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复习资料教学文案
沈从文《边城》教案
沈从文《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
2.分析《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3.领悟《边城》所传达的人性美、爱情美和自然美。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2.教学难点:理解《边城》所传达的人性美、爱情美和自然美。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介绍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边城》的文学价值。
2.阅读文本学生自主阅读《边城》全文,初步感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人物形象以翠翠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性格特点,如纯真、善良、坚韧等。
分析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
4.分析故事情节讲述《边城》的故事梗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5.分析环境描写引导学生关注《边城》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如山水风光、民俗风情等。
探讨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影响。
第二课时1.分析人性美以翠翠、傩送、爷爷等人物为例,引导学生探讨《边城》中的人性美。
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爱、理解、宽容等美好品质。
2.分析爱情美引导学生理解爱情中的无奈和悲欢离合。
3.分析自然美引导学生关注《边城》中的自然景观,如山水、花草、鸟兽等。
探讨自然美对人物情感和故事氛围的影响。
引导学生感悟《边城》所传达的人性美、爱情美和自然美。
第三课时1.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2.拓展延伸以《边城》为例,引导学生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特点。
推荐阅读其他沈从文的作品,如《湘行散记》、《从文自传》等。
3.作业布置深入阅读《边城》,分析其中一个人物的心理变化。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边城》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引导学生领悟作品所传达的人性美、爱情美和自然美。
《边城》教案设计
《边城》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边城》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体会作者对湘西风光的热爱。
3. 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4. 掌握小说中的民间风俗描写,了解湘西地区的民族文化。
5. 提高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 小说《边城》情节的掌握。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3.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4. 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体会。
5. 民间风俗描写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把握。
2. 湘西地区民族文化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情节、人物、环境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人物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片段,深入理解小说特点。
4. 欣赏法:品读小说中的优美段落,提升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边城》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小说情节、人物、环境等。
3. 课堂讲解:讲解小说情节、人物、环境等,分析小说特点。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人物的理解。
5.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片段,深入理解小说特点。
6. 品读欣赏:品读小说中的优美段落,提升审美情趣。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8.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环境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小说主题、人物的理解深度。
3. 分析学生作业,了解他们对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民间风俗描写的把握情况。
4.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评价他们欣赏小说优美段落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全面。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反思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小说特点。
关于《边城》教案4篇
关于《边城》教案4篇关于《边城》教案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边城》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边城》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内容和过程1、预习导读题:(1)给加点的字注音: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碧溪且()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神往倾心间或悲悯信口开河自言自语(3)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依次可命名为: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4)赏读第一部分:A、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
“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
”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B、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C、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D、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E、“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F、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G、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H、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提示:作用不尽相同。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边城》的背景和主题思想。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和叙事手法。
4.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小说《边城》的背景介绍。
2. 小说主要人物及其关系。
3. 小说的情节概述和分析。
4. 小说的叙事手法和艺术特色。
第二章:小说的背景与主题2.1 小说背景1. 沈从文的生平简介。
2. 《边城》创作的背景和时代特点。
3. 湘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
2.2 小说主题1. 自然与人性的和谐共生。
2.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
3. 命运与自由的选择和挣扎。
第三章: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3.1 主要人物形象1. 翠翠:纯真、善良、坚韧。
2. 傩送:热情、豪爽、正义。
3. 爷爷:慈爱、宽容、智慧。
3.2 人物性格特点1. 翠翠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2. 傩送的性格特点及其与翠翠的关系。
3. 爷爷的性格特点及其对翠翠和傩送的影响。
第四章:情节结构与叙事手法4.1 情节结构1. 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 小说的重要事件和情节转折。
3. 小说的情节安排和叙事节奏。
4.2 叙事手法1. 客观叙述与主观描写相结合。
2. 视角的转换和多角度叙事。
3. 象征手法和暗示手法在小说中的应用。
第五章: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5.1 阅读理解1. 小说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理解。
2. 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分析。
3. 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5.2 文学鉴赏1. 小说中的语言艺术和风格特点。
2. 小说中的形象描写和氛围营造。
3.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学价值。
第六章:课堂活动与讨论6.1 课堂活动1. 分角色朗读小说中的重要段落。
2. 小组讨论人物关系的复杂性和真实性。
3. 创作小说情节的思维导图。
6.2 讨论问题1. 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何展现了人性的一面?2.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人物的命运?3. 小说中的传统习俗与现代思想如何冲突和融合?第七章:写作练习与创作7.1 写作练习1. 写一篇关于《边城》中你最喜欢的人物的心得体会。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 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
3. 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
1.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2. 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如翠翠、祖父,探寻人性之美。
三、教学方法
点拨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以“走进湘西,探寻人性之美”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湘西的人性美,从而引出《边城》这篇文章。
2. 作者简介:简要介绍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整体感知:学生自主阅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4. 重要字词讲解:讲解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
5. 古汉语句式分析:分析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句式,让学生掌握古汉语的语法规则。
6. 分析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7.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深化学生对文章的认识。
8.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9.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同时,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人性之美”,撰写一篇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及练习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边城》的背景和主题,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1.2 教学内容1. 介绍《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作品背景。
2. 阅读《边城》第一至第四章,了解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3. 分析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和人物形象,如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刻画等。
第二章:人物分析2.1 教学目标1. 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性格特征。
2. 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变化。
2.2 教学内容1. 阅读《边城》第五至第八章,深入了解翠翠、傩送、大老等人物的形象特点。
2. 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纠葛。
第三章:情节分析3.1 教学目标1. 分析作品中的重要情节和事件,理解其对主题的作用。
2. 培养学生的推理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1. 阅读《边城》第九至第十二章,关注情节的发展和重要事件。
2. 分析情节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影响,探讨作品中的命运观念和人性考验。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边城》的主题思想,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困境。
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2 教学内容1. 阅读《边城》第十三至第十六章,关注作品所揭示的社会矛盾和人性的挣扎。
2. 分析作品中的道德观念、亲情、友情和爱情等主题元素,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第五章:教学练习与拓展5.1 教学目标1. 通过练习题巩固对《边城》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推荐相关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和鉴赏能力。
5.2 教学内容1. 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问答题和作文题,帮助学生巩固对《边城》的理解。
2. 推荐与《边城》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骆驼祥子》、《平凡的世界》等,鼓励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和思考。
《边城》知识要点教学教案
《边城》知识要点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
2. 通过阅读,使学生把握《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分析《边城》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提高学生对乡土文学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者介绍:沈从文,湖南湘西人,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专家。
2. 故事梗概:《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为背景,描绘了主人公翠翠与摊送、翠翠与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
3. 人物形象:翠翠、摊送、傩送、祖父等。
4. 主题思想:小说以边城小镇为舞台,展现了人性的纯真与美好,反映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
5. 艺术特色:沈从文运用湘西口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土画卷,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边城》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乡土情怀和人物心理活动。
四、教学方法1. 阅读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原著,感知小说内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人物和情节的理解。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段落,分析沈从文的写作技巧。
4. 欣赏法:欣赏小说中的乡土风情和人物形象。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沈从文及《边城》的文学地位。
2. 第二课时:阅读《边城》,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第三课时:探讨《边城》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第四课时: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人物和情节的理解。
5. 第五课时:选取典型段落,分析沈从文的写作技巧。
6. 第六课时:欣赏小说中的乡土风情和人物形象。
7. 第七课时:总结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评价。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简要介绍《边城》的作者及其文学地位。
2. 学生能概括《边城》的故事情节,描述主要人物形象。
3. 学生能分析《边城》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学生能运用所学,欣赏和评价乡土文学作品。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沈从文的其它作品,如《长河》、《从文自传》等。
2023年《边城》教案10篇
2023年《边城》教案10篇《边城》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2、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条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村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这个女孩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翠翠。
翠翠自幼父母双亡,与靠摆渡为生的祖父相依为命。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当地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两兄弟同时爱上了她,相约在月圆之夜以唱歌来进行爱情的决斗。
阴历十四到了,月亮快圆了,我们课文里的故事便从这儿开始了……二、简介作家作品:沈从文:现作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人。
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他的人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用写诗歌的抒情笔调来写小说,旨在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边城》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它讴歌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无声地鞭挞着现代都市人被金钱扭曲的灵魂,寄寓着他“爱”与“美”的人生理想。
那些鲜活的文字里,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三、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四人一组,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标题。
2、教者明确:情窦初开——梦与歌——水中望月四、品味赏析:爱情降临了,翠翠是如何表现的呢?(一)请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反映翠翠心理变化的词语。
教者明确:薄薄的凄凉、忽然哭了起来、神往倾心。
教者提问:1、翠翠心中为什么会有薄薄的凄凉?(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仔细揣摩,作答。
高中语文必修三《边城》精品教案范文3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边城》精品教案范文3篇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高中语文必修三《边城》精品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三《边城》精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鉴赏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把握小说的主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说的阅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及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湘西古朴、淳厚的人文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欣赏“边城之美”。
教学难点由文本延伸,引导探究“边城之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湘西大家”——边城之范1、这里山青青水碧碧,这里水寨苗家韵依依,这里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边城优美的自然风光。
(播放视频)所谓边城就是靠近两个地区交接处的城镇,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茶峒。
那里有小河沿岸的优美风光,那里有凭水依山的小城,那里有清澈见底的河流,那里有浓翠逼人的细竹,那里有恬静幽美的山村,那里有桃花深处的人家,沈从文给我们勾画出一个如诗如画,如烟似梦的田园牧歌式的美丽湘西世界。
2、作家简介。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
沈从文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如《边城》;一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如《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等。
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明”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边城》充满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寄托了沈从文“美”与“爱”的理想,是他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是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巅峰之作,文学地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居于第二;曾于1987年、1988年两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沈从文的文字是中国文学最美的象征。
高三语文《边城》教案三篇
【导语】《边城》是诠释爱的,祖孙之爱、男⼥之爱、兄弟之爱、⽗⼦之爱、友朋之爱、乡邻之爱、乡⼟之爱组合成的⼈伦社会之爱。
《边城》是要阐释美的,⾃然之美、⼈物形神之美、⼈事之美、⼈情之美、⼈性之美,还包括作品本⾝结构⾏⽂的诗性的美,⽆处不美。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赏析品味边城原始淳朴的风景美、风情美;分析⼈物的⼼理、语⾔、神态、动作等把握⼈物形象,欣赏品味⼈性美、⼈情美 过程与⽅法⾃读法、研讨法、引导法 情感与价值观欣赏品味沈从⽂笔下的⼈性美、⼈情美 教学重难点 过分析⼈物的⼼理、语⾔、神态、动作等把握⼈物形象,欣赏品味沈从⽂笔下的⼈性美、⼈情美 教学过程 ⼀课前反馈 ⼆、导语设计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课⽂,思考:节选内容围绕哪个传统节⽇展开?每节主要写了什么事? 明确:围绕端午节展开 第3节:叙述了眼前的端午节,边城⼈们筹备龙⾈赛的热闹场⾯ 第4节:追述了两年前的端午,翠翠看龙⾈赛,巧遇傩送的情景 第5节:追述上⼀年端午,翠翠和爷爷看龙⾈赛巧遇天保的情景 第6节:主要写迎亲的花轿来到渡⼝渡河,撩拨了翠翠内⼼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2、课⽂写了⼏个端午节?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 明确:共写了三个端午节:眼前的端午——两年前的端午——上⼀年的端午——眼前的端午 结构安排忽⽽眼前忽⽽追忆,回环往复,跌宕起伏,采⽤顺叙和补叙相结合的叙述⼿法 四、把握“边城”的⽂化内涵 1、问:⼩说题为“边城”,边城与其他城市究竟有何不同之处呢? 明确:地处“两省接壤处” —— 可见其地理上边远、偏僻 “⼗余年来主持地⽅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变故发⽣⽔陆商务既不⾄于受战争停顿,也不⾄于为⼟匪影响,⼀切莫不极有秩序,⼈民也莫不安分乐⽣” ——其他城市要么“受战争停顿”,要么“为⼟匪影响”,⽽这个边城“⼀切莫不极有秩序,⼈民也莫不安分乐⽣”,可见这⾥⽣活环境安定、太平 “这些⼈,除了家中死了⽜,翻了船,或发⽣别的死亡⼤变,为⼀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分伤⼼外,中国其他地⽅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民所感到” ——由于地理上的边远偏僻、与世隔绝,外界的改朝换代、⾰命战争等都影响不到这⾥的⼈们,他们对外界的事情漠不关⼼,只⼀⼼感受着⾃⼰⽣活中的喜乐哀怨他们在⼀种单纯的⽣活环境下祖祖辈辈地延续着属于⾃⼰的⽣活⽅式 “边城所在⼀年中最热闹的⽇⼦,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过去三五⼗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直到现在,还毫⽆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居民最有意义的⼏个⽇⼦” ——受外界影响⼩,这⾥的传统风俗保留完好 2、由此可见,⽂题“边城”究竟有些什么含义呢? 明确:“边城”包括两层含义: (1)地理上的边地⼩城,客观上与世隔绝 (2)⽂化上的边缘城市(与主流城市相对),民风淳朴,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活习惯与⽅式 ⽽作者之所以以“边城”作为⼩说的标题,则更侧重于后者沈从⽂先⽣这样解释他的“边城”,他说“边城”是⼤城市的对⽴⾯,是“中国另外⼀个地⽅另外⼀种事情”可见“边城”是沈从⽂先⽣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活和城⾥⼈“庸俗⼩⽓⾃私市侩”的风⽓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五、赏析品味边城的风情美 1、问:“边城所在⼀年中最热闹的⽇⼦,是端午,中秋和过年”,在这仨节⽇⾥,⼈们是怎么热闹的呢?(速读课⽂,画出相关语句) 明确:(1)课⽂第三节“端午⽇,当地妇⼥、⼩孩⼦,莫不穿了新⾐,额⾓上⽤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船和船的竞赛,⼈和鸭⼦的竞赛,直到天晚⽅能完事” ——这是实写端午节的热闹端午赛龙⾈,家家闭门锁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赛,参加在河中捉鸭⼦的活动 (2)第五节第⼆段“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因看⽉⽽起整夜男⼥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 ——这是虚写中秋节的热闹可见有⽉可看的中秋夜晚,青年男⼥会⽤对歌的⽅式在⽉夜倾吐爱慕之情 (3)第五节第⼆段“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和各乡来的狮⼦龙灯,在⼩教场迎春……玩灯的兵⼠,却在⽕花中绕着圈⼦,俨然毫不在意的样⼦” ——这是回忆这两年过年的热闹过年时军民们⼀起舞龙灯、耍狮⼦、放烟花,使得⼩⼩的⼭城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 2、除了这些热闹,⼩说还写了什么热闹吗? 明确:(4)过渡⼈多给了钱给⽼船夫,⽼船夫坚决不要时,双⽅争执、旁⼈含笑的热闹 (5)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时敲锣打⿎吹唢呐,还送给⽼船夫⼀个⼩*时的热闹 3、你是怎么看待沈从⽂笔下的这些热闹的? 明确:这些热闹体现的是湘西边城特有的原始淳朴和乐的风俗风情美,这些⼭花流⽔般的风俗画卷,散发着泥⼟的清⾹,显⽰了湘西⼭城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风情 4、品读课⽂最后⼀段——青⼭绿⽔⽩塔,还有蓝天⽩云 ⼩结:这是⼀幅和谐、恬美的画⾯,湛蓝的天空,时不时⼏朵⽩云悠悠飘过,带着爷爷的祝愿,载着翠翠的情愫;青⼭绿⽔间,“守在船头的祖⽗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与⾃然浑然⼀体,寂静、淳朴、伤感、美丽这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湘西热⼟,也是他的世外桃源,他的精神家园 六、赏析品味⼈情美,概括归纳⼈物形象 1、问:作者说这篇⼩说是要“为⼈类‘爱’字作⼀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课⽂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哪些爱呢? 明确:爷爷对翠翠的百般疼爱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关爱 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 2、请同学们品读课⽂4—6节,画出表现这三种爱的相关语句 (1)表现爷爷对翠翠的百般疼爱的语句 明确:①当翠翠说⼀个⼈去看龙⾈赛不好玩时,“祖⽗想了半天,⽅想起⼀个住在城中的⽼熟⼈,赶夜⾥到城⾥去商量,请那⽼⼈来看⼀天渡船” ——动作描写,可见爷爷对翠翠百依百顺,疼爱有加 ②翠翠由傩送家的伙计送回来时,爷爷“⼀⾯拉船,⼀⾯哑声⼉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哑声⼉喊问”,细节描写,可见翠翠这么久没回来爷爷焦急的⼼情 ③祖⽗说:“顺顺真是个好⼈,⼤⽅得很⼤⽼也很好,这⼀家⼈都好!”“翠翠,假若⼤⽼要你做媳妇,请⼈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 ——语⾔描写,说明爷爷操⼼翠翠的婚事,⼀⼼想给她找个好⼈家,让她幸福 (2)表现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关爱的语句 明确:①⽂中翠翠多次想到“假若爷爷死了?” ——⼼理描写,其潜台词是“我该怎么办?”,可见翠翠对爷爷的依赖之深,所以深怕爷爷死去 ②第六节当爷爷说到翠翠长⼤了时,翠翠说“*了就应当守船呢”,“⼈⽼了应当歇憩” ——语⾔描写,表现出翠翠对爷爷的关爱虽然不着⼀个“爱”字,但这朴实的语⾔中透露出来的爱却⽐任何感情都来得真切,来得深沉 (3)从哪些语句看出翠翠对傩送有朦胧的爱的? 明确:①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并不好,还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在她知道是傩送派⼈送她回家时,“翠翠想起⾃⼰先前骂⼈的话,⼼⾥⼜吃惊⼜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把⾛去” ——⼼理描写, “吃惊”的是,傩送对⾃⼰不但不记仇,还派⼈把⾃⼰送回去;“害羞”的是,⼗三岁的翠翠,得到⼀个陌⽣男⼦的照顾,⼼⾥⾯有⼏分羞涩,⼏分难为情 ②“但是另外⼀件事,属于⾃⼰不关祖⽗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个晚上” ——⼼理描写,表现翠翠开始有了属于⾃⼰⼀个⼈的少⼥⼼事,正所谓“哪个少男不多情,哪个少⼥不怀春”,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③“翠翠同她的祖⽗,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美” ——“那个事情”指⾃⼰与傩送相遇的事情这个事情让翠翠感到甜美,可见翠翠已经模糊的爱上了傩送,因⽽沉醉于朦胧的爱情 ④“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个端午⼜同祖⽗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课本20⾯) —— “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可见翠翠这次去是因为难忘傩送,渴望再次见到傩送 ⑤“翠翠⼀⾯听着⼀⾯向前⾛去,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语⾔描写透露⼼声,希望船是在飞往青浪滩,只缘于翠翠先前从爷爷与那长年的谈话⾥知道傩送现在正在青浪滩过端午“忽然停住了发问”,可见她⼀直都在想着这个事情,她是⾝在祖⽗⾝边,⼼在傩送那⾥哎,⼥⼤不中留啊! 3、归纳⼈物形象 (1)从翠翠对傩送朦胧的爱,我们可以看出翠翠是个什么样的⼥孩? 明确:翠翠是⼀个天真单纯、活泼可爱⽽⼜带点胆怯娇羞,且情窦初开的⼥孩 (2)那么她所爱的傩送⼜是⼀个什么样的⼈呢?下⾯我们找3个同学分⾓⾊朗读课本翠翠与傩送的对话,看看傩送是⼀个什么样的⼈ 明确:诨名“岳云” —— 英俊潇洒 他捉完鸭⼦后已是天⿊,但他看到翠翠⼀个⼈在河边,于是主动询问;在素昧平⽣的情况下,还邀请翠翠到他家⾥去等;被翠翠骂了以后,也不计较,还让⼈送她回家-—淳朴善良,古道热肠 他吓唬翠翠说“⼤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幽默风趣 七、拓展深化,探讨主题 问:沈从⽂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 学⽣分组讨论,⾃由发⾔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民风淳朴,⼈民重义轻利,⼈与⼈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城市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边城》知识要点教学教案
《边城》知识要点教学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与作者简介1.1 学习目标了解《边城》小说的创作背景。
掌握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1.2 教学内容介绍《边城》创作的时期背景,如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等。
讲解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创作,重点强调其在边城题材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边城》创作背景。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的了解。
第二章:小说情节概览2.1 学习目标把握《边城》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小说开篇的铺垫作用。
2.2 教学内容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包括人物关系、事件发展等。
分析小说开篇部分的描写和铺垫,如对环境、人物的描绘等。
2.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小说开篇部分,并进行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情节发展图来梳理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
第三章:主要人物分析3.1 学习目标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特点。
理解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3.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翠翠、傩送等,关注其性格特点、动机和行为。
探讨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如封建礼教、苗族文化等。
3.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关注人物描写和对话。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不同人物的理解和看法。
第四章:小说主题探讨4.1 学习目标探讨《边城》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小说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反映和批判。
4.2 教学内容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如对人性、爱情、家庭等问题的探讨。
分析小说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反映和批判,如封建礼教、社会阶层等。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关注小说的主题表达。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看法。
第五章:小说艺术特色分析5.1 学习目标分析《边城》小说的艺术特色。
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风格。
5.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手法、语言风格等。
举例说明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艺术表达。
5.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小说相关章节,关注艺术特色的表现。
苏教版《边城》教案及习题
苏教版《边城》教案及习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边城》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使学生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语言风格。
3. 培养学生对湘西风土人情的了解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让学生阅读苏教版《边城》原著,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知识点讲解:讲解《边城》的时代背景、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3. 欣赏分析:分析作品中的精彩片段,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边城》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语言风格。
2. 教学难点:理解《边城》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边城》的时代背景、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分析作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介绍《边城》的时代背景、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第二课时:阅读原著,分析作品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第三课时:欣赏作品中的精彩片段,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技巧。
4. 第四课时: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5. 第五课时: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习题。
教案附录:课后习题1. 简述《边城》的故事情节。
2. 描述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3. 分析《边城》的语言风格,举例说明。
4. 谈谈你对《边城》主题思想的理解。
5. 结合个人阅读体验,谈谈对《边城》的印象和感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边城》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2. 课后习题:通过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读书笔记:通过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了解他们阅读原著的情况和思考过程。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的其它作品,如《长河》、《湘行散记》等,以增进他们对沈从文及其文学风格的理解。
2. 电影欣赏:组织学生观看《边城》改编的电影,比较文字与影像的不同表现手法。
苏教版《边城》教案及习题
苏教版《边城》教案及习题第一章: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一、教学目标1. 了解《边城》创作的背景,包括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分析作品中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3.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边城》的背景及作者沈从文。
2. 难点:分析作品中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介绍作品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四、教学内容1. 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边城》创作背景及地域特色。
3. 作品中的民族风情及自然环境描写。
五、教学活动1. 教师讲授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学生阅读《边城》,了解作品背景及地域特色。
3. 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民族风情及自然环境描写。
六、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沈从文的创作风格,选读其他作品,并与《边城》进行对比。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一、教学目标1.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
3.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2. 难点:理解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介绍人物形象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
四、教学内容1. 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2. 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的分析和理解。
3. 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五、教学活动1. 教师讲授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2. 学生阅读《边城》,分析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
3. 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六、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作品中人物关系的理解。
第三章:情节分析一、教学目标1. 分析作品的情节结构,理解其内在逻辑。
2.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冲突和悬念。
3.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情节安排的能力。
《边城》知识要点教学教案
《边城》知识要点教学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与作者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边城》创作的背景。
掌握作者沈从文的基本信息及其文学地位。
1.2 教学内容沈从文生平介绍。
沈从文创作《边城》的背景。
湘西边陲的生活环境。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贡献。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边城》的创作背景。
小组讨论,分享对湘西边陲生活环境的了解。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概述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学生能够说出《边城》创作的背景。
学生能够描述湘西边陲的生活环境。
第二章:小说情节概括2.1 教学目标把握《边城》的主要情节。
理解小说中的冲突与高潮。
2.2 教学内容小说主要情节的梳理。
小说中的主要冲突与高潮部分。
2.3 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概括小说主要情节。
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小说中的冲突与高潮部分。
小组讨论,分析冲突与高潮对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概述《边城》的主要情节。
学生能够找出小说中的主要冲突与高潮部分。
学生能够分析冲突与高潮对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教学目标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学生通过阅读,找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小组讨论,分享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3.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学生能够说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第四章:小说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探讨《边城》的主题。
理解小说对人性、情感、道德等方面的探讨。
4.2 教学内容《边城》的主题。
小说对人性、情感、道德等方面的探讨。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边城》的主题。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小说对人性、情感、道德等方面的探讨。
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4.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说出《边城》的主题。
沈从文《边城》讲义
沈从文《边城》讲义沈从文讲义一、的创作背景成书于 1931 年,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然而,沈从文却在这样的环境中,以其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湘西世界。
他的家乡湘西,那独特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民俗,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泉。
沈从文试图通过,展现一种未被现代文明侵蚀的、充满人性美的生活方式,以对抗当时社会的浮躁与功利。
二、故事梗概的故事发生在川湘交界的茶峒边城。
在这个美丽的小山城里,有一条小溪,溪边有一座白塔,塔下住着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老人名叫顺顺,女孩名叫翠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顺顺靠摆渡为生,为人豪爽仗义。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
傩送长得英俊洒脱,天保豪放豁达。
兄弟俩都爱上了翠翠。
天保先托人去说媒,但是翠翠心里喜欢的是傩送。
天保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不幸遇难。
傩送因为哥哥的死,心中愧疚,也离开了茶峒。
顺顺因为儿子的死,对翠翠祖孙俩有些冷淡。
最终,爷爷也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去世了,只剩下翠翠孤独地等待着傩送归来。
三、人物形象分析1、翠翠翠翠是中最动人的形象之一。
她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少女。
她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皆为青山绿水,所以有着一颗纯净的心灵。
她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却又羞涩不敢表达。
在面对天保和傩送的爱情时,她内心纠结,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感情。
翠翠的形象代表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她的纯真和善良让人感到温暖。
2、爷爷爷爷是翠翠唯一的亲人,他是一个勤劳善良、忠于职守的老人。
他一辈子都在溪边摆渡,从不计较得失。
他对翠翠疼爱有加,为了翠翠的幸福,他操碎了心。
爷爷的形象体现了传统中国农民的淳朴和善良,他的离世让人感到无比的惋惜。
3、天保和傩送天保和傩送是一对兄弟,他们都有着勇敢豪爽的性格。
天保为了爱情,敢于主动出击;傩送则更加细腻深情。
然而,命运却对他们不公,天保的意外死亡改变了兄弟俩的命运,也让傩送陷入了痛苦和自责之中。
《边城》教案范本
《边城》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边城》的故事背景、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阅读小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2)通过比较阅读,探讨小说与其他作品的异同;(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解和尊重;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1)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小说的出版时间和历史背景;(3)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故事情节梳理:(1)小说主要人物及其关系;(2)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主要事件;(3)小说的结局和意义。
3. 人物形象分析:(1)主人公翠翠的形象特点;(2)其他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和作用;(3)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主要事件;(2)主人公翠翠的形象特点;(3)小说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2)小说中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3)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作品背景、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2. 讨论法:分析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3. 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小说与其他作品的异同;4. 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2. 知识掌握程度:学生能够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思想;3. 写作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创作。
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2. 阅读引导:指导学生阅读小说,关注情节发展、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3. 情节梳理:分组讨论,梳理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主要事件,归纳总结。
苏教版《边城》教案及习题
苏教版《边城》教案及习题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边城》,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 领悟小说所表现的自然风光和地域特色,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4. 深入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如人性美与道德的沦丧等。
5. 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领会其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1. 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
2. 小说中的自然风光和地域特色描绘。
3. 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4. 小说的情节结构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心理活动。
2. 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与道德沦丧的深层次含义。
3. 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对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进行深入剖析。
3. 运用比较阅读法,让学生了解《边城》与其他作品之间的异同。
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边城》。
2. 阅读指导:指导学生阅读小说,关注人物形象、自然风光、地域特色、社会问题和情节结构等方面。
3. 课堂讨论:针对小说中的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和分析。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小说主题、人物关系和艺术特色的看法。
6. 总结提升: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梳理学生们的认识和理解。
7. 习题训练:布置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水平。
六、教学评价1. 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主要人物形象,评价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2. 描述小说中的自然风光和地域特色,表达对作者热爱家乡的理解。
3. 讨论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如人性美与道德的沦丧等,提出自己的观点。
4.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解释其艺术特色,给出自己的鉴赏体会。
七、教学内容1. 人物形象分析:以翠翠、傩送、祖父等人物为例,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2024年语文教案-边城(节选)
1. 理解小说《边城》的背景和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了解其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3. 学习和运用小说中的方言词汇,感受地方特色。
4.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边城》的背景介绍:时代背景、地域特点。
2. 阅读节选文本,了解主要情节,概括故事大意。
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翠翠、爷爷、傩送等。
4. 探讨小说主题:人性美、自然美、命运与选择等。
三、教学重点1. 小说《边城》背景和主要情节的掌握。
2. 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理解和运用方言词汇。
四、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2. 深入剖析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情感表达。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人物关系、主题思想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探讨主题。
3. 比较法: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
4. 实践法:模仿小说中的方言词汇和句式,进行口语练习。
1. 引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文本阅读:让学生阅读《边城》节选文本,要求边读边思考,理解故事情节。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4. 分析人物: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结合具体情节,阐述人物性格特点。
3. 举例说明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八、课后作业1. 阅读完整版《边城》,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2. 收集有关《边城》的资料,了解作者沈从文的其他作品。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小说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和发言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复习资料
1、《边城》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展示了作品中美好的人性所处的美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
2、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来概括《边城》中的船总顺顺的性格特征。
答:豁达洒脱、公正廉洁、慷慨好义。
3、《边城》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答:《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nuó)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
作品细腻地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纯朴的民风和人情,讴歌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4、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边城》中傩送的性格特征。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勤劳勇敢、热情大方、忠于爱情。
傩送外在俊美,善歌。
心灵勇敢、坦白、无私、正直,为爱情不计较任何物质得失。
他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漂泊到什么地方。
5、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来概括《边城》的主人公翠翠的性格特征。
试分析翠翠这一人物形象。
答:美丽纯洁、天真无邪、乖巧活泼。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
傩送远去后,她矢志不渝地等着心上人归来,表现了她对爱的执著。
6、《边城》让我们了解了许多湘西民俗,请说说“爷爷”向翠翠所说的求婚的两种方式。
答:一种是走车路,就是婚姻由家长做主,请了媒人到女方家中提亲;一种是走马路,就是婚姻由小伙子自己做主,那就为姑娘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7、简述《边城》中对“美”与“爱”主题的诠释。
答:《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
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沈从文语,见《习作集代序》,《沈从文全集》第9卷,北岳文艺出版社,第5页)《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正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8、请说说《边城》中“爷爷”形象的特点。
答:勤劳善良、朴实憨厚、忠于职守、恪尽本分、阅尽人事、饱经风霜、快乐豪爽、略带幽默。
小说正是通过这一形象展示亲子之爱的人情美的。
9、沈从文《边城》中的老船夫待人接物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举出一两个细节加以具体说明。
答:重义轻利。
①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
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老船工必一一捡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认真告诉那人,他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如果不管怎样还是有人给钱,老船夫就拿这些钱托人买茶叶和草烟供过渡人享用。
(参见《边城》第一部分第二和第三段)②老船夫去买肉,人家不要他的钱,但他也不想占屠户的便宜,他会预先把钱算好,猛地把钱掷到钱筒里,提了就走。
(参见第八部分第二段)
10、举例分析《边城》中的人情美。
答:《边城》中的人物勤劳善良,纯朴可爱。
如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
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船总顺顺虽是富人,但常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商客等各种人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民俗、乡风。
11、(月考题)(2分)
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选段文字出自写的。
从这段描写性文字里看出“她”叫,是一个
女孩。
(答案:沈从文《边城》翠翠自然纯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