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位教育史大纲及复习题(1)
教育学二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二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
A. 教育的本质B. 教育的规律C. 教育的目的D. 教育的方法答案:B2.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
A. 教育现象B. 教育实践C. 教育理论D. 教育政策答案:A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不包括()。
A. 观察法B. 实验法C. 调查法D. 演绎法答案:D4. 现代教育学之父是()。
A. 赫尔巴特B. 杜威C. 康德D. 卢梭答案:B5. 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
A. 提高教育质量B. 促进学生发展C. 推动教育改革D. 以上都是答案:D6. 教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A. 教育理论B. 教育实践C. 教育政策D. 以上都是答案:D7.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 定性研究B. 定量研究C. 混合方法研究D. 以上都是答案:D8. 教育学的研究范围不包括()。
A. 教育哲学B. 教育心理学C. 教育经济学D. 教育管理学答案:C9. 教育学的研究视角包括()。
A. 宏观视角B. 微观视角C. 历史视角D. 以上都是答案:D10.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
A. 揭示教育规律B. 解决教育问题C. 指导教育实践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________的学科。
答案:教育现象及其规律2.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3.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过程4.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揭示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指导教育实践5. 教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政策6. 教育学的研究视角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
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一、中国教育史概述1. 中国教育的起源与发展2. 古代教育的特点与影响3. 近现代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二、古代教育制度1. 夏商周时期的教育- 夏商周教育的特点- 礼乐教育的兴起2. 秦汉时期的教育- 法家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太学与地方教育的建立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士族教育的兴起- 佛教对教育的影响4. 隋唐时期的教育- 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教育与官僚体系的结合5.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理学与教育的结合- 书院教育的繁荣三、古代教育思想1. 儒家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2. 道家教育思想- 老子的教育思想- 庄子的教育思想3. 法家教育思想- 韩非子的教育思想4. 墨家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四、近现代教育变革1. 晚清教育改革- 洋务运动与教育改革- 戊戌变法与教育改革2. 民国时期的教育- 教育制度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与教育思想的更新3.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 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五、现代教育体系1. 基础教育- 小学教育- 初中教育2. 高等教育- 大学教育- 研究生教育3. 职业教育- 技能培训- 职业学校教育4. 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 终身学习体系六、教育改革与发展1. 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 教育制度的改革- 教育观念的更新2. 当代中国教育面临的挑战-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教育公平问题3. 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 国际化教育的发展七、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的交流1. 古代中国教育对世界的影响 - 儒家思想的传播- 科举制度的影响2. 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国际交流 - 留学运动- 国际教育合作3. 当代中国教育的国际地位- 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八、考试要求与评价方式1. 考试内容与形式- 笔试- 口试2. 评价标准与方法- 知识掌握程度-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3. 考试准备与复习策略- 教材学习- 历年真题分析九、结语1. 中国教育史的重要性2. 学习中国教育史的意义3. 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展望注:本考试大纲仅为框架性指导,具体内容和要求需结合实际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详细阐述。
教育学二自考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二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学中,教育的三要素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教育者B. 受教育者C. 教育内容D. 教育环境答案:D2. 以下哪位教育家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A. 杜威B. 赫尔巴特C. 洛克D. 卢梭答案:A3. 教育的个体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社会化B. 个性化C. 社会化和个性化D. 以上都不是答案:C4.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经济功能B. 政治功能C. 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D. 以上都不是5. 教育的起源有多种学说,其中“模仿说”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荀子D. 孟子答案:B6.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哪些?A. 国家教育目的B. 学校教育目标C. 国家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目标D. 以上都是答案:D7. 教育制度的类型包括哪些?A. 正规教育制度B. 非正规教育制度C. 正规教育制度和非正规教育制度D. 以上都不是答案:C8. 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有哪些?A. 导向功能B. 激励功能C. 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D. 以上都不是答案:C9. 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什么?B. 科学C. 哲学和科学D. 以上都不是答案:C10. 教育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入学机会的公平B. 教育过程的公平C. 教育结果的公平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包括哪些?A. 理论性B. 实践性C. 综合性D. 以上都是答案:D2.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社会生产力水平B.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C. 社会文化传统D. 以上都是答案:D3.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知识技能的掌握B. 思想品德的培养C. 身心健康的发展D. 以上都是答案:D4. 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A. 教育的平等性原则B. 教育的全面性原则C. 教育的科学性原则D. 以上都是答案:D5. 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哪些?A. 文献研究法B. 实验研究法C. 调查研究法D. 以上都是答案: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教育的社会功能。
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试题及答案.doc
3、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
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5.试述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答: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主要体现如下一些方面:(1)教育作用:(2)有教无类:(3)教育目标:(4)教育内容:(5)道德教育原则方法:(6)教学原则方法:(就以上几点需要展开论述)。
2、试述孔子对中国教育的贡献?孔子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他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撰《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育理论;首倡启发式教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特长,造就各类人才;他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要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他认真总结教育经验,提出了不少创见,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重大的历史影响。
教育学2自考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2自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教育现象B. 教育规律C. 教育方法D. 教育制度答案:B2.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正式确立是在()。
A. 20世纪初B. 19世纪末C. 18世纪末D. 17世纪末答案:B3. 教育的三大基本要素包括()。
A.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B.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C.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手段D.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标答案:A4. 教育的目的是()。
A. 传授知识B. 培养人才C. 促进社会发展D. 以上都是答案:D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教育者的心理B. 受教育者的心理C. 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D. 教育制度的心理影响答案:C6. 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是()。
A. 选拔人才B. 促进教育改革C. 反馈教育效果D. 以上都是答案:D7. 教育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
A. 教育观念的更新B. 教育技术的革新C. 教育制度的改革D. 以上都是答案:D8. 教育公平的核心是()。
A. 机会均等B. 资源均衡C. 质量统一D. 以上都是答案:A9. 教育的终身化是指()。
A. 教育的终身化B. 教育的普及化C. 教育的终身化和普及化D. 教育的终身化和信息化答案:C10. 教育的国际化主要表现为()。
A. 教育内容的国际化B. 教育交流的国际化C. 教育制度的国际化D. 以上都是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答案: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历史法、比较法和案例研究法等。
2. 阐述教育的社会功能。
答案: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等。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 论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答案: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教学效率、丰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师生互动、实现资源共享等方面。
《教育学》复习提纲及复习题
《教育学》复习提纲及复习题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第1节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1.教育是一种社会想象;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3.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和教育环境)。
(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远古(原始社会)教育的原始性表现:非独立性、贫乏性、无阶级性;2.古代(农业时代)教育的表现:独立性、丰富性、阶级性、教育的第一次分化,古代学校的出现;3、现代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蒸汽机”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后期);“电气化”第二次(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信息机”第三次(20世纪中叶—目前)。
第2节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的目的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要求(一)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政治方向);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两个组成部分: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社会主义公民);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
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
(三)教育目标1.教育目标体系: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还可分解为课时目标)2.教育目标的分类:认知领域(知识、原理、定理等);能力领域(一般智能、各学科的特殊能力、思品能力等)情意领域(信念、情趣、态度、价值观等)3.教育目标的实施顺序:教育行动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
自考教育学二试题及答案
自考教育学二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哪个学者主张“实质需求决定形式需求”的教育原则?A.杜威B.齐泽克C.皮亚杰D.瓦尔多·埃松2.下列哪个心理学学派强调对个体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和研究?A.行为主义心理学B.认知心理学C.社会文化心理学D.人本主义心理学3.下列属于我国现行义务教育起止年限的是:A.小学五年制B.小学六年制C.初中三年制D.中学三年制4.下列哪个人的教育思想属于社会学派?A.康德B.斯宾塞C.洛克D.孟德斯鸠5.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基本特点是:A.个别性B.创新性C.历史性D.正当性二、填空题1.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____为中心。
2.心理学家____是美国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3.独立自主的学习中心是由____在60年代提出的。
4.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教与学的核心是____。
5.父母对儿童教育有着____的职责。
三、问答题1.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教育的特点有哪些?2.什么是社会发展与教育相互作用的理论?3.简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4.为什么说教育是一项人生活动?5.解释认知心理学对教育的影响。
答案:一、选择题1. A2. C3. B4. D5. C二、填空题1. 学生2. 爱德华·索隆斯3. 傅柯4. 学习5. 共同三、问答题1. 答案各异,可以根据计划经济时代教育的特点进行解答,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教育内容偏重应试导向,教育体制僵化等。
2. 社会发展与教育相互作用的理论认为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来培养人才,而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受到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影响,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3.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主要包括知识传授、品德培养、心理健康等方面。
通过教育,个体可以获取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同时保持心理健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4. 教育是指为了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它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形式。
教育学二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二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 教育方法B. 教育目的C. 教育内容D. 教育过程答案:B2.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主要区别在于:A. 研究对象不同B. 研究方法不同C. 研究范围不同D. 研究目的不同答案:A3. 教育学的基本功能包括:A. 培养人才B. 传承文化C. 促进社会进步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4. 教育的起源是:A. 劳动B. 宗教C. 家庭D. 学校答案:A5. 教育学中的“教育”一词最早由谁提出?A. 孔子B. 荀子C. 赫尔巴特D. 杜威答案:B6. 教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7. 教育的终身化是指:A. 教育只在学校进行B. 教育贯穿人的一生C. 教育只针对成年人D. 教育只针对儿童答案:B8. 教育的民主化主要体现在:A. 教育机会的均等B. 教育内容的统一C. 教育方法的标准化D. 教育评价的客观化答案:A9. 教育的个性化是指:A. 教育内容的统一B. 教育方法的标准化C. 教育评价的客观化D. 教育尊重个体差异答案:D10. 教育学中的“全面发展”是指:A. 学生只学习文化知识B. 学生只发展体育能力C. 学生只培养艺术素养D. 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请简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答案: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研究内容包括教育的本质、目的、功能、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等。
2. 请简述教育的基本原则。
答案: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全面发展、注重实践与创新、实现教育公平等。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1. 论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了教学效率,丰富了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的互动性,促进了个性化学习,拓展了教育资源的获取渠道,有助于实现教育的终身化和国际化。
教育史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总结
教育史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教育史1.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起源的多种学说、原始社会的教育形式与内容。
2.古代东方文明的教育: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
3.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教育:斯巴达与雅典的教育制度、智者的出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古罗马的教育继承与发展。
二、中世纪教育史1.基督教教育:基督教对中世纪教育的影响、教会学校的发展。
2.世俗教育:封建王权对教育的控制、骑士教育、行会教育等。
3.大学的出现与发展:中世纪大学的兴起、特点与影响。
三、近现代教育史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宗教改革对教育的影响。
2.欧美国家的教育改革: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等国的教育制度变革、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发展。
3.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发展: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建立、教育改革与教育思想的形成。
四、现代教育思想与流派1.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杜威、陶行知、布鲁纳、皮亚杰等现代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心理学流派在教育中的应用。
3.教育社会学与教育经济学的兴起: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研究,以及教育公平、教育资源配置等问题的探讨。
五、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1.国际教育改革动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教育政策与倡议、全球教育治理。
2.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在线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等。
3.教育创新与教育质量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六、中国教育史1.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科举制度的演变、书院制度、私塾教育等。
2.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时期的教育改革。
3.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体系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以上是教育史考试复习的重要知识点总结,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准备。
教育学二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二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5分,共100分)1. 下列哪一位是现代教育学的奠基人?A. 康德B. 论尔费C. 居里夫人D. 杜威答案:D2. 对于教育学的基本问题,下列哪个是正确的?A. 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只涉及教育本身B. 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只涉及学生与教师的关系C. 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不同D. 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只涉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答案:C3. 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A. 学生B. 教师C. 教育制度D. 教育过程答案:D4. 教育活动的核心功能是什么?A. 传授知识B. 塑造品格C. 培养技能D. 培养创造力答案:B5. “因材施教”体现了教育学中的哪个原则?A. 个别差异原则B. 教学差异原则C. 教育价值原则D. 教育选择原则答案:A6. 教育学所倡导的最佳教育方式是什么?A. 直接教学法B. 传统教学法C. 论证教学法D. 个别教学法答案:D7. 教育学中的教学目标是指什么?A. 教师的目标B. 学生的目标C. 教学活动的目标D. 教学内容的目标答案:B8. 教育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法”强调的是什么?A. 学生自主探究B. 教师权威指导C. 告诉答案D. 逐步引导答案:A9.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什么?A. 改变学校结构B. 改进教学方法C. 考试制度的改革D. 改进学生素质答案:B10. 教育学中的“潜移默化”理论是指什么?A. 不以言传的教育方式B. 强化教育方式C. 温和教育方式D. 高效教育方式答案:A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1. 简述教育学中的教育方法论。
答案:教育方法论是指研究教育过程中的教学方法的学科。
教育方法论主要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应采用的有效方法。
教育方法论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等方面内容。
通过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2. 简述教育学中的教育评价。
教育学二知识点整理及训练题
教育学第二章知识点汇编及训练题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测试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明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掌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科技发展、文化承传与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识记人力资本、教育储藏量、科学、技术、文化、校园文化名词;重点掌握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者,人力资本的内容、教育资本储藏量以及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掌握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需要改变的三个方面,联系学生实际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
【大纲内容与重点】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谁来掌握,按照什么目的、用什么思想意识培养人,这些都是由一定的生产关系以及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政治制度决定的。
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政权力量掌握教育的支配权,从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方面控制教育发展的方向。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基本上是由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教育要培养什么人,使受教育者具有什么思想品德和政治方向,以及掌握什么样的政治、哲学、道德的教育内容i都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与一个国家国民的文化水平、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他们的言论、行为、文章、学校中的教材和刊物等,宣传一定的思想、造成一定的舆论,藉以影响群众,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
教育学二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二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A. 教育现象B. 教育规律C. 教育方法D. 教育政策答案:B2. 教育的三大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哪项?A. 教师、学生、教材B. 教师、学生、教学环境C. 教师、学生、教学过程D. 教师、学生、教育目标答案:C3. 以下哪个是教育学的重要理论?A. 行为主义理论B. 认知主义理论C. 建构主义理论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4.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学生的认知发展B. 教师的教学技能C. 教育政策的制定D. 学校管理的策略答案:A5. 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什么?A. 选拔优秀学生B.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C.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D. 改进教育政策答案:B6.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A. 培养合格的公民B. 提高国家竞争力C. 促进社会进步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7. 以下哪个是教育的基本原则?A. 因材施教B. 循序渐进C. 启发式教学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8. 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教育资源的分配B. 教育机会的均等C. 教育结果的公平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9.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什么?A. 课程改革B. 教学方法的创新C. 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D. 教师专业发展答案:A10. 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是什么?A. 提高教学效率B. 丰富教学内容C.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教育的四个基本功能。
答案:教育的四个基本功能包括:- 传授知识:教育是传授文化和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 培养能力: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塑造个性:教育有助于形成学生的个性和价值观。
- 社会化: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
2. 描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答案: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包括:- 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媒体材料丰富教学内容。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第⼀部分考试类型及要点1、填空题(要求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史实)2、选择题(要求辨析基本史实与概念)3、名词解释(要求掌握基本概念与⼀些重要的教育制度或学校)4、简答题(要求掌握重要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5、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分析重要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第⼆部分复习提纲⼀、名词解释1、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由养⼠制度发展演变⽽成的教育机构,保持了充分尊重⼠⼈之所学,不加⼲涉与限制的风范。
是⼀所集讲学、著述、育才为⼀体并兼有咨议作⽤具有学术⾃由⾼等学府。
)2、六艺(出⾃《周礼?保⽒》:“养国⼦以道,乃教之六艺:⼀⽈五礼,⼆⽈六乐,三⽈五射,四⽈五驭,五⽈六书,六⽈九数。
”礼:礼节(即今德育)乐:⾳乐射:射箭技术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书法(书写,识字,⽂字)数:算法(计数)3、有教⽆类孔⼦的私学以“有教⽆类”为办学⽅针,不分华夷,⽆别贵贱,杂收弟⼦。
在孔门三千弟⼦中,有少数贵族弟⼦,⽽⼤多数出⽣贫贱。
孔⼦“有教⽆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主贵族对⽂化教育垄断的局⾯,把教育对象从贵族转移到平民,扩⼤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才来源,适应了当时“⼠”阶层的崛起及⽂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
同时,这⼀主张千百年来成为社会下层⼈⼠追求平等教育权利的思想武器,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明⼈伦(明⼈伦是由孟⼦提出教育的⽬的。
⼈伦是指⼈道,⼈类本质的表现。
具体⼈伦就是五对关系:⽗⼦有亲,君⾂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5、虚壹⽽静(荀⼦提出了“虚壹⽽静”的“解蔽”⽅法。
荀⼦所谓“虚”,指不以已有的认识妨碍再去接受新的认识;“壹”,指思想专⼀;“静”,指思想宁静。
荀⼦认为“⼼”要知“道”,就必须做到虚⼼、专⼼、静⼼。
)5、三纲领⼋条⽬(摘⾄于《⼤学》三纲领:明明德,亲民,⽌于⾄善;⼋条⽬:格物、致知、诚意、正⼼、修⾝、齐家、治国、平天下)6、豫时孙摩(出⾃于《学记》,豫,就是预防性原则。
自考教育学二试题及答案
自考教育学二试题及答案# 自考教育学二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 教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教育规律- B. 教育目的- C. 教育内容- D. 教育方法答案:A2. 教育学中“教育”一词最早由谁提出?()- A. 赫尔巴特- B. 杜威- C. 孔子- D. 柏拉图答案:C3. 教育的“三要素”指的是()- A.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B.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 C. 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 D. 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答案:B## 二、填空题1.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________,它通过________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答案:社会活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2.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________,即具有一定________和________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答案:全面发展的人;知识、能力;思想品德3.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包括客观性、________、________。
答案:系统性;发展性## 三、简答题1. 简述教育的社会功能。
答案: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传承和创新文化,以及促进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
2. 阐述教育的个体功能。
答案:教育的个体功能主要表现在: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提高个体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增强个体的自我发展能力,以及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角色。
## 四、论述题1. 论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答案: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内容和手段,提高了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也促进了教育的个性化和终身化,使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和便捷。
此外,它还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 五、案例分析题1. 某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决定开设一系列课外活动课程。
教育学二自考知识点
教育学二自考知识点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
对于自考教育学二的考生来说,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至关重要。
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一些重要的教育学二自考知识点。
一、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
首先,教育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影响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其次,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影响。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领导权、受教育权以及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同时,教育也能够通过培养人才、传播思想等方式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此外,教育还与文化相互交融。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价值观,而教育则能够传承、创新和融合文化。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和可能性,但它并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能够根据社会的要求和个体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全面发展。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个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三、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了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教育理想等。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四、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二学位教育史大纲及复习题
二学位教育史大纲及复习题“中外教育简史”教学大纲谢兰荣何士南丁编写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是教育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是教育科学大厦的重要基础理论。
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自古以来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总结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和经验,探索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外教育简史”作为一门课,是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各专业学生申请“教育学二学位”设立的,是未来准备做教师的学生应该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
二、课程目标使学生比较全面、简要地了解中外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外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中外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能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中外教育发展演变的史实和线索,形成具有历史感的教育眼界,以及从历史的角度比较分析研究教育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1、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外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形成教育发展的历史观。
2、使学生基本掌握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对教育发展的成败得失能作出比较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3、使学生基本掌握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学会运用历史和现实结合的方法,分析古今中外产生的各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思潮以及对今天教育发展的影响。
三、课程内容确定原则1、系统完整与重点突出所谓“系统完整”指的是,教育史的基本线索清楚,教育重大事件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有比较全面的交代分析。
所谓“重点突出”指的是,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不可能对教育发展的所有问题、所有事件都做详细解说,在保证基本线索清楚的前提下,重点分析对中外教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事件。
2、古今中外与厚今薄古为了使学生对中外教育的发展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课程内容坚持古今中外兼顾的原则,古今中外教育内容大体平衡,在此基础上,更多的注重近现代教育发展的阐述,近现代教育内容占的分量相对较大。
根据以上两个原则,中外教育史的内容上限为中外教育的起源,下限为20世纪50年代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
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1.成均、庠成均:乐师主管音乐事务,日常演奏唱歌之地,亦为实施乐教之地,这个场所成为成均.成均不是劳动场所,所进行的教育也不是以生产劳动为内容的教育,而是在生产过程之外进行的独立性的活动.教育和学者都以脱离生产劳动,这以具有条件可被认为是古代学校的萌芽.庠:虞舜时期教养机构名称的承袭,利用养老的活动,来达到对年轻一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可以收到推行孝悌教育的效果.2.瞽宗瞽宗是商代大学的名称.当时大学以乐教为重,乐教的教师也就是乐师.乐师在学中祀其先师为乐祖,学也就成为乐师的宗庙,故称瞽宗.瞽宗是当时贵族学习礼乐的学校.3.西周六艺教育P2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起源于夏代,发展于商代,西周继承、发展和充实.特点:〔1〕文武兼备〔2〕求知兼求能〔3〕前期和后期教育的侧重点不同4.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P28〔1〕学在官府,官学由国家政权机关主办,它是集中的,私学是根据社会和个人需要设立的,它是分散的.〔2〕政教合一,教育是政治组织的一部分,教育无独立的组织机构.〔3〕官师合一,由政府的职官兼任教师,他们的工作任务以官事为主,以教学为辅.5.有教无类〔内涵、依据、意义〕〔1〕内涵: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2〕依据:"性相近"理论〔3〕意义:〔1〕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2〕打破贵族对学校的教育垄断〔3〕满足了平民入学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6.六经P34《诗》:即《诗经》《书》:即《尚书》《礼》:即《仪礼》《乐》:是诗的曲调《易》:即《周易》《春秋》:鲁国的编年史7.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仁和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仁和礼的关系: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仁是一种精神,而礼是一种外在的规范8.孔子的教学方法P36和贡献P47教学方法:〔1〕学、思、行结合〔2〕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3〕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4〕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要好学乐学、不耻下问、实事求是.贡献:〔1〕创立了儒家学派〔2〕开办了私学〔有教无类〕〔3〕提出"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4〕整理了六书〔5〕提出了教育教学理论9.稷下学宫〔名词解释〕P54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一所由官家操办私家主持,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它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10.比较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与其教育思想<1>人性论: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这些"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2>教育内容:孟子以"五伦"为中心,建立了一个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仁、义、礼、智四德教育.以伦理道德教育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之义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荀子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传授.而诸经之中,荀子尤重《礼》、《乐》.<3>培养目标:孟子主张培养"君子"、"圣贤"与"大丈夫"."大丈夫"的主要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教育对社会的影响这个角度来看,孟子明确概括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荀子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熟读经书、具有创造才能并运用于实践的大儒.<4>教育作用:孟子认为教育作用在于使天下人"知义",荀子认为教育作用在于"一民心".<5>教学方法:孟子认为应当采用"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的方法,荀子则主张闻见、知、行相结合.11.荀子的学习方法和教师观P77学习方法:〔1〕"注错积靡",防邪近正〔2〕"虚壹而静",不带成见,专心致志,内心宁静. 〔3〕学思行一致教师观:〔1〕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2〕教育过程中的教师权威:"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认为背叛教师,不依师法言行者,人人都应当唾弃他. 〔3〕对教师的要求:有尊严,使人敬服;年高德硕,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具备有条理有系统的传授知识的能力;能体会"礼法"中的精微道理,而又能恰当地予以阐发.12.《学记》中的教学原则P97"三纲领"——教育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教育程序和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原则:〔1〕豫〔预防性〕、时〔与时施教〕、孙〔循序渐进〕、摩〔学习观摩〕〔2〕长善救失原则.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3〕启发诱导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重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4〕"藏息相辅"原则,学习活动相结合,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 〔5〕教学相长原则,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13.简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106〔1〕社会原因:①以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驾驭天下,有利于加强君权;②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矛盾;③以天道人情教化民众,有利于发挥一民心的作用.〔2〕措施:①立五经博士,诸子传记博士不置而废;②办太学,专门学习儒家经典;③完全确立差察举制,高官厚禄送给精通儒学的人.〔3〕影响:有助于巩固封建中央集权,提高教育的地位.14.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名词解释或比较〕〔1〕今文经学:多为汉初凭经学大师的记忆、背诵,并采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六经旧典,发展在先.今文经学认为,《六经》为孔子本人的创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微言大义,治学倾向于在阐发微言大义的名义下,依据政治的需要来解释经学,迎合统治者的意志.具有太学讲坛的优势.〔2〕古文经学:依据汉武帝时从地下活孔壁中挖掘出来,或通过其他途径保存下来的儒经藏本,初本是先秦的古文字,发展在后.古文经学认为,孔子"述而不作"、"六经皆史",只承认《六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和编辑,但不是孔子的创作.学术上重视文字训诂、名物考据,倾向于研究《六经》的本意,恢复儒学的本来面目.多以私学为阵地.15.解释鸿都门学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创置,是宦官为对抗太学生的反抗而另立的一所官学.内容是学习辞赋、小说、尺牍、绘画、书法,意在对抗太学的经学.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也是近代文学艺术大学的始祖.16.王充的学习观〔1〕学知与闻见.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生活经验;广闻博览,通过书本间接吸收他人的生活经验、思想.〔2〕思考与求是.学会思考,将知识经验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分辨知识真伪需要事实的根据和实践的检验.〔3〕问难与距师.对于先人的不合理的思想要敢于提出质疑、敢于否定、敢于批判,不能为师是从、唯书是从.17.国子寺18.祭酒国子监中总管监务大事的正职.19.唐代的六学二馆P163大唐官学的等级入学制度,号称"六学二馆",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隶属国子监,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崇文馆.20.科举制的产生标志与发展历程〔1〕产生标志: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定十科举人,其中进士科的开始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的产生.〔2〕发展历程唐代科举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常科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宋代科举:确定殿试制度,皇帝直接控制科举;设置"别头试"和"锁院"制度,限制考官权利;建立弥封誊录制,防止考官舞弊;扩大与第名额;考试周期定为三年一次;每次考试分三个阶段:乡试-省试-殿试;确定了殿试之后的待遇.元代科举:明定三场〔乡试、省试都各考三场〕;确立了乡试、省试的具体日期;规定考试范围.明代科举:建立科举定式,确定每逢三年开开科考试,分为四级考试,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将八股文作为一种固定的考试文体;将学校教育纳入科举体系.清代科举:主要承袭明代,所不同的是,考试课业上增设了制科和翻译科;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21.评价科举制度〔1〕积极意义:①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②选士大权归中央政府;③相对保证官员素质;④思想统一于儒学;⑤相对客观公正;⑥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2〕消极意义:①束缚思想,阻碍学术发展;②影响学校教育,是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③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④科场舞弊带来虚伪性.22.北宋三次兴学与其共同目的〔1〕三次兴学:①庆历兴学:普遍设立地方学校;改革科举考试;创建太学.②熙宁兴学: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③崇宁兴学: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新建辟雍,发展太学;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2〕共同目的:改革科举制度23.三舍法和分斋教学法〔1〕三舍法:是王安石创立的太学内部的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它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在一定年限和条件下,外舍生可以升入内舍,内舍生可以升入上舍.上舍生考试分上中下三等,名列上等者可以直接授以官职.〔2〕分斋教学法:胡瑗在苏湖两地进行教学时,改变当地崇尚辞赋的学风,而重经义和实务,在学中舍经义斋和治世斋,根据学生专长和爱好分斋而教.24.积分法和分斋等第法<1>积分法: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它始行于宋朝太学,至元朝国子学趋于完善."积分法"注重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故具有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的积极作用.<2>分斋等第法:是元代国子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它将国子学分为下中上三个等级六个斋舍,学生按程度分别进入六个斋舍学习不同的内容,依据其学业成绩和品德行为,依次递升的方法.25.监生历事制度是明朝国子寺的一项教育实习制度,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此制是明洪武五年为满足当时管理不足的需要创立的,规定凡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入吏部备案待选,仍令历事,遇到官缺,依次录用;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还送国子监读书.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26.明朝官学特点〔1〕最为最高学府的国子监有许多新发展,例如放松学生入学资格的限制,创立监生历事制度等等;〔2〕地方官学得到空前发展.明朝地方学校的普与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朝代;〔3〕社学制度更趋完善.明朝在全国广泛设立舍学,并在学习内容、教学活动等方面形成较完善的制度;〔4〕形成从地方到中央相衔接的学制系统.形成社学-府、州、县学-国子监三级相衔接的学校教育体系.27.先秦私学的特点〔1〕私学是教育团体,也是政治和学术的派别;〔2〕未形成制度;〔3〕各家私学均有自己的特色;〔4〕关注教育的政治功能.28.书院〔全部〕产生原因和教学特点〔1〕书院产生原因:①官学衰落,世人失学;②书籍集聚和传播;③私人讲学的传统;④佛教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 〔2〕教学特点:①教学与研究相结合;②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③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④学生以个人钻研为主;⑤师生关系融洽.29.白鹿洞书院揭示<1>《白鹿洞书院揭示》与其历史意义:书院教育发展史上一个系统化的纲领性学规,不仅对当时与以后的书院教育,而且对于官学教育都产生过重大影响.<2>内容:①"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②"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③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改过迁善"〕④处世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⑤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30.东林书院的性质和历史贡献性质:历史贡献:东林书院既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同时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无论是在明朝,还是在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上,东林书院都具有其特殊的地位.31.论述儒学发展历程〔简述〕原始儒学——孔学:孔学奠基〔人道、民本、尚贤〕;教育与政治〔经世致用〕.汉唐经学——董学:神学化〔君权神授;性三品;三纲五常〕,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我注六经.宋明理学——朱子学:理学化〔东亚文化圈,明朝以后的主流意识形态〕,六经注我.清代实学——实体达用之学〔远离虚无寂寞〕;实理、实心、实气;经世、科技、启蒙、考据32.朱熹的道德教育原则与方法道德教育原则:〔1〕禁于未发:"遏人欲于将萌";〔2〕循序渐进:"下学而上达";〔3〕知行并重:知行相须,知先行后;道德教育方法:〔1〕立志:"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1〕居敬:"敬子功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3〕存养:"存心养性";〔4〕省察:"一日三省吾身"是"为学之本";〔5〕力行:"夫学问岂以他求,不过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33.朱子读书法的教育作用〔1〕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2〕评价:朱熹的读书法是他自己长期学习经验以与对前人读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研究的成果,其中不乏合理的内容,如"循序渐进"包含的量力性和打好基础的思想,"熟读精思"包含的重视思考的思想,"虚心涵泳"包含的客观揣摩的思想,"切己体察"包含的身体力行的思想,"着紧用力"包含的积极奋发的思想,"居敬持志"包含的精神专一,持之以恒的思想等,都是在读书治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曾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在今天对我们也仍有借鉴作用.〔积极〕但是,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其一,朱熹所提倡读的书,主要是宣传封建伦理道德的"圣贤之书";其二他的读书法主要是强调如何学习书本知识,而未曾注意到与实际知识之间的联系.〔消极〕34.王阳明的教学原则与方法〔知行合一观〕"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提倡知行合一,纠正知先行后;从而端正人们的行为,防止一念之恶,防患于未然.35.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教学原则与内容教学原则:〔1〕顺应儿童的性情:适应儿童的个性特点;〔2〕量力施教:适应儿童的年龄与接受能力;〔3〕留有余地:"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4〕以德为主,德智体美协调培养;〔5〕分班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群育思想;教育内容:〔1〕诱之歌诗:利用文学、音乐来抒发与陶冶儿童的情感与思想;〔2〕导之习礼:利用学习与践履封建礼仪来养成修养和训练身体;〔3〕讽之读书:通过读书来增进知识与涵养德性与志趣.36.比较朱子理学和陆王心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简史”教学大纲谢兰荣何士南丁编写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是教育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是教育科学大厦的重要基础理论。
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自古以来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总结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和经验,探索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外教育简史”作为一门课,是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各专业学生申请“教育学二学位”设立的,是未来准备做教师的学生应该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
二、课程目标使学生比较全面、简要地了解中外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外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中外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能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中外教育发展演变的史实和线索,形成具有历史感的教育眼界,以及从历史的角度比较分析研究教育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1、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外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形成教育发展的历史观。
2、使学生基本掌握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对教育发展的成败得失能作出比较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3、使学生基本掌握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学会运用历史和现实结合的方法,分析古今中外产生的各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思潮以及对今天教育发展的影响。
三、课程内容确定原则1、系统完整与重点突出所谓“系统完整”指的是,教育史的基本线索清楚,教育重大事件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有比较全面的交代分析。
所谓“重点突出”指的是,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不可能对教育发展的所有问题、所有事件都做详细解说,在保证基本线索清楚的前提下,重点分析对中外教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事件。
2、古今中外与厚今薄古为了使学生对中外教育的发展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课程内容坚持古今中外兼顾的原则,古今中外教育内容大体平衡,在此基础上,更多的注重近现代教育发展的阐述,近现代教育内容占的分量相对较大。
根据以上两个原则,中外教育史的内容上限为中外教育的起源,下限为20世纪50年代的教育。
为了让学生在校期间,能有机会更多地了解外国教育的情况,外国教育史可以下限到20世纪末。
中国20世纪下半叶的情况,将在“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教育改革”等课程中涉及。
四、课程实施与考核“中外教育简史”安排在第三学期(即第一个小学期)进行,计划课时为70课时,其中讲授50课时,自学20课时。
考核方式为平时学习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结合。
目录上编中国教育简史第一章原始公社到夏、商、周时期的教育(1课时)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原始公社时期教育第二节学校教育的产生第三节西周时期的教育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4课时)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变革第二节孔子教育思想第三节孟子、荀子教育思想第四节墨子教育思想第五节《学记》中的教育思想第三章秦汉到隋唐时期的教育(3课时)第一节汉唐时期的文教政策第二节汉唐时期的教育制度第三节汉唐时期的选士制度第四节韩愈的教育思想第四章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4课时)第一节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政策第二节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第三节宋元明清时期的书院第四节朱熹的教育思想第五节颜元的教育思想第五章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时期的教育(1课时)第一节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教育主张第二节太平天国教育改革第六章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时期的教育(4课时)第一节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第二节教会教育第三节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教育改革第七章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4课时)第一节清末新教育制度的确立第二节“庚款兴学”运动第三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第四节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第五节蔡元培教育思想第八章“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时期的教育(4课时)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第二节国民党政府统治区的教育第三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第四节扬贤江的教育理论第五节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第六节资产阶级教育家的教育实验下编外国教育简史第一章古希腊、罗马的教育(3课时)第一节古希腊、罗马的教育制度第二节古希腊、罗马的教育思想第二章西欧封建社会教育(2课时)第一节中世纪的教育第二节文艺复兴的教育第三节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三章外国近代教育思想(6课时)第一节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第二节卢梭的教育思想第三节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第四节斯宾塞的教育思想第四章外国近代教育制度(6课时)第一节英国的教育制度第二节法国的教育制度第三节德国的教育制度第四节美国的教育制度第五节日本的教育制度第五章20世纪上半期外国教育改革(3课时)第一节欧洲新教育运动第二节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第六章20世纪下半期西方教育思想流派(2课时)第一节要素主义教育第二节改造主义教育第三节结构主义教育第七章前苏联的教育(3课时)第一节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第二节赞科夫的教育思想第三节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参考书目:1、王丙照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2、袁锐锷著《新编外国教育史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王凌皓主编《中外教育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教育部主编《中外教育简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5、刘德华主编《中外教育简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王丙照主编《中外教育史专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7、胡金平主编《中外教育史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上编中国教育简史第一章原始公社到夏、商、周时期的教育(1课时)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了解夏、商学校教育制度,掌握西周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教学方式与方法: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为: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原始公社时期教育一、教育的起源二、氏族公社教育内容与形式第二节学校教育的产生一、学校的萌芽与产生的条件二、夏商时期的学校教育第三节西周时期的教育一、西周的教育制度二、“六艺”教育评价要点:1、试述原始社会教育特点?2、西周教育制度是怎样的?3、“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有何历史影响?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4课时)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变革,重点掌握私学产生的原因以及孔子、墨子、《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教学方式与方法: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为: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变革一、士阶层的出现与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二、官学的衰落与私学的兴起第二节孔子教育思想一、孔子论教育作用二、孔子论教育对象与教育目的三、孔子的教学思想四、孔子的德育思想五、孔子论教师第三节孟子、荀子教育思想一、孟子的人性观与教育作用论二、孟子的德育思想三、荀子的人性观与教育作用论四、荀子的教学思想第四节墨子教育思想一、墨子论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二、墨子提出的教育内容的特色三、墨子提出的教育原则和方法第五节《学记》中的教育思想评价要点:1、私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历史贡献是什么?2、孔子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有哪些?3、墨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是什么?4、比较儒墨教育思想的异同?5、比较荀孟教育思想的异同?6、概述《学记》中的教育思想,评价《学记》的历史地位及历史影响?第三章秦汉到隋唐时期的教育(3课时)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秦汉到隋唐时期的教育政策,掌握汉唐学校教育制度以及韩愈的教育思想,重点掌握科举选拔制度。
教学方式与方法: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为:第一节汉唐时期的文教政策一、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二、唐代儒学为主、佛道为辅的文教政策第二节汉唐时期的教育制度一、汉代的教育制度二、唐代的教育制度第三节汉唐时期的选士制度一、汉代的察举制二、唐代的科举制第四节韩愈的教育思想一、《师说》中的教育思想二、识别与培养人才三、学习方法评价要点:1、评述汉唐文教政策?2、概述汉代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发展?3、概述隋唐学校教育制度体系及其学校教育发展的有特点?4、说明科举制及其对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影响?5、简要分析韩愈对教师的论述?第四章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4课时)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宋代以后教育政策的演变,掌握宋代兴学运动,以及宋元明清各类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重点掌握书院教育制度以及王安石、朱熹、颜元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教学方式与方法: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为:第一节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政策一、宋代的三次兴学运动二、元明清时期的文教政策第二节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一、宋代学校教育制度二、元代学校教育制度三、明清学校教育制度第三节宋元明清时期的书院一、书院产生的原因二、宋代著名书院及其特点三、元、明、清书院的发展变化第四节朱熹的教育思想一、朱熹论小学与大学教育二、朱熹提出的读书方法第五节王安石的教育思想一、王安石人才教育思想二、王安石提出的教育改革措施第六节颜元的教育思想一、对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二、“实学”教育思想评价要点:1、概述宋代三次兴学运动的改革措施?2、概述宋元明清主要学校的特点?3、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内容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4、朱熹是怎样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的?5、评述朱熹提出的“六大读书法”?6、宋代书院教育有什么特点?对当今教育改革有何启发意义?7、评述明清时期的文教政策?8、简述宋元明清蒙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9、明末清初对理学教育有那些方面的批判?10、“实学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第五章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时期的教育(1课时)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龚自珍、魏源的教育思想和太平天国的教育内容。
教学方式与方法: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第一节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教育主张一、鸦片战争前国际、国内的背景二、龚自珍、魏源的教育思想第二节太平天国教育一、太平天国的文教政策二、太平天国的教育改革评价要点:1、地主阶级改革派教育主张的基本点是什么?2、太平天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第六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4课时)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洋务教育及其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掌握洋务教育的实施——创办洋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教会教育、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教育运动;重点掌握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和《劝学篇》)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教学方式与方法: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第一节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一、洋务教育及其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二、洋务教育的实施——创办洋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三、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张之洞《劝学篇》四、评价洋务教育第二节教会教育一、早期教会教育二、教会教育的扩张第三节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教育一、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教育二、维新教育实践和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三、康有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评价要点:1、洋务学堂的特点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2、洋务留学教育的历史作用是什么?3、评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思想。
4、教会教育的性质和作用是什么?5、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有哪些?6、维新教育实践和百日维新中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7、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第七章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4课时)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活动和“庚款兴学”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