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的深层文化内涵——人本精神的发展流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文学的深层文化内涵——人本精神的发展流变

西方文化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深沉而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对人的自我生命之价值、意义的探究,是西方文化演变的内在动因。古希腊太阳神阿波罗神殿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以及古希腊神话中“斯芬克斯之谜”的传说,都记录了西方原始初民自我追寻的心灵轨迹西方人对客体世界——大宇宙的认识,归根结蒂是为了认识主体世界——小宇宙。这种文化传统决定了西方文学也自始至终回荡着人对自我的呼唤:“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苦苦追索,使西方文学始终充满着人对灵魂的自我拷问制胜,充满着由生与死、灵与肉、出世与入世之矛盾而生的迷惘与焦虑。于是,对在不同历史阶段生命状态的描绘成了西方文学的传统,从而也就演化出西方文学在不同时期的“人”的形象和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形态,西方文学也因此蕴藉了深层的文化内涵。

古希腊文学中充溢着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由意志和乐观精神,体现了个体本位,崇尚智慧、肯定人的原始欲望和世俗生活的人本意识。这种世俗形态的人本意识是欧洲文学的基本文化内核之一。古罗马文学中则体现了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服从国家、民族和集体利益的思想,这种限制个体生命欲望的理性主义文化观念削弱了古希腊文学的情感色彩和自我意识,它以后和中世纪的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传统相结合,形成了尊重理性、崇尚自我牺牲和博爱忍让的基督教人本意识。这种基督教人本意识是欧洲文学的又一文化内核。在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的世俗人本意识与中世纪的基督教人本意识在冲撞后呈融合之势,从而形成了近代欧洲文学的人文主义文化传统。17世纪古典文学的理性原则发展了古罗马文学和中世纪文学的理性精神,它本质上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但又是对个性主义的一种反向调节,使古希腊开始的人的自由意识处于抑制状态。18世纪的启蒙文学推崇“自然理性”,既强调人的理智,又肯定人的情感与欲望,使文艺复兴人本主义演化为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内容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在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中,人道主义以主张情感自由与个性解放、自我扩张的反传统面目出现。而现实主义文学中,人道主义出现了双重流向:一是世俗人道主义倾向,既强调人对物的占有和支配,又主张人在物面前保持主体意识和自然人性,反抗人的物化;一是基督教人道主义倾向,既强烈谴责非人道的社会现实,又表现对下层劳动群众的“圣母式”同情,趋向于朝上帝的未来世界的追寻和飞升。

在自然主义文学中,“人”的形象从理性的殿堂沉落到生物的世界,人本思

想表现为人在高度物质化、理性化的现代文明社会中回归于原始形态和非理性的本体之中,初露出非理性、非道德的现代人道主义的端倪。“世纪末流派”则发展了这种非理性倾向,实现了与20世纪文学的接轨。欧洲早期的无产阶级文学追求着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崇高理想,表现出革命人道主义的思想,是传统人道主义的又一表现形态。20世纪的欧洲文学强调从人的本体意义上认识人自身的局限,传统的人道主义为非理性、非道德的现代人道主义所取代。总之,时至今日的西方文学,依然回荡着古希腊文学中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的追问之音,依然关注着人类的生命状况,充溢着强烈的、深层的人本精神和生命意识。西方文学也因此显示出文化哲学的深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