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机制的基本理论范式及其价值缺陷与治理

合集下载

国际制度研究:从旧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论文

国际制度研究:从旧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论文

国际制度研究:从旧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 论文关键字:理论主义制度国际历史政治研究组织社会学国际制[摘要] 国际制度研究在早期阶段具有形式或法律的制度主义的深刻印记,在研究方法上属于旧制度主义的范畴。

行为主义革命的发生和“国际机制”概念的提出为新制度主义取代旧制度主义创造了学术积累上的必要条件。

当前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新制度主义,即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

就解释行动的基本逻辑而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属于“预期结果逻辑”,社会学制度主义则属于“适当性逻辑”,但就历史观而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都认为历史总是有效率的,历史制度主义则将无效率的历史带入研究议程。

[关键词] 国际制度研究;旧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就人类生存的基本社会空间———由竞争性的民族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而言,国际制度(internatinal institu2tins) 的确立、扩展与强化无疑是20 世纪后半期最为引人注目的历史性变革之一。

作为对这一现实的回应,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国际制度日益成为国际关系理论与经验研究中的主要焦点,新制度主义( ne institutinal2is) 则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确立了分析范式的地位。

本文旨在通过一种跨学科的视野,阐明新制度主义进入国际关系研究的学科背景,概述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三种新制度主义范式,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三种范式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

一、国际制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国际关系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由于其早期拓荒者们“大多局限于威尔逊的国际政治观”,[1 ] ( P215) 这一学科在幼年时期具有鲜明的乌托邦性质。

在著名的“十四点方案”中,威尔逊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设想,希冀通过这样一个国际制度来维护和保卫世界和平。

在“十四点方案”的影响下,国际制度从国际关系学科诞生之时起就在其研究议程中占有重要位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威尔逊理想主义以致命打击,但人们对国际制度的关切并没有因此而趋于消弭。

大学国际关系理论与治理模式

大学国际关系理论与治理模式

大学国际关系理论与治理模式一、引言大学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以及相关治理模式是当前国际关系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将围绕大学国际关系理论的定义、演变和主要流派,以及实践中的治理模式等方面展开讨论,并探索其对国际关系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二、大学国际关系理论的定义与演变1. 定义大学国际关系理论是指对国际社会中的国家行为、国际组织以及国际制度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学科体系。

其研究内容包括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律等多个领域,旨在解释国际关系的本质、法则和规律。

2. 演变历程大学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以国际关系研究为主的学术机构的成立,如1920年成立的史密斯国际关系学院。

后来,随着世界战争的爆发和国际形势的动荡变化,国际关系理论也经历了多次演变。

从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到后现实主义等,各种理论流派的兴起与较量为大学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三、大学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1. 古典现实主义古典现实主义是大学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重要流派,它主张国际关系是以国家利益和国际权力为核心的竞争与冲突的体现。

其中,理论家们普遍关注国家之间的安全困境,以及国家在追求自身利益时所采取的现实政策。

2. 新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改进和发展,它认为国家的安全和利益是国际关系的核心,但也承认了其他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新现实主义追求理性、客观地分析国际关系,并通过对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国际组织的参与来维护国家利益。

3. 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是大学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又一主要流派,它强调个体国家的自由与合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自由主义理论家认为通过国际合作与制度建设,可以实现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观,并提倡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的观念。

4. 后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批判和反思,它质疑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合理性,并试图从不同的视角来解读国际关系。

后现实主义强调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和话语权的不平等,以及对历史、文化和语境的综合考量。

一、现实主义理论范式

一、现实主义理论范式

一、现实主义理论范式:1.物质主义的本体论materialism哲学上强调知识可以经由感官、经验得自现实的自然世界。

政治上强调现实而不是义务,×道德伦理、发动舆论、尊重国际法→世界和平(!安全)√理性、精明、谨慎地面对现实,反对狂热和意识形态2.权力至上,国家利益至上(寻求对其他国家在思想和行为上的控制)新现实主义大师吉尔平:※地理、资源、工业、战备、人口(国家的本质:垄断暴力)早期现实主义大师卡尔:※军事和经济力量传统现实主义者摩根索:※主权(意味着平等)3.物质→权力→主权→平等→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国家主权意味着各国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存在超越国家之上的中央权力。

国际社会:水平的、无政府的国内社会:垂直的、有政府的4. 如何保证国际社会在无政府状态下正常运转?→有限国家理性①有限的②基于生存欲望而非自私自利③大多数国家都是理性的5.国际社会→结构(新)现实主义者沃尔兹:国际结构视角:×个人、政治家,×国家层面,√国际层面结构关系:实力关系(国际结构)、功能关系(人体结构)系统论:×单元的简单相加结构的三个内涵:(无政府状态下,单个国家之间实力对比的状态)(1)国际体系的排列原则(无政府的:暴力冲突难以根除)(2)体系单元的功能分化(单个国家之间:功能相似)(3)体系单元间的实力分配(实力对比:决定国际事件结果的因素)6.国际结构:单极、两极、多极,三种结构稳定论国际结构相对稳定:无政府状态难以改变、国家实力对比变化的缓慢(1)多极结构稳定论:优点:联盟具有灵活性势力均衡缺点:灵活性必须随时存在,敌我状态不能稳定需要一个强大的平衡者需要充分的信息大国数目多,利益关系复杂,误解误判↑E.g 19世纪欧洲均势:最强大的英国愿意推行“均势”政策1815-1914 总体保持稳定,但最后导致的结果却是一战(2)两极结构稳定论(↑沃尔兹):优点:两个大国相互制约优于单极主导沟通方便,利益清楚维持体系稳定是两个大国共同利益缺点:冷战期间两极格局受核威慑制约古希腊地区内部两极格局,受外部影响(3)单极结构稳定论:先进工业部门产值达到世界一半以上,军力达到世界一半以上无论多强大也难以控制世界;可以控制或破坏世界稳定;引发其他地区性冲突和战争。

全球治理体系知识点总结

全球治理体系知识点总结

全球治理体系知识点总结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和国际互联互通已成为主要趋势,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变得愈发紧密和必要。

为了应对全球性挑战和问题,建立相应的全球治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全球治理体系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各种国际组织、国家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通过协商、合作和协调形成的一套体系,用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和进行全球性事务的管理和治理。

下面将对全球治理体系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国际关系与国际组织1. 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国际关系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体系,是由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领域的相互关系构成的。

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包括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构成主义等。

现实主义强调国家利益至上,主张国家间的竞争和战略决策;而自由主义则强调合作和多边主义,主张通过国际组织和规则来解决国际问题。

2. 国际组织的种类和作用国际组织是指由多个国家或地区共同组成,旨在解决共同问题或实现共同目标的组织。

国际组织的种类包括政府间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如红十字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组织的作用包括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保护人权和环境、协调国际合作等。

二、全球治理的机制和实践1. 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联合国是全球最重要的政府间组织之一,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纽约。

联合国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保护人权和环境等为宗旨,具有独特的全球治理地位和影响力。

联合国下设许多专门机构,如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这些机构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国际金融体系国际金融体系是全球经济体系的核心,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协调和监督国际货币汇率和国际支付的组织,主要任务包括监督国际金融体系、协助国家解决国际金融危机等。

世界银行则致力于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支持贫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改革。

3. 全球环境治理全球环境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领域之一,包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环境大会、全球环境基金等国际组织和机制。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资料(全)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资料(全)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资料(全)1.范式(库恩paradigm):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 提出并在《科学⾰命的结构》中系统阐述的,它指的是⼀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

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为⽅式。

范式就是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般框架和视⾓,它的字⾯意思就是“看事情的出发点”,它提供了观察⽣活的⽅式和关于真实本质特性的⼀些假设。

2.理论:理论是⼈们建构出来⽤以⼀般性的解释⾃然和社会⽣活的特定⽅⾯的系统化的关联性陈述。

接近科学的学说是科学的,反之则是违背科学的或者说伪科学;任何⾃然科学的产⽣,源⾃对⾃然现象观察。

⼈类借由观察实际存在的现象或逻辑推论,⽽得到某种学说。

任何学说在未经社会实践或科学试验证明以前,只能属于假说。

如果假说能借由⼤量可重现的观察与实验⽽验证,并为众多科学家认定,这项假说就可被称为理论。

3.国际关系:国际关系是政治学的⼀个分⽀,研究国际社会之间的外交事务和关系,如国家、政府国际组织、⾮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

国际关系既是学术的领域,也是公共政策的领域。

简⽽⾔之,国际关系是指⼈们超越国家界限建⽴起来的⼀种特殊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等关系。

4.本体论:“本体”是唯⼀能够独⽴存在的“是者”,其它各种“所是”都是依附于本体才能成⽴。

“传统本体论”是关于本体和由“本体”所衍⽣出来的其它“是者”及其“所以为是”的学说,这种学说是纯粹理念性的、未经证实也⽆需证实的形⽽上学理论,与实证理论和实体理论截然不同。

“现代本体论”的内容有所简化,被当成关于⼀般的事物及其性质的⼀门学问,是关于⼀切实在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或研究。

5.实证主义认识论:探讨认识本质,起源,和范围的⼀门哲学分⽀。

主要原则为:关于科学理论的客观实证与演绎逻辑原则统⼀的逻辑主义观点;只有经验可以证实或证伪或定义为真的命题才是科学命题的实证原则;观察的相对客观性即可以独⽴于理论的认识论假定;建⽴事物之间因果关系并试图发现可观察现象之间超越时间界限关系的因果理论6.⼗四点⽅案:1918年1⽉8⽇,当第⼀次世界⼤战快结束时,威尔逊总统提出⼗四点,认为这是促进世界和平的「唯⼀可⾏」的计划。

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的理论思考

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的理论思考

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的理论思考现代时代的国际关系理论对于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的研究非常重要。

国际秩序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所形成的一种有序状态,而全球治理则是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规则制定和管理。

本文将深入探讨国际关系理论对于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的影响和理论思考。

一、现实主义与国际秩序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派,其强调国际关系中的实力和国家利益。

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国际秩序是由实力对比和权力博弈所决定的。

国际社会中强大的国家将会调整国际秩序以符合自身利益,这使得国际秩序常常是动态变化的。

例如,二战后的国际秩序是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博弈所塑造的,而苏联解体后的秩序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因此,现实主义强调国际秩序的不稳定性和暂时性。

二、自由主义与全球治理自由主义是另一种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派别,其强调国际合作、多边主义和规则制定。

自由主义者认为全球治理需要建立在规则和机构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和协商来解决国际问题。

例如,联合国就是一个旨在促进全球治理的重要机构,它通过建立国际法和协议来维护国际秩序。

此外,国际经济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也是全球治理的重要机构,通过制定贸易规则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自由主义者认为,只有通过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建立稳定和可持续的全球治理体系。

三、建构主义与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的建构建构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另一重要派别,其强调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是通过国际行为者和其对于世界的认识所建构的。

建构主义者认为,意识形态、历史经验和人类价值观念都对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国际社会中的人权倡导者和民主主义推动者通过他们的行动,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人权保护和民主化进程。

因此,建构主义者认为,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是经由国际行为者的交互作用和社会建构过程所形成的。

四、后现实主义与全球治理的批判后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派,其对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持有批判态度。

试析国际体系结构转型:理论范式、特点与趋势(现代国际关系修订稿)

试析国际体系结构转型:理论范式、特点与趋势(现代国际关系修订稿)

试析国际体系结构转型:范式界定、特点与趋势江西元【内容提要】当前,构成现行国际体系的许多要素或已消失,或正处于消失、转变的过程之中。

国际体系各个层面、领域呈现出明显的动荡不定状态。

国际体系结构处于一种“复合状态”之中,多种国际政治文化、国家关系互动模式、国际行为逻辑和发展趋势在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国家间同时存在与发展。

国际体系结构转型最重要特征就在于这种“复合状态”的普遍存在。

国际体系结构日益复杂化有利于体系宏观结构朝进步的方向发生变化,并对微观权力转移产生越来越大的和平压力。

二战后国际体系微观权力结构出现重要的和平转变表明,传统现实主义战略思维及其遵循的行为逻辑,已不足以充分解释和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国际环境。

【关键词】国际体系结构转型理论范式【作者介绍】江西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战略室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美国外交、中国对外战略、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等。

当前国际体系进入了一个结构重组的动荡时期,围绕未来国际体系发展方向,各种国际力量之间正在展开激烈的“硬”、“软”较量。

正确把握当代国际体系发展趋势及其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有助于廓清当前国家间关系中出现的各种新的纷争与合作,判明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美国代表的国际体系主导国和中国代表的新兴大国能否实现“双赢”等重要战略性问题。

一、国际体系结构转型范式界定及其意义当前,围绕国际体系本质属性、基本结构及世界主要大国间关系互动模式等,国际关系学界正展开一场学理思辨与政治哲学及战略思维相结合的论争。

这场学术论争的核心问题,一是国际体系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是现实主义的体系,还是一个复杂的多样性的体系?什么样的权力结构最适合于保持国际体系的稳定与世界和平?二是在国际格局中出现美国“一超独大”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的日益崛起将对国际体系结构及其变化造成多大程度的影响?面对这些全局性的战略问题,不同国家持不同立场、运用不同分析方法的学人,得出的结论很难一致,存在种种尖锐对立的观点和看法十分自然。

国际机制理论范文

国际机制理论范文

国际机制理论范文国际机制理论是一种研究国际事务的理论体系,旨在解释国际关系中的行为、冲突和合作,并为国际社会提供一种有效的规范和管理国际事务的途径。

本文将分别从国际机制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国际机制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对国际事务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国际机制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这两种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

现实主义强调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利益和权力竞争,认为国际秩序是由强权国家主导的。

而自由主义则强调国际合作和制度化,主张通过国际机构和规则来促进国际和平与发展。

国际机制理论继承了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优点,旨在解决两者在国际合作和制度建设方面的不足。

国际机制理论的发展可以归功于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事件,如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紧张局势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其次,国际机制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核心内容。

第一,国际机制理论认为国际社会是一个协作合作的系统,国家在面对共同问题时可以通过建立国际机制来解决。

例如,国际组织和条约等国际机制的建立可以帮助国家在国际冲突中寻求和平解决方式。

第二,国际机制理论认为国际机制的效力来自于它们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只有在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和遵守下,国际机制才能发挥作用。

例如,联合国作为一个具有普遍性合法性的国际机构,通过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人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努力,成为国际事务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第三,国际机制理论强调国际机制的建设应该是逐步发展的,需要各国通过协商和合作来达成共识。

例如,国际贸易体制的建立就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各国在一系列谈判和协商后达成共识并逐步减少贸易壁垒。

第四,国际机制理论认为国际机制的建设应该是世界多极化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应该参与其中。

例如,国际金融机构应该充分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和利益,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最后,国际机制理论对国际事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国际机制理论为国际事务提供了一种制度性的解决途径,帮助解决了一些国际冲突和合作难题。

国际制度设计中的规范与理性

国际制度设计中的规范与理性

国际制度设计中的规范与理性2019-10-16摘要国际制度设计⽇益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项重要的议事⽇程和研究议程。

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理性主义的研究范式之内,忽视了社会规范因素在国际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作⽤。

本⽂借鉴组织社会学中新制度学派的理论,探讨了规范在国际制度设计中的作⽤,指出强意义合法性机制与弱意义合法性机制是国际制度设计中规范与理性相互作⽤的两种形式。

强意义合法性机制是指构成性规范通过塑造⾏为体的思维⽅式和社会⾝份,进⽽成为国际制度设计中⾏为体⽆需考虑就加以接受的“理性神话”。

弱意义合法性机制是指限制性规范通过影响⾏为体利益计算的⽅式作⽤于国际制度设计的过程,⾏为体出于对声誉和责任⽅⾯的考虑,会限制⼀些纯粹出于物质利益追求的国际制度设计⾏为。

关键词国际制度设计规范理性强意义合法性机制弱意义合法性机制中图分类号:D80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5-4812(2008)04-0053-59⼀、引⾔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国际制度设计(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Design)成为⼀项⽇益重要的议事⽇程和研究议程。

从议事⽇程的⾓度来说,当今世界⽇益成为⼀个“制度化”的世界,各种国际⾏为主体竭尽全⼒地参与到国际制度设计的进程中去,以增强⾃⾝的影响⼒和最⼤化地实现⾃⾝的利益。

[1] 从研究议程的⾓度来说,国际制度设计是国际制度研究中⼀个相对新颖也相对重要的研究领域。

莉莎•马丁(Lisa Martin)和贝思•西蒙斯(Beth Simmons)在总结国际制度研究时指出,国际制度研究经历了两个转变:⼀是从“对国际制度的描述”(Descriptive)向“对国际制度的分析”(Analytic)转变,⼆是从“国际制度是否重要”(Whether)向“国际制度如何重要”(How)转变。

[2]国际制度设计的研究在这两个转变中都处于前沿的位置。

“国际制度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应该如何设计”,这些问题本⾝就是分析性的。

国际制度的有效性_研究现状_路径方法与理论批评

国际制度的有效性_研究现状_路径方法与理论批评

国际政治经济评论国际制度的有效性:研究现状、路径方法与理论批评*王明国内容提要:国际制度有效性的研究是国际制度理论研究的基石。

过去近四十年来,在制度有效性研究方面,相关的理论建构及研究方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不过,制度有效性的因果关系、制度内生性、路径方法、遵约研究以及个案局限性方面的问题,限制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国际制度有效性揭示了理论命题的时代意义,这项研究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国际制度有效性研究现状路径方法理论批评国际制度理论是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范式与重要组成部分。

从国际制度理论研究阶段看,目前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制度有效性问题。

¹当前,国际制度已成为现实政治生活的普遍现象,国际制度不断扩散、拓展与深化。

º鉴于该项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有学者指出:/有效性问题已成为制度研究者及实践者关注的中心。

0»*¹º»笔者感谢5欧洲研究6匿名专家的评审意见,感谢美国俄勒冈大学罗纳德#米切尔(Ronald B.M itchell)教授提供的最新资料。

E van J.R i ngqu ist and Tati ana Kostad i nova,/E val uati ng the E ff ecti venes s of In ternati onal Environ-m ental Agree m en ts:The Case of the1985H elsi nk i P rot ocol0,Americ an Journal of P olitic a l S cience,Vo.l 49,No.1,2005,p.86.RandallW.Ston e,/Instit u tions,Po w er and In t erdep endence0,i n H elen V.M il n er and Andre w M oravcsi k eds.,P o w er,Interd e pe nd e nce,and N on-S t a t e Ac t ors in W orl d P olitics,Pri nceton:Pri nceton U-n i versit y Press,2009,p.31.Ron al d B.M it ch el,l/E valuati ng the Perfor m an ce of Env i ron m en tal I n stituti on s:W hat t o E val uate and H ow t o Eval uate It?0,i n O ran R.Young,Lesli e A.K i ng and H ei ke Schroeder eds.,In stit u tions and Env i ronm e n t a l Change:P ri n ci pal F ind ing s,Application s,and Re se a rch F ron ti ers,Ca m bri dge,M ass.:M I T Press,2008,p.79.一 国际制度有效性的研究现状新制度主义理论是西方国际制度有效性研究的理论来源。

迈向公共管理范式的全球治理基于“问题—主体—机制”框架的分析

迈向公共管理范式的全球治理基于“问题—主体—机制”框架的分析

迈向公共管理范式的全球治理基于“问题—主体—机制”框架的分析一、概述全球治理的概念起源于国际政治理论研究领域,然而其远离现实问题的理论探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反思。

21世纪以来,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全球治理研究逐渐成为新趋势,但中国学界对此仍缺乏重视。

本文从公共管理研究的视角出发,构建了治理“问题—主体—机制”的分析框架。

通过将二战以后的全球治理实践活动归纳为全球治理旧范式,分析了过去二三十年世界变化所引发的治理问题和治理主体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传统治理机制的失灵与不足。

这反映了全球治理体系正经历着结构性的转变。

在全球治理新范式中,治理的问题、主体和机制及其关系都更为复杂,人们的世界认知观念也需要随之发生转变,因此急需一种新的研究议程。

1.1 背景介绍: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共管理挑战与机遇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公共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各国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如气候变化、跨境传染病、国际恐怖主义等,这些问题超越了单一国家或地区的边界,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协同应对。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以国家为单位的公共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全球治理的需求。

一方面,全球性问题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跨界性等特点,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全球治理也需要更加高效、透明和民主的机制,以确保全球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全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公共管理必须转向全球治理范式,以更加开放、包容和合作的姿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这种范式转变不仅意味着公共管理主体和机制的多元化、民主化,也意味着公共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创新。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基于“问题—主体—机制”框架的全球治理分析模型,以期为公共管理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在这个模型中,“问题”是全球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的是全球范围内需要共同应对的挑战“主体”是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包括各国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企业等“机制”是全球治理的规则和程序,包括国际法律、国际组织章程、国际协议等。

国际机制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三大理论流派的主张述评

国际机制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三大理论流派的主张述评

国际机制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三大理论流派的主张述评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国际社会的制度化进程在加速,国际机制在各国战略中的地位愈加突出。

从战略角度看,参与国际机制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中衡量一个国家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

本文就是以此为出发点,阐述了三大理论流派关于国际机制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的主张。

关键词:国际机制;三大理论;国际关系20世纪80、90年代,恰逢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论争的时代,国际机制理论应运而生,应时而发展。

作为一种边缘性的理论,其发展脉络必然是多元的。

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大理论范式均在国际机制理论上有自己的创见,从而形成了国际机制的三大理论流派。

一、新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的基本理论主张是: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中,国家是自私理性的行为体,受制于国际系统的结构,追求权力是国家的基本的行为模式,基于此新现实主义的国际机制理论被称为基于权力的机制理论。

其集中体现在霸权稳定论中,它认为,霸权国家建立了自己的霸权体系,并制定该体系的基本原则、规则、规范和决策程序,霸权国家的实力与威望是其他国家接受这些国际机制的重要前提;霸权国家利用这些制度维持霸权体系,最大限度地获得自己的利益;为了维持该体系,它愿意向体系内的其他国家提供公共物品,容忍“搭便车”行为;霸权国的衰落或急剧变化,则该体系的国际机制发生相应变化。

关于国际机制的作用,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机制只是一种从属变量,它基本上是权力分配的反应,而非达致和平的重要因素,它起到的不过是边缘性的作用。

二、新自由制度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是在挑战新现实主义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它承认了新现实主义的合理内核,即二者的理论前提十分相近甚至是一致的: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而活动于其中的主要行为体是民族国家;国家是统一、自私、理性的行为体;生存的压力是决定国家行为的决定性动因等等。

二者的区别在于,新自由主义制度认为国家之间同样需要且能够形成合作。

基欧汉关于国际机制的理论

基欧汉关于国际机制的理论

基欧汉关于国际机制的理论[摘要]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hane)作为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其最主要的思想理论可以概括为:复合相互依赖、国际制度、全球治理。

国际机制的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流派包括基于权力(power-based)、基于利益(interest-based)、基于知识(knowledge)的研究。

在对关于国际机制研究的20多年来,基欧汉对国际机制的研究是国际机制理论重要的一部分,本文旨在梳理基欧汉关于国际机制的理论,特别注重对国际机制理论的经济学方法的分析,试评判基欧汉关于国际机制理论的贡献和缺失,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基欧汉关于国际机制理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基欧汉;国际机制;合作罗伯特·基欧汉是国际关系主流理论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是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教授,担任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曾在哈佛大学、杜克大学任教,担任过《国际组织》杂志主编和国际研究协会和美国政治学学会主席。

他在批评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和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在1972年主编的《跨国关系与世界政治》一书中,他强调了跨国关系的重要性,开始挑战现实主义的国家中心主义。

1977年出版的《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他提出了“复合相互依赖”的概念,对国家在对外关系中追逐和积累权力,以武力为基础实施自助,国际关系注定是利益的冲突和权力的争夺这些现实主义的观点再一次提出严重挑战。

1984年其代表作《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出版,1989年論文集《国际制度与国家权力》出版。

该文集反映了自70年代以来基欧汉理论的发展,并且逐渐接受和保留了现实主义的一些观点。

《霸权之后》成为基欧汉最重要的著作,它的问世也是新自由制度主义学派确立的标志。

基欧汉关于机制的主要的观点都在本书中。

一、国际机制的概念“机制”(regime)一词是由约翰·鲁杰引入国际关系领域的。

至今为止关于这一词的概念还存在争议。

国际组织理论课堂笔记整理

国际组织理论课堂笔记整理

国际组织理论理想主义:缔造永久和平,主张建立超国家组织、法那么,维护和平。

例如威尔逊的“十四点原那么"主张建立国际联盟,但把美国的领导作用与国联结合,有其固有的局限性。

现实主义: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认为国际组织的制的世界是不理智的,主张用权利来维持。

例如卡尔对国联的批判,认为有其固有局限缺陷:表现:1、国际社会没有同等对待不同国家,具有双重标准。

2、国际社会难以看到国际道德的作用,看到的是大国间的权利和利益。

卡尔总结国际组织发挥作用要具备一定条件:1、共同道德标准,一视同仁,不能有双重标准。

2、共同利益的认同而不是单个利益,也就是组织的整体利益大于局部利益。

3、超国家的权力,即国际组织的权力大于成员国的权力。

国际组版的内涵1、国际组织是一种跨越国界的国际机构,强调跨越国界。

2、是由不同国家或其政府或不同国家的自然人或法人组成的机构,既可以为国家,也可以为自然人或法人。

3、具有较完整的结构体系。

4、它根据其组成分子间的协议而建立,基于组成分子的是其组成分子集体契约的结晶。

5、具有特定的目的和使命。

6、在国际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国际组织未来开展趋势呈现的特点1、数量方面,今后不会有大幅度的增加,会趋于重新的分化和组合。

2、其职权范围在逐步扩大。

1.其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足条件。

2.专门性国际组织区域性国际组织对国际世界的奉献也不可无视。

国际组板在国际格局中的作用和地位1、国际组根对国际格局的独特作用I、国际组织是多国机构,普遍认为其结局问题比拟对其有信任感,直接或间接成为国际力量的补充,2、国际组织有协调职能,他能协调国际关系,增进国家之间的协调与协作,为各国之间的交流提供场所和平台。

2、极少数地区性国际组织可构成国际格局的主角,以欧盟为例或者第L世界的东南亚国家联盟。

3、国际组织在格局对抗中充当国际格局主角的工具和制约力量。

国际组织受到新因素的制约I、国际组织受新的国家因素的制约,主要指大国的干预和控制,国际组织与其成员国相互制约的关系向更深层次开展。

国际机制理论分析论文

国际机制理论分析论文

国际机制理论分析论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际机制逐渐成为影响全球治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对国际机制理论的分析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国际机制理论是指对国际组织、规则以及协定等方面的研究,其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国际通行的规则、机制、体系和运行方式,总结经验,为未来国际合作提供参考。

国际机制理论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最早起源于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

20世纪初,科学家们对国际法、国际关系以及国际组织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而揭示了国际机制的一些基本原理。

例如,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之一,其机构设置和决策规则是由成员国协商、制定和实施的。

然而,国际机制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才真正开始形成。

当时,国际关系学科开始将重点从国家间的军事冲突转向了国际合作和安全、发展等领域。

这也推动了国际机制理论从国家视角转向全球视角的转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通过国际机制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成为了主要路径。

在这个背景下,理解和分析国际机制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国际机制理论角度来看,国际机制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制定国际规则和标准,二是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三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

为实现这些作用,国际机制需要具备三方面的能力:一是形成适应时代变化的机制和体系,二是开展必要的研究和调查工作,三是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协调。

其中,形成适应时代变化的机制和体系是国际机制工作最难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之间的关系和利益分布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国际机制需要及时适应这一变化趋势。

例如,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新冠疫情的爆发让各国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推动国际合作,提升全球应对公共卫生风险的能力。

只有时刻把握变化趋势,构建适应性强的机制体系,才能使国际机制具备有效性。

在国际机制的运作方面,开展必要的研究和调查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国际机制的构建需要准确把握现有的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关注新领域的出现和新问题的出现,为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浅析国际制度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浅析国际制度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浅析国际制度的有效性与局限性浅析国际制度的有效性与局限性摘要: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国际关系范式,国际制度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它是国际行为体之间为协调行动、实现共同利益而形成的系统安排,其完善是一个过程。

关键词:国际制度;有效性;局限性国际制度的产生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尽管有人认为体制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国际法的源头,即格劳秀斯的思想。

但该现象真正得到理论概括并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却是在20世纪70年代。

学者们对“制度”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本文主张将制度作广义的理解,即不但国际合作的初级形式是制度的表现,国际合作的高级形式也是制度的表现。

具体说来,国际制度有三种形式:(1)有着明确规定的规则和章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和国际红十字会;(2)国际机制,即政府之间协商同意和达成的、涉及某一问题领域的明确规则,如国际贸易体系、国际货币体系等;(3)国际惯例,指非明确规定的谅解,可以帮助国际行为体协调各自行为、达到期望值趋同的非正式制度,例如未以明文规定下来之前的外交豁免,非世界贸易组织国家之间相互给予的最惠国待遇等国际互给行为等。

一、国际制度的有效性由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和国家的理性特征,国际制度的建立是相对困难的,但是国际制度一旦建立起来,就能在国际关系中独立的发挥作用。

纵观人类历史,特别是现代国际关系发展过程,国际关系在促进国际合作,建立国际秩序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公共产品所包含的国际组织、行为原则与法律制度和协议等,使行为者的行为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模式得到了自身运转的方式与途径,尤其是具有暴力倾向的行为在“程序”的规约下得以化解。

公共产品提供了行为者互动的“公共空间”,即是国际关系的“缓冲区”。

新的公共产品的不断形成,代表着一系列新的规范和秩序的重塑,有利于国际关系的变革与改良及国际体系的转变。

其次,国际制度使国际协议更易于达成,改善信息的质量与数量,减少国际交易成本,使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国际领域以较少的支出得到较多的收益。

国际机制论

国际机制论

国际机制论国际机制论一、定义与沿革1、机制一词,源于拉丁文regiment,意指“规则、指导、指挥、管辖”。

2、西方国家关系理论学者对国际机制的三种最经典定义:⑴、斯蒂芬·克拉斯纳。

国际机制是指“在某一特定问题领域里组织和协调国际关系的原则、准则、规则和决策程序”。

⑵、唐纳德·柏契拉和雷蒙·霍普金斯。

国际机制就是“国际行为的机制化”。

⑶、.奥伦·扬。

国际机制是指国家间的多边协议,旨在协调某一问题领域的国际行为。

3、国际机制的三个要素:⑴、共同的国际行为模式。

⑵、协调国际间关系的原则、准则、规则和决策程序。

⑶、以及限制在某一特定的问题领域。

核心是“原则、准则、规则和决策程序”。

(原则是指“对事物的信念,因果关联和忠诚的行为”;准则是指“行为的标准、权利与义务”;规则是指“行为的具体准绳”;决策程序是指“作出和贯彻集体决定的主导实践”。

)4、斯蒂芬·克拉斯纳对原则和准则、规则和决策程序概念的区别分析:⑴、原则和准则体现机制的基本特征,同样的原则和准则可能会有许多与之相一致的规则和决策程序。

⑵、一旦出现关于国际问题的重大政治论争。

一般是更多地关系到机制的原则和准则,而较少涉及到规则和决策程序。

⑶、必须把机制的变化与机制内部或基于机制之间的变化区别开来。

5、国际机制的概念于1970年始用于政治经济分析。

6、斯蒂芬·克拉斯纳的《国际机制》,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国际机制的主要内容、基本特点和不同流派的观点,是集70年代至80年代初这方面研究成果之大成。

它强调国际机制旨在:⑴、改变国际利益的狭隘观念,主张以合作互利的长远利益代替争夺权力的眼前利益;⑵、国际机制并不意味主权的转移和放弃,而只强调各国的共同责任和采取一致行动;⑶、国际机制为国际关系角色同时提供机遇和限制。

二、基本观点1、战后,随着国际组织的发展,国际社会机制化(或叫国际组织化)日趋明显。

机制化要求国际社会成员国的行为受制于被普遍接受的准则、规则和惯例。

全球治理的理论困境

全球治理的理论困境

全球治理的理论困境吴畏自罗西诺(James N.Rosenau)和泽皮尔(Ernst-Otto Czempiel)在1992年引入国际治理概念(Rosenau & Czempiel,1992),全球治理正式破题。

随着国际关系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哲学等学科基于各自的方法论把全球治理作为自己的一个新的理论领域,全球治理的理论研究也就形成了碎片化的格局。

从目前关于全球治理的主要理论成果看,全球治理面临着三个主要的理论困境。

一、全球治理能否形成统一的理论形态如果假定统一的全球治理理论是可能的,那么首先要处理好全球治理的意义漂移问题,其次是如何去解决方法论分歧。

(一)全球治理的意义漂移霍弗伯思(Matthias Hofferberth)在国际关系研究范围内对全球治理进行了意义分类。

他根据主观需要的两个维度来界说全球治理的意义。

第一个维度是把全球治理的不同意义归结为“他们想要多少内容与何种方式”,如是,全球治理处于在分析视角和规范观念之间的混合状态。

第二个维度是把全球治理的不同意义归结为“假定它有多少内容”,这样,全球治理在被理解为一种新现象,一个新范式,或者一个新领域之间漂移。

全球治理为何会发生意义漂移?首先,这是源自治理所涉及全球对象本身的不确定性和流变性。

这里对不同领域学者所使用的三个概念略做分析。

首先是国际治理(international governance)概念。

国际在国家关系学当中通常是指国家之间,因此国际关系学者倾向于使用国际治理概念来重构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关系,所设定的国际治理主体通常是各种官方和非官方的国际机构和组织,以及各主权国家。

其次是跨国治理(transnational governance)概念,跨国通常是指超越国界,但不一定涉及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跨国治理的主体通常是具有内部严格组织结构、其行为不受国家主权约束的一些经济或法律机构。

由于在实践上它更重视活动范围的全球性,在理论上更注重说明方式的整体性,它有着比国际治理和跨国治理具有最大的问题域和包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霸权国的存在是世界秩序稳定的保证, 其在“ 解释国际机制的创立上 扮演着重要甚至关键的角色” 。该理论认为霸权和国际稳定之间有
以下几个楱 0 素: 要 国际体制、 国际原则 , 国际行为规则 , 运行过程。
国 际机制 作为一种的国际关系规范模式, 其价值不仅在于它 的系统
整合 陛, 更在于它在国际关系中的实践动态陛。
17 年罗伯特 ・ 97 基欧汉和约瑟夫 ・ 奈在《 权力与相互依赖 书中 ,
正式运用国际机制研究国际问题。关于国际机制概念的界定不同 理论流派对其界定g ae 同但最权威的定义应该是斯蒂芬 ・ 奈 rv l D・
新现实主 义注重权力的重要作用其基本理论主张是: 国际社会
处在无政府状态下 , 国家是 自私理性 的行为体, 由于安全 的稀缺性 , 追求权力是国家基本的行为模式。结构现实主义并不否认国际秩 序与国际机制的重要性 , 但是其对国际机制 的形成和作用有着完全
动态 的历史 的过程 , 需要不 断经历 时 间 和实 践 的检 验 。它 应包 含 它
吉尔平针对当时的国际现实, 提出了霸权与大国政策协调并存的理 论, 并强调多边管理与政策协调的价值。 明他的基本观点代表了霸权
稳定论的观点。霸权稳定理论起源于经济学家查尔斯 ・ 金德尔伯
格对 2 世纪 2 至 3 年代大萧条的分析。他指出: 0 0 o “ 要稳定世界经 济就需要稳定者—个稳定者。 霸权稳定论认为拥有压倒性实力的 ’
中我 们 必须 采 取 相 应 的 治 理 策 略 。 关键 词 : 际机 帑 ; 现 实主 义 ; 自由 主 义 ; 构 主 义 ; 值 缺 陷 国 l新 新 建 价
中图分类号 : l 9 1 C8 . O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0 9 4 5 (0 9O —0 5 一O 10 - 48 2 0 )3 2 2 3
国 机 的 本 论 式 其 值 陷 治 际 制 基 理 范 及 价 缺 与 理
● 张 业 源
( 湘潭大学 哲学与历史文化 学院, 湖南 湘潭 4 1 0 ) 1 1 5

要: 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 态并不等 同于国际社会无秩序 国际机 制作 为维护 国际秩序 的一种手段 对 国际 关系有 着举
不同的理解。米尔斯海默认为, 国际机制基本 匕皂 力分配的反映, 叔 而非达致和平的重要因素。它起到的不过是边缘性的作用。 嘲斯坦 利・ 霍夫曼强调 国际机制的重要性但也不能忽视权力因素。他撰 文指出: “ 现在需要的是寻求一种新的现实主义, 它既承认世界处于 无政府状态, 又努力通过各方面的合作和集体行动来改变现有的战 略, 以防止大动乱和战争。‘ 为权力而斗争 ’ 的现实主义已经不够了, 结合权力斗争和世界秩序的新现实主义必定出现。[然而罗伯特 ・ "] 6
着密切的因果关系。霸权国家从 自己的利益出发, 规定了一系列规 则, 而压倒性的实力与威望是国际社会接受这些机制的根本原 因。 为此霸权国愿意为体系中的其他 国家提供“ 公共产品”同时容忍盟 , 国“ 搭便车” 的行为。霸权国的衰落或急剧变化 , 会使该体系的国际
机制发生相应化。利特伯格认为 , 霸权稳定理论是‘ ‘ 基于权力的国际
阶层按特定的方式行动”L斯坦利 ・ 。3 3 霍夫曼则进一步认为“ 国际机
制要求对国家利益的狭隘观念进行变革以合作的互利的长期利益
代替争斗的冲突的短期利益国际机制并不意味着国家主权的转移 而是主张国家主权的国际汇合不是要求单方 面的责任和行动国际 机制所包括的准则和决策程序为国际关系角色同时提供限制和机 遇是解决t ̄ R = g现稳定和平的有效手段”L 。 4 以上是西方学者一些观点。总体来说 , 国际机制的创建是—个


国际机制棚念 的界定 源自理论其发展历程必然是纷繁复杂的。新现实主义、 新自由主义、 建构
主义等三大理论流派均在国际机制建构上提出自己的创见, 从而形
成 国际机制 的三大理 论范式 。
1新现 实主义理论 范式 .
国际机制理论是在研究 国际关系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 来的。2 世纪 7 年代国际机制的概念被引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 0 0
拉斯勒的定义: “ 特定领域里行为体愿望汇聚而成的一整套明示或默
示的原则、 规范、 规则和决策程序或有关国际关系特定问题领域的、 政府同意建立的有专门成套规则的制度”L罗伯特 ・ 。] 1 基欧汉和约瑟 夫・ 奈认为国际饥制是‘ ‘ —套指导性的安排” 包括“ 调整行为及控制
其结果的规章、 准则和程序的网络。 赫德利 ・ ] 布尔从另一角度将 国际机制理解为“ 一般性强制原则它要求或授权个人或群体的特定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a o I e M础 mm l fn r n A r uuAU i rt S i c ne di ) gi h r n esy a dSi c E i n c v i( e t o
20 年第 3期( l 卷 09 第 l
总第 4 5期)
No 3 2 0 ( L1 S m 5 . 0 9 V0 1 u Na 4 )
二、 国际机制的基本理论范式
2 世纪八九十q4 正值新现实主义和新 自由主义、 眭主义与 0 - ̄ " 理 建构主义的论战时期国际机制理论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实用性的
* 收稿 日期 :0 9 0 — 1 20- 2 5 作者简介 : 张业源 ( 95 , 土家族 )湖南石门县人, 1 8 一) 男( ,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国际关 系理论 。
足轻重的影响。对 于国际机 制的基本研 究范式新现 实主 义学派 、 自由主 义学派和建构 主义学派在价值观 上存 在分歧。 新 现实主 义者注重权力关 系研 究 , 自由主义者侧 重于研 究国际合作 , 新 而建构主义者重点在 于认知认 同研 究。但是所有这 些都不 能为 国际机制的建构提供最全 面的理价值 支持 , 国际机制理论还存在 着一些价值缺 陷 , 其 在建构 国际机制 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