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张春:中国式产融结合对现有监管理论框架提出了新挑战
产业链安全的政策逻辑、风险敞口与实践启示
2023年第12期(总第341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12ꎬ202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N.341产业政策的多维观察产业链安全的政策逻辑㊁风险敞口与实践启示王欠欠1ꎬ钟道诚2(1.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ꎬ北京100048ꎻ2.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ꎬ北京100872)摘㊀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外部不确定性交织的背景下ꎬ强化产业链韧性㊁维护产业链安全稳定是助力各国经济复苏㊁畅通世界经济运行脉络㊁增进人类社会福祉的重要保障ꎬ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ꎬ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举措ꎮ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及全球其他代表性国家产业链安全的相关政策ꎬ重点分析了中国高技术产业链需求端和供给端风险敞口及其结构ꎮ研究发现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呈以下特征:从关键环节来看ꎬ中国产业链关键领域的基础材料㊁关键零部件㊁先进工艺㊁工业软件的 卡脖子 问题严重ꎻ从国际竞争力来看ꎬ中国产业链部分领域产品增加值偏低ꎬ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ꎻ从区域布局来看ꎬ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大量暴露于美国及其友岸国家中ꎬ对安全和经济稳定的影响不容忽视ꎮ切实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ꎬ中国应当加强产业链薄弱环节科技攻关ꎬ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能力ꎻ积极实施自贸区战略ꎬ加强国际交流合作ꎬ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国际竞争力ꎻ依托我国本土市场优势ꎬ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ꎬ加强产业集聚发展ꎬ提升产业链自主控制能力ꎮ关键词:产业链安全ꎻ韧性ꎻ逆全球化ꎻ全球产业链ꎻ产业政策中图分类号:F124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3)12-0108-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垄断势力的福利损失及产业政策优化研究:基于生产网络结构一般均衡模型方法 (72103013)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 中国贸易投资开放发展:基本规律㊁宏观效应与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构建 (72141309)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效应:基于生产网络结构一般均衡模型方法 (72073142)作者简介:王欠欠ꎬ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副教授㊁硕士生导师ꎻ钟道诚ꎬ通讯作者ꎬ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ꎮ㊀㊀一㊁引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ꎬ外部不确定性日益加剧ꎬ催化全球价值链重构ꎮ增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是助力各国经济复苏㊁畅通世界经济运行脉络㊁增进人类社会福祉的重要保障ꎬ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和安全管理成为各国政策重要关注点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ꎬ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ꎮ2022年10月17日国家发改委在党的二十大第一场记者招待会上指出: 要确保粮食㊁能源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ꎬ不断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ꎬ加快构建与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储备体系ꎬ以储备的确定性来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ꎮ 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ꎬ探索产业链安全发展的 中国方案 ꎬ积极补链㊁强链㊁固链ꎬ切实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ꎬ是我国经济稳定发展㊁保障民生的重中之重ꎮ在逆全球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相互交织㊁地缘政治不确定性风险上升等全球大变局影响下ꎬ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韧性成为我国应对国际经济局势动荡的重要基石ꎮ当前ꎬ对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韧性的研究较多ꎬ但大部分集中于缓解中国关键制造业 卡脖子 等问题的定性分析ꎬ缺乏中国及全球其他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政策对比研究和对中国产业链风险敞口的定量研究ꎮ因此ꎬ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ꎬ进一步明确产801业链供应链安全和韧性的定义ꎬ梳理中国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相关政策ꎬ测算分析中国高技术产业链需求端和供给端风险敞口ꎬ以及世界各国产业链风险敞口的双边结构ꎬ总结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存在的主要风险和成因ꎬ最后对如何加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韧性提出政策建议ꎮ㊀㊀二、产业链韧性与安全管理(一)产业链韧性产业链韧性与安全的科学界定需要正确理解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概念ꎮ产业链或是供应链都指向同一概念ꎬ即各个环节的分工和合作ꎮ由于本文主要从宏观产业视角进行研究ꎬ我们倾向于使用 产业链 这一概念ꎮ产业链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ꎬ它反映了存在有机关联的各个经济部门之间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客观形成的相互交织的网络关系[1]ꎮ具体而言ꎬ产业链涵盖了全产业体系下从原材料供给到最终产品消费全流程中的各类价值创造活动及相关主体ꎬ是一种基于产业供需网络的生态系统ꎬ并且在产业链系统中实现了价值创造㊁流程协同㊁时空布局的高度统一[2]ꎮ可以看出ꎬ产业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基于产业间或产业内分工所形成的协作网络ꎬ而是强调以价值创造为中心ꎬ基于产业分工形成的连贯生产㊁流通㊁配送㊁消费等环节的价值网络体系[3][4]ꎬ这就将产业链与价值链天然融合在了一起ꎮ在产业链中ꎬ各个环节之间的合作和互动非常重要ꎬ只有协调各个环节的功能ꎬ才能实现产品的高质量㊁高效率生产ꎬ协同合作也使得产业链中的企业能够共同分享价值创造过程中的收益ꎮ产业链的目标是实现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整体价值增值和结构优化ꎮ上游环节负责原材料的供给和初级加工ꎬ中游环节负责产品的制造和加工ꎬ而下游环节则负责产品的销售和分销ꎬ通过协同合作ꎬ产业链实现价值生成ꎬ并使价值在整个产业链中流动和积累ꎮ韧性 (Resilience)一词来自拉丁文 resili ̄re ꎬ表示系统受到外部扰动后的回弹能力ꎬ起初是作为物理学的基本概念ꎬ用于衡量材料在受到外力挤压㊁进而发生塑性变形直至开裂和破碎过程中能够吸收能量潜力的指标[5]ꎮ在经济学领域ꎬ 韧性 用来刻画外部冲击下经济体具备自发恢复与调节的能力ꎬ以快速回升到冲击前的状态或开辟出新增长点[6]ꎮ产业链韧性通常指产业链受到冲击后ꎬ能够快速适应和调整ꎬ以实现恢复到原有状态或更加优化的能力ꎮ与产业链韧性有时混用的 稳健性 ꎬ它是指企业在供应链中断的危机期间依旧维持生产运营的能力[7]ꎮ不同学科和领域ꎬ对韧性概念的含义和阐述不同ꎮ韧性这个术语用于许多领域ꎬ①包括生态学㊁供应链管理㊁战略管理和安全工程ꎮ尽管关于韧性的具体阐述有所不同ꎬ但在所有这些领域中ꎬ韧性的概念与受到干扰后回到稳定状态的能力密切相关ꎮ因此ꎬ 韧性 被广泛定义为企业以高效的方式计划㊁响应并从供应链中断中恢复生产的能力[8]ꎮ现有研究根据产业链韧性的定义ꎬ在不同的视角下测度和评估了中国的产业链韧性ꎮ成青青(2022)从应对抵抗力㊁适应恢复力㊁自主控制力和领先竞争力四个角度出发ꎬ分析了江苏主要城市的产业链韧性水平[9]ꎻ王泽宇等(2022)对海洋船舶产业链韧性的时空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ꎬ从抵御能力㊁恢复能力㊁再组织能力和更新能力四个视角出发ꎬ构建了海洋船舶产业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10]ꎻ韩增林等(2022)从抵抗恢复能力㊁适应调整能力和创新转型能力三大层面出发ꎬ分析了中国海洋渔业产业链韧性[11]ꎻ张伟等(2023)从抵抗能力㊁恢复能力㊁演化能力和政府力量四个层面构建产业链韧性测度指标体系ꎬ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水平进行了分析[12]ꎮ由此可见ꎬ虽然产业链韧性相关研究已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ꎬ但这些研究主要是构建指标体系ꎬ是一种事前的韧性评估ꎬ并非能真正体现韧性本质内涵(冲击后的恢复能力)ꎮ(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管理在政策文件和学术文献中ꎬ经常出现诸如901①resilienceꎬ本文翻译为 韧性 ꎬ有的文献也翻译为 弹性 ꎮ产业安全 产业链安全 和 供应链安全 等术语ꎬ虽然它们存在相互关联ꎬ但在概念上还存在一些差异ꎮ 产业安全 是宏观层面上的经济安全理论ꎬ关注的是国家层面的产业安全ꎬ包括维护国家的核心产业和战略产业ꎬ以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发展[13]ꎮ相比之下ꎬ 产业链安全 和 供应链安全 则关注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ꎬ以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运行ꎮ 产业链安全 指的是某一产业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与衔接ꎬ避免因某个环节的故障或中断而导致整个产业链的瘫痪ꎬ其重点在于维护产业链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ꎮ 供应链安全 更强调确保供应链的稳定和可靠性ꎬ目标是确保原材料的可持续供应ꎬ以支持生产的连续性ꎮ因此ꎬ不管是 产业链安全 还是 供应链安全 ꎬ均可理解为开放经济中ꎬ一国自主掌控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能力[14][15]ꎮ由此可见ꎬ产业安全是一个综合性概念ꎬ它不仅涵盖了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ꎬ还包括维护和提升产业竞争力ꎮ当前ꎬ关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ꎬ关于产业链主体安全ꎮ产业链供应链主体安全涉及每个节点上的企业㊁区域和国家ꎬ是确保整个产业链供应链顺利运行的关键要素ꎮ另一方面ꎬ从产业链网络结构的特性出发ꎬ强调主体要素之间结构关系的安全稳定[16]ꎮ除了主体要素的稳定性外ꎬ产业链安全还需要维持上下游之间投入产出关系的平衡ꎮ如供应链的物流通畅㊁生产环节的协调配合和销售渠道的可靠运转ꎮ随着跨国生产中的供应链逐渐变得更短㊁更紧密ꎬ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出现了两个安全问题:一是中国产业链部分外迁ꎬ同时外资企业可能回流到原产地国以寻求更安全的生产模式ꎻ二是关于产业链外迁和回流是否会影响中国产业链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ꎮ进一步讲ꎬ由于产业链供应链中存在大量的价值创造主体及其链式结构特征ꎬ不仅使得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面临较大风险ꎬ而且产业链供应链本身也会带来或者传播一些风险ꎮ一方面ꎬ价值创造主体时刻面临着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ꎬ导致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面临巨大的风险ꎻ另一方面ꎬ由于产业链的链式结构特征ꎬ针对单个价值创造主体的需求冲击或供给冲击可能会沿着产业链传播到其他价值创造主体ꎬ进而波及整条产业链的生产ꎬ这就给产业链供应链本身带来了安全风险ꎮ由此可见ꎬ要实现产业链供应链整体安全ꎬ需要采取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ꎬ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价值创造主体的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结构(布局)的安全ꎮ㊀㊀三、产业链安全的政策逻辑面对风险叠加㊁不确定性增加和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ꎬ世界主要国家都将产业链安全问题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ꎬ针对产业链脆弱环节或关键环节ꎬ主动实施一系列有益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政策ꎬ力求增强本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ꎮ为此ꎬ我们对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产业链安全政策进行了梳理和总结ꎮ(一)中国产业链安全相关政策当前ꎬ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政策的重点在于ꎬ改善产业链供应链支持环境ꎬ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环节生产能力ꎬ主要关注全局和行业层面ꎬ同时也针对国内和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制定政策ꎮ1.全局层面的国内供应链方面ꎮ自2018年以来ꎬ中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产业链供应链支持政策ꎬ重点关注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问题ꎬ主要涉及降成本减租金㊁基础设施建设㊁招商引资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和政府部门的制度建设等ꎮ第一ꎬ降成本减租金ꎮ为了减少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成本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减免市场主体在用水㊁用电㊁用网等方面的费用ꎬ推动阶段性减免市场主体房屋租金ꎮ第二ꎬ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ꎮ目的是为实现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高效衔接ꎬ强化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降低疫情防控带来的区域流通壁垒ꎮ第三ꎬ强化招商引资作用ꎮ在开辟绿色通道推进的重大外资项目基础上ꎬ充分发挥项目的牵引和带动作用ꎬ尽快进行论证并启动投资额大㊁带动作用强㊁覆盖产业链上下游范围广的重大外资项目ꎮ第四ꎬ推动构建绿色制造体系ꎮ开展绿色供应链建设ꎬ大力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ꎬ发挥大企业和大型零售商的带动作用ꎬ促进碳排放减量和固体废物循环利用ꎮ第011五ꎬ加快政府部门的制度建设ꎮ通过建立重点企业复工达产 白名单 制度ꎬ细化实化服务 白名单 企业措施ꎬ加快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中小企业的复工复产ꎮ2.全局层面的国际供应链方面ꎮ中国作为 世界工厂 深度参与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ꎬ稳外贸是维护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支撑ꎮ在政策方面ꎬ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意见»ꎬ主要关注供应链生产环节㊁物流环节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分销ꎬ以及金融支持㊁平台建设ꎮ第一ꎬ打通堵点ꎮ促进外贸货物运输保通保畅ꎬ将外贸货物纳入重要物资范围ꎬ有力有序地疏通海空港等集疏运ꎬ提高作业和通关效率ꎮ第二ꎬ优化环境ꎮ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和贷款支持ꎬ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短期险规模ꎮ鼓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依法合规㊁风险可控前提下ꎬ支持外贸企业进一步开拓多元化市场ꎮ第三ꎬ强化服务ꎮ推动跨境电商加快发展ꎬ督促企业用好线上渠道扩大贸易成交ꎬ并鼓励创新㊁绿色㊁高附加值产品开拓国际市场ꎮ第四ꎬ稳固生产ꎮ加强外贸企业生产经营保障ꎬ支持加工贸易稳定发展ꎮ支持劳动密集型外贸产业在国内梯度转移ꎬ保障就业岗位ꎬ助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ꎮ3.行业供应链方面ꎮ为了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ꎬ加固链条中的薄弱环节ꎬ中国针对本国产业链脆弱环节或关键环节ꎬ主动实施了一系列有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政策ꎬ主要针对的行业有农业㊁钢铁行业㊁医药行业㊁银行保险业和信息通讯行业ꎮ第一ꎬ农产品行业ꎮ重点支持物流环节的建设ꎬ增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流通能力ꎬ提高冷链物流重点干支线配送效率ꎬ统筹支持农产品市场保供ꎮ第二ꎬ钢铁行业ꎮ优化产业布局结构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㊁有序发展电炉炼钢㊁深入推进绿色低碳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ꎬ以提升供给质量㊁提高资源保障能力ꎮ第三ꎬ医药工业ꎮ补齐产业链短板ꎬ开展关键技术产品攻关ꎻ提升产业链优势ꎬ鼓励企业不断强化体系化制造优势ꎬ巩固原料药制造优势ꎻ分领域培育优质市场主体ꎬ实施医药领航企业培育工程ꎻ优化产业链区域布局ꎬ努力实现医药产业自主可控ꎮ第四ꎬ银行保险业ꎮ为精准有效防范化解银行保险体系各类风险ꎬ应积极稳妥地推进问题金融机构处置ꎬ并有序化解影子银行风险ꎬ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ꎮ第五ꎬ信息通讯行业ꎮ加强对网络设备㊁系统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ꎬ加强网络数据的隐私保护和合规管理ꎬ以确保个人信息和商业数据得到有效的保护ꎮ(二)世界其他国家产业链安全相关政策研究世界其他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政策的发布时间及其目标领域(见表1)可以发现ꎬ多数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政策集中于2021年至2022年期间ꎬ主要原因是新冠疫情的传播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裂ꎬ对世界各国生产活动和居民福利造成了巨大冲击ꎬ由此各国纷纷重视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问题ꎮ当前国外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政策聚焦于两个方面:第一ꎬ增强本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ꎮ针对本国产业链供应链脆弱环节ꎬ制定相应的政策ꎬ培育本土产业链ꎬ增强本国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ꎮ第二ꎬ主动降低对其他国家的投入依赖性或促使投入来源多样化ꎮ1.增强本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ꎮ为了增强本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ꎬ强化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ꎬ世界主要发达国家ꎬ例如美国㊁德国和日本等都针对本国脆弱性产业或关键高科技产业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性政策ꎮ总的来看ꎬ各国政策大多指向以下产业ꎮ第一ꎬ芯片㊁半导体产业ꎮ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ꎬ美国㊁日本和韩国尤其强调本国芯片和半导体产业的发展ꎮ从2021年起ꎬ纷纷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支持本国半导体产业ꎮ例如ꎬ2021年2月ꎬ«关于美国供应链的14017号行政令»强调ꎬ在百日内完成对半导体芯片的供应链审查ꎬ找出美国半导体芯片产业的薄弱点ꎮ随后更是制定了包括«2021年美国创新和竞争法案»«芯片和科学法案»在内的一系列扶持政策ꎬ保障本国半导体产业在世界的领先地位ꎮ同时ꎬ韩国和日本也分别制定了«K 半导体战略报告»(韩国)㊁«系统芯片技术创新支持»(韩国)和«半导体及数字产业发展战略»(日本)ꎬ明确要求提升芯片自主研发能力ꎬ保障本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ꎮ111㊀表1近年来其他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政策国家或地区发布时间政策文件目标领域美国2021.2«关于美国供应链的14017号行政令»稀土㊁半导体㊁医药㊁汽车2021.6«建立弹性供应链㊁振兴美国制造业及促进广泛增长»半导体制造㊁大容量电池㊁关键矿物与原材料ꎬ以及医药领域2021.6«2021年美国创新和竞争法案»人工智能㊁半导体㊁量子计算㊁通信㊁生物技术㊁能源2022.2«美国实现清洁能源转型的供应链保障战略»建立安全㊁韧性和多样化的清洁能源产业ꎬ摆脱对中国的过度依赖ꎬ保障国家安全和产业竞争力2022.4«美国总统经济报告»全面重塑美国供应链ꎬ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2022.8«芯片和科学法案»人工智能㊁机器人技术㊁量子计算2022.10«国家先进制造业战略»先进材料㊁半导体㊁清洁能源ꎻ供应链互通和韧性日本2021.2科技创新 六五计划 数字化转型㊁碳中和㊁可持续发展2021.6«2050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海上风电㊁太阳能㊁地热等绿色产业2021.6半导体和数字产业发展战略半导体产业㊁数字产业㊁数字基础设施韩国2021.5«K 半导体战略报告»半导体2021.2«系统芯片技术创新支持»提升芯片自主研发能力ꎬ保障产业链稳定性2022.2«国家必备战略技术选定与培育保护战略»强调供应链㊁国家安全㊁新产业培育的战略重要性德国2019.11«国家工业战略2030»数字化㊁人工智能㊁传统优势制造业2021.1«联邦政府数据战略»数字技术㊁数字化英国2020.1英国研究与创新基金会数字技术应用2020.11«绿色工业革命十点计划»清洁能源㊁碳中和法国2020.8法国复兴计划未来工业技术2021.1第四期未来投资计划无碳氢能㊁量子技术㊁网络安全欧盟2020.3«欧洲产业战略»清洁能源㊁人工智能㊁数字化2021.3«工业5.0:迈向可持续㊁以人为本㊁富有韧性的欧洲工业»提高工业生产的稳健性㊁增强战略领域自主权2021.3«2030数字罗盘:欧洲数字十年之路»计算机㊁量子通信2021.5«欧盟新产业战略»增强单一市场韧性㊁减少对外依赖2022.12 地平线欧洲 2023 2024年工作计划加速清洁能源转型㊁改善粮食和网络安全㊁确保开放的战略自主权和减少对关键原材料的依赖美国㊁韩国2021.5«美韩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半导体㊁人工智能㊁能源安全㊁卫生安全美国㊁德国2021.7«美德气候与能源伙伴关系»共同合作ꎬ减轻对外部能源的依赖性G7集团2022.6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卫生与健康保障㊁数字投资计划㊁性别平等与公平㊁气候与能源安全美国㊁印度等国家集团2022.5«有关印太经济繁荣框架的声明»供应链㊁数字贸易㊁清洁能源㊁工人保护和反腐败美英法德日等国2022.7«关于全球供应链合作联合声明»共同解决近期运输㊁物流㊁供应链中断和瓶颈问题㊀㊀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ꎮ211㊀㊀第二ꎬ医药产业ꎮ与芯片㊁半导体产业不同ꎬ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ꎬ美国是少有的强调加强本国医药产业链安全的国家ꎮ为了避免外生负面冲击的爆发再次导致医疗设备和药品供应中断ꎬ美国在«关于美国供应链的14017号行政令»中ꎬ将医药产业视为重点支持产业ꎮ随后在2021年6月发布的«建立弹性供应链㊁振兴美国制造业及促进广泛增长»中ꎬ将医药产业与半导体制造㊁关键矿物产业一同视为促进美国制造业复兴的基准产业ꎮ第三ꎬ数字产业ꎮ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或国家集团中ꎬ日本㊁德国㊁英国和欧盟尤其强调本国内部的数字产业发展ꎮ2021年3月26日ꎬ日本政府发布 第六期科学技术与创新基本计划 ꎬ作为指导2021 2025年科学技术与创新发展的纲领性规划ꎮ该计划强调ꎬ要以数字产业和AI技术为基础ꎬ推动产学研深度结合ꎬ构建具有韧性的产业和社会ꎮ同时ꎬ德国的«国家工业战略2030»也强调加强新科技ꎬ促进私有资本研发投入ꎬ促进人工智能和数字化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ꎬ稳固并重振德国经济和科技水平ꎬ保持德国工业在欧洲和全球竞争中的领先地位ꎮ除此以外ꎬ在欧盟发布的«欧洲新产业战略»中ꎬ提出要通过更深入㊁更数字化的单一市场减少产业的不确定性ꎬ保持欧洲数字产业的全球竞争力ꎬ塑造欧洲的数字未来ꎮ第四ꎬ绿色㊁清洁能源产业ꎮ出于对世界气候问题的担忧ꎬ美国㊁日本㊁英国和欧盟也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本国绿色产业发展ꎬ以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ꎮ美国提出的«美国实现清洁能源转型的供应链保障战略»和«国家先进制造业战略»都强调要建立安全㊁韧性和多样化的清洁能源产业ꎮ而日本政府发布的«2050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ꎬ明确说明将在海上风力发电㊁电动车㊁氢能源等14个重点领域推进温室气体减排ꎬ对于企业在绿色经济方面的投资给予税制方面的支持ꎬ同时积极制定碳排放税等相关碳定价机制ꎬ促进技术创新和投资发展ꎮ2.主动降低对其他国家的投入依赖性或促使投入来源多样化ꎮ除了制定一些政策促进本国内部脆弱性或关键性产业发展外ꎬ为了增强本国产业链韧性和抗风险能力ꎬ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还主动降低了对其他国家的投入依赖性ꎬ或开展国际合作促使投入来源多样化ꎮ美国㊁德国和欧盟都在正式文件中表述了要降低对中国以及其他新兴国家供应链的依赖性ꎮ例如ꎬ«美国实现清洁能源转型的供应链保障战略»提出ꎬ要建立安全㊁弹性和多样化的清洁能源产业基础ꎬ摆脱对中国的过度依赖ꎬ保障国家安全和产业竞争力ꎮ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也表明ꎬ德国工业政策应致力于为经济界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平的竞争环境ꎬ到2030年将工业产值占比提升至25%ꎻ发展汽车工业㊁钢铁㊁铜铝等非铁金属工业㊁化工医药业㊁机械设备等产业ꎬ降低对新兴国家依赖ꎬ尤其是对中国的依赖ꎮ欧盟« 地平线欧洲 2023 2024年工作计划»也特别强调ꎬ要采取安全和有保障的行动ꎬ加速清洁能源转型ꎬ改善粮食安全和网络安全ꎬ帮助确保开放的战略自主权和减少对其他国家原材料的依赖ꎮ此外ꎬ日本和韩国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在外的日企和韩企回国建厂生产ꎬ如2020年4月12日ꎬ日本政府就曾宣布将出资22亿美元ꎬ协助日本企业撤离中国ꎮ㊀㊀四、我国产业链安全的风险敞口及其成因当前ꎬ我国产业链发展已经取得一些重大成效ꎬ制造业具有全球最齐全㊁最完整的产业体系ꎬ拥有31个大类㊁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行业ꎬ一些产业领域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优势ꎮ然而ꎬ近年来受中美贸易摩擦㊁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等外部不确定性事件冲击ꎬ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正在加速重构ꎬ呈现出本土化㊁多元化和区域化发展趋势ꎬ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逐渐凸显ꎮ(一)从关键环节来看ꎬ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关键领域的基础材料㊁关键零部件㊁先进工艺㊁工业软件的 卡脖子 问题严重制造业是立国之本㊁强国之基ꎬ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ꎬ而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发展更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ꎮ总体来看ꎬ当前我国高技术行业的 卡脖子 问题依旧严重ꎬ如下页图所示ꎬ诸如电脑电子光学产品等高技术行业的产业链需求端(投入端)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部分暴露在国311。
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研究
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研究中国的产融结合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
当时,由于我国金融体制的不完善,无法满足企业融资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通过引入境外投资和发展地方金融市场等措施,逐渐形成了一种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融结合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成立各类金融机构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发展一些具有特定行业优势的金融市场等。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中国产融结合的影响产融结合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产融结合,中国能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加快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
产融结合有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产融结合还有助于促进资金的有效配置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将金融和实体经济相结合,可以实现资金的精准投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产融结合还有助于推动重大技术和创新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虽然产融结合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由于金融机构的体系不完善,产融结合的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市场监管的不完善,产融结合容易出现风险和乱象,需要加强监管力度。
由于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产融结合的效果有限,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传递机制。
产融结合还需要面对国际经济形势的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在产业和金融方面需要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加强与国际沟通与合作,才能更好地发展产融结合。
中国产融结合的发展研究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
虽然在面临挑战的产融结合也带来了许多机遇。
通过加强金融体制改革、加大监管力度和加强国际合作,我们相信中国产融结合模式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并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产融结合与融资约束
产融结合与融资约束产融结合是指将实体经济与金融产业紧密结合,通过金融手段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
融资约束则是指实体经济融资受到的一系列限制和约束。
产融结合是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传统上,我国的金融体系主要是以银行为主导,而银行更倾向于给予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融资支持,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较为谨慎。
这种情况下,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
产融结合应运而生。
一方面,产融结合可以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来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
发展债券市场、股权融资市场、私募基金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可以提供更为灵活和多样化的融资方式,使得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能够更容易地获得资金支持。
产融结合可以通过建立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的合作机制,为实体经济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可以与实体经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提供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经营中的融资困难。
产融结合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监管体系来增强融资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金融市场的监管机构可以加强对融资方的审查和监管,降低融资风险,提高投资者的信任度。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风控体系和风险管理措施,降低融资方的违约风险,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融资。
融资约束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由于一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资信状况较差,缺乏充足的抵押物或担保品,使得金融机构对其融资需求持谨慎态度。
金融机构在融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难以准确评估融资方的真实情况和风险,导致融资申请难以获得批准。
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的地位和影响力仍然较大,对实体经济的融资决策具有较大的权力,导致融资申请更加依赖于银行的意愿和背景。
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融资约束方面的政策和机制。
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用评估体系建设,提高其信用度和可贷性,使得金融机构更愿意为其提供融资支持。
要建立更加透明和规范的融资市场,完善信息披露和资金流动的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对融资的影响。
需求和碳交易价格不确定性下的供应链碳减排激励
需求和碳交易价格不确定性下的供应链碳减排激励目录1. 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问题阐述 (3)1.3 研究方法 (5)2. 理论框架 (6)2.1 碳排放交易机制 (6)2.2 控理论与碳排放减排 (8)2.3 供应链碳减排激励机制 (9)3. 需求和碳交易价格的不确定性 (11)3.1 需求不确定性对碳排放的影响 (11)3.2 碳交易价格波动及影响因素 (12)3.3 不确定性对供应链碳减排策略的影响 (14)4. 供应链碳减排激励模型 (15)4.1 模型假设 (16)4.2 模型构建 (18)4.3 模型参数设定 (19)4.4 激励机制设计 (20)5. 案例分析与验证 (21)5.1 案例选择与数据收集 (22)5.2 模型应用与结果分析 (23)5.3 案例验证 (25)6. 结论与建议 (26)6.1 研究结论 (27)6.2 政策建议 (28)6.3 未来研究方向 (29)1. 内容概述本文档探讨在需求波动和碳交易价格不确定性背景下,如何设计有效的供应链碳减排激励机制。
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日益加强,碳减排逐渐成为企业经营不可忽视的重要考量。
需求的不确定性和碳交易价格的波动性给供应链碳减排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需求不确定性导致企业难以预测未来碳排放量,使其更难以制定长期碳减排目标并进行投资决策。
另一方面,碳交易价格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风险,使得采用高成本碳减排技术的经济性难以估测。
本文档将首先分析需求和碳交易价格不确定性对供应链碳减排的影响,然后探讨现有的激励机制的不足之处。
我们基于博弈论和风险管理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适应性更强、可操作性的供应链碳减排激励机制框架。
结合案例研究,分析该框架的应用效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供应链管理作为连接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环节,对于减少碳排放和推动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讲义-内部资料)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笔记目录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 (3)一、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3)二、消费者行为分析 (7)三、生产和成本理论 (10)四、市场结构理论 (14)五、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18)六、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19)七、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21)八、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26)九、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28)十、国际贸易理论 (31)第二部分财政 (34)十一、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34)十二、财政支出 (38)十三、财政收入 (41)十四、政府预算 (47)十五、财政管理体制 (51)十六、财政政策 (54)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 (57)十七、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57)十八、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60)十九、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63)二十、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66)二十一、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 (69)第四部分统计 (73)二十二、统计与统计数据 (73)二十三、描述统计 (75)二十四、抽样调查 (77)二十五、回归分析 (79)二十六、时间序列分析 (80)第五部分会计 (84)二十七、会计概论 (84)二十八、会计循环 (89)二十九、会计报表 (92)三十、财务报表分析 (96)三十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99)第六部分法律 (104)三十二、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 (104)三十三、物权法律制度 (105)3三十四、合同法律制度 (110)三十五、公司法律制度 (115)三十六、其他法律制度 (119)经济基础知识笔记(重点标识版)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一、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1、需求的含义: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一是购买欲望;二是支付能力。
2购买的数量。
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3、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和影响①消费者的偏好。
消费者偏好支配着他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选择。
衍生品使用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
衍生品使用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背景介绍 (2)1.2 研究意义 (3)二、衍生品概述 (4)2.1 衍生品的定义 (6)2.2 衍生品的分类 (7)2.3 衍生品市场的重要性 (8)三、衍生品使用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分析 (9)3.1 正向影响 (10)3.1.1 提高信息效率 (12)3.1.2 价格发现功能 (13)3.1.3 增加交易量 (14)3.2 负向影响 (14)3.2.2 市场泡沫 (16)3.2.3 道德风险 (17)四、实证研究 (19)4.1 研究方法 (20)4.1.1 数据来源 (21)4.1.2 样本选择 (22)4.1.3 研究模型 (23)4.2 实证结果 (24)4.2.1 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程度 (25)4.2.2 不同类型的衍生品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差异 (26)4.2.3 影响因素分析 (27)五、政策与监管 (29)5.1 政策支持 (30)5.1.1 信息披露制度 (31)5.2 监管挑战 (33)5.2.1 金融创新与监管滞后 (33)5.2.2 国际合作与竞争 (34)六、结论与建议 (36)6.1 研究结论 (37)6.2 政策建议 (38)6.3 研究展望 (39)一、内容简述本文档旨在探讨衍生品使用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其使用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
通过对衍生品市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衍生品使用对股价波动性的潜在影响,从而为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提供有关风险管理和市场稳定性的信息。
我们将介绍衍生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以便读者能够了解衍生品市场的运作机制。
我们将分析衍生品使用对股价波动性的直接影响,包括正向效应(如套期保值)和负向效应(如投机炒作)。
我们还将讨论衍生品使用对股价波动性的间接影响,如市场流动性、风险传染等。
在分析衍生品使用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时,我们将采用多种方法和模型,如时间序列分析、协整与差分回归等,以期得出较为客观和全面的结论。
《大国的坎:如何破解》札记
《大国的坎:如何破解》读书记录目录一、书籍概述 (2)1. 书籍背景 (3)2. 作者介绍 (4)3. 书籍内容简述 (5)二、主要内容解析 (6)1. 大国的崛起与面临的挑战 (7)1.1 历史背景分析 (9)1.2 当前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0)2. 大国转型过程中的难点与瓶颈 (11)2.1 经济转型的挑战 (13)2.2 社会结构的变化 (14)3. 破解大国发展难题的路径 (15)3.1 政策创新与调整 (17)3.2 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18)三、深度解读 (20)1. 大国战略思维的转变 (21)1.1 从大国心态到全球视野 (23)1.2 长期规划与短期应对的平衡 (24)2. 大国治理体系的优化与升级 (24)2.1 治理理念的更新 (25)2.2 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实践 (27)四、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 (28)1. 国际案例分析 (29)1.1 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31)1.2 其他大国的崛起路径与教训 (33)2. 国内应对策略与建议 (33)2.1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35)2.2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36)五、思考与启示 (37)1. 对大国发展的认识与理解 (38)2. 从书中得到的启示与思考 (39)一、书籍概述在这本书中,作者深入剖析了大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与困境,特别是那些影响国家繁荣与稳定的关键性问题。
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作者揭示了大国崛起过程中的三大核心难题:经济结构调整、政治制度优化和社会治理创新。
经济结构调整是实现国家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
如何调整经济结构,适应新的国际环境,是每个大国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政治制度优化则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长远发展,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必须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相适应。
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完善,才能确保政治制度的活力和效率,从而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坚实保障。
新时期产业金融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新时期产业金融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目录一、内容概要 (2)1. 新时期产业金融的重要性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二、新时期产业金融的发展趋势 (5)1.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6)a. 高质量发展 (7)b. 创新驱动发展 (8)2. 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 (9)a. 区块链技术 (10)b.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12)3. 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 (13)a. 环境友好型产业 (14)b. 可持续发展模式 (15)三、新时期产业金融的对策建议 (16)1. 完善政策体系与监管机制 (17)a. 加强政策引导 (18)b. 提高监管效率 (19)2. 促进金融机构创新与发展 (20)a. 拓宽融资渠道 (21)b. 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 (22)3. 加强风险管理与防范 (23)a.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24)b.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25)四、结论与展望 (26)1. 新时期产业金融的发展前景 (27)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8)一、内容概要新时期产业金融的发展现状:通过对国内外产业金融的发展历程、政策体系、市场结构等方面的梳理,总结新时期产业金融的基本特点和主要成果,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
新时期产业金融面临的挑战:分析新时期产业金融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问题,如金融风险、市场失衡、资本配置效率低下等,为制定对策提供依据。
新时期产业金融的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产业金融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探讨新时期产业金融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如绿色金融、科技创新金融等。
新时期产业金融的对策建议:针对新时期产业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发展战略,如完善产业金融政策体系、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加强金融监管等。
1. 新时期产业金融的重要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产业金融在新时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产业金融不仅关乎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更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AI大模型在金融业的应用与展望
AI大模型在金融业的应用与展望目录一、内容概述 (2)1. 金融科技发展概况 (3)2. AI技术简介 (4)3. AI大模型在金融业地位和重要性概述 (5)二、 AI大模型在金融业的应用分析 (6)1. 风险管理与合规审计 (7)1.1 信用评分及模型优化 (10)1.2 风险预警与控制系统 (11)2. 客户服务与体验增强 (12)2.1 智能客服与客户关系管理 (13)2.2 个性化金融产品推荐 (15)3. 交易与投资策略 (16)3.1 高频交易与算法博弈 (17)3.2 量化投资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18)4.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20)4.1 大数据分析工具应用 (21)4.2 智能报告与决策辅助系统 (23)5. AI在金融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4)5.1 数据整合与共享 (25)5.2 市场深度洞察与趋势预测 (26)三、挑战与对策 (28)1. 数据隐私与伦理问题 (28)2. 模型透明度与可解释性 (29)3. 技术准备与人才缺口 (31)4. 创新与监管的平衡 (32)四、未来展望 (33)1. AI驱动智能合约 (35)2. 区块链技术与AI结合 (36)3. 跨行业AI合作与金融生态系统 (37)4. 前沿AI技术在金融业的潜在应用 (38)一、内容概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大模型在金融业的应用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档将围绕AI大模型在金融业的应用与展望进行阐述。
我们将概述AI大模型的基本概念、技术特点及其在金融业中的应用现状。
我们将深入探讨AI大模型在风险管理、客户服务、投资决策和金融创新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场景。
我们将展望AI大模型在金融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并讨论相关挑战与机遇。
AI大模型是指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训练出来的大型神经网络模型,具有强大的特征提取和学习能力。
AI大模型的应用能够帮助金融机构提高业务效率、优化风险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并推动金融创新。
AI大模型在金融业的应用已经涵盖了多个领域。
中国式现代化与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与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近年来,中国一直在以独特的方式追求现代化进程。
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注重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
在这一进程中,金融高质量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保障。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金融高质量发展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传统产业结构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中国需要通过金融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来支持新兴产业的崛起,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例如,中国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和智能制造来实现产业升级。
而金融高质量发展可以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帮助企业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突破。
其次,金融高质量发展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仅追求物质上的富裕,更注重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社会稳定。
而金融高质量发展可以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保障人民的财产安全和金融权益。
例如,中国实施的金融改革开放政策,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风险防控,为人们的金融资产提供了更高的保障。
这些措施的实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和谐发展。
此外,金融高质量发展还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中国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需要应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变化和挑战。
金融高质量发展可以提供稳定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例如,在国际贸易战背景下,中国的金融市场保持了相对稳定,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国际经济的平稳运行。
金融高质量发展还可以提供灵活的金融工具和政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回旋余地。
然而,金融高质量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与问题。
其中之一是金融风险的管控。
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风险隐患也相应增加。
因此,中国需要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
此外,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也需要与法制建设相协调。
清华五道口:资产证券化及金融监管体制面临挑战
清华五道口:资产证券化及金融监管体制面临挑战当前资产证券化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从2014年起,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突然进入快速发展启动阶段。
尽管这个概念上个世纪就从国外传入中国,但一直在市场上名不见经传、份额微不足道。
2014年出现了爆发性增长,共发行3000多亿元,比2013年增长10倍。
这是去年金融界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
资产证券化分为三大类:对银行来说,主要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对证券公司来说,主要是企业资产证券化;对保险公司来说,多数是票据业务。
从未来发展前景来看,中国资产证券化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因为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规模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很低的。
2014年年底的数据显示,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贷款的比例只有0.3%,资产证券化占GDP比重不到0.5%,而美国和英国分别为60%和22%。
未来几年的资产证券化步伐,经过国际比较以及去年的爆发性增长,我们可以预见,其发展速度会非常快。
根据我们的估计,在未来五年内,资产证券化存量占GDP比重将要上升2%,市场规模大概是2万亿元,年均增长至少是40%。
这几年为了推动资产证券化,相关部门发了很多文件,例如央行、银监会、财政部,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常务会议做的决定等等,发了一道又一道文件来推动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有一个特点,它是跨界的。
按照中国现有的体制分为银、证、保三大系统,有三个监管部门。
但是资产证券化业务不完全可以由一个部门、一个单向业务来涵盖。
在其发行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环节可以说都是跨界的,各个金融部门都在以不同形式积极参与。
资产证券化的出现,给中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由于其复杂性,它的创立、发行、交易各个环节,涉及各个监管部门。
而现行的体制,使得中国资产证券化发行成本大大提高,也造成了资源错配。
因为现行体制是各管各,但事实上又经常是不种自家的地,老是惦记别人的田。
在资产证券化的发起、审批和运作操作过程中,信息分散在各个监管部门,造成了发行主体在监管部门当中套利。
国资基金管控成效评价体系
一、项目背景(一)课题研究的背景近年来,各级政府引导基金和国企、央企基金等国资基金不断发展壮大,私募股权基金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服务国家战略、推进“管资本”改革、优化资本布局结构、探索投融资创新、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2021年上半年新募集人民币基金中,国资LP出资额约占总出资金额的54.7%,国资背景LP认缴出资额近十万亿元。
在中基协登记的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中,国资背景基金管理人超过1/4,管理的基金认缴规模占比过半,其中国资控股与国资参股基金管理人的数量约为三七开,所管理的基金认缴规模约为五五分。
随着我国经济率先回暖,注册制的平稳运行促使上市渠道日益畅通;“A拆A”模式落地有利于上市公司战略性新兴板块业务分拆上市;多地明确了国资基金份额转让和退出路径,设立专业化的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鼓励现有母基金引入S策略等,诸多利好消息使得国资基金发展进一步加快,突显规模效应。
“十四五”时期,国资基金将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国家新发展阶段和经济格局中发挥战略支撑作用。
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国盛集团”)作为市政府重大产业投资的执行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作用,围绕以管资本为主,深入践行国企资本化改革和国资基金化运作。
上海国盛集团坚持立足上海,服务长三角,合作大湾区和京津冀,放眼全国,促进境内外联动,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参与了30支基金的投资,打造了以国改基金为总枢纽,以产业投资为特色的基金集群,积极探索子基金、项目基金、资产托管等多种创新模式。
截至2021年6月底,基金总募资规模超过1100亿元,已签约规模超过500亿元,累计决策投资130个项目,有效实现“融投运管退”良性循环,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投资回报或浮盈。
2021年,集团董事会为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确保“三四五十”发展战略体系的精准实施,强化外部董事履职与国资监管的有效衔接,拓展更多视角做好风险防控,按照市国资委相关要求及董事会年度工作重点,由两位外部董事陈志鑫、张新玫牵头,委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课题组开展“关于建立国资基金管控成效评价体系”的课题研究。
专家学者分析我国资本无序扩张特点、风险隐患及对策建议
甚至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占有优势,出现不正当竞争,出现新型 技术垄断、数据垄断、要素垄断、行业垄断和市场垄断等。因此, 要根据技术变革趋势、互联网发展趋势、平台经济发展趋势、科 技进步趋势以及资本流动趋势等,及时有效修改和完善反垄断法, 为资本市场有序运行和自由流动提供前瞻性、引领性的规则规范。
(五)坚持系统和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立足金融 稳定发展,侧重资本市场风险累积带来的传递效应,特别是要预 防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加强对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包括对中 国企业海外上市的监管,控制资本过度炒作市场概念;资本市场 需要细化和分类监管政策,对各种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补齐 短板,画好底线和红线;既要让资本能够自由流动,又要让资本 流动有明确的负面清单;要加大对资本市场风险的预判和研判, 形成前瞻性、引导性的监管政策,积极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金融 风险。
(二)可能形成行业垄断,获得资本超额收益。“资本扩张 是资本的明显特征之一,需要关注其‘两面性’。”光大银行金 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认为,从以往案例看,如果资本无序扩张 导致垄断的出现,将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削弱创新活力;同 时,资本无序扩张如果导致企业杠杆率过高,以及业务复杂关联 可能为局部系统性风险埋下隐患,“大而不能倒”也将增加未来 的救助成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 认为,资本无序扩张背后伴随的就是垄断问题,垄断严重影响市 场经济的竞争机制,降低市场效率,侵犯消费者权益,同时还会 阻碍行业整体的创新进步,挫伤其他小企业的积极性。近年来, 企业高管被卷入互联网反腐案件的现象也越来越频繁,涉事高管 的职位从副总裁、轮值总裁到企业实际控制人均有所波及。根据 中国大数据产业观察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在过
(三)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与有效监管体系改革。一方面要 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体系,推动资本市场改革与开放不 断深化,进一步强化和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功能,引导资本要素 自由流动;另一方面,也要消除各种市场和非市场壁垒,不断深 化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体系改革,优化市场功能,健全市场 规则,形成市场配置资源、更好发挥政策作用的体制机制环境。 同时,正确认识和处理金融创新与有效监管的关系,推动创新与 规制平衡运行,防止资本打着创新的旗帜无序扩张,甚至出现某 些所谓“金融衍生产品”,产生市场垄断甚至系统性垄断。当前, 要高度重视金融科技的发展,通过有效规制和谨慎监管,鼓励科 技创新,真正发展科技金融企业。
产融合作存在的问题
产融合作存在的问题产融合作存在的问题1. 利益冲突•利益冲突是产融合作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资本方往往更加注重短期利益,而企业方则更注重中长期发展。
•这种利益冲突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以及决策上的分歧。
2. 缺乏有效沟通和理解•产融双方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导致沟通和理解上的困难。
•资本方可能对企业方的需求和挑战理解有限,而企业方可能对资本方的期望和要求理解不透彻。
•这种缺乏有效沟通和理解可能导致合作的效果不如预期,甚至产生误解和矛盾。
3. 风险分担不均•产融合作中,风险的分担是一项重要的问题。
•资本方往往期望企业方承担更多的风险,而企业方可能希望资本方能够分担更多的风险。
•这种风险分担不均可能导致一方承担过重的风险负担,增加了合作的风险性。
4. 价值观差异•产融双方往往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目标。
•资本方可能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和资本回报,而企业方则可能更注重社会责任和企业价值。
•这种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合作中的矛盾和冲突,影响合作的顺利进行。
5. 管理能力不足•产融合作可能需要双方共同进行管理,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但往往企业方和资本方各自的管理能力都不足以应对合作中的各种挑战。
•这种管理能力不足可能导致合作的运营不够顺畅,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
6. 法律和监管风险•产融合作涉及到法律和监管的问题,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资本方和企业方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但由于复杂性和变动性,难以完全遵守。
•这种法律和监管风险可能导致合作受到法律纠纷或监管问题的影响,产生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
以上是产融合作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双方充分沟通、理解和协调,共同解决,以实现合作的顺利进行和互利共赢。
7. 技术对接困难•产融合作往往需要资本方和企业方进行技术对接。
•资本方可能对企业方的技术要求和能力不了解,而企业方可能对资本方的技术支持和需求不清楚。
•这种技术对接困难可能导致在合作中无法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影响合作效果和创新能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刘元春
【期刊名称】《金融理论探索》
【年(卷),期】2023()1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途径与推进方式要结合我国的国情。
制约我国2023年经济修复的主要因素包括:政策空档期、需求的加速回落和预期的恶化。
基本目标的设定为经济增长5%~6%是一个合理的区间。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要保市场主体,在消费和投资两端形成一个相契合的刺激政策方案。
2023年宏观经济走势将是前低中高后稳,只要把握住新的契机,中国经济将会步入稳定复苏的新轨道之中。
【总页数】7页(P3-9)
【作者】刘元春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
【相关文献】
1.正确实施知识产权法律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着力推进渔港经济发展促进渔港现代化建设——对山东潍坊发展渔港经济的思考
3.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改革促进留固镇高质量发展——滑县推动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
4.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5.深入推进铁路高质量发展勇当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1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张春在高金/SAIF主办的2018高金新年论坛上表示,中国式的产融结合对现有监管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
张春表示,中国的实践最近这几年在产融结合方面,包括中国在FINTECH方面已经走在理论的前面了,不光是中国理论的前面,包括国际前沿理论的前面。
对现有的理论和监管模式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不光是中国的,中国大家知道本来就没有什么理论和框架,走一步算一步。
但是对于国际上面的监管模式,国外这种产融结合在很多国家尤其是美国是监管非常严的,但是中国现在已经在这一方面走在前面了。
所以怎么样更科学的制定监管政策,能够引领世界的潮流,我们需要对有关的金融学、经济学理论进行一些创新性的拓展。
第一个是传统银行的竞争优势理论需要被拓展,大家知道在金融学里面很重要讲金融中介机构里面讲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它的特殊性比如说有信息的优势,所以它的监管包括它的运作都是有一些特殊性的。
我个人也做了很多年这方面的研究,在实证方面研究并不是有特别多的数据验证这些。
银行的特殊优势究竟是什么?比如说我们互联网企业和其他实体企业的信息优势,如果你说银行是有信息优势,那我们现在互联网企业它的信息优势究竟有没有超过银行,有没有比银行还要大,大多少?这是很重要的依据,我们现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信息优势要比银行
还要大,那当然从长远来看就应该让他们来做某一些业务,或者在哪一方面比较大。
所以我觉得是需要仔细研究的。
第二个方面,金融上有一个系统性风险的理论,这个理论也是过去一二十年开始发展起来,究竟什么是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的定义、度量,包括现在的监管框架,包括在美国定义什么是系统性风险,大的银行和金融机构。
其实都是非常不完善的,非常不完全的。
所以大家也知道有的风险是可以通过市场来化解的,金融市场的一大功能是化解风险,所以怎么样来区分不同的金融机构,不同的实体机构的风险,然后什么是可以通过市场来化解的,什么是需要监管的,这是需要更深度的研究的。
第三个理论和我们今后制定政策有关的企业边界的理论也需要拓展,大家知道企业边界的理论这个是微观经济学里面最重要的理论,它的边界究竟是由物流决定的,还是资金流决定的,还是现金流决定的。
大家知道去年两年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理论是说由物流决定的。
大家知道亚罗先生,也是去年去世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里有一个信息流漏掉了,企业的边界是由信息决定的。
这为什么是重要的,就是在我们下面的监管的时候,比如说蚂蚁金服,你说要把它资金流要有隔离,因为要防止系统性风险,你可以把它的银行和投资银行分成不同的子公司来监管,信息流是不是要监管呢?比如说信息和阿里巴巴是不是可以完全互通信息呢?如果信息流割断了,当然信息优势也就没有了。
但是你如果说企业很重要的一块是信息也不能够共享,如果信息共享了,风
险也是很大的。
那也许有的地方信息流也要割断。
大家知道最近一年多国家在信息这一块也有动作,这些都要搞清楚。
我个人的观点,比如说我觉得资金流是要隔离的,但是信息流其实是不应该隔离的,这样才能真正的把信息的优势做金融必须要解决信息不对称性的问题,只要把资金流隔离了以后,信息传导的主要渠道就能够断掉,这当然是我的一个猜想,真正的要到实践上面还需要有更好的研究。
第四个是传统的反垄断的理论也需要拓展,大家知道大型的信息平台和交易平台的垄断性究竟有多大,然后它和金融联手以后它的垄断性是不是更大。
本来就是实体经济有很大的平台了,你再让他做金融是不是会有更大的?这个是需要研究的。
但是这当中我觉得在全球竞争环境下,以前讲的都是在一个经济体内部的垄断,现在经济是全球竞争的,我个人觉得这个也应该考虑到全球竞争环境下面的竞争,而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垄断就一定能够断定它是垄断。
最后,总结一下,能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减少信息部对称性的产融结合的方向是对的,这是我的一个主要观点,前景也应该是好的,我们应该鼓励。
但是需要正视和识别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包括信息被滥用的风险和垄断风险。
怎么样防范和监管这些风险需要更深入和专业的研究,以及对现有理论体系的拓展。
中国在产融结合,甚至在金融体系的建设某些方面如果做的好是有可能走在世界前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