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上三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语文七年级上册《三峡》教学设计(通用)(共五篇)

语文七年级上册《三峡》教学设计(通用)(共五篇)

语文七年级上册《三峡》教学设计(通用)(共五篇)第一篇:语文七年级上册《三峡》教学设计(通用)语文七年级上册《三峡》教学设计(通用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七年级上册《三峡》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峡》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学习古人叙事抒情的方法;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4、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要求学生对三峡有些了解;2、收集有关长江或三峡的诗句。

教师准备:1、网上搜集有关三峡的图片,各个角度的精选一副;2、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诗句。

三、教学过程1、导入:认识作者郦道元,是在《中国石拱桥》,它提到了《水经注》,回忆书的内容,《水经注》是记叙我国江河分布的专著,提到我国的江河,长江与黄河最具代表性,关于黄河的诗句我们学了不少,那么关于长江呢?(师生共同吟诵有关长江的诗句)2、长江确实壮美,尤以三峡为甚,让我们目睹一下三峡的美景。

(多媒体展示三峡的美景)三峡指上游自重庆白帝城至湖北宜昌之间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都说瞿塘雄、巫峡绚、西陵险,下面的几句诗各是写哪个峡的?是否验证古人的说法?多媒体展示:有关三峡的诗句。

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⑵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⑶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⑷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⑸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⑺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注:此设计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三峡的特征,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三峡(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1

三峡(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1

三峡(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型:诵读理解课教学目标:1、熟练诵读课文,理解句子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欣赏三峡的壮丽风光。

3、体会简练、生动的语言。

4、动静结合,有张有弛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欣赏三峡的壮丽风光。

教学难点:动静结合,有张有弛的写法。

课前准备:诵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节奏中。

教学设想:一、反复诵读,文言文最大的教学难点在于阅读,因为不理解文章的意思,所以在阅读时,会出现字词、句读方面的错误。

(指导朗读,着重指出应注意的地方。

)二、创设氛围,让学生自己动手扫除文字障碍,理解字意、词义,可通过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共同学习。

塑造一种积极探究的氛围。

三、体验感悟,通过课件展示三峡的壮丽风光,欣赏同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课外拓展,欣赏同类文章,改写课文,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整体主导“学习课本——走出课本——回到课本”的教学思想。

课时安排:三课时学习过程:诵读欣赏拓展应用一、导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

”说出这句诗描写的景象,它是哪位诗人的作品?你知道全诗内容吗?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写的一篇写景散文《三峡》。

出示作者及《水经注》简介。

学习第一阶段:诵读一、快速默读,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出示:生字生词请同学们观看默记。

)二、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方法(注意句读、句子语速、读出感情)三、学生练习朗读,作出相应评价。

四、将课文读熟的同时,读出感情。

大体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第二阶段:理解欣赏一、复习上节内容,检查朗读,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二、小组讨论交流,将文言文变成现代文,教师巡回指导。

三、疏通文意,掌握文章内容。

四、出示三峡图片,配合自己的理解,欣赏三峡风光。

写感受。

学习第三阶段:欣赏拓展应用一、回顾上节内容二、在上节课基础上锤炼句子语言。

请同学们找出喜欢的句子并做相应评价,教师小结。

三峡(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三峡(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三峡(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预习提示1、了解作者,搜集《水经注》的有关资料。

2、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搜集有关资料,疏通文意。

4、整体感知,把握结构。

5、研读课文,赏析文中美景,体会作者感情。

6、学习本文的写景方法。

7、拓展延伸,搜集有关今日三峡的资料。

8、熟读成诵,积累名句。

教学目标1、节奏分明的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当堂背诵。

2、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3、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

教学重难点1、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2、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

教学时数: 2课时课堂展示(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激趣导入: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中国第一大河是?(生:长江)浩瀚的长江水流湍急,危崖壁立,景色最为壮观的风光当属哪里?(生:三峡)今天,我们一起随着北魏时期的郦道元走近1500年前的三峡。

2、学生展示作者及《水经注》有关资料。

3、学生展示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把握字音、语调、语速、感情。

重点字音:略无阙处重峦叠嶂曦月素湍飞漱属引哀转重点句节奏: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期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

4、学生展示疏通文意教给译文的方法:一、加字扩展法例:朝发白帝二、补充省略法例:清荣峻茂。

三、调整词序法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释重点词:叠嶂阙沿溯奔漱良湍释重点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二课时5、学生展示把握结构第一部分(1):总写三峡的地貌特征。

第二部分(2-4):以夏、春冬、秋为序描写了三峡的四季景色。

6、学生展示(1)三峡的地貌特征:“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连绵不断(2)重峦叠嶂,阴天蔽日——高耸入云问题:最后一句和本段文字有什么关系?生:亭午、夜分才能见到日月,侧面烘托三峡地貌:连绵不断,高耸入云。

欣赏三峡山景图师解说词:眼前这连绵不绝的群山,耸入云天的峰峦,雄奇险峻,苍天一线,真可谓“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也更让我们不得不惊叹郦道元的生花妙笔。

《三峡》教案

《三峡》教案

《三峡》教案《三峡》教学设计篇一一、内容简介《三峡》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里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写了三峡四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语言精练,思路清晰。

朗读起来朗朗上口。

二、学情分析由于本文是用文言形式写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教师在设计本堂课时既顾及到文言文的特点,又兼顾到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

根据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独立理解基本内容。

作为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本文很有特色,应引导学生学习其中描写景物的方法,可这对学生的水平来说尚是个难点,需教师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的创造空间,将其情境化,问题化,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三、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背诵优秀诗文80篇”的理论指导下,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1、学生能理解文意,积累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3、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文章的朗读、体味,也可采取自主、合作的方式使学生逐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多媒体六、教学步骤(一)谈话启发,导入新课【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新课。

师:课前我让你们查一下峡的含义?查了,那么从字面上看到左边是山,右边是夹。

那么它的含义是什么?两山夹水的地方,如果我们欣赏峡,不仅要品它的山,还要读它的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三峡是怎样的一番景色。

(二)出示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词含义,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味语言的精妙。

3、掌握方法,轻松背诵。

《三峡》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三峡》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三峡》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

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

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

(1课时)二、教学要求:1、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酌情。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三、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自读自悟、观、读、想、写四结合。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课件《三峡风光》或教学图片。

七、教学程序: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2、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

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圈。

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提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谈收获。

(2)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谈,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再读,深入理解。

1、提出要求:读全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采用"小先生"讲课法:小组代表到台前汇报自学成果,其他学生补充,评比朗读情况。

教师适时点拨,出示课件。

学生发言可抓住以下要点:(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

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

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

《三峡》教案4篇

《三峡》教案4篇

《三峡》教案4篇《三峡》教案篇1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义,感知课文内容。

(重点)2.掌握景物的特点和描写方法,把握作者的情感。

(重难点)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培养语感;自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三峡的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

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疏通字词1.走近作者及作品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出生于官宦世家,曾任御史中尉、河南尹等职。

他是一位奇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涉猎天文地理等广泛领域,所撰《水经注》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

《三峡》便是其中的一篇,是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性散文。

22.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3.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郦(lì)阙(quē)溯(sù)(yǎn)属(zhǔ)4.指名朗读。

5.听录音,从整体把握课文。

6.教师点拨。

(1)通假字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2)一词多义①自:A.自三峡七百里中(于。

这里是“在”的意思)B.自非亭午夜分(如果)②绝:A.沿溯阻绝(断)B.绝多生怪柏(极)C.哀转久绝(消失)7.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分析写法提问1: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写三峡的美?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分别做好记号。

在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字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

明确:山和水。

写山的关键字词:连、无阙、重、叠、隐、蔽。

《三峡》 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三峡》 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三峡》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三峡》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三峡》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一、课堂目标:1. 了解三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知识。

2.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懂得如何爱护家乡的自然环境。

3.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资源:1. 这篇课文的教材。

2. 三峡的视频、图片等相关资源。

3. 三峡风景名胜区、三峡大坝景区等相关的实地参观资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导入课文的视频部分,让学生了解三峡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

2. 学习环节(1)学生阅读课文,学习三峡大坝的建设过程和建设意义,以及三峡地区的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

(2)带领学生观看三峡的视频、图片等有关资源,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3)带领学生实地参观三峡风景名胜区、三峡大坝景区等相关的地点,了解三峡地区的环境情况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措施。

3.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环保主题宣传活动,让学生讲述三峡地区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保护环境的意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组织学生进行环境整理活动,公园、街道等场所的清理以及垃圾分类等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体验到保护环境的自我实践。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关于三峡的ppt制作,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和深入思考。

2. 让学生选写一篇社论或其他类别的文章,探讨三峡大坝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五、评价方式1. 参观实地评分,结合课程学习效果和参观活动实际成效对参观活动进行评分。

2. 作业评分,对学生的ppt制作和文章撰写进行评分,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为主要考量依据。

3. 小组讨论评分,让同学之间进行知识交流和总结,以了解学生的合作和自我理解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深入了解了三峡大坝的建设过程和建设意义,认识到大坝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体会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实地参观和环保主题宣传活动等实践活动,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以及个人对保护环境的责任。

三峡(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三峡(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神农架三峡游:从宜昌出发,游览 神农架,感受神秘的自然风光
三峡大坝游:参观三峡大坝,了解 中国的水利工程和科技成就
三峡的未来发展和展望
三峡的未来发展规划
能源转型:逐 步减少传统能 源的比重,增 加清洁能源的
比重
生态保护:加 强生态修复和 环境保护,确 保三峡地区的
可持续发展
旅游开发:发 挥三峡地区的 旅游资源优势, 推动旅游业的
三峡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河谷,也 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之一
三峡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 文化遗产
三峡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连接着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西南地 区
防洪:保护下游地区免受洪水灾害
三峡的重要性
航运:连接长江中上游地区,促进 水路运输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发电:提供清洁能源,促进经济发 展
旅游: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发展
三峡的历史和文化
三峡的历史背景
三峡的形成: 地质构造和自 然作用的结果
三峡的历史沿 革:古代文明 和现代建设的
融合
三峡的文化遗 产:历史遗迹 和文化遗产的
介绍
三峡的文化价 值:对人类文 明和发展的贡

三峡的文化遗产
三峡大坝: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 三峡博物馆:展示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三峡古迹:如张飞庙、屈原故里等,见证了三峡地区悠久的历史 三峡诗词: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歌赋,丰富了三峡地区的文化内涵
添加副标题
三峡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3 三峡的历史和文化
02 三峡的地理位置和 重要性
04 三峡的地理特征和 自然景观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5课《三峡》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5课《三峡》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5课《三峡》教案]三峡●学习目的: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揣摩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

4、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学习重点: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味,感受体验。

●学习时间:二课时●学习准备:熟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

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

(板书课题及作者)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③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略无阙处(毫无) b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c夏水襄陵(漫上) d不见曦月(阳光)e或王命急宣(有时) f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g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h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i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j飞漱其间(冲刷)k良多趣味(很) 1.属引凄异(连续;延长)m.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n.林寒涧肃(寂静)3、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4、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三、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的句式说一说吗?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读—译—思—背
流程预设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曾写过一首词——《水调歌头游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大家知道所言何处吗?(学生发言) 如今的三峡,因水电工程的修建,真的是“高峡出平湖”。

那一千多年前是什么样的景致呢?今天让我们跟随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笔端,走进三峡,感受三峡风采。

二、目标生成
教师组织学生浏览课文,谈一谈自己认为这节课我们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
教师听取发言,相机补充、引导,形成共识。

三、新课学习
(一)教师简介本文的篇幅特点,摆出困难所在;同时,鼓励学生,增强信心
教师指名读书,师生共听
组织其他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强调:需要注意的字音
阙叠嶂曦溯
湍漱啸属
组织齐读,巩固字音
(二 )组织自学
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对于不理解的地方,要作好标记。

教师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疑惑
相机组织解疑,强调重点字词
自非阻绝或虽良多肃久绝绝谳
教师检测学生的理解程度:
教师用现代汉语描述三峡景物,让学生说出原文中对应的句子来(卡片)
1)(这里)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2)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白帝城和江陵相距千里,即使骑者骏马,驾着疾风,有不如它快。

4)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5)这里山体高峻,水流清澈,花草繁茂,树木旺盛,情趣无限。

(三)揣摩读法
大家了解了课文内容,那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篇课文呢?请大家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请大家作出示范读。

教师听取发言,引导认识:不同的内容,读法不同
教师强调,学生可做笔记:
第一段:稍高昂,语速中
第二段:语速加快,突出江水日行千里的奔放美。

第三段:语气舒缓,语速稍慢
第四段:语气低沉,语速稍慢
另:教师提示注意节奏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谳/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教师范读课文
组织学生自读体会
(四)感悟内容
组织思考讨论:本文写了三峡那些、方面的景色?能不能概括出这些景物的特点
学生活动
教师指名发言(相机板书):
学生谈景物、特点及相关原句。

教师引导认识课文内容及结构(结合板书引导认识)
学完课文内容,老师情不自禁想用一句话概括三峡印象:
“三峡景色瑰丽,犹如一条画廊。


请大家也用一句话说说,可以仿照老师的句式,也可以自出心裁。

(五)品味感情,背诵课文
教师讲解:本文选自《水经注》属于游记作品,综观历代游记作品,很少有单纯写景之作。

像《水经注》这样的一部地理著作,也常常因水记山,因山记景,因景记人。

同时又记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等,终使这部地理专著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

教师设问:从文章的内容上,我们是否体会到了作者对三峡的情感?
教师组织学生试着融入感情朗读课文(以同桌互助形式开展)
组织男女学生赛读,学生点评。

组织背诵课文,相机组织检测。

四、二度开发
(一)写法探究
作者仅用寥寥一百五十五个字,七百里三峡景物尽收笔下。

而且写得这么让人留恋。

我们从中能受到哪些对写作有帮助的启示?
组织学生谈自己的见解。

(观察、融情、修辞、多角度……)
教师引导认识
(二)作品影响力浅探
老师为什么给大家设计这样的作业,也是有原因的。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对后世影响极大,柳宗元、李白等写山水的作品都深受其影响。

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其境过清”就可以明显看出《水经注》对其产生的影响。

那么,大家能否在李白的作品举出例子加以分析。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相机指名发言、点评:《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是写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

虽然形式不同,但明显可以看出,李白的诗显然受这篇文章的影响,正如大家所说,诗的一、二、四句与本文第二段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诗的第三句与文章第四段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而诗中的“万重山”可于文中第一段相应。

五、心得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自由交流:学习的收获、感受、未得到满足的地方,如果需要老师的帮忙,可以向老师提出来。

开展活动;
布置作业:用上这些观察一处景物,写一写;也可以写自己已经熟悉的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