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海外金融衍生品交易失利的启示

合集下载

从中航油事件看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

从中航油事件看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

从中航油事件看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作者:刘永爱董义军来源:《对外经贸实务》2010年第03期2004年11月,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因为金融衍生品交易而导致巨额亏损达5.5亿美元,从而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由此中航油巨额亏损事件浮出水面。

事件披露后,其被称为自1995年巴林事件后最大的金融丑闻。

笔者认为,虽然衍生金融工具的套期保值和投机功能相伴而生,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其杠杆作用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但严禁企业从事衍生金融工具的投机业务是不现实的,关键是要对其进行适时的风险控制。

一、中航油事件简介中国航油公司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有企业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位于新加坡。

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以后在其总裁兼副总经理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公司的净资产从1997年的16.8万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1.23亿美元,增幅高达762倍。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中航油公司开始从事以盈利为目的的石油衍生品投机交易,并在风险极大的场外市场进行交易,交易量大大超过现货交易总量。

然而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一季度油价攀升,公司潜亏580万美元,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决定延期交割合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陈久霖并没有做出必要的风险对冲处理,而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交割,并继续扩大仓位。

10月份油价再创新高,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5200万桶。

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耗尽2 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和6 800万元的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需支付8 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

10月10日,向集团公司首次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并申请援助。

10月20日,获得集团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所得的1.08亿美元资金贷款。

中信泰富外汇衍生品投资亏损案例分析与启示

中信泰富外汇衍生品投资亏损案例分析与启示

中信泰富外汇衍生品投资亏损案例分析与启示学号:js1000000 班级:金融 X班姓名:阿飞【摘要】在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演变成金融危机,其原因之一是美国金融机构忽视对次贷衍生产品所可能带来的风险的重视,过度追求高额利润所致。

中信泰富投资外汇衍生品导致巨额亏损的消息不禁会让我们疑问:我们的衍生产品怎么了?为何有如此大的力量?衍生产品带来如此大的“灾难”,是否意味着我们就不能发展衍生产品呢?本文将为你阐述中信泰富事件的原因及它带给我们了什么。

【关键词】中信泰富;监管;警示(一)、中信泰富及其事件简介中信泰富成立于1985年,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同年2月,泰富发行 2.7亿股新股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

中信泰富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

另外,透过其全资附属机构大昌贸易行有限公司及慎昌有限公司进行贸易及分销业务。

中信泰富大股东是国企中信集团,属于红筹股,而香港恒生指数的成份股属于蓝筹股,中信泰富恰是恒指成份股,所以中信泰富集红蓝于一身,加上澳大利亚的收购项目是目前澳洲已经规划开发的规模最大的磁铁矿项目,中信泰富的资金实力可见一斑。

中信泰富集团为了减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以对冲风险。

自今年9月7日察觉到该等合约带来的潜在风险后,公司终止了部分合约。

但今年7月1日至10月17日,公司已因此亏损8.07亿港元。

这起外汇杠杆交易可能是因为由于澳元的走高而引起的。

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有一个名为SINO-IRON的铁矿项目,该项目是西澳最大的磁铁矿项目。

这个项目总投资约42亿美元,很多设备和投入都必须以澳元来支付。

中信泰富直至2010年对澳元的需求都很大。

整个投资项目的资本开支,除目前的16亿澳元之外,在项目进行的25年期内,还将在全面营运的每年度投入至少10亿澳元,为了减低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因此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

中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美国金融危机与国企衍生品投资失败的教训

中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美国金融危机与国企衍生品投资失败的教训
d i 1 . 9 9 iis . 6 3—0 9 2 1 . . 2 o: 0 3 6 /.s n 1 7 1 4. 0 1 0 0 1 9
[ 中圈分类 号]F 3 5 [ 82 文蒯 瞄 揭 】A
O 引 言
[ 文章编号 ]1 7 — 1 4 2 1 )9 0 3 . 3 6 3 0 9 ( 0 lL 0 4 0 1 . 遇” 的金 融 危 机 , 机 的 中心 华 尔 街 危 如累 卵 。五 大 投 资 银行 中 , 危
惊 。一 些 银 行 、 地 产 开 发 商 为 了 自身 利益 不 顾 借 款 人 的 实 际 还 房 贷 能 力 而 乱 放 贷 款 , 危 险 贷 款 通 过 A S 资 产 抵 押 证 券 ) 给 把 B( 卖
金 融 市 场 使 得 金 融 市场 最 终 崩 溃 。 1 多 家 国 企 因投 资金 融 衍 生 产 品失 败 发 生 巨 额 亏 损 . 2
家学 者担 忧 美 国 会 利 用 金 融 衍 生 品 来 打 压 中 国 市 场 。 即金 融 衍 20 0 8年 多 家 国有 企 业 因投 资金 融衍 生产 品 失 败 发 生 巨 额 亏 生 产 品 的发 展 会 导 致 中 国经 济 受 损 。 因 此 , 融 衍 生 产 品 到 底 会 损 。 中 国东 方 航 空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的航 油 套 期 保 值 公 允 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值 损 失 金 给 中 国带 来 什 么 . 中 国要 不 要 发 展 金 融 衍 生 产 品 以及 如何 发 展
约6 2亿 元 : 国 国航 因航 油 套 期 保 值 浮 亏 6 中 8亿 元 ; 国远 洋 远 中
期运费协议(F 公允价值损失约 加 亿元 ; 至 20 F A) 截 0 8年 9月 3 0 t 中 国 中铁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汇 兑净 损益 亏损 l - 3. 93 9亿 元 。 0 8年 20 分 析 了 国企 投 资 衍 生 产 品 失 败 的 原 因 。其 次 , 衍 生 品 的 特 性 出 度 东 方 航 空 股 份 有 限公 司 的净 亏 损 为 10亿 元 ; 国 国航 净 亏 损 从 4 中 0 . 元 ; 中 国 远 洋 净 亏 损 4 . 元 ; 中 国 中 铁 的 净 利 润 为 5亿 1 2亿 发 , 出 中 国发 展 金 融 衍 生 产 品 的 必 要 性 及 发 展 现 状 。 最 后 。 指 根 1 8 据 东 航 等 国 企 投 资 失 败 以及 美 国 的 经 验 教 训 ,提 出我 国金 融 衍 l . 亿 元 ( 图 1 示 ) 11 如 所 。

中信泰富外汇衍生品投资亏损案例分析与启示

中信泰富外汇衍生品投资亏损案例分析与启示

中信泰富外汇衍生品投资亏损案例分析与启示Js1007220 10级金融2班马兰【摘要】2008年在国人不断关注来自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机及其惊人的救市措施时,10月22日公开的中信泰富投资外汇衍生品导致巨额亏损的消息终于让国人将视线拉向国内。

本文将简要回顾中信泰富外会衍生品投资亏损案,并分析其产生的外部原因,间接原因。

同时,并且对其中的涉及相关理论知识做简单讲解。

最后,从套期保值的角度来阐述中信泰富事件对其他从【关键字】中信泰富、外汇、衍生品交易、风险控制(一)案例背景中信泰富是港交所蓝筹股列表内的大型上市公司,并且其大股东是央企中信集团,业内人士纷纷称其为“紫”筹股,可见其综合实力之雄厚。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信泰富获得了澳大利亚的SINO-IRON 铁矿投资项目。

整个项目的资本开支,除确定的16亿澳元之外,在项目进行期间,还将每年投入10亿澳元,作为后续工程开发的费用,保证设备人员的及时进场。

但是由于国内并没有外汇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因此中信泰富的该项交易就暴露在汇率变动的风险之下。

考虑当时的澳元兑美元的强势上涨的趋势,要锁定外汇的风险,必然需要借助于相关的衍生品市场,包括远期、期权、互换甚至是相关的组合物。

(二)合约内容根据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发布的《中信泰富有限公司盈利警告》(以下简称《盈利警告》),在2008年7月,中信泰富为避免汇率风险,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等13家国际金融机构签订了4大类的外汇衍生合约,分别是AUD target redemption forward contracts(澳元累积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AUD daily accrual,Dual currency targetredemption forward和RMB target redemption forward。

其中以澳元累积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损失最为巨大,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盈利警告》所披露的澳元合约下的权利义务主要有:对中信泰富,当1澳元的市场价格高于0.87美元时,中信泰富有权利以0.87美元的价格,用美元换取澳元,并且当中信泰富利润总额达5150万美元时,自动终止对手方每月交付澳元的义务;相应的,当1澳元的市场价格低于0.87美元时,中信泰富仍要以0.87美元的价格换取澳元,承接澳元的金额是汇率高于0.87美元时的2倍(相当于增加了杠杆),同时接受的最高金额为90.5亿美元;双方的合约期限是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

中信泰富巨亏启示

中信泰富巨亏启示

中信泰富巨亏启示:严格监管境外衍生品交易日前中信泰富证实,荣智健等17名中信泰富董事正接受我国香港证监部门的正式调查。

这是继中信泰富爆发巨额亏损事件后,监管部门正式介入对此事的调查。

透过中信泰富炒作外汇衍生品的巨亏事件,或能给予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要控制企业经营中境外衍生品的交易风险。

从目前发生的一些案例来看,一些国企进行境外衍生品时,开始是采取套期保值的交易方式(目的是为了降低风险),但随后往往又演变为一种类似对赌的投机性交易,风险控制不力导致巨额亏损。

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监管部门及国企自身都应当严肃思考这些问题:是否一定要进行境外衍生品交易,以及如何有效控制境外衍生品的交易风险。

以中信泰富为例,中信泰富之所以要进行外汇衍生品交易,理由是它在澳洲经营了一个铁矿,需要用澳元购买设备和供应品。

但是,中信泰富澳大利亚铁矿项目的各种资本开支对澳元的需求为16亿澳元,且铁矿运营之后每年的开支也只需要10亿澳元,其实完全不必进行杠杆式的外汇买卖合约。

此外,中信泰富选择“澳元累计期权”本身是不明智的,这类似于“对赌”的外汇交易。

因为,澳元累计期权平均价为每1澳元兑换0.87美元,合约规定中信泰富每月都要买入,当汇率低于0.78美元时,公司更要两倍买入,直到2010年。

而且,中信泰富买入的外汇合约高达90亿澳元,也远远超出了其合理回避外汇波动风险的范围。

因此,尽管金融危机冲击澳洲经济导致澳元下跌,但中信泰富本身缺乏对外汇衍生品交易的风险控制,直接导致中信泰富出现近150亿港元的巨额亏损。

其实,这个问题在国企进行境外期货交易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如东航和国航等遭遇巨额损失。

启示之二:监管者应加大监管力度,要求上市公司及时披露有关投资损失的重要信息。

从中信泰富的案例来看,企业经营中出现巨额亏损本身是可以被市场容忍的,但市场无法容忍的是上市公司明知某一重大事项发生(如外汇衍生品交易的巨额亏损)却延迟公告相关重大信息。

中信泰富事件折射出国企内部治理问题

中信泰富事件折射出国企内部治理问题

中信泰富事件折射出国企内部治理问题摘要:XX年10月20日,国有控股的中信泰富公司发布公告,称其因签订的澳元外汇累计期权合约而亏损147亿港元,这一亏损掀开了金融危机下的“冰山一角”。

近年来这一系列中国国有企业投资海外的败笔,暴露出了现实中国企境外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与风险控制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

文章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角度分析中信泰富事件,以公司内部治理主体为依据分别从董事会、独立董事、股东、管理层等角度剖析中信泰富的几大问题。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控;公司治理;独立董事一、事件回顾X X年10月20日,香港曝出自金融危机以来港交所绩优股公司最大的一宗亏损事件。

港交所蓝筹股中信泰富在今天发布公告警示称,为锁定公司位于澳洲铁矿项目开支成本,该公司曾与银行签订的以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已产生约147亿港元浮亏,其中逾8亿元亏损确认于今年入账。

中信泰富亏损一经曝出,舆论哗然,中信泰富股价大跌,后被迫停牌。

随后的10月22日,香港证监会介入中信泰富外汇衍生品失利事件的调查。

而荣智健本人则紧急飞往XX,向母公司中信集团游说以求资金支持。

11月12日,中信泰富公布中信集团对其的救援方案,除先前母公司提供的15亿美元的备用贷款外,中信集团计划通过认购可转债形式,向中信泰富注资约116亿港元。

12月19日,中信泰富召开特别股东大会,会议表决通过中信集团对公司的救助方案。

但事件还未结束,XX年1月2日,中信泰富公布公告称,17位董事正接受证监部门调查,包括主席荣智健、其子荣明杰及总经理范鸿龄,以及7位执行董事和7位非执行董事。

XX年4月5日,中信泰富4月8日下午5时半发布公告证实,公司主席荣智健及董事总经理范鸿龄双双辞职。

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及总经理常振明,将接任中信泰富主席及董事总经理。

二、内部治理中突出问题从中信泰富整个事件来看,企业外汇衍生品投资暴露了其内部管理控制特别是风险管理环节的重大缺陷。

中国企业近年来部分海外金融投资亏损案例

中国企业近年来部分海外金融投资亏损案例

中国企业近年来部分海外金融投资亏损案例1、案情——中信泰富事件(2008年)背景介绍:中信泰富有限公司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

中信泰富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

案情简介:中信泰富2008年10月20日宣布,集团为了澳洲铁矿石项目进行的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已引致亏损共8.07亿港元,而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更高达147亿港元。

10月21日,中信泰富股价全日暴跌。

截至收盘,中信泰富开盘报9.00,收盘报6.520,下跌8.00,跌幅55.10%。

而在停牌前一个交易日,中信泰富股价为14.52。

中信泰富因经营钢铁业务一直拥有澳元外汇合约,以寻求平抑澳元波动对铁矿石价格的影响,但该公司订立的合约背离了对冲的原则,随后造成了巨额损失。

根据今年3月25日中信泰富公布的2008年全年业绩,该公司去年亏损127亿港元,其中外汇损失159亿港元。

2009年,中信泰富创始人荣智健因之辞去董事及主席之职。

——国航、东航失手燃油期货(2008年)背景介绍: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Air China Limited”,“AirChina”),简称“国航”,其前身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成立于1988年。

2004年9月30日,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作为中国航空集团控股的航空运输主业公司,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在北京正式成立。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China Eastern Air Holding Company,CEAH)于2002年10月11日成立,是以原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为主体,兼并原中国西北航空公司、联合原云南航空公司组建而成,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我国三大骨干航空运输集团之一。

案情简介:2008年,东航和国航在航油套保合约上遭受了公允价值的巨亏。

国企海外金融衍生品交易失利的启示——论中航油(新加坡)折戟沉沙之路

国企海外金融衍生品交易失利的启示——论中航油(新加坡)折戟沉沙之路
内部控制 方面存在 的缺 陷, 同时, 也反 映 了我国企业治理 中的一些 损 , 把 损 失 控制 在较 小范 围 内 , 如 斩仓 、 让 期 权 合 同 自动 到 期 。 而中 共性 问题 。最后针 对性 地对国有海外企业的风险监管和 内控提 出 航 油在卖 出大量 的石油看涨期权时, 对油价 的方 向判断是下跌 , 不 了相 应 的 政 策 建议 。 但 没有 采 取 止 损 策 略 , 反而进行展期操作, 最 终导 致 巨亏 。 ( 二) 风 险管 理 是 导 致 巨 亏 的 根 本 原 因 【 关键词 】 中 航 油 衍 生品 内 部控制 成 熟的市场参与 者通 常将期权合 同与其他的金 融产 品组合 , 从 而控 制 乃 至 锁 定 企 业 风 险 。 中 航 油 没 有 建 立 足 够 的 看 多 期 货 或 案 例 导 入 期权 头 寸 , 作为期权卖方 , 在 出售期权之后 , 应 为 期 权 空 头头 寸 进 2 0 0 4年 l 1 月2 0日晚 , 一 条 爆 炸 新 闻传 出 , 震 惊 国 内外 市场 : 行 对冲 , 以避免较大亏损 , 但其卖出石油看涨期权的 目的就是赌石 新 加 坡 上 市 的 航 空 燃 料 供货 商 中 国航 油 ( 新加 坡 ) 股 份 有 限有 限 公 油价格下跌 , 并未采取对冲策略 。 司 出现 了 5 . 5亿美元的衍生金融 工具交易亏损 。 早在 2 0 0 3 年 下半 尽 管《 风 险管理手册》 中规定最 高风 险不得超过 5 0 0万美元 、 年, 中航 油 签 订 大 量 卖 出石 油 看 涨 期 权 的 场 外 合 同, 但 国 际石 油 期 对 所有 产 品 敞 口仓 位 限量 设 定 为 2 0 0 万 桶 ,但 并 没 有 制 定 超 过 限 货价格迅速攀升。在亏损 5 . 5 亿 美元后 , 向法庭 申请破产保护令 。 额 和仓 位 的有 效 应 急 机 制 。 “ 航 油大王 ” 陈久霖涉嫌发布虚假 消息和 内部交 易等 行为遭到警方 ( 三) 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是重要原因 拘捕 。 ( 1 ) 内部控制: ① 内部人控制 。在 中航 油新加坡公司的股权结 二、 背 景 构 中, 集 团公 司 一 股独 大 。 董 事会 组 成 中 , 绝 大 多 数 董 事 是 中航 油 ( 一) 中航 油 新加坡 公司和集 团公 司的高管 ,股东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三者合

国有企业衍生品交易的教训与反思——中信泰富案例

国有企业衍生品交易的教训与反思——中信泰富案例

新闻回放:2008年10月20日,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泰富召开新闻发布会。

中信集团主席荣智健表示,由于中信泰富的财务董事越权与香港数家银行签订了金额巨大的澳元杠杆式远期合约导致已经产生8亿港元的损失,他说,如果以目前的汇率市价估计,这次外汇杠杆交易可能带来高达147亿港元的损失。

中信泰富的公告表示,有关外汇合同的签订并没有经过恰当的审批,其潜在风险也没有得到评估,因此已终止了部分合约,剩余的合同主要以澳元为主。

管理层表示,会考虑以三种方案处理手头未结清的外汇杠杆合同,包括平仓、重组合约等多种手段。

荣智健在发布会上称该事件中集团财务总监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

他同时宣布,财务董事张立宪及财务总监周志贤已提请辞职,并获董事会接受,而与事件相关的人员将会受到纪律处分。

自即日起,中信集团将委任莫伟龙为财务董事。

由于这笔合约的期限为二年,荣智健说如果以目前的汇率市价估计,这次外汇杠杆交易可能带来高达147亿港元的损失。

事件始末: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公司成立于1985年,1986年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

之后中信集团购入其64.7%的股份,并于1991年正式改名为中信泰富。

公司主营业务为香港及内地的基础建设,08年中期财报显示,特种钢、物业、航空收入分别占半年盈利的59%、15%、11%。

由于中信泰富是国企控股,被视作红筹股;同时又是恒升指数的成份股,属于蓝筹股,因此被业内戏称为“紫筹股”。

中信泰富公司2006年3月与澳大利亚MINERALOGY公司签署协议,收购澳大利亚西部RETON角磁铁矿的开采权。

这一收购协议将为中信泰富公司带来为期25年,总量50-60亿吨优质铁矿石的稳定供应。

在项目执行期内,中信泰富公司需要大量澳元以购买设备及其他必需品。

为对冲澳元升值风险,公司从2006年开始与花旗银行、渣打银行、Rabobank、Natixis、瑞信、美国银行、巴克莱银行、巴黎银行香港分行、摩根士丹利资本服务、汇丰银行、国开行、Calyon、德意志银行等13家银行共签订24款外汇累计期权合约。

国企境外衍生品投资巨亏原因之交易目的探析

国企境外衍生品投资巨亏原因之交易目的探析

国企境外衍生品投资巨亏原因之交易目的探析作者:王琴张若曦来源:《时代金融》2011年第21期【摘要】2007年,美国次货危机爆发之后,金融衍生品已经成为众矢之的。

2008年,投资境外金融衍生品更是导致中信泰富豪赌澳元外汇交易巨亏、江西铜业商品期货持多单亏损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泥潭深陷。

顷刻,究竟衍生品是否能发挥套期保值的功能再次引起人们的争议。

但是,从这些国企海外投资所持头寸品种、方向、规模不难发现,其投机的目的远远大于套期保值。

【关键词】国企巨亏境外衍生品套保投机金融衍生产品在创造之初是作为一种规避风险的工具,它应当是中性的。

但由于衍生品的高杠杆性,它可以用来对冲风险也可以进行杠杆性投资,并且杠杆率越高,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也越大。

因此,投机者喜欢利用它来获取收益。

殊不知,标的资产价格的变幻莫测决定了金融衍生品交易盈亏的不稳定性,衍生品在具有高杠杆性的同时也具有高风险性。

正如显微镜一样,它可以无数倍放大收益,也可以无数倍放大损失,这也就成为投资者需要谨慎对待衍生品的重要原因。

一、国企境外“套保”背景及目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企业仍处在波动的市场经济中,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大宗商品价格的微小变动便可以导致国企利润的大幅波动。

另外,基于我国本土衍生品市场发展不充分,人民币资本项下没有完全开放等现实情况,国企不得不去境外从事衍生品交易。

然而,面对境外投行设计的各种纷繁复杂的衍生产品,对国企来言,已经达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目的。

作为实体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初衷只是为了锁定收益,规避国际贸易中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而国企盲目的投资行为不得不让人怀疑其动机到底是套保抑或是投机。

二、国企境外衍生品投资交易目的探析“套保”品种从套保的品种选择来看,为了避免面对将来资产不利价格波动的风险暴露。

在2008年“套保”中,振华港机不但没有发生损失,且在套保合约中赚了7个多亿,其中主要是振华港机用最简单的远期外汇合同带来的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的。

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失败的案例分析

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失败的案例分析
巨亏元凶
被动合约
以 不 低 于 每 桶 62.35 美 以每桶72.35至200美元 元在未来规定时间在对 的价格出售航油约300 手买入航油1135万桶 万桶
启示:企业不能以投机的心态
做套保必须坚持套期保值原则杜 绝投机交易合理控制风险正确设 立止损策略并要有专业的套期保 值业务人员进行严格的操作交易
1989
19901992
1992.4
1992 年底
壳牌公司购买远期合约约定90天后以1美元兑145
投资原因
日元的汇率购入美元
日本精炼石油市场价格和市场
份额相对稳定而原油价格和汇率的
公司交易部门坚信美元最终会升值不断展期价值 变动会对利润造成直接影响
高达64亿美元的远期合同远超每月2亿美元的风 险敞口上限
中信泰富
2006.3 2008.7
以4.15亿美元收购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 吨磁铁矿资产开采权的公司Sino Iron和Balmoral Iron全部股权项目总投资42亿美元
与13家银行签订24款外汇累计期权合约KODA其 中澳元累计期权合约最多达90.5亿澳元
两次降息使澳元大幅度贬值公司终止部分合约至
13家银行
2010年10月到期 合约最高金额94亿澳元
约定澳元兑美元1 : 0.87
澳元汇率上涨,中信泰 富赚取差价,汇率上涨 一定幅度,合约终止, 最高利润5150万美元
澳元汇率下跌,中信泰 富受汇率差价损失,并 且加倍买入澳元,亏损 无下限
启示:企业为了锁定成本或收益而
进行金融衍生品投资时一方面需要专 业的业务知识和技术人员另一方面也 需要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措施 合理设计头寸数量避免投机行为
东方航空公司

从中航油巨亏事件再看金融衍生产品10页word

从中航油巨亏事件再看金融衍生产品10页word

从中航油巨亏事件再看金融衍生产品(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本文从认识中航油巨亏事件着手,分析了其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失败,从而导致企业最终陷入破产保护困境的原因,纠正一些对金融衍生产品的误解,并对企业风险控制,我国建立的燃料油期货市场安全、有效性提出意见。

关键词: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管理燃油期货国内专责供应航空燃料的中国航油集团(下称中航油集团),其下属的海外子公司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因为从事石油衍生品交易,招致5.5亿美元巨额亏损,于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消息传出后,该事件很快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

一时间,金融衍生产品成为“千夫所指”。

更有一些文章称,鉴于金融衍生产品高风险特性,建议中国企业不要从事此类交易。

那么,金融衍生产品到底是不是风险的万恶之源?答案是:金融衍生工具不但不是风险的发源之地,反而是风险防范的最有力工具。

一.中航油巨额亏损的真正原因在中航油因从事金融衍生工具失败而导致大面积亏损之初,外界一直风传企业亏在错判石油价格走势,在油价位于30-40美元间,持有大量做空的石油期货合约,在10月下旬油价突破50美元高位时,因无法补足5%的保证金,被交易所强行平仓。

更有甚者还将公司总裁陈久霖看作亏损的根本,认为是其个人自恃才高,冒险进入衍生品市场,同时又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所致。

这其实上都是在未弄清事实之前的枉加推测和乱扣帽子。

事情的真正原因在于:其一,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所从事的并非外界所传的“石油期货交易”,而是“场外石油衍生品交易(OTC)”,风险极大。

据了解,根据《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中国证监会只批准了7家石油进口量较大的公司,可在境外期货市场从事套期保值业务,并规定其期货持仓量不得超出企业正常的交收能力,不得超过进出口配额、许可证规定的数量,期货持仓时间应与现货保值所需的计价期相匹配等。

[优质文档]国有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品套期保值失败根源探析

[优质文档]国有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品套期保值失败根源探析

国有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品套期保值失败根源探析【摘要】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生产经营企业开始利用金融衍生产品开展投资活动。

本文通过对中信泰富、中国国航、东方航空、中国远洋套期保值案例的介绍和解析,剖析了套期保值屡屡失败的根源,以期对企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国有企业金融衍生品套期保值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市场经营方式越来越趋于与国际市场接轨。

尤其是在国际金融资本市场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带动下,近十多年来,中国的金融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已初具规模。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生产经营企业开始利用金融资本市场提供的多种金融衍生产品开展投资活动,也有不少企业进入国际金融资本市场进行投资或投机活动。

由于部分国有企业存在侥幸投机心理,贸然使用复杂的场外衍生产品,存在诸如违规建仓、风险失控等现象,导致其产生巨额浮亏,严重危及到企业持续经营和国有资产安全,教训惨痛。

一、国有企业存在套期保值需求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下称中信泰富)2008年从事衍生品交易巨亏146.32亿港元的事件不仅震惊了国人也震惊了世界。

简述如下:2006年春,中信泰富斥资227亿港元收购澳大利亚西澳磁铁矿项目,于2007年8月将其20%的股权售予中国冶金科工集团(下称中冶集团)。

该笔交易完成后中信泰富持股量降至80%,并由中冶集团总承包,于2008年4月开工。

中信泰富因有在澳洲的投资项目,因而对澳元汇率进行了“套期保值”。

同样,其他企业也存在类似问题,如表1所示。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衍生产品风险大,我国禁止企业参与境外衍生产品交易,在国内不开展衍生产品交易,不就可以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金融衍生产品从其设计的初衷和设计的原理来说,是用来规避风险的工具。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投资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如果不利用衍生产品的风险规避功能和价格发现功能,无论是对一个国家经济还是对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来说才是最大的风险。

关于国外金融机构退出市场对我国的启示

关于国外金融机构退出市场对我国的启示

关于国外金融机构退出市场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摘要】金融机构因经营失败退出市场,这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我国目前尚无一套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处理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法律程序及法律制度,无法对一些问题严重、濒临破产倒闭的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的退市。

因此,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退出市场问题的研究迫在眉睫。

【论文关键词】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破产金融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金融机构是指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中介组织。

市场经济要求有市场进入就必须有市场退出,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金融竞争的加剧,影响金融业稳健经营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金融风险在不同程度地积聚,合理地安排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退出市场已是当务之急。

一、国外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基本做法(一)美国在美国,国会及其制定的法律主张对银行经营管理不善问题以防范和整顿为主,金融监管当局特别注意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以尽早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美国主持退市的机构有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联邦储备银行三家机构。

但是,在问题金融机构宣布倒闭之后,一般都将其统一交给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处理。

在退出市场方式的选择上,如果问题金融机构能够通过资金注入而继续存在,主管机关将通过各种形式对其进行财务资助,使其解决问题;如果不能通过简单注资来解决问题,主管机关首选的方式是希望其他经营良好的银行采取收购或兼并的方式来购买面临倒闭的银行,存款保险机构可能给予收购方资金支持。

(二)英国虽然英国也设有存款保险制度,但其对金融机构并无管理权,有关退市问题的处理主要由金融服务管理局来执行,但是对银行许可证撤销的条件规定较为宽松,当银行不符合颁发许可证的条件或违反审慎义务或金融服务管理局认为存款人或潜在客户的利益受到任何损害时,金融服务管理局有权撤销其许可证或对其做出限制;当一家银行申请自愿终止业务的申请被批准或银行最终被责令关闭后,金融服务管理局必须撤销银行许可证;当银行采取破产的退出方式时,如果提出破产的申请人是银行的董事或债权人以外的第三人,金融服务管理局接受其申请后有权要求听证。

摩根大通巨亏对国企风险管理的启示

摩根大通巨亏对国企风险管理的启示

摩根大通巨亏对国企风险管理的启示摩根大通巨亏对国企风险管理的启示陈莉2012-8-15 14:48:06 来源:《国企》2012年第8期2012年5月初,在金融危机中几乎毫发无损的美国著名金融机构摩根大通爆料因信用违约互换的衍生品交易亏损20亿美元;7月15日,报道摩根大通因此次衍品交易在第二季度亏损44亿美元。

当这一事件发生时,国内外媒体更多联想到巴林银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安然、雷曼兄弟等西方巨型企业倒塌事件,而很少有人记起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事件(2004)、中储棉事件(2005)和国储铜事件(2005)。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典型的衍生交易产品风险为导火线引发的金融、经济危机,是一种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摩根大通事件是在全球经济、金融尚不稳定条件下的衍生交易产品交易而引发的独立风险事件。

而中航油(新加坡)和国储铜亏损事件的诱因分别是石油期权交易和铜期货交易。

衍生交易产品的巨大风险可想而知。

衍生交易产品大多实行保证金交易,缴纳较少的保证金就可以交易保证金数倍的产品,杠杆率极高。

在套期保值交易条件下,如果出现了现货和衍生交易产品价值不匹配的情况,则交易主体可能获得超过现货市场价格的额外收益或亏损。

在投机交易下,随着市场运行方向的变动,交易主体将迎来数倍于保证金的盈利或者亏损。

因此,在目前国企大量涉足衍生交易产品的情况下,管理好衍生交易风险、避免亏损、防范系统风险发生,是每一个国企必须面临的挑战。

本文以摩根的巨亏为例,援引中航油(新加坡)的教训,以为国企提供风险管理的借鉴。

巨亏的根源面对巨亏,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直承:“这是摩根风险管理出现了错误。

”摩根大通信用违约互换的衍生品交易亏损和中航油石油期货交易的亏损都是在内部存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条件下发生的。

进一步分析,摩根大通的信用违约衍生品交易与中航油(新加坡)石油期货交易存在以下共同点。

制度漏洞与激进情绪金融危机后美国制定的“沃尔克规则”禁止银行以自身资金从事对冲交易。

衍生品交易 央企巨亏超百亿集体沉默

衍生品交易 央企巨亏超百亿集体沉默

投行衍生品交易遭调查央企巨亏超百亿集体沉默 10年05月19日。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4月16日美国证监会(SEC)公布针对高盛的起诉书以来,一场问责华尔街投行的集体行动拉开序幕。

此次问责围绕引发金融危机的次贷衍生品展开。

金融衍生品在中国同样备受责难,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多家央企曾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遭遇巨亏。

据国资委副主任李伟的统计,截至2008年10月底,央企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形成114.0亿元的浮动净亏损。

然而,发端于2009年8月底的“央企金融衍生品维权行动”至今未有更新进展,与美国轰轰烈烈的华尔街投行问责形成鲜明对比。

本报记者电话联系了国航、东航及南航等三大航空公司的有关人士,得到的答复均相同:公司曾就油料套保合约的法律问题进行过研究,但目前没有采取进一步法律维权行动,未向外行要求中止合约或者提起诉讼,也未申请法律仲裁。

截至本报记者发稿,国资委、证监会等有关监管部门亦未对外公布有关外行和中国企业金融衍生品纷争的监管意见。

李伟曾于2009年11月30日发表文章点名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花旗等境外投行的欺诈行为是造成央企出现重大损失的推手。

数月过去后,针对外行的央企维权似乎无疾而终,是央企自认倒霉,还是做中国生意的外行的确无辜?外行涉嫌三宗罪?“如果参照SEC控告高盛的起诉书,航空公司可以就已签订的油料套期保值合约,提出类似的数个质疑。

”5月18日,曾为国内航空公司提供法律咨询的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向本报记者表示。

首先,航空公司已签订的油料套期保值合约是否存在重大误导性陈述?SEC起诉书中称:某次贷衍生品的投资者损失近10亿美元,保尔森基金则因此获得近10亿美元利润,而高盛出售该产品时,让投资者误以为保尔森基金和他们利益一致。

曾被李伟点名的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花旗等境外投行向航空公司兜售有关产品时,是否过度宣扬油价的上涨或下跌?例如,2008年中,东航集团将高盛等境外投行作为交易对手,在买入看涨期权同时卖出看跌期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企海外金融衍生品交易失利的启示作者:李晴阳杨新玥来源:《商情》2014年第41期【摘要】本篇文章以中航油(新加坡)的事件入手,首先分析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而以企业内部控制为切入点,着重剖析中航油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缺陷,同时,也反映了我国企业治理中的一些共性问题。

最后针对性地对国有海外企业的风险监管和内控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航油衍生品内部控制一、案例导入2004年11月20日晚,一条爆炸新闻传出,震惊国内外市场:新加坡上市的航空燃料供货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有限公司出现了5.5亿美元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亏损。

早在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签订大量卖出石油看涨期权的场外合同,但国际石油期货价格迅速攀升。

在亏损5.5亿美元后,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

“航油大王”陈久霖涉嫌发布虚假消息和内部交易等行为遭到警方拘捕。

二、背景(一)中航油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国内最大的集航空油品采购、运输等为一体的航油供应商,国务院授权投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试点企业,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加坡公司”),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是集团公司首家上市公司、也是中国首家完全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市的中资企业。

公司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公司操作进行监管。

设有风险管理部,负责实际运作和内部控制。

审计实行外包,多方面对公司投资策略等进行监控。

尽管中航油风险管理机制相对完整,但形同虚设,并未起到管理风险作用。

(二)国企海外投资国企从事境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经历惨痛。

1994年,国有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的集体性亏损之后,证监会等国家部委鉴于当时监管能力缺乏,禁止国有企业从事境外期货交易。

2001年,中国证监会、国家经贸委等数部委联合颁布《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明确禁止投机交易。

(三)国际油价形式由于世界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国际油价不断波动,在陈久霖接手中航油期间,伊拉克战争爆发,战争和自然灾害破坏和导致部分油田枯竭,国际油价一路飙升。

三、原因分析(一)投资策略失败是导致巨亏的直接原因:(1)初期:中航油为卖出看涨期权方,其亏损理论上来说是无底限的。

中航油2003年下半年以每桶38的合约价卖空期权,涉及200万桶,期间油价持续上升,做空的期权合约开始亏损,但延期交割以期油价回跌,交易量随之增加,石油市价持续上升超过其盈亏平衡线,导致亏损剧增。

金融衍生品交易具有高杠杆性,往往有以小博大的效果,同时也注定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高风险性和投机性。

对于投机者来说,看错方向可能导致巨额损失。

中航油从事的石油期权场外交易,是纯粹的投机,因看跌石油价格而大量卖出石油看涨期权,期望在石油价格如期下跌后获得权利金。

但最终油价高涨,导致巨额亏损。

(2)后期:在衍生产品交易中,看错方向很正常,但应及时止损,把损失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如斩仓、让期权合同自动到期。

而中航油在卖出大量的石油看涨期权时,对油价的方向判断是下跌,不但没有采取止损策略,反而进行展期操作,最终导致巨亏。

(二)风险管理是导致巨亏的根本原因成熟的市场参与者通常将期权合同与其他的金融产品组合,从而控制乃至锁定企业风险。

中航油没有建立足够的看多期货或期权头寸,作为期权卖方,在出售期权之后,应为期权空头头寸进行对冲,以避免较大亏损,但其卖出石油看涨期权的目的就是赌石油价格下跌,并未采取对冲策略。

尽管《风险管理手册》中规定最高风险不得超过500万美元、对所有产品敞口仓位限量设定为200万桶,但并没有制定超过限额和仓位的有效应急机制。

(三)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是重要原因(1)内部控制:①内部人控制。

在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股权结构中,集团公司一股独大。

董事会组成中,绝大多数董事是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和集团公司的高管,股东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三者合一,最终发展成由经营者独裁统治——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基本是陈久霖的“天下”,凌驾于公司内部监督及风险控制制度之上。

②内部管理委员会。

在公司开始期权这项新产品交易时,风险管理委员会并没有进行必要分析和评估工作;并且未能对期权交易设置准确限额,同时,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供的交易报告实际上隐瞒了公司在期权交易中面临的问题;也未向董事会报告公司的期权交易和损失情况。

③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形同虚设,财务经理对总经理负责而非董事会,意味着陈久霖控制着财务部门,内部审计未定期向审计委员会报告,更重要的是内审部门报告使人误认为公司内部控制措施运行良好。

(2)外部监管:①中航油事件涉及“违反国家部委规定”而进入投机期权交易的“原则性错误”。

中航油如果严格遵循《办法》不进行投机性的期权交易,亏损和破产就无从发生。

但中航油是新加坡上市公司,属新加坡法律管辖,国内禁止国企进行投机交易的规定,只要是没有按照法定程序体现到公司规定中,不能说中国航油违规。

这形成业务范畴的灰色地带,即作为国有企业不得进入、但作为上市公司却可合理进入的期权投机业务。

②衍生品交易所通常有结算机构来保证交易及交割的顺利进行。

其职责不仅是对交易进行结算,还负责监督结算成员的交易风险。

如果潜在交易损失超过其结算资金,结算机构有权强行结束成员部分交易头寸以补足其应缴保险金。

这种监督有效防范清算风险。

中航油因从事场外交易,没有外部机构监督头寸风险,其交易风险完全自控。

③中航油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监控不力。

陈久霖在期货和期权市场上操作近一年,中航油集团却未发觉,说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监管方面有严重问题。

(四)国有企业体制的弊端是导致巨亏的深层原因由于国有企业缺乏产权约束,企业经理人员责权不统一,赚钱自己有利,亏本国家承担,使经理人员在运作资本时,可以胆大妄为,不计后果。

中航油案例后,国企投资巨亏的事件仍层出不穷。

2008年,东方航空期货投资惨败,航油套期保值浮亏62亿元人民币。

同年,中信泰富进行杠杆式外汇买卖亏损高达8.07亿港元。

四、解决问题的战略推荐(一)短期(1)采取风险对冲:对冲交易是针对在某种资产或业务中已经存在的风险,采取反向操作将风险抵消,使被对冲的基础资产或业务的未来价值和成本支出控制在所希望的水平上。

中航油卖出期权仅为投机,可预先设定一个底线,用金融衍生品对投机进行风险对冲。

如为防止油价上涨买入石油期货,若油价上涨,期货市场平仓所得收益弥补期权市场的亏损。

之后,根据期权市场价格涨跌情况,不断调整对冲比重,可以防止期权价值跌至预设底线以下的风险。

(2)风险头寸限额管理。

运用头寸限定法,将每个交易员的头寸限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禁止秘密操作超过限额,使公司能在能力范围之内解决亏损。

在制定头寸限额时,应考虑到公司对于收益的期望值及风险容忍度。

对收益的期望值越大,对风险容忍度越高,制定的限额就可以越大。

交易员若违反头寸限额规定,要受到处罚。

(3)止损措施。

通过对金融衍生品交易制定止损点来防范风险。

止损点是银行对由于衍生品交易所造成损失的最大容忍程度。

当市场向不利方向变动时,一旦亏损达到止损点,交易人员就应不问情由,一律斩仓,避免更大亏损。

止损点限额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衍生品投资部的止损点限额,既可按敞口头寸的百分比计算,也可以按每天或每月衍生品交易的损失不超过一定金额来确定;二是交易人员的止损点限额,通常按亏损额占交易额的百分比来计算,例如规定每笔交易的亏损额不超过该笔交易额的1%等。

百分比越大,表示容忍亏损的额度越大。

不同交易人员止损点的限额也不同。

(4)寻找白衣骑士。

可以向国际石油公司和中海油等国内企业寻求救助。

由其他公司接走全部期权盘位有两个方案:一是按市价给予一定折扣,二是帮助管理盘位并向中航油收取佣金,但保证金尽由接盘公司支付,这样,中航油只需支付管理费。

(二)长期(1)国有企业须慎用国际场外交易。

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健全的条件下,应严格禁止企业参与场外期货交易。

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监管机构也要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的交易、财务情况进行核查,强化监督,提高企业经营透明度,杜绝违规、越权交易发生。

同时,从事境外期货等衍生品业务应慎重。

由于集团经营需要利用境外市场对冲风险,企业从事期货等衍生品业务时必须与自身规模相适应,要充分考虑承受能力,并且配备专业人员。

(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①要明确规定境外期货交易的决策人员、交易指令执行人员或风险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不得交叉或越权行使这些职责,重视集体决策,完善决策机制。

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应形成权责分配、权利制衡关系。

可采取越级汇报、贸易员和风险控制员必须离职等措施。

②建立合规经理季度和年度报告制度。

合规经理独立于与境外期货业务相关部门,直接对企业总经理或期货业务主管领导负责。

合规经理应通过合规检查工作,协助企业总经理或期货业务主管领导监督期货业务人员,严格执行境内外有关期货的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期货业务管理制度,定期向企业期货业务主管领导和总经理提交报告。

③在衍生品合约履行期内,由董事会下属审计委员会,必要时可以聘请独立第三方机构对合约的风险状况进行定期分析和评估,并向董事会报告。

(3)强化外部监管。

中国证监会作为金融期货业的监管部门,对国企境外期货交易负有监管责任,可要求企业每月向证监会报告期货交易头寸方向及资金状况。

此外,国际金融监管加强合作也是一种趋势,中国和新加坡两国监管部门应密切及时地合作,至少也能将损失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4)推进国企体制改革。

应改进国企激励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规范国有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行为,加大事后惩罚力度,以形成对国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的显性制度约束和震慑,促使其在作出重大经营决策时能够力求谨慎和稳健。

以根除国有企业投资软约束的痼疾,使得国企在从事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时的投资约束显性化和硬性化。

五、中航油事件对国企海外投资风险管理的借鉴意义“中航油”事件不仅仅是某个人或某家公司的悲剧,更是为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敲响的警钟。

衍生工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解决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仅靠海外交易所所谓的监管远远不够,解决问题还是在于企业内部。

参考文献:[1]宋蔚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2]刘华.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N].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3]曾秋根.从中航油案例看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制度[J].财会月刊,2005.[4]汪晓红,王建平,陈柳.国有企业高层经理人薪酬合理化:基于中航油案例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