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导学单11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3-11《师说》精品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3-11《师说》精品导学案

第11课 师 说一、实词1.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 ②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受”通“授”,传授。

②“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一词多义①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从华容道.步走 ②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舍相如广成传.舍 ③师⎩⎪⎨⎪⎧ 齐师.伐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吾师.道也 师.旷鼓琴 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主乱法,以乱士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而不从师 ⑤无⎩⎪⎨⎪⎧ 是故无.贵无贱 圣人无.常师点拨 ①道理/风尚/说/道路 ②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流传/传授/驿站,客舍 ③军队,名词/老师,名词/学习,名词用作动词/乐官,乐师,名词 ④疑惑/迷惑,欺骗/糊涂/名词用作动词,有了疑惑 ⑤无论,连词/没有,动词3.古今异义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③小学..而大遗 ④吾从而..师之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拨 ①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②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很多人。

③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初等教育的学校。

④古义:是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

今义:一个词,表目的或结果。

⑤古义:不一定。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词类活用①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 ②吾从而师.之:________________ 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_______________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______ ⑤而耻.学于师:________________ ⑥圣人之所以为圣.:________________ ⑦不耻.相师:________________ ⑧孔子师.郯子:________________ 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________________ 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________________ ○11圣.益圣,愚.益愚: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④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⑤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⑥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 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⑧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11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二、虚词1.之⎩⎪⎨⎪⎧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其⎩⎪⎨⎪⎧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点拨 1.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代“子”/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作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些”/人称代词,“他们”/人称代词,“他”/人称代词,作定语,“他们的”/句中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句中语气副词,表感叹语气,“多么”三、句式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_______________2.而耻学于师:________________3.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_____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________________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_______________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________________8.不拘于时:________________点拨 1.宾语前置句2~3介词结构后置句 4.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5.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 6.省略句,“先”后省略“生于吾乎”7.省略句,“及”后省略宾语“之”8.被动句,“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四、名句积累1.古之学者必有师。

高中语文第11课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11课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师说》班别: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典型的文言词句现象。

2.把握中心论点,学习正反对比论证。

3.学会尊师重教,培育谦虚勤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理解并积累典型的文言词句现象。

【学习难点】把握中心论点,学习正反对比论证。

【知识链接】1.关于题目:“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观点。

像《爱莲说》、《马说》都属于这种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讲解,作为文体,“说”可按“讲解……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的意思是讲解关于“从师”的道理。

2.关于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世称“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多种职务,累官至吏部侍郎,前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门生,足见韩愈是唐朝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仍是唐朝“古文运动”的提倡者和实践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极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影响极为深远。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身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3.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朝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虚泛文风,强调“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这次古文运动把散文从六朝以来的浮艳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朝实用散文的基础。

4.时期背景:“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自主学习】(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习其句读.(dòu)官盛近谀.(yú)巫.医乐工(wū)郯.子(tán)苌.弘(cháng)老聃.(dān)李氏子蟠.(pán)六艺经传.(zhuàn)贻.之(yí)(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标注意义:1.师者,所以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然,不是这样)(三)区分一词多义,写出以下加点实词的词性和意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教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高作)3.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①惑.而不从师(动词,有了疑惑,碰到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③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四)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及意义:1.而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就)②择师而.教之(连词,表目的,用来)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而且)④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却)⑤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无义)2.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或不译)②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知识和道理)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⑤郯子之.徒(代词,这些,这一类)3.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可能)④其.可怪也欤(代词,这)4.于①夫庸知其年之前后生于吾乎(介词,比)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③于其身也(介词,对于)④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五)指出以下加点词古今不同的意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为求学的人;今指学术上有必然成绩的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2.今之世人..(古义为一般人;今指很多人)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小学..(古义为小的方面学习;今指小学教育)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古义为①……的原因②用来……的;今指表示因果联系的连词)(六)找出以下句中的活用词语,明确活用类别,指出词义:1.吾从而师之(师,名词作意动,以……为师,把……拜为老师)2.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作意动,以……为耻,对……感到羞耻)(七)判断特殊句式的类型,具体说出其特殊情况: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者”、“也”联合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也”表判断)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句读”、“惑”为前置宾语,“之”字是提宾标志)4.不拘于时(被动句,“于”表被动)5.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于师”为后置状语,要调整语序,放在“耻”“学”6.师没必要贤于门生(状语后置,“于门生”为后置状语,要调整语序,放在“没必要”与“贤”之间)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及”后省略“”宾语“之”,指代他们)8.夫庸知其年之前后生于吾乎(固定句式,“庸知……乎”表反问,哪里管……呢?)(八)翻译下列句子:1.古之学者必有师。

山东省冠县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第三单元第11课 师说》(三,无答案)

山东省冠县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第三单元第11课 师说》(三,无答案)

师说(第三课时)1.掌握第三、四段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并能翻译浅显的句子。

2.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3.背诵课文。

给下列加点字注意庸.人()嗟.夫()句读.()彼.此()郯.子()老聃.()蟠.龙()苌.弘()贻.赠()经传.()阿谀.()无长.无少()●疏通文意。

第三段内容概要:1.圣人无常师..()。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3.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4.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翻译:第四段内容概要:6.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7.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一、背诵默写第三段二、知识梳理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惑而.不从师( )择师而.教之( )则群聚而.笑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之.不传也久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 )作师说以贻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郯子之.徒(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而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 )⎪⎪⎩⎪⎪⎨⎧.1⎪⎪⎪⎩⎪⎪⎪⎨⎧.2⎪⎪⎪⎪⎩⎪⎪⎪⎪⎨⎧.3⎪⎪⎪⎩⎪⎪⎪⎨⎧.4不拘于.时( )于其身也,则.耻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此则.岳阳楼之又观也( )6.词类活用(1) 吾从而师之( )(2)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3) 孔子师.郯子( ) (4) 而耻.学于师( ) (5) 不耻相师( )(6) 孔子师剡子( )(7)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8) 小.学而大.遗( ) 7.通假归纳(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 或师焉,或不.焉( ) 8.句式判断(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11课《师说》导学案设计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11课《师说》导学案设计

《师说》导学案【使用说明】1、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本文,理解文中词句、勾画疑难点。

2、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常见文言基础知识(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在以后的议论文写作中学会运用。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学习方法】批注、诵读、讨论、展示第一学时【知识链接】1、作者零距离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

3、题目解说“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

高中语文 第11课 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11课 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师说》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道”,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作家作品】见《阳光课堂》P49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写作背景】见《阳光课堂》P49【自主学习任务】1.确定字音,并完成《阳光课堂》P48(一)。

2.学生各自朗读、齐读课文,朗读时注意文中通假字,并完成《阳光课堂》P48(二)。

3. 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第一自然段,总结该段知识点。

重点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4. 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嗟乎——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总结该段知识点。

重点词语: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5. 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说》自主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道”,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自主学习任务】1. 检查上节课知识点掌握情况。

【检查内容:背诵,重点词语,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类型及翻译。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句读之不知——其可怪也欤”,总结该段知识点。

重点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3. 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第三、四自然段,总结该段知识点。

重点词语:特殊句式:4. 课文内容讨论:课文的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写的,这一段运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又怎样的论证作用?5. 背诵课文。

6.完成《阳光课堂》P48——50练习题。

第11课导学单(1)

第11课导学单(1)

11《田园诗情》导学单第一课时
班级小主人评价☆☆☆☆☆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从文字中欣赏荷兰田园风光,感受课文展示的诗情画意。

学习重点:对荷兰的田园图景有初步的了解。

学习难点:对荷兰的田园图景有初步的了解。

一、预习检查
1、通过预习我觉得字的音容易读错,
字容易写错。

2、通过预习我认为“田园”指看到这个词我想到了
二、展示交流
1、读准字音,交流你对词语的理解。

(多媒体出示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你喜欢的内容。

3、找出文中四字词语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课文主要是讲了荷兰是、和
2、根据()结构,我把课文分为三段,概括各部分内容: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四、达标检测
1、练习册第一题。

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导学设计:第三单元第11课 ×师 说

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导学设计:第三单元第11课 ×师 说

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导学设计: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导学设计: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第11课*师说从师勤学为圣,且圣益圣;耻师懒学为愚,将愚愈愚。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但到了唐朝,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顾流俗的韩愈出现了,他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

居里夫人尊师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

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

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

从而,她享有盛誉,博得了人们的敬仰。

可她对她过去的老师仍然十分尊敬。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

可是,她付不起由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希望总是那么渺茫。

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做客。

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落成典礼。

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

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台。

这位老年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

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感动,热情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文本名句1.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浙江省象山中学高中语文《第11课》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浙江省象山中学高中语文《第11课》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11课师说学习目标1.掌握“说”的文体知识,了解韩愈关于尊师论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扎实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用法,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默写课内名句。

预习案自读课文,看注释。

查字典,完成标注。

初步理解文章含义。

1.作者韩愈(768——824),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中间曾几度被贬。

韩愈是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八位分别是)之首。

2.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 文体:“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自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 ) 或不.焉( ) 郯.子( )苌弘..( ) 老聃.( ) 子蟠.( )经传.( )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或师焉,或不焉(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吾从而师之(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3)而耻学于师(4) 孔子师郯子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1课 劝学 新人教版必修3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1课 劝学 新人教版必修3

第11课劝学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掌握“劝、中、假、绝”等实词和“于、而、焉”等虚词。

3.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的重要性。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1.熟读、巧记、多写。

读准字音,注意按节奏朗读课文。

2.巧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词、虚词。

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

3.查阅相关资料,大致了解荀子的思想。

从议论文的“三要素”入手 ,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和观点,并加以分析借鉴。

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提高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能力。

2.正确运用比喻论证来说理。

3.探求本文提到的“求学之道”。

1.让学生分小组朗读,互相指出对方读音的错误,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2.课堂上采用分组讨论交流的方式,小组代表展示,教师点拨、小结。

3.对文中“学”的涵义,可见仁见智。

学生在了解荀子思想的基础上交流探讨后组织语言发表观点,本身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4.在疏通文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借鉴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和多角度阐述观点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

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发生了转移。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坚持学习,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1.“辞赋之祖”的文学家。

荀子(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多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誉。

2.“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对立的两派。

高三语文学科导学案教材知识要点

高三语文学科导学案教材知识要点

高三语文学科导学案教材知识要点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

【掌握大一轮中关于意象、叙事手法的有关知识】《百合花》写的是战争年代一名革命军人的牺牲,《哦,香雪》写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山村少女对现代生活的向往。

从两篇小说中各选择一两人颇感人的片段,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并作简要点评。

【能列出评论要点】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升媒介素养。

【媒体素养就是一个人认识、评判、运用传媒的态度与能力,是指人们面对传媒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制造能力、思辨性反应能力等】新闻评论既具有议论性文章的特点,又有新闻作品的属性。

要注意分析文章中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学习文章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观点并合理阐述的写法,体会其有的放矢、直面现实的新闻品格。

古诗词单元,尝试写作文学短评。

【必上P69,注意评什么,能列出评论要点】《归园田居》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

【意蕴:内容、情感、思想、观点;艺术匠心:意象、手法、语言、特征】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

【必上P72,访谈提纲】【必上P73,调查报告】《反对党八股》找出文中典型的语句,归纳其特点,尝试从表达目的、听众感受等角度品评其表达效果。

《拿来主义》学习破立结合的写法,感受文章蕴含的批判力量。

我们读古代诗文,有必要了解一些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包括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

【包括表示时间的副词】阅读《故都的秋》,分析其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特点和审美特点。

阅读史传文,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深入理解戏剧作品,把握其悲剧意蕴,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

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11课 》(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11课 》(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师说》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标注、掌握文中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能力目标:学习借鉴本文提出论点技巧。

情感目标:确立正确的“从师”之道。

预习案(写一写,梳理基础知识)【自主预习】梳理知识,夯实基础一、知识链接1、文体简介“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偏重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

2、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韩愈,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事侍郎、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西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3、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基础知识1、字音、字形传()道无长()无少句读()或不()焉近谀()郯()子苌弘()()聃()蟠()经传()贻()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3、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圣人之所以为圣4)吾从而师之5)今之众人6)小学而大遗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4、词类活用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6)世故圣.亦圣,愚.亦愚7)孔子师.郯子5、辨明特殊句式并翻译1)不拘于时,学于余译文:2)耻学于师译文: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译文:4)师不必贤于弟子译文: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译文:三、整体感知熟读全文,根据提示找出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句子,梳理文章结构脉络。

高三语文导学案二轮复习NO.11和12答案

高三语文导学案二轮复习NO.11和12答案

学案11答案专题测试:1. (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解析】选A。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A项,“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致”与“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画出斑驳的线条”是并列关系,并且前一句内部已经使用了顿号,所以两句之间应该用逗号。

2、(2015·福建卷)【解析】选A。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项虽然有疑问词“为什么”,但没有疑问语气,是陈述句,故句末不能用问号。

3、(2014•重庆卷)【解析】选A。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项,“新丝绸之路”是专有名词,应该加引号。

4、(2013·山东卷)【解析】选B。

A.并列不当,“京津地区、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贵州等地”改为“京津地区,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贵州等地”。

C.不是疑问语气,而是陈述语气,故最后的问号改为句号。

D.应把括号内容放在“腹白”的后面,解释成分要紧跟在被解释的词后面。

5、(2013·天津卷)【解析】选A。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项,“心者思想也”后面改为句号,“年月可现”后面改为分号;C项,省略号与“等等”功能重复;D项,大小并列层次混乱,“家庭”后的顿号改为逗号。

6、(2013·江西卷)【解析】选C。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

A项,“还是左拐”后的逗号改为分号;B项,把“鲁迅先生有言”后面的冒号改为逗号,属于间接引用,且一句内不能有两个冒号;D项,引号改为书名号,影视作品名用书名号。

7、(2012·江西卷)【解析】选A。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项,第一个顿号改为逗号,大陆同胞和港澳台同胞应属同一层级并列,香港、澳门、台湾一层并列,第一层用顿号,第二层用逗号。

C 项,第一个破折号前逗号去掉,“一个房地产商”是对“朋友”的解说,中间不需要加逗号。

D 项,考查冒号的用法,冒号要掌管到句子结束,将第三个逗号改为句号。

【同步导学】高中语文11练习新人教必修3

【同步导学】高中语文11练习新人教必修3

【同步导学】高中语文11练习新人教必修3【同步导学】高中语文11练习新人教必修3(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随堂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孰.(shú)苌.弘(chánɡ)经传.(zhuàn)针砭.时弊(biǎn)B.谀.(yú)句读.(dòu) 谄.媚(chǎn)不拘.于时(jū)C.郯.(dàn) 严谨.(jīn)或不.焉(fōu) 惑.之不解(huò)D.聃.(dān) 贻.之(yí) 师襄.(xiānɡ) 以资切磋.(c huō)解析:A项“砭〞应读biān;C项“郯〞应读tán,“谨〞应读jǐn,“不〞应读fǒu;D项“磋〞应读cuō。

答案: B2.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B.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C.侣鱼虾而友.麋鹿D.吾师.道也解析: D项“师〞为名词用作动词,其他三项均为意动用法。

答案: D3.下列句子中,加点“惑〞字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C.其为惑.也,终不解矣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解析:A、B、C项指疑难问题,D项指糊涂。

答案: 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解析:B项益:副词,更加。

A项贤:才能/高明;C项道:道理/风尚;D项师:老师/学习。

答案: B二、阅读探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①而为师.世果群怪相聚咒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②而东.如是者数矣。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1课《师说》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1课《师说》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最新整理)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1课《师说》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1课《师说》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1课《师说》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师说》【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⒈积累掌握“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等文言实词、“之、其”两个文言虚词。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⒉了解“说”的文体知识,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掌握有关。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学习课时】2课时【知识链接】⒈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单(11)【一周知识摘要回顾】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8分)【中吕】朝天曲张养浩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

杖藜徐步近钓矶。

看鸥鹭闲游戏。

农父渔翁,贪营活计,不知他在图画里。

对这般景致,坐的,便无酒也令人醉。

(1)简析“日影筛金翠”一句中“筛”字的妙处。

(4分)(2)结合全曲,简要分析曲中表达的情感。

(4分)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周邦彦)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①。

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②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

又移日影上花梢。

【注】①云鸠:形容云色如黑色的鸠。

江皋:江岸。

②凤团:一种名茶。

(1)请分析本词第二句中“拖”字的妙处。

(3分)(2)请找出下片中能表现词人情思的词语(至少两个),结合词句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5分)【典型变式训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8分)秦楼月向子諲①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

伤心切。

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

空啼血。

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向子諲就生活在这个时期。

②古人以“乾龙”喻帝王。

乾龙节,指宋钦宗生日。

1.“空啼血。

子规声外,晓风残月”一句中“晓风残月”是移用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中的名句,但意象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

试指出两首词中“晓风残月”表现的不同的情感内涵。

(4分)2.试从抒情手法使用的角度赏析词的上片。

(4分)【错题重练】文言文阅读1申甫传汪琬)之,教)者良久。

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明天启初,)()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

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1、在括号里翻译加点字词2、翻译下列句子:(1)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3)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文言文阅读2简肃薛公墓志铭欧阳修)文辞,太师顾曰:“吾初举进士,于是乡里皆称之。

).).(人,而惧后世讥我也。

公独争之,曰:.太后崩,上见群臣,泣曰:.).,何也?”公遽曰:是益以公为果可用也。

以疾告归其政。

天子曰:“吾不可以数烦公。

”乃诏优公不朝,)如故,先期,状公之功行上之太常,太常议曰:“谥法:一德不懈曰简,执心决断曰肃。

今其状应法。

”乃谥曰简肃。

1、在括号里翻译加点字词2、翻译下列句子:(1)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2)然遂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巩固练习】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BC、中石油是香港市场近期一只炙手可热的股票,即便“股神”巴菲特连续三次减持也丝D、广州市全市数百万人走上街头,万人空巷,为奥运圣火助威,展现了南粤人民对北京奥运会的高度热情。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BC5月25)A、中国老将张娟娟连续击败难以望其项背的三名韩国强敌,为中国夺得奥运会历史上首24年不败神话。

BCD园尽自己的一份力。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得最后的胜利,BC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D车的市场格局正在被重新改写。

5)AB400列临时客车担负起了这项繁重的运输任务,CD的一批主持人也纷纷奋战在直播第一线。

三、翻译下面的文言文小段: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

而先后心在于臣,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2、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3、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新知预习】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1-3题。

①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能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

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

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

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

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征万里长”。

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

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

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杨:为荣?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像的比较安定的生活。

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

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

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

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③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

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

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

您觉得未来的诗歌,希望在哪里呢?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

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随之改变了。

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

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流行歌的跟读余秋雨的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

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因果现象。

④杨:现在年轻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

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之任之?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

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

问题是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

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

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

(有删改)1.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6分)2.阅读访谈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⑴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2分)⑵为什么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2分)3.怎样理解第二部分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单(11)【一周知识摘要回顾】(1)简析“日影筛金翠”一句中“筛”字的妙处。

(4分)【答案】(1)“筛,,是“用筛子过东西’’的意思(1分),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将阳光透过树叶的空隙,照在地上铺金撒翠的样子表现了出来(2分),化平淡的现象为生动的动作,使画面活泼而富有生气(1分)。

(4分)【解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炼字题,就是通过关键字把握意境。

炼字,一般是词类活用,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做题时首先应该指出这点,再从景与情两方面说明其效果,比如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化意为象,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化平淡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变简单为多样等。

(2)结合全曲,简要分析曲中表达的情感。

(4分)【答案】作者通过对“柳堤”“竹溪”“鸥鹭”“农父渔翁”等乡村景与人的描写及最后一句的议论(2分),表达对田园自然风光的热爱及寄情田园、山水的闲适隐逸生活的情怀(2分)。

(4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

直接抒情的,抓情感词,抓议论句。

间接抒情的,抓意象(人物、事件、景物、器物),通过意象揣摩情感。

如果是以景衬情,要分清是正衬,还是反衬。

用了典故的,要注意区分是正用,还是反用。

(1)请分析本词第二句中“拖”字的妙处。

(3分)【答案】1)“拖”写黑云的移动(1分)。

用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了云带雨来移过江岸的情景。

墨云似乎有意拖动着春雨,很有情味(1分)。

【解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炼字题,就是通过关键字把握意境。

炼字,一般是词类活用,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做题时首先应该指出这点,再从景与情两方面说明其效果,比如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化意为象,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化平淡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变简单为多样等。

(2)请找出下片中能表现词人情思的词语(至少两个),结合词句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5分)【答案】(2)“闲”“静”“又”(答出两个即得2分)。

“闲”字:看似悠闲,实则是词人短梦后心有愁思难以遣除,所以借饮茶来消解梦后的惘然。

“静”字:燕子筑巢的忙与人的静形成对比,暗示词人无聊的心绪:大好春光而无事可为。

“又”字: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

一个“又”字,暗示无事可为,每日空对春光的伤感。

(答到意思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

把握诗人的情感,要从抒情方式入手。

直接抒情的,抓情感词,抓议论句。

间接抒情的,抓意象(人物、事件、景物、器物),通过意象揣摩情感。

如果是以景衬情,要分清是正衬,还是反衬。

用了典故的,要注意区分是正用,还是反用。

还可以通过表现手法反求情感。

【典型变式训练】1.“空啼血。

子规声外,晓风残月”一句中“晓风残月”是移用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中的名句,但意象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

试指出两首词中“晓风残月”表现的不同的情感内涵。

(4分)【答案】柳永《雨霖铃》中表现的是离别的愁苦(2分),而本词中表现的是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故国之思(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该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题目。

其实,涉及两个问题:诗歌的意象及其意义。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所表达的意义有其约定性的特点,什么样的意象寄于什么样思想情感有一定约定性,这也是古代诗歌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文化认同,不同时代的诗人或同一时代的不同诗人约定俗成了同一事物差不多的特定的形象意义,但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特定的语境还是界定了同一意象的不同意义,这也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