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治理视角下的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四维进路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四维进路在新时代背景下,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稳定。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进路:加强思想引领、强化舆论引导、推进文化建设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一、加强思想引领,筑牢意识形态防线在意识形态领域,思想引领是根本。
我们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
同时,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人才,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强化舆论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在互联网时代,舆论引导对于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问题。
同时,要加强对主流媒体的支持力度,提高其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此外,我们还要学会运用新媒体手段进行舆论引导,拓展宣传渠道和覆盖面。
三、推进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同时,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通过文化建设,我们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共融。
同时,我们还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破坏,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总之,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入手,既要加强内部建设,又要加强外部合作与交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稳定,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有力保障。
转型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危机分析与化解——以国内政治稳定为视角
义和消费主义泛滥下 , 人们普遍 以感性体 验作 为价值判断标 准, 把欲望 当做理想 , 纯 洁美好 的向往和信仰 追求反而 成为
不切实 际的幼稚行 为。网上各种炫富行为层 出不穷 、 富二代 劣迹行为接连不 断以及普 遍存 在被世俗所裹挟 的择业观 、 爱 情观正是信仰世俗化 的表现。
人利益等传统伦理道德发 生激 烈的碰撞 , 再加 上乡土社会所 形 成 的熟 人 环 境 到 工 业 城 市所 形 成 的 陌 生 环 境 的转 变 , 导 致 民众陷入新 旧价值观矛盾 和模 糊。所 以, 转 型期社 会普遍出 现道德滑坡加剧 、 诚信缺失和信仰乏力 的现象很 大程度上是 精神生活迷茫的表现 。 如果精神价值体系一直滞后于社会的 发展节奏 、 力 度 与 规模 , 则会 加大社会发展成本 , 引 发 大 量 矛
展井然有 序 、 人 民 自愿 维 护 服 从 制 度 规 则 的 国家 , 相 反道德 缺 乏 只 能 令 一 个 国家 败 絮 其 中 。 改革 开放 和发 展 市 场 经 济 要 求人们从传统思想 的桎梏 中解 放出来 , 催 生了人性 的极大解 放, 尤其是进入 了利益分化 、 结 构调整的转型期 , 人 们 的人 生 观、 价值观 和世 界观也 随着发生 了变化 , 工 具理性逐 渐取代 价值理性。 同时思想价值转 型过程 中也引发 了道德 滑坡 、 诚
种社会难 题亟待求 解 的困境 中借 助主流 意识形态 的凝心 聚 力, 在 异彩 纷呈的社会思潮碰撞 中彰显主流意识形态 的特 色 优势 , 成 为我们跨越转 型阶段需要着力识 形态 危机 的显 现
前 意 识 形 态 危 机 的主 要 表 现 为 : 1 . 主 流话 语 式 微 。 主 流话 语 在社 会 生 活 中具 有 权 威 性 和 主导性 , 是 意识 形 态 安 全 的外 在 表 现 。 然 而 正 当转 型 社 会 急 需强有力的话语 引导关键 时期 ,主流话语却 出现 式微 之状 。 主 流 话 语 式 微 是 指 官 方 主 导 的 主 流 舆 论 号 召力 、 影 响 力 和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多维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多维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呈现出多维推进的特点。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也不断完善和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本文将从多维度分析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推进过程,以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轨迹。
一、政治维度在政治维度上,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推进主要体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民族团结和民族认同等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我国还坚持和加强民族团结和民族认同,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些举措有利于构建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有效巩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二、经济维度在经济维度上,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推进主要体现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和创新精神等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建设中,提倡勤俭节约、诚信守法、尊重劳动、创新创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国还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全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全民族积极投身经济建设,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这些举措有利于推动全社会的经济发展,提高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文化维度在文化维度上,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推进主要体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产业繁荣和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推动各族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促进全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
我国还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推动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努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影响力。
我国还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促进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
·现代管理2012/8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科学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大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集团(在有阶级的社会就是阶级经济政治利益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一定社会集团、阶级的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自觉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体系。
但是,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都不可能只有一种纯粹的形式。
这是因为,一定的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性质也不同。
然而,任何国家或社会,其内部总是或有不同的阶级、阶层,或有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或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其外部总是要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的影响。
因而,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域,不可能只有一种意识形态。
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尽管可能存在多种意识形态,但各意识形态的地位并不是平起平坐的,而总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
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即主流意识形态。
这是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精神支柱和文化条件,它引导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有多少种所有制、有多少个阶级,就有多少种反映其利益的意识形态。
因此,意识形态不可能只有一种,而是多种多样的。
在当代中国,事实上存在着处于非主导地位的多种社会意识形态。
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的
金 融 危 机 背 景 下 社 会 主 义 意 识 形态 建 设 机 遇
一
、
表现 形 式发 生变 化 ,金融 危 机是 一种 变 异 了 的经 济危机 。历史 上资本 主义 经济 危机 的循 环爆发 , 多 次验证 了马 克思 主义基 本 原 理 的正确 性 。本 次 国
县人, 教授 , 主要研究方 向为思想政治教 育与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学 报
第1 6卷
科学预见性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 包括西方国家 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积累条件 。改革开放以 在 内的一些学者 , 纷纷研究马克思主义 , 特别是马 来 , 特别 是进 人新 世纪 以来 , 国际上一 些非 马 克 思
遇
会 主义 的发 展方 向和 目标 更 加 明确 ;社 会 主义 战
多年 来 ,社会 主义与 资本 主 义在 意识 形态 领 胜 资本 主义 的信 心更加 坚定 。我们 可 以满怀信 心 , 域 的斗争 持续 不 断 。 以美 国为首 的西 方 国家 以其 以更大 的干 劲 ,坚定 不移 的建设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 我们 也应 当借此机 会大力 批 判社会 非 主 较强的发展 能力 , 较快的发展水平 , 延续其“ 腐而 义 。同时 , 不朽”“ 、垂而 不死 ” 的神话 。而发 展 中 的社 会 主义 流意识形态 ,大力宣传我 国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
论 金融危机背景下 的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建设
葛 彦 东, 丽 李
( 常州大学 法管学院, 江苏 常州 2 3 6 ) 1 14
摘
要 :国际金融危机 的爆发在世界范 围内引发 了思想基础 、 道德观念和价值标 准的新变化 , 为社会 主义 意识
新形势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新形势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作者:刘晓婉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5期摘要: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主流意识形态就是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世界历史长河中书写了奇迹华章,在意识形态领域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但在新形势下,在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
挑战主要来自境外意识形态、新媒体的发展以及进口文化产品的输入。
因此我们要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为轴心,加强网络管理以及理论研究,来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
关键词:意识形态;挑战;有效路径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5-0029-03针对新时期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造成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并且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1]因此,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竞争优势愈发凸显。
但国内外敌对势力所散播的错误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并没有因此而减弱,反而以新的态势出现。
一些西方国家企图以动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为突破口,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明争暗斗”,挑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一、当前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一)境外意识形态挑战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境外意识形态挑战“专指境外的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非社会主义或反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理论体系。
”[2]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崛起在一些西方国家看来,无疑是对以“美元”形式为完成形态的价值形式以及由此产生的西方意识形态的巨大威胁。
境外意识形态的传播在国内产生了一些错误思潮和论调,造成了不可小觑的社会影响和破坏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西方社会所倡导的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主张经济绝对自由化,推崇“普世价值”。
浅析入世十年背景下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浅析入世十年背景下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摘要:入世十年不仅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带来了各种积极影响,如各种意识形态在中国这个大平台上进行沟通和融合,并且给中国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
同时各种不适合我国国情的意识形态在我国的传播给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带来了不断的挑战。
鉴于思想阵地的重要性及我国思想领域不容乐观的现象,在入世十年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
关键词:入世十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挑战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如今入世十年的中国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我们都能够深切的体会到,世界对于中国的依赖也越来越大,而入世对我们的影响有很多是看不见的,它令我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都更为多元而丰富,一些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也都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也深受加入WTO的影响。
一、入世十年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10年来,中国坚持实行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对外开放政策,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有力推动。
中国全面享受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权利,经济发展获得了良好外部条件,同世界各国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1]十年前,看一场进口大片,听一场音乐会,对很多中国人来说还是一顿难得的文化大餐。
同样,十年前在国际的银幕上舞台上来自中国的面孔也并不多见。
入世十年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的舞台,世界也成为了展示中华文化的舞台。
入世后渐渐开放的文化市场开始让中国人开始越来越多的接触到国际经典,中国观众看到了国际大片,听懂了歌剧,学会了芭蕾。
十年入世,让中国成为了世界文化市场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让中国人打开了眼界更有国际市场竞争力。
伴随着文化领域的不断碰撞和交流,更多西方的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开始以猛烈的姿态传入中国,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一)积极影响1、各种意识形态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进行沟通和融合在中外交流的悠久历史中,不乏接受外来文化和外来民族优良传统的时期,但并未形成正确的开放观,即使是以开放著称的汉唐盛世也不例外。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
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中仍存在着诸如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对社会主义信心不足、理论学习热情低下以及道德价值观念功利化等一些亟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科学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取得新的更大胜利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党的十六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社会主义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但与此同时,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变化,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
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严肃认真对待,进一步促使主流意识形态深入人心,切实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及其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社会的精神风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社会主义主旋律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得到弘扬。
从总体上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是好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但是,在看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非主流意识形态也在不断蔓延滋长,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挑战。
一些群众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接受度还需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亟需进一步加强。
当前,在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
意识形态领域的危机与对策—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
意识形态领域的危机与对策—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国家、民族和群体的核心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在促进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意识形态领域正在经历着一场危机。
这一危机表现为,一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减弱,一些文化价值观念受到冲击,一些民族和群体的认同感下降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寻找有效对策。
一、文化自信的减弱文化自信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变革和信息化泛滥,一些人的文化自信逐渐丧失。
他们感觉到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被外来文化所侵蚀,丧失了对文化的信心和自信。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加强文化教育。
不管是学生还是成年人,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持有自信和清晰的认知,才能够在错综复杂的文化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因此,学校和社会文化机构需要加强文化产品的开发和传播,为大众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第二,引导社会优化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政府和社会团体应该积极引导,营造更加优美的文化环境。
特别是在移民流动和文化交融中,让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使每个人能够在自己的文化认知中获得更多感受和认同。
二、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随着集体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和碎片化,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推动社会信仰的更新。
毫无疑问,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信仰。
面对多元化的文化环境,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坚持原本的信仰,而是推动社会信仰的更新和转型,根据社会发展和变化调整信仰和价值观。
第二,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主力军,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其拥有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认同感的下降意识形态能够为人们提供群体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
新形势下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战略思考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主流意识形态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引导和激励社会 成员,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新形势下,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冲击
文化多样性
01
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导致文化多样性增加,对
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产生冲击。
价值观冲突
02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存在冲突,可能引发社会分歧和不稳
定。
西方文化渗透
03
西方国家利用文化手段进行价值观念输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构成威胁。
网络信息时代的媒体传播变革
宣传工作
通过媒体、社交平台等多种渠道, 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推广 。
培训和普及
加强对媒体从业者、教育工作者等 人群的培训,提高其对主流意识形 态的认识和理解。
促进媒体融合和创新发展
媒体融合
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形成全媒体 传播格局。
内容创新
鼓励媒体机构创作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优质 内容。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和信仰 度。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 革命文化。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 社会生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德失范现象增多
《2024年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范文
《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篇一一、引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建构显得尤为重要。
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观念体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国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探究如何有效建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成为了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及特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核心内容。
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体现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景。
三、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问题尽管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导致舆论环境的复杂性,多元文化的交融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一定影响,以及部分社会成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有所降低等。
四、有效途径一:加强教育引导教育是培养和塑造人们思想观念的重要手段。
加强教育引导,是建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有效途径之一。
首先,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要加强对成年人的理论教育,提高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同。
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传播渠道,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五、有效途径二:强化实践应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强化实践应用,是使主流意识形态深入人心、增强认同感的关键途径。
一方面,要将主流意识形态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使人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其科学性和实效性。
另一方面,要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六、有效途径三:创新传播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播方式的创新对于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范围。
其次,要创新传播内容,使传播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此外,还要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及时调整传播策略,提高传播效果。
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现状与应对策略
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现状与应对策略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各国都在积极展开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
中国也在不断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
当前,中国在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中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也有一些应对策略可以推动中国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设。
一、现状1、意识形态领导权面临竞争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国际社会最重要的竞争力之一,任何国家都希望成为全球意识形态领导者。
自从20世纪80年代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成为了全球意识形态领导者。
但是,现在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全球意识形态领导权也面临了新的竞争。
2、中国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导权有待提升中国在新时代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上面临的挑战包括:意识形态理论框架不够完善、意识形态软实力尚未充分发挥、意识形态领导者素质和能力不足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中国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也影响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3、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设需要持续推进意识形态领导权是长期战略任务,需要持续推进和完善。
建设意识形态领导权与国家发展战略的融合是关键,需要不断加强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规划和组织领导,完善建设机制和体系,推进机制改革和优化,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二、应对策略1、强化意识形态理论框架建设意识形态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思想指导。
因此,意识形态理论框架的建设是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基础。
要加强理论研究,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提高理论创新水平。
2、全面提高意识形态软实力意识形态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在吸引和影响他国时的重要手段。
要加强对海外媒体和社交网络的传播,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并把国外学者、作家、公众等融入到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中来。
3、加强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建设领导干部是实现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中坚力量。
要加强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素质和政治素质,提高领导干部的阅读能力和知识水平,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能力水平。
4、注重中国国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发展道路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走符合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现状与应对策略
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现状与应对策略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在这方面,中国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接触到更多的思想和观念,挑战了中国的官方意识形态体系。
其次,随着中国走向世界舞台,国际舆论和西方价值观也在向中国渗透,对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导权造成了压力。
最后,中美关系的紧张也催生了更为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使中国必须更加重视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
对于中国而言,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应对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积极传播正能量,创造积极向上的媒体环境。
中国媒体应该更好地借鉴国际媒体标准,坚持叙述真相,传播正面价值观,倡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国内和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
其次,要加强对舆情的监管能力,建立健全的舆情管理体系。
要有更为有效的舆情监测机制,能够实时跟踪社会热点,及时投入适当的资源进行应对,避免意识形态领域的漏洞,防范可能的风险。
第三,要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多元化的传播平台。
中国应该发展更具创新性的媒体平台,探索神经网络传播的新模式,接受海外高质量媒体的知识、经验和声音,更好地反映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多元化观点。
在国际视野上,中国应该加强自己的对外传播能力,提升国际话语权。
中国应该在全球传播中更加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坚持不懈地宣传中国的文化、历史和传统,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
同时,中国还应该进一步推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促进国际稳定和发展。
最后,中国还应该在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设中强化对教育、宣传等方面的投入,培养优秀的人才,使他们能够秉承中国传统文化,融通新思想和新实践,发挥积极正能量的作用,对抗可能会对中国产生影响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为建设更好的中国贡献力量。
在新时代,中国需要着重关注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这一重要任务。
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措施,切实保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稳定与健康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于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战略思考
关于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战略思考随着中国不断走向现代化,意识形态建设也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一环。
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需要进行战略
思考,以促进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首先,要加强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发展和治理
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当今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国际环境下,我国需要坚持自
主创新,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传播,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建立
起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其次,要深化意识形态的改革。
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加强基
础研究、理念研究和文化传承,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完善意识
形态体系,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新性。
第三,要推进意识形态的国际传播。
“文化自信”是当前意识形态建
设工作的主题和要素之一。
要在加强意识形态内部建设的同时,加强与国
际社会的交流和互动,在跨文化交流和认知的基础上,为推动国际舆论形
成更客观、公正、合理的声音做出更大贡献。
最后,要培育和引领优秀人才。
意识形态建设的生力军是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队伍。
我们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坚持用人导向,
重视实践经验,提高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和战斗力。
总之,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不容小觑,但只要
我们坚持创新思想、强化建设、开放合作和人才引进,我们就能够在意识
形态建设和发展上迈出更加稳健的步伐。
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现状与应对策略
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现状与应对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意识形态领导力的建设变得愈发重要。
在新时代下,意识形态领导力的建设不仅需要满足国家的发展需求,也需要适应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
对于建设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导力,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现状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1. 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导力建设现状在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导力的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意识形态领导力受到了来自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威胁。
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导致传统的意识形态领导力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人们对权威的质疑和反思加剧了意识形态领导力的信任危机。
全球化的趋势让意识形态领导力需要同时面对国际和本土的挑战。
2. 应对策略针对以上现状,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来建设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导力。
我们需要加强对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引导和规范,使其成为意识形态领导力建设的有益工具。
我们也需要注重培养媒体从业者的道德和职业操守,提升他们的意识形态领导力水平。
我们需要倡导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尊重个体的不同选择,并通过对话和交流等方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们也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导力建设中融入当代审美和时尚,使其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我们还需要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导力的解释和讲解,增强人们对权威的信任和认同。
我们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提升我国意识形态领导力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
3. 具体措施为了更好地建设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导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我们可以加强对新媒体的引导和规范,建立健全意识形态领导力建设的新媒体传播机制。
我们可以开展意识形态领导力的研讨和交流活动,促进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我们也可以组织意识形态领导力培训班和讲座,提升专业人才的素质和水平。
我们还可以举办意识形态领导力建设的文化艺术活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4. 结语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导力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需要我们付出长期和持续的努力。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随着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在国内外,我们看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这些声音和观点的背后,反映出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取向。
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情形下,我们需认真地看待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
一、国内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分析在当前国内,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反腐斗争的进行,以及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以来强调的先进性教育,使得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多元化,并且教育水平的提高也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但同时,随着网络的兴起,公民无数的信息来源、自由表达的渠道得到了拓展,形成了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的格局。
然而,也出现了个人主观意识的张扬,思想与行为的错位等问题。
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制定出符合大众利益的政策,将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关键之一。
同时,在党的领导下,要营造一个四个自信的良好心态,保持党的优势,坚持正确的领导方向,才能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的稳定。
二、国际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分析与国内相比,国际上的政治思潮更加复杂。
一方面,权利格局在全球范围内的削弱,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强调美国优先的政策主张,使得自由主义、全球化、多边主义的倾向逐渐受到质疑,并且与中俄等大国之间的利益瓜葛也给全球政治体系带来了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新兴国家的崛起及其经济发展、文化影响、战略影响也在全球范围内显现出来。
这些都对于意识形态的表达、流传及影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这样一个形势下,需要倡导和落实合作共建共享的价值理念,以推动和平发展和双赢共赢的国际合作。
总体而言,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既面临挑战,也有了机遇。
在国内,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公共意识形态的引导和理性价值取向的建设,以及对于意识形态质量的监督;在国际上,要维护全球稳定与繁荣,并推动多种文化间的平等交流。
只有这样,才能够建设具有更高文明水平、更加美好人类共同家园。
当前意识形态形势与风险挑战深度剖析
当前意识形态形势与风险挑战深度剖析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发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形势复杂多变。
在此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一系列风险挑战。
以下是对当前意识形态形势与风险挑战的深度剖析。
一、多元文化交融下的价值观较量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文化在我国交流碰撞,一方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使得价值观较量愈发激烈。
西方敌对势力借助网络、媒体等渠道,不断输出其价值观念,试图瓦解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网络舆论场的斗争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
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交织,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和势力利用网络散布谣言、传播负面信息,企图煽动不满情绪,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凝聚正能量,成为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
三、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渗透近年来,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对我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极端分子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煽动,企图破坏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为此,我们要加强宗教工作,坚决打击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
四、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否定历史、歪曲历史、篡改历史的思想倾向。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和影响日益严重,一些人借否定历史来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对此,我们要加强历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
五、教育领域的渗透与争夺教育领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
一些势力试图通过教育渠道向我国青少年传播西方价值观,削弱国家意识形态基础。
因此,我们要加强教育引导,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六、应对策略与建议1.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落到实处。
2.深化理论研究,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支撑。
3.加强舆论引导,凝聚正能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转型与治理型意识形态的构建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转型与治理型意识形态的构建
王传礼
【期刊名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7)005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实践促使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保持稳定、连贯、一致的同时实现了重大的转型.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正在向以治理理念为核心的治理型意识形态转型.治理型意识形态是以现代治理为核心理念的意识形态体系,其基本特色是尊重、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冲突,注重和谐共生及制度体系建设,以系统性和现代性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因而,治理型意识形态的构建必须以现代治理理念为核心,坚持人民立场、体现时代特色,积极培育价值包容型、利益融合型和创新发展型意识形态.
【总页数】5页(P28-32)
【作者】王传礼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4
【相关文献】
1.网络信息化条件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方式的转型研究 [J], 汪馨兰
2.转型中国治理型意识形态的构建 [J], 张敏
3.创造发展型意识形态: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逻辑定位和建构路径—
—基于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结构契合性的分析视角 [J], 陈亮;王彩波
4.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构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研究 [J], 王贤昀
5.复杂舆论环境下要大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
——评《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构建、评估及提升研究》一书 [J], 喻国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危机与调适性变革_反思主流意识形态
危机与调适性变革:反思主流意识形态陈明明内容提要:在20世纪,中国的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动员统摄的有效性,故而中国目前的意识形态需要在话语、义理和论证机制方面进行必要的革新。
文章从信仰层面、认识层面、策略层面分析了精致的意识形态应兼具的特征和品格,进而从中国近代历史和改革开放发展以来存在的困局和矛盾,并从维系和革新的角度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意见,以使主流意识形态适合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社会、政治与经济、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深刻变革。
关键词:意识形态调适性变革价值体系20世纪是一个意识形态化的时代,道路、模式、经验这些人们现在经常讨论的话题,在过去的这个时代里充满着意识形态论争的色彩。
如果以/主义0为标签,从19世纪末起,意识形态就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三分天下各有其一(斯塔夫里亚诺斯,1992:323~ 324),虽然这些/主义0流派众多,内容庞杂,本质上都可归结为一种国家学说,即关于国家、社会与个人关系的一套理论说辞,正是这套理论说辞深刻影响着不同国家的制度安排,以及围绕着/制度优劣0所展开的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战略竞争。
在中国,近年来许多学者(丁学良,1994;林尚立,2000;萧功秦,2008)谈到了意识形态的/创新0或/转型0问题。
/创新说0或/转型说0背后的问题意识是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正面临着某种危机。
在发展政治学的文献中,20世纪后半叶发展中国家的/认同危机0、/合法性危机0被认为是一种文化危机,它们和/参与危机0、/贯彻危机0、/分配危机0一起构成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症候群0。
/认同危机0、/合法性危机0实际上反映了意识形态的危机,不过,与中国目前的意识形态面临的困局不同,前者主要不是一个既存的官方观念体系和权力体系发生问题而被社会所质疑和挑战,而是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尚无一种观念体系和权力体系取得统治地位,一切尚在竞争之中,皆无定数。
换言之,前者的问题是构建性的,新的国家框架需要新的意识形态予以支持,而中国的问题则是变革性的,即一个已经存续多年的,曾经被人们信服、追随与拥戴的,具有不容置疑的统治地位的观念体系与权力体系,因其赖以生存的经济社会条件的革命性变化而导致其日益贫困化和苍白化,以致在某种程度上失去动员统摄的有效性,故而中国目前的意识形态需要在话语、义理和论证机制方面进行必要的革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危机治理视角下的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李中立(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部,北京100091)91治理模式与理念直接影响着危机治理的结果,危机治理的结果直接影响着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在客观上迫使危机治理必须往有利于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方向发展。
二、主流意识形态在危机治理中面临的挑战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考验,特别是在危机治理中所面临的挑战更加具有针对性、紧迫性与现实性。
1.来自危机诱发的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
社会思潮一般是指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群众利益和要求的、以社会心理为基础的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某种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
社会思潮同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同,二者不处于同等的地位,一定时期的社会思潮总是相对于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而言的,总是有意无意地试图影响、取代或对抗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危机作为客观的存在必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主观感受,危机的发生不仅对既有社会秩序带来冲击,也对主流意识形态带来影响,通常这种影响是负面消极的,是不利于主流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
在社会化多元化的今天,各种社会思潮并存,这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很难想象危机的发生不会使人浮想联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众对危机无法以唯一的一种社会思潮为理论依据作出主观评判。
至少被统治阶级是借助非主流的意识形态看待危机并有意无意地质疑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进而削弱着主流意识形态在危机治理中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它是统治阶级意志在上层建筑的集中反映。
同时,任何社会的思想意识又是多样的,一元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是互为前提的。
失去“一元主导”统领,就失去主心骨,意识形态必然陷入一片混乱,进而导致社会动荡;没有兼容并存,意识形态清一色,就会导致封闭僵化,一潭死水,丧失思想活力和文化创造力。
列宁曾明确指出:“多样性不但不会破坏在主要的、根本的、本质的问题上的统一,反而会保证这种统一。
”[2](P209)如何在多样性中保证这种统一,进而有利于危机的有效应对,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是一个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2.来自危机不确定性特点带来的挑战。
危机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不确定性,人们很难准确预见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影响范围。
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只能以一种被动的方式去应对一切危机,缺乏应对危机的灵活性,导致在危机面前容易丧失应有的社会凝聚力。
危机的发生使得社会处于非均衡的危急状态,并容易对社会的基本价值和行为模式产生威胁与冲击,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秩序动荡。
主流意识形态是确定的,至少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是不会发生质变的,进一步说主流意识形态的灵活性相对少一些,在各种危机面前表现出“后发制人”的特点。
危机的不确定性直接决定着主流意识形态应该具有一种较强的应变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内容,以新的形式发挥应有作用。
在一些危机治理中可以发现,主流意识形态之所以没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不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不合时宜,而是应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方法过于僵化,令人们在心理上难以接受,进而排斥主流意识形态。
如果说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涵是相对稳定的,那么其表现形式应是多样化的,是应该体现出时代特色的。
否则在危机的不确定性面前就无法针对具体危机采取最佳应对方式。
3.来自危机影响下的社会舆论的挑战。
社会舆论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
指相当数量的公民对某一问题的共同倾向性看法或意见。
往往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其精神内核是群体意识。
其现象外观是议论形态。
往往以拥护或反对、赞扬或谴责的方式对某一公共问题作公开的评价。
其形成的因素为:(1)存在某个涉及人们共同利益的问题或事件;(2)有许多个人对这个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3)在这些意见中,必有一种具有共同倾向性的意见;(4)这种共同的意见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对社会产生影响。
其形成可来自群众的自发;也可来自通过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以及大众传播工具(报刊、广播、电视等)的有目的的引导,或两者的相互转化,即或先从群众中来,然后经有关权威方面加以传播;或先由有关权威方面提出,然后在群众中传播。
街谈巷议的影响有限,只有经过大众传播工具的广泛传播,才能把舆论凝聚起来,唤起人们对某一问题的注意。
随着传播工具现代化,社会舆论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
既可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又可影响政治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
进步的舆论常常成为革命的先导。
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形态,需要一定的舆论环境和舆论形态相适应。
因而政府和各种政治利益群体都非常重视,往往采用各种方法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和控制。
在现代社会,政府主要采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方式对社会舆论进行控制,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舆论战略。
”[3]社会舆论作为另一种政治制衡的武器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会舆论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
危机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应对危机带来的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并非总是起着好的作用,有些时候反而无助于危机的解决。
在此情况下,主流意识形态要想发挥应有作用必须首先战胜社会舆论的挑战。
对当92今中国而言,危机带来的社会舆论有时不利于主流意识形态作用的发挥,在特定条件下甚至将矛头直指主流意识形态,这与现实中主流意识形态内容陈旧、表现方式落后有直接关系。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方式,社会舆论与主流意识形态难免有出入与矛盾。
危机治理下的社会舆论对主流意识形态带来的新问题与新挑战也是更加直接与尖锐的。
三、危机治理视角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策略选择社会意识形态作为政治形态(上层建筑),是社会经济形态(经济基础)的反映和体现,但意识形态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如果意识形态与经济、政治形态相适应,就可以促进经济、政治的巩固发展;反之,则会造成社会的停滞和倒退。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既是人们特定的经济关系和物质关系的观念表现,又直接构成人们特定的思想关系和精神生活本身,其实质在于它是统治人的观念的力量。
所以,一切阶级、政党、国家无不重视社会意识形态问题。
主流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是一个社会领导团体用来整合社会思潮、凝聚社会成员融入社会生活的思想内核。
因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可以起到强化统治阶级执政合法性和巩固领导权、维系社会成员自觉有序地参与社会分工等作用,成为各国领导阶层不容小觑的政治任务。
“危机会带来各种损失,但危机也是机会和转机,如果决策者直面危机,危机可以促进制度的革新和环境的变革。
”[4]对当代中国而言,危机治理视角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策略选择主要有二。
一是要善于借助危机治理丰富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感召力,明确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指向。
在危机治理中,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导向不是单一去向社会大众指出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而在于通过宣传、引导等具体形式启迪民众的思想,打开智慧的大门,借助危机治理造就出精神活跃的人民,进而推动现代民主政治意识深入人心,有效实现社会共同体的政治现代化过程。
对于掌握当代中国社会主导精神与话语权力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意识形态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更需要体现出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特点。
僵化的意识形态是不会长久存在的,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以具体事例来检验意识形态,丰富意识形态建设的形式与内容,才能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保持新鲜。
从长远来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赢得民心,为政治合法性提供强大支持,更在于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提升民族精神,造就出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公民社会。
“在精神奴役的一般气氛之中,曾经有过而且也会再有伟大的个人思想家,可是在那种氛围之中,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有一种智力活跃的人民。
”[5](P35)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就危机治理而言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应被动地为控制社会大众思想而进行,而应积极主动地适应现实要求,给社会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人民自觉的行动达到意识形态建设的目的。
意识形态无论具有什么阶级性都不能脱离具体的人而存在,在精神自由充满活力与弹性的环境中意识形态才具有长久生命力。
二是始终坚持和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方式。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旗帜和灵魂。
如果动摇了它的指导地位,就会因失去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
成功应对危机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各种思想理论体系,充其量只是某种社会意识形态,而不是科学;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既是科学,又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是一个客观真理的体系,它揭示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及人的思维的普遍规律。
谁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谁就是掌握了一门最有价值、最正确、最具创造性、最有生命力、最能说服人的科学。
谁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谁也就从根本上背离了科学,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宗教神秘主义、信仰主义的泥潭。
诚如列宁所说“遵循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而遵循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6]因此,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在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现阶段社会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和思想文化方面的新挑战,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危机治理的新实践。
参考文献:[1]Li Xiaoyun:General Developm ent Science.Beijing:ChinaSocial SciencesAcademic Press,2005.[2]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4]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5]密尔.功利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6]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责任编辑王家芬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