朋友,两头牛,一头山羊,一只小猫,在人类面前,他们是弱者,是受役使的,但是素芭却和它们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们彼此依恋,彼此关怀,也彼此理解,用只有他们自己才懂得的语言──眼神、拥抱、爱抚。温馨的画面让读者几乎忘了素芭的不幸,因为她似乎拥有着更多的东西。
第四章出现了素芭在人类中的惟一朋友──帕勒达帕。但是“很难描述”他们“关系的深浅程度”,因为他们的话语有区别。所以,素芭一直是在帕勒达帕身边幻想着自己有了非凡的力量,这样,她可以帮上朋友,引起朋友的注意,让身边的人惊奇。事实上,写到这里,已经暗示了素芭的可悲:可以和小动物亲密无间,却不能让人们对她投来关注的目光,她所认为的那个朋友,只是对她的称呼显得亲昵一些而已。
第五章情节开始紧张,明显加大了下笔的力度,素芭的人生悲剧拉开了帷幕,父母想用欺骗的方式把她嫁到远方。而“她像是一头无言的牲畜”,连哀告的权利都没有,惟一能说话的朋友也显得漫不经心,没有分别的惆怅,只是轻描淡写地证实了她的担心。她无奈、怨恨,却无法表达,只能最后一次紧紧拥抱身边的大自然。
尾声里,待嫁的素芭被父母打扮得花枝招展,原本清水出芙蓉般的容颜变了样,悲伤的眼泪成了提高她身价的标志,没有人理解她流泪的真正原因,因为她面对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丈夫,而是“考官”。女性的悲剧由此可见一斑。而含蓄的最后一节,更是看似无意地交代了素芭被抛弃的命运,写得轻,读得却沉重无比。
这样,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如清水般明净的女孩子,这是一个被刻画得至纯至真至美至善的人物,上天没有给她一张能说会道的嘴,但给了她清澈的眼
睛、丰富的感情和敏感的心灵。她可以观察世界、倾听世界、感受世界,用眼神表达世界。只是,身边的人忽视了她的表达,包括父母、朋友帕勒达帕。她能够和无言的大自然亲密接触,和小动物们亲密“交谈”,可是她却不能获得人类的理解和关心,最终,因为她的缺陷,无法避免地被推向悲剧的结局。
小说对小村庄的描写好似一幅纯美的人物风景画,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条小溪潺潺流动,树阴浓密如云,人们在辛勤而快乐地劳作着,只是,这样美的风景,这一群其实并不坏的农人,却对素芭这个本该受到更多关怀的哑女显出极大的冷漠。
泰戈尔在他的短篇小说中一直关注着女性的悲剧命运,《素芭》也不例外,他重笔描绘素芭的美好,而对她的凄惨命运一笔带过,看似闲来之笔,却留下更广阔的思考空间。素芭今后的命运已经不言而喻了,在读者为这样的一个女孩扼腕叹息时,对人世的悲悯情怀也一览无遗。
3.人物形象分析
素芭这个人物形象可以说既是具象的又是抽象的。
说她是具象的,因为我们可以看到竭尽描绘之能事,对她的眼睛和嘴唇进行了浮雕般的刻画,我们几乎可以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素芭恬静地站在我们面前,正如所写:她“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情绪的少许暗示,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于哑女素芭来说,画眼睛就成了介绍她的一条捷径。
此外,不惜笔墨,将她放置到一个又一个特定情境中去展示,大自然里的素芭,小动物面前的素芭,好朋友身旁的素芭,父母、“考官”眼里的素芭,每一次描写都加深了我们对这位楚楚可怜的女孩的印象,让我们更感同情和惋惜。这样,素芭就在我们面前活了起来。
而对于哑女,直接的心理描写更是不可或缺。
在对素芭的心理描写中,我们看到了她的孤独,她的无奈,她奇幻的思想是她渴望打破现状的心理暗示,随着心理描写的不断丰富,素芭也就成了“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我们又说她是抽象的,因为泰戈尔在刻画这个人物时,留给读者极大的想像空间。因为短篇小说往往呈现出大量的断裂和空白,具有内敛、含蓄、隽永的美感特征,所以也就具备了一种朦胧的神韵,可以给予某些“象外之象”“题外之旨”。我们可以感觉到这是一个美好的女子,却又不能把她描摹得淋漓尽致,只能把自己对美丽的经验都加于这个人物之上。我们可以对素芭有相似的感觉,却绝对有着千差万别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