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复习 黄赤交角 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关键因素专题练习方案
地理昼夜长短练习题高三
地理昼夜长短练习题高三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的科学,其中包括昼夜长短这一重要概念。
在高三阶段,地理昼夜长短练习题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有效方式。
本文将以问题与答案的形式,为高三学生提供一些昼夜长短练习题,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知识点。
问题一:为什么地球会有昼夜变化?答:地球上的昼夜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地球每天自西向东自转一周,使得地表上的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被太阳直射,因此产生昼夜变化。
问题二:为什么全球的昼夜长短有所不同?答:全球的昼夜长短不同是由地球自转轴倾斜度引起的。
地球自转轴倾斜度使得地表上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的位置不同,从而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
问题三:地球上哪些地区的昼夜长短变化最明显?答:北极圈、南极圈和赤道附近的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最为明显。
在北极圈和南极圈,夏至时太阳连续24小时照射,冬至时太阳连续24小时不照射;赤道附近的地区则保持较为稳定的昼夜长短,维持大致相等的长度。
问题四:为什么在赤道附近的地区昼夜长短相对稳定?答:赤道附近的地区昼夜长短相对稳定,是因为这些地区距离地球自转轴倾斜度最近。
在这些地区,太阳总是在天空中较高的位置,能够照射到相对较长的时间,因此昼夜长短较为稳定。
问题五:为什么赤道和两极的昼夜长短差异最大?答:赤道和两极的昼夜长短差异最大,是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度的影响。
在赤道附近,太阳几乎直射,产生相对稳定的昼夜长短;而在两极,太阳的倾斜角度较大,导致昼夜长短变化极大。
问题六:请解释一下极昼和极夜是如何产生的?答:极昼和极夜是在北极圈和南极圈产生的现象。
在北极圈和南极圈,夏至时太阳连续24小时照射或不照射,分别形成极昼和极夜。
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度使得在一段时间内,地球上的这些区域始终处于太阳的持续照射或不照射状态。
问题七: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是否相同?答: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昼夜长短是相反的。
在北半球的夏至时,北半球的昼长夜短,而南半球则相反;在冬至时则反之。
黄赤交角与昼夜长短
(一)黄赤交角——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关键因素[案例1]下面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1~3题。
(2002年上海卷)1.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2.四地所处纬度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3.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①地球的公转②地球的自转③黄赤交角的存在④地方时的不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答案:1.D 2.B 3.D[案例2]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会发生微弱的变化,据此讨论下列问题。
(1)若此角度变大,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样变化?(2)若此角度变小,则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及北半球到热带高压的位置将如何变化?(2002年广东卷)答案:(1)此角度变大,黄赤交角变小,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内变化变小,年昼夜长短变幅减少。
(2)太阳直射范围增大,北半球到热带高压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移动范围增大。
●锦囊妙计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产生的根本原因,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了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
因此黄赤交角与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关系是高考的重点,它是中学地理学科的基础,在高考复习备考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1.明确黄赤交角的构成:地球公转的黄道面与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面之间的夹角。
2.明确黄赤交角的大小与回归线的度数与极圈度数的关系,即若黄赤交角的度数大小与回归线的度数相等,与极圈的度数互为余角。
3.明确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即若黄赤交角变大则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将变大;若黄赤交角变小则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将变小(春、秋分时除外)。
4.明确时间看变化:(1)春分到夏至,昼变长,夜变短;(2)夏至到秋分,昼变短,夜变长;(3)秋分到冬至,昼变短,夜变长;(4)冬至到春分,昼变长,夜变短。
答案:(1)此角度变大,黄赤交角变小,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内变化变小,年昼夜长短变幅减少。
课时作业20:2.3地球的公转——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课时跟踪检测(五)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
据此回答下题。
1.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为360°,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则寒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A.15°B.105°C.195°D.285°北京时间2014年11月1日6时40分左右,嫦娥五号测试飞行器在内蒙古预定区域顺利着陆。
图甲为着陆时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图中四点为二分二至日),图乙是飞行器着陆时的地球光照示意图。
读图回答2~3题。
2.图甲中,当地球公转位置()A.由①到④时公转速度先快后慢B.由④到③时南京昼长夜短C.由③到②时海口正午太阳高度角渐大D.由②到①时西风带总体南移3.图乙中B点的区时是()A.11月1日0时B.10月31日23时40分C.11月1日12时D.10月31日12时40分下图为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北半球)。
读图回答4~5题。
4.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的是()A.甲→乙B.乙→丙C.丙→丁D.丁→甲5.北半球某地点在下列两个节气时昼长相加最接近24小时的是()A.小满和大暑B.处暑和霜降C.小雪和大寒D.立春和惊蛰6.由于月球的黄赤交角只有1°32′,远小于地球的23°26′,所以月球表面环境() A.昼夜温差小B.不会有极昼极夜现象C.季节变化小D.没有太阳直射现象7.第30届奥运会于2012年7月27日19点12分(零时区区时)在伦敦开幕。
伦敦奥运会开幕当天,下列国家中白昼最长的是()A.菲律宾B.巴西C.新西兰D.英国北京时间2015年6月22日0时38分,我国迎来2015年的夏至。
下图为进入夏至时甲、乙、丙、丁四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图。
读图回答8~9题。
地球运动专题2 导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地球运动(2) 【知识梳理】考点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的形成2.黄赤交角的影响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活动,运动规律如下图所示。
考点二 日出日落方位的确定(以赤道为例)规律:同纬线日出、日落地方时相同,昼长时间相同;南北半球对应的纬线,如北纬(如40°N)的昼长等于南纬(如40°S)的夜长;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极点将近半年是极昼或极夜,极圈仅出现一天极昼或极夜,赤道全年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考点三: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的计算技巧:在一天中,太阳依次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某条纬线上的点,但在某时刻只能直射其中一点。
1.直射的经线:(1)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度数,也就是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2)晨(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经度为a,则直射点的经线的经度为a±90°2.直射的纬线:⑴北极圈内极昼或南极圈内极夜,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⑵南极圈内极昼或北极圈内极夜,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⑶晨昏线过南北极点,或晨昏线(圈)与某一条经线圈重合,太阳直射赤道。
⑷北半球昼长夜短,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全球昼夜平分,直射点在赤道。
⑸极昼极夜最低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互余。
北极地区某纬线与晨昏线相切,且该纬线出现极昼(夜),则太阳直射在北(南)半球,太阳直射点纬度与该纬度互余。
⑹晨昏线与某经线夹角为a,则直射点纬度为a考点四日期范围的确定判断某一时刻,地球上两个不同日期范围各占多少时,可以先画出表示全球范围的圆,然后在圆上画出180°经线表示人为日界线,之后再按照时间计算的方法找出相应的零时经线(自然日界线),最终则可以根据零时经线向东至180°经线为新的一天,零时经线向西至180°经线为旧的一天确定两个不同日期的范围。
如下图为新的一天占全球14的示意图如下:考点五昼(夜)的范围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晨线到昏线的范围,即为昼的范围;由昏线到晨线的范围,即为夜的范围。
2025届高中地理高考复习学案:地球公转特征与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特征与黄赤交角(答案在最后)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运用相关地理工具,能够演示地球绕日公转的过程,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2.结合相关示意图,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其意义。
必备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公转1.公转定义:地球绕________运行。
2.公转方向:北极上空俯视:呈南极上空俯视:呈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即一个________年。
4.公转轨道与速度[方法技巧]区分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①时间不同: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
②公转轨道上位置不同:近日点位于冬至日以东,远日点位于夏至日以东。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概念(1)黄道面:地球公转轨道面。
(2)赤道面:过地心并与地轴________的平面。
(3)黄赤交角:________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目前约________。
[特别提醒]黄赤交角相关数据关系(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即图中α。
(2)极圈度数与黄赤交角互余,即图中90°-α。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即图中α′。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移动规律(以北半球为例)①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到达北纬23.5°,最南到达南纬23.5°。
②春分日至秋分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___半球;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___半球。
③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向________移动;夏至日至冬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向________移动。
(2)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叫作一个________。
[方法技巧]关注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图中的“一向三线六点”,即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南、北回归线和赤道,二分二至日和近、远日点。
学会正确判断一年中任何一天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半球位置和移动方向,对我们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有很大帮助。
山东版202地理复习二第三讲地球的公转运动精练含解析
第三讲 地球的公转运动【考情探究】课标解读考情分析 备考指导内容解读地球公转特征 结合相关示意图,说出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考查形式: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考查内容:地球公转方向、周期、速度与黄赤交角;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及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计算与应用;四季更替 考查频率:从近几年来看,考查的频率在下降 考查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考查素养: 侧重考查区域认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日出日落方位、(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四季划分(二十四节气)等是备考时着重关注的内容.同时,要特别重视“结合实例",生活、生产中的情景再现,将会是命题的重要平台与基础昼夜长短的变化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知与地理实践力【真题探秘】基础篇固本夯基【基础集训】知识1地球公转特征读地球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面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数码是()A。
① B.②C。
③D.④答案A2。
若图中①扩大2°,我国北方地区开阔平地上新建住宅楼之间的距离同相同高度的原住宅楼之间距离相比,间距()A.扩大B。
缩小C。
不变D。
随意答案A知识2昼夜长短的变化读某日150°E经线上日出时刻随纬度的变化图.回答下面两题。
1.太阳直射点位于()A.0°B.20°NC.20°SD.23°26'N答案B2。
甲地的昼长时间为()A。
8小时 B.10小时C。
14小时D。
16小时答案B知识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北京时间9月20日14时左右,一辆轿车行驶在我国某城市的环线上(如下图),车内乘客发现:前几分钟阳光从正后方照射进车内,后几分钟阳光从左侧照射进车内。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1.该时段,车辆行驶在图中环线上的()A.甲路段B.乙路段C。
丙路段 D.丁路段答案A2.该城市可能是()A.哈尔滨B。
北京C.天津D.乌鲁木齐答案D知识4四季更替与五带划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下图为二十四节气图,读图完成下题。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地球运动 微专题3 太阳高度与方位学案
微专题3 太阳高度与方位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节次考试内容加试要求地球的运动(1)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周期(2)地球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及图示(3)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1)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②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a折线所示.③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b折线所示。
④同线相等规律: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⑤对称规律:以直射点所在纬线为对称轴南北对称的两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2)季节变化规律①北半球夏至日错误!②北半球冬至日错误!③春、秋分日:赤道上达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及分布特点①南北回归线之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大(由23。
5°增大到47°),赤道上为23。
5°,回归线上为47°。
②回归线至极圈之间: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7°)。
③极圈以内地区: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由47°减小到23.5°),极圈上为47°,极点上为23.5°.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α±β|观测点和太阳直射点同在北(南)半球,取减号;分属于南北不同半球,取加号.例: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C点(23.5°S)正午太阳高度是H C=90°-BC=90°-(10°+23.5°)=56.5°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A点(40°N)正午太阳高度是H A=90°-AB=90°-(40°-10°)=60°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 湘教版:地球的公转(一)
第6讲地球的公转(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与昼夜长短变化[课标内容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积累必备知识——基础落实赢得良好开端一、地球公转1.绕转中心:。
2.方向:。
3.公转轨道及速度: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上。
【特别提醒】区分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1)时间不同: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
(2)公转轨道上位置不同;近日点位于冬至日以东,远日点位于夏至日以东。
4.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即一个。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1)定义:黄道面与面之间的夹角。
(2)角度关系①地轴总是与赤道面,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约66.5°,目前的黄赤交角约。
②南北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度数。
【特别提醒】黄赤交角相关数据关系(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即图中α。
(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即图中90°-α。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即图中α′。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在之间的往返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作一个。
【高效速记】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 (1)春分日→夏至日:北半球、向北移。
(2)夏至日→秋分日:北半球、向南移。
(3)秋分日→冬至日:南半球、向南移。
(4)冬至日→次年春分日:南半球、向北移。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弧、夜弧与昼夜长短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赤道上:终年 。
(2)北半球(3)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 。
【特别提醒】(1)昼夜长短的空间对称特点相对于地轴对称的点(A与B、C与D)(即纬度相同):昼长、夜长相等;相对于赤道或地心对称的点(A与C、B与D、A与D、B与C):南北半球昼夜相反(即北半球点的昼长等于南半球点的夜长)。
(2)昼夜长短的时间对称特点①关于夏至日、冬至日对称的两个日期(A与B、C与D):两地昼长、夜长相等。
2019-2020高三地理 二轮 地球运动 昼夜长短及其变化 (1)
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如下图所示:2.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南、北)移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如下图所示:3.极昼极夜范围——抓“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4.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1)对称规律: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例如23.5°N的昼长等于23.5°S的夜长。
(2)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另一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3)变幅规律: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4)极昼、极夜规律: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
概念辨析:1.昼夜、昼夜更替、昼夜长短变化三者都是地球上所固有的自然现象,虽然都涉及到昼夜状况,但成因各不相同。
昼夜之分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不涉及地球的运动,而是由“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特性所决定的。
昼夜更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主要是由地球自转这一运动而产生的,因光源来自太阳,所以昼夜更替的周期就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如果地球不自转,只要公转也会产生昼夜更替,只不过昼夜更替时间较长,为一年。
昼夜长短变化是除赤道以外,其他纬度地区随地球公转而产生的周期性变化,形成原因是地球公转过程中黄赤交角的存在。
太阳直射该地,该地不一定昼最长夜最短。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2章 作业手册(5 A)黄赤交角与昼夜长短的变化
课时作业(五)A 第5讲第1课时黄赤交角与昼夜长短的变化时间 / 30分钟一、选择题2016年11月30日,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二十四节气”备受瞩目。
2016年12月7日迎来“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节气——大雪。
图K5A-1是“二十四节气”与地球运行位置对应关系图。
读图回答1~3题。
图K5A-11.2016年立冬的日期大致是( )A.10月7日B.10月22日C.11月7日D.11月22日2.某地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一次出现在大雪,另一次出现在( )A.小寒B.大寒C.小暑D.大暑3.严格意义上的节气只是一瞬间,2016年冬至是北京时间12月21日18时44分,该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A.19°E,23°26'NB.19°E,23°26'SC.139°W,23°26'ND.139°W,23°26'S南半球某地(105°E)某同学对每天的日落时间进行了观测与记录,绘成图K5A-2。
读图完成4~5题。
图K5A-24.p日的节气可能为( )A.春分B.秋分C.夏至D.冬至5.该同学在m至n时段观测与记录持续了大约( )A.4个月B.6个月C.8个月D.10个月读甲、乙、丙、丁四地一年中昼长的变化幅度表,回答6~7题。
6.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7.甲地的昼长最长可达( )A.9小时9分B.10小时47分C.11小时22分D.13小时13分某年3月9日,在挪威新奥尔松的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中国大学生北极科考团迎来极夜后首次日出。
图K5A-3为科考团拍摄的日出照片。
第二轮复习黄赤交角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关键因素专题练习方案
第二轮复习黄赤交角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关键因素专题练习方案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关键,而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导致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产生地球上的四季。
纵观上海卷和广东卷及全国综合卷,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规律常常涉及到,能够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空间转换能力,高三复习备考中应予以重视。
●难点磁场下面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1~3题。
(2002年上海卷)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2.四地所处纬度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3.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①地球的公转②地球的自转③黄赤交角的存在④地方时的不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读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示意图(图7—1),回答4~6题。
图7—14.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数码是()A.①B.②C.③D.④5.若②扩大到90°,下列四组气候类型中将不存在的是()①热带草原气候②地中海气候③温带海洋气候④温带大陆性气候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6.若图中①扩大2°,我国北方地区开阔平地上新建住宅楼之间的距离同同高度的原住宅楼之间距离相比,间距()A.扩大B.缩小C.不变D.随意●案例探究[案例1]若黄赤交角变为23°31′,则引起的地理现象是A.极圈的范围缩小B.地球上直射的范围增大C.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增加D.七月份南半球中低纬地区昼长与夜长的比值减小命题意图: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黄赤交角的影响的理解,要求学生根据黄赤交角的影响来推断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进而以此为依据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知识依托:黄赤交角的构成和黄赤交角的影响。
错解分析:对直射的范围,极昼、极夜的范围、与黄赤交角的关系理解不清;也可能把极昼的范围与极昼的天数等同;还有可能对同一地区昼长与夜长的比值理解不清。
高中地理_运用“题例-小结-习题”模式复习“地球的运动”
运用“题例-小结-习题”模式复习“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专题对于高三学生来讲是较难复习的内容之一。
因此,要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运用案例小结、习题模式,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黄赤交角──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关键因素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产生的根本原因,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了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
因此,黄赤交角与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关系是高考的重点,它是中学地理学科的基础,在高考复习备考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题例1] 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会发生微弱的变化,据此,讨论下列问题:(1)若此角度变大,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样变化?(2)若此角度变小,则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及北半球热带高压的位置将如何变化?(2002年广东卷)[小结] 从这个案例中教师要解决以下问题:1.明确黄赤交角的构成:地球公转的黄道面与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面之间的夹角。
2.明确黄赤交角的大小与回归线的度数与极圈度数的关系:即若黄赤交角的度数大小与回归线的度数相等,与极圈的度数互为余角。
3.明确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即若黄赤交角变大则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将变大;若黄赤交角变小则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将变小(春、秋分时除外)。
4.明确时间看变化:(1)春分到夏至,昼变长,夜变短;(2)夏至到秋分,昼变短,夜变长;(3)秋分到冬至,昼变短,夜变长;(4)冬至到春分,昼变长,夜变短。
以上4个问题提出,可以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再总结。
另外在回答「题例1」第(1)小题的时候,可以借用一个极端值,即黄赤交角为90度时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样变化?相信这样一来,大多数同学都能理解黄赤交角的变化将带来哪些结果。
[习题1] 下面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1~3题。
(2002年上海卷)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2.四地所处纬度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3.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①地球的公转②地球的自转③黄赤交角的存在④地方时的不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二、太阳光照图的类型识别(晨昏线)晨昏线是一个基本概念,学生很容易掌握,但高考题目往往是太阳光照图的判读,会从晨昏线特点人手要求分析判断有关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进而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第2章行星地球5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2.(经典再现)6 月上旬某地约 5 时(地方时)日出。据此完成(1)~
(2)题。
(1)该地可能位于( )
A.亚马孙河河口附近
B.地中海沿岸
C.北冰洋沿岸
D.澳大利亚
(2)6 月份该地看到的日出和日落方向分别为( )
A.正东、正西 B.东南、西南
2021C/1.2/11东北、西北
D.东南、西北
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七页。
与以太阳为参照系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及其运动方向相反,所以图 1
中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动方向应为自右向左。第(1)题,6 月初,太阳
在黄道上的位置应在夏至(6 月 22 日)之前且靠近 6 月 22 日处,故应
为丁。第(2)题,图中显示,甲、乙两点关于冬至点对称,而非关于
近日点对称,所以日地距离不同;而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相关,
(1)太阳直射某地,该地不一定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各地夏至 日这一天昼最长,南半球各地冬至日这一天昼最长。
(2)昼变长夜变短不等于昼长夜短,如北半球昼变长说明太阳直 射点向北移动,但其可能直射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变短 夜变长与昼短夜长亦是同样道理。
2021/12/11
第二十七页,共三十七页。
北半球时,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除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太阳
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除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2021答/12/案11 :(1)B (2)C
第二十四页,共三十七页。
1.昼夜长短计算——抓“特点” (1)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特点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特点进行计算: 地方时正午 12 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 ①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202②1/1夜2/11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单元 行星地球 第三讲 地球的公转
第三讲地球的公转(一)——地球公转特征与昼夜长短的变化基础题组2017年9月3日—5日,第九届金砖国家(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峰会在中国厦门举行。
9月3日下午3时30分,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于福建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2018广东韶关期中)峰会期间( )A.厦门昼长夜短,夜渐短B.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逐渐南移C.悉尼昼长夜短,昼渐长D.地球的公转速度渐慢,近秋分点2.(2018广东韶关期中)工商论坛开幕时,金砖其他四国首都( )A.新德里(77°E),旭日东升B.莫斯科(37°E),正午时刻C.比勒陀利亚(28°E),夕阳西下D.巴西利亚(37°W),夜幕深沉读某日甲、乙、丙、丁四地的昼长或夜长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3.(2017山东烟台期中)图中有一地位于北半球,该地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4.(2017山东烟台期中)图中四地,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乙>丁>甲>丙C.甲>丙>丁>乙D.丙>甲>乙>丁读甲、乙、丙、丁四地一年中昼长的变化幅度表,回答下面两题。
甲乙丙丁变化幅度2小时26分24小时0小时5小时42分5.(2017河南名校联盟联考)四地纬度最高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6.(2017河南名校联盟联考)甲地的昼长最长达到( )A.9小时9分B.10小时47分C.11小时22分D.13小时13分提升题组我国在肯尼亚纳纽基(0°,37°E)施工的工程人员测得工地某日日出方向与正东方向的夹角为东偏南20°。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2017河南中原名校质检)该地日出时,下列城市与北京属同一日期的是( )A.柏林B.墨西哥城C.纽约D.旧金山8.(2017河南中原名校质检)下列现象中最可能发生在此日的是( )A.新加坡有太阳直射现象B.北京的白天时间在变长C.北极附近出现极夜D.意大利罗马酷暑难耐每年的5月30日前后,日落时的金色阳光洒满美国纽约曼哈顿(40°N,74°W)的所有某走向的街道,呈现一幅壮观的景象,即“曼哈顿悬日”现象。
初中地理会考黄赤交角知识点复习
初中地理会考黄赤交角知识点复习(一)1. 白天和黑夜,亦可代指事物两个相反的方向。
昼夜由自转产生,谓之“太阳日”,但昼夜的长度并非等于自转周期,因为当地球自转一周后,同时进行了公转。
2. 影响地球运动3.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的纬度,也决定了地球上五带的范围。
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的范围缩小。
4.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各地昼夜长短的比例。
以夏至日的北半球为例,当黄赤交角变大时,北半球的昼变长夜变短(有极昼现象的地区除外),也就是昼夜的差距扩大了;当黄赤交角变小时,北半球的昼变短夜变长(有极昼现象的地区除外),也就是昼夜的差距缩小了,即:各地一年中昼长的年变幅随黄赤交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
由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在一年中作有规律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并影响着五带的范围。
5. 对其他自然现象的影响6. 黄赤交角除对地球运动的意义产生影响外,还深刻影响着与其紧密联系的其他自然地理现象。
如:黄赤交角变化→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变化→五带范围变化和气压带、风带移动范围变化→气候带分布范围变化→自然带分布范围变化等。
初中地理会考黄赤交角知识点复习(二)黄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
前已述及,黄赤交角是地轴进动的成因之一;它还是视太阳日长度周年变化的主要原因。
黄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
⒈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
由于地球公转时斜着身子,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66°34′)基本不变,地轴的空间指向(指向北极星附近)基本不变,故黄赤交角(目前23°26′)也基本不变。
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北界线是23°26′N,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到23°26′S,即南回归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在23°26′S~23°26′N作周年往返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轮复习黄赤交角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关键因素专题练习方案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关键,而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导致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产生地球上的四季。
纵观上海卷和广东卷及全国综合卷,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规律常常涉及到,能够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空间转换能力,高三复习备考中应予以重视。
●难点磁场下面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1~3题。
(2002年上海卷)甲地乙地丙地丁地白昼时间5小时30分9小时09分11小时25分13小时56分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2.四地所处纬度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3.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①地球的公转②地球的自转③黄赤交角的存在④地方时的不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读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示意图(图7—1),回答4~6题。
图7—14.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数码是()A.①B.②C.③D.④5.若②扩大到90°,下列四组气候类型中将不存在的是()①热带草原气候②地中海气候③温带海洋气候④温带大陆性气候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6.若图中①扩大2°,我国北方地区开阔平地上新建住宅楼之间的距离同同高度的原住宅楼之间距离相比,间距()A.扩大B.缩小C.不变D.随意●案例探究[案例1]若黄赤交角变为23°31′,则引起的地理现象是A.极圈的范围缩小B.地球上直射的范围增大C.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增加D.七月份南半球中低纬地区昼长与夜长的比值减小命题意图: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黄赤交角的影响的理解,要求学生根据黄赤交角的影响来推断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进而以此为依据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知识依托:黄赤交角的构成和黄赤交角的影响。
错解分析:对直射的范围,极昼、极夜的范围、与黄赤交角的关系理解不清;也可能把极昼的范围与极昼的天数等同;还有可能对同一地区昼长与夜长的比值理解不清。
解题方法与技巧: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黄赤交角的影响,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范围,也是热带的范围;黄赤交角的大小与极圈的度数是互余关系,而极圈的大小就是极昼、极夜的最大范围。
由题意,如果黄赤交角由目前的23°26′增大至23°31′,太阳直射的范围应变为南北纬23°31′(即变大);极圈的度数应变为66°29′即极昼、极夜的最大范围将变大。
因为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昼夜等长即黄赤交角越小,同一纬度昼夜长短相差越小,因本题黄赤交角变大故同一纬度昼长与夜长的差值变大,即夏半年昼长与夜长的比值将变大;冬半年昼长与夜长的比值将变小,七月份南半球为冬季,故昼长与夜长的比值将变小。
极昼、极夜的天数长短与地球公转的速度和周期有关,不受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的影响。
故此题应选B、D。
答案:BD[案例2]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会发生微弱的变化,据此讨论下列问题。
(1)若此角度变大,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样变化?(2)若此角度变小,则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及北半球到热带高压的位置将如何变化?(2002年广东卷)命题意图:此题考查考生对黄赤交角的影响的理解,以此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依托: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错解分析:对黄赤交角的概念理解错误,也可能对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范围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的关系理解不清所致。
解题方法与技巧:此题的关键首先应审清本题题干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并非黄赤交角,而应是黄赤交角的余角。
因为黄赤交角的大小正好是太阳直射点的范围,与极圈的度数互为余角(即极昼、极夜的最大范围),若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的范围变大,同一纬度昼长与夜长的差值变大(赤道除外);若黄赤交角变小,太阳直射的范围变小,同一纬度昼长与夜长的差值应变小(赤道除外)。
因为第(1)题此角度变大,故黄赤交角应变小,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内变化变小,年昼夜长短变幅减少。
第(2)题此角度变小,则黄赤交角变大,故太阳直射点的范围增大,因为此时回归线在北半球往北推,南半球往南推,故北半球到热带高压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移动范围增大。
答案:(1)此角度变大,黄赤交角变小,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内变化变小,年昼夜长短变幅减少。
(2)太阳直射范围增大,北半球到热带高压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移动范围增大。
●锦囊妙计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产生的根本原因,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了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
因此黄赤交角与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关系是高考的重点,它是中学地理学科的基础,在高考复习备考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1.明确黄赤交角的构成:地球公转的黄道面与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面之间的夹角。
2.明确黄赤交角的大小与回归线的度数与极圈度数的关系,即若黄赤交角的度数大小与回归线的度数相等,与极圈的度数互为余角。
3.明确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即若黄赤交角变大则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将变大;若黄赤交角变小则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将变小(春、秋分时除外)。
4.明确时间看变化:(1)春分到夏至,昼变长,夜变短;(2)夏至到秋分,昼变短,夜变长;(3)秋分到冬至,昼变短,夜变长;(4)冬至到春分,昼变长,夜变短。
●歼灭难点训练1.若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变至9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没有昼夜更替现象B.地球上没有直射现象C.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没有变化D.温带和寒带范围扩大2.在南北半球,凡太阳直射的地方必然是()A.昼夜平分B.昼长夜短C.昼短夜长D.昼最长,夜最短3.假设黄赤交角为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无昼夜变化B.水平运动物体无偏向C.无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D.无四季更替现象每逢周五,《新民晚报》刊登周日日落时间表,下表为2001年11月30日刊登的12月2日部分城市日出日落时间表。
据此完成4~5题。
城市日出时间日落时间城市日出时间日落时间北京7:18 16:50 上海6:36 16:51哈尔滨6:54 15:51 成都7:44 18:02西安7:33 17:35 拉萨8:34 18:564.请比较表中六城市白昼的长短,其中两城市之间白昼时间差值最大可达()A.1小时25分B.3小时05分C.2小时06分D.1小时58分5.请依据表中的资料,判断下列四城市中,纬度最低的是()A.西安B.成都C.上海D.拉萨读图7—2,AB直线距离为R(R为地球半径),此时地球公转位于远日点附近,据此回答6~7题。
6.若该图是以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则A处所处的纬度是()A.66°34′NB.23°26′NC.0°D.60°N7.此时()图7—2A.北极圈极昼范围正在扩大B.南极圈极夜范围正在扩大C.太阳直射点正向南移D.太阳直射点正向北移8.读黄赤交角示意图7—3,回答下列问题。
图7—3(1)角②的度数是,平面③的名称是。
(2)当太阳直射点在F点时,可能的日期是;当太阳直射点在H点时,可能的日期是。
A.3月21日前后B.6月22日前后C.9月23日前后D.12月22日前后(3)当太阳直射点由E移至F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B.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C.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D.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4)当太阳直射点由G移至H的过程中,下列现象中可能出现的有。
A.地中海沿岸逐渐进入多雨季节B.澳大利亚热带草原由干季转为湿季C.南半球温带草原开始进入冬季D.海河开始进入汛期(5)若黄赤交角为20°,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缩短B.北纬20°纬线成为北回归线C.直射点在南北纬20°之间作回归运动D.直射点在单位面积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减少附:参考答案难点磁场1~3.解析:本题组通过地球昼夜长短规律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及对昼夜长短产生的原因的理解。
由表中数据可知,甲、乙、丙三地白昼均少于12小时,只有丁地大于12小时,因此时为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故南半球应昼长夜短,故第1题应选D;因甲、乙、丙均在北半球,丁在南半球,根据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此时从高到低纬度的比较,可以参照与赤道的时间差值。
纬度越低白昼应越接近12小时,经过简单计算可以推出顺序应为甲、乙、丁、丙,故第2题选B;第3题较容易,昼夜长短的原因主要与黄赤交角和地球的公转有关系,故此题应选D。
答案:1.D 2.B 3.D4~6.解析:此题组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对黄赤交角的影响的理解。
由图可知①代表黄赤交角,故第4题选A;若②扩大到90°,即黄赤交角变为0°,则导致太阳直射点不再南北移动,进而气压带和风带也不再南北移动,受气压带和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将不再存在,故第5题选D;我国北方两楼间的最小距离应满足x=Hctg(90°-φ-δ);φ不变,H不变,而δ由原来的23°26′变为25°26′,且此函数为减函数(0°~90°),故x将扩大,第6题应选A。
答案:4.A 5.D 6.A歼灭难点训练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黄赤交角的影响的理解,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意黄赤交角变为0°。
太阳直射点不再南北移动,永远直射在赤道上,故本题应选C;A项与地球自转有关;B项太阳直射赤道;D项中寒带的范围应缩小。
答案:C2.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的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晨昏线有关,太阳直射的半球一定昼长夜短,只有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才达到昼最长,夜最短,故此题应选B。
答案:B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关于黄赤交角的影响,根据题意,黄赤交角变为零,太阳直射点永远直射赤道,全球各地都昼夜等长,但仍存在昼夜更替变化;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往两极递减,但因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不再存在,故无四季的更替现象,故本题选D。
答案:D4~5.解析:此题组主要考查学生图表分析能力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根据白昼越长日出时间越早,日落时间越晚。
根据题目对应时间为北半球冬季,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纬度越低白昼越短,由表中六城市的纬度可知,白昼时间相差最大的应为哈尔滨与拉萨之间,通过计算可以得出白昼差值可达1小时25分,故第4题选A;根据计算,白昼最长的是拉萨,纬度应该最低,故第5题选D。
答案:4.A 5.D6~7.解析:此题组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根据题意A、B为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的直径,据γ=Rcosφ,因为AB=2γ=R,故φ=60°,故第6题选D;因为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故时间为7月初,所以太阳直射点应位于北半球且由北回归线正向南移动,故第7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