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5
师说原文及翻译
师说原文及翻译《师说》翻译/译文篇一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得不到解决。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流传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断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知句读(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
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然反而不如他们。
难道不值得奇怪吗?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
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
《师说》原文译文
《师说》(韩愈)原文和译文【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文公”。
韩愈25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国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职。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其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里【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高中师说原文及翻译
高中师说原文及翻译高中师说原文及翻译《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师说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词句注释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的。
道:指儒家之道。
受:通“授”,传授。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惑:疑难问题。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师说5:7种常见病句题型
师说五:紧贴考纲,名师整理,7 种常见病句题型,学霸都在看!辨析并修改病句常见七种题型一: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1)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改法有①在句首加上“能否有”之类词语;②将“成败”改成“成功”。
)(2)无论中国队输赢与否,当地华侨组织都将在比赛结束之后为中国队举办盛大的庆功宴会。
(“与否”前面词语必须是正面的,不能是正反两方面。
另外,如果是输了,就不存在“庆功”之说。
)二:并列结构所出现的搭配不当这里所说的并列结构,主要是指动词的并列、名词的并列以及形容词的并列等。
动词的并列结构中,往往出现动词与宾语不能搭配的现象;而名词的并列结构中,往往有一个或多个名词与后面的谓语(并列的名词结构作主语时)或前面的谓语(并列结构作宾语时)不能搭配。
(1)这位高能机械工程师的出色工作和独特设计,已被国内有关单位采用,并受到国外专家的赞赏。
(“出色工作”是不能被“采用”的。
)(2)眼前,沙沙沙的浪声和银光闪闪的海面构成了一幅美妙绝伦的图画。
(“浪声”和“海面”均为主语,其中“浪声”不能与谓语“构成”形成主谓关系。
)三:句式杂糅它是结构混乱的一种,即表达时因既想用这种句式,又想用那种句式,结果造成将两种句式放在一起说,半截转向的现象。
(1)这起明显的错案之所以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是“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与“党风不正在作怪”两种句式糅在一起,去掉“在作怪”。
)(2)这次老人节茶话会的地点是在老年活动中心举行的。
(“地点是老年活动中心”与“是在老年活动中心举行的”两种句式糅合在一起,只能保留其中一种。
)四:关联词位置不当所引发的语病配套使用,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两个关联词,如果第一个关联词放在前一个分句主语的前面,那么意味着两个关联词所连接的是句子结构,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必须保留并且不同;如果第一个关联词放在前一个分句主语的后面,那么意味着前后两个分句都是以该主语作为陈述对象,两个关联词所连接的是谓宾语成分,后一分句不得再保留主语。
高中语文文言文韩愈《师说》原文、译文
韩愈《师说》原文、译文【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高一语文《师说》原文及注释
高一语文《师说》原文及注释《师说》原文古之学者(1)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人非生而知之(3)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4),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5),其闻(6)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7)师说;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是故(10)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8)。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焉,惑矣(21)。
彼童子之师(2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3)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24),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5),小学而大遗(26),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27)乐师百工(28)之人,不耻相师(29)。
士大夫之族(30),曰师曰弟子云者(31),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2)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3)。
”呜呼!师道之不复(34)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35)不齿(36),今其智乃(37)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8)!圣人无常师(39)。
孔子师郯子(40)、苌弘(41)、师襄(42)、老聃(43)。
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5)”。
是故弟子不必(46)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7),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49),不拘于时(50),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51),作《师说》以贻(52)之。
[1]《师说》注释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3.3《师说》原文、注释、翻译
师说《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
《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
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创作背景: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
韩愈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它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
《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
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在唐代的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
韩愈写《师说》的这一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一段话中看出:“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韩愈反对“士大夫之族”的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即师所在,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文公”。
韩愈25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国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职。
文言文《师说》原文翻译
文言文《师说》原文翻译文言文《师说》原文翻译《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师说作者: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师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师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古之学者①必有师。
师者②,所以③传道④受⑤业⑥解惑⑦也。
人非生而知⑧之⑨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⑩,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11)吾前,其闻(12)道也固先乎(13)吾,吾从而师之(14);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15)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16)道也。
夫(17)庸知(18)其年(19)之(20)先后生于吾乎?是故(21)无(22)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23)也。
嗟乎!师道(24)之(25)不传也久矣!欲人之(26)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27)也远矣,犹且(28)从师而问焉(29);今之众人(30),其下(31)圣人也亦远矣,而耻(32)学于(33)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34)。
圣人之所以(35)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36)皆出于(37)此乎?爱其(38)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39)也,则耻师(40)焉(41),惑(42)矣。
彼(43)童子之师,授之(44)书而习其句读(45)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46),小学而大遗(47),吾未见其明(48)也。
巫医(49)乐师(81百)工(50)之人(51),不耻(52)相师(53)。
士大夫(54)之族(55),曰(56)师曰弟子云者(57),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58)与彼年相若(59)也,道(60)相似也,位卑(61)则足(62)羞,官盛(63)则近(64)谀(65)。
”呜呼!师道之(66)不复(67)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68),今其智乃(69)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70)!圣人无常(71)师。
孔子师郯子(72)、苌弘(73)、师襄(74)、老聃(75)。
郯子之徒,其贤(76)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77)不如师,师不必贤于(78)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79)有专攻(80),如是(82)而已。
《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导读:【原文】师说作者:韩愈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作品介绍】:《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第5篇《师说》(解析版)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5篇《师说》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子、()弘、师襄、老聃。
()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1.【2024·江苏镇江·三模】中国古人善于在小与大的思辨中获得启示。
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用“()”寓意言小旨大,韩愈《师说》中用“()”批评了舍大择小的现象。
2.【2024·陕西榆林·三模】古代圣贤寻访各类大师,博览群书,终成一代贤人,《师说》中表达圣贤人没有固定的老师的是“()”,韩愈通过“()”的事例进行佐证。
5师说
第五篇;师说唐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从师的标准。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的原文及翻译
师说的原文及翻译师说的原文及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那么,小编整理了师说的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师说的原文及翻译篇1师说作者:韩愈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05《师说》-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解析版)
2021年高考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05 《师说》《师说》正文翻译注释赏析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huò)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yōng)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学者: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的。
道,指儒家之道。
受,通“授”,传授。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惑,疑难问题。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知,懂得。
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
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师,用做动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
知,了解、知道。
之,取独。
是故:因此,所以。
无:没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说》重点字词及翻译
《师说》重点字词及翻译1.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高二上册语文教案:师说5篇
高二上册语文教案:师说高二上册语文教案:师说精选5篇(一)高二上册语文教案:师说教材版本:人教版教材内容:《古诗十九首》第一课时:理解诗意,初识作者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理解《古诗十九首》中的诗意内容。
2.了解作者生平简介。
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理解《古诗十九首》的诗意内容。
2.初步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审美意识,进一步理解古诗。
2.让学生体会作者在古诗中的情感表达。
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古诗十九首》中的部分诗文及作者简介。
2.录音机:准备好语音的录音。
教学过程:Step 1 自主学习阅读古诗1.每个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古诗十九首》。
2.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选择一首诗文,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Step 2 分组讨论1.将学生划分为小组,每个小组有五名学生。
2.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流并讨论自己所选的古诗,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小组内学生共同商讨并选出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
Step 3 教师指导1.教师通过课件介绍每首古诗的作者,包括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
2.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调和情感表达。
Step 4 教师引导讨论1.教师与学生讨论每首古诗的诗意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2.教师引导学生表达对古诗的喜爱之情,并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古诗。
Step 5 课堂总结1.教师对学生关于古诗的感受和理解进行总结。
2.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鼓励。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自主翻阅和阅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其他古诗,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古诗十九首》的诗意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并尝试自己创作古诗。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引导,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审美意识得以培养。
在下节课中,可以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引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高二上册语文教案:师说精选5篇(二)教案名称:《蜀道难》教学年级:高二上册教学科目:语文教学内容:《蜀道难》赏析及相关知识掌握【教学目标】1.了解《蜀道难》的背景与作者;2.分析《蜀道难》中的意象、思想及艺术特点;3.学会鉴赏古文中的修辞手法;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5.能够在适当的场合背诵《蜀道难》。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 (5)
柳宗元:“从魏、晋以来,人们更不去拜老师。当 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 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只有韩 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 写了《师说》 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 ”
师 说
韩 愈
文言知识大闯关
课文梳理显身手
1、老师的作用是什么? 2、人为什么要从师(从师的必要性)? 3、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4、韩愈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么?? 5、本文使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请具体分析其作用。 6、读完课文,你还有哪些未解的疑惑? (提示:前三题尽可能用原文词句作答)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十分严格,重门
精彩句子谈一谈
要求: 1、最好能结合具体事例。 (名人或者身边的例子皆可)
2、最好能背过你选择的句 子。
学 要求: 完 1、最好选取现在教我们的老师。
2、自己身边的同学等可以称之为老师的人也可。
我 来 • 张翼飞,你就是我的老师,因为你,我了
解了游戏中那个奇幻的世界。
写 • 崔老师,你是我崇敬(欣赏、敬佩、感激) 的老师,因为你,我知道了宽容和团结是
一 多么重要。 写
• 我相信同学们学完这一课,已经具备了 谦虚从师,尊师爱师之情,其实,在我们 的生活中还存在着文人相轻,同辈相诋, 耻于向别人请教的现象,不尊师重教的现 象.
•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
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 深。
• 希望同பைடு நூலகம்们传承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本文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2)生乎吾前 “乎”通“于”
(3)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二)疑难词句解释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的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学者:求学的人。 这里所说的“古之学者”,不仅指古代作学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时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
古人圣人,从师而问
自恃门第 纵比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高贵,耻 自身矛盾相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四、反复朗读全文,结合下面的图解,尝试背诵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
1段:立论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从师可解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无分贵贱长少,先闻道者为师
2.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答: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并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
不拘于时
——不被时俗拘束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赤璧之战》)
——我不能把整个吴国的土地和十万百姓,拿去让人支配。
(5)用在数字之后表示倍数。
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人。(黄宗羲:《原君》)
——这种人的勤恳劳若,一定是天下人的千万倍。
三、讨论下列问题
1.“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1)介绍行为的时间、地点,当“在”讲:繁启蕃长于春夏。(《苟子?天论》)
——万物都生长茂盛在春夏二季。
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都出在这个原因上吧
(2)介绍行为的对象,当“对”、“向”讲:
李祜言于李愬曰。(司马光:《李愬雪夜入蔡州》)
——李祜对李愬说。
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5)好古文:喜欢古文。古文,指先秦两汉言之有物的散文,与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相对。韩愈、柳宗元大力倡导古文运动,不但用自己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三)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文言中,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活用作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意动用法。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物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不是说孔子使鲁国变小了,而是说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小了(以鲁为小)。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就是说渐渐地把他(方仲永)的父亲看作宾客的意思。本文作意动用法的名词、形容词主要有:
何可胜道也哉 讲,说
道芷阳间行 取道
项王则受璧,置之座上 接受
故木受绳则直 经受
(4)受 恐前后受其敌 遭受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夫:发语词,无实义。庸:岂,哪。知:管,过问。“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作“知”的宾语,这个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之”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年:生年。于:比。“于吾”作“生”的补语,可提至谓语“先后生”前理解,即“于吾先后生”,比我早生还是晚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阐述儒家经义的文字,读zhuàn,下同
《张衡传》 记载个人事迹的文字,传记
舍相如广成传舍 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指有专门技艺的人
(1)师 吾师道也 学习
或师焉,或否焉 从师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十年春,齐师伐我 军队
[学习指导]
一.背景及作者简介
魏晋以来,豪门士族垄断朝中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凭着高贵的门弟,生来就是统治者,尊“家法”而鄙从师,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韩愈《师说》这篇文章,严词批判了“耻学于师”的风气,论述了老师“传道、受业、解惑”的基本任务,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
高一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34讲)
主讲:蔡肇基(南京市一中 特级教师)
15.师说
[学习内容]
1.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掌握古汉语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有破有立,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2)几个对比之间有纵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实相比、横比的关系,先后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欲人之无惑也难矣1”三个对比的顺序与之相应。
(3)语调不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这是疑问语调:“……小学而大疑,吾未见其明也。”这是陈述语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是感叹语调,语调富于变化,不仅文气很顺,而且也增强了文章论辩的逻辑力量。
答: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运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3)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第一个“圣”“愚”是名词,第二个“圣”“愚”是形容词。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人倒去从师,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人却不从师。之:结构助词,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即“不知句读”,“惑之不解”即“不解惑”。或:有人,无定指代词。不,通“否”。这几个分句运用了“合叙”手法实际上应当分开解释,即“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不焉”。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也称韩昌黎。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监博士、刑部付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授”,传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疑惑,疑难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糊涂
(5)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疑难问题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
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 ”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传递,读 下同。
朔气传金 传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
2)传 此世所以不传也 流传
则军士惑矣 迷乱,迷惑
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蒙蔽,欺骗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地位卑下,卑贱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地位卑下,卑贱
会天大雨,道不通 道路
伐无道,诛暴秦 道义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道理
(3)道 策之不以其道 法则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学问、修养
(1)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 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3)则耻师焉 同上
(4)不耻相师 同上
(5)孔子师郯子 同(1)
(四)多义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6)贱 心忧炭贱愿天寒 物价低,便宜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石 轻视,贬低
又迫贱事 谦称自己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聪明贤哲
3.阅读“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可怪也欤!”一段文字,讨论下列问题:
(1)本段有哪几个对比?每个对比中,正确的态度与错误的(2)几个对比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在段落中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每个对比之后,作者都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有关句子的语调相同吗?有什么意义?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有智慧的人,或特指具有最高封建道德的人,即圣人 (7)圣 圣君治国 圣明、贤能
诚宜开张圣听 君王
(五)关于虚词“于”字
于()介词
明确:(1)本段有三个对比,第一个是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对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个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则耻师焉”的对比,致使“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第三个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对从师者“群聚而笑之”的对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不受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
(3)用在形容词之后及被比对象之前,表示比较: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苟子?劝学》)
——冰,是水凝结成的,却比水寒冷。
良曰:“长于臣。”(《史记?项羽本纪》)
——张良说:“比我大”。
师不必贤于弟子
——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4)用在动词之后及名词之前表示被动;当“被……(怎样)”、“让……(怎样)”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