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的真体腔原口动物——环节动物门Annelida环节动物

合集下载

动物生物学七、环节动物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动物生物学七、环节动物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3.4.7.1 结构与功能
同律分节、疣足; 1、同律分节、疣足; 发达的真体腔; 2、发达的真体腔; 闭管式循环系统; 3、闭管式循环系统; 后肾排泄系统; 4、后肾排泄系统; 链状神经系统; 5、链状神经系统; 6、生殖系统 7. 消化与取食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metamerism) 1.同律分节和疣足:(homonomous metamerism): 同律分节和疣足:
意义: 意义:
1.促进动物的新陈代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1.促进动物的新陈代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促进动物的新陈代谢 2.分节不仅增强运动机能 运动更加灵活。 分节不仅增强运动机能, 2.分节不仅增强运动机能,运动更加灵活。 3.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 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 3.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如:同律分节的体节进一步分 不同部位的体节在功能上分工,完成不同的功能, 化,不同部位的体节在功能上分工,完成不同的功能, 各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逐渐分化出头、 各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逐渐分化出头、胸、腹 这就从同律分节发展成异律分节 异律分节( 这就从同律分节发展成异律分节(heteronomous metamerism)。 metamerism)。 因此分节现象是动物发展的基础, 因此分节现象是动物发展的基础,在系统演化中有着重 要意义。 要意义。
6.生殖和发育: 6.生殖和发育: 生殖和发育
与真体腔有关,生殖细胞都来源于中胚层形 与真体腔有关, 成的体腔膜。有的有固定生殖腺(蚯蚓), 成的体腔膜。有的有固定生殖腺(蚯蚓), 有的在生殖季节才产生生殖腺(沙蚕)。 有的在生殖季节才产生生殖腺(沙蚕)。 陆生和淡水生活的环节动物(寡毛类和蛭类) 陆生和淡水生活的环节动物(寡毛类和蛭类) 多数雌雄同体 异体受精。 雌雄同体, 多数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多毛纲除少数种类主要进行分裂等形式的无 性生殖外,绝大多数雌雄异体 行有性生殖。 雌雄异体, 性生殖外,绝大多数雌雄异体,行有性生殖。 寡毛类的一些水生种类有较为普遍的无性生 寡毛类的一些水生种类有较为普遍的无性生 以横分裂为主,也有出芽方式。 殖,以横分裂为主,也有出芽方式。

简述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简述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环节动物门(Annelida)是一个包括许多种类的节肢动物的门,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主要特征:
身体结构:环节动物的身体由一系列重复的环节(称为节)组成,这些环节沿着身体的长度排列,使其呈现出分节的外观。

每个环节通常由一个环节节片(称为环节壁)分隔开来。

体腔和体壁:环节动物具有真体腔(coelom),即真正的体腔,其中充满了体液。

体腔由体壁内的胚层(中胚层和侧胚层)组织形成,它提供了运动、内脏器官的支持和保护。

寡腺体:环节动物的体表通常具有许多细小的寡腺体(parapodia),这些结构可以扩展和收缩,帮助动物在水中或土壤中移动。

寡腺体也可以用于呼吸和感觉。

体节器官:每个环节通常具有一对位于体壁内的体节器官(metanephridia),用于排除代谢废物和调节体液。

神经系统:环节动物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包括位于体壁内的双侧对称的腹神经索和环节间神经环。

消化系统:环节动物具有完整的消化系统,包括口器、食道、胃和肠等器官。

生殖系统:环节动物的生殖系统通常是双性的(雌雄同体),每个环节都具有一对生殖腺,产生精子和卵子。

外套膜:一些环节动物的体表被称为外套膜(cuticle),它可以提供保护和支持。

环节动物门下包括一些熟悉的生物,如蚯蚓、水蛭和多毛类等。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角色,从土壤改良到食物链中的环节。

环节动物门

环节动物门
首次出现(完善),由纵行 血管和环血管及其分枝 血管组成。各血管以微 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 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入 组织间隙中;血液呈红 色,蚯蚓血红蛋白于血 浆中,多毛类中少数种 类血细胞中含血红蛋白。
环毛蚓的循环系统-背 血管、环血管(心脏, 能搏动)和腹血管,之 间有毛细血管相连。
蛭类-体腔被结缔组织 填充,形成开放式循环。
三、疣足和刚毛
疣足-原始的附肢,是 体壁外突形成的结构, 疣足上有刚毛。有些种 类仅有刚毛-有毛囊细 胞分化形成。疣足和刚 毛是环节动物的运动器 官.
疣― 游泳、气体交换
刚毛―爬行、交配
原始的附肢出现的意义: 增强了运动功能,使它们 的运动更敏捷,更迅速.
四、闭管式循环
闭管式循环-动物界中
无肾口。
后肾管
5.循环系统
背血管(1条) 搏动, 血流由后向前 腹血管(1条)不能搏动,血流由前向后 神经下血管(1条) 食道侧血管(2条)
4-5对心脏(7.9.12.13体节) ,能跳动 ,血液由背血管经心脏流 至腹血管,后两对的背枝连于背、胃上血管
壁血管:血液由神经下血管经壁血管至背血管 血液红色:血红蛋白于血浆中
一、分节现象
环节动物的躯体是由许多形态相
似的体节构成,称之为分节现象。
动物身体分节不仅从外部形态上 可以区分,内部器官也按节排列。 加强新陈代谢和对外界的适应能 力有很大的意义 。
同律分节:即除身体的前二节和
最后一节外,其余各体节的形态 和机能基本相同。
异律分节 :前后端的体节的形态、
机能均有不同,对有机体更高级的 分化为头、胸、腹等部分提供了广 泛的可能性,也是发展成为节肢动 物的一个重要前提
背血管自ⅪⅤ节以后收集每节二对背肠血管(含养分)和一对壁血管(含氧气) 的血液,向前流动,至前端分布于食道、咽、脑等处,大部分血液经4对心脏流 入腹血管,而一部分血液直接或间接流入食道侧血管。腹血管接受心脏来的血液, 向后流动,每节都有分支到体壁(腹皮血管),肠和肾管等处。在体壁上进行气 体交换后,氧化的血管在ⅪⅤ前回到食道侧血管,在ⅪⅤ节后回到神经下血管。 经每节的壁血管再流入背血管,腹血管于第14体节后,在各体节于肠下分支为 腹肠血管入肠,经背肠血管——背血管重行循环。蚯蚓血液中含有无数白细胞, 血红素溶解于血浆中。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二 寡毛纲Oligochaeta
寡毛类是人类最熟悉的无脊椎动物之一; 通称蚯蚓。
三 蛭纲Hirudinea
蛭又称蚂蝗,主要是淡水类群,仅部分海生 或者陆栖。
环节动物的经济意义
1 饵料和食用
在海洋,多毛类是海洋食物链中的一个重要环 节,是水螅、扁虫、其他多毛类、软体动物和 棘皮动物的捕获物。
蚯蚓产生的酶能分解诸如纤维素、几丁质等难 分解的有机物,从而大大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并 保持土壤呈中性等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 药用
蚯蚓为中药材,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详尽 介绍,广东、广西产的参环毛蚓(广地龙)、 长江沿岸和山东产的直属环毛蚓(土地龙), 都具有清热、利尿、平喘、降压、解毒之功
常藏于裂隙、石块、 贝壳下或海藻、水螅、 苔藓及其他固着生物 丛中。包括沙蚕、裂 虫、叶须虫和鳞沙蚕 等。
② 浮游多毛类
在水层中浮游生活。包括眼蚕、浮蚕、盲蚕等。 其共同特征为:体透明,头部明显,疣足多叶
片状,纵肌发达,肉食性。
浮蚕
③ 适于在泥沙底穴居者
a 地下甬道栖居者:见于吻沙蚕、索沙蚕、海 蛹和小头虫等,运动力很强,可挖掘大面积的 穴道或地下甬道,并有许多孔开于地表,甬道 壁为粘液衬里以润滑并防塌陷。
日本刺沙蚕每克干物质总热量达25.5kJ。
从营养学观点和经济上考虑,环节动物所含蛋 白质之多、热量之高,氨基酸之全都是蚯蚓养 殖、沙蚕养殖业兴起的原因之一,在解决动物 饲料不足,在提供对虾越冬所需鲜活饵料方面 都起或将起积极的作用。
2 改良土壤和处理垃圾
蚯蚓的翻耕能力极 强、他不仅提高了 土壤的通透性使空 气和水肥深入,而 且能把深层土壤翻 到或作为蚓粪排到 地表 。
小头虫
奇异稚齿虫

第六章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第六章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13

5、具有后肾管型排泄系统:


后肾管的特点:两端均开口,一端开口于真体腔为肾口, 一端开口体壁或消化管为肾孔,以肾孔排出废物。 结构:肾口、排泄管、肾孔。 环节动物的后肾管按体节排列,每节1至多对,比原肾管 效率高。
14


6、具有链索状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头部有一对脑,也称咽上神经节(supra-pharyngeal ganglion)。由它向腹面发出一对围咽神经与咽腹面的一对咽下 神经节相连,以后每一个体节有一对神经节,并由神经纤维相连, 形成腹神经索(ventral nervecord),成为纵贯全身的链状神经。 每对神经节还发出数对神经,支配体壁肌肉及疣足的运动。 外周神经:由中枢神经发出神经纤维,分布在 体壁和个器官。 交感神经:由咽上神经节伸出至消化管。
身体分节在 动物进化上 有何意义?
4
5
身体分节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这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许多 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 排列的现象,这对促进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对环 境的适应能力。 分节不仅增强运动机能,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如体 节再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 身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各器官也集 中于一定体节中,这就从同律分节发展成异律分节, 致使动物体向更高级发展,逐渐分化出头、胸、腹各 部分有了可能。因此分节现象是动物发展的基础,在 系统演化中有着重要意义。

24
25
26
27
3、蛭纲:(300种)大多淡水,少数陆栖,特
化的环虫,营暂时性寄生

(1) 代表动物:日本医蛭
(2) 纲的特征:①背腹扁平,体节一定数34;②无疣足 和刚毛,具口、后吸盘③头部退化;④具生殖带,雌雄同体, 直接发育;⑤口腔内有颚和细齿,咽肌发达,唾液腺分泌蛭 素,咽囊发达贮存大量血液。

分节的真体腔动物--环节动物门Annelida附无脊椎原口动物小门

分节的真体腔动物--环节动物门Annelida附无脊椎原口动物小门

分节的真体腔动物-环节动物门(Annelida)
附:无脊椎原口动物小门
• 进化地位 身体出现分节;具发达的真体腔和闭 管式的循环系统;体壁向外延伸成扁平 壮的疣足;间接发育的种类均有担轮幼 虫期。
• 生物学特征 两侧对称,三胚层,发达真体腔、闭管式循 环系统。各体节基本相同,一些内部器官按体 节重复排列;有疣足和刚毛;链状神经系统; 雌雄同体或异体,海洋中生活的种类有担轮幼 虫期。 已有记录9000多种,分布海洋、淡水、土 壤、陆地;是身体最早出现分节的动物;有自 由游泳、爬行、穴居生活的种类。分为多毛 纲、寡毛纲、蛭纲三个纲,常见的有沙蚕、蚯 蚓、蚂蟥等。
附:无脊椎原口动物小门
须腕动物门(Pogonophora) 螠虫动物门(Echiura) 星虫动物门(Sipunculida) 鳃曳动物门(Priapulida) 缓步动物门(Tardigrada) 舌形动物门(L腕动 物门、星虫动物门、螠虫动物门、鳃曳 动物门、缓步动物门及舌形动物门等。 它们都有真体腔,但是各自具有特殊的 形态和生理,与假体腔动物一样,目前 还不清楚它们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
• 蛭纲(Hirudinea)
• 体节数目固定(一般34节,有些种类是17节 或31节)头部无触手、触须等感觉器官,无疣 足,无刚毛,雌雄同体,性成熟时有环带,有 口吸盘和后吸盘,体腔被间质充斥而减小。约 有500种蛭类。如金钱蛭(Whitmania)
小结
• 分布广泛;两侧对称,三个胚层,同律分 节;有发达的真体腔和闭管式的循环系统;体 壁向外延伸成扁平状的疣足;神经系统为链状 神经系统。 • 自由游泳的多毛类头部明显,有眼和触手 等感觉器官;穴居的寡毛类则头部和感觉器官 均不发达;蛭类的身体有口吸盘和后吸盘,体 腔被间质所占据,形成血窦。海洋中生活的环 节动物都有担轮幼虫期。

8-环节动物门

8-环节动物门
2013-7-31
一、环节动物门主要特征
1. 生活环境
多数自由生活,少数营寄生生活;自 由生活的种类在海水、淡水及陆地均有分 布,各种间体型差别较大。
2013-7-31
吉普高地大蚯蚓
2. 身体分节
metamerism
2.1 分节现象的概念
分节现象metamerism:环节动物躯体是由 许多形态相似且重复排列的部分构成,这种现 象称为~。 身体分节是高等无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的 一个重要标志。
2013-7-31
二、环节动物的分类 1. 多毛纲
2. 寡毛纲
3. 蛭纲
2013-7-31
1. 多毛纲(Polychaeta)
多毛纲是本门中 最原始的类群,约有 10000多种,绝大多数 海产,大多可作为鱼 类饵料。 代表动物:沙蚕 Nereis。
2013-7-31
多毛纲的特征 ① 自由生活 种类头部
2013-7-31
异沙蚕相heteronerris phase:性成熟时,沙蚕形态 结构上发生改变
的现象。
①眼点变大; ②生殖节各体节变宽; ③疣足变扁变大,桨 状刚毛代替了刺状刚 毛; 群浮 ④体壁及消化管发生 组织溶解。
2013-7-31
环节动物门 ——多毛纲动物
覆瓦鳞沙蚕
软背鳞沙蚕
日本沙蚕
明显、感
官发达;
②具疣足;
③发育经过
担轮幼虫
阶段。
2013-7-31
肛触须
模拟沙蚕结构可研制新型超强度航空材料 沙蚕使用其颚挖掘浅海水沉淀物,它 们的颚90%成份是由蛋白质构成,这种蛋 白质材料本来的硬度不及人体手指甲,但 是沙蚕下颚和钳螯中的蛋白质却得到了金 属物质的增强,其硬度是当前人工制造的 聚合体3倍。布鲁梅尔与《新科学家》杂志

环节动物课件

环节动物课件

2 寡毛纲: 约有6700多种,大多陆生,少数生活在淡
水中,其中4/5为 各类蚯蚓。 特征:以刚毛为运动器官,有生殖带,雌
雄同体。
3、 蛭纲
约300多种,多数生活在 淡水中,少数生活在海水或 陆地。暂时性外寄生
特征:
身体前、后有吸盘,
身体扁平
体腔退化
雌雄异体,有生殖带
利用医蛭吸取创口瘀血
刚毛:
由表皮细胞内陷形成的刚 毛囊内的毛原细胞分泌形成 的。是寡毛纲的运动器官
疣足:
是体Hale Waihona Puke 的向外突起中空,与体壁 相通
疣足本身不分节
与躯身体连接处也 无关节
是多毛纲的运动器 官
4、 闭管式的循环系统 环节动物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笫一次循环系统,但已
是一种高级形式的闭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始终在血管 中流动。
(二) 代表动物……环毛蚓Pheretima
环毛蚓的呼吸
环毛蚓的运动
2.消化系统 环毛蚓的消化道自口至 肛门为一条直管,即口、 咽、食道、砂囊、胃、 肠、肛门。
2、环毛蚓的生殖
(三) 环节动物门的分类 目前已知环节动物有17000多种,分为三个纲: 1.多毛纲: 约有3300多种全为海产,大多可为鱼类饵料。 特征:以疣足为运动器官,无生殖带,雌雄异 体。 如:沙蚕 约有1万种,分三目 游走目:沙蚕,鳞沙蚕 隐居目:盘管虫,沙蠋 吸口虫目:吸口虫
多毛纲 寡毛纲 蛭纲
三个纲的特征比较
运动器官 生殖带
疣足

刚毛



吸盘 无 无 有
环节动物门 Annelida -------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分节真体腔原口动物
(一)门的主要特征: 1、身体分节

普通动物学 刘凌云-3-4-6环节动物门

普通动物学 刘凌云-3-4-6环节动物门
动 物 生物学
3.4.6 分节的真体腔原口动物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2020/1/30
马惠钦制作
1
动 物 生物学
目前已知种类有17000种,与人类关系密切。 常见动物有:蚯蚓、蚂蟥、沙蚕。
2020/1/30
马惠钦制作
2
动 物 生物学
2020/1/30
闭管式循环系统的意义:
可以更有效、迅速地完成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输送。
2020/1/30
马惠钦制作
11
5. 消化系统
动 物 生物学
口—口腔—咽—食道—砂囊—
前肠
胃—肠(盲肠)—肛门
中肠
后肠
前肠: 口腔(1-3节):无齿。
咽(4-5节): 肌肉强大,咽肌收缩使咽
腔扩大,用以吸进食物。咽头外围有咽头腺, 能分泌粘液 和蛋白酶,湿润食物和对蛋白质
马惠钦制作
18
动 物 生物学
生殖器官仅限于体前部少数体节内,结构复杂。 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对(由许多极细的卵巢管组成,
位第13体节前隔膜后侧)、卵漏斗一对(位第13体节 后隔膜前侧,后接短的两输卵管)。两输卵管在第14 体节腹侧腹神经索下会合,开口于此腹中线,称雌生殖 孔。另有纳精翼3对,位第7、8、9体节内。为储存精子 之处。纳精囊孔开口子6/7、7/8、8/9体节之间腹 面两侧。
在笫26节处伸出一对指状突起,为肓肠,是重要的消化腺, 能分泌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大部分营养物质可在小肠内 消化吸收。 黄色细胞: 中肠外为脏壁体腔膜特化为黄色细胞,能贮存脂 肪和糖原,具有贮存排泄的作用。 后肠: 直肠(最末几节):收集和贮存食物残渣,肛门排出体外。

207 环节动物门

207 环节动物门
27
5、神经系统:


典型的链状神经系统 ,分三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腹神经索组成。 外周神经系统——由脑、围咽神经、咽下神经 节、腹神经节发出的神经共同组成。 植物性神经系统——由脑分布至咽、食道、胃、 肠等器官的神经构成。

28
感觉器官 :



光感受器:位于口前叶及前几节,能趋弱光避 强光。 化学感受器:分布在口腔内及其附近,有嗅觉 和味觉的功能。 表皮感觉器:是体壁上的小突起,在身体的腹 面和两侧较多,有触觉和感觉地面的震动的功 能。

——环节动物的蛭类仍为开管式循环。
10
蚯蚓的血管系统:
11
蚯 蚓 的 循 环 系 统 :
12
(五)后肾管排泄系统:

多数环节动物具有按体节排列的一对或多 对后肾管。 典型的后肾管两端开口,一端是带纤毛的 多细胞漏斗状的肾口,开口于前一体节的体腔; 另一端为肾孔或排泄孔,开口于本体节的腹面 的体表。
29
6、生殖系统: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雄性生殖系统:
精巢囊和贮精囊:10/12节,两对。精巢囊内 有精巢和精漏斗。精巢产生精细胞后,先入贮精 囊中发育,待成熟后再回到精巢囊,由精漏斗经 输精管排出。 雄性生殖孔:开口于18体节两侧。
30

雌性生殖系统:


包括 13体节的一对葡萄状卵巢和具纤毛、 漏斗状的输卵管。左右输卵管在 14节腹神经 索下会合。 雌性生殖孔:开口于14节腹部中央。6/9 节内,有3对接受和储藏异体精子的受精囊。
31
蚯蚓的生殖过程:
蚯蚓交配常在晚上进行,需2~3h。 过程:两条蚯蚓相互倒抱→雄性生殖孔与对方 的受精囊孔相对→相互接受对方的精液后,虫 体分开→卵成熟后(7天),环带分泌蚓茧,卵 落入其中→蚓茧被虫体的后退运动朝前推进→ 至受精孔处,精子流入茧内→受精→蚯蚓继续 运动→蚓茧退出。 每个蚓茧含1~3卵,约2~3周幼蚓离开蚓茧, 约半年达到性成熟,成熟个体每月产蚓茧3-4个。

环节动物门

环节动物门
▪ 疣足:分成背肢和腹肢,背肢的背侧具一指 状的背须,腹肢的腹侧有一腹须,有触觉功 能,有些种类的背须特化成疣足鳃或鳞片等。
刚毛:
陆生种类一般有刚毛。
刚毛:是刚毛囊内的一个毛原细胞(形成 细胞)分化形成的,而毛原细胞是体表 的上皮细胞内陷而成的。
环节动物的刚毛和疣足的出现,增强了运动 功能,使它们的运动更敏捷,更迅速.无疣 足无刚毛的一些种类,依靠吸盘及体壁肌 肉的收缩进行运动。
7、消化与取食
▪ 环节动物的消化道一般为:口、咽(或 吻)、食道、肠、直肠、肛门。有的消化 道上有盲囊,以增加消化面积,并与肠道 一样可以分泌消化酶,有的背中线有凹陷 的盲道,增加消化面积。
3.4.7.2 环节动物的分类
环节动物约有9000多种,分为多毛纲、寡毛 纲、蛭纲3个纲。分布在海洋、淡水和陆地, 也有寄生的种类。
4、后肾型排泄系统
▪ 环节动物的排泄器官情况很不一样。多毛类中 原始的种类仍然保留原肾形态,具有鞭毛的管 细胞浸在体腔液中,有鞭毛的一端在原肾管内, 排泄物通过排泄管在体壁上的开口排到体外。 多数环节动物的排泄系统为后肾。后肾实际上 是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一端开口在体腔内, 呈表面生有硬毛的喇叭形,成为肾口或内肾口。 另一端穿过节间膜开口在下一节的体壁。
真体腔出现的重要进化意义:
▪ 发达真体腔的出现有重要的进化意义。当动物以 裂腔法形成真体腔时,体腔外侧的中胚层与外胚 层构成了体壁,体腔内侧的中胚层和内胚层构成 了肠壁。这样,环节动物的消化道就不是由单层 的上皮细胞构成,而是由肠上皮细胞和中胚层分 化的肌肉层共同构成了肠壁。由于消化道的壁有 了肌肉,又有了宽阔的体腔,肠就可以自主地蠕 动,而不依赖于身体的运动。这大大加强了动物 的消化能力。而且由于肠壁有了中胚层的参与, 为肠的进一步分化提供了条件。

动物学 第十章环节动物门

动物学    第十章环节动物门
第十章 分节的真体腔动物—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进化地位:
生物学特征
1 两侧对称,三胚层,发达真体腔、闭管式循环系统。 2 同律分节,具疣足和刚毛。
3 神经系统链状,每体节有一神经节。
4 雌雄同体或异体,间接发育的种类(海产种类)有担轮 幼
虫期。
第一节 环节动物的身体结构
一、同律分节和疣足 1 同律分节 分节的意义 2 疣足
水生种类:无性生殖(横 有性生殖 分裂、出芽) 陆生种类:有性生殖 直接发育 直接发育
发育
担轮幼虫:不分节;原肾管;原体腔;神经与上皮相连 寡毛类生殖系统: 雌性生殖器官:卵巢1对、卵漏斗一对、输卵管、纳精囊
雄性生殖器官:精巢 2对、精漏斗 2对、输精管、贮精囊
第二节
环节动物门的分类
一、多毛纲:头部明显,感官发达;具疣足,其上有成束的刚毛; 雌雄异体,个体发生中卵裂为螺旋型,有担轮幼虫
沙蚕 (Nereidae)
帚毛虫 (缨鳃虫)Sabella
二、寡毛纲:头部不明显,感官不发达;具刚毛,无疣足,有
生殖带,雌雄同体,直接发育。
三、蛭纲 疣足,无刚毛,雌雄同体,性成熟时有环带,有口吸 盘和后吸盘,体腔被间质充斥而减小。
医蛭
日本医蛭
土蛊又名 笄蛭(Bipalium)
蛭吸血
次生体腔


原始类型:原肾管
五、排泄系统
较高等种类:后肾管
六、链式神经系统 1对咽上神经节(脑) 1对咽下神经节 1 组成 围咽神经环 腹神经索 2 具有简单的反射弧: 3 感官: 眼;平衡囊;纤毛感觉器;触觉细胞
七、生殖和发育
多毛类 性征 生殖形式 大多雌雄异体 无生殖环带 少数无性生殖 大多有性生殖 具担轮幼虫期 寡毛类 大多雌雄同体 有生殖环带 蛭类 雌雄同体 有生殖环带

8.第8章 环节动物门

8.第8章 环节动物门
第8章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分节的真体腔原口动物
一、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身体分节
• 分节:指身体沿纵轴分成许多相似的部分, 每个部分称为一个体节 • 分节表现在两个方面:
–外部形态:节与节间以体内的隔膜相分隔,体 表相应地形成节间沟,为体节的分界 –内部结构: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 节重复排列的现象,这对促进动物体的新陈代 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着重大意义
–真体腔的发展,使原体腔(囊胚腔)不断缩小,最后 只在心脏和血管的内腔留下遗迹,即残存的原体腔
• 意义
–血液循环有一定方向,流速恒定,提高了运输营养物 质及携氧机能
环毛蚓的循环系统
• 纵血管
–背血管(1条,后向前流动) –腹血管(1条,从前向后流动) –食道侧血管(2条) –神经下血管
• 环血管:心脏4-5对,连背腹 血管,可搏动,有瓣膜。从背 向腹流动 • 微血管
• 类型
–同律分节 –异律分节
• 进化意义
–体节的出现使动物的运动更加灵活 –不同部位的体节进一步出现功能上的分工,对 动物分化中形成头、胸、腹有重要的意义 –分节现象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 要标志,是特化的开始
(二)形成真体腔
• 真体腔(次生体腔,裂体腔):体壁和消 化管之间的广阔腔 • 来源:中胚层裂开形成 • 特点
二、环节动物的分类
(一)多毛纲
• 约10000种,为较原始 的类群 • 绝大多数海洋生活, 极少数淡水生活 • 感觉器官相对发达 • 具有疣足 • 雌雄异体,无生殖环 带;发育经担轮幼虫 • 常见种类:沙蚕、巢 沙蚕
(二)寡毛纲
• 约6000余种 • 一般认为是海产穴居的原始环节动物侵 入淡水和陆地而发展起来的 • 身体分节而不分区,疣足退化,体表具 刚毛 • 雌雄同体,性成熟时体表形成环带,交 配时两虫互相授精,卵产于环带中,脱 落成卵茧,直接发育。 • 常见种类:杜拉蚓、环毛蚓

环节动物门(Annelida)环节动物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了一

环节动物门(Annelida)环节动物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了一

三.环节动物门的分类 环节动物约有9000多种,分为多毛纲、寡毛纲、 蛭纲3个纲。分布在海洋、淡水和陆地,也有寄生 的种类。3个纲的比较见表所示:
多毛纲 头部 运动 生殖 明显 疣足 无生殖环带 雌雄异体 寡毛纲 不明显 刚毛 有生殖环带 雌雄同体 蛭纲 不明显 无刚毛和疣足 有生殖环带 雌雄同体
胃————肠————肛门
初步消化 黄色细胞盲肠1对.消化吸收
(3)循环系统 闭管式循环系统的主要结构有:
•纵血管: 背血管(1条,后向前流动)、腹血管 (1条,从前向后流动)和食道侧血管(2条); •环血管:心脏4—5对,连背腹血管,可搏动,有 瓣膜。从背向腹流动; •微血管
(4)呼吸和排泄 为体表呼吸,皮下有微血管进行气体交换,要 求体表湿润(由背孔分泌体腔液)。 排泄器官为后肾管,每节有极多的小肾管。 (5)神经系统 典型的链状神经系统。 (6)生殖和发育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雌性生殖系统:1对卵巢、卵漏斗、输卵管、雌性 生殖孔、受精囊3对。 •雄性生殖系统:2对精巢囊、精巢、精漏斗、储精 囊、输精管、雄性生殖孔。1对前列腺,分泌物与 精子活动有关。 •直接发育,无幼虫期。
肌肉层:环肌、纵肌。
壁体腔膜:单层扁平细胞组成。
•真体腔:真体腔广阔,充满液体,被隔膜依体节 分隔成小室。 (2)消化系统 消化管纵行于体腔中央,穿过隔膜,管壁肌肉 发达,增强蠕动和消化机能。消化管分化为: 口————咽————食道————砂囊————
分泌酶初步消化 有食道腺,中和酸性物质 肌肉发达内有角质膜
以体内的隔膜相分隔,体表相应地形成节间沟,为 体节的分界。不仅在体外显示出分节,而且象血管、 排泄管、生殖腺、神经节、消化道等重要内脏器官 也按节重复排列。分节是特化的开始。 (1)动物界身体分节的类型: •同律分节(homonomous metamerism):除 前2节和最后1节外,其余各节,形态上基本相同。 环节动物即为同律分节。 •异律分节(heteronomous metamerism):各 体节的形态机能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完 成不同的功能,内脏器官集中在一定的体节中。如 节肢动物。 (2)身体分节的意义: 体节的出现使动物的运动更加灵活,而且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分节的真体腔原口动物——环节动物门(Annelida)环节动物包括常见的蚯蚓、蚂蟥和海产的沙蚕。

在动物界的系统进化上,环节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都有着明显的进步和发展。

一、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一)同律分节:环节动物的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具有分节现象。

环节动物多数是同律分节,即除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体节的形态基本相同。

分节现象的出现是动物进化的标志。

体节不仅外形相似,而且排泄、神经、血管等内部器官亦按节排列,使每一体节等于一个单位;在有些种类,不同功能的内脏器官集中于一定体节中,如蚯蚓的生殖系统,所以分节现象是生理分工的开始。

(二)次生体腔:环节动物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广阔的空腔,即次生体腔或称真体腔。

从胚胎发育过程看,此腔最早是两团中胚层带,后来每团裂开成腔,逐渐发育扩大,其内侧中胚层附在内胚层之外,并与内胚层合成肠壁,构成了肠壁的肌肉层和脏体腔膜;外侧的中胚层贴在外胚层的内面,构成体壁,并分化为肌层和壁体腔膜。

由于该体腔比原体腔出现得迟,故称之为次生体腔;还由于在结构上,体壁和肠壁都有肌肉层和体腔膜,而不同于假体腔,故称之为真体腔。

真体腔的出现,使动物体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体腔内具有了神经、循环、排泄、生殖等器官系统,结构的复杂化,促进了各种生理机能的完善,如消化道的肌肉,增强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循环系统的完善,促进了物质的运输。

(三)刚毛和疣足: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

多数环节动物每节都有刚毛,由表皮细胞内陷而成的刚毛囊中发出。

海产种类体节两侧体壁向外突出的扁平状物,即疣足,可视为原始附肢,上面还着生背腹两束刚毛。

刚毛和疣足的出现,加强了游泳和爬行的效能。

(四)闭管式循环系统:由纵行血管、环行血管及其分支间的微血管网构成,血液始终在血管中流动。

环节动物循环系统的出现与真体腔的形成密切相关。

中胚层带的扩大,必然会使原体腔缩小,结果在消化管上下的地方被挤得只剩一小空隙,这便是纵行血管的内腔;在体腔膜的接触处留下的空隙,则是环行血管的内腔。

(环节动物的蛭类仍为开管式循环)(五)后肾管排泄系统:多数环节动物具有按体节排列的一对或多对后肾管。

典型的后肾管是一条两端开口迂回盘曲的管子,一端是带纤毛的多细胞漏斗状的肾口,开口于前一体节的体腔;另一端为肾孔或排泄孔,开口于本体节的腹面的体表。

(六)链状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为神经链的形式。

在咽的背前方由一对咽上神经节愈合而成的脑,脑借围咽神经与一对咽下神经节相连,自此向后伸的腹神经索纵贯全身。

腹神经索实际上是由2条腹神经合并而成,共同包被于结缔组织中。

在腹神经索上,每个体节均有一略膨大的神经节,整体形似链状,因此称为腹神经链。

脑发出神经到头部各感觉器官,腹神经节发出神经至体壁和各器官。

(七)生殖系统:环节动物的生殖腺来源于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生殖管则起源于体腔膜向外突出的体腔管。

某些海产种类在生殖季节由体腔膜形成临时的精巢和卵巢,以此来产生生殖细胞。

海产种类,每节都有生殖腺。

较高级的类群,生殖系统集中在某几个体节内。

(八)发育:海产环节动物在发育过程中,有一形似陀螺的营浮游生活的担轮幼虫期。

幼虫的体中部具有2圈纤毛环,其间有口,肛门开口在体后端。

担轮幼虫保留很多原始性特点,不分节,原体腔,原肾管。

变态时幼虫落入海底,口前纤毛环前的部分形成成体的口前叶,口后纤毛环以后的部分逐渐增长,中胚层带形成体节和成对的体腔囊,出现了真体腔和后肾管,最后幼虫结构退化消失而转变为成体。

陆生和淡水生活的环节动物,直接发育。

二、代表动物——环毛蚓(Pheretima):环毛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和富有腐殖质的土壤中。

其身体结构除典型地体现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外,还表现有对土壤穴居的适应性。

(一)外部形态:环毛蚓体呈圆筒状,由百余相似的体节组成,节间沟非常明显。

头部及感官因适应土壤生活而退化。

在身体前端,肉质的口前叶突出于口上,当其被体腔液作用而膨胀时,有摄食、掘土及触觉的功能。

第一节称围口节,肛门在体末端最后一节,除围口节和最后几节外,每节有刚毛一圈,故称环毛蚓。

在成体环毛蚓,14~16节出现一个环带,通常无刚毛,也无节间沟,其分泌物可形成蚓茧,因与生殖有关故称为生殖带。

雄性生殖孔1对,位于18节腹面两侧;雌性生殖孔1个,开口于14节腹面的正中央。

在交配期接受精子的受精囊孔,开口在6/7,7/8,8/9节的节间沟的腹面两侧。

除1~3节和最后的一节外,每节的腹表面上有一对排泄孔。

7/8节间起,至体后,在背中线的节间沟有一背孔,充满液体的体腔靠背孔与外表联系。

体腔液排出后,可湿润体表,有利于呼吸作用和在土壤中的穿行。

(二)内部构造和生理:1、体壁与体腔:环毛蚓的体壁是外胚层的表皮层和中胚层的肌肉层组成的皮肤肌肉囊。

在中胚层和肠壁之间的空腔为真体腔。

表皮层分泌物形成角质膜。

表皮细胞间有腺细胞、感觉细胞及刚毛。

肌肉层包括薄的环肌层和厚的纵肌层及其内的单层扁平细胞构成的体腔膜。

肠壁由脏体腔膜、外侧的纵肌、内侧的环肌和内胚层形成的肠上皮所组成。

在体壁和肠壁之间为发达的真体腔,其内充满体腔液和排泄器官、生殖器官、血管、神经索等。

体腔被节与节之间由体腔膜形成的隔膜分隔成许多小室,之间有小孔相通,由排泄孔或背孔与体外相通。

2、消化系统和营养:消化道为一直管,穿过隔膜纵行于体腔中央。

自口向后包括口腔、咽、食道、砂囊、胃、肠、肛门等部分。

口腔(1~2节)可以翻出口外摄取食物。

咽(3~5节)肌肉发达,收缩时使咽腔扩大,用以吸进食物。

咽外有单细胞黏液腺,可分泌黏液和蛋白酶,以湿润食物和初步分解蛋白质。

食道(6~8节)短而狭窄,食道壁有食道腺,能分泌钙质。

蚯蚓以植物的残渣为食。

砂囊(8~9节)肌肉壁发达,内衬一层较厚的角质膜,能磨碎食物。

胃(10~14节)狭窄、多腺体,胃前一圈胃腺。

自胃后消化管扩大形成肠,在26节处有一对锥形盲肠,其上富有腺体,为重要的消化器官。

盲肠之后的肠,背侧中央凹入成一盲道,使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增大。

无盲道部分为后肠,肛门开口在最后一节。

3、循环系统:闭管式循环系统。

有5条纵行血管:肠上方的背血管、肠下的腹血管、腹神经索下的神经下血管和食道两侧的两条侧血管,有四对连接背腹血管的环行血管,其内有瓣膜,并能有节奏地搏动,推动血液流入腹血管,故称心脏。

自15节后,每节有一对壁血管,连接背血管和神经下血管。

血液循环的途径主要由背血管接受背肠血管和壁血管的含氧血液,自后向前流动。

至前端食道、咽及腔等处,一部分间接或直接流入食道侧血管,大部分经心脏流入腹血管。

腹血管较细,血液由前向后流动,每体节都有分支至体壁、肠、肾管等处,在靶细胞内,有微血管网。

血液在体壁进行气体交换后,含氧血在14节前流入食道侧血管,在14节后回到神经下血管,经壁血管流回背血管。

蚯蚓的血浆中含有血红蛋白,血液呈红色。

4、排泄系统:环毛蚓的排泄器官为小肾管,按其分布可分为3类。

体壁小肾管:位于体壁的内侧,每节有200多条,肾孔开口于体外;咽头小肾管:位于咽头和食道两旁,肾孔开口于咽;隔膜小肾管:在15节后,每个肾管占据着2个体节,具纤毛,漏斗状的肾口开口于前一体节,肾管穿过隔膜至后一体节,肾孔开口于肠中,是典型的后肾管。

5、神经系统:典型的链状神经系统。

脑神经节位于第3节的咽的背面。

脑与一对围咽神经相连,在咽下会合成两个咽下神经节。

一条腹神经索从咽下神经节一直延长到后端,并且在每一体节扩大成神经节。

脑和腹神经索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

由脑分出的至口前叶、口腔壁的神经;由围咽神经分出的到口腔壁和第1节的神经;从咽下神经节分出至第2、3、4节体壁的神经,每个腹神经节发出的3对至体壁和各器官的神经,共同组成了外周神经系统。

由脑分布至咽、食道、胃、肠等器官的神经构成了植物性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发达。

光感受器:位于口前叶及前几节,能趋弱光避强光。

化学感受器:分布在口腔内及其附近,有嗅觉和味觉的功能。

表皮感觉器:是体壁上的小突起,在身体的腹面和两侧较多,可触觉和感觉地面的震动。

6、生殖系统:蚯蚓为雌雄同体,由体腔膜形成的生殖器官集中于虫体前部的少数体节内。

在10~12节,有两对精巢囊和贮精囊,精巢囊与贮精囊相通。

精巢和一个纤毛精漏斗被包在精巢囊内,贮精囊内充满营养液。

精巢产生精细胞后,先入贮精囊中发育,待成熟后再回到精巢囊,由精漏斗经输精管排出。

雄性生殖孔开口于18体节两侧。

前列腺一对位于雄孔周围,开口于输精管末端,其分泌物与精子的活动与营养有关。

雌性生殖系统包括13体节的一对葡萄状卵巢和具纤毛、漏斗状的输卵管。

左右输卵管在14节腹神经索下会合,雌性生殖孔开口于14节腹部中央。

6~9节内,有3对接受和储藏异体精子的受精囊。

蚯蚓虽为雌雄同体,但因性细胞成熟时期不同,故为异体受精。

交配时,两条蚯蚓面朝相反方向,以腹面相贴,雄性生殖孔与对方的受精囊孔相对。

体壁和肌肉的收缩,推动着精液进入对方的受精囊中,在相互接受精液后,虫体分开。

交配常在晚上进行,需2~3h 完成。

待卵成熟后,生殖带分泌一个带形的茧,卵落入其中。

蚓茧被虫体的后退运动朝前推进,至受精孔处,受精囊内的精子流入茧内,行受精作用。

当蚓茧滑到口前叶时两端封闭留在土中。

每个蚓茧含1~3卵,约2~3周幼蚓离开蚓茧,约半年达到性成熟,成熟个体每月产蚓茧3-4个。

三、环节动物门的分类:通常根据虫体有无疣足、刚毛、生殖环带等特征,将环节动物分为多毛纲、寡毛纲、蛭纲3纲。

(一)多毛纲(Polychtata):由口前叶和围口节组成的头部明显。

口前叶的背面有眼点两对,具感光作用;前缘有一对口前触手;腹面两侧各有一触角。

围口节背面两侧各有两对围口节触须。

触手、触角和触须因种类不同而变化很大,为感觉或摄食器官。

围口节的腹面为口,咽可外翻成吻,吻前端有一对镰形大颚,吻表面常具成行排列的细齿。

从围口节以后,除末节外,每一体节两侧各有一对由体壁形成的疣足。

疣足可分背、腹叶,每叶有一束刚毛和1~2根埋入其内的足刺,分别具运动和支持的作用。

背叶的背侧有一背须;腹叶的腹侧有一腹须,背腹须均具呼吸和触觉作用。

多毛纲大多数是雌雄异体的,生殖系统较为原始,生殖腺只在生殖季节出现。

生殖季节性器官发育,每节有卵巢一对,精巢集中在19~25节内,无生殖带。

本纲几乎全为海产,有担轮幼虫期。

如沙蚕(Nereis)。

(二)寡毛纲:头部不明显,感官不发达,无疣足,刚毛直接生在体壁上,有生殖带,雌雄同体,直接发育。

可分3目,主要依据是雄性生殖孔的位置。

1、近孔目:体形小,水生。

雄性生殖孔一对,开口于具精巢、精漏斗节的后半节。

习见种类为瓢体虫(Aeolosoma)尾鳃蚓(Branchiura)、颤蚓(Tubifex)、水丝蚓(Limnodrilus)。

2、前孔目:体小,水生或寄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