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在地型社会企业的探索与创新——以张謇的“大生集团”与近代南通建设为例
张謇企业管理思想
张謇的管理思想浅析摘要:作为20世纪初期一个庞大企业集团的掌舵人,张謇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
他非常注意观察和研究市场,强调供求关系是经营的核心,为了确保企业在市场中的有利地位,他还运用各种经济和非经济在手段以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
从内部管理看,大生纺织系统和其他工业企业均建立了符合现在经济运作的新型管理机制。
对农业的改造则既引进新式的股份制,又保留了传统的租佃式农户经营,形成颇具中国特色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
以农工企业为主体的集团化经营,更为通海地区向现代化全面推进了原动力。
研究此过程中张謇的管理思想,对于今天有着重大的意义。
人物简介:张謇1出生于江苏一个富裕农民兼小商人的家庭。
自幼接受以科举致仕为宗旨的旧式教育,他的科举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只是后来恰逢慈禧60大寿开恩科,于是他考上了进士一甲,成为了状元。
但我们对于他的了解,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状元,而是因为他由状元“转行”做了商人。
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最终中国惨败,朝廷的腐败无能让很多人感到了失望,后来这里面的一个大臣写日记回忆说:“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
”这个大臣就是张謇,之后他决定辞官经商,选择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从天子门生到实业家,张謇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不仅融合了前人的思想,更是开辟了自己的一方思想天地。
前半生儒家文化的深刻熏染和对于后期对西学的主动吸收,使得张謇在融合中西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了自己独特的管理思想。
回顾张謇的创业历史,其实也不是一帆风顺,1896年初,他创办了南通纱厂,筹资困难,但是却幸运的借助了张之洞购买的一批闲置在上海的美国机器。
随后他的公司慢慢走上了正轨,大生纱厂的稳定发展让张謇积累了足够的资金进一步投资建厂,逐步实现他“实业救国”的终极理想。
张謇产业的兴旺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备,促进当地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水平。
张謇在民族工业、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上作出的巨大贡献让他的社会威望与日俱增,成为了各派争相延揽的人物。
参观南通张謇别业心得体会
参观南通张謇别业心得体会最近我有幸参观了南通张謇别业,此次参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謇别业是一家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企业,参观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其发展历程,还深入了解了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
以下是我对此次参观的心得体会。
首先,南通张謇别业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通过参观展厅,我了解到了张謇别业的创始人张謇先生是一位非常有远见和勇气的商人。
他不仅自己经商致富,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为民众做出了很多贡献。
张謇别业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张謇先生作为一位商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这是我非常仰慕和钦佩的。
其次,参观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南通张謇别业的企业文化。
作为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企业,张謇别业一直秉承着以人为本、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
在参观过程中,工作人员专业而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让我对这家企业的经营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张謇别业注重员工培训和激励,提倡团队合作和共同发展。
这种人文关怀和注重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对于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员工的个人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次,南通张謇别业的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也令我赞叹不已。
参观期间,我们参观了企业的生产车间和实验室,了解到张謇别业一直倡导技术创新和质量第一的理念。
企业为产品研发投入了大量资源和人力,并拥有一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研发团队。
通过参观,我还了解到张謇别业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还出口到世界各地。
这既体现了企业在技术和质量方面的实力,也证明了张謇别业具备国际竞争力。
最后,参观南通张謇别业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张謇别业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企业不仅在慈善捐助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还积极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参观,我深深感受到了企业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这是每个企业都应该具备的品质。
总结起来,参观南通张謇别业让我受益匪浅。
我了解到了这家百年老店的发展历程、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并深刻感受到了企业在产品质量、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方面的突出表现。
浅谈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的两面性——张謇案例分析
浅谈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的两面性——张謇案例分析黄建文【摘要】In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China,The modern Chinese national bourgeoisie has dual characters in economy.On the one hand,the capitalists tried to change China's density by difficult ventures with the thought of saving the country by business and they developed the economy objectively;on the other hand,they enslaved and exploited the poor through high monopoly profit and self-development.So the laboring people were still in a miserable plight at that time.%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有着鲜明的两面性,一方面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勒索之下,他们心怀实业救国的理想,艰难创业,企图改变中国的命运,客观上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在牟取垄断利润和发展自身实力的同时,又奴役劳苦大众,残酷地盘剥劳苦大众,劳动人民的境遇并没多大的改变。
【期刊名称】《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1)006【总页数】3页(P21-22,50)【关键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奴役劳苦大众【作者】黄建文【作者单位】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学院,江苏泰州225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政治上的革命性和妥协性,又具有经济上的进步性和落后性。
企业家张謇创业案例
企业家张謇创业案例
张謇是中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政治家,他的创业案例是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合作社——衡阳绅士合作社。
张謇于1906年回到家乡湖南衡阳后,看到那里的富农地主对
农民剥削残酷,于是决定创办一个以农民为基础的组织,帮助农民摆脱贫困。
他在衡阳城内公告成立了绅士合作社,号召广大农民投资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经营活动,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和农民的收入。
绅士合作社在成立之初,遇到了很多困难。
衡阳当时的地主富农们对合作社的成立深感威胁,扬言要惩罚参与合作社的农民。
然而张謇并没有退缩,他坚持帮助农民走上富裕的道路。
他发动人民抵制地主富农的报复行为,并亲自到各个村庄宣传合作社的好处,鼓励农民共同奋斗。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绅士合作社逐渐扩大了规模,成为当地农民自力更生、摆脱贫困的重要经济组织。
合作社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还帮助他们学习先进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合作社还投资兴办了农具厂、棉花加工厂等企业,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衡阳绅士合作社的成功案例,对中国农民合作社运动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张謇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合作社运动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创业精神和为农民谋福祉的使命感,对于中国现代企业家和社会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历史小作文
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历史小作文他是近代中国师范教育第一人,他是“东南实业领袖”,他将“棉铁主义”作为“实业救国”良方,他所开创的“南通模式”是中国工业和城市发展的有益尝试。
他就是近代教育家、实业家张謇。
1853年,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从小就生活在社会下层,对民众疾苦有深切的了解。
为改变家庭命运,他在幼时被父亲送入私塾学习,希望由此走出一条由读书进入仕途的道路。
1894年,张謇赴京赶考,高中状元,遂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步入仕途。
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謇与恩师翁同龢坚决主战,表现出大无畏的爱国精神。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举激起张謇极大的愤慨和忧虑。
他在日记中写道:“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在落后挨打的现实面前,张謇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士大夫有不容推卸的责任。
于是,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张謇以极大的勇气在家乡通州办起大生纱厂,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
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
到1922年张謇70岁时,大生集团4个纺织厂,资本已达900万两白银,有纱锭15.5万枚,占全国民族资本纱锭总数的7%。
除了纺织业,大生集团还积极涉足其他轻工业,到20世纪20年代初,张謇亲手创办的大生集团包括69家各类企业,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张謇的事业也由此达到了顶峰,成为影响中国政局的工商界巨擘。
鉴于他为中国民族工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张謇被公认为“东南实业领袖”。
在努力发展实业的同时,张謇逐步形成“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体系。
1902年8月,张謇利用在大生纱厂历年积累未支的个人薪俸2万余两白银,再加上他四方筹集的资金,于1903年4月27日创办了我国近代第一所独立设置的私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
从通州师范学校创办至1925年的20余年间,张謇将他在大生纱厂中的全部工资与部分红利捐作教育、慈善及地方公益经费。
张謇的企业家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育——以南通地区高校为例
收稿日期:2019-08-30作者简介:沈南(1987-),女,江苏南通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学院思政讲师,研究方向为近代文学与张謇。
基金项目: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GYJY201811)。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Journal of Jiangsu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Vol.19,No.4Dec.2019第19卷第4期2019年12月DOI :10.19315/j.issn.2096-0425.2019.04.007摘要: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家乡南通办实业、兴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既爱国敬业,责任感强,又勇于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企业家精神。
这些优良的企业家精神凝结了创新创业者的特质,对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将张謇企业家精神引入校园文化促素质教育,引入课堂实践活动促“双创”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
关键词:张謇;企业家精神;爱国敬业;开拓创新;创新创业素质中图分类号:K827;G647.3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425(2019)04-0024-04“企业家”这一概念最先是由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Richard Cantillon )提出的,“企业家精神”则是指企业家们身上所具备的某种精神特质,也可以说是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于2019年3月31日发布的《转型时期的企业家精神:特征、影响因素与对策建议——2019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指出,当代企业家呈现五大新特征:一是更讲诚信,尊重他人;二是更具责任感;三是更重创新,善抓机遇;四是更加敬业;五是更善思考、重视学习。
这表明,企业家精神内涵并不单一,它可以是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和开拓精神等,也可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环境的变化,有着更加丰富的内容,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宝贵财富。
张謇精神密码空间正义、在地化发展、社会型企业
张謇精神密码:空间正义、在地化发展、社会型企业杜 洁1,兰子馨2,温铁军3(1.西南大学,重庆 400700;2,3.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摘 要:张謇的经营特点是“土产土销”,即县域经济综合一体化,构建本地化内循环。
为了完善本地化综合发展,需要营造好的经营环境,企业就一定会开展社会建设和体现“空间正义”的综合性开发。
张謇研究的政策意义在于重构县域经济综合发展的制度基础,而这种在地化的发展经验,也为今天我们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战略提供了注脚。
关键词:社会企业家;在地化;县域经济;张謇中图分类号:P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19(2021)02-0180-04一、“社会企业”是中国近代工业以“实业救国”为目标的产物简单照搬西方企业家理论研究张謇,可能因缺乏对重要的历史背景的了解而误读。
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国耻,标志着洋务运动开启的官办(即早期的“官方资本主义”)工业化失败;此后,中国进入官商合办(当代称为“公私合营”)的工业化。
张謇恰是1894年的状元,在这样国耻难忍背景下,他于1895年开始筹办大生公司,由此成为官商合办工业化的代表性人物。
以前官办工业化的时候,明确以“富国强兵”为目标;而到官商合办的时候,则是以“实业救国”为目标,说明中国近代企业自形成之初就是社会企业,而不是“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私利性企业。
张謇作为中国特色的早期社会企业家的代表人物,也不是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
中国是在列强侵略瓜分、低价工业品倾销、没有完善的经营环境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本国处于“幼稚期”的近代企业的发展过程。
因此,在屡次遭遇亡国危机等一系列挑战面前,中国的企业家主要是在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导向之下奋斗。
张謇以降,本土企业家们一直强调的就是收稿日期:2020 - 12 - 30作者简介:杜洁,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讲师;兰子馨,福建农林大学2018级乡村振兴班学生;温铁军,福建农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张謇大生文化的研究与实践
张謇大生文化的研究与实践作者:黄彩萍来源:《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2019年第01期[摘要] “天地之大德曰生。
”张謇先生对国家的挚爱、对生命的敬畏、对民生的关注的家国情怀,让他以大生纱厂为起点,创实业、办教育。
根植于张謇家乡的海门中专,立德树人,传承大生文化中的“大爱、大诚、大志、大为、大美”的“五大”精神理念,以“五生”项目来呵护学生生命健康、夯实学生生长之基,点燃学生生涯之梦,激发学生生态之情,最终成就海专学子的至臻生活。
[关键词] 大生文化;时代意蕴;实践行动[中图分类号] K825.3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2-0174-02“大生”取自《周易·系辞传》,“天地之大德曰生”。
昭示人们,天地的最大美德就是孕育出生命,并且承载、维持着生命的延续。
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张謇先生以大生纱厂为起点,实践着“父教育,母实业”的雄韬伟略,其“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实业救国、教育兴国的伟大实践,时过百余年,依然闪烁着的璀璨光芒,意义深远。
一、张謇大生文化的探源溯流1894年,张謇大魁天下后,本可以攀爬官僚体系那座更高也更为显赫的山峰。
但张謇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当时清政府屈辱的外交政策的不满(甲午中日战争清庭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激发起张謇忧国忧民的民族情感),坚定了他救亡图存的信念,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且自己有不容推卸的责任。
(一)创办实业为民生张謇创办实业的宗旨和出发点,并非为己敛财,而是“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
所以,从创办第一个企业时,张謇就取名“大生”,以大生之名,行为民之实,关心民生疾苦。
“通商惠工,江海之大;长财饬力,土地所生。
”“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一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张謇认为发展民族工业是“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南通的近代建筑事业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南通的近代建筑事业
罗晶;过伟敏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15(000)025
【摘要】张謇是影响南通近代建筑产生与发展的决定性人物.南通近代建筑的大规模出现直接建立在以张謇为核心的士绅精英群体成功经营实业及社会事业的基础之上.张謇“通官商之邮”的身份及其特殊的建筑旨趣是南通近代建筑广泛兴起及具有中西合璧形态特征的源发动力.
【总页数】2页(P110-111)
【作者】罗晶;过伟敏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1
【相关文献】
1.张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状元实业家 [J], 唐文起
2.状元实业家张謇 [J], 王孝经
3.“状元实业家”张謇为何失败 [J], 郭晔旻;
4.状元实业家——张謇 [J], 徐春霞
5.状元实业家张謇 [J], 王孝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立足创新发展推动转型升级
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立足创新发展推动转型升级作者:张国清来源:《纺织报告》 2012年第12期文/张国清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大生纱厂,是我国最早的棉纺织骨干企业。
1895年,我国著名实业家张謇先生创办了大生纱厂,在国弱民贫的旧中国为实现实业救国、繁荣地方经济进行了艰苦的求索。
这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是我国轻纺工业的发祥地。
在117年的历史长河中,大生饱经沧桑,是中国纺织发展的缩影,记载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轨迹。
如今大生集团已发展成一个产权多元化、效益规模化、技术高新化的新型现代企业集团。
作为张謇先生事业的传人,大生不仅要继承“实业救国”的爱国思想,更要学习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持续创新是企业稳步发展的源动力,尤其在目前严峻的纺织形势面前,我们更能深深感到企业要发展,创新势在必行。
一、创新人力资源提供人才保障“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转化为成果”、“人人都是人才,每个员工的成功就是公司成功的‘共同成功’”。
人力资源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石,现代企业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
要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人力资源配置体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竞争优选法则,不拘一格引进、选拔、使用人才,盘活人力资源。
着手职业生涯评估、职业生涯开发设计、职能等级培训,建立有别于传统职业生涯纵向流动的网络式职业生涯系统,努力创造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
建立公司关键岗位员工能力模型和人才发现、选拔机制,搭建集团内部人才交流通道,拓宽人才发展的空间。
全面提升转型期的员工素质和技能。
大力倡导能力主义,培养员工具有专业化的能力、精益化的服务态度和国际化的视野,不断提升全员管理、技术、操作的素质和能力。
努力营造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尊重个性、激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和激励机制。
企业竞争已进入“文化制胜”的时代,更新企业员工知识结构已成为企业战略发展必不可少的任务,为此企业应根据发展的需要和员工队伍的状况, 通过对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增强员工的工作技能、工作效率、工作品质。
从张謇的救国之路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至 1921年,大生纱厂经营状况如何? 大生纱厂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
状况
时间 黄金时代
原因 政府鼓励推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动实业发展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帝国主义暂
1915年与1914年相比
时放松对中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国的掠夺
材料: 国别 减少出口比例 南京临时政府在中央设立实 欧洲列强 约1/5 业部,管理农、工、商、矿 等业,要求各省设立实业司, 英国 约1/2 鼓励民间办各种实业团体, 鼓励人们兴办实业;鼓励华 法国 约1/3 侨在国内投资;颁布了一些 德国 完全停止出口 有关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如 《商业注册章程》,《商业 银行度例》等。
行业分布:集中于轻工业
地域分布:沿海沿江地区
探究 之旅
张謇是大清的状元,却选择了经商。他是闻名海 内的实业家,下葬时却只穿一袭布衣。革命领袖 孙中山慨叹自己空忙了一生,羡慕张謇做出了实 在的成绩。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称赞他做了30 年的开路先锋,办实业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 一方,而影响遍及全国。上海的英文报纸,也说 张謇建设的南通是人间天堂。而张謇自己却哀叹:
状况 凋谢萎缩
原因
帝国主义 卷土重来 国内环境 战乱动荡 国民政府 强取豪夺
归纳 小结
“状元实业家”张謇 阶段 时间 大生纱厂的发展历程 特征
第一阶段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第二阶段
产生
甲午中日战争后
初步发展 黄金时代
第三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中国近代民族企业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 一战到建国前 第四阶段 凋谢萎缩 家的典范 展的为什么要把赚来的钱用于南通文化 张謇除了创办大生纱厂之外,还创办了 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 哪些企业?
高考历史特点类:张謇与南通“近代化”模式
高考历史特点类:张謇与南通“近代化”模式【题目】(2023·广东广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张謇在南通完成了一项整体性的社会改造“工程”。
它们是:以大生纱厂为核心,以棉纺织为主体,包括工业、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金融贸易等企业;以通州师范为核心,以师范教育为主体,包括高等教育、普通中小学、专门技艺学校等教育机构和设施;以通海垦牧公司为起点,以黄海垦殖为主体,包括大丰等垦殖公司和农会、水利会、棉业试验场等;以南通地方社会福利为中心内容的各类事业——医院、图书馆、博物馆、气象台、公园、育婴堂、养老院等。
——摘编自伍贻业《张謇与南通“近代化”模式》材料二江苏南通一带位于长江三角洲持续沉降区的北部,受长江冲积作用,渐由沙洲涨接成陆,60%以上为土质疏松的沙土和壤土。
自明代棉花传入后,特殊的土质条件,加上丰富的光、热、水资源,使南通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棉花植作区;同时,境内密布的河网系统又为棉花贸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使南通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棉花集散区。
——摘编自羌建马万明《江苏南通地区近代棉花生产的发展研究》材料三南通地区盛产棉花,乡人以土纺土织为业,但是“近来外洋纺织机器盛行,洋纱洋布,销售日广,本纱土布,去路滞减。
乡人穷极思变,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线带,以致洋纱倒灌内地,日甚一日。
查计现在(1895年)南通地区,每日可销洋纱二十大包,已合机器一万锭之数。
若寖增不已,不出十年,必尽变为洋纱之布。
民间膏血,耗夺无形。
”——摘编自冯小红《再论张謇与南通纺织业现代化》(1)结合材料一,概括张謇在南通创办的整体性社会改造“工程”的特点。
(2)运用唯物史观解读张謇的成功之路。
【参考答案】(1)发展近代工业;普及教育;重视地方社会福利;体现儒家的民本思想;注重工业、教育、福利制度三者协同发展。
(2)南通濒江临海的地理区位优势,为南通近代纺织业及农垦事业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洋纱的冲击又为南通近代棉纺织业的启动创造了前提和背景;当时中国所处的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洋务运动的开展、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等社会因素的刺激;张謇积极投身近代实业建设并取得成功。
张謇的创新精神及其对当代南通工业的借鉴意义
张謇的创新精神及其对当代南通工业的借鉴意义
胡际春
【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卷),期】2004(020)001
【摘要】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程中,张謇是一位引领潮流、颇有作为的开拓者.他倡导"棉铁主义"、力主"开放主义"、注重培育人才,其"实业兴国"的主张及做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他的创新精神是一笔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张謇的创新精神,加快南通工业发展,就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原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寻求新的突破.【总页数】4页(P83-86)
【作者】胡际春
【作者单位】南通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产业政策处,江苏,南通,226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
【相关文献】
1.张謇校训校歌对南通当代教育的影响及其传承研究 [J], 詹皖
2.张謇的人才观及其对当代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 [J], 胡际春
3.张謇代表的南通乡贤群落和乡贤文化当代意蕴 [J], 张弘弢;陈蕊
4.张謇代表的南通乡贤群落和乡贤文化当代意蕴 [J], 张弘弢;陈蕊;
5.张謇推动南通融入上海的历史审视与当代启示 [J], 周天一; 徐保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免费下载】南通近代实业派对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启示
内容简介为了了解南通近代实业派对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启示,使人们更加认识到南通近代实业派对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意义:首先政府应对小微型企业提供补助,其次国家干预经济、宏观调控要适度,需要了解国外经济发展动向,关注新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理念,取其精华,视国内情况而活用,最后是经济发展以人为本,注重新时代的人才培养。
我们小组于2013年11月通过查阅来收集资料。
南通近代实业派对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启示南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
地处长江三角洲北部,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及苏州隔江相望。
近代南通与当时中国若干其他城市的发展对比上海租界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桥头堡,它是西方的市政策划者带进了近代的技术,它促进了中国城市的近代化发展,其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在中国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创办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和第一所气象站等“七个第一”,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陆润庠、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镇江设立商务局,张謇与陆润庠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
张謇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先驱。
毛泽东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大生纱厂最初确定是商办,张謇试图通过官招商办、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筹集资金十分有限。
张謇无可奈何,只得向官府寻求援助。
经过数年的惨淡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到1904年,该厂增加资本63万两,纱锭2万余枚。
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技术的提高产纱质量好,需纱量也随之大增,而年产量却不满需量的一半,于是有了纱市“求多于供”的有利形势。
在高额利润刺激下,加之清政府的优惠政策,南通大生纱厂迅速扩张成资本集团。
一战后,资本增加近16倍,纱绽设备增加近7倍,固定资产增加近18倍,南通棉纺织业的纱绽数在1913年占全国华商纱绽的8.4%,在上海、青岛、武汉、天津等纺织城市中占第三位。
【讲义文稿】张謇企业家精神与南通大商实业
【讲义文稿】张春企业家精神与南通大商实依托在传统儒家伦理之上重建契合现代商业精神的商人伦理思想、区域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治理实践,淬炼出张骞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义。
近代实业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实业救国理性化阶段的思想与实践反映,应该成为开启张骞研究新百年征程的重要部分。
张骞的全部人生努力与使命抉择,始终贯穿对古儒文化、王道思想、福荫乡里的小共同体本位理念,温柔敦厚的个人性格、江淮海人文品格叠加深厚丰富阅历锤炼的“礼俗社会”因子。
至今有人把张春誉为“近代儒商最典型的代表、儒商经世济民理想最杰出的奉行者”“商业道德楷模晚明至清悲情主义精神氛围中“被动挨打”的国家处境日益固化,天朝上国的“天下”机制在西方“软”“硬”实力挑战下,绵延千载而面临“首次崩盘”,工商阶层微茫的希望通过竭力图强、抵抗侵略避免臣服于西方“世界”体系。
张骞始终着眼于国家民族种种不确定性下的判断与追求,矢志于“企业家精神”之复兴华商传统融入现代文明的商人“天职(天爵他主张“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义兼本末,较中国汉以后儒者重农抑商之说为完善,无工商则农困塞二所以在张骞的论述里,“大商”“实业在农工商”,修正了19世纪后半期中国经济思想家关于“商务”的概念,强调农工商并举的实业救国图强思想。
向着“为某个目标而结合”的近代法理社会不断实践,以“恤商”而成大善的道德文化追求,形成建筑在“棉铁主义”(棉铁政策)为中心、农工为本的基础上的农工商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实业实践,倡导体恤商人的艰难困苦、放松民族商业束缚而促进商业发展的商业经济理念。
作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的张骞,其企业家精神,即“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身体力行的职责使命感,并且依靠个人道德的精神内驱力(不懈干事不断创新的坚毅品质、谋公众之利的反哺宗旨与勇敢担当、平衡共赢的商人伦理)、能力与追求(发现,识别,创造新机会、新价值和新需要,营造良性政商环境)持续自觉地奋斗。
企业家精神维度决定企业的高度和面对危机与挑战的“灵动韧性”,更是企业竞争的差距“核心二张骞始终致力企业家精神的传递,突破个人英雄主义神话,不断通过实业教育突破限制创造性解决员工——作为企业家精神个体的成长问题,旨在激活组织能力、催生组织规则、实现真正意义的企业家精神与创新的作用机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
批类似于 西 方 现 代 意 义 上 “社 会 企 业 ”的 经 济实体。21世 纪 的 “经 济 回 嵌 社 会 ”潮 流 中 的“社 会 企 业 ”(SocialEnterprise)话 语 在 西 方语境中有不同的定义方式。而不同形式的 “社会企业”概念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有 社会和集 体 的 公 共 目 标;(2)企 业 化 运 作 但 不以利润最大化 为 目 的;(3)社 会 创 新;(4) 团体治 理 结 构 及 社 区 责 任。”[1]社 会 企 业 综 合运用 社 会 资 本,“将 经 济 资 源 从 较 低 的 领 域转 入 有 更 高 生 产 力 和 更 高 产 出 的 领 域”,[2]优化配置在地资源,降低市场交易成 本,并通过互助成员共享,将资本收益尽可能 地反馈回社区内部。
学教育学部一般交叉项目(2016YBJC02);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课题研究项 目(ZK20170322) 作者简介:杜洁(1982 ),女,河北石家庄人。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城 乡社会学、乡村建设、社会企业。 潘家恩(1981),男,福建宁德人。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 化研究、乡村建设。
在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工业化过程中,清 末官方主流从洋务运动的技术引进到戊戌变 法的制 度 改 革 相 继 失 败。 《马 关 条 约 》签 订 后,清政府被迫鼓励绅商自筹私人资金兴办 工厂,其意在抵御外资的入侵。正如张之洞 所说:“分嘱苏州、镇江、通州在籍京官,各就 乡里设厂 制 造。 为 抵 制 外 人 之 计。”[3]5一 批 有识之士 响 应 号 召,以 “救 国 ”为 己 任,以 有 限的资源兴办实业,张謇便在此之列。在内 交外困的社会环境下,中国的社会企业和社 会企业家们依托有限的本土资源,进行了富 有 创 造 性 的 尝 试,逐 步 超 越 传 统 的 “开 设 实
张謇在创业之初即对公司作出了中国式 的解释:“公 司 者,庄 子 所 谓 积 卑 而 为 高,合 小而为大,合 并 而 为 公 之 道 也。 …… 甚 愿 天 下凡有大 业 者,皆 以 公 司 为 之。”[5]212张 謇 从 建厂之初,就将服务于民众之生活作为办厂 的宗旨和目标。“大生”即取自《易经·系辞 下传》:“天地之大德曰生。”张謇把大生企业 和个 人 收 益 用 于 创 办 敬 老 院、幼 儿 园、收 容 所、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社会事业,形成了 南通本地化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他一生共创办了 370多所学校,其中就有开 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的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 学校。可见,他所创立的公司从成立之初即 立意于 “为 公 ”,为 非 个 体 利 润 的 最 大 化,是 典型的社会企业,张謇本人是典型的中国本
———以张謇的“大生集团”与近代南通建设为例
杜 洁1, 潘 家 恩2
(1.西南大学 中国乡村建设学院,重庆 400715; 2.重庆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重庆 40004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摘要:当前社会企业研究很少注意到中国近代史上久已出现的“有实无名”的社会企业和 社会企业家。近代中国工业化肇始之初,基于社会文化传统和本土资源条件,孕育出具有社会 企业本质特征的私人民族实业。其中,建厂于乡村地区并内嵌于本地社区建设的实业类型,可 定义为“在地型社会企业”。文章以中国近代最早的社会企业家张謇所创办的社会企业“大生 集团”以及其在地化建设的“南通自治”为案例,分析在地型社会企业,如何立基于本土社会,通 过优化配置本地资源、充分利用在地社会资源进行资源内置化的经营,并将收益全部返还到本 地区的综合建设,以实现乡土社会的“实业—教育—公益”三位一体的有效治理。 关键词: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家;在地化;张謇;大生集团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18)01001112
2018年 1月 第 35卷第 1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ghai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doi:10.3969/j.issn10076522.2018.01.002
Jan.2018 Vol.35No.1
近代中国在地型社会企业的 探索与创新
业、救济 乡 里 ”的 思 路,以 更 成 熟、更 具 整 体 性的现代化视野,以“救国图强”的理念高度 关注在地社区的综合建设实践。
其中,最具首创性和代表性的,当属清末 “状元 实 业 家 ”张 謇。 他 是 我 国 近 现 代 以 来 最早创办本地化综合发展试验区的社会企业 家,是中国棉纺织领域等轻工业的早期开拓 者。张謇,祖 籍 常 熟,生 于 南 通 海 门 市 长 乐 镇。他主张“村落主义”“地方自治”,是中国 近代史上 企 业 界 “实 业 救 国 ”的 最 早 倡 议 者 和实践者之一。在 1894年甲午战争惨败的 刺激下,张謇秉持“棉铁主义”的理念聚焦实 业,于 1895年始创办以纺织业为核心的“大 生集团”,以 家 乡 南 通 为 基 地 推 行 乡 村 社 区 的基本建设,形成了南通城乡经济与本地教 育、文化 及 政 府 善 治 等 多 元 社 会 发 展 模 式。 他首建了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基地,作为棉 纺企业原料基地。自 1899年大生纱厂正式 开工运行至 1926年,张謇共投资兴办了 40 多家企业,[4]23组成了经营在地化、产业多元 化的大生集团综合系统。
一、导论:中国最早的社会企业———张謇的 大生集团与村落主义
中国近代追求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进
程贯穿了近代史的始终,而中国的本土实业 的形成与近代欧洲的资本主义企业形成,从 社会文化基础到发展过程都不尽相同。中国 独特的资源条件和社会文化传统,孕育了一
收稿日期:201711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ZDA064);重庆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2014PY15);西南大
社会企业在西方是应对于资本主义经济 危机而产生、发展的。而在中国,近代实业中 有很大一部分从开创伊始即具有社会企业的 本质特征,以救国这一社会目标为己任。它 们中的很多都植根于本地乡土社会进行经营 运作,并以创新的组织方式对乡土社会的稳 定与有效治理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 本文将这类社会企业定义为“在地型社会企 业”。它们是我国最早的近代意义上的社会 企业,而这些企业的兴办者也不是一般意义 上的资本家,而是社会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