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学案(无答案)_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节课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从而引发学生对实践与认识的思考。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历史时刻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培养学生对实践与认识的重视,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培养学生对认识发展过程的认识,认识到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拓展和提高的。
3.培养学生对认识目的和归宿的认识,认识到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服务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4.培养学生对主观因素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认识,认识到主观因素对认识的影响,以及如何使主观因素与客观实际相结合。
2.丰富的教学手段:本案例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包括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和伟大成就,使学生能够在形象化的环境中学习和思考。
3.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本案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反思与评价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和实践。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5.理解认识与价值观的关系,认识价值观对认识的影响,以及在认识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采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经济发展为例,引导学生认识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拓展和提高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秀教学案例
3.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认识过程,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设置、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分析、理解新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分析人类认识发展的历程,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认识的特点和局限性。
3.结合实际案例,讲解认识过程的规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讨论话题,如“如何看待现代科技对人类认识的影响?”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交流、共享。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他们自主总结认识的发展过程和实践的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给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3.通过总结,让学生认识到认识世界的重要性,激发他们改造世界的信念。
(五)作业小结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5.作业小结巩固知识:教师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下次学习做好准备。这种作业小结的方式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情境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以及作业小结等方面。这些亮点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未来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导学案-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1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学习目标展示1.知识目标(1)识记①实践的含义。
②实践的特点。
(2)理解①实践的基本形式。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运用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帮助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明确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二.学习重点难点①学习重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②学习难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三. 核心素养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实践观,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通过学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坚持实践第一的认识论观点,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坚持实践第一的认识论观点,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四. 自主学习提纲一.实践及其特点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
2.特点:(1)实践具有。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是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具有。
(2)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有的活动。
(3)实践具有。
3.基本形式(1)改造自然的(最基本);(2)变革社会的实践;(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1)认识产生于的需要。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4.实践是认识的。
(1)认识从中来,最终还要回到中去;(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学案(无答案)第十二课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学案1价值与价值观制作李宗远一【学习目标】1.识记价值与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二【课前学习】完成创新设计【基础梳理】三【课堂合作学习】探究一人的价值想一想实现人生价值与满足个人正当利益矛盾吗?探究一好人白芳礼无数的人们在口口相传中记住了他——蹬三轮的老人白芳礼。
这不是神话:这位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
而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惊异地发现,他的个人生活几近乞丐,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
2012年,在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上,白芳礼老人以草根助学的代表成为了特别奖的得奖者之一。
感动中国评选组委会以“白芳礼们”的形式,对老人表示了敬意,也对和老人一样的这些默默帮助着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人们表示敬意。
(1)人的价值有哪些方面的内容?(2)白芳礼老人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典例1(2015·上海高考)邹碧华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司改办主任,去年12月,因突发心脏病,倒在了司法改革的征途上。
“法官当如邹碧华”,这是他去世后,网络上转载最多的一句话。
他生前曾说:我觉得司法改革和信息化是真正能够改变中国法院的两大领域。
如果这两年抓紧干出模样来,也算对得起党,对得起自己的人生。
个人上不上台阶不重要。
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该担当时必须担当。
邹碧华的社会价值集中体现在()A.他获得全社会的高度赞誉,人们将会永远缅怀他B.它既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又有司法工作者的良心C.他坚定脚踏实地、肩担道义信念,堪称法官楷模D.他不计个人得失,以理智和责任,推进司法改革探究二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春雨工程”“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是由文化部与中央文明办自2010年起共同实施的一项文化惠民活动。
该活动由内地文化部门组织招募文化志愿者,深入边疆民族地区为当地群众提供文艺演出、讲座培训和文化展览等公益性文化服务。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秀教学案例
4.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培养学生热爱实践、勇于实践的精神风貌。
2.培养学生对认识过程的尊重,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认识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六章第一节“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人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制定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设计具有思考性的讨论题目,如“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如何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等。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首先,让学生回顾课堂所学内容,总结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然后,我会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记忆,提高认识。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与实践与认识相关的作业,如案例分析、论文撰写等。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我会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注意总结反思,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案例亮点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本案例紧扣教材内容,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生动展示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认识的重要性,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设计24: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质教案
教师小结:(1)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的,这启示我们,对万事万物,我们只有勇于去“尝试”、“做一做”、“试一试”,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
(2)敢于“品尝西红柿”,敢于“吃螃蟹”,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
诗句感悟: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教师小结: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请你来判断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
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
3、老师讲课
4、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5、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6、航天专家研制“天宫一号”
教师小结:教育实践、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是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情境探究:嫦娥三号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③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④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合作探究:大家来讨论
问题:认识从哪里来?
教师小结: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情境探究:走进科学
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问题: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教师小结: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漫画赏析
问题: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情境探究:走进自然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1【学习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和实践的特征;联系实际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明确实践出真知。
2.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
3.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来感悟和体会实践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和观念。
【重点难点】实践的含义和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课前预习案】【知识梳理】(具体要求:详读教材,结合自学讲义,15分钟内速记重点原理,建议:理解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要点记忆法。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的物质性活动。
温馨提示:两层基本含义:(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思考: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②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③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④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⑤小行星撞击地球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课本P43“专家点评”)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温馨提示: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而认识的途径则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思考:人的正确认识从哪里来?(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为什么?)①实践的需要②认识工具③认识能力思考: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认识本身无法成为检验标准②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的反映了它③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温馨提示:认识的根本目的与认识的根本任务的区别认识的根本目的: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设计4: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质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二学生2.课时:1课时3.学生根据课前分发的导学案提前预习(见附件一)二、教学课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节的内容。
三、教材分析(一)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节。
承接本单元前两课“唯物论”部分,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并为下一单元“辩证法”部分奠定“认识论”基础。
理论上,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无论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还是改造客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从考纲看,本节课的知识点也是高频考点,因此,本节课在本单元及整本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学生学好整本书具有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
2、过程与方法:运用实践观分析和解释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指导自己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知识服务于实践。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难点: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四、教学方法1. 学案引导。
课前分发导学案,通过自主学习,熟悉本节课的理论知识。
2. 小组合作。
利用『百度搜索』查找相关案例、图片和影像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各小组经过讨论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
3. 个人展示。
各小组派一个代表回答问题,组员和其它小组可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和启发。
五、教学过程.cn/v/b/98818307-1802572297.html“神八”和“天宫一号”对接。
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人类对血型系统的认识历程认识的途径与来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13940767.html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0577611.html板书设计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含义①客观物质性及其特点三个特点②主观能动性三者是统一的③社会历史性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决定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学案引导——小组合作——个人展示”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实际情况入手,运用恰当的生活实例,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好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学案(无答案)_5.1意识的本质
《生活与哲学》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秘第一框意识的本质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
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理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2.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原理的学习,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析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两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能力。
3.牢固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坚定唯物主义的信仰。
【重点难点】意识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意识的产生过程二、【课前预习】完成创新设计“基础知识梳理”三、【小组学习】【合作探究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火中放置一个香蕉,人用杯子从附近的水缸中取水灭火后拿出香蕉来吃,猩猩很快学会了。
当人把水缸放到猩猩经常玩耍的小河对面时,人们发现猩猩并没有从身边的小河中取水灭火,而是走过小桥,从水缸中取水,再走回来灭火。
我们可以从这个实验看出,猩猩并不知道小河的水和水缸的水都是可以灭火的,对它来说,有用来玩耍的水,还有用来灭火的水,二者是不一样的。
(1)猩猩机械地模仿人,是产生意识了吗?同人的意识是什么关系? 谈谈你所熟悉的动物有哪些复杂的心理反应。
(2)黑猩猩和人都属于高等动物,为什么只有人具有高级的反应形式——意识呢?【合作探究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通过几十年的科学研究,科学家已经将与人类最亲的物种锁定在黑猩猩上。
“人类和黑猩猩的最大差别在于脑———人的脑容量要远远多于黑猩猩。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研究员指出,黑猩猩的脑容量一般只有四五百毫升,但人类的则有1400—1500毫升。
但是黑猩猩的脑部结构和人脑极为相似。
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黑猩猩经过人们的反复训练,它能打开水龙头,用水桶放水灭火;后来,人们把黑猩猩放到船上,同样点上火,给它一个水桶,让它灭火,但它此时已束手无策了。
(1)有没有一种高等动物的脑在复杂性上超过人脑?(2)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有没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合作探究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鲁迅曾说:“天才们无论怎么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
4.提高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认识到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到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
4.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一篇短文:
a.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b.认识的发展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有何意义?
5.家长参与作业:请学生与家长共同探讨以下问题,并记录讨论过程和心得体会:
a.在家庭生活中,如何运用认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b.家长自己的认识观对子女成长的影响?
4.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能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阻碍实践的发展。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讲授新知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以下问题展开: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请举例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影响。
5.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权威观点进行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对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实际运用中,学生对认识的理解尚停留在表面,对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的发展规律等方面可能存在模糊认识。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设计5: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质教案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的能力。
但哲学理论比较抽象,加之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很有限,对实践活动、实践主体等认识不多,这对于他们理解本课的基本观点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思想、生活、经验的例子,创造愉悦的教学情境。
利用学生熟悉的名言成语,利用新鲜的时政使教学走进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
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设计19:6.1 人的认识是从何而来优质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课堂探究:(1)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探究提示:(1)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的,这启示我们,对万事万物,我们只有勇于去“尝试”“做一做”“试一试”,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
(2)敢于“品尝西红柿”,敢于“吃螃蟹”,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
讨论:老者和农夫的对话。
老者“不会耕地,怎样下田”。
农夫:“不让下田,怎会耕田”哲理故事:唐代名画家戴嵩善于画牛。
他有一幅斗牛图,画得十分生动,被人们视为珍品。
有一次收藏家把这幅画拿出来晒,一个牧童看到了,不禁大笑。
藏主问他何故,他说:“牛在角斗时,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绝不会翘起来。
这幅画的牛尾巴翘得像根竖起来的棍,叫人不由得发笑。
”这位画家的失误说明,实践在认识的过程中何等重要,任何人的认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说明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
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课堂探究: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想一想,古代的天文学、力学和数学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探究提示: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农业发展需要知“农时”,力学的发展是由于制作生产工具的需要(如水车),数学的发展则是计数的需要,如丈量土地促进了几何学的产生和发展,此方面的古籍如《周髀算经》和明代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中政治《8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中政治《8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一、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基本含义。
(2)理解发展的普遍性。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
(3)运用列举实例,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原理,说明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结合百年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说明人类社会是永恒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运用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提高判断是非、正误的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和处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2〕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3〕使学生认同并自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发展的实质2、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三、教学方法运用探究法、讨论法、分析法,创设具体的情境作为载体,总结分析哲学道理。
使哲学道理生活化、通俗化,使学生理解哲学道理的过程自主化。
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整个世界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高中政治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学习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和实践的特征;联系实际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明确实践出真知。
2.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
3.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来感悟和体会实践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和观念。
【重点难点】实践的含义和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课前预习】完成创新设计“基础知识梳理”三、【小组学习】【合作探究一】实践及其特点问题一:工人建筑楼房是实践活动吗?为什么?问题二:工人造房子和蜜蜂筑巢有什么区别?问题三:工人能靠一个人的力量造好房子吗?单个人的实践活动存在吗?纯粹孤立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存在吗?问题四:现在的工人造房子和以前的人造房子有什么不同?【合作探究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材料一莫泊桑在一部小说中需要细腻地描写一个被踢过的感觉,但他本人没有这种体验,觉得实在是难以下笔。
于是他信步走到大街上,迎面正好遇上一个乞丐。
莫泊桑迎经抓了过去,伸脚猛踢了莫泊桑的屁股一下。
莫泊桑忍痛揉着屁股忙跑回屋子,飞快地记下了这一真实被踢的感受。
材料二 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行星,而将其列入“矮行星”,从儿时起就一直熟知的太阳系“九大行星”变为了“八大行星”。
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
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问题: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道理?结合材料说明这个道理表现在哪些方面?材料三黄鼠狼是不是“偷鸡专家”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不吃鸡,而吃了带鱼。
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位教授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能吞食大量的害虫。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高中政治 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识记:(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 (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理解:(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运用: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进一步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初步理解运用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物质运动是绝对的;规律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又肯定静止存在的意义。
二、课前学习完成创新设计 P23、24(基础知识梳理)三、小组学习探究:如何理解哲学上的规律四、目标检测1、“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要在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稳步前进,不断创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稳步前进,不断创新”体现了( )①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的有机统一②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属性④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这说明( )①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②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运动的范围很广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 ( )A.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4、当人首次被某种病毒感染时,免疫系统会产生针对这种病原体的抗体。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是从何而来学案学生版.docx
6. 1人的认识是从何而来学案【自主学习】一、学习目标1 •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
理解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而自觉投入到实践之中去。
二、重点难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问题三、学法指导自主阅读课本,梳理体系,完成预习自测,思考探究问题,做好小组发言准备。
1学时完成。
四、要点透析预习自测实践的含义|一一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做、行动)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物质性活动一一人、客观世界都是物质的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观念变为现实)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是人们把自己的思想、愿望、计划变成现实的活动。
实践是人们在意识指导下变革客观事物的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实践特点A客观物质性(不是主观的思维活动)B主观能动性(不是消极、本能活动实践活动与其它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本质的区别。
实践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C社会历史性(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社会性:实践活动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行为。
历史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实践活动也在发展。
人类的实践活动永远不会停留在同一水平上。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实践活动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无止境地发展着。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三个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正确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的区别。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他人或前人的间接经验;由于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每个人的实践范围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实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生活第一单元学案
梁河一中高二政治一轮复习哲学与生活第一单元学案李志富一、课前学习1.参照课本,整理和归纳相关高考考点。
2.完成本学案中的“考点梳理”填空题。
二、小组学习(一)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跟踪训练】1、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慢生活” 理念,一些人逐步接受了该理念,并加入到“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行列。
这反映了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B.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C.方法论影响世界观D. 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2、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
这是因为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与总结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 D 、哲学很神秘且只是哲学家的事情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三者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B、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哲学不仅教给人们怎样去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教给人们怎样去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法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4、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
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是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争,不屈不挠。
以上材料说明A.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C.哲学不等于自发产生的世界观D.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跟踪训练】1、(2013 •江苏单科)转基因食品今天已经非常普遍,支持者认为它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但是世界上也有一些人和民间组织对此持激烈的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大自然有其自身的法则,人为地改变生物的基因将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从中可见A.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2、 有人说,哲学是“事后诸葛亮”。
这是因为,哲学是 A 、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B 、对具体科学的总结和反思 C 、对时代客观要求的正确反映D 、以各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3、 德国物理学家朗克说:“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他的工作方向。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中政治《92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中政治《92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一、熟记知识点: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矛盾分析法;(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发展的各个阶段是不平衡的,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5、想一想:(1)什么叫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是什么?(2)什么叫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是什么?(3)什么叫重点论,两点论?(4)为什么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知识梳理:1、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对事物发展起作用的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
2、矛盾着的双方在力量上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地位,起的一方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叫做矛盾的。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的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又,并在一定条件下。
3(1)两点论:①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又要看到;②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又要看到。
(2)重点论:①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②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要抓住。
(3)二者是紧密相联的,两点论是的两点论,而不是;重点论是中的重点,而不是。
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一点论和离开重点谈两点的均衡论。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含义:是指在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得灵魂;(2)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的基础,也是的关键。
三、同步检测:1、毛泽东指出:“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wc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现象。
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设计9: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质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前系统1.教材的地位和内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框是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的过程》之第一框,与第五课所反映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二框学习“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作了知识准备。
所以这节的内容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框主要包括实践的含义及特点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两大部分基本内容。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勇于展示自己的观点,亲历知识的生成的历程,切身感受哲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求索真理的思维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知识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2.课程三维目标的确定2.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框教材重点介绍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在这一知识生成的体验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实践第一性观点的理解和认可,而且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及展示的过程中体验到求知和展示自我价值的的乐趣,这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因此本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2.1.1 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2.1.2 体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快乐。
2.2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逻辑顺序为实践含义—->实践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中以学生合作探究得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重点,让学生们从知识生成过程中体验哲学追问、思辨的思维方法。
因此本节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可定为:在探究中学习求索真理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追问、思辨等能力。
2.3 知识与技能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是“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实践的含义及特点,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因此本节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可定为:2.3.1 理解实践的含义及特点,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3.2 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实践的含义和实践的特征;联系实际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明确实践出真知。
2.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
3.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来感悟和体会实践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和观念。
【重点难点】实践的含义和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课前预习】完成创新设计“基础知识梳理”
三、【小组学习】
【合作探究一】实践及其特点
问题一:工人建筑楼房是实践活动吗?为什么?
问题二:工人造房子和蜜蜂筑巢有什么区别?
问题三:工人能靠一个人的力量造好房子吗?单个人的实践活动存在吗?纯粹孤立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存在吗?
问题四:现在的工人造房子和以前的人造房子有什么不同?
【合作探究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材料一莫泊桑在一部小说中需要细腻地描写一个被踢过的感觉,但他本人没有这种体验,觉得实在是难以下笔。
于是他信步走到大街上,迎面正好遇上一个乞丐。
莫泊桑迎上前去言辞恳切地说 “喂,请踢我几脚吧 ”那乞丐被说得莫名其妙愣住了,以为他神经不正常。
莫泊桑继续赔笑,又从口袋里掏出钱说 “你踢我,我给你钱。
”那乞丐见钱一把抓了过去,伸脚猛踢了莫泊桑的屁股一下。
莫泊桑忍痛揉着屁股忙跑回屋子,飞快地记下了这一真实被踢的感受。
想一想 莫泊桑不惜花钱买这种被踢的感受是为了什么?
材料二 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行星,而将其列入“矮行星”,从儿时起就一直熟知的太阳系“九大行星”变为了“八大行星”。
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
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问题: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道理?结合材料说明这个道理表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三黄鼠狼是不是“偷鸡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授做了一个实验 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不吃鸡,而吃了带鱼。
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
直到第五天 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什么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
这几位教授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能吞食大量的害虫。
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的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
结合这个例子,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多数人公认”能否作为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 ②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四、【知识体系构建】(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五、目标检测
1.下列名言警句中体现相近哲理的是()
①为学之实,固在践履②学如不及,犹恐失之③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④物有甘苦,尝之者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这段话说明( )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
3.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误在否认了( )
A.实践的历史性B.实践的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性D.实践的主观性
4.人们常说“心动不如行动”,原因在于(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C.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 D.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5.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发展理念是“发展=经济增长”。
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明白了必须坚
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地避免粗放性、浪费性、污染性的问题。
这主要体现了(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正确认识对事物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六、课后练习
完成创新设计分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