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几社士风渊源探

合集下载

松江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

松江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

松江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沪杭铁路以北、乐都路以南、花园浜路以东、西林路以西的区域内。

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以松江中山西路老街为中心(永丰古街区)。

这一区域,明清两代皆有仓城之称。

从明朝起,仓城为漕粮重地,是松江府最大漕粮(税粮)仓储地和漕运始发地,城筑四门,米业兴旺。

市河两岸,宅第、商铺鳞次栉比。

漕粮启运时,漕舟云集,水运繁忙,江淮卫、兴武卫、镇海卫各漕帮数以百计船只至仓城市河排开,装载起运之场面蔚为壮观。

史载至清代中期,松江府征漕粮41万7千3百余石,半数以上贮于仓城。

明代松江,有“苏松税赋半天下”之说。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风貌区内现存明、清和民国时期古建筑共计128处,有颐园、杜氏雕花楼、费骅宅、葆素堂、杜氏宗祠和赵氏宅等历史建筑和大量保存较好的民居建筑,跨市河有云间第一桥、秀野桥为首的三秀桥和大仓桥等。

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为一路(中山西路)、一河(市河)、一点(水次仓关帝庙)、一单元(大仓桥北侧)、一区间(风貌区A区)。

拟复建娄县牌楼、古粮仓景观、祭江亭、沿河廊棚、云间龙舟等明清建筑,移建盐铁塘上的五座元明石桥,复原明清风貌。

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附近,有清真寺、西林寺等历史遗产。

府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松江老城东部,环城路以南、通波塘以东、松汇路以北、方塔路以西的区域内。

保存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方塔,市文物保护单位明砖刻照壁,以及其他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十余处,区内有历史名校松江二中,文物园林方塔园,历史文物收藏机构松江博物馆等。

反映了松江府城即为唐宋华亭县城的历史渊源。

泗泾下塘历史文化风貌区泗泾镇区南部,江川路以东、沪松公路以北、泗泾港两侧的区域内。

集中在泗泾塘的下塘街及中市桥南岸一带,基本保存了传统水乡市镇的河街格局和部分传统建筑。

此外,区内还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史量才故居和马家厅2处,清末民国初名人住宅和民居5处,传统店铺1处,古桥1处。

反映了松江地区传统水乡民居的风貌。

晚明松江园林的诗性阐释与士林风尚的变迁

晚明松江园林的诗性阐释与士林风尚的变迁

Ma r. . 20 11 Vo . 1 40. No. 2
第4 0卷 第 2期
中图 分 类 号 : 1 7 G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48 3 ( 0 1 0 -0 2( 7 10 -64 2 1 ) 20 5 一0 )
晚 明 松 江 园 林 的 诗 性 阐 释 与 士 林 风 尚 的变 迁
此时期 上海 为 “ 南 的 上海 ” 秉 持 的 仍 为 “ 南 江 , 江
鱼米 乡” 的发 展 模 式 , 因此 松 江 园 林 与 苏 州 园林 为代表 的江南 园林 一 脉 相 承 , 江南 诗 性文 化 的 是 产物 , 也是 海 派文化 的重要 来源 。 同时 , 作为 文人
士大夫栖 神肆 志 的空 间 , 江 园林 是 晚 明 士林 风 松 尚变迁 的最好见 证 。
至今 都湮 没不可 考 了。 直至 晚 明时期 , 江经济 文化 持续繁 荣 , 松 中央 的礼 制约束 开始 松动 , 之 苏州府 的示范效 应 , 加 松
而居 的松 江府 , 受到 苏州 文化 的熏陶浸 润 , 之经 加 济 文化 的发 展 , 园风 潮 在 晚 明也 达 到 了顶 峰 。 造
5 2
刘新静 : 明松江园林的诗性阐释与士林 风尚的变迁 晚
傍宅园顾名思义是依傍住宅而建 , 一般处于 城市 中 , 或于 宅后 , 即通 常 所 说 的“ 花 园 ” 或 于 后 ; 宅侧 , 成 跨 院 ; 于 附近 单 独 建 置 , 形 或 与住 宅 遥 遥 相望 。傍 宅 园多处 于城 镇 中 , 规模 局促 , 强调 师 但 法 自然 , 子纳 须弥 , 而精 , 素有 “ 芥 小 故 城市 山林 ” 之称 。 当然 , 宅 园的优 势在 于便 于 随时游 赏 , 傍 园 主多 以 “ 园 ” “日涉 园 ” 之 。太 仆 陈 所 蕴 的 涉 、 名 “日涉 园 ” 位 于 今 黄 浦 区 , 就 与其 宅 一 街 之 隔 , 据 《 松江 府志 》 记载 , 园 为著 名 造 园家 张 南 垣 的作 此 品 , 台楼 阁 、 石 水木 , 一 时 之 绮 丽 , 列 “ 亭 花 极 名 海

杨了公书法

杨了公书法

今年是南社的百年诞辰。

1909年岁杨了公书法末,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在苏州发起成立的南社,是中国近代史上爱国知识分子最集中、成员社会职业面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社团组织。

柳亚子、于右任、鲁迅、李叔同、苏曼殊等各界名流都是其中成员,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半数的知识精英”。

而在南社中,松江籍成员人数颇多,足足占了30多席,其中有诗文高手“松江二雏”(姚鹓雏、朱鸳雏)、金石家费龙丁、诗人杨了公、语言学家闻宥等。

这些云间文人同时又互为师友,酬唱应和,是南社里不容小觑的一个群体,人称“松江派”。

颐园常留南社客很多人都知道南社的创建肇始于苏州虎丘的集会,孰不知松江颐园也是当时南社文人时常光顾的一处雅集场所。

南社创始人中的高天梅和高吹万出身金山张堰。

张堰高家和松江颐园旧主许家早年就有来往,颐园里常有高家诗人流连的身影。

而到民国十三年,松江遭军阀战祸,孙传芳部下的残兵败将涌进颐园,名园惨遭践踏,亭台破损,花木凋零。

民国十六年,许家子孙就将颐园卖给了高吹万。

高吹万之子高君藩年方弱冠,也加入了南社。

他聪颖干练,管理园事有条不紊,颐园又重加修葺,恢复了明代风貌。

南社中著名诗人纷纷来到颐园,祝贺古园易新主,吟诵唱和,诗情满园。

颐园初属高家时,南社老前辈杨了公常来颐园与社友聚会,谈论时妙语连珠,如“人之目的,富贵寿考;我之目的,翰墨神仙。

”“立志要做一个好人,有谁能阻我?其阻我者,我也。

”“有作诗之俗子,有不作诗之雅士。

”“何谓少?老年好动便是少。

何谓老?少年好逸便是老。

”“城市之嚣张,不如山林之恬适,我视城市亦恬适者,胸中有山林也。

”此时,南社主持为姚石子,也是张堰人,与高吹万是甥舅关系。

再加上许家后人许馨香也是南社社友,如此一来,南社的众多爱国志士,常常聚集在松江颐园集叙,所谓国事常萦志士心,风雨常留南社客。

当时30多位松江南社社友中,有不少是同盟会会员。

他们平素仰慕明末抗清英雄、爱国诗人陈子龙,对其组织的“复社”、“几社”所提倡的气节尤其推崇,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以文会友,相互砥砺,这种精神也在辛亥革命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松江镇

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松江镇

松江古称华亭,别称有云间、茸城、谷水等,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上海市重要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之一。

在上海开埠前,松江是上海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他孕育了上海城的发展,是现代上海的母体。

明代松江府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有“衣被天下”之称,松江城誉为“东南一大都会”。

松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名人辈出。

西晋时代的二陆(陆云、陆机)、元代的赵孟fǔ、明代的董其昌以及近代的程十发等许多文化名人都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解放后,群众文化方兴未艾,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形成了戏曲、摄影、丝网版画三大特色文化。

松江镇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文物古迹遍及镇市,著名的如唐代陀罗尼经幢、宋代兴圣教寺塔、元代清真寺、明代府城等等。

该镇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唐代陀罗尼经幢),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4处(方塔、清真寺、西林塔、砖雕照壁),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9处(侯绍裘、姜辉麟烈士纪念碑,吴光田烈士墓等等),另有园林2处(醉白池、方塔园)。

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松江镇(来源:华夏经纬网)松江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

据考古发现,距今约6000年,先民们就在九峰一带劳动、生息,创造了崧泽型和良渚型等古文化。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吴名将陆逊以功封华亭候,华亭始见于史志。

唐天宝十年(751年),置华亭县。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华亭府,翌年改为松江府。

至清嘉庆十年(1805年)演变为1府(松江)、7县(华亭、上海、青浦、娄、奉贤、金山、南汇)、1厅(川沙)。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华亭、娄县合并为华亭县。

民国3年(1914年)改为松江县。

解放后,苏南行政署设松江专区。

1958年3月,松江专区撤消,改隶苏州专区。

同年11月由江苏省划归上海市。

1998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

醉白池公园松江方塔园。

三泖九峰之疑问

三泖九峰之疑问

三泖九峰之疑问张珏成松江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发源地。

在现上海市地域所属各区(县)中,松江是保存古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代太湖流域,素为鱼米之乡,资源富足,风景优美。

古代松江府地区是太湖流域的主要部分,前承苏州府地区,后接杭州府一带。

现上海市地域不仅包括松江府地区,还包括嘉定府地区。

“松江”原为凇江。

凇江是河名,后作为地名,即凇江府。

“明初,以郡多水灾,因于‘淞’字去水而从‘松’。

(《松江新城》,2015年第8期,第17页)”松江之为地名也,则由府名、继县名、今为区名。

古代松江有“华亭”、“云间”的别称,也以“三泖九峰”代称。

或许,松江、三泖九峰仍可指称今上海市松江区,但云间、华亭似乎有所不宜。

例如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文献记载曰,“董其昌,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也”。

董其昌原是古上海县董家汇人,贵显后移居松江府城(《松江新城》,2014年第6期,第9页)。

因为古代松江(包括云间、华亭别称)是一个大的地域概念,今松江是小的区域。

三泖九峰是形象化的借代称谓,不同于松江是正式名称。

我对“三泖九峰”有疑问。

不疑“三泖九峰”之名,而疑“三泖九峰”之解说。

今上海市松江区的西北方有若干小山丘。

旅游资料等对“九峰”的解说为,松江有九座小山峰。

详细的资料则解释为,九峰是指横跨在松江西北方的几座小山峰。

九意为多,实际松江有十二座小山峰(《松江新城》,2015年第9期,第14页)。

就我所看到的资料,对“三泖”的解说为都是:“指古时松江的三条大河,名长泖、圆泖、大泖。

这三条大河如今都已不复存在”。

我个人以为,上述解释不够圆满。

夫“九峰”虚指耳,而“三泖”实论之。

“九峰”虚指,“九”概言其多也,“峰”极状其高也。

因为江南平原之平,山丘罕见,松江诸丘,被视为天赐尤物,故称为“峰”。

松江过去有13座小山丘,为东佘山(海拔72.4米)、西佘山(海拔97.2米)、天马山(海拔98.2米)、小昆山(海拔54.3米)、辰山(海拔69.8米)、横山(海拔68米)、凤凰山(海拔51.1米)、机山(海拔38.9米)、钟贾山(海拔39.2米)、北竿山(海拔40.4米)、厍公山(海拔约10米,今不存)、薛山(海拔74.1米)、卢山(高度不详,今不存)。

松江地区的民间传说

松江地区的民间传说

松江地区的民间传说佘山兰花笋兰花笋形态粗壮,肉色雪白、鲜嫩香脆,还有隐隐兰花香味,置至室内满屋幽香。

东、西佘山都有兰花笋,东山最佳,东佘山兰笋又数“骑隆堰”为第一。

因为东佘山向阳坡面积大、泥层厚,野生兰花得势猛长,形成兰花培竹笋,竹笋掩兰花之景。

东佘山“骑隆堰”经过加宽开拓,野生兰花茂盛,挖出竹笋装筐时,还会带着数片兰花瓣。

此兰花笋还有两个奇处。

清明前,笋尖未顶出土层,早就有一圈湿土围包,笋尖出土后,尖头挂露水。

挖掉或折断兰花笋,不到半个小时,四面八方就飞来的满身绿得闪亮的金苍蝇,挤着吸吮湿土层,普通竹笋很难见此景。

兰花笋色如奶白带淡黄,有光泽,入口咀嚼只有微甜和香味,没有渣汁,六七十岁老人不嫌生硬。

佘山马蹄笋从前,山地主人大多数是松江府城里财主,松江俗语讲,松江府有多如三斗三升芝麻的官。

这些财主、官老爷有很多在佘山买风水宝地。

佘山农民除了种几亩薄田外,靠山吃山,有些还替人家看竹护墓。

清明节前后,大户人家到佘山踏青扫墓,然后到看管山地的农家吃饭。

但每年总有几户大户人家因外出做官或其他原因过了清明才来上坟、祭祖,此时竹笋已经拔节变老。

为了让这些人能吃上鲜嫩的竹笋,老阿公阿婆想出一个方法。

就是把放在屋檐下已开裂的咸菜瓮,倒扣在刚出生竹笋上。

这样竹笋沿壁似盘香那样生长,形似马蹄。

因不见阳光,雪白脆嫩。

秀野桥松江四鳃鲈鱼的传说据说,1979年11月8日,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到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家作客,品尝了一回四鳃鲈鱼,连连称赞“味道太美了”。

他的夫人虽不爱食用海鲜,但尝过少许后,惊讶世上还有如此可口的水产,轻轻地喊了一声“我的上帝”。

仓城明代松江,有“苏松税赋半天下”之说。

史载至清代中期,松江府征漕粮41万7千3百余石,半数以上贮于仓城。

松江老城西部永丰古街区,明清两代皆有仓城之称;城筑四门,米业兴旺,是松江府最大的税粮仓储所在地。

那时,仓城乃漕粮重地,漕舟云集,水运繁忙,每届漕运时节,江淮卫、兴武卫、镇海卫各漕帮数以百计船只至仓城市河排开,装载起运之场面蔚为壮观。

松江简史

松江简史

松江简史松江,古称华亭,松江的其他别称包括茸城、五茸、鲈乡、鹤城、云间等等。

茸城、五茸与古代松江水草肥美,适应梅花鹿生存环境有关。

梅花鹿在松江地区繁衍生息长达四千余年,民间有“十鹿九回头”的俗语。

鲈乡,松江特产四鳃鲈鱼得名。

鹤城,据说与“华亭鹤”有关。

云间,典出《晋书·陆云传》。

陆云在洛阳与名士荀隐联对,有“云间陆士龙”,“日下荀鸣鹤”之句。

荀隐字鸣鹤,陆云字士龙。

松江旧时水名有松水、淞江、吴淞江之称。

黄浦江水系未形成前,太湖之水由吴淞江水系导流。

相传,战国时楚国令尹、春申君黄歇曾经治理松水,故又称黄浦江为“春申江”。

有人说“松江”来自古代松江地区的一条河流之名。

据《尚书·禹贡》记,“三江既入,震泽底定”,震泽为太湖古名。

三江所指,尚无定论。

一说为“吴凇江、娄江、东江”,凇江又叫松江。

据《后汉书·左慈传》,有吴地松江之谓。

宋代始称吴松江,明、清作吴淞江。

另有一说称,据史籍载“明初,以郡多水灾,因于‘淞’字去水而从‘松’。

”故松江地名原来叫凇江。

春秋时,古松江之地属吴国。

吴王阖闾死后,属长水县,在县东。

据唐《吴地记》记:周敬王十年设长水县;宋《嘉禾志》记:周敬王六年设长水县。

战国初,吴国亡,归越国,后属楚国,松江为楚国令尹黄歇的封地。

秦时,古松江分属会稽郡长水县东境、海盐县北境和娄县南境。

秦始皇三十七年,改长水为由拳县。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吕蒙破荆州,擒关羽。

陆逊因功拜抚边将军,受封华亭侯,“华亭”一词始见于史籍。

《三国志·吴志》记: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孙权封右都督陆逊为华亭侯。

当时华亭应该是由拳县东境一个亭,一说华亭故址在今松江境内,待考。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浙西为吴郡,浙东为会稽郡。

由拳、海盐、娄县皆属吴郡。

三国时期,吴国黄龙三年(231年),改由拳为禾兴。

赤乌五年(242年),孙权立子和为太子,为避讳,改禾兴为嘉兴。

两晋时,东晋咸和元年(326年),成帝封其弟司马岳为吴王,改吴郡为吴国,嘉兴、海盐、娄县改隶吴国。

明清之际松江几社的文学命运与文学史意义(1)

明清之际松江几社的文学命运与文学史意义(1)

【内容提要】在文学和史学的研究视野中,晚明复社一直是研究者持续关注的焦点,并将与之同时诞生的许多其他文学社团湮没了。

事实上,明清之际与复社大致同时的松江幾社,无论其成立及活动时间、成员构成、文学思想还是文学创作、文学史地位等诸方面均独立于复社之外,它以迥异于复社的存在方式、生存特征、学术背景和文学史影响,体现出晚明文人社团丰富的精神取向。

从某种意义上说,松江幾社不仅是与复社并驾齐驱的文人团体,而且是较复社具有更长久的生命活力和进取精神的文学社团。

近年来,关于文人结社的问题日益成为晚明文学研究一大学术热点,而且多聚焦于晚明复社。

由于复社人数众多的壮观“声势”和几欲摇动朝政的“权势”,使研究者步入了一种理解的“误区”,似乎晚明所有的文人社团皆可纳入复社的研究体系之中。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如松江幾社,就是与复社并驾齐驱的文人团体,并显示出长久的生命活力和独特的个性。

本文拟以文献资料为依据,对幾社的兴衰作一探讨,以期跳出晚明文学研究的“复社中心主义”,唤醒文学史“真实的记忆”。

一、幾社成立及活动时间关于幾社的成立,历来文学和史学研究存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幾社为复社分支。

如廖可斌认为,幾社是“从复社中相对独立出来的一个社团”①。

何宗美也将幾社视为复社旁支②。

李圣华亦曰:“复社成立,幾社为其重要一支。

”③由此将幾社纳入复社研究体系之内。

其二,认为幾社为呼应复社的立社宗旨而成立,如杨钟羲《雪桥诗话》云:“云间幾社,李舒章与陈卧子承复社而起。

”邓实《复社纪略跋》言复社“上继东林,而下开幾社”④。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言幾社“与复社相呼应”。

此后,章培恒、郭预衡、袁行霈等所主编的文学史均承此说。

上述观点产生的原因在于多数幾社成员同时又是复社名士,如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等。

但这种“两属”的事实并不能证明幾社即是复社的分支,因为在明末社事纷纭的文学环境中,许多文士可同时参加几个社团而属于自由身份⑤。

事实上,幾社与复社均成立于崇祯二年(1629年)。

松江民俗文化

松江民俗文化
松江舞草龙相传在唐代的一场旱灾传说八仙中的韩湘家乡旱灾于是召来东海青龙普降大雨使得叶榭盐铁塘两岸久旱禾苗喜逢甘霖
松江民俗文化
初二(3)班 • 作为上海之根,松江 具有千百年的文化积 淀,孕育出丰富多彩、 别具特色的传统艺术。 • 从传统文化中我们可 以汲取精神营养,形 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松江舞草龙
• 相传在唐代的一场旱灾, 传说“八仙”中的韩湘 子是松江叶榭人,为解 家乡旱灾,于是召来东 海“青龙”,普降大雨, 使得叶榭盐铁塘两岸久 旱禾苗喜逢甘霖。后来 老百姓就以舞草龙来求 雨。反映了古代劳动人 民在生产条件匮乏的情 况下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和心灵上的一种寄托。 •
松江皮影戏
松江皮影戏又称“皮囡头 戏”,至今已有一百多 年的历史,曾在泗泾、 九亭、洞泾一代家喻户 晓。只用简单的道具就 能展现人物山川、田庐 城郭。解放前松江皮影 戏在上海大世界创出连 演三个多月,场场爆满 的奇迹
松江四腮鲈鱼文化
• 松江秀野桥因肥物糜集、鱼虾集中, 成为四腮鲈鱼从东海洄游的最佳集 中地。它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具有很 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在《本 草纲目》和宫廷秘传都有记载。其 次它最大的功效是治疗文人墨客的 思乡之情,陆游的《初冬绝句》苏 轼的《送吕昌朝知嘉州》都以一尾 松江四腮鲈鱼即解思乡之苦。从古 至今历代名人也对松江四腮鲈鱼赞 不绝口:隋炀帝、康熙、乾隆、毛 泽东、朱镕基等等,乾隆更是御赐 《江南第一名鱼》。而且它于1926 年4月29日和2010年5月3日两次出 现在世界博览会,成为举世瞩目的 明星。

吴江历史上文人结社形势考略(中)

吴江历史上文人结社形势考略(中)

吴江历史上文人结社形势考略(中)内容提要:明清时期,江南士子积极参与结社组织,揣摩时文,精研八股,以谋取科举功名。

而吴江结社之风尤盛,成为江南社团活动高地,也是吴江地域文化一大特色。

陈去病《吴节士传》也云:吴节士赤民先生者,吴江之澜溪人也,讳炎,字赤溟,又字如晦。

以遭逢鼎革,系心故国,不忍背弃,故更号赤民云。

少承家学,为归安诸生,有声于时。

未几国变,乃遁迹湖州山中。

久之始出,则与其伯叔昆季为逃之盟于溪上,一时吴越间高蹈能文之士,闻声相应,而来者数十百人,盖彬彬乎亦有月泉吟社、玉山雅集之遗风焉。

当时这类诗社遍布于江南各地,尤其盛行于江浙吴会间。

虽为诗社形式,其实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可以说是一种潜在的抗清力量,或非正式的隐秘抗清组织。

一旦政治气候适宜,它们就极有可能转变成公开的有组织的抗清武装力量。

由于吴江位处江浙交界地带,是当时东南舟车都会之地,极便各地人士结集,亦更盛于其它地方。

民国《垂虹识小录》记载:晚明结社之风甚盛,吾邑有惊隐诗社,出四方高蹈能文之士,一时云集如顾、归、潘、顾、戴、王、钱等均以故国遗民,绝意仕进。

相与遁迹林泉,优游文酒,社集在唐湖北渚古风庄,颇有烟水竹木之胜,不啻避秦之桃花源也。

其后庄史事发社遂辍。

惊隐诗社的主要发起人和领袖人物是叶继武和戴笠(字耘野)《高蹈先生传》(载于清凌淦〈松陵文录〉卷十七):叶继武字桓奏,九江大使仲宾之九世孙,经魁叙之之孙,廪生鼎新之次子也。

少博学能文,年十九补归安弟子员。

为人慷慨有大节,轻财好施,笃于友谊,事母尤以孝闻。

世居分湖,后弃举子业,隐居唐湖北渚,所居名曰“古风庄”,有烟水竹木之盛,因与吴兴沈祖孝、范风仁,同邑吴宗潜、潘柽章等举逃社,为岁寒交,一时三吴高士莫不指唐湖为武陵、柴桑焉。

四方宾至无虚日,继武倾赀结纳,人皆以孟尝君称之。

已而同社中有罹横祸者,继武为之抚膺流涕,于是杜门谢客,自号为“懒道人”,栽桃种菊,著书自娱,卒年五十有九。

同人私谥为高蹈先生。

上海松江泗泾民俗文化村:世外桃源中的民俗风情

上海松江泗泾民俗文化村:世外桃源中的民俗风情

上海松江泗泾民俗文化村:世外桃源中的民俗风情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拥有繁华的都市景象,然而,在忙碌的都市中,很多人渴望寻找一处宁静、纯朴的地方,远离喧嚣。

而上海松江泗泾民俗文化村就是这样一处世外桃源,它将你带入了民俗风情的璀璨世界。

松江泗泾民俗文化村位于上海松江区泗泾镇,地处泗泾古镇核心地带,是一座以展示江南古镇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景区。

这里保留了江南古镇的建筑风貌和民俗风情,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进入松江泗泾民俗文化村,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

整个村落的布局与建筑都采用了传统的江南古镇风格,红砖瓦片的古色古香的房屋,青石板铺成的古老街道,这一切都让人感受到了浓厚的历史氛围。

松江泗泾民俗文化村的核心景点是河街古街,这条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街是泗泾古镇的中心,也是整个松江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老街道之一。

走在河街上,可以看到各种古代的建筑,如江南园林式的府邸、传统的宅院,还有古老的小桥、流水人家,让游客体验到古人的生活方式。

除了河街古街,松江泗泾民俗文化村还有许多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如卧龙山、灵香寺、泗泾古镇等。

卧龙山是民俗文化村的重要景点,山上有茂密的树林和清幽的小溪,可以进行休闲漫步。

灵香寺是全国四大佛教中心之一,有着千年的历史,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

泗泾古镇则是一个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地方,这里有很多传统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小吃,是品味当地文化的好地方。

民俗文化村不仅仅是一个景区,更是一个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在松江泗泾民俗文化村,游客可以近距离了解到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如元宵节灯谜、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等。

这些活动不仅让游客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增加了游客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此外,民俗文化村还有一些特色展览和表演,如传统的杂技、戏曲表演,还有民俗工艺展览等。

这些展览和表演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老的智慧和创造力。

对于游客来说,到松江泗泾民俗文化村旅游,不仅是一次观光旅游,更是一次文化体验之旅。

复社与几社概述

复社与几社概述

复社与几社概述
(一)崇祯初,太仓人张溥、张采等发起带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复社;松江人陈子龙和同邑夏允彝、徐孚远等创建几社;二社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危亡。

(二)陈子龙。

1.文学主张。

(1)重复古,如论诗认为“既生于古人之后,其体格之雅,音调之美,此前哲之所已备,无可独造者”(《仿佛楼诗稿序》)。

(2)但不主张泥古不化,而重在学习古法中贯穿个人真情实感,即所谓“情以独至为真,文以范古为美”(《佩月堂诗稿序》)。

(3)肯定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活动,但指出“摹拟之功多而天然之资少”(《仿佛楼诗稿序》),即要求学古与求真统一。

2.诗作表达建功树业的志向与壮士失意的胸臆,具浓烈的感情色彩,如《岁暮作》
3.感时伤事的作品,如《小车行》《卖儿行》《今年行》《辽事杂诗八首》等,多具慷慨激越、沉郁悲凉的气息。

4.明亡后,写下许多反映亡国哀痛作品,凄怆悲壮,如《秋日杂感》十首。

明清之际松江几社的兴衰

明清之际松江几社的兴衰

作者: 朱丽霞
作者机构: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1-124页
主题词: 明清之际;松江;复社;几社
摘要:无论从社事活动所持续的时间层面还是从立社宗旨的精神层面看,松江几社都表现出与同期东林复社的显著不同.科举作为几社的第一要义贯穿社事活动的始终.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历史考察,不仅纠正了所谓几社从属于复社的传统误解,而且证明了几社不仅是与复社并驾齐驱的文人团体,同时也是活动时间更长、创作成就更高的文学社团.。

寻觅松江

寻觅松江

寻觅松江(自序)黄忠杰(一)当开始寻觅松江的千年古道、九峰三泖、古城名镇、寺庙残壁、寂寥遗迹、大美之极时,我欣喜地发现,这不正是人们日益渴念的远古松江文化吗?于是,一场十载艰难跋涉就这样开始了。

一切都在重重景象中发愣,无数未知的文化课题,只得甘愿潜入艰深。

让我用21世纪的脚步去匆匆抚摩。

为了这场壮丽的行动,我划定了一个个寻觅的日程、线路、范围,几乎走遍了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零星踪迹。

对这里的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处遗踪、每一段古道、每一个精神驿站,我熟悉的程度足以如数家珍。

我了解了远古松江文化的总体现状和构建,知晓了不同年代的文化历史风貌风情、人类生存状态和精神生活。

我多次寻访考察了松江大地上的所有古道、古城、古镇、古寺、古庙、残壁、古迹和九峰三泖,以及历朝历代的故乡文人和前来松江潜隐的众多文人墨客的人生轨迹等,并将远古松江文化置身于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的体系中去追寻、研究、比较、深思。

在知识储备方面,我自修了考古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美学、宗教学、生态学等专业学科,密密麻麻地记下了数十本寻觅笔记,仅搜集的各种人文史料就有好几箱。

我时而伏案奋笔疾书,时而走向旷野追索求证。

我立志要做一名忠实的文化历史记录者和代言人。

我深知,要完成这样一部远古松江的文化历史演进史、发展史,没有丰厚的知识并占有大量的人文史料是不可能的。

我曾把自己封闭在书房中,不停地读着写着,以至于忘记吃饭、忘记睡觉……我甚至在颈椎频发疼痛难忍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研究写作……正是凭着这样一种治学态度、创作激情,我才耐得住寂寞和孤独,扛得住艰难和疲劳,经常默默地抚摸生命机体、推敲人文史料。

在那漫长的十多年中,我倾心打造这部著作。

毫不夸张地说,《寻觅松江》这部书,是我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完成的心血之作。

曾记得,法国评论家安德烈·莫罗亚在评价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一书时说过这样的话:“就像哲学家用一个思想概括全部思想一样,小说家通过一个人的一生和一些最普通的事物,使所有人的一生都涌现在他的笔下……”当然,我在这部著作中虽没有面面俱到地把所有的远古文人、以及文脉的包罗万象,但也充满着一种行走的艰辛、一种执着的追求、一种剖析的深刻、一种细致的界定、一种人生的脱胎换骨。

上海松江5个美景(诗联图)

上海松江5个美景(诗联图)

上海松江5个美景(诗联图)
福建霞浦一中林承强
1.松江佘山(七绝)
朝真东岳起祥光,影塔月湖流水长。

圣母教堂施恩惠,荷花绕槛柳丝香。

2.松江醉白池(七绝)
半窗月落树摇影,三径风来泉有声。

赏画吟诗得佳趣,聚朋把酒叙幽情。

3.松江-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七绝)静得香花增秀色,闲为翠竹吐芳馨。

耀银阁影穿幽壑,铺玉晴岚叠翠屏。

4.松江-上海欢乐谷(联)
流金溢彩,欢歌阵阵,奇观满谷倒海翻江,笑语声声,幻景一园
5.松江天马山(七绝)
百里湖山斜塔影,千年烟雨听松声。

云龙飞驾春潮近,天马行空海日晴。

【高三作文】松江特色何在

【高三作文】松江特色何在

【高三作文】松江特色何在松江是中国上海市的一个区,也是上海的历史文化重镇。

松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独特的特色使其成为游客们喜爱的目的地。

那么,松江的特色在哪里呢?松江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

松江作为上海市的一个区,有着近800年的历史。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古建筑,如泗泾古镇、许愿娘的故乡等。

这些历史遗迹代表了松江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吸引了许多文化爱好者和历史学者。

松江还拥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艺。

松江传统织绣技艺和刺绣技艺,手绘粘贴画等,这些传统手工艺不仅体现了松江独特的文化魅力,也展示了松江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松江的自然风光也是其特色之一。

松江位于江南水乡,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湿地资源。

这里的水乡风情和田园风光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松江的西山湖风景区是一个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文化古迹于一体的风景区,被誉为“江南秘境”。

这里有优美的湖光山色、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松江还有许多公园和绿地,如佘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松江中心公园等,这些绿地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为城市增添了一片绿意。

松江的美食也是其特色之一。

松江有着丰富的江南特色美食,如吴门狮子头、松江桂花糕、泗泾小龙虾等。

这些美食口味独特、制作精细,吸引了不少吃货前来品尝。

松江还有一些有特色的小吃,如盐焗鸡、葱油拌面等,这些小吃不仅美味,而且价格实惠,是松江特色美食的代表。

松江的民俗风情也是其特色之一。

松江民间文化丰富多样,如泗泾古镇的传统民俗活动、佘山的庙会和庙会等,这些活动体现了松江人民的传统习俗和独特风情,也向世人展示了松江的魅力。

松江作为上海的一个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使其成为独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

其自然风光和美食更是其特色之一,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松江的民俗风情也是其特色之一,体现了松江人民的传统习俗和独特风情。

古郡的年轮——上海松江县档案馆概览

古郡的年轮——上海松江县档案馆概览

古郡的年轮——上海松江县档案馆概览
角文
【期刊名称】《上海档案》
【年(卷),期】1989(000)005
【摘要】古郡松江,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发源地,早在5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

松江县档案馆就座落在一派田园风光的中山路上,漆刷一新的库房里,珍藏着40842卷档案和8300多卷(册)资料。

这些档案资料中,有自清朝以来的松江县府志、族谱、家乘;有国民党松江县政府、县党部、松江县警察局、自卫团、专署保安司令部、松江县参议会、法院等的旧政权档案及民国期间的民风习俗资料;有建国后中共松江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群众团体等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各种档案资料。

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记述了古郡松江的变迁,为研究上海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史科。

【总页数】1页(P28-28)
【作者】角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9.275.1
【相关文献】
1.上海松江县出土的古钱币
2.引进外资第一县——访上海松江县县长沈效良
3.努力干一起干——上海市松江县工业合作协会十年实践
4.国务院关于同意上海市撤销松江县设立松江区的批复
5.本刊上海松江县通讯网建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松江几社士风渊源探张承宇(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4)摘要:几社是晚明江南的重要社团,其重要性仅次于复社。

与复社强烈的政治性比,几社的立社目的在于文艺与学术。

这与明代松江地区的士风传统及董其昌、陈继儒等名士的远离政治的态度有关,并与邻近名人徐光启经世致用的学说有关,当时松江地方官方岳贡也为之提供了相应的宽松环境。

关键词:几社;文学;学术性;士风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07)03-14-05晚明云间(今松江)几社是除复社之外的江南重要社团,崇祯十四年(1641),复社领袖张溥暴卒,次年虎丘大会后社局渐衰,此后江南大社只剩几社。

但二社主张颇有差异,郭绍虞先生在《明代的文人集团》一文中区分二社:“假使说复社是政治性的,则几社是文艺性的;假使说复社是文艺性的,则几社又可说是学术性的”[1]593,郭先生又将明代社局分为三期:洪武以后、景泰以前的社集纯粹是以文会友;天顺以后,万历以前,渐由诗文的结合转为有目的的组合,只不带政治性而已;天启、崇祯之后,成为学术性的文人集团和政治性的文人集团。

[1]531-532尽管易代之际,几社的陈子龙、夏允彝、夏完淳均以身殉大明,但也仅仅是个人行为,而非几社立社宗旨。

何以有这种差异,似与云间士人的传统有关。

就本地文化资源言,尽管云间文人亦好祖述前代风流,远溯至晋代陆机、陆云昆仲,但与邻近的苏、锡、常的文化历史比,云间在江南地区还是相对年轻,且偏于海隅。

直至明代,才由于棉业成为重要的新兴城市。

而云间士人之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明代科举取士之风。

应该说,谋求科举而非干预政治,是促使几社成立最重要的动机。

明人结社分诗社和文社两种。

前期文人多结诗社,文社则以天启、崇祯两朝为盛。

文社最初的出现即与科举有关,包括政治性很强的复社,结社之始也以磨练八股为业,陆世仪《复社纪略》云:“今甲以科目取人,而制义始重,士既重于其事,咸思厚自濯磨,以求副功,今因共尊师取友,互相砥砺,多则数十人,少则数人,谓之文社。

”[2]文社的基本作用,几社杜登春曾有简略描述:“盖社之始,始于一乡,继而一国,继而暨于天下各立一名,以自标榜,或数千人,或数百人,或课艺于一堂,或征诗文于千里。

齐年者,砥节砺行;后起者,观型取法。

一卷之书,家弦户诵;一师之学,灯续薪传。

担簦访友,负笈从游;所见无非正人,所闻无非大道:洵足美也。

”[3]文社最初结社目的是为切磋时艺,云间叶梦珠的《阅世编》有更清楚的记载:朝廷以八股文章取士,士子进身,率由乎此,非特空言文字而已。

世运不能无迁流,则文运不能无升降,理势使然。

前朝之文,嘉、隆以前,无得而议。

自万历末而文运始衰,启、祯之际,社稿盛行,主持文社者:江右则有艾东乡南英、罗文正万藻、金正希声、陈大士际泰;娄东则有张西铭溥、张受先采、吴梅村伟业、黄陶庵淳耀;金沙则有周介生钟、周简臣铨;溧阳则有陈百史名夏。

[4]182-183而文社的好处还在于“后生一经品题,便作佳士”,如陈子龙的成名,一方面固然是他本身有才,很大程度上却也得益于复社、几社前辈的揄扬。

天启六年(1626),陈子龙刚刚十九岁,“予时为文,颇尚玮丽横决,而彝仲称誉扬厉过甚,名益显”。

[5]638天启七年(1627),他的《梅花赋》、《蚊赋》得到父党姚希收稿日期:2007-05-17作者简介:张承宇(1975-),女,江苏南通人,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孟、魏浣初、龚立本、文震孟“咸赏其文,互相扬誉”[5]640,此类不遗余力的奖掖,为后进的扬名立身创造了一定的便利。

如使几社第一次扬名的八股习作选集——《壬申文选》,即由复社、几社中长者姚希孟、杜麟征、张溥等作序。

陈子龙本人的诗集,为其作序的均是几社中人。

崇祯三年(1630)的《岳起堂稿》由夏允彝、周立勋、彭宾作序,均冠以社弟或同社、社盟弟的称呼。

崇祯六年(1633)的《陈李倡和集》由几社中周立勋、夏允彝、徐孚远、宋征璧(其时仍叫宋存楠)、顾开雍作序。

崇祯八年(1635)的《属玉堂集》由李雯作序。

崇祯八、九年间的《平露堂集》由宋征璧作序。

崇祯十年(1637)的《白云草》由周立勋、李雯作序。

故夏允彝《岳起堂稿序》云:“唐、宋之时,文章之贵贱,操之在上,其权在公卿。

……至国朝而操之在下,其权在能自立。

其起也以同声相引重,其成也以悬书示人,而人莫能之非”[5]750,正道出了结社在明末文坛的重要作用。

由几社而派生出来的云间派,其实就导源于几社的文学活动,其成员也就是几社中长于文学的成员。

结社的作用,或以为给士人结交带来很大的便利,或以为为清议与言论的流布开辟了新的途径,其实对文学也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其理论和主张在讨论和辩难中渐臻成熟,由于社中实际存在着师徒关系,信奉者既众而便于流播。

云间本地,早期结社也很频繁。

如万历年间的何良俊,“与金陵顾 、关中马汝骥及同郡徐献忠、张之家以文艺欣赏结诗社,各论撰成一家言。

”[6]卷五十三何为当时的著名藏书家。

再如曹勋与其弟曹炯力倡小兰亭社。

[6]卷五十五几社后辈杜登春所著《社事始末》里也记录了一些几社父辈的小型结社活动,如昙花五子和其后的小昙花之社,参加者如陈子龙之父陈所闻,杜麟征之父杜乔林,其中年齿较幼的后来又参加了几社,如朱灏。

据朱彝尊的记载,云间还曾有“十八子社”,参加者有董其昌等。

[7]据史载,这些社团均未与政治发生任何干系。

几社父辈乃至祖辈中虽亦多节义之士。

不过,由于人微言轻,不足以声动士林,最终仍多独善其身终老户牖。

如陈子龙之父陈所闻与东林党人多有来往,天启四年(1624),“夏秋之交,魏奄祸起,耆硕魁垒之臣,黜辱殆尽。

先君每阅邸钞,则扼腕叹息,为予剖别邪正甚悉”[5]635,此时陈子龙十七岁。

次年,“奄祸益炽,所屠灭贤士大夫,不可胜数。

先君愤懑,疾增剧。

”[5]636如宋征舆的祖父宋尧俞,“嘉靖三十一年乡荐,不入城市,以节侠著称”。

游历京师,为张居正所重,“尧俞所上书 千言,一时传诵,称为先秦古文”。

[6]卷五十三宋征舆之父宋懋澄,“年弱冠,能文章,喜交游,慕古烈士风。

私习兵法,散财结客,欲建不世功,年三十余始折节为儒,北游京师为太学生。

”[6]卷五十五宋征璧的祖父宋尧武,隆庆二年(1568)进士,方志载其有谋略、气节。

[6]卷五十四李雯的祖父李焕然,“性恬静,绝意进取。

督其子逢申世其学,生平砥砺气节,为乡闾所重。

”[6]卷五十四李雯之父李逢申,“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

甲申三月贼陷京师,逢申被执不屈,身受五毒,自经死。

”[6]卷五十五与几社同期的云间名士董其昌和陈继儒在东林党声满天下时,更多表现出来的是避让。

杜登春《宋直方先生谈董、陈遗事及夏陈遗事有感》云:“文敏挥毫积若山,四裔走币况人寰。

独却内官与二氏,止书名姓绝跻攀。

”[8]方志记载董其昌“为佥人所忌,然不激不随,故免于党人之祸”[9]。

陈继儒的高隐姿态世所闻名,虽然不免落得“翩然一只云中鹤,飞去飞来宰相衙”的讥讽,不过是参与地方事务而已。

东林党中,并无云间中坚,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钱一本、孙慎行等为常州府人,周顺昌、文震孟、钱谦益等为苏州府人,魏大中为嘉善人,黄尊素是余姚人。

董其昌对几社后生有何耳提面命今已无考,但陈继儒与几社后辈与之过从甚多,有陈子龙《偕万年少李舒章宿陈眉公先生山房》等诗为证。

据陈子龙年谱载,天启六年(1626)陈与陈继儒、董其昌二人交往,正是复社、几社成立之时。

[5]639此时陈继儒74岁(其生卒年为1558-1639)。

起初,二陈出处态度有异,陈子龙在崇祯四年(1631)“意气甚盛,作书万言,极论时政,拟上之。

陈征君怪其切直,深以居下之义相戒而止。

”[5]647这段往事,宋征舆入清后为陈子龙所撰的《於陵孟公传》中也着意提到。

该文形容几社诸子狂态:“(陈子龙)日与夏考功及郡人周生立勋、徐生孚远、李生雯为文辞,夜则置酒高会,见他客则高自称誉,又讥切当世贵人,郡缙绅先生及诸小生皆大骇,目诸公为狂人,诸公卒行其意自如”[10]卷八,据此,不难推测陈继儒与这些小友的分歧。

陈继儒的诗文一度也曾被几社部分成员排斥。

吴伟业为宋征璧所写《宋尚木抱真堂诗序》云:“自文社起,同志者负其才气,雄视海内,君之格律日进,不肯以毫末让古人,顾天性夷淡,雅不欲标榜自喜。

同郡陈征君仲醇缘持论不合,受后进所击排,君用大体,犹拥护老成,议者乃止。

”[11]宋征璧《抱真堂诗话》也有同样记载:陈、李初起,意甚轻陈征君,两家之客竞相讥诋,以资谈端。

予心无适莫,素与二子晨夕,而追随君几杖,亦风雨无间。

既而征君殁,陈、李为文吊之,且有犹龙之叹,可谓不远之复哉!乃知溢美溢恶,久而论定者也。

[12]前半部分记载与吴伟业一致,后半部分提到的陈子龙与李雯态度的转变亦与事实相符合。

周茂源《陈征君诗选序》云:洎后吴越间人竞为诗,率又妄加排击征君之诗,虽时或失之过隽,何至如时俗所云也。

犹忆同里陈黄门曾为予言:后辈好轻前哲,自是少年时一病,某作《征君诔》兼以志悔。

[13]陈子龙有《与陈眉公征君》一信,云:“子龙受质隘劣,文质无底,辱在先生裁量之内,奖叹弥缝,十有二载”,信中他提及自己“将为百石之吏”,因陈子龙出为绍兴推官时,陈继儒已去世(崇祯十二年(1639)陈去世),据此可知此处的“百石之吏”是指崇祯十年(1637)陈子龙被任命为惠州司李之事,而前推十二年正是天启五、六年(1625、1626),恰好与陈子龙等人排斥陈继儒的时间相合。

此文最后云:“子龙奉教大贤,自持约束,而未尝学问,神宇躁浅,即挟嵇生疏诞之性,而又怀元礼是非之心,蹈世末流,必婴多咎。

意欲思周任之戒,守老氏之言,退栖衡门,永焉问稼,虽无当高趣,而实协鄙怀”[14]119,说明陈子龙终究认同了陈继儒的劝戒。

陈子龙在《寿陈眉公先生八秩序》中又云:“夫君子御世之方不同而济世之心则一,或在上而整其治,或在下辅其化”[14]403-404,颇赞赏陈继儒“林下宰相”的作风。

陈子龙另有《陈征士诔》[14]378一文,也不尽是谀墓之辞。

就陈子龙年谱看,其步入中年和仕途后归于谨慎,崇祯十年(1637)中进士后:“予与彝仲虽新进,贤公卿多就议者。

予惟勉劝饬行以防奸,积诚以悟主,其他稍涉倾危,唇舌笔札,皆无与也。

”[5]653所走的乃是一条“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清黄仲则句)之路。

当然,陈子龙、李雯二人并不能代表几社所有人对陈继儒的态度,宋征璧就是一例。

宋氏兄弟中,宋存标与陈继儒也为忘年之交,陈屡称其为“小友”。

宋存标有《秋士偶编》一集,其《情种》卷八收了一些偈颂,数篇都与陈继儒有关。

《秋士偶编》一集,也是陈继儒作序,可见宋存标和陈继儒趣味之相投、过从之密。

崇祯十二年(1639)陈继儒去世,董其昌则早在三年前去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