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60年技术成就与展望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50年成就与展望
形成一个 电子壳屏蔽 , 使无线 电信号发不出来 , 这就是所谓“ 黑障” 现象 。在当时遥测方法无法解决情况下 ,
项重 要科研 成 果 , 项获 国家科 技 进步特 等奖 。 多
2 五 十 年 自强奋 进 , 实现 回收 与 着 陆 技 术 新 跨越
航天器回收与着陆技术是指利用可展开式气动减速装置 , 使需要 回收的有效载荷减速, 直至按预定 的 程序 和 目的安 全着 陆和 收 回的技术 。研究 所航 天器 回收与着 陆技 术经历 5 0年发 展 , 目前 已成为 我 国航 天 领
t r e eo me to e t re tc n lg ed ee ma e u e d v lp n f h e e h oo f l sw r d . h t y i
Ke o d Re o e n a d n e h oo y Op ia e t e sn e h oo Co o i d l g tc n l — yW r s c v r a d ln i gtc l g y n t lrmo es n ig tc lg c n y mp st mo ei e h oo e n y Ac iv me t o p cs g h e e n s Prs e t S a e pc
2 2 坚 实的第 二步 : . 国防装备 大型试 验 数据舱 回收
在 我 国国 防装 备 大型试 验数 据舱 回收 系统 研制 中 , 了摸 清 有 效 载荷 再 人 大 气层 过 程 中 的各种 情 况 , 为 需 要对 再入 段进行 实 时 的测 量 , 这些参 数 的获得 一般 通 过遥 测 方法 就 可 以实现 。可 是 当再 入 速度 达 到 马赫 数 1 , 时甚 至更 快 时 , 0有 与周 围空气 摩擦 产 生 的温 度可 以达 到摄 氏千 度 以上 , 样就 会造 成 空气 发 生 电离 , 这
创新突破实现回收与着陆技术新跨越
返 回 式卫星 回收
国 防 装 备 大 型 实 验 数 据 舱 回
D 0科学 中国人
20 08年第 1 0期
北京空 间机 电研究所 因在神舟飞船研制 中贡献 突出 , 而获
跨越 的第三步 :返 回式卫星 的回收
科学实验卫星回收系统是研究所研制的第一个卫星回收系 统, 在该 系统 的研 制与试验过程 中,科研人 员经过 大量 的理 论 分析计 算、地面试验和风洞试验验证 ,解决 了降落伞 、时间机 构 、真空润滑等 多项关键技术 .1 7 年 1 1 6 9 2月 0日.首次成 功
完 成 科 学 实验 卫 星 回 收 舱 的 回收 任 务 。
得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 等
奖。
19 年 1 月 2 9 9 1 0日 , 研究所 参加神舟一号无人试验飞船 的 首次发射飞行试验 , 飞船按预定飞行程序 在轨运行 1 天后 , 于
2 日成功地降落在 内蒙古 着陆场 , 1 回收着 陆系统首次 圆满地 完 成 了飞船 回收与着陆任务。 神舟五号是我 国首次载人飞行试验
于 20 年 1 月 1 03 0 5日发射升空 , 船按预定计划 , 飞 飞行 1 天后 .
于 1 日成 功 返 回地 面 , 回舱 载 着航 天 员 在 预 定 着 陆 区 安全 着 6 返
从 16 年起 , 8 9 研究所开 始进 行飞 卫星 回收与着 陆系统 的研 制工作 , 先后完成 了6 个型号 回收系统的研制 ,参加了 2 次 发 4 射飞行试验 .成 功率达 1 0 ,使我 国成 为世界上第三个 实现 。%
卫 星 回收 的 国家 。
陆 ,圆了中华 民族 的飞 天梦想 。 神 舟七号飞船是我 国载人航 天工程的第二阶段首 发 . 举世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又称作“航天五院”。
其前身可追溯到1956年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钱学森任第一任院长。
1968年2月20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简称CAST)成立,掀开了中国空间事业新的一页。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中国空间技术的主要研究中心和航天器研制、生产基地,其主要任务是:参与制定国家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研究、探索和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技术途径;承接用户需求的各类航天器和地面设备的研制及提供优良的服务;空间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以及空间技术对外交流技术与合作。
1970年4月24日,成功研制并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开创了中国探索外层空间的新纪元。
2003年10月,神舟5号飞船载人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树立了中国航天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至2003年底,研制并成功发射了53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4艘无人试验飞船和1艘载人飞船,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
在载人飞船技术、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技术和遥感卫星技术等领域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院所研制的各类航天器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基于各类应用卫星,建立了各种稳定运行的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航天器研制取得的新技术成果,移植推广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下设10个研究所、一个工厂,建立了空间技术研制试验中心,形成了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分系统研制生产、总装测试、环境试验、地面设备及应用、服务保障系统等配套完整的研制生产体系。
空间光学遥感器技术发展成就与展望
1 引言我国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始于1967年11月,迄今已走过50年光辉历程。
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自主创新,我国空间光学遥感器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建立了完整一流的空间光学遥感器的设计、制造、检测和试验体系,进入了一种新的发展业态。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作为我国空间光学遥感事业的主力军,主持并参与了多项遥感相关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及项目,极大推进了遥感理论、技术及应用等方面的进步。
通过50年的建设与发展,可见多光谱探测技术、红外探测技术、光谱探测技术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形成了以陆地观测卫星、环境和灾害监控及预测小型卫星、海洋卫星、气象卫星以及高分辨率地球观测卫星等为系列的卫星系统,研制出系列化的空间光学遥感器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国防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相关领域,不断满足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等多方面需求,也为人类探索宇宙空间奥秘、更好地保护地球家园做出了重要贡献。
空间光学遥感器技术发展成就与展望2 光学遥感发展历程迄今为止我国研制发射成功了多品类的空间光学遥感器产品。
从胶片型相机发展到遍布高、低轨道的各类传输型相机,从对地球观测的相机发展到对深空探测的相机,不断填补空白取得重要突破。
自1967年起步,20年间我们发展了两代胶片型对地观测相机和测绘相机。
这些相机系统包括地相机和星相机。
地相机拍摄地表目标,把信息记录在胶片上;星相机在地相机拍摄同时,对恒星成像,记录卫星摄影时姿态并确定所摄地面目标位置。
相机的摄影胶片经暗道卷绕到回收片盒,随返回舱一起返回地面,后续经冲洗等处理后供用户使用。
该型产品实现了2m分辨率的对地观测和1:100000比例尺地图测绘。
1999年,中巴资源-1卫星两台相机在轨应用,实现了从胶片型相机到传输型相机的跨越,以及从可见光相机向红外相机的拓展。
卫星遥感系统覆盖了l1个谱段,4种分辨率,CCD相机通过侧摆镜可实现3天对重点地物重复观测,解决了多谱段、高分辨率和王小勇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短观测周期的难题。
中国航天科工和航天科技集团
最近看到一首航天科工的打油诗,来形容航天科技集团(主要是航天)和航天科工集团(主要是军工)的区别。
说实话写得还不错。
他们是把人送上蓝天,我们是把人送上西天。
他们的对象是自己人,我们的目标是敌人。
他们那么小气,打出去了还要!我们那么大方,打出去就算了!他们干的是光明正大显威扬名的活我们干的是偷偷摸摸遮遮掩掩的活他们发的是钱我们发的是火他们高兴的是又成功了我们高兴的是没掉下来打仗还是要靠我们底打仗真要靠我们就完了底他们中的成功人士能在报纸上看到,我们的优秀代表只能将来在历史书上找.他们成功了国家希望知道的人越多越好,我们成功了,国家希望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他们的成功对外说叫宣传,我们的成功对外说叫泄密。
他们是为了和平事业往天上飞我们是为了战争事业往天上扔。
他们飞过留名,我们飞过留声。
他们钱途美好我们前途无光。
他们搞的型号地球人都知道了,我们的型号即使是在局域网上也叫XX-XX。
他们向上面要钱打着和平的旗号,我们要钱打着战争的旗号。
他们飞向蓝蓝的太空,我们飞向敌人的舰船。
他们的成就感是安全往返,我们的成就感是一去不返。
他们是搞卫星的我们是搞卫生的他们是英雄,我们是凶手。
他们什么都没有,就是有钱我们什么都有,就没钱他们高兴的是要发钱了我们高兴的是要下岗了其实最开始它们是一家人(包括现在的航空工业总公司)。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它们的前世今生(由于本人资历太浅,资料整理的不全,甚至可能存在错误,望指正)。
1956.10---1964.11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钱学森首任院长)——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
1964.11---1982. 4 第七机械工业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成立第七机械工业部。
1982. 4 -- 1988. 7 航天工业部——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决定将第七机械工业部改称为航天工业部(这个就是很多人口中称道的“航天部”)。
1988.7—1993.6 航空航天工业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整合航空工业部和航天工业部,成立航空航天工业部。
北京机电院——抒写百年民族机械工业的辉煌
上 像 北京 机 电院这 样拥有 百 年历史 积淀 和持 久技术 创新 活 力的现代企业屈 指可数 。 自 1 O 7年清 政府成立京 师初等 工业 9 学 堂开 始 ,便掀 开 了北京机 电院历史 的 第一页 。 在 当时 北
京机 电院 与创建于 1 0 年的长 辛店机 车厂及创建于 1 0 1 9 6年的 9 南 口机 车厂 是北 京工业 科技 史上 历史 最悠久 的三 家机械 行业
里能够 快速 发展 打下 了 良好 的基 础 。 产 业结构 调整后 ,主业 突出 ,资源集 中 ,发展加 快。 在 ” 2+ 1 ”产业模式 的引导下 ,公 司的机 电产
改制前 ,北 京机 电院连 年被 市科 委授 予 “ 革 改
与发展 ”一等奖 ,通过承包经 营等激 励政策 ,不 断调 品链 得到 不 断丰 富和 完善 。数 控机 床产 业持 续稳 健 动科技 人员走向市场 ,在创造科技成 果的同时 ,成果 发展 ,环 保技 术产 业也 发展 势头 良好 。 数控 产业 以
在 国家 科技体 制 改革 的 总体部 署 下 ,北 京机 电
从 一诞 生起 ,机 电院高技 术 股份 有限公 司就 为
院于 2 0 0 0年开始整体转制 为高新技术企业 ,2 0 年 日后 的快速 发展 打 下 了坚实 的基础 。通 过五 年 多的 02 又 由北 京京 城机 电控股 有 限责 任公 司 、 北京 控股 有 发 展 ,股份 公 司不仅 传承 了机 电院多年 形成 的科 研 限公 司等 发起 设立北 京机 电院高技术股份 有 限公 司 。 优势 ,还 革除了 旧体 制下的许 多束缚 和包袱 ,成为一
和北 京机 械局测量站 ,更名 为北 京市机 电研 究院 ,成 验 和资金 一同流入 了股份公 司。改制后 员工队伍 中 5岁 以下的 占 5 % ,大专 以上学历的 占 6 % ,队伍 5 0 为 当时北 京市 属最 大 的开发型 科研 院所 和 北京机 电 3 行 业 的技术 开发 基地 。 素 质 大大提 高 。
五十年风雨兼程 五十载辉煌画卷——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自主创新、科学发展之路
十 种型 号 的 回 收 系统研 制任 务
使航 天
泰
50
年辉煌伟业 谱 写 出
,
,
一
首又
一
首灿
。
、
器 回 收 技 术 成 为 中 国航 天 拥 有 的 先 进 技
烂 诗 篇 她 印证 了 航 天 人 的 梦 想 与 追 求
制做 出 了重 要 贡献
196 6
。
术之
T
一
一
,
使 中国成 为继 美 国
、
前苏联之
,
一
聂 荣 臻 元 帅提 出 的
目标
。
“
上 得去
、
看得 见
”
的
中 国 载 人 飞 船 的 总体 论 证 从 这 里 开
泽东主 席视 察 时称赞 它 的发射成功是 项
”
始
50
.
中国 第
一
台光 学 遥 感 器 在 这 里 诞 生
一
。
了不起
”
的成 就
。
至 198 7 年
16
.
研究
随着专业 技术 的发展 改善 和 航 天 队 伍 的 壮 大
.
、
科研设 施 的
年沧桑砥砺 创造 出
.
个又
一
个奇迹
.
所 共 研 制 发射 了 三 代
,
种型 号 近
,
200
枚
成功完成 了 数
.
她 记 载 着 我 国 空 间技 术 事 业 的 奋 斗 与 探
实 用 探 空 火 箭 为 我 国 气 象 事 业 空 间科
学试 验 和 探 测 卫 星 和 原 子 弹 氢 弹 的研
新中国成立60年科技成就辉煌诗篇
新中国成立60年科技成就辉煌诗篇
新中国耀华章,
科技发展飞凤翔。
60年来励志寻,
成就辉煌照世中。
天宫一号展翅翔,
太空航行创辉光。
龙芯华表战硝烟,
计算力突破天际远。
高铁飞驰论云宵,
磁浮列车创造了妙。
蛟龙深潜探秘海,
科考船载誓守朝廷。
数字世界芒夸耀,
互联网先知早。
手机电脑相伴行,
信息快递渗人间。
生命科学领先驰,
基因悠悠谋未知。
疫苗医药平安保,
人民福祉实微微。
新一代人工智能,
推动产业变革天。
无人机悠然舞天际,激荡着飞跃希望潮。
高端装备制造艳丽,大飞机翱翔更俊杰。
卫星导航自主创,载人航天正腾挪。
60年科技风华照,新中国迈向辉煌路。
科学创新为你心,未来更加锦绣新。
中国深空探测领域发展史
中国深空探测领域发展史摘要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成立的40年,是中国空间探测逐渐走进世界舞台的40年,空间探测极大推动了空间科学和相邻学科的发展,也影响到经济、军事和日常生活诸多方面.本文简要回顾了从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成立的1980年至今,中国空间探测领域的主要发展历程,包括探空火箭、高空气球、科学卫星、月球与行星探测、载人航天空间探测、遥感卫星地面站等主要项目、进展和所取得的成果,对未来若干年空间探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引言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正式成立于1980年9月,学会的成立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中国空间科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同年11月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成立并举行了第一次学术会议。
中国空间探测从国力较弱下的起步,发展到今天取得众多瞩目成绩,得益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科研环境的改善,得益于国家对空间科学及基础理论的日益重视,得益于国家多部委多渠道的大力支持,同时也饱含着空间探测工作者长期的付出。
本文从人类空间探测历史以及空间探测的内涵入手,从地球空间探测、太阳系探索等方面,概述中国空间探测的历程和主要成果,包括早期天文卫星、高空气球、双星计划,及近期空间科学卫星、月球及深空探测工程、载人航天空间探测、遥感卫星地面站等方面. 未来的空间探测活动强调发现未知的原动力,实现科学牵引、创新技术的双轮驱动。
1 人类空间探测的历史人类观测宇宙已有数千年历史,但真正进入空间时代也只有近六七十年。
探测动机从冷战时期大国实力竞赛的较量,发展到今天的探索未知和促进文明进步。
1.1 探索与进入空间的历史人类对承载着日月星辰的广阔空间有着许多诠释和探讨,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包含着期望与太阳共存的理念。
20世纪末美国旨在观测和研究日地关系的“与日共存”(living with astar)科学计划也有这一理念。
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距今约3000年的太阳神鸟金箔饰品中,旋转射出的12道光芒与目前所知太阳磁场和太阳风旋转射出的观测结果一致。
古代对空间认知的成就包括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时的日心说、伽利略确立的现代天文观测方法等。
王希季院士寄语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祝贺 五D 所 八
承担所有返 回式卫星和载人飞船回收着陆系统的研制工作 ; 承担各类星载相机的研制工作 , 成绩卓著。
对于研 究所 的未来 , 希季 院士 寄 予厚 望 。他 说 , 京 空 问机 电研究 所 是 一个 创 新 型研 究 所 ;0年来 , 王 北 5 始终坚 持 自主创 新 , 开拓进 取 , 在航 天事业 奋 斗 的过 程 中 , 为培 育 和发 扬 “ 爱祖 国、 私奉 献 , 热 无 自力更 生 、 艰
第2 9卷第 3 期 20 08年 9 月
航 天 返 回与遥感
S ACEC AFT RECOVE P R RY & REM0r S I E ENS G
王 希 季院 士 寄语 北 京 空 问机 电研 究所
北 京空 间机 电研究 所第 一任 所 长 、两 弹一 星 ” 勋 奖 章 获得 者 、 国科 学 院 院士 王 希 季 在研 究 所 成 立 “ 功 中
5 周年庆祝大会上 , 0 发表了感人肺腑的讲话 。 王 希季 院士 说 :5 “0年前 , 调入上 海 机 电设 计 院 ( 京 空 间机 电研究 所 前 身 )开 始 了我 从 事航 天 事业 我 北 ,
的征程 , 北京 空 间机 电研究 所是 我 的母亲所 。 ”
对 于研 究所 取得 的成绩 , 希季 院士 给予 了充分 肯定 。他 说 ,0年 来 , 究 所 为 国家做 出了诸 多 重要 贡 王 5 研 献 : 功研 制 出电离层 、 象 、 物 、 样 和卫 星 运 载 火 箭 环 境 试 验 等 十几 种 探 空火 箭 , 射 高度 从 8m 到 成 气 生 取 发 k 方案并 完成 了初 样研 制 , 长 征一 号 ” 次发 射成 功奠 定 了坚 实 的基 础 ; 出 了我 国返 回式 卫 星 技术 方 案 , 为“ 首 提 30m; 造性 地将探 空火 箭技 术 和导 弹技术 结合 起来 , 出了我 国第 一枚 卫 星 运载 火 箭 “ 2k 创 提 长征 一 号 ” 的技 术
中国电科集团下属各个所排名
中国电科集团下属各个所排名
中国电科集团下属各个所排名一直都是九把刀,该集团在不断发
展壮大,在国内外影响力越来越大。
电科集团隶属于中国国防科学技
术工业局,原先是经济管理技术研究的部门。
但是随着国家的发展,
电科集团的职责也不断发展,下属各个所也开始有了不同的排名。
首先,电科集团下属的第一个所是空间电子所,这是国家科技部重点
支持的技术研究机构,主要负责国家重要的空间电子技术研究,为国
家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成就也非常显著。
紧接着,机电研究所被列为电科集团下属的第二名,该机构结合着传
统机电技术与动态测量技术,致力于研究新一代机电化测量技术,为
机械制造行业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使得该机构在机电技术研究方面
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接下来,航空航天研究所也位列电科集团下属的第三名,该所致力于
设计、制造及应用国家重点航空航天装备及系统,是国内具有重要影
响力的航空航天科研机构,聚集了大量的资源和人才,在各个航空航
天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
再比如,综合科研所被列为电科集团下属的第四名,该机构利用信息
技术和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在电子领域进行有目的性的研究,在控制
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中间件等领域大有作为,成果卓著。
最后,系统工程所排名电科集团下属的第五名,他们专注于系统仿真、系统工程以及复杂系统物理属性分析研究,其成就卓著,如此不断地
将它们的影响提高到更高水平。
总之,电科集团下属各个所排名一直很不错,在空间电子所、机电研究所、航空航天研究所、综合科研所以及系统工程所等部门皆有出色的表现,各部门紧密配合,正在为把中国电科集团推向更高的高度奋斗不息,堪称一支勇于担当的优秀团队。
北京机电研究所发展规划汇报
北京机电研究所发展规划汇报一、主要业务沿革* 1978年成立,主要业务是锻压工艺、热处理工艺、模具技术和检测技术研究。
研究室设置:锻压工艺研究室、热处理工艺研究室、检测技术研究室、模具技术研究室、实验工厂* 经过15年调整、改革,1993年研究室设置为:1、锻压工艺研究室2、热处理工艺研究室3、自动控制技术研究室4、模具技术研究室5、锻压设备研究室6、超塑性技术研究室7、锻压行业室 8、热处理行业室9、理化测试中心 10、表面工程研究室11 情报研究室(图书馆) 12 真空热处理技术研究室13 精冲技术研究室 14 叶片加工技术研究室15 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室 16 工业机器人技术研究室17 特种成型技术研究室 18 实验工厂* 经过10年的发展、调整,2002年研究室设置为:1 塑性成形技术中心2 热处理设备工程及工艺技术中心3 自动化工程与装备技术中心4 模具技术中心5 电动汽车电源技术中心6 汽车内饰模具与装备技术中心7 行业信息咨询服务中心8 真空热处理技术中心9 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5年发展之思考1、前10年(1978-1987):计划经济体制,政府资助,巩固了阵地,提高了研究水平,增加了优势,扩大了影响,在锻压、热处理学术和技术领域成果累累、人才济济。
从事的主要是共性技术和共性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87年事业费和纵向科研经费六百万元,为企业服务(横向)也只有四百万元。
2、中间11年(1988-1998):计划、市场混合体制,背靠政府、面向市场,在优势专业上工艺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及中试生产和技术集成(成套)全面开花;(通过纵-横结合,形成了自己的专有技术和名牌产品),98年纵向经费1400万元,横向合同额5600万元。
在新的技术领域面前不甘寂寞,四处出击,试图打入自己不太熟悉的行业和领域。
事实证明,只靠一相情愿的行政手段企图突破,往往收效甚微。
3、最近5年(1999-200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对共性技术和共性基础技术的资助对象发生了转移。
惠普高效输出 助力航天科技发展——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应用HP Officejet Pro K8600纪实
多彩 高 质 打 印 充 分 满足 应 告中插入很多彩色 图片 ,如模型的效果 率大幅度提升。 图、分析计算云 图和实物相 片等 ,以前 用环
所 民 用可 见光 遥感器 总体 室开始使 用 星遥感图像的输出需求 ,也能输 出色彩 可 以精确调整 ,提高了墨水滴到纸张上 H f ie e r 8 0 3 面 商 用喷 纷 呈 的设 计 报 告和 设 计 图 样 。空 问 所 的 的精确度 ,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总体打 POfc jtPo K 60A 幅 用 80打 P 引擎还提 高了打印头上 墨, F 机 ,充 分 体验 了高 效 、 高质 打 印 王 伟 刚 工 程 师 说 “ K 6 0 印 的 图 印的质量 。S T Tp
维普资讯
C / M硬 件 资 讯 AD CA
CAD/ CAM r wa ei f Ha d r o n
惠普高效输 出 助 力航天科技发展
北 京 空 间机 电研 究所 应 用HPOfcjt r 6 0 f e oK8 0  ̄ i eP -
北京 空 间机 电研 究所 王 伟 刚
本刊记者 朱辉杰
北京空间机 电研究所 ( 下简称 “ 空 方面,色彩分 明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也 采 用黑 白打 印,许多信息都没有表现出 80彩 间所“ ) 是我国最高水平的空间光学遥 在地 球 科 学 、农 林 、城 市规 划 、 土 地利 来 ,且 效 果很 差 ,采 用 K 6 0 打 后 , 用、环境监测和考古 、环境评价等领域 报 告 内容 更为 准确 、生动 ,确实给 工 感 器 研 制机 构 ,曾研 制 出第 一代 胶 片 型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高轨光学遥感器通过热平衡试验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高轨光学遥感器通过热平衡试
验
近日,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风云四号闪电成像仪热平衡试验圆满结束,试验充分验证了高轨遥感器外热流模拟的准确性,全面获取了成像仪温度分布,为优化正样热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撑。
风云四号闪电成像仪是国内首台地球静止轨道光学遥感器,由于高轨环境下的空间外热流环境极为复杂,热控设计难度很大。
试验过程中,由于光学镜头特殊的辐射属性和要求,传统的红外笼和加热片模拟外热流方式不再适用,而本试验又是国内首个高轨光学遥感器热平衡试验,无经验借鉴。
经过多轮讨论,该所最终确认使用太阳模拟器加转台的模拟方式,采用太阳模拟器模拟太阳光,转台完成相机入光口与太阳相对位置模拟,真实反映在轨状态。
其中,使用太阳模拟器模拟外热流在该所环境试验中尚属首次。
此次试验成功使该所具备了高轨光学遥感器热平衡试验能力,为后续高轨型号热平衡试验外热流模拟积累了宝贵经验。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事 航天空间技术酹研究单位之 一 4 年来. 8 创造出一个 又一个航天史上的奇迹。 研究所在航天器回收着陆 术、 技
航天遥感技术、复台材料结构成型技术 、火工装置技术等领域取得了 3 0多项研 究成果 ,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 0
特等奖 .为 国民经济建 |与国防建设 .为实现中华民族早 日腾飞的梦想作出了重大贡献。 殳 从6 0年代初研制出我 国第一枚实用探空火箭到 1 8 7年,研究所共研制发射了三代 1 9 6种型号近 2 0枚实 0 用探空火箭:完成 了包括导弹武器数据舱、返回式卫星返回舱的回收等3 0多种型号的回收系统研制:圆满完成 了 神舟”飞船回收着陆系统的研制 工作 .获得 中国载人航天 工程突出贡献集体荽 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 等奖。这些骄人的成绩.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回收着陆技术的国家 研究所从 1 6 97 天遥感器的研制 随着返回式卫星 2 2次发射和顺利
回收 .随着 “ 资源”一号、” 资源 二号、“ 海洋 一号等传输型卫星相继发射成功 ,研究所研制的航王可见光 摄影系统、红外多光谱扫描仅 CCD遥 感器等有效载葡工作正常 .获取的大量卫 星遥感照片 已广泛应用于国民 经济、科 学研究和国防建设等领域 。研究所在集团公司府 首先获得的国家 “ 7 ”项目和研究所在国防建设 、是 93 确互了其在国内遥感有效载荷的研制主体地位和在遥感领域的战略地位
维普资讯
北 京 空 间 电 研 究 所 机
一
资源 ” 一 号 l 0平方米 大型 环帆 牵 2
“ 洋 海
号 卫 星
C CD相机 拍揖加囤 片
北京空间
研究所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闻技术研究院 ,创 建于 I 5 8年 .是我国较早从 9
新技术,新突破——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开拓卫星遥感新应用
企业风采Enterprise Show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开拓卫星遥感新应用新技术,新突破
文 ∣ 孙晓敏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与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举行了商业遥感应用联合实验室签约揭牌仪式,双方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共同为联合实验室揭牌。
商业遥感应用联合实验室由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与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筹建,旨在面向商业遥感应用市场需求,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和技术攻关,进行生态、环境、城市等领域的遥感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和市场应用,探索前沿技术,突破核心技术,促进优势技术成果转化与市场应用,开拓新型遥感应用领域,构建面向商业化市场的遥感应用技术创新研发平台。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与欧比特公司拥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泛的合作前景,通过联合实验室共建,可以推动双方技术发展、成果转化及市场开拓,对双方遥感应用技术及产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的签订及实验室揭牌是双方前期交流合作的阶段性成果。
后续,借助联合实验室平台,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商业遥感技术发展、产业拓展及应用服务。
商业遥感应用联合实验室签约揭牌。
北京机电研究所发展规划汇报
北京机电研究所发展规划汇报直属单位发展战略交流材料北京机电研究所北京机电研究所发展规划汇报一.主要业务沿革 *1978年成立,主要业务是锻压工艺.热处理工艺.模具技术和检测技术研究。
研究室设置:锻压工艺研究室.热处理工艺研究室.检测技术研究室.模具技术研究室.实验工厂 * 经过15年调整.改革,1993年研究室设置为:1.锻压工艺研究室2.热处理工艺研究室3.自动控制技术研究室4.模具技术研究室5.锻压设备研究室6.超塑性技术研究室7.锻压行业室8.热处理行业室9.理化测试中心10.表面工程研究室11 情报研究室(图书馆)12 真空热处理技术研究室13 精冲技术研究室14 叶片加工技术研究室15 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室16 工业机器人技术研究室17 特种成型技术研究室18 实验工厂 * 经过10年的发展.调整,2002年研究室设置为:1 塑性成形技术中心2 热处理设备工程及工艺技术中心3 自动化工程与装备技术中心4 模具技术中心5 电动汽车电源技术中心6 汽车内饰模具与装备技术中心7 行业信息咨询服务中心8 真空热处理技术中心9 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5年发展之思考1.前10年(1978-1987):计划经济体制,政府资助,巩固了阵地,提高了研究水平,增加了优势,扩大了影响,在锻压.热处理学术和技术领域成果累累.人才济济。
从事的主要是共性技术和共性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87年事业费和纵向科研经费六百万元,为企业服务(横向)也只有四百万元。
2.中间11年(1988-1998):计划.市场混合体制,背靠政府.面向市场,在优势专业上工艺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及中试生产和技术集成(成套)全面开花;(通过纵-横结合,形成了自己的专有技术和名牌产品),98年纵向经费1400万元,横向合同额5600万元。
在新的技术领域面前不甘寂寞,四处出击,试图打入自己不太熟悉的行业和领域。
事实证明,只靠一相情愿的行政手段企图突破,往往收效甚微。
从低谷到全面崛起的飞跃-访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所长岳涛
从低谷到全面崛起的飞跃-访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所长岳涛朱敏悦【期刊名称】《国际太空》【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6页(P7-12)【作者】朱敏悦【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航天军工单位是人们眼中旱涝保收的金饭碗铁饭碗,随着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也走入了改革的深水区,甚至经历了跌入谷底的阵痛:曾贷款几千万元发工资。
在经过痛苦的磨砺和调整后,他们绝地反击,重新崛起,回归冲顶的状态,瞄准并跻身国际市场。
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率领团队搏击逆境的带头人—岳涛所长。
有着专业的技术背景,做过市场经营和人力资源工作,读过中欧EMBA的他,受训于尖端正规的经营管理培训,多种经历的融合,使他能以多维视角,向记者展现其清晰的经营战略目标和举措,勾勒出这支精锐团队重新飞腾的轨迹,这为我们探寻军工单位改制提供了良好的案例和思索。
岳涛所长的率直,一开篇就显露了出来,“大家真的不了解我们,不然我们就不那么累了”,他一句感慨直接打开了话题。
2012年末,当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首次在民用产业发展战略会议上提出“寓军于民,以民养军”的发展战略时,他们承受更多的是质疑的声音和目光。
但是所领导认准了一个道理:转企是大势所趋,其核心就是自谋生路,军品民品都要发展、要创新、要投入,经费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从市场上来。
只有在市场上站住脚,实现以民养军,才能更好地生存。
而“以民养军”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岳涛所长认为:“‘以民养军’不是口号,不是奋斗目标,而是我们今后的生存常态。
”“十一五”前期是企业最低谷的时期,尽管当时所里有回收、遥感、复材、火工四大专业领域,但是全所所有的收入加起来连养活队伍都是大问题。
“当时,国家标志性的几个遥感大型号都与我们无缘,可以说那段时期,我们把竞争对手养得很肥硕”,岳涛所长的陈述中充满了沉重。
在外人眼里金饭碗铁饭碗的国企,居然贷款几千万元才能发出工资,全所800多人,年均人收入刚过4万元,几乎是行业垫底的产值,这就是岳涛所长接手时的状态,但这些都是外人所不知道的。
执着的奉献 平凡的真情——访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科技委专家组专家李惠康研究员
作者: 孙继文
作者机构: 《科学中国人》记者
出版物刊名: 科学中国人
页码: 96-99页
主题词: 研究所 专家组 机电 空间 北京 研究员 飞船返回舱 科技
摘要: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舱在红白相间的1200平方米降落伞的护送下,安全“回家”,三名宇航员微笑着走出舱门,实现了三人飞天,一人出舱行走的壮举。
神舟七号飞船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阶段首发,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承担研制的回收着陆分系统.是载人飞船飞行试验最后的一个工作系统,在确保航天员安全健康返回目标实现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突破降落伞多级收口技术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突破降落伞多级收口技术
杨艳
【期刊名称】《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年(卷),期】2016(0)13
【摘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下属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承担的“降落伞多级收口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了验收评审。
该项目明确了降落伞多级收口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实现过程,确定了降落伞收口比的取值范围,自主研制出了带有两级收口装置的减速伞原理样机并进行了试验验证,掌握了降落伞多级收口装置的设计技术。
【总页数】1页(P16-16)
【关键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降落伞;研究所;多级;机电;北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工作原理
【作者】杨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4
【相关文献】
1.新技术,新突破—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开拓卫星遥感新应用 [J], 孙晓敏
2.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突破热控技术难题成功研制桁架热管 [J],
3.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突破半刚性太阳电池板技术 [J],
4.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大口径非球面镜加工技术获突破 [J],
5.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中标国内首个临近空间载人观光舱降落伞系统项目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9卷第4期航天返回与遥感2018年8月SPACECRAFT RECOVERY & REMOTE SENSING1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60年技术成就与展望陈虎李扬(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北京 100094)摘要文章介绍了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60年来在火箭技术、航天器回收与着陆技术、空间光学遥感技术以及空间激光探测技术、航空光学遥感技术、复合材料结构成型技术和空间火工装置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技术成就,并对后续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回收与着陆光学遥感激光探测复合材料结构成型火工技术成就展望中图分类号: V1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8518(2018)04-0001-09DOI: 10.3969/j.issn.1009-8518.2018.04.00160 Years Technical 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s of BISMECHEN Hu LI Yang(Beijing Institute of Space Mechanics & Electricity, Beijing 100094, China)Abstract The great technical achievements of BISME in 60 years in the field of rocket technology, recovery and landing technology, space optical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space laser detection technology, aerospac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space composite molding technology and pyrotechnic technology were presented in the paper. The prospects on future development in these technology fields were analyzed.Key words recovery and landing; optical remote sensing; space laser detection; composite modeling; pyrotechnic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prospects0引言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8月,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所从探空火箭技术研究起步,先后从事过运载火箭总体技术、卫星总体技术以及载人飞船总体技术研究,目前主要从事航天器回收着陆、空间光学遥感、空间激光探测、航空光学遥感、复合材料结构成型、空间火工装置六大技术领域的研究。
研究所从建所之初的中国科学院1001设计院到上海机电设计院,从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八设计院到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尽管其隶属关系、名称、地点、研制任务和专业发展几经调整,但研究所建设航天强国、富国强军的初心没有变,争创一流的创新精神没有变。
在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和上级单位的正确领导下,研究所紧跟时代步伐,开拓进取、顽强拼博,为中国航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发展火箭技术,为中国成为航天大国打下坚实基础1958年8月,为了响应毛泽东主席“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研究所的前身中国科学院1001收稿日期:2018-06-052航天返回与遥感2018年第39卷设计院成立,主要承担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总体设计任务[1]。
同年11月,设计院搬迁至上海,组建上海机电设计院,开始了我国探空火箭技术的研究。
1965年8月迁至北京,开始了我国“长征一号”卫星运载火箭的设计和研制。
(1)探空火箭与气象火箭研究所自行设计的液体探空火箭T-7M于1960年2月发射成功,这是我国液体火箭技术取得的第一个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为气象火箭的研制奠定了基础[2]。
从1959~1971年,研究所先后研制了三代气象火箭,分别是液体推进剂气象火箭、固体推进剂气象火箭和小型固体气象火箭,为我国在高层大气研究方面获得了丰富的资料。
(2)实验火箭和取样火箭研究所于1963~1969年,先后研制了生物实验、电离层探测、综合性实验、星载仪器高空实验等火箭,其中,1968年8月发射的一枚串联式三级实验火箭飞行高度达312km,为我国空间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做出了贡献。
为满足我国核武器发展的需要,研究所于1967~1985年,先后研制了我国第一代和第二代取样火箭,并多次成功地进行了我国核爆炸试验的取样任务,为我国掌握核武器立下了显著功勋。
(3)“长征一号”运载火箭1965年初,在我国人造卫星事业转入工程研制阶段后,研究所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第一种航天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总体方案,实现了地地导弹运载技术和火箭探空运载技术、液体火箭和固体火箭的完美结合。
初样研制的成功,为“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自强奋进,引领回收与着陆技术发展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是指利用气动减速装置或着陆缓冲装置,通过特定的控制手段,使需要返回或着陆的航天器(或有效载荷)减速与缓冲,直至按预定的程序和目的地安全着陆和收回的技术。
研究所是我国唯一专业从事航天器回收与着陆技术研究的单位,现已形成集研发、设计、生产、试验、测试于一体的完整工程研制体系,承载并圆满完成了以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回收与着陆任务。
2.1探空火箭回收,回收着陆技术从无到有回收与着陆技术伴随着研究所探空火箭研制任务的推进而不断发展。
探空火箭的回收可分为箭头回收、箭体回收或两者兼有,回收系统需确保箭头或箭体上的核取样装置、大气探测装置、生物试验对象等有效载荷安全着陆。
通过探空火箭回收,研究所掌握了回收总体技术、平面圆伞技术、弹道设计、系统控制等技术,实现了我国回收着陆技术零的突破。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8~1987年,研究所先后完成了13种型号23种状态探空火箭有效载荷的回收。
回收着陆专业不断完善,研制程序逐步走上了正规,回收着陆技术研制队伍得到了实际锻炼,从而为该技术服务于战略武器、战术武器、卫星和飞船工程奠定了初步基础。
2.2高速数据舱回收,回收系统创新集成化发展在战略战术导弹武器研制中,为了获取导弹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的各种情况,针对高超声速条件下黑障现象导致的数据无法遥测获取的问题,研究所研制了集成化的数据舱回收系统,包含高速再入的防热舱结构、降落伞系统、火工装置、控制装置等,这是当时我国最全面、最复杂的回收装置。
通过数据舱的回收,研究所突破了高超声速下的防热设计、防热材料以及各类计算难题,掌握了导向面伞等新型降落伞设计技第4期陈虎等: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60年技术成就与展望 3术。
据不完全的统计,截至2018年,研究所完成了7种型号12种状态战略武器数据舱的回收,完成了9种型号10种状态战术武器局部或整体回收,完成了3种型号空投水雷减速稳定系统的研制,为我国的国防装备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2.3返回式卫星回收,技术实现新跨越1968年,研究所开始了卫星回收着陆技术的研究。
1976年12月,首次成功完成科学实验卫星回收舱的回收任务,掌握了空间再入返回技术,实现了回收与着陆技术的新跨越。
在返回式卫星回收系统研制中,研究所先后突破了高精度的基于过载时间的回收控制技术、新型高阻力性能环帆伞技术(具备伞顶浮囊,实现水上标位)和无线电回收标位技术,成功研制了起消旋小火箭、无污染弹射筒等一系列空间火工装置,解决了大攻角、大动压再入难题。
截至2018年,研究所共承担了25颗返回式卫星回收系统的研制,确保了各类空间实验载荷安全返回,推动了国家空间科学及应用技术的发展。
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回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的国家,部分技术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4 载人飞船回收,高可靠回收着陆技术跻身世界前列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曙光一号”飞船的酝酿,到80年代“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论证,再到1992年“神舟”飞船回收着陆系统开始研制,研究所打造了国内回收质量最大、着陆速度最低、可靠性安全性最高、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回收着陆系统,使我国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跻身世界前列[3]。
飞船回收着陆系统是目前我国研制的最为复杂的回收着陆系统,研究所在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研制了1 200m²特大面积降落伞,解决了飞船主伞减速问题;首次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提高了回收着陆程序控制的可靠性;结合飞船气动外形,研制了静压高度控制器,准确实现了大气参数控制;首次采用非电传爆装置来实现火工装置点火,提高点火同步性;首次采用智能式程序控制方案,可适应多轨道多模式的回收;首次运用缓冲火箭对着陆载体进一步减速,瞬时着陆速度小于3.5m/s,达到规定技术指标;实现具有自行检测故障并自动进行主、备切换的功能,大大提高了回收着陆系统的可靠性。
自1999年开始到现在,研究所已完成“神舟”飞船11次回收着陆任务,将11名航天员安全带回地球,圆了中华民族载人航天的梦想。
与此同时,研究所在技术水平、研制能力、试验手段、科技管理水平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5超声速进入减速及地外天体着陆技术取得创新突破2013年,研究所研制的伽玛关机敏感器助力“嫦娥三号”圆满完成落月任务,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探月梦想。
2014年,研究所突破了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技术,成功实现了探月工程三期飞行试验器的安全回收。
在飞行试验器回收分系统研制中,研究所首创了非平衡开伞载荷设计理念、自适应平衡弹盖拉伞方法,在降落伞尺寸效应机理研究、回收控制集成设计等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降落伞轻量化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此外,研究所还承担了我国探月工程二期、探月工程三期月球着陆及起飞综合试验场的建设任务,圆满完成了“嫦娥三号”着陆器、“嫦娥五号”着陆组合体、“嫦娥五号”上升器等关键技术地面验证试验。
目前,研究所正在开展火星进入降落伞减速系统的研究,已经掌握了超声速、低密度、低动压火星降落伞关键技术,并实现了高空开伞试验的成功验证。
2.6 跻身世界先进水平,引领我国回收着陆技术发展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未来的自由进出空天、深空探测、战略战术武器威慑与打击等重大战略任务都对回收和着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需求,研究所开展了回收着陆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关,突破并掌握了大载质量群伞及着陆缓冲等技术,开展了高超声速充气式再入减速、大型可控翼伞定点归航、可重复空天飞行器水平着陆、空间柔性展开结构等核心技术研究,不断引领我国回收着陆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