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有哪些主要的副作用
他汀类药物导致疲倦和劳力性疲劳不良反应新进展
他汀类药物导致疲倦和劳力性疲劳不良反应新进展发表时间:2020-11-05T02:22:44.805Z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1期作者:廖胜秋[导读] 本文就他汀类药物导致疲倦和劳力性疲劳不良反应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他汀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武宣县人民医院广西来宾 545900摘要:他汀类药物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药,是临床上常用的调脂药物,但是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对患者的临床用药依从性产生不利影响,还可能因此中断治疗。
疲倦、劳力性疲劳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会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本文就他汀类药物导致疲倦和劳力性疲劳不良反应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他汀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疲倦;劳力性疲劳;不良反应他汀类药物在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1],合理应用他汀类药物能够起到一级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不仅能够减少甲羟戊酸、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2],还可借助负反馈调节作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具有较好的调脂、稳定斑块作用[3,4],并能使血小板的高反应性降低及血管内皮功能改善。
一般情况下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时间较长[5],因此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肌肉毒性、肝毒性等。
近年来临床发现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导致部分患者出现身体低能量、疲劳等情况,可能对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造成影响。
人的体能、功能状态为生活质量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疲倦、劳力性疲劳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可为临床合理应用他汀类药物提供指导,故本文进一步综述他汀类药物导致疲倦和劳力性疲劳不良反应新进展。
1.他汀类药物的分类根据化合物来源,可以将他汀类药物分为3个种类;(1)真菌衍生物:包括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等。
(2)真菌衍生物分离提纯得到的化合物:以美伐他汀比较常见。
(3)人工合成化合物: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氟伐他汀等。
匹伐他汀降脂疗效与副作用——他汀类作用不都一样
匹伐他汀降脂疗效与副作用——他汀类作用不都一样匹伐他汀是一类用于治疗高胆固醇和高脂血症的药物,属于他汀类降脂药。
他们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来降低身体内胆固醇的产生,从而达到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浓度的效果。
然而,不同的匹伐他汀在治疗效果和副作用方面略有不同。
下面将详细介绍匹伐他汀的疗效和副作用。
首先,匹伐他汀具有显著的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的作用。
这些是血液中最主要的胆固醇成分,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匹伐他汀能够显著降低这些脂质水平,并减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其次,匹伐他汀还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一种有益的脂蛋白,它可以帮助清除血液中的胆固醇,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匹伐他汀能够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进一步改善血脂水平,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然而,匹伐他汀也有一些副作用需要注意。
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肌痛和肌无力感。
一些病人在使用匹伐他汀后会出现肌肉痛、肌肉无力和肌肉损伤等症状。
这是因为匹伐他汀可能干扰肌肉细胞中的一些代谢过程,导致肌肉疼痛和损伤。
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肌纤维溶解和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在使用匹伐他汀期间,病人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肌肉状况,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监测。
除了肌肉相关的副作用外,匹伐他汀还可能对肝功能产生影响。
有报道显示,匹伐他汀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尤其是长期使用和高剂量使用的病人。
因此,在使用匹伐他汀期间,需要进行定期监测肝功能,并停药或调整剂量以避免严重的肝损伤。
另外,匹伐他汀还可能导致一些少见但严重的副作用,如光敏感性反应、神经系统反应、消化系统反应等。
因此,在使用匹伐他汀期间,病人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并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不适症状。
他汀的副作用有哪些?
他汀的副作用有哪些?我们身体内的大部分胆固醇都不是直接从食物中吸收来,而是在人体内重新合成的。
其中,肝脏是合成胆固醇的最主要器官。
他汀类药物能作用于肝脏,抑制肝脏将葡萄糖等物质转换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的功能,从而降低血脂,是目前调脂效果和耐受性都较好的一类药物。
但长期高剂量使用也可能给血糖、肝脏、记忆力、肌肉带来不良影响和相关副作用,还可能出现过敏、药物交互副反应。
1.影响血糖控制效果正常情况下,人体内血糖升高后,胰岛素分泌增加会促使多余的葡萄糖到肝脏转化为胆固醇等物质。
但他汀类药物会抑制胆固醇合成,使得血糖难以降低。
因此,可能引发糖尿病或使糖尿病恶化。
建议做法:•如果本身就有糖尿病,一定详细询问医生用药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好处,找到相对最佳的方案;•用药过程中加强血糖监测,若血糖控制效果不好,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2.肝脏问题因为所有他汀类药物都在肝脏转化,而且约70%的代谢物是由肝脏排泄,会加重肝脏负担,可能影响肝脏健康。
对于肝脏或肾脏功能正常的人而言,长期低剂量服用他汀类药物并无大碍。
1%的人有肝转氨酶升高。
如果出现以下罕见但严重副作用,立刻就医:•眼睛或皮肤发黄;•尿液颜色较深;•严重胃痛或腹痛;•持续恶心或呕吐。
推荐做法:•在初始用药及3-6个月时测定丙氨酸转氨酶(ALT),若正常,每隔6-12个月监测一次;•戒酒、严禁与酒同服,饮酒会提高出现肝脏问题的几率;•原有肝病史者慎用。
3.对记忆力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人体1/4的胆固醇在大脑内,而大脑中的这些脂质对形成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维持底层记忆和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的同时,大脑内的胆固醇也会减少,所以会影响到记忆力和其他需要高脑胆固醇水平的心理过程。
2009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高达3/4使用他汀药的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记忆问题或思维混乱等不良认知反应。
建议做法:•若正在服用他汀类药物控制高血脂、冠心病、高血压等问题,可询问医生是否要担心对记忆力的影响;•询问医生是否能通过舌下服用维生素B12(每日1000微克)或叶酸(每日800微克)或者维生素B6(每天200毫克)来代替;•注意,任意情况下都不要自行更改用药方案。
最新他汀类药物有哪些主要的副作用
他汀类药物有哪些主要的副作用他汀类药物有哪些主要的副作用?2001年8月8日,媒体广泛报告有31例服用他汀类降脂药拜斯亭的病人先后死于严重的肌病,该药的生产厂家与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一同发表声明,主动将拜斯亭撤出了市场,这也就是轰动一时的“拜斯亭事件”。
在此之前,他汀类药物一向被认为很安全,因此医生和病人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都深感惊诧,也自然引起了病人的恐慌。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也有句名言“无副作用的药物就不是药物”,药物有副作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副作用一无所知或不加重视。
通过拜斯亭事件,我们进一步了解和预防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看来已是刻不容缓了。
他汀类药物(statins)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此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从而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主要为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使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水平降低。
他汀类药物还可抑制肝脏合成载脂蛋白B-100,从而减少富含甘油三酯AV、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他汀类药物分为天然化合物(如洛伐他丁、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美伐他汀)和完全人工合成化合物(如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罗伐他汀、pitavastatin)是最为经典和有效的降脂药物,广泛应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
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调节血脂作用外,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早期应用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延缓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抗炎、保护神经和抗血栓等作用。
结构比较:辛伐他汀(Simvastatin)是洛伐他汀(Lovastatin)的甲基化衍化物。
美伐他汀(Mevastatin,又称康百汀,Compactin)药效弱而不良反应多,未用于临床。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概述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概述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治疗高血脂症的同时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
方法对目前相关资料报道的有关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作一总结概述,以反映出他汀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依据,概率从而引起人们对其的重视。
结果他汀类药物偶可引起肌病、肌炎和横纹肌溶解,甚至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但很少见;他汀类药物可引起肝损害,多发生在开始用药的三个月以内,减少用药或停药后可恢复;他汀类药物可引起脑损害,出现记忆力下降,易激惹、认知障碍等精神和神经症状,及时停药可缓解,近期脑出血患者不建议应用;他汀类药物可引起内分泌损害,包括血糖、甲状腺激素和性腺分泌异常,但增减幅度不高;他汀类药物与肾功能损害关系不大;他汀类药物可引起心脏损害;心衰患者要权衡利弊,他汀类药物与肿瘤的关系目前有争议。
标签: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一、他汀类药物与肌病(一)他汀相关性肌病分类1、肌痛:表现为肌肉疼痛或无力,通常发生在腿部、臀部和背部的肌肉群组织中,在手指或其他类似部位不会发生。
不伴肌酸肌酶(Greatine kinase.CK)升高。
2、肌炎:有肌肉症状,同时伴有CK轻中度增高。
3、横纹肌溶解:有肌肉症状并伴随CK显著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的10倍以上,常有褐色尿及肌红蛋白尿,甚至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为肌病最严重的表现形式。
在随机对照试验中,他汀相关性肌病的发生率大概为1.5%-5%,引起肌痛的发生率5%,出现肌炎及严重的横纹肌溶解是罕见的,且往往发生于合并多种疾病和联合使用多种药物的患者。
引起肌病的常见人群:老年(尤其大慢性肾功能于80岁,女性)体型瘦小、虚弱,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尤其因糖尿病引起)及围手术期患者发生肌病危险较高,部分老年患者在尚无肌酶升高或肌病发生时即可出现不良反应,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并可能增加跌倒所致创伤。
另外,合用其它特殊药物,贝特类(尤其是吉非贝齐)烟酸类(罕见)环孢富素、HIV蛋白酶抑制剂,维拉帕米、胺碘酮、大量西柚汁及酗酒等。
他汀类药物副作用你知多少?
他汀类药物副作用你知多少?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领域应用广泛,目前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这些药优良的降脂作用及稳定逆转动脉硬化斑块的作用,使得它们这个家族在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但是“是药三分毒”,他汀类药物同样存在着很多副作用,我们在临床中也要引起警惕。
他汀类药物副作用究竟有哪些?1.肌病风险他汀类药物会引起相关性肌病,有些病人会出现横纹肌溶解症。
他汀类药物相关性肌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肌痛或肢体无力,伴有CK升高至正常上限10倍以上,也有发热和全身不适,肌病如果没有及时发现,仍继续服药,可能导致横纹肌溶解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曾经在2001年美国有31例服用他汀类降脂药拜斯亭(西立伐他汀钠),出现了严重的横纹肌溶解症而导致死亡,当时生产厂家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发表声明,并将拜斯亭撤出市场。
2.糖尿病风险他汀类药物可以引起患者的血糖升高,尤其是服用大剂量的他汀,引发糖尿病的风险会大大增加,主要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新发糖尿病及原有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
有关瑞舒伐他汀的临床试验(JUPITER)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治疗组糖尿病增加了27%;涉及普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的临床试验(PROVE-ITTIMI22)发现,大剂量阿托伐他汀与血糖控制恶化有关;2011年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JAMA2011,305:2556)纳入5项有关他汀治疗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剂量强化他汀治疗较中等剂量治疗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1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2年12月14日发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进一步警示了他汀对血糖的影响。
3.肝酶异常他汀类药物可以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不同他汀类药物说明书对肝脏安全性的描述详尽程度不同,各种他汀类药物致转氨酶升高的发生率各不相同。
2012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官方网站发布了新信息,建议删除他汀类药物原有说明中关于“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需常规定期监测肝酶”的规定,推荐在服用他汀类药物前进行肝酶检测,此后只有当临床上需要时才检测肝酶。
他汀类药物副作用大,到底吃还是不吃
他汀类药物副作用大,到底吃还是不吃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还原酶抑制剂,是患者减少心血管事件的首选药物,近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提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导致慢性疾病逐渐增多,由于缺乏体育锻炼等因素导致高脂血症发病率逐年上升,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大多数患者对他汀类药物耐受较好。
近年来关于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不断增多,严重不良反应包括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等,其他不良反应有腹泻头痛与皮疹等,可发生面部头皮与四肢的感觉异常。
需要了解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机体的影响。
一、他汀类药物的功能特点他汀类药物是HMG-CoA还原酶竞争性抑制剂。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肥胖人口急剧上升使国内患心血管及病人群日益庞大,高胆固醇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重要致病性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在减少再次行血管重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普伐他汀为开环羟酸结构具有亲水性,很少影响其他外周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
普伐他汀降血脂药物主要作用于肝脏不良反应少,可避免其他降脂药的亲脂性造成的副作用。
他汀类药物是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还原酶抑制剂,可以减少冠动脉硬化病变进展,他汀类药物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用等。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阶段,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成为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胆固醇升高为特点的高脂异常是ASCVD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药理作用包括调脂与非调脂作用,1)调脂作用机制为化学结构中开放酸部分与HMG-CoA还原酶有特异竞争性抑制作用。
2)他汀类药物非调脂作用体现在用于冠心病治疗有效降低血脂水平,有效改善冠脉粥样硬化患者症状与心肌缺血客观指标,提示他汀类药物具有有益的非调脂作用,目前肯定有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等。
他汀类药物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二、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多适应症广泛,当前用于临床的他汀类药物包括洛伐他汀、辛伐他汀与普伐他汀等。
他汀类药物副作用你知多少?
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领域应用广泛,目前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这些药优良的降脂作用及稳定逆转动脉硬化斑块的作用,使得它们这个家族在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但是“是药三分毒”,他汀类药物同样存在着很多副作用,我们在临床中也要引起警惕。
他汀类药物副作用究竟有哪些?1.肌病风险他汀类药物会引起相关性肌病,有些病人会出现横纹肌溶解症。
他汀类药物相关性肌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肌痛或肢体无力,伴有CK升高至正常上限10倍以上,也有发热和全身不适,肌病如果没有及时发现,仍继续服药,可能导致横纹肌溶解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曾经在2001年美国有31例服用他汀类降脂药拜斯亭(西立伐他汀钠),出现了严重的横纹肌溶解症而导致死亡,当时生产厂家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发表声明,并将拜斯亭撤出市场。
2.糖尿病风险他汀类药物可以引起患者的血糖升高,尤其是服用大剂量的他汀,引发糖尿病的风险会大大增加,主要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新发糖尿病及原有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
有关瑞舒伐他汀的临床试验(JUPITER)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治疗组糖尿病增加了27%;涉及普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的临床试验(PROVE-ITTIMI22)发现,大剂量阿托伐他汀与血糖控制恶化有关;2011年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JAMA2011,305:2556)纳入5项有关他汀治疗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剂量强化他汀治疗较中等剂量治疗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1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2年12月14日发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进一步警示了他汀对血糖的影响。
3.肝酶异常他汀类药物可以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不同他汀类药物说明书对肝脏安全性的描述详尽程度不同,各种他汀类药物致转氨酶升高的发生率各不相同。
2012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官方网站发布了新信息,建议删除他汀类药物原有说明中关于“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需常规定期监测肝酶”的规定,推荐在服用他汀类药物前进行肝酶检测,此后只有当临床上需要时才检测肝酶。
吃他汀腿疼怎么办
吃他汀腿疼怎么办1. 他汀类药物腿疼现象1.1 腿疼发生率他汀类药物是一类常用于降低胆固醇水平的药物,但它们也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其中之一就是肌肉疼痛,尤其是腿部疼痛。
据统计,约有10%至25%的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痛,这种疼痛通常集中在四肢近端,尤其是小腿和大腿肌肉。
1.2 疼痛特点与部位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肌肉疼痛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对称性:疼痛往往在身体的两侧对称出现。
●近端分布:疼痛主要集中在大肌群,如大腿、臀部和小腿等。
●活动后加剧:体力活动后,疼痛感可能会加重。
●时间关联:肌肉症状通常出现在他汀治疗后4-6周内,但也可能在再次服用时更早出现,或者在服用多年后出现。
疼痛的确切部位可能因人而异,但最常见的是腿部,尤其是大腿和小腿。
这种疼痛可能会影响日常活动,如走路。
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肌酸激酶(CK)水平的显著升高,这可能是肌肉损伤的一个指标。
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发展为横纹肌溶解,这是一种严重的状况,需要立即医疗干预。
2. 腿疼产生的原因2.1 他汀类药物作用机制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肝脏中的HMG-CoA还原酶来减少胆固醇的生产,这种酶是胆固醇生物合成的关键。
然而,这种抑制作用也可能影响肌肉细胞中的同一酶,导致肌肉细胞内辅酶Q10的合成减少。
辅酶Q10在细胞能量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减少可能导致肌肉细胞能量供应不足,从而引发疼痛和肌肉疲劳。
此外,他汀类药物可能还会干扰肌肉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影响肌肉收缩和放松的过程,这也可能是导致肌肉疼痛的原因之一。
2.2 线粒体毒性与肌肉痛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与线粒体毒性有关,线粒体是细胞内负责能量产生的器官。
他汀类药物可能对线粒体产生毒性,导致线粒体功能受损,从而影响肌肉细胞的能量代谢。
这种损伤可能导致肌肉细胞内产生空泡,进而引起肌肉痛。
线粒体毒性还可能导致肌肉细胞无法有效利用氧气,增加乳酸的产生,这在肌肉活动中尤其明显,可能导致肌肉疲劳和疼痛。
他汀类药物有哪些主要的副作用
他汀类药物有哪些主要的副作用他汀类药物(statins)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此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从而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主要为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受体数量与活性增加、使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水平降低。
他汀类药物还可抑制肝脏合成载脂蛋白B-100,从而减少富含甘油三酯AV、脂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他汀类药物分为天然化合物(如洛伐他丁、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美伐他汀)与完全人工合成化合物(如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罗伐他汀、pitavastatin)是最为经典与有效的降脂药物,广泛应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
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调节血脂作用外,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早期应用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延缓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抗炎、保护神经与抗血栓等作用。
结构比较:辛伐他汀(Simvastatin)是洛伐他汀(Lovastatin)的甲基化衍化物。
美伐他汀(Mevastatin,又称康百汀,Compactin)药效弱而不良反应多,未用于临床。
目前主要用于制备它的羟基化衍化物普伐他汀(Pravastatin)。
体内过程:洛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口服后要在肝脏内将结构中的其内酯环打开才能转化成活性物质。
相对于洛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本身为开环羟酸结构,在人体内无需转化即可直接发挥药理作用,且该结构具有亲水性,不易弥散至其他组织细胞,极少影响其他外周细胞内的胆固醇合成。
除氟伐他汀外,本类药物吸收不完全。
除普伐他汀外,大多及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
有效控制血脂成了众多血脂异常患者及家属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的患者从某些媒体上、广告上听说了哪种药物好,就自行去购买服用;有些人一听说他汀类药好,就非要医生给他开他汀类药物不可。
他汀类副作用
警惕他丁类药物的副作用他汀类药物能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是学术界的共识,目前他汀类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基本上是常规用药,处方量很大,虽然服用他汀类药物副作用发生几率很小,但这种大量应用必然会在一些特殊个体发生,医生头脑中一定要有这个概念。
以下是尚大夫收集的关于他汀类药物副作用方面的内容,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点击查看更多他汀类药物他汀副作用高血脂冠心病相关信息随着全球第一个他汀类药物洛伐他汀获美国FDA批准上市以来,辛伐他汀、阿伐他汀等他汀类新药不断问世。
许多大型研究已经证实,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甚至使斑块消退,从而打破了冠心病不可逆转的传统观念。
但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使用,其可能产生的弊端也渐渐浮出水面。
此类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医生和患者的足够重视。
他汀类药物引起肌病的常见症状是非特异性肌肉或关节痛。
老年(尤其大于80岁,女性)、体型瘦小、虚弱、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尤其因糖尿病引起)及围手术期患者发生肌病的危险较高。
部分老年患者在尚无肌酶升高或肌病发生时即可出现不良反应,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并可能增加跌倒所致创伤。
在一项对22名具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并接受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职业运动员的研究中,16人因为肌病副作用而中断治疗。
在罕见情况下,肌病可以导致横纹肌溶解并导致肾衰而死亡。
有一项试验报告了5例非致死性横纹肌溶解症,其中4例发生在治疗期。
另一组回顾性资料提示他汀类药每治疗100000人就有4.2例横纹肌溶解症发生。
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为了预防他汀类药引发的相关性肌病,应十分注意下列可增加其发生的危险因素:(1) 高龄(尤其大于80岁)患者(女性多见);(2)体型瘦小、虚弱;(3)多系统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尤其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功能不全);(4)合用多种药物;(5)围手术期;(6) 合用下列特殊的药物或饮食(核对他汀类药包装盒内的警告插页):贝特类(尤其是吉非贝齐)、烟酸类(罕见)、环孢霉素、吡咯抗真菌药、红霉素和克拉霉素、HIV蛋白酶抑制剂、维拉帕米、胺碘酮、大量西柚汁及酗酒等。
他汀的副作用
他汀的副作用他汀类药物是一类常用的降脂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高胆固醇和高脂血症。
尽管他汀类药物非常有效,但它们也伴随着一些副作用。
以下是他汀的一些常见副作用。
1. 肌肉疼痛和肌肉损害:他汀类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肌肉疼痛和肌肉损害。
这可能表现为肌肉酸痛、肌肉无力或肌肉肿胀等症状。
这种肌肉疼痛通常是由于药物引起的肌肉损害引起的。
在极少数情况下,肌肉痛可能会发展成一种严重的疾病,称为肌病。
2. 肝损伤:他汀类药物也可能对肝脏产生负面影响。
在一些情况下,他们可以导致肝脏功能异常,尤其是在高剂量下使用。
因此,在开始使用他汀类药物之前和使用期间应该定期检查肝功能。
3. 胃肠道问题:他汀类药物还可能引起胃肠道问题,如恶心、呕吐、腹泻和消化不良等。
这些症状通常是轻微和暂时的,但有时也可能变得严重。
4. 神经系统问题:偶尔,他汀类药物还可能引起神经系统问题,如头痛、失眠、记忆力下降和注意力不集中等。
这些副作用通常是短暂的,并随着药物的停用而消失。
5. 代谢问题: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导致代谢问题,如高血糖和高胰岛素等。
这可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尤其是在已经存在其他糖尿病风险因素的人群中。
6. 血细胞问题:尽管非常少见,但他汀类药物也可能影响血细胞的正常功能,包括白细胞和红细胞。
这可能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和贫血等问题。
虽然他汀类药物可能引起上述副作用,但在大多数病例中,这些副作用是轻微且暂时的。
绝大多数人可以耐受这些副作用,并从他汀类药物的降脂效果中获益。
然而,对于某些高风险患者,例如已经存在肌病或肝脏问题的人群,他们可能需要特殊的监测和管理。
总结起来,他汀类药物是一类非常有效的降脂药物,但也伴随一些副作用。
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时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并定期与医生进行沟通和检查。
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按照正确的剂量和使用方式使用药物,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及副作用
规范他汀类药物的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在降低高危患者的主要冠脉事件、心梗和死亡等方面的作用十分肯定,但许多高危患者尚未接受上述药物治疗,因此临床上应积极推广使用他汀类药物。
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和等危症、心血管危险因素及血脂水平决定是否需要降脂治疗,如需用药,要先判定治疗目标值。
根据患者LDL-C或TC水平与目标值的差距,考虑单用一种他汀的标准剂量是否可达到治疗要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危险分层、合并症和合并用药)选择合适的药物。
如果血LDL-C水平和目标值相差较远,可选择他汀与其他降脂药联合应用。
另外,新指南从国情出发,未采用强化降脂的概念,对为了追求提高LDL-C降低程度而一味增大药物剂量持审慎态度。
最近有研究表明,虽然强化降脂可减少心血管事件,但与降低患者死亡率无明确关系。
TNT试验[6]在应用1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8周的开放标签试用期后,患者的平均LDL-C水平<130 mg/dl者随机接受10 mg/d(5006例)或80 mg/d(4995例)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患者随访年。
结果显示,与阿托伐他汀10 mg组相比,阿托伐他汀80 mg组主要心血管事件绝对危险降低%,相对危险降低22%(P=,但总死亡率两组无差异。
此外,阿托伐他汀80mg组肝酶异常发生危险增加6 倍。
试验中出现了5例横纹肌溶解(其中80 mg组2例)。
对于80 mg阿托伐他汀的安全性及其是否适用于广泛人群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关注调脂治疗的安全性指南还特别强调了调脂治疗的安全性问题,认为需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调脂药物中首先要关注的是他汀类药物。
许多临床试验充分证明,他汀类药物是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最有效调脂药物。
众多长期大规模研究已证明他汀治疗是安全的,但并非全无不良反应,因为在临床实践中患者合并症和合并用药情况远比临床试验中复杂,因此在临床试验中可能会低估他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他汀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肝酶异常及肌肉毒性。
阿托伐他汀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
阿托伐他汀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
阿托伐他汀是一种用于治疗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药物。
它属于一类被称为他汀类药物的药物,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减少胆固醇的产生,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
固醇水平。
阿托伐他汀的主要功效是降低血液中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三酰甘油的浓度。
同时,它还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这被认为是“好胆固醇”,能够保护心脏和血管健康。
然而,阿托伐他汀也可能导致一些副作用。
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肌肉酸痛、肌无力、肝功能异常和消化道不适等。
少数个体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副作用,如肝功能受损、肌肉病变和糖尿病等。
因此,在使用阿托伐他汀之前,应该告知医生个人的病史和用药情况,以便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潜在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阿托伐他汀并不能完全取代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戒烟等仍然是降低胆固醇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使用阿托伐他汀的同时,患者还应积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同时,定期体检和监测血脂水平也是必要的,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若出现任何不适或疑似副作用,应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北医李睿医考:他汀类药物利弊如何
他汀类药物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重要药物。
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降低、多种疾病并存,且常联用多种药物,较年轻人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1]。
老年人对他汀类药物安全性和耐受性好,仅有极少数老年患者出现肝酶异常、肌酶异常、肌病等不良反应。
临床研究证实,随着他汀类药物剂量的增大,肝酶升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肌酶异常和肌病的发生率增加,因不良反应和肌痛中断治疗者增加。
因此,应使用老年患者达标的他汀类药物剂量,避免盲目应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导致不良反应[2]。
他汀类药物与肝损伤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异常是他汀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ALT 升高大于3 倍正常上限的发生率约0.5%〜2%[3],多发生在开始用药后的3 个月内,呈剂量依赖性。
他汀类相关的严重肝损害较少见,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进行的他汀类药物与临床严重肝细胞毒性的相关性危险评估数据显示,他汀类药物相关的严重肝损害报告率≤ 2/100 万病人年[4]。
老年人使用常规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时,较少发生ALT 异常;在使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时,ALT 异常的发生率增高[2]。
他汀类药物禁用于活动性肝病、失代偿性肝硬化及急性肝衰竭、不明原因肝酶持续升高和任何原因导致血清肝酶升高超过 3 倍正常上限的患者。
对于高脂血症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经生活方式治疗不理想者,需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慢性肝脏疾病并非他汀类药物使用的禁忌证。
他汀类药物与抗肝炎病毒药物合用时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应选择不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 酶(CYP)3A4 代谢的他汀类药物[5]。
他汀类药物与肌损害他汀类药物相关的肌损害可表现为:①肌痛或乏力,不伴肌酸激酶(CK)增高;②肌炎、肌痛或乏力等肌肉症状伴CK 增高;③横纹肌溶解,有肌痛或乏力等肌肉症状并伴有CK 显著增高(正常上限10 倍)、血肌酐升高,常伴有尿色变深及肌红蛋白尿,可引起急性肾衰竭[2]。
他汀类药物有哪些用途
他汀类药物有哪些用途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那么他汀类药物有哪些用途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他汀类药物有哪些用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他汀类药物的用途1、降血脂作用:使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减少,降低血清中LDLC及总胆固醇的水平,增强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表达,加速血循环中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残粒清除。
2、抗高血压作用:大多数他汀类药物抗高血压作用和降压作用。
基线血压越高其降压作用越明显,并且与血脂变化无关。
3、治疗肺高压的作用:肺高压是最严重而且具有潜在破坏力的慢性肺循环疾病,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能有效减轻甚至逆转PH及肺血管重塑。
4、抗心绞痛作用: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重要原因。
临床研究发现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
他汀类药物的分类1、他汀类药物即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也即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剂,是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为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调脂药物。
由于这类药物的英文名称均含有“statin”,故常简称为他汀类。
2、现已有5种他汀类药物可供临床选用:阿托伐他汀,常见药为辉瑞的立普妥、阿乐。
3、洛伐他汀,常见药物有美降之、罗华宁、洛特、洛之特等,血脂康的主要成分也是洛伐他汀。
4、辛伐他汀,常见药物为舒降之、理舒达、京必舒新、泽之浩、苏之、辛可等。
5、普伐他汀,常用药有普拉固、美百乐镇。
6、氟伐他汀,常见药有来适可。
该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轻度胃肠反应、头痛。
与其他降脂药物合用时可能出现肌肉毒性。
他汀类药物副作用及避免方法1、常见的副作用:失眠,头痛,腹泻,便秘等。
2、较为严重的副作用:他汀类药物会引起相关肌病,造成非特异性肌肉或者关节痛。
长期服用会造成横纹肌肉溶解。
有少例患者会出现肝脏损伤、肾衰甚至严重的导致死亡。
3、如何避免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医生在开药时应该询问病人过敏史及疾病史,低密度脂蛋白LDL低于4.5mmol/L患者,不必冒险服用他汀类药物。
探究他汀类药物副作用的多面性
探究他汀类药物副作用的多面性他汀类药物,作为降低胆固醇的常用药物,在我多年的临床实践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正如许多药物一样,他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
这些副作用可能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肌肉系统、肝脏、心血管系统等。
在肌肉系统方面,他汀类药物可能导致肌肉疼痛、肌病和横纹肌
溶解等副作用。
据临床观察,部分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出现了
肌肉疼痛症状,这可能与药物对肌肉的毒性作用有关。
横纹肌溶解是
他汀类药物较为严重的副作用之一,可能导致肌肉组织损伤、肾功能
衰竭等严重后果。
在肝脏方面,他汀类药物可能导致肝酶升高、肝功能异常等副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部分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后,肝功能检查出现
异常。
尽管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副作用是轻微的,且在停药后可恢复正常,但仍需密切关注肝功能变化,以确保患者安全。
他汀类药物还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
有研究表明,他汀类
药物可能导致新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副作用。
虽然这些副作用发
生的概率相对较低,但在临床应用中仍需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特别
是那些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而
是与患者的遗传背景、生活习惯、药物剂量等多种因素有关。
因此,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以减
少副作用的发生。
他汀吃了一年了,要做哪些检查呢?
他汀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常用药物,几乎是必备药物,因为其循证医学足,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如冠心病、脑梗塞、下肢动脉狭窄等疾病的必备药物之一,那么吃他汀以后,需要做什么检查呢?
一、肝功能
他汀类药物的肝损伤,是常见的副作用之一,虽然欧洲和美国的指南把常规检查肝功能的建议删除,但因为亚洲人群与其具有差异性,在我国,口服他汀监测肝功能仍然是一项共识,需要了解他汀有无肝损害,需要不需要减量或者停药。
二、血脂
他汀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调脂,所以,他汀口服以后,查血脂是为了确定他汀口服以后血脂是否达标,是否需要加量或者减量他汀类药物。
三、血糖
他汀类药物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所以,口服他汀的患者,监测血糖也是必须和必要的,一旦早期发现血糖升高,应该予以加用降糖药物以避免更多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并发症发生。
四、肾功能
他汀类药物,有许多也是经过肾脏代谢的,所以,监测患者的肾功能,也是有必要的。
五、必要时监测心肌酶
他汀另一个主要的副作用,就是肌痛和横纹肌溶解,而如果肌痛明显,即便没有典型的心肌酶升高,也是需要减量或者调整他汀类型的,所以,如果有症状,监测心肌酶也是很有必要的。
单纯的他汀口服,我们需要监测这些东西,但事实上,口服他汀的同时,我们可能还需要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甚至我们可能有心功能不全等合并症,所以,在检查以上项目的同时,我们还需要监测其他情况,以更好的指导我们用药。
「辛伐、阿托伐、瑞舒伐」他汀药物有哪些副作用?应该注意哪些
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他汀药物,在全球的药物使用量,位居前列!他汀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血脂异常和动脉硬化性疾病,包括脑梗、冠心病、糖尿病病发症、高血压病发症等。
但是,他汀类药物同样具有副作用!一些敏感人士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今天,喵医生聊聊“(辛伐、阿托伐、瑞舒伐)他汀药物有哪些副作用?应该注意哪些”?一、禁止使用他汀药物。
1、活动性肝病、不明原因转氨酶持续升高、肝功能转氨酶升高超过3倍正常上限,禁止使用他汀类降脂药。
2、严重肾衰竭透析治疗,禁止使用。
3、失代偿性肝硬化、急性肝衰竭禁止使用。
4、常见的副作用为:消化道不适、肌肉疼痛和乏力。
5、少数人使用后表现为肝功转氨酶水平升高。
二、他汀药物的不良反应的注意事项。
1. 年龄不是限制,即是年龄超过80岁,也可以用药。
2.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安全、有效、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再发的药物。
3. 血脂达标后,可以减少药物剂量,以最小而又安全的剂量长期坚持服用。
4. 如随意停药容易引起血脂再次升高,心血管疾病复发风险提高。
5. 药物的副作用通常在开始用药3个月内出现,4周时复查血脂、肝功、肌酸激酶水平,6. 如果“肌酸激酶”超过5倍正常值,应停止用药。
7. 如果“肝功转氨酶升高”超过3倍正常值,应该停止用药。
8. 如果应用他汀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可采用换用另一种他汀、减少剂量、隔日服用或换用非他汀类调脂药等方法处理。
9. 长期用药者,至少半年一次,复查血脂,评估是否达标,确定治疗效果。
三、控制血脂,治疗动脉硬化,改变生活最基础。
1. 血脂异常明显受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影响,饮食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善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措施。
2. 无论是否进行药物调脂治疗,都必须坚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
3. 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坚持心脏健康饮食、规律运动、远离烟草和保持理想体重。
欢迎关注心内科喵医生,分享健康知识,如有感兴趣问题,请评论区留言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汀类药物有哪些主要的副作用?
2001年8月8日,媒体广泛报告有31例服用他汀类降脂药拜斯亭的病人先后死于严重的肌病,该药的生产厂家与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一同发表声明,主动将拜斯亭撤出了市场,这也就是轰动一时的“拜斯亭事件”。
在此之前,他汀类药物一向被认为很安全,因此医生和病人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都深感惊诧,也自然引起了病人的恐慌。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也有句名言“无副作用的药物就不是药物”,药物有副作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副作用一无所知或不加重视。
通过拜斯亭事件,我们进一步了解和预防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看来已是刻不容缓了。
他汀类药物(statins)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此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从而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主要为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使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水平降低。
他汀类药物还可抑制肝脏合成载脂蛋白B-100,从而减少富含甘油三酯AV、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他汀类药物分为天然化合物(如洛伐他丁、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美伐他汀)和完全人工合成化合物(如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罗伐他汀、pitavastatin)是最为经典和有效的降脂药物,广泛应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
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调节血脂作用外,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早期应用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延缓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抗炎、保护神经和抗血栓等作用。
结构比较:
辛伐他汀(Simvastatin)是洛伐他汀(Lovastatin)的甲基化衍化物。
美伐他汀(Mevastatin,又称康百汀,Compactin)药效弱而不良反应多,未用于临床。
目前主要用于制备它的羟基化衍化物普伐他汀(Pravastatin)。
体内过程:
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口服后要在肝脏内将结构中的其内酯环打开才能转化成活性物质。
相对于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本身为开环羟酸结构,在人体内无需转化即可直接发挥药理作用,且该结构具有亲水性,不易弥散至其他组织细胞,极少影响其他外周细胞内的胆固醇合成。
除氟伐他汀外,本类药物吸收不完全。
除普伐他汀外,大多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
有效控制血脂成了众多血脂异常患者及家属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的患者从某些媒体上、广告上听说了哪种药物好,就自行去购买服用;有些人一听说他汀类药好,就非要医生给他开他汀类药物不可。
殊不知,药不对症,即使用了他汀类药物,效果也不一定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汀类药物有它的适应人群,并非人人皆可。
人体血液中脂质一种或几种成分的升高或降低,叫做血脂异常。
过去,将其中某些脂质成分的升高称为高脂血症或高脂蛋白血症,现在则统称为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主要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血脂代谢异常是由先天性遗传基因缺陷、后天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等引起,比如普通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家族性混合型血脂异常症、乳糜微粒血症等都属于此型;而继发性血脂代谢异常主要继发于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痛风、胰腺炎、阻塞性肝胆疾病、慢性肾病和肾病综合征等多种疾病。
血脂异常有多种分型标准和方式,普通老百姓只要知道临床最常使用的分型标准和方法,就足以指导防治血脂异常。
而临床上,我们通常将血脂异常简单分为4大类型:
●高胆固醇血症:主要是血清总胆固醇增高(包括低密度脂蛋白增高)。
●高甘油三酯血症:主要是血清甘油三酯增高(包括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乳糜颗粒增高)。
●混合性血脂异常症:主要是血清胆固醇和血清甘油三酯都增高(包括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都增高)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主要是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由于分型不同,它们的治疗也各不相同,但是低胆固醇饮食(每日最好不超过1/3个蛋黄)、限制能量、适当的运动是调节血脂的前提。
而他汀类药物却只能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及以胆固醇升高为主的混合性血脂异常症。
除此之外,对于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症、糖尿病伴脂代谢紊乱、部分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患者也必须使用他汀类药物。
其中,尤其是对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高于每升2.6毫摩尔的2型糖尿病患者,他汀类调脂药是其治疗的主要药物。
但对于高甘油三酯血症,他汀类药物是没有作用的,而应该用亚油酸、烟酸和贝特类调脂药,如苯扎贝特(商品名:必降脂)、非诺贝特(商品名:力平脂)等(详见本刊2003年第4期10页《调节血脂,让“生命之河”长流》)。
所以,不是所有血脂异常的患者都能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最好能听从专业医师的指导,合理用药。
警惕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
随着全球第一个他汀类药物洛伐他汀获美国FDA批准上市以来1987,辛伐他汀、阿伐他汀等他汀类新药不断问世。
许多大型研究已经证实,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甚至使斑块消退,从而打破了冠心病不可逆转的传统观念。
但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使用,其可能产生的弊端也渐渐浮出水面。
此类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医生和患者的足够重视。
他汀类药物引起肌病的常见症状是非特异性肌肉或关节痛。
老年(尤其大于80岁,女性)、体型瘦小、虚弱、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尤其因糖尿病引起)及围手术期患者发生肌病的危险较高。
部分老年患者在尚无肌酶升高或肌病发生时即可出现不良反应,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并可能增加跌倒所致创伤。
在一项对22名具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并接受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职业运动员的研究中,16人因为肌病副作用而中断治疗。
在罕见情况下,肌病可以导致横纹肌溶解并导致肾衰而死亡。
有一项试验报告了5例非致死性横纹肌溶解症,其中4例发生在治疗期。
另一组回顾性资料提示他汀类药每治疗100000人就有4.2例横纹肌溶解症发生。
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为了预防他汀类药引发的相关性肌病,应十分注意下列可增加其发生的危险因素:(1)高龄(尤其大于80岁)患者(女性多见);(2)体型瘦小、虚弱;(3)多系统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尤其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功能不全);(4)合用多种药物;(5)围手术期;(6)合用下列特殊的药物或饮食(核对他汀类药包装盒内的警告插页):贝特类(尤其是吉非贝齐)、烟酸类(罕见)、环孢霉素、吡咯抗真菌药、红霉素和克拉霉素、HIV蛋白酶抑制剂、维拉帕米、胺碘酮、大量西柚汁及酗酒等。
临床预防措施:(1)医生在开出他汀类药处方时,应想起上述危险因素;(2)不宜轻易加大他汀类药剂量;(3)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体型瘦小、虚弱的老年女性,他汀类药治疗应慎重;(4)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肌病的危险较高,应严密监测;(5)在使用他汀类药治疗时,应高度重视药物的相互作用。
如他汀类加贝特类这种联合用药可增加肌病的危险,而他汀类加烟酸似乎比他汀类加贝特类发生肌病的危险要低;医生还应想到上述他汀类药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危险。
由于使用他汀类药物不但会抑制胆固醇合成、降低胆固醇的水平,也会降低在胆固醇生成途径中的其他一些中间产物水平,包括辅酶Q10,使辅酶Q10的水平下降。
而后者对于线粒体能量的产生至关重要。
最近美国的研究者报道,34例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14天后,就已经能检测出病人体内辅酶Q10的降低。
他汀类药物与辅酶Q10的关系已受到专家和学者的关注,明确指出他汀类药物能阻断体内辅酶Q10的生成,会造成病人体内辅酶Q10不足,且这种现象在老年病人身上更容易发生,特别是已有心衰的病人发生‘他汀类’诱发的辅酶Q10不足,会使心肌功能进一步恶化。
因此,对于慢性心衰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的利弊之争,仍然需要进行确定性试验来进一步阐明。
胆固醇在大脑的形成及其功能至关重要,因此降低其浓度可能会引发精神和神经症状,如严重的易激惹、攻击行为、自杀冲动、任知功能障碍、记忆丧失、完全健忘、多动神经症及勃起功能障碍等。
临床上出现上述症状时,应考虑可能与服用他汀类药物有关,及时停药。
在多数病例中,这些症状都是可逆的,而复用时可以再发。
细胞实验并未令人信服地证实他汀类药物具有致突变或基因毒性作用,在一项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研究中,随访10年,患者肿瘤的发生率未见增加,这使得人们放松了警惕。
但是,有些研究结果却使人提心吊胆。
比如,研究发现低胆固醇是癌症的危险因素,“胆固醇降得越低越好”的提法显然不妥。
而有一项研究证实,乳腺肿瘤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肿瘤复发明显增加。
故有肿瘤病史的患者不推荐使用他汀类药物。
还有,老年人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后其肿瘤死亡率也显著增加,从而抵消了他汀类药物致心血管死亡事件率下降带来的益处。
总之,在强调降脂治疗使患者获益的同时,应关注其引起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