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初中《雪》教学设计(两课时)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咏雪》(教学设计+说课稿)
《咏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教学重点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教学方法1.诵读法。
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看看文中的两位才子如何赞美雪的呢?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这本书的《咏雪》。
(板书文题)二、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学生展示,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三、研读《咏雪》1,听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重点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沁园春-雪》(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
罗田县双凤坳中学廖灿春教材分析:《沁园春•雪》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第一单元的诗歌都是歌颂大自然的作品“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受到启示,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写心中的情志”。
本诗写于1936年2月,当时中国工农红军已在诗人的正确领导下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而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占领了我们的东北三省,正在向中国发动全面战争,中共中央已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在全国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6年2月,为了宣传党中央关于全民抗日的政治主张以实际行动推动全国抗战高潮,毛泽东,彭德怀即将率领红一方面军,以“国中人民红军抗日先锋”的名义东渡黄河,取道山西,奔赴河北抗日前线。
出发前,毛泽东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指挥渡河准备工作时,眺望北方茫茫的大雪,想到中国的政治格局将要发生大的变化,于是一气呵成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本词把写景、抒情、议论融于一体,意境壮丽,气势恢弘,感情奔放,胸襟豪迈。
上片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纵论中国历代英雄人物,抒发诗人的抱负。
教学生读这首诗,反复诵读是根本,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知词中的形象,体会诗人的胸怀,气势和感情;揣摩词作的凝练、贴切而又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词作的下片是教学的难点。
诗人对历史英雄委婉批评是为了抒发自己作为革命领袖将创造超越一切古人的历史业绩的自信与抱负。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词语。
2、感知诗歌中描绘的具体景象,深入领会词的主旨。
能力目标1、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品析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的内涵,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领会诗歌中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重点感悟诗词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
教学难点议论、抒情在诗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雪总是能激发诗人的诗兴,所以古往今来写雪景的诗词、文章数不胜数。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 (2)
《咏雪》教学设计一、学习内容分析1、学习目标描述:知识与技能:1. 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文言的能力,培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 体味文言的魅力,积累文言字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初步理解文义,通过研讨明确主题。
2.通过赏析感受文言的魅力3.学会通过抓重点词句来理解文言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亲情的美好,(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体会天伦之乐。
2. 激发热爱古代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文言的赏析,文章的思想内涵。
2、学习内容与重难点分析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文章讲的是谢家子弟雪天温馨相聚,谈论诗文,咏雪助兴一事。
《世说新语》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本文只有70多字,却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
“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等典故。
本文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我以为“咏雪”固然体现了亲情,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
所以,我想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咏雪》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较为浅显,而且有一定的故事性,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这一单元中心,学生理解起来应该说相对容易一些。
在教学上,重点是引导学生借文下注释和工具书来疏通文义;通过反复诵读积累文言字词,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文言的赏析、文章的思想内涵是教学的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通过联想和想象来体味。
初学文言,要把重点放在实词的理解和积累上,注意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可讲些文言小故事)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等信息)1.一般特征: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雪》(教学设计 1课时)华山中学于文东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课题:《雪》华山中学主备:于文东复备:【课标分析】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1.教材分析八下语文第二单元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学习本单元,要加强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
本文是《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构思精巧,意境辽远,意蕴深邃。
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
虽是回忆,却是展望。
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
在苦寂中,作者回忆儿时的生活。
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
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耀着理想的光芒。
可很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2、教学重点(1)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内涵。
(2)品析两幅雪景图。
3、教学难点:语言的品读,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的:古诗词、文言文中学生已学过很多关于雪的名句,对于雪的描写了解很多,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学生理解会较好。
雪是常见的且读的相关文章也不少。
学生能自己解决字词的音形义,通过朗读课文以及课后文章能初步品味文章内涵,体会作者的博大胸襟和坚强斗志。
1、理解文章主旨和结构,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是难点和重点,在品味文章内涵,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方面,存在困难。
初中语文雪的教案
教案:初中语文《雪》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雪》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能够分析和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的技巧。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 分析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雪》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课文《雪》的作者鲁迅及其背景资料。
2. 展示一些与雪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雪》两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三、内容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教师进行指导。
四、语言欣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的技巧。
2.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精彩表达,进行交流和分享。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布置一道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2. 学生现场完成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课后的读后感的撰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开展与雪相关的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课文《雪》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内容分析,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和交流机会。
在写作练习环节,教师应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初中语文《雪》教案
初中语文《雪》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基本观点。
2. 能够领会作者通过描绘雪景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观察和描写自然景物。
4. 能够提高朗读和默写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基本观点。
2. 领会作者通过描绘雪景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
2.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观察和描写自然景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雪》的内容,让学生简单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
2. 提问:作者鲁迅在《雪》中想表达怎样的观点?二、理解课文(15分钟)1. 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如雪的象征意义,作者通过雪的描写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三、朗读和默写(10分钟)1. 让学生进行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感受作者的情感。
2. 进行默写练习,让学生默写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
四、写作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观察和描写自然景物,如雪景。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和评价。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点。
2. 提出拓展问题,如作者鲁迅的其他作品有哪些,让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和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引导。
同时,学生在写作方面也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练习,可以增加写作练习的时间和机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雪》教学设计(精选6篇)
《雪》教学设计(精选6篇)《雪》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这是鲁迅1925年写的一篇散文诗,文中有对江南雪的美好的喜爱、向往、惋惜;更有朔方雪的独立、张扬个性的崇敬、赞美。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感受两幅画面,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本课生字词。
(2)理清作者思路,把握__内容。
(3)深入体会__深邃、鲜明的主旨。
2、能力目标(1)体味词语色彩鲜明,饱含情感的特点。
(2)从景物描绘中体悟作者的情感。
(3)分析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独立张扬的个性,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
教学重点1、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邃、鲜明的情感。
2、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教学方法1、诵读、导读法。
2、点评、议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语,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洁白精灵寒中飞,雨落横山漫天扬”迷语。
2、学生总结写雪古诗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忙碌脂粉奁灼灼嘻笑褪尽朔方凛冽(明确:磬口(qìng) 忙碌(lù) 脂粉奁(iián) 灼灼(zhuó)嘻笑(xī) 褪尽(tuì) 朔方(shuò) 凛冽(lǐnliè) )2、学生简介作者。
3、范读。
4、速读课文,课文描绘了哪两幅画面。
(南方的雪、朔方的雪)三、自由朗读勾画自己不明白和喜欢的句子,并简单点评。
1、勾画点评。
2、指导朗读。
3、解疑。
四、欣赏两幅画面。
(一)、指出江南、朔方的雪的特点。
你喜欢哪里的雪?说出原因。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
朔方的雪,如粉、如沙。
)(二)、作者是如何来描绘的?作者喜欢哪里的雪?他在雪描绘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可以安排讨论)1、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沁园春·雪》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
2、感受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迈情怀。
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齐读课文、温习上节课内容上下阕各表现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二)赏雪,局部感知小组内男女分读上阕1、前三句有什么作用?2、哪一个字领起了写景?领起的句子有哪些?“望”字;从“长城内外”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
3、写景的句子你喜欢哪一句?赏析一下。
(小组交流,从修辞、个别动词的使用的角度来答)4、哪几句诗是虚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最后三句,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山河的赞美)班级内男女分读下阙1、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过渡句,承上启下。
2、哪一个字领起了对历代帝王的评论?领起的句子有哪些?怎样理解这个字的含义?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
“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3、作者认为,要成为当今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怎样的才能?请用四个字来概括。
(文武兼备或文武双全。
“文”指的是文学才华,“武”指的是军事才能。
在作者看来,只有即懂军事,又懂文化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时代英雄。
)4、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达了作者作为革命领袖要建功立业的自信和报负,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群众的赞美。
(三)评雪,拓展探究你认为我们今天的风流人物有哪些?那谁又是将来的风流人物呢?(四)比较阅读《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两课时)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解读一、教材分析(一)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沁园春雪》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居单元之首。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歌颂无产阶级,抒发诗人的抱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学习品读这首词,不仅能品味其精美的语言,更可领略到伟人的精神境界。
(因此,我把名句积累和体会革命家的英雄气概作为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二)课文解读《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所写景物雄浑壮丽,所抒胸襟博大宽广。
在这首词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一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词人,一位壮志满怀、豪情万丈的英雄。
感情激昂、豪迈,是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的绝佳教材;还是对学生进行英雄主义教育、励志熏陶的最佳范本;更是走进毛泽东心灵、领略伟人风采的最佳桥梁。
作家雨果曾说:“想像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
”突出了想像的魅力;诗词之所以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主要时因为凝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
而优美的意境就需要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在自己的脑海中生成美好的图画。
想像是在对诗词理解基础上的再创造,是学习的深入,是学生在已有认知基础上的知识生成,是他自己的所得。
在《沁园春·雪》中,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雄浑壮丽的北国风光图,既有阳刚之雄健,又有阴柔之妩媚,学生脑海中有了这么一幅画卷,不仅把握了词的上阕,对于下阕的学习,也是水到渠成。
二、课标关于本课内容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要求: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初中语文雪的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雪的试讲教案学科:初中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描绘雪景的句子,体会作者对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雪的热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保护自然环境。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课文中描绘雪景的句子,体会作者对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激发学生对雪的兴趣,让学生谈谈对雪的了解和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雪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雪的?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查阅字典理解其含义。
2. 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探讨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描绘雪景的句子,体会作者对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雪的作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挑选几篇优秀作文进行展示和点评。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课堂讲解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2.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教育1.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雪的热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保护自然环境。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收集关于雪的诗歌或散文,下一节课进行分享。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用朗诵表达对词的内容和情感的了解、感悟。
1.每团体自在朗诵课文,为在全班展现读作预备。
2.请几名先生朗诵,然后自评、他评优点和缺乏,在纠正读和模拟读中明白朗诵要点。
3.小组讨论设计全班分部扮演读(轮读)。
4.全班交流,确定轮读方案和领读人选。
5.全班协作朗诵,要求读出豪迈的感情。
(经过朗诵回想、稳固上节课对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感知,经过多种方式的朗诵调动先生的兴味,朗诵的知识、方法在实际中揣摩、感受,在实际中取得、提高。
)二、品味、赏析词语。
1.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但没有一个〝白〞,请问作者用了哪些词表达洁白?讨论明白:冰、雪、银、蜡、素2.作者在写景和评论历史人物时用了十分贴切和极富笼统、饱含深情的动词、描画词、副词等,试举例说明。
(动词、描画词、副词等的复杂知识七年级上册就曾经接触过,先生应该不生疏。
)写景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封〞显凝然静态,〝飘〞显轻盈静态。
动态结合,憨厚净美,意境宽广,气魄庞大。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舞〞、〝驰〞:化静为动,对群山在冰雪中延伸无边、高原在冰雪中坎坷向前的神态作了生动的描写。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惟余〞是〝只剩下〞的意思;〝莽莽〞指白茫茫一片。
〝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现象,用视觉笼统赋予冰封雪飘的风景以更为详细更为丰厚的直觉,气候奇伟而雄壮。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顿失〞是〝顿时失掉〞的意思;〝滔滔〞指波涛滚滚的气势;〝顿失滔滔〞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评论时:〝引有数英雄竞折腰〞的〝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的剧烈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的雕〞的〝略输〞〝稍逊〞都是稍微差一些,意思说他们在武功方面略显缺乏,用词却富有变化。
〝只识〞二字对〝武功〞方面的批判要严峻一些。
(这首词值得品析的中央很多,从词语末尾,是本着从小处着手,从复杂处起步的原那么,圈定了词语这个范围,先生思索的方向明晰,可以防止眼花纷乱,不知从何处下手的局面。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雪》教学设计
《雪》[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哪怕是其中的自然景物描写,经过作者的艺术观照,也已经是人话了的自然,折射出社会生活,透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鲁迅先生写的散文诗《雪》,通过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生动形象的描写,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倾向: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感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反复朗读,激活审美想象,畅谈读后感受,把握作者情感倾向,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课文主旨。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描写雪景的句子,感受语言美;2.勾画描写江南雪和北方雪的语句,能准确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明确作者情感倾向;3.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把握江南雪和北方雪的特点,明确作者情感倾向,领悟本文表达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含义深刻的语句的品味教学准备:1.要求学生预习,扫除阅读障碍;2.搜集关于《野草》及《雪》的写作背景等资料;3.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及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看到我手中的这根粉笔,你会想到什么?生自由表达。
师:本来就是一根普通的粉笔,经过大家的联想和想象,它竟然有了这么多丰富的内涵,已经不再是一根普通的粉笔了。
其实,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经过作者的艺术处理,某些自然景物也会超脱固有形象,表现出更多的意味。
当然,同样一种事物在不同的人看来,被赋予的意义可能大不相同,比如刚刚我们对粉笔的认识。
再比如自然界中的“雪”,在被贬的柳宗元笔下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传达出幽冷孤寂的心态,而在盛唐岑参笔下则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体现的则是积极乐观的心态。
(课件免费下载)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25.1_咏雪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本文,并试着背诵。
2、能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对不理解的地方敢于提问。
3、了解“咏絮之才”这个典故的由来,学习古人的智慧。
4、积累古诗中的咏雪名句。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篇古文,并能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意思,积累咏雪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两个人对雪的比喻妙在哪里,文中的谢太傅为什么更欣赏侄女谢道韫的回答,谢道韫因何得名“咏絮之才”。
3. 教学用具ppt课件4. 标签七年级下册教学过程一、介绍人物,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孔融让梨、甘罗十二为丞相2、说说听了老师刚才的介绍,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古文就是“咏絮之才”这个典故的由来。
师板书课题。
4、生齐读课题,说说还在那里见到过“咏”字,学生联系过去学过的《咏鹅》、《咏柳》,想一想“咏”是什么意思?二、尝试自读,读通文章。
1、学生自由地朗读文章,并标记下难读的地方。
2、全班交流,说说哪些句子不太好读?师相机指导,请学生互相纠正,全班练读。
学生朗读预设:易错的字音:雪骤(zhòu)何所似(sì)差(chà)可拟(nǐ)即(jí)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即/公大兄/无奕女。
3、指名读全文,齐读全文。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回忆以往学习古文,是怎么理解文意的?(读中理解,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
)2、运用以上的方法,自己默读文章,试着想一想文章讲的是什么意思?在读不懂的句子后面划“?”3、小组合作交流,重点交流自己不懂句子。
4、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之后,全班交流:还有哪些问题或疑惑?预设:俄而雪骤师引导:你还听过哪些带“骤”的词语,比如:骤雨,骤降,大胆猜想雪骤可能是什么意思?借助注释,知道“俄而”是什么意思?那么“俄而雪骤”连起来怎么解释呢?即公大兄无奕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雪》教学设计(两课时)【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鲁迅先生散文诗集《野草》,这是一篇意韵丰富的散文诗,通过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细致灵动的描绘,以此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更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坚强的斗志,及无私无畏的伟大的不懈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掌握其音、形、义。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内容,感受本文语言的清新美与含蕴美。
2.在比较中,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3.理解本文几个含蕴深刻的语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顽强斗志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难点突破】1.诵读全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
2.理解本文精练、优美、内蕴丰厚的语言。
【课时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趣导入(播放《塞北的雪》投影显示雪的图片)这一首塞北的雪曾经传唱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今天听来仍分外动人,我们眼前就仿佛出现了那飘飘洒洒的漫天飞雪,那是冬天的精灵,那是春天的使者,更是一篇篇凝结情思的华采美文的源泉。
1924年北京的一场大雪,鲁迅先生破例地在他日记里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这颇富诗情画的文字,18天后,一篇明朗的题为《雪》的优美散文便诞生了。
今天,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当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
(出示文题、作者)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1.作家作品(出示投影)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
他于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
1936年病逝于上海。
他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
鲁迅先生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杂文等文学作品,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姿态,对反动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今天我们所学习就是选自散文集《野草》的《雪》。
2.写作背景《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
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态度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
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三.积累生字新词1.熟悉字词(一生朗读字词,师生评价,学生齐读。
)磬.(qìng)口朔.(shuò)方脂粉奁.(lián)目光灼.灼(zhuó)凛冽..(lín liè)2.理解文中词语意思(多媒体出示)(1)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
(见识广博)(2)然而很洁白,很明艳..。
(明亮艳丽)(3)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
(消融,溶化)(4)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
(消融,溶化)(5)便蓬勃..的奋飞。
(茂盛的样子)(6)旋转而且升腾..。
(升高飞舞)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这是一首散文诗,风格柔婉中又见刚健,美艳中更现壮美,我们要学好一首诗,首先得读好它,在读中品味诗歌,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在这篇课文当中,我们应当怎样进行朗读呢?(指导学生从语速、语气、重音、节奏或思想感情入手谈论)(确定全文的朗读基调:江南:婉约、柔和、舒缓。
又有雪后消融的无尽可惜。
朔方:慷慨激昂,富有气势,具有坚强的战斗力。
)下面,老师给大家范读一段,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你听后的感受。
再请同学们寻找你最感兴趣的一段读读,读出感情。
读后交流,生自由读书。
整体感知课文描绘的江南雪景和朔方飞雪的鲜明景致。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进行了理解性整体感知,在这篇优美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两幅各具特点的图景,让我们领略雪这一纯洁自然之物的独特风采,另外散文诗灵活的形式,优美的语言,也让我们陶醉。
六.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理解新词的含义。
2.细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主旨。
第二课时一.回顾旧知,检查作业。
1.默写有关拼音和词语,指名学生回答词解。
2.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品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1.作者怎样描写江南雪的?学生交流讨论反馈。
明确:(1)文章开头首先提到暖国的雨,然后对比着引出江南的雪。
(2)接写雪的质地、颜色。
(3)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雪野图,衬托江南雪独具的风格。
(4)写孩子们塑雪罗汉,将雪与孩子们的快乐联系起来。
语言:提示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谈谈怎样体现快乐的。
明确:呵、拍手、点头、喜笑等。
2.用自己的语言再一次概括江南雪的特点。
明确:江南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孕育着生命。
3.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朔方雪的?感觉朔方的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学生交流讨论反馈。
)明确:作者用一个“但是”巧妙转折,先交待朔方雪与江南雪的截然不同,然后用“永远如粉、如砂,决不粘连”写出塑方雪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之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在“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三.精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1.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江南的雪和北国的雪的特点。
明确: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蓬勃地奋飞”2.是如何表现江南雪景滋润美艳特质的(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加以分析)两个比喻,写出了即使在冬天里也有生机与活力,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江南的雪是色彩斑谰,明艳秀丽的。
还有着雪中人的活泼与可爱。
3.江南的雪蕴蓄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的雪的自然美景。
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
作者特别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
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4.江南的雪是柔美的。
面而他笔下的朔方的雪则是另一番景象,课文怎样表现朔方的雪的。
它又有着怎样的个性精神?(突出腾飞的朔雪那种撼天动地的力量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尽现北国飞雪的壮美和独立张扬的个性精神。
)5.综观全文及我们对先生的了解,作者的感情更倾向于哪一方的雪?从哪里可以看出?(朔方的雪,他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
“朔方的雪花”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孤独寂寞之中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
而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让人欢喜,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
它最为形象地体现了鲁迅看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
朔方飞雪奋飞之际,更见鲁迅先生的特质精神:甘于不被理解,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直面惨淡的人生”“从无所希望中得救”。
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
这种写法便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
作者便是借朔方雪花奋飞的情景,抒写他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6.在对课文的理解中,课文的主旨句是:“这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他们决不粘连,在文中还表现为死掉的雨,惟有死掉才能以升华,作者愿将最宝贵的生命都献给斗争,这是最完全的献身,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概。
突现了作者无私无畏、顽强不懈斗争的精神。
这两幅对立鲜明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心声,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生再满含感情齐读课文。
四.回顾课文,体会语言特色(研讨课后练习二)学生结组交流,畅所欲言。
明确:1.“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江南的雪孕育着的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雨是雪的初始防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赞颂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
五.总结全文同学们,这是一篇写“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极其美丽的诗,既写景,又抒情,又有所象征或寄托。
写“江南的雪”主要写静态的积雪,用工笔,突出“美”;写“朔方的雪”主要写动态的飞雪,用写意,突出“力”,两相比照,两相映衬,文字和思想的美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和统一,充满诗情画意,给我们无穷的审美享受,值得我们一读再读,一品再品。
六.布置作业1.整理有关“雪”的诗句。
2.完成本课的《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雪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优美怀念、向往衬托朔方的雪——独立不羁、壮美赞美、追求(博大的胸襟、坚强的斗志)【教学反思】《雪》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色彩极为明丽的篇章之一。
文章通过对江南与朔方不同雪景的描写,表现了鲁迅对美好事物的缅怀和对冷酷环境的抗争。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比较难以理解的,采取小组合作讨论、教师适当引导的学习方式易于同学们集体智慧的开发。
由于学生阅历的因素,鲁迅的语言让学生独自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整体上还算达到了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