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负因素叠加效应显现
国企领导干部关于深刻把握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根本遵8
国企领导干部关于深刻把握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高质■发展根本遵循的研讨发言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定海神针”(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与独特优势。
(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实后盾二、深化改革创新是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新常态下的国有企业发展挑战。
(二)深化改革创新是必由之路。
(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四)全面推进各领域创新。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一)人才——企业发展的基石与引擎。
(二)全方位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三)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四)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企业文化。
四、强化风险防控:为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一)风险无处不在,防控刻不容缓。
(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风险防控体系。
(三)加强内部审计和监督管理,筑牢风险防控的“防火墙〃。
(四)强化全员风险意识,培育风险管理文化。
党的XX报告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对于我们国企领导干部来说,推进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议题,更是一项重大的责任和使命。
在此,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思考,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定海神针”(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与独特优势。
自国有企业诞生之日起,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就成为我们秉承的光荣传统。
这种传统深深植根于国有企业的血脉之中,成为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
党的领导为国有企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确保了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发展道路。
同时,党的建设为国有企业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和精神动力,使企业能够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民企如何突围“三期叠加”
民企如何突围“三期叠加”/胡敏怎样看待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态势?有两个数据值得深思:一个是截至2019年三季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当季我国季度经济增长为6.0%,这是从2013年以来季度经济增长最低的数值,表明经济增长下行已持续27个季度,这是多年来少有的现象。
还有一个数据,据权威人士最新透露,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预计接近100万亿元,人均GDP 预计将首次超过1万美元,中国经济达到这一规模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进步,对全球经济有着积极影响。
看前一个数据,我们会悲观: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在持续加大,近期坊间就出现不少担心经济“破6”之忧;看后一个数据,我们又信心倍增:中国经济如此大的体量必然会打开可观的市场空间,在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的背景下,成长的希望在中国,发展的未来在中国。
理解扑朔迷离的经济,真的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包括广大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市场经济主体,只有把握经济发展大势,顺应经济运行规律,善谋大势,积极适应,变破为立,顺势而为,才能掌握主动,成就未来。
大小“三期叠加”带来的经济窘境细究中国经济增长近年来持续下行背后的原因,早在2013年,党中央就高屋建瓴,审时度势,做出了重大判断: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这个新常态的重要特征,就是我国经济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面临着一个所谓的“三期叠加”。
第一个是增长速度换档期。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由过去动辄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转为不断降低的一编者按: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等多重矛盾问题碰头的结果,一定意义上是“三期叠加”矛盾的集中体现。
正视“三期叠加”、应对“三期叠加”、突围“三期叠加”是新时期新环境对新一代民营企业的新考验。
于民营企业而言,对内要苦练内功、主动创新;于政府而言,要真心实意、脚踏实地,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企业和政府同心同德、内外兼修、标本兼治,才能走出“三期叠加”,突出重围,为中国经济积累更多可以“燎原”的火种。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年均近10%的持续高增长,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呈现逐级放缓的态势,2003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增长7.8%,2013年增长7.7%,2014年增长7.4%,今年上半年增长7%。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即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同时,世界主要经济体整体疲弱,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严峻复杂。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呢?一、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四个“没有变”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在讲话中,总书记就中国当前经济形势作出四个“没有变”的科学归纳。
这四个“没有变”是: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那么,四个“没有变”具有怎样的深刻内涵呢?1、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7%。
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1.8%,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
夏粮产量达到2821亿斤,比上年增产89亿斤,增长3.3%。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比经济增速高0.6个百分点。
我国经济仍然处在适度较快的发展区间,同时也是根据我国经济新常态特征主动调控的结果,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
我们应该看到,随着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在目前世界上仍属较高增长水平。
伴随着7%经济增长率的是物价、就业基本稳定,居民收入增长略高于经济增长。
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态势的理论内容,谈谈你的 理解。
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态势的理论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如360问答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我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为什么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日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身套盟若如件企经济研究所等单位在北京举办了“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2准善法缩即013)”,来自高等院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围绕这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一些颇有启发的见解和思路。
我国经济短期“弱回升”,长期潜在增长率下移与会者认为,目前步施术烟我国经济呈现“弱回升呼成核类万策混析兴死策”态势。
2012年9月起,我国经济运行的多项重要指标结束了两年多的探底下则犯观五父供叫滑,开始出现企稳回升态势。
但2013年头几个月,各项经济指标回升态势出现分化:一些指标在回升中出现轻微下滑;一些指标继续呈回升态势,但回升幅度不大。
这说明,经济上目级卫异行动力和下行压力相互交织,经济上行动力并不强劲,经济回升基础并不稳固。
导致我国经济“弱回升”的主认要因素有以下几个:1、首先,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大背景的深刻变化。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已由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别末好里斗径相深度转型调整期,异井么给钟武胶销经济走势错综复杂,充满不确定性,危机的影响还在不断发酵,国际市场需求仍然低迷不振。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期进入潜在增长率下移的增长阶段转换期。
在这样的坚紧岩请补大环境、大背景下,华检责严困我国经济很难进入强回升状态。
其次,宏观调控政策放松力度不大。
本轮宏观调控没有采取大力度的刺激政策,而是坚油在百超孙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好础攻粮将重孙并谓少基调,统筹考虑稳增长、控物价、防风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另外,受居民消费价格和住房价格上涨压力的影响以及产能过剩的制约,目前宏观调控政策放松的空间较为有限。
3、各级领导班子处于换司届期。
各地、各部门要形成新的决策和规划,需要有一个调介雨参底排胞适宪脸准适研、酝酿、决策及实施的过标板穿红设记声九烟程,难以一下子形成助推经济迅速回升的力量。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扩大内需的途径
浅析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扩大内需的途径[摘要]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受到了影响。
另外,在过去三十年我国维持经济快速的增长的优势也越来越不明显,我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宏观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我们可以通过扩大内需来促进经济发展,减少对出口的依赖性。
扩大内需,即扩大经济体内部的需求。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国内需求,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政府要切实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并完善各项制度,统筹各产业、区域和城乡的发展,创新思维,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找到经济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金融危机内需消费一.全球金融危机后宏观经济发展态势(一)全球经济运行态势1.美国经济低迷,消费减少,储蓄增加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三个环节。
第一个是创造需求环节。
欧美等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依靠互联网、房地产和金融领域的扩张,,形成了大规模的消费需求,客观地讲,这是增长的源头。
第二个是需求与供给配套环节,发达经济体的消费需求,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提供了出口空间,新兴经济体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制造了大量优质产品,并以优惠的价格出口到发达经济体。
在这个环节中,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低价供给,一方面,满足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的消费需求,并使其能够较长时间依靠输入性低物价维持自身的低通胀;另一方面,新兴市场经济体靠出卖劳动力和资源,积累了相当数额的外汇资金。
第三个是资金回流环节。
由于新兴经济体金融发展滞后,以及特定的出口依赖型经济结构,这些国家和地区出口积累的外汇资金,只能通过资本市场又回流到欧美国家,为其高负债提供融资,并维持了发达经济体低利率、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模式。
上述三个环节循环反复,世界经济在发达经济体透支消费和新兴经济体过度出口的共同作用下,出现了快速增长。
2020年时政专题精粹(十)减税降费(8)
2020年时政专题精粹(十)减税降费(8)1.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持续推进减税降费。
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对企业来说是减负,对政府而言却意味着可能减收。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平衡年度预算收支、确保财政可持续的目标,政府部门可以通过( )①适度增加财政赤字规模,提高可用资金空间②减少国内货币供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③收缴集体企业税后利润,拓宽财政收入来源④压减一般性财政支出,为重点支出腾出空间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18年10月15日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释放增量资金约7500亿元,这是年内第四次降准与此同时,财政部也采取系列减税降费措施,全年规模超过1.3万亿元。
专家指出:降准减税措施将助力我国经济发展。
其传导过程是()①降准—释放增量资金—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②降准—增加货币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③减税—减轻企业税负—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④减税—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和物价上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作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头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相关工作由多部委协同推进。
有专家指出,建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长效机制,推进减税降费是关键环节。
从企业角度看,不考虑其他因素, 推进减税降费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影响路径是()①降低企业经营成本②企业研发投人增加③提升企业营利能力④提高最低工资标准⑤员工劳动收入增加⑥企业生产规模扩大A.①—③一⑤B.②—①—⑤C.④—②—③D.②一③一⑥4.财政部强调:2019年,在全面落实已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抓紧研究更大规模的减税、更为明显的降费措施。
下列国家政策及其影响符合材料所述精神推导的是( )①提高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起征点②降低创业创新成本③扩展初创科技型企业优惠政策适用范围④增强小微企业发展动力⑤促进扩大就业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风险A.②→③→④B.①→④→⑤C.③→②→⑥D.⑥→④→⑤5.2018年1~8月,我国减税降费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全国税收收入增速放缓,非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3.1%.下列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①减税降费是国家实施积极货币政策的体现②收入分配政策是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③正确处理与国家的分配关系是企业的核心战略④积极财政政策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9年要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对小微企业实施普惠性减税;继续推进实质性减税;全面实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落实好专项附加扣除政策;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疫情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疫情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爆发,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封锁措施以控制疫情蔓延。
中国作为新冠疫情的源头和第一个受到疫情冲击的国家,经济也遭受了巨大打击。
然而,凭借着中国政府的果断决策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经济正在逐渐复苏。
本文将讨论疫情下中国经济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封锁和限制措施导致了全国各地工厂停产、交通受限和消费者需求下降。
这些因素造成了中国GDP增长率的大幅下滑。
其次,对中国重要的国际贸易也受到了打击。
全球多数国家都实施了限制旅行和封锁措施,这导致了国际贸易减少和供应链中断。
第三,旅游业、餐饮业和零售业等服务业遭受了重创。
不仅国内需求减少,国际旅游也停滞不前,这对相关行业带来了严重冲击。
尽管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挑战,但中国政府迅速采取措施以稳定经济。
首先,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包括减税降费、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和提供贷款支持等,以刺激内需和保持经济正常运转。
其次,政府鼓励科技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以推动新兴产业。
此外,中国抗疫经验和医疗设备的出口也帮助缓解了部分贸易受阻的影响。
二、中国经济的复苏和现状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中国经济正在逐渐复苏。
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的GDP在2020年第三季度实现了增长,表明经济正在逐渐回暖。
此外,制造业和出口也逐渐恢复,工业产值出现了增长。
中国政府实施的各种刺激政策正在发挥作用,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消费。
疫情加速了中国数字经济和新兴行业的发展。
在线教育、电子商务和远程办公等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
此外,政府加大了对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了人工智能、5G技术和物联网的发展。
这些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将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首先,全球疫情的不确定性将持续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
中国需要继续保持对国内疫情的防控,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疫情带来的冲击。
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介绍 (3)1.2 研究意义 (4)二、人口负增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5)2.1 劳动力市场变化 (6)2.2 消费需求变化 (7)2.3 社会保障压力 (9)2.4 资源配置与利用 (10)三、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 (11)3.1 经济增速放缓 (12)3.2 结构调整压力 (13)3.3 创新驱动发展 (14)3.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6)四、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 (16)4.1 新兴产业的发展 (18)4.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19)4.3 扩大内需与消费升级 (20)4.4 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倡议 (22)五、应对策略与建议 (22)5.1 优化劳动力市场 (23)5.2 提高劳动生产率 (25)5.3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6)5.4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7)六、结论与展望 (28)6.1 主要结论 (30)6.2 未来展望 (31)一、内容综述在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尤为引人关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多重影响,不仅在经济领域,也在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挑战与机遇并存,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和应对。
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产生直接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紧缩,进而影响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的步伐。
人口结构老龄化加剧,社会保障压力增大,对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财政压力随之增大。
人口负增长也可能影响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对产业结构和市场布局带来挑战。
挑战与机遇往往并存,在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可能会推动产业向更高效、创新的方向转型升级,促进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
这也将促使中国更加重视人才培养和教育投入,推动人力资本的提升。
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将催生新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灰犀牛”:经济波动和金融市场波动
金融带来便利性的同时,毫无疑问 也 带 来 了 风 险, 甚 至 裹 挟 几 十 万、 几百亿资金打了水漂。中国应该关 注的“灰犀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资产管理机构对资产收入的 影响和给金融市场造成的刚性兑付 问题。最初,资产管理之所以出现, 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在国 际上,资产管理还是方兴未艾的行 业,在这个行业中我们是否对风险 进行了足够的衡量?这是应该关注 的问题。
呢?在我看来,问题就是一致性预 期和羊群效应。如果大家出现一致 性预期,形成羊群效应,往往会造 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在世界金融史 上可以找到很多这方面的案例。
对 于 这 类“ 灰 犀 牛 ”, 是 否 应 该及时干预、早期加以纠正呢?比 如大家都预期房地产价格会上涨, 如果有人出来遏制房价上涨,结果 是不仅会面临损失,同时还面临巨 大的外部性。所以,所谓的视而不 见,或者“鸵鸟把头埋到沙子里”, 不是没有理由的。
我认为最容易视而不见的就是 对于一致性预期的解决方案。从市 场经济角度看,应该有一个交易对 手方发挥预期干预和真实交易的作 用,这就是逆周期监管的含义。此 外,应尽量让“灰犀牛”的个头变 小一点,即使疯跑也不会造成太大 的损失。这就需要宏观审慎监管政 策,防止小的“灰犀牛”演变为大 的“ 灰 犀 牛 ”。 正 如 中 央 金 融 工 作 会议和中共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 要建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 支柱调控框架,这应该是我们面对 “灰犀牛”以及“黑天鹅”的重要 战略方针。
先说第一种。比如就中国而言, 毫无疑问曾遭受到 1997 年亚洲金
融危机的冲击和 2008 年全球金融 风暴的侵袭,这两件事并不是在中 国发生的,但是对中国的经济、金 融、资产配置、汇率、资本流动等 各方面都产生了影响。这种危机是 很容易形成共识的,无论是亚洲金 融危机还是全球金融风暴,虽然影 响都很大,但中国比较成功地应对 了外部危机的冲击。
人大经济学院:警惕经济负面因素叠加效应
人大经济学院:警惕经济负面因素叠加效应2010年,在刺激政策、存货周期逆转、世界经济同步反弹等多重力量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延续了2009年反弹趋势,但由于刺激性政策的逐步退出、房产新政的出台、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清理、结构性调整的力度加强以及中国存货周期与发达国家存货周期的同步高点回调、欧元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与不确定性的冲击等因素,2010年宏观经济虽然不会出现“二次探底”,但GDP增速将出现强劲的逐季回落的趋势,多重经济下滑力量将在第四季度同时爆发,使中国在“周期转换”、“政策调控”与“结构调整”的三重力量的作用下可能步入“震荡”、“波动”与“相对低速”的过渡期。
与其它年份比,2010年有以下几个特征值得关注:GDP、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企业利润以及总体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等指标上半年都呈现出强劲的反弹趋势,达到历史同期的高位水平。
但由于基数效应、潜在供给损失、低水平恢复性调整以及短期强烈刺激等原因,这些指标的反弹并不表明中国宏观经济进入稳定复苏或经济高涨的阶段,当前宏观经济的反弹依然具有基础不扎实、趋势不稳定、动力不明显等特征。
从近期发展趋势来看,大部分指标都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调整模式。
先行指标表明,未来逐季下降的幅度很可能超出一般市场主体的预期。
存货周期力量的逆转是2009-2010年经济反弹的核心动力机制之一,但是,存货调整具有强烈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通胀预期-存货调整”的正反馈机制以及存货周期的力量不仅带来了前半年经济增速的高位运行,同时也是下半年经济快速回落的原因之一。
进出口回升不仅是2010年经济反弹的原因,也是经济强劲反弹的产物。
1-6月份中国出口虽然呈现强劲反弹的态势,但是在剔除基数效应、交易商对6月份贸易政策和汇率调整的逆向选择、世界经济同步出现短期“V”型反弹等因素之后,出口增长的态势并不乐观。
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的核心动力机制在于各种救市与刺激政策以及存货周期的逆转,因此,在世界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存货周期高点逆转、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中国刺激性贸易政策的退出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出口很可能出现强劲的“前高后低”的趋势。
学习时报: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强调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为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
深刻领会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准确把握经济工作的政策取向,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部署,对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
在应对困难挑战中实现经济回升向好2023年,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变乱交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贸易增速放缓。
从国内看,经济恢复面临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交织叠加带来的困难挑战。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在应对挑战中显现出韧性和亮点,呈现增速较高、就业平稳、物价较低、国际收支平衡的态势。
经济实现较高增速。
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o三季度以来,在政策发力、需求回暖、预期改善的多重作用下,经济运行明显改善,最终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工业企业效益逐步修复,产能利用率提高,民间投资止跌回稳。
就业物价保持稳定。
就业形势持续改善。
2023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l%o价格总体保持稳定。
202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0.2%,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0.7%o国际收支保持平衡。
货物出口由降转升。
2023年,出口额为237726亿元,增长0.6%;进口额179842亿元,下降0.3%o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7884亿元。
出口占国际市场的份额稳定在14%左右,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额连续14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
外汇外储稳中有升,年末外汇储备超过3.2万亿美元。
高质量发展取得进展。
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
内外双重三期叠加下如何调整政策
内外双重“三期叠加”下如何调整政策?章俊:在稳中求进的政策取向下,政府再次宽松以“时间换空间”。
在就业平稳前提下,应提升对经济放缓容忍度来推进和深化改革。
在2013年上半年政治局讨论经济形势会上,中国当前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的重要判断被首次提出,并在2014年第二季度政治局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对“三期叠加”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增长速度换档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结构调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
在三期叠加提出后的两年(14/15年)中,中国经济的确面临着很大的问题,连续两年低于当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而类似的情况在近20多年的时间内仅在亚洲金融危机的1998年才发生过一次。
这背后是2012年前后出台的刺激政策效应开始减弱,同时美联储启动加息导致新兴市场国家出现资本外流和本币贬值,而被动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新兴市场国家俄罗斯、巴西等国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
虽然决策层清楚地意识到应该通过提升对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其副产品的容忍度来加快改革,但为了避免经济增长出现失速,在一贯的稳中求进的政策取向下,政府再次宽松以“时间换空间”。
但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经济开始慢慢进入08年复苏以来的最好时期,也就是市场所说的“全球经济同步复苏”: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之后的2010年欧债危机以及2013年开始的新兴市场危机,始终令全球经济处于动荡之中。
直到进入2016年伴随着新兴市场逐步走出衰退的阴影,全球经济才开始步入复苏的正常轨道,并在2016年下半年进入本轮全球经济复苏以来的首次“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同步复苏”。
特别是进入2017年之后,全球同步复苏的动能逐步增强之后,显著推升中国出口,推动中国出口摆脱了2015和2016年连续两年的负增长,全年出口同比增长7.9%且对GDP增长的贡献从前一年负0.4个百分点转为正0.6个百分点,成为去年中国经济超预期的重要推手。
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新常态作者:宗平来源:《老友》2014年第12期在刚刚闭幕的APEC北京会议上,身为东道主的中国,成为与会者瞩目的最大焦点。
世界经济总量排名第二,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位居第一——在亚太乃至世界经济缓慢复苏背景下,中国经济走势受到空前关注。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以7.4%速度增长,一些唱空中国经济的声音不时出现。
也许,国际社会更加习惯于中国保持了30多年9%以上的经济高增速。
当前,中国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
换挡降速、提质增效,这正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中国要适应,世界也要适应。
如何正确认识经济新常态自今年5月和7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重申适应新常态这一重大理论概念以来,新常态一词成为当下中国的新词、热词、高频词。
在这次APEC会议上,经济新常态依然引人注目。
所谓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粗放式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特征的新阶段。
具体而言,就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
这是党中央深刻洞察国内外大势,准确作出的判断。
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固然受外部金融经济危机等短期因素的影响,但从更长时期来看主要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从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来看也是本国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的结果。
首先,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当经济体高速增长一定阶段后势必步入相对缓慢增长的“新常态”。
历史上,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等都经历过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阶段,也都相继步入经济低速发展。
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增长持续35年,年增9.8%,人均GDP年增9%,使6亿人脱贫,数亿人成中产阶层,所取得的成果史无前例。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我国名义GDP已由1980年的3090亿美元飙升到2014年的10.3553万亿美元,占全球产出比重由1.9%上升到13.23%,人均GDP由313美元增至7572美元,分别增32.5倍和23倍。
2024,走向新均衡
14/《中国民商》 庄双博2024年我国经济发展将重新回归新的均衡增长上升通道:外循环将会修复,内循环在“立”与“破”之间寻求再平衡,外贸、投资等拖累有望缓解,服务业消费与新质生产力投资接棒成为新的增长引擎2024,走向新均衡2024年第01期/总第133期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结束后经济恢复发展的第一年,这一年,我国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面对外需下滑、地产调整、工业去库存、价格冲击和地方债务等重重挑战,恢复之路虽显曲折,但稳健前行。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推进经济尽快恢复至新均衡的关键一年,相信重大项目将会持续推进。
2023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相信在政策支持下,随着内生动能持续修复、外部环境逐渐转好,2024年我国经济发展将会实现稳定发展。
政策效应将逐渐显现2023年出台了很多稳增长的利好政策,但由于三年新冠疫情的疤痕效应以及国际局势动荡,导致经济复苏缓慢,政策利好并没有在经济实际运行中得到充分展现。
但这些利好政策的密集出台对维护经济稳定发展,为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动力。
随着这些政策的逐渐落实,对2024年的经济发展将起到有力支撑和托举的作用。
2023年下半年,围绕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民营经济31条”,中央各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及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如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等;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财税支持政策落实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合规指引》等。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之一。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增长以惊人的速度展现在全球面前。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一、政策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政府一贯重视经济增长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政策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尤为明显。
首先,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高铁、机场和港口,这些设施的建设加快了货物和人员的流通速度,有效地提高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
其次,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宽松导致了资金的迅速增长,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多的流动性支持。
同时,货币政策的紧缩能够防止通货膨胀并提高人民币对外汇的竞争力,进而促进出口。
最后,贸易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系列政策促进了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各种制度和政策的调整极大地增加了出口的丰富性和数量。
二、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力资本增加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人力支持,更多的人开始参与到社会经济发展中。
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力是机械设备难以替代的,人力资源的优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的影响不单是在个体上的,而是对整个社会经济都有影响。
人力资本的增长不仅有利于劳动力就业和创新活动,还有利于科技创新、创新培训的发展等,进而推动国家的经济增长。
三、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技术进步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在新的技术进步中,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对经济增长影响巨大。
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为各行业带来了极大的改善,进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技术进步也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中国的实体经济更为活跃,非常有利于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
四、资源环境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资源环境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二元性,既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同时又是抑制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
次贷危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次贷危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008年3月6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美国经济进入衰退期。
随之而来的美国股市再次剧烈震荡,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进一步加大了紧急救市的措施。
引发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2006年春季开始的“次贷危机”。
这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席卷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中国的金融市场由于还没有与外界的金融市场完全连接,因而,在这次危机中躲过了一劫;虽然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但我们应该分析及反思这场危机,未雨绸缪。
一、次贷危机的成因“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然而,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
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
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贷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了“次贷危机”。
应该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产生的出发点是好的,在最初10年里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994~2006年,美国的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到69%,超过900万户的家庭在这期间拥有了自己的房屋,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次级房贷。
在利用次级房贷获得房屋的人群里,有一半以上是少数族裔,其中大部分是低收入者,这些人由于信用记录较差或付不起首付房款而无法取得普通抵押贷款。
次级抵押贷款为低收入者提供了选择权,而不是直接拒绝为他们提供房贷。
但次级抵押贷款的高风险性也伴随着其易获得性而来。
相比普通抵押贷款6%~8%的利率,次级房贷的利率有可能高达10%~12%,而且大部分次级抵押贷款采取可调整利率(ARM)的形式,随着美联储多次上调利率,次级房贷的还款利率越来越高,最终导致拖欠债务比率和丧失抵押品赎回率的上升,酿成今日的危机。
对其中的高风险,放款机构不是没有意识到,他们也在积极将这些风险转嫁,于是新的金融衍生品应运而生。
中国经济走在通胀与通缩之间?
涨价原因特殊,应对措施必须合适
专家们说,此轮价格上涨的原因和性质,与前几轮不同,应作全面分析,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赵晓雷教授指出,统计数据显示, 2000年—2009年,中国居民实际工资 (扣除了物价上涨因素)年平均增长率为12.64%,同期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0.28%,以CPI指代的通货膨胀年平均增长率为1.87%。 2010年前三季度,实际工资增长率13.6%,GDP增长率10.6%,通货膨胀率为2.9%。也就是说,不论是从十年的周期考察,还是2010年当年,实际工资增长率远高于通货膨胀率,也高于GDP增长率。根据宏观经济理论,如果居民收入与价格水平同幅度上涨,那么通货膨胀对实际收入或实际生活水平没有影响,中国的现状是实际工资增长率比通货膨胀率高很多。
年终岁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直被视为来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的 “定调会”,备受关注。今年12月12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传递出怎样的信息?经济专家们的解读,或许也能为越来越关注经济走向的普通百姓指出点道道来。经济学人上海圆桌会议昨天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通胀话题成为热议焦点。与会专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已经非常清楚地转到管理通胀的轨道上来了。
政策手段有限,调控空间不是很大
“现在看起来,中国的经济情况好像比美国好,实际上,正面临和发达国家同样大的风险,游走在通胀和通缩之间。”正因为如此,在周振华看来,治理通胀的政策,如果药下得太猛,经济就会陷入通缩。现在准备金率已经很高,提高过程中出现了存款大搬家,事实上也抵消了一部分政策效应;加息加了一次就不敢再加,内外两难,因为连续加息,既会出现热钱套利,也会使生产能力收缩;与此同时,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效应也明显降低,所以政策手段有限,调控空间不是很大。 “这几个月,实际投资增长是不断往下走的,而且工业投资增长率已经到了历史低位,再低,经济就会处于下滑状态。”他表示,我们一方面要防通胀,一方面要防经济停滞,中国经济增速明年定位7.5%,已经降了很多,再低,就会出现大量失业问题。
中国人口负增长的挑战与应对
中国人口负增长的挑战与应对人口规模下降是21世纪的全球趋势。
我国人口负增长比预期提前约10年。
人口负增长给国家综合国力、竞争力、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正负效应客观存在。
区别于其他国家,我国人口下降速度快、窗口期短、城乡和区域不平衡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
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既推动房地产业转型发展、化解风险,又切实减轻家庭住房负担,全面构建年龄友好型住房政策体系;进一步强化都市圈层面的政策协调,构建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的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格局。
人口负增长正负效应并存,但我国人口下降速度快、窗口期短、情况复杂值得高度警惕(一)人口负增长既带来消极影响也存在积极作用,需辩证看待通常认为,人口负增长或导致经济下滑、养老负担加剧。
老年抚养比提升导致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缴费者比例下降、领取者比例上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也使个人养老金领取时间延长,同时医疗费用占GDP的比例会增加,国家财政和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受到考验。
但人口负增长也会形成环境红利,资源消耗减少,生物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恢复,废弃物和污染减少,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制约的矛盾,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因人口数量减少和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增速下降,倒逼技术创新。
随着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持续加大,增加了适合各年龄段人口的就业岗位,老年人力资源得到更大限度开发,从而弥补因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而造成的经济发展潜力损失。
人口负增长还将带来更加舒适的生活空间、城市拥挤减少、工作机会增多、生活压力减轻以及犯罪减少。
总之,并无定论证明人口负增长的消极因素显著高于积极因素,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应对、及时应对、综合应对。
(二)中国人口转变遵循“东亚模式”,转变晚、节奏快、时间紧根据人口转变周期长短和相关指标变动快慢,人口转变可以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西欧模式”,以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为代表,其人口转变开始早、节奏慢、经历周期长,转变过程持续50年甚至上百年时间;第二种是“二战”以来显现于亚洲诸国的“东亚模式”,其人口转变晚、节奏快、周期短,以日本和中国尤其明显。
中国经济负因素叠加效应显现
中国经济负因素叠加效应显现杨涛摘要:中国经济的走势与世界经济环境呈高度关联性,而且美国及其它大国的经济先行于中国经济。
当前世界经济低迷的状态,与国内通胀以及其它负面因素产生叠加效应,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提出严峻挑战。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进入入世预期后,经济增长迎来了一个异常旺盛的时期。
高增长也引发出新问题,其中包括贸易顺差骤然扩大、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以及近期的通货膨胀压力。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政府制定了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同时,为了防患于未然,挖掘长期增长潜力,国家和地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环保、劳动、贸易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和措施。
但是,正当这些政策的效果尚未知晓,骤然间,国内通胀与经济下滑交织的复杂局面出现了。
如何判断当前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哪些政策可以帮助避免经济增长大幅度下滑?本文主要阐述两个观点。
第一,以宏观经济指数为例,说明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走势与国际经济环境变得密切相关,而且美国和其它强国的经济走势往往先行于中国经济;第二,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有进一步滑坡的迹象,已对中国经济提出严峻的挑战。
一、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关联性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连动性主要是通过日趋扩大的国际贸易与资金流动实现的,可以通过综合经济指标测度衡量。
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The Conference Board)是一个全球性经济和商业研究组织,定期发布美国和其他八个经济大国的先行经济指数。
最近,企业联合会发布了一个实验性的中国经济先行指数,起点为1986年。
在最初的十几年,美国和中国的宏观经济先行曲线上下交错,没有任何相关性。
值得注意的是,自1998年中国进入入世预期后,中国经济开始和美国经济呈高度关联性;而且,美国经济出现几次震荡,中国经济都随其趋势而动,滞后美国经济大约半年左右。
另外,企业联合会发布的先行经济指数曾经成功预测了美国1991年和2001年前后的两次经济衰退。
目前,美国的先行指数又一次降到零值以下,有再次坠入衰退期的可能,经济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国内外经济形势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面对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一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第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第二,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第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最终消费在就业状况改善、工资持续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将保持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会有所回落,但仍将回归正常水平,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加之粮食和主要工业品供应较为充裕,翘尾因素逐步减弱,以及稳定物价措施逐步落实到位,今后几个月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二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但面临的矛盾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方面;第一,物价高位运行;由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劳动工资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今后一个时期抑制物价上涨的任务仍很艰巨;第二,经济增速放缓;从投资需求看,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从最终消费看,受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降温的影响,加之部分刺激消费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有所减弱;从外部需求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出口企业生产、资金、汇率成本提高等因素叠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现放缓态势;第三,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从需求结构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低于投资的贡献率;从生产结构看,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较快,局部地区电力供需偏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严峻;从收入结构来看,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仍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结构失衡使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总量平衡和结构矛盾交互叠加,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与此同时,受融资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经济效益下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三当前,应从两方面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一是要处理好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与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的关系;当前,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宏观调控的取向不能变;与此同时,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必须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一方面,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信贷增速逐步降下来,为稳定价格总水平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二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在控物价、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四当前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采取有效措施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第一,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努力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当前,要继续采取综合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力争使物价涨幅在后几个月降得多一些,为今后一个时期稳定物价创造条件;第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内需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增加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经济增长速度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经济自主增长力量,完善促进消费政策,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长,鼓励发展新兴消费领域和消费业态,促进民间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同时,要高度重视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采取措施稳定外需,避免出口大幅回落对工业生产、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第三,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力求取得更大进展;调整经济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先决条件;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等突出困难,改善小企业发展环境;要遏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第四,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要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积极构建居民收入和国民经济同步增长的机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负因素叠加效应显现
杨涛
摘要:中国经济的走势与世界经济环境呈高度关联性,而且美国及其它大国的经济先行于中国经济。
当前世界经济低迷的状态,与国内通胀以及其它负面因素产生叠加效应,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提出严峻挑战。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进入入世预期后,经济增长迎来了一个异常旺盛的时期。
高增长也引发出新问题,其中包括贸易顺差骤然扩大、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以及近期的通货膨胀压力。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政府制定了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同时,为了防患于未然,挖掘长期增长潜力,国家和地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环保、劳动、贸易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和措施。
但是,正当这些政策的效果尚未知晓,骤然间,国内通胀与经济下滑交织的复杂局面出现了。
如何判断当前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哪些政策可以帮助避免经济增长大幅度下滑?
本文主要阐述两个观点。
第一,以宏观经济指数为例,说明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走势与国际经济环境变得密切相关,而且美国和其它强国的经济走势往往先行于中国经济;第二,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有进一步滑坡的迹象,已对中国经济提出严峻的挑战。
一、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关联性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连动性主要是通过日趋扩大的国际贸易与资金流动实现的,可以通过综合经济指标测度衡量。
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The Conference Board)是一个全球性经济和商业研究组织,定期发布美国和其他八个经济大国的先行经济指数。
最近,企业联合会发布了一个实验性的中国经济先行指数,起点为1986年。
在最初的十几年,美国和中国的宏观经济先行曲线上下交错,没有任何相关性。
值得注意的是,自1998年中国进入入世预期后,中国经济开始和美国经济呈高度关联性;而且,美国经济出现几次震荡,中国经济都随其趋势而动,滞后美国经济大约半年左右。
另外,企业联合会发布的先行经济指数曾经成功预测了美国1991年和2001年前后的两次经济衰退。
目前,美国的先行指数又一次降到零值以下,有再次坠入衰退期的可能,经济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中国在1988-1989年出现过一个经济衰退期。
自2007年下半年来,先行指数又开始大幅度跌落,这个趋势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近年来,中国经济与除美国外的其他发达大国经济之间的关系也渐趋密切。
同样是在1998年前后,国际经济环境对照中国经济走势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先行关系。
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世界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经济大体上随国际经济形势而动,受国际需求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二、国际经济形势持续恶化
如果世界经济大环境确实先行于中国经济走向的话,那么当前世界经济低迷的状态将会
对中国有令人担忧的影响。
美国经济分析局在刚刚出版发布的数据表明,2008年一季度美国GDP的年增长率只有1%,2007年最后一个季度的年增长率仅有0.6%,这两个指标都是在2002年美国渐渐从衰退期走出低谷以后的最低水平;过去三年中,美国GDP的年增长率分别为3.1%,2.9%和2.2%。
根据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发布的信息,最近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度下滑,而且信心预期指数达到了30年来的最低点。
欧盟统计局刚刚发布的数据显示,欧盟一季度的GDP增长值仅有0.7%,年同比增长了1.7%,而去年同时期的年同比增长率则为3.2%,显示今年一季度的GDP增长仅有去年同期增长速度的一半左右。
第一季度欧洲国家的消费者信心指数降低到2005年底以来的最低点,制造业企业信心指数降低到2006年初以来的最低点。
纵观世界经济整体格局,能源价格上涨的势头不减。
自年初以来,国际市场油价已大约上涨40%,每桶价格一度突破140美元。
在今年5月初,高盛集团的研究报告预测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有可能在下半年到两年时间里飙升至每桶150到200美元,声称油价峰值目前仍难以预料。
粮食价格的急剧攀升导致了国际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新一轮冲突和问题。
2007年,粮食价格急剧攀升,国际市场大豆价格激升75%,小麦价格上涨112%,玉米价格也上涨47%,都达到了近十年来的最高价位,这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2008年5月底,经合组织 (OECD) 和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出版《农业展望2008-2017》一书,描述国际粮食价格已经历一次典型的转折,至少在未来10年都不会回落到危机前的水平,将给面临粮食危机的国家政府造成长期压力。
美国次贷危机对国际资本市场的影响阴云不散,而且有扩散的迹象。
近几天,美国银行及房地产业的坏消息接踵而来。
6月份房屋贷款的坏债率比去年同期暴涨56%;由于坏账肆虐,美联储不得不向经营全国近一半房屋贷款的公司Fannie Mae 和Freddie Mac伸出援救之手;另外,包括IndyMac Bankcorp和Wachovia等大银行都由于经营不善而濒于破产。
同时,美国2007至2008年6月的批发价格指数飙升9.2%,达到自1981年以来的最高点,这样给美联储实施刺激经济的政策增大了难度。
从总体看,美国及欧洲主要股指均降至两年来的最低水平,企业和民众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极其低落。
三、中国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与世界经济形势相似,国内经济环境也渐渐呈现扑朔迷离的复杂局面。
中国金融市场大幅震荡,股指较2007年的最高点已下落60%。
金融市场下滑减少了居民和企业的资本利得,导致消费和投资的缩减。
今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业首次出现1998年以来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时下降的情况。
在几个大城市,上半年房屋成交量大幅下挫30-40%。
2008年上半年的通货膨胀率已达到十几年来的最高水平。
笔者担心的是,种种政策扭曲,包括价格补贴和限制物价等措施,在市场改革二十多年后又重新出笼。
这些政策干扰价格信号,传递错误的市场信息,最终会降低利用市场调节经济的效率。
受人民币升值、新劳动法、原材料价格、工资上涨、环保政策和出口退税调整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劳动密集型企业遭受冲击。
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很多中小企业正面临一段异常艰难的时期。
这些地区大都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目前出口额已较去年出现了大幅下滑,利润率普遍下降,有的企业甚至已经破产倒闭。
海关总署7月10日公布了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
依据海关统计,中国今年上半年的名义出口增长率依然是20%以上。
但是如果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因素,实际出口增长率要远低于公布的数字。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数字是,我国的累计贸易顺差为990.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净减少了132.1亿美元,下降11.8%。
上述因素以外,中国经济在2008年屡次遭受外部冲击。
南方雪灾、近期水灾、汶川地震,以及后奥运效应等因素都可能对中国的经济走势施加负面影响。
四、总结
以上陈述了许多国内外消极因素。
虽然中国经济在多方面仍然充满活力,总体经济形势不容过于乐观。
笔者的基本观点是,如果只有两三个不利的因素冲击中国经济,中国尚能挺得住,可以“扛”过去,但现在诸多国内国际不利因素同时出现,相互之间还存在综合的叠加效应,将会抑制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中国经济从未经历过如此严峻的挑战。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异常关键的时期。
进入世贸后的四、五年中,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异常繁荣。
大家都在关注经济增长是否可以持续下去,由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汇率制度、优化产业结构、出口退税调整、从紧的货币政策,还有实施新劳动法。
虽然每项政策生效的时间难以确定,然而,诸多政策可能产生复合效应,彼此相互影响、效用叠加,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后,效用突然显现出来。
由此产生的综合效应可能对众多企业造成巨大冲击,从而抑制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因此我认为,有些政策的实施可以考虑适当放缓。
例如,新劳动法不一定马上严格实施;又比如,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可以考虑分阶段执行。
减轻政策实施的力度旨在缓解经济增长的压力。
(作者: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教授、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