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的长平之战是替廉颇背黑锅
长平之战的典故_长平之战简介
长平之战的典故_长平之战简介长平之战,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
那么你对长平之战的典故了解的有多少呢?接下来由店铺给大家带来长平之战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长平之战的典故战国末年,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
其第一目标便是邻近的赵国。
公元前264年,即赵孝成王二年,秦军伐韩野王。
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
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
秦军向东进攻,赵王派老将廉颇镇守长平。
秦军不断挑战,廉颇坚守不出,双方长久相持。
秦军散布廉颇要谋反的谣言,目的是让赵王换掉廉颇。
赵王果然上当,派赵括来代替廉颇。
赵括只懂得纸上谈兵,没有多少实战的经验,轻敌出击。
秦国将领白起设伏兵包围赵括军队,并截断赵军粮道。
赵军被围困46天,拼死突围,但仍然无法挽回败局,赵括被射死,赵军四十多万向秦军长平之战战争背景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国君的祖先原为赵侯,战国初期,韩国、赵国、魏国三国的国君,被周天子承认,完成了三家分晋的最后一步,成为战国时期的新兴国家。
赵国自周赧王九年(前306年)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以来,国势较盛,军力较强,对外战争胜多秦国、赵国位置地图负少。
赵武灵王更亲自乔装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
秦国位于赵国的西面,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秦国最初的领地在秦(今天水市),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
秦穆公时,秦国开始参与中原争霸,逐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秦昭王时,秦国加快了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
垂沙之战,大败楚军;伊阙之战,战胜韩、魏两国,扫平秦军东进之路 ;鄢郢之战,获得了楚国大量国土;华阳之战,大败赵、魏联军,攻取了魏国的几座城池和赵国的观津。
长平之战战争影响长平之战,秦军取得了巨大胜利,大大地削弱了赵国,为秦完成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历史趣谈纸上谈兵典故 赵括死后300年才有纸 被黑两千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纸上谈兵典故赵括死后300年才有纸被黑两千
年
导语: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这是“纸上谈兵”的典故,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那么问题来了,赵括死后300年才有纸他为何被黑两千年?
长平之战赵军兵败,算上被坑杀的将士,一共被秦军斩首45万,赵军统帅赵括后来被戴上“纸上谈兵”的帽子,为后人耻笑两千余年。
然而,历史上真实的赵括,绝非那个只会泛泛而谈的年轻后生,真实的赵括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纸上谈兵?赵括死后300多年,东汉蔡伦才发明纸。
至于纸张的大规模应用,那更是赵括死后超过400年的事情了。
纸上谈兵,是后来的文人为了黑赵括,编造了一系列故事所致。
赵括所在的战国后期,没有纸,普遍用竹简记载文字,如果黑赵括的文人用“简上谈兵”这样的词,可信度会高一些。
赵括因何被黑?我们逐个回答以下五个问题,就自然得到答案了。
一、长平之战,秦赵对峙,谁更拖不起?
二、赵国能换的将领有哪些?必须上赵括吗?
三、谁该为长平之战赵国失利负责?
生活常识分享。
名将廉颇晚年为何客死他乡
廉颇(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战国时期赵国名将,以勇猛善战、忠诚于国而闻名。
然而,他的晚年却因战事失利而被迫离开赵国,客死他乡。
以下是关于廉颇晚年生涯的一些关键事件:
1. 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战争之一,赵国与秦国在长平(今山西晋城)展开激战。
廉颇在这场战争中担任赵国主将,以防守为主。
在战争初期,赵国取得了一定的优势。
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赵国逐渐陷入困境,廉颇的战术开始受到质疑。
2. 赵括替代:在长平之战的关键时刻,赵国国君赵孝成王决定更换主将,任命年轻的赵括代替廉颇指挥军队。
赵括是一位富有战略眼光的将领,但他在实际作战中的表现不佳,导致赵国最终在长平之战中惨败。
3. 廉颇被贬:长平之战的失败让赵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赵孝成王因此将责任归咎于廉颇。
廉颇被贬为庶人,被迫离开赵国。
4. 客死他乡:廉颇离开赵国后,辗转来到了魏国和楚国。
虽然他在这些国家的表现依然出色,但终究未能回到赵国。
廉颇于公元前243年在楚国病逝,客死他乡。
廉颇晚年的悲剧,主要原因在于赵国国君的决策失误和对廉颇的误解。
赵孝成王在关键时刻更换主将,导致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惨败。
此外,廉颇在战争中的表现和战术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
然而,廉颇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声誉并未因此受到影响,他依然被后人视为战国时期的名将之一。
历史趣谈蔺相如是长平之战罪魁祸首?蔺相如支持换下廉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蔺相如是长平之战罪魁祸首?蔺相如支持换下廉
颇
导语:蔺相如,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蔺相如是长平之战的罪魁祸首? 20
蔺相如,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蔺相如是长平之战的罪魁祸首?
2000多年来,我们中国人对“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的蔺相如推崇备至,几乎成为正义的化身,是爱国英雄的榜样,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
不过在本居士看来蔺相如其实就是一个欺名盗世、祸国殃民的跳梁小丑而已。
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绝对不是在帮助赵国,而是一步一步将赵国拉向万劫不复的深渊“长平之战”。
第一就是所谓的“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了一块破石头和氏璧不惜代替赵国得罪强大的秦国!更主要的是这提倡了赵国的好货之风。
可以肯定自蔺相如完璧归赵获得重用后,赵国肯定掀起一股向国王献宝的高潮。
就如同今天保利公司花巨资收购圆明园的水龙头一样,紧接着芒果台就用更多的钱来买回“皿方罍”,把这些钱花在这些虚的上面,为什么不用来改善民生呢?赵国政府当时如果把完璧归赵的心思用在发展农业上,赵括就不会因为部队缺粮,被迫选择出击与吴起决战了。
第二“渑池之会”蔺相如舍命争取的不是国家尊严,是变相证明赵国图虚之名,为了一点点面子上的事情再次得罪秦国,就如同《新闻联播》里我们总是应约与美国领导人通话一样,赢的是虚名输的是里子。
生活常识分享。
古代战争故事:长平之战
【导语】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
秦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战场上的相持对峙局⾯对其不利,再加上廉颇⽤兵⽼道⽆懈可击,遂⽤反间计。
下⾯是分享的古代战争故事:长平之战。
欢迎阅读参考! 【长平之战】 战国时,秦⼤将王龁率数⼗万兵马像滚滚乌云⼀样笼罩住韩国上党城(今⼭西省和顺、榆社以南,沁⽔流城以东地区),城中⼀将拼死杀出⼀条⾎路逃到赵国哀哀求救,赵王⽴刻派遣⼤将军廉颇率20多万兵马前往解围。
不料,赵秦两军在长平遭遇,廉颇将军在马上⼀声呐喊,只见战马兵车卷起漫漫黄尘,⿎声阵阵,热浪翻滚,两军混战⼀起,杀得天昏地暗。
双⽅伤亡都很惨重,廉颇见⽆法解救上党之围,为保存实⼒,只得鸣⾦收兵,兵退⼗⾥,筑起数⼗座营垒坚守不出,以逸待劳。
秦军⽇⽇攻打赵军营垒,都被廉颇的⼸箭⼿射了回去,⼀连打了四个⽉,还是攻不破。
真是狗咬刺猬⽆处下嘴,急得秦将王龁坐在马上泼⼝⼤骂。
王龁为什么这样急呢?因为他知道秦国离长平太远,粮草运输⼗分困难,⼀旦粮草供应不上,⼠兵们吃不饱肚⼦,军⼼就会动摇,若廉颇到那时率师反攻,秦军必然⼤败,所以他只有速战速决才是上策。
正当王龁急得⽕烧眉⽑的时候,忽然探马来报告说:赵国⼜派20万⼈马,由赵括率师前来换廉颇守阵,廉颇已回⽼家邯郸去了。
王龁猛听得⼜来了这么多敌军,⼼头怦然⼀惊,⼜⼀听来的是赵括,不禁仰天⼤笑:“哈哈,是那纸上谈兵的赵括呀!” 这王能为何⼤笑?原来,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了。
秦军知道廉颇是个⾝经百战的⽼将,有他在,就别指望攻下赵军防线,为迅速扭转战局,秦国暗派*细潜进赵王的官中,⽤⼀箱箱黄⾦收买贿赂赵王⾝边的⼏个谋⾂,要他们在四下⾥散布谣⾔,说廉颇的坏话。
这招真灵,⼏天之内,赵国王宫内外、街头巷尾谣⾔四起,都在传说秦国⼈最害怕赵奢,听说赵奢的⼉⼦赵括精通兵法,⼜有谋略,武艺⾼强,秦兵⼀听他的名字就吓得*滚尿流,要是他当元帅攻打长平,秦兵早吓跑了。
还有的说,廉颇那⽼头已不⾏了,越⽼越胆⼩,秦兵在阵前骂阵,他都不敢出来答话..总之,廉颇远不如赵括,此次秦赵⼀战,⾮赵括出征不可。
历史趣谈赵括是英雄吗?如何评价赵括的长平之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赵括是英雄吗?如何评价赵括的长平之战?导语:提到赵括,大概都会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华而不实的人吧,没有战争经验,却带领赵国几十万大军败给了秦军。
要说赵括是不是英雄呢,这不好说,但提到赵括,大概都会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华而不实的人吧,没有战争经验,却带领赵国几十万大军败给了秦军。
要说赵括是不是英雄呢,这不好说,但是能够上战场不怯场,这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曾经,赵括的父亲赵奢就说过赵括的这个问题,便是不把战争和人命当成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来看待,反而说得轻松。
赵括虽然自幼便熟读兵书,更是精通排兵布阵之法,却始终不被父亲赵奢所认可。
赵奢还留下话,说赵括不能带兵还好,一带兵那就是让人家去送死。
因此,赵王任命赵括为长平之将的时候,赵括的母亲才找到赵王,还请求赵王不要让赵括出战,否则必败啊!赵王不喜欢廉颇,赵国又没有比起赵括来更出色的将军,只好让赵括上了。
结果,赵国大败于秦国。
可是,赵国败给秦国这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吗?虽然大家都认为那时候的强国就只有秦国和赵国,但若是仔细对比两个国家,你就会发现,秦国远远强大于赵。
赵国在列强之争中虽然也有过胜迹,但那只是寥寥几次,和秦国数战数胜根本没法比。
长平之战,秦国和赵国一共的兵力就已经超过了百万,这在当时来说是很大数量的兵力,相当于一个国家大半的青壮年的数量。
可想而知,秦国和赵国必定是以举国之力对待这场战事的。
在长平之战的后期,秦国甚至还能够抽调出兵力来支援,而赵国却迟迟没办法送来援军,也表现出了秦国强于赵国。
赵国本就已经露出了败势了,可是赵王却不服气,还将经验丰富的廉颇换成了毫无经验的赵括,其结果可想而知。
这次赵括出兵,不是生活常识分享。
写一篇长平之战的梗概作文
写一篇长平之战的梗概作文今天咱来唠唠长平之战!这可是战国时期一场超级重要、超级激烈的大战役。
当时啊,秦国和赵国那叫一个剑拔弩张。
秦国的大军那是气势汹汹,赵国
这边也是严阵以待。
秦国这边的将领一开始是王龁,赵国呢,则派出了廉颇。
廉颇那可是经验
丰富的老将,他知道不能和秦军硬拼,就采取了防守的策略,坚守阵地,跟秦
军耗着。
可赵王不乐意了呀,觉得廉颇太胆小,不敢主动出击。
这时候,秦国使了
个坏招,散布谣言说秦国不怕廉颇,就怕赵括。
赵王这一糊涂,居然真就把廉
颇给换了,让赵括上了战场。
赵括这小伙子,理论知识倒是一套一套的,可实战经验少得可怜。
他一上任,就改变了廉颇的防守策略,主动出击。
秦国这边呢,偷偷把将领换成了白起。
白起那可是战神级别的人物!他设
下了陷阱,把赵括的军队给包围了。
这下可好,赵军被围了四十多天,没吃的没喝的,士兵们都饿得不行。
最
后赵括想突围,结果自己还死在了战场上。
赵国的四十多万大军啊,就这样投降了秦国。
可白起担心这些降兵会造反,居然下令把他们都给坑杀了!这场面,简直惨不忍睹。
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秦国则更加强大,加快了统一六国的步伐。
这场大战,真是历史上的一场血雨腥风啊!。
历史趣谈揭秘赵括纸上谈兵真相 失败只因遇上了战神?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赵括纸上谈兵真相失败只因遇上了战神?
导语:赵括长平之战战国时期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无论是从其规模,还是伤亡的惨烈程度来看,无疑都是空前的。
而这场战争中,秦军的将领白起
赵括长平之战
战国时期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无论是从其规模,还是伤亡的惨烈程度来看,无疑都是空前的。
而这场战争中,秦军的将领白起以及赵军的将领廉颇等人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还有那位最后死于秦军乱箭之下的赵军主将赵括。
电视剧《西风烈》赵括剧照
说起赵括,大家可能对他都不会陌生,“纸上谈兵”这一成语的主人公便是他。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熟读各种兵书。
在谈论兵事时,有时候连他的父亲赵国名将赵奢都难不倒他。
但其父却并不因此觉得骄傲,反倒认为赵括缺乏战场的实战经验,对待打仗过于轻率,不懂得灵活应变。
他很担忧自己的儿子一旦上了战场,不当将军还罢了,如若为将,恐怕使得赵军失败的也会是赵括自己。
没想到,赵父的担忧还是发生了。
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谋,撤下老将廉颇,换上赵括为赵军主将。
赵括上任后,更换了军中的官吏和制度,并改变了廉颇之前的作战策略,主动出兵攻打秦国。
秦军的主将白起听闻消息,他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一路佯败,将赵军吸引到秦军的阵地附近,实施反包围,切断了赵军的后路,使得赵军被围困四十多天,粮草断绝。
最终,赵括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强行突围,虽然他英勇杀敌,但还是死在了秦军的乱箭之下。
赵括终究还是为自己的“纸上谈兵”付出了生命
生活常识分享。
关于长平之战的典故简介
关于长平之战的典故简介介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发生在秦、赵两国间的一场战争。
有关这场战争的典故大家爱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长平之战的典故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长平之战的典故在周王朝即将走向末日的战国时期,发生了一场被认为是当时天下局势转折点的战争——长平之战。
而这场战争也是当时众多战争中规模最大,以及伤亡最惨烈的一场。
战争结束后,秦统一各国的脚步再无人能够阻挡。
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上党郡与韩国失去联系。
郡守冯亭不愿听从韩王的命令,将上党郡拱手献给秦国。
他派遣使者去往赵国,表明愿意将上党郡的城池献给赵国。
赵王认为这是大利,便欣然同意。
赵国此举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王决定出兵伐赵。
公元前260年,秦军攻取上党,继而去攻打长平,赵王令大将廉颇迎战。
之后发生的几次对战中,赵军均失利,两个重要据点被秦军占领,还不断有尉官被俘虏。
赵王由此对廉颇心生不满。
此后,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固守不出。
其实,这看来是一种消极的对抗方式,但这位老将的心中自有他的一番打算。
秦军远征而来,只有急击速战,成功的可能性才大。
而一旦拖的时间越久,往往就会导致士气低下、攻势受挫,这会大大地有利于赵军。
除此之外,秦军还要面临不利的地理位置、气候、粮草、士兵伤痛等问题。
为了尽快地取得胜利,秦国派人进入赵国施行反间计,致使赵王撤换廉颇,换上赵括为赵军主将。
赵括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
最终,赵括带领的赵军败给了秦国主将白起。
这场战争中,赵国士兵损失约45万人,秦军也伤亡大半。
这就是“长平之战”的典故。
长平之战简介秦国势力日益强盛,周天子形同虚设,各诸侯国人心惶惶。
而这一场战争的爆发无疑对秦国、赵国,乃至天下的局势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使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失去联系。
韩国国君为了能让秦国息兵,于是让郡守冯亭将上党郡进献给秦国。
冯亭不愿,他转而将上党郡献给赵国,想要求得赵国的力量来对抗秦国。
【语文知识点】纸上谈兵的主人公
【语文知识点】纸上谈兵的主人公“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主人公是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赵括。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将军,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主人公是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赵括。
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结果导致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
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也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很担忧地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儿子虽然熟读兵法,但是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将来若是率军打仗,恐怕会遭到惨败。
”后来有一次,秦国派白起为将,统率百万雄兵讨伐赵国。
赵国命大将廉颇,也率四十万大军在长平阻击秦军。
廉颇知道秦军人马众多,粮草运输困难,不利久战。
他命令赵军凭险固守,以便让秦兵不战自退。
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相峙许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无计可施,眼看粮草接济不上,急得六神无主。
于是,有将士献计让他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赵括。
赵王不知是计,立即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
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但赵王坚持。
赵括到了前线,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用书上所学的理论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结果因为不变通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军四十余万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设计坑杀。
赵国元气大伤,不久被秦将王翦灭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基本功不扎实却追求卓越的反面事例
基本功不扎实却追求卓越的反面事例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
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
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是蜀汉侍中马良的弟弟。
马谡一共兄弟五人,他在兄弟中排行最小。
马谡兄弟都有才华和名气,并称为“马氏五常”。
马谡才气器量超过常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丞相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
刘备临终之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对他多加考察。
”诸葛亮还认为不是这样,让马
谡担任参军,时常接见一起谈论军事谋略,从白天直到黑夜。
由于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放弃水源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上,部队分置调度混乱,马谡的先锋王平连续多次劝谏马谡,马谡不采纳他的计谋。
而且马谡仗恃南山的地势,不在山下据守城邑。
张郃断绝马谡取水的道路,发动进攻并大败马谡,马谡的士兵败逃四散。
诸葛亮进军没有落脚据点,只得攻取西县百姓一千多家回到汉中。
马谡因
此获罪入狱,判处死刑,诸葛亮流泪将他斩首,马谡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赵括:替廉颇背黑锅的战国名将
赵括:替廉颇背黑锅的战国名将作者:北风之踪来源:《传奇故事(下半月)》2008年第24期一说到赵括,许多人都会说,这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典型教材。
从战国到今天,赵括足足被人们冤枉了两千多年,也被人们讥讽了两千多年。
当我们正视这段历史时就会发现,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尤其是对一个抵死保卫自己祖国的忠勇军人。
在战国那场壮阔、血腥而且具有转折性的大战——长平大战中,赵军统帅赵括究竟犯了哪些错误,对于那可怜的40万冤魂,赵括又究竟该负什么责任呢?长平大战一开始,赵军就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造成这种错误的人正是所谓的四大名将之一的上将军廉颇。
战国时代,受赵国的战略环境和地理环境所限,赵军擅长的是野战或者说擅长进攻,最差的就是防守作战。
赵军最厉害的就是战场突击力量,比如弓箭兵、轻步兵、骑兵等,所以才在对匈奴和胡人中屡建奇功。
秦国最擅长的是什么呢?是步兵和防守。
虽然秦国有地理方面的优势,但是数百年来东方六国攻入秦国本上的次数,有几次呢?这就充分说明了问题。
可以说赵军一开始就犯下了最大的战略性错误。
尤其是在对垒中后期,秦军逐渐找到了对付赵军骑兵的方法后,即步步为营,以壕沟、弩兵封锁的战术,可以说赵军已经彻底地丧失了战场中唯一的一点优势。
而长平大战一开始,由于数战不利,赵军统帅廉颇就主动坚守,以图与秦军拼消耗,让秦军知难而退,但是谁也没预料到,秦军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一干就是14个月,长平大战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也就是由突发的战役决战,演变成了双方有意识的战略决战和战略消耗战。
也不知道当时的赵国统帅是如何想的,至少可以说赵军犯下了第二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就是业余战略家也知道,当时赵国的战争潜力要远远低于秦国,由突发战役演变为战略决战就已经输了一半,可是赵国的政治集群却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换而言之,赵国应该主动割地求和,以图保住赵国最珍贵的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精锐的部队,才是上策。
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人想到这一点,为避免赵国精锐部队的覆灭作好准备。
将相故事-赵括真的没本事吗?长平之战为何会用赵括代替廉颇?
将相故事-赵括真的没本事吗?长平之战为何会用赵括代替廉颇?《大秦帝国之崛起》已经快要结局了,决定战国七雄格局的长平之战也已经落下了帷幕,在剧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和历史上颇有些不同的将军赵括,剧中是这样形容赵括的“纸上谈兵骄横将,四十万精壮埋长平”。
剧中的赵括是一个十分依赖母亲的人,在赵国危难之时,临危受命,上了战场。
虽然赵括有很多的经验不足的情况,但是剧中还是表现出了赵括给秦军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没有经验却能让杀神白起这么狼狈,赵括也不是传闻中那样没有本事的。
但是仅仅从这一点就判断赵括的能力是不足够的,我们要多方面求证,至少例子也要拿得出来才可以。
赵括的父亲曾是赵国的名将,早年的时候,赵括也跟着父亲出去打过仗,不过都没什么实权。
在乐毅攻打齐国的时候,赵国也派出赵奢攻打齐国的麦丘。
麦丘这个城池就如同它的名字这般,城里有很多粮食,城内有精通机关术的墨家弟子帮助,所以赵军迟迟不能攻破麦丘。
赵惠文王命令赵奢在一个月内攻下麦丘,所以赵奢赶到麦丘后就下令攻城。
几次三番下来,赵军始终破不了这座孤城。
赵括就提醒父亲,如今硬碰硬只是徒增伤亡,不如仔细打听了麦丘城内的情况再做打算也不迟啊!赵括认为,麦丘城内应该已经没有多少粮食了,因为他们已经被围困很多天了,就算粮食再多,也有吃光的那一天。
麦丘城内的齐军会趁着夜晚的时候来偷袭赵军,赵奢抓了这些人,准备处死他们。
但是赵括却保住了他们的性命,还拿好饭好菜招待他们。
其中一个俘虏就告诉赵括,城内已经没有多少粮食了,但是齐军不让大家出来。
赵括听说以后就把他们放回去了,他们回到麦丘城内说赵军善待俘虏,还给饭吃,纷纷要来投降,但都被关押起来了。
赵括命人用投石器将粮食投入城内,麦丘城的百姓们看到赵军的粮食,联合起来杀死了齐将投降了。
阏与之战,赵国的阏与是赵国都城邯郸的一道屏障,但是秦军却借了韩国的道路想要占领阏与,进攻赵国。
赵惠文王担忧不已,派赵奢出战。
赵奢将这件事告诉赵括,赵括认为赵军和秦军胜利的几率各只有一半,想要完全胜利要从其他地方下手。
长平之战赵国换下廉颇,真是因为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其实这是阳谋
长平之战赵国换下廉颇,真是因为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其实这
是阳谋
大家都知道,在公元前262年的时候,秦国和赵国为了争夺上党,发动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最终这场战争以秦国惨胜并坑杀了四十万赵国军队结束,这一仗给秦国未来的一统天下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很多人看来,赵国之所以会在长平之战中败给秦国,其主要原因是赵国国君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下了年老稳重的廉颇!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首先我们知道,在古代的战争中粮草无
疑是至关重要的一样东西,而在长平之战中赵军大都是骑兵,在上党这一个丘陵地带,守城作战本就处于劣势,再加上还要供应数量远多余秦军马匹。
所以在和秦国死磕到底的时候,赵国跟本不可能也不能够继续使用廉颇的坚守方案!
更何况跟据史料记载,在长平之战后期,赵国的粮食供应已经开始告急。
所以在成唐看来,其实秦国的这个反间计与其说是阴谋倒不如说是阳谋,因为相比于秦国,赵国更加渴望速战速决,因为赵国的国内局势相比于秦国,赵国更加拖不起!
当然有人会问了,为什么最终赵国会选择一个,在我们来看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顶替廉颇呢,这其中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关注成唐头条号,我们下次在再聊!
创作不易,更多精彩内容还请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历史没那么简单。
长平之战的真相与纸上谈兵的由来
我们对长平之战的印象就是四个字——“纸上谈兵”。
简单来说,就是面对秦国的大兵压境,赵国的老将廉颇采取固守坚城的办法,打持久战,想把秦军拖垮。
秦军打不起持久战,于是就用反间计让赵王临阵换将,让年轻的赵括担任统帅。
结果赵括虽然精通兵法,却没有实际经验,主动出击之后中了秦军的埋伏,最后全军覆没。
也就是说,长平之战的失败,第一责任人是赵括,他不该轻敌出击;第二责任人当然就是赵王,他不该中了秦军的反间计。
这种说法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把这场战争的前前后后仔细看一遍,就会发现事情好像没这么简单。
战争过程最开始,秦国没打算跟赵国过不去,它的主要目标是韩国。
论实力,韩国在当时已经是二三流国家了,所以连战连败,放弃了大片的土地。
最可怕的后果是,秦军把韩国切断,把一个叫上党的地方给孤立了。
上党是韩国的一个边郡,在今天山西省的东南一带。
因为上党这个地方地势很高,所以战略位置重要,号称“天下之脊”,就天下的屋顶的意思,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但是,在没有本国支援的情况下,单凭上党本地军民是没有办法抵抗秦国大军的。
按照韩国国君韩桓惠王的意思,你们既然已经孤悬国外,干脆就投降算了。
但是,上党的军民不干,怎么办?正好,赵国就在边上,干脆就投降赵国,也算找了个靠山。
这时候,第一个细节出现了,面对上党的投降,赵国内部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是这个便宜不能占,占了会惹祸上身。
第二种意见就说要接受,上党这么大,又是战略要地,还有17座城池。
我们平时动用百万大军,经年累月地打,也未必能打下一座城池。
这下一次就坐享其成,拿下17个城池,这个便宜为啥不占呢。
最后,赵国还是把上党接收了过来。
可是你想,秦国费了那么大功夫,结果却让赵国占了个大便宜,能干吗?所以,秦国大军又杀了回来,主帅就是王龁。
这时候,赵国只好兵来将挡,派老将廉颇出马,两军在长平这个地方对峙。
过去我们总是以为,廉颇是百战名将,他出马一定没有问题。
但实际情况是,廉颇一开始也是主动出击,可结果却是三战三败,最后只能采取长期防守。
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赵括简介
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赵括简介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赵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赵括人物简介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赵括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
秦将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
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人物生平代颇为将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峙,当时赵括的父亲赵奢已经去世,赵相蔺相如也身患重病,赵孝成王派廉颇带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
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
赵孝成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
秦国间谍说:“秦军最忌讳、最害怕的,就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赵军的将帅。
”赵孝成王因此就让赵括当将军,以代替廉颇。
蔺相如说:“大王仅凭虚名而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死调弦柱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
赵括只会读他父亲遗留的兵书罢了,并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主将。
其母阻谏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论战谈略,自以为天下人没有能比得上他的。
有一次与他的父亲赵奢谈战阵布设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但是也并不因此就认为他懂兵法。
赵括的母亲询问其中原因,赵奢说:“战争,是关系将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括儿竟说得如此轻松容易。
将来赵国不用括儿为将则已,如果真用了他,使赵国惨败的,一定是他了。
”等到赵括所率领的大军就要起程时,他母亲上书给赵孝成王说:“不可以让赵括做将军。
”赵孝成王问:“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饭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认作朋友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财物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从接受军令的当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
纸上谈兵的赵括并非庸才,而是背了黑锅
纸上谈兵的赵括并非庸才,而是背了黑锅本文导读:这孩子从小就对军事非常感兴趣,当别人家的孩子沉浸于“王者农药”之类的游戏时,他却在拼命地学兵法背兵书,谈起兵法来谁也不是对手,连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父亲都甘拜下风。
俗话说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就像地基是高楼大厦的基础一样,有了坚实的地基,想修多高的楼就能修多高。
遗憾的是,这孩子虽然地基打得牢,却在实际操作中出了差错,房子还没建好就倒了——在秦赵两国生死决战的长平之战中,他一改老将廉颇的“消极防御”为主动进攻,结果被秦军包围,输得非常惨,仅被“坑杀”的就达40万,致使赵国遭到毁灭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相应地大大提升了秦国的国力,“成全”了其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于是,人们送了他一个“纸上谈兵”的“雅号”,这个杰出的军事理论家,也就被人足足讥讽了两千多年,并且还将讥讽下去。
实际上,赵括之才,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不堪,长平一战,其实是一场以少打多的攻坚战,在军队人数比对方整整少十五万的情况下,他敢于率军主动出击,本身就说明他具有超出常人的胆略,何况还取得了重创秦军的战绩。
根据秦军轻而易举地将赵军包围来看,秦国出动的兵力其实远远不止六十万,因为冷兵器时代打仗的常例是“十围五攻”(《孙子·谋攻》),根据这个常例,秦国出动的兵力至少是赵军的两倍,有学者估计应该在百万以上,否则不可能将四十五万赵军团团包围——据《资治通鉴·长平之战》记载,秦国把国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都赶到前线去了:“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即使这样,秦军也吃了大亏,遭赵军重创。
这个“重创秦军”的战绩有多大呢?《史记》的记载是这样的:长平之战后,“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而且这个战绩,是在“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的情况下取得的。
根据史料,假设赵国出兵四十五万、秦国出兵六十万这些数字属实,那么根据赵国被俘四十万来看,消灭秦军过半(姑且算三十万)、导致其“国内空”,赵军仅付出了五万人的代价!如果作为主帅的赵括是个庸才,那么请问,世上有战损比如此之低的庸才吗?但赵括最后毕竟败了,中国人历来习惯于以成败论英雄,在这样的语境下,赵括之前的路无论走得多么顺畅,多么豪迈,只要最后一步没走好,跌了一跤,那么在人们看来,他就是个不会走路的娃娃,之前的一切统统归零!若要“追究”赵括的责任,那么他最大的责任,在于“心太急”了。
姜鹏讲评长平之战
姜鹏讲评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一次非常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这是整个战国时代杀伤最为惨重的一次战争。
大家都知道,这次秦、赵两国之间的争霸之战,是以秦国将军白起坑杀45万赵军而告终的。
以这场战争为背景产生了一个成语——纸上谈兵,历史上通常认为赵国将领赵括应该为这场战争的失败负首要责任,但情况真的如此吗?赵括到底冤不冤?诚然,赵括作为一个军事将领,一定有他的问题,但这场战争的失利,未必要全部归咎到他的身上。
赵括接到命令到了前线以后,把老将廉颇替换了下来,而且,把原来军队里所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更改。
史书里面说的是,“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就是把廉颇对于将士的告诫,不准随便出战等管理条例全都改了。
同样的,把廉颇信任的偏将全都更替成自己人。
战国末年,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
其第一目标便是邻近的韩国。
公元前264年,即赵孝成王二年,秦军伐韩野王。
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
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
秦军向东进攻,赵王派老将廉颇镇守长平。
秦军不断挑战,廉颇坚守不出,双方长久相持。
秦军散布廉颇要谋反的谣言,目的是让赵王换掉廉颇。
赵王果然上当,派赵括来代替廉颇。
而赵括只懂得纸上谈兵,没有多少实战的经验,轻敌出击。
秦国将领白起设伏兵包围赵括军队,并截断赵军粮道,昭襄王亲至河内,悉发成年男子到长平助战,赵军被围困46天,草粮断绝,拼死突围,马服子赵括被射死,白起收赵降兵四十余万,白起认为赵兵不忠,夜里坑杀之,赵国继而衰落。
长平之战的起因:秦攻韩,孤立了韩的上党郡,韩王为自保,令上党郡降秦,上党郡却降于赵,数年后,秦为了大一统,攻上党郡,赵派廉颇支援,长平之战爆发。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
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养精蓄锐》成语典故
《养精蓄鋭》成语典故战国末期,秦国和赵国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
赵国的大将廉颇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秦军无法与之抗衡,因此,秦军的尉缭就献计道:“秦军虽然勇猛,但长途跋涉,已经疲惫不堪。
如果我们能派间谍潜入赵军,散布廉颇投降的谣言,再让秦军散布赵国的士兵害怕赵括的谣言,那么赵国的军队必然士气低落。
到时候,我们就可以一举攻破赵国。
”秦王听了之后,觉得这个计策非常可行,于是就派间谍潜入赵国,散布谣言。
赵国的国君果然中计,将廉颇撤职,换上了赵括为将。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之抗衡。
他接替廉颇之后,改变了廉颇坚守不战的策略,想要主动出击,一举击败秦军。
蔺相如得知之后,对赵王说:“赵括虽然善于谈论军事,但他并没有实战经验。
而且,他只知道按照兵书行事,不知道灵活应变。
如果让他担任大将,恐怕会给赵国带来灾难。
”赵王不听,坚持让赵括担任主将。
赵括上任之后,立即改变了赵军的部署,将廉颇之前布置的防御工事全部拆除,带领着四十万大军主动出击。
秦军得知赵括取代廉颇担任主将之后,就暗中调兵遣将,准备迎战。
秦军的主帅白起得知赵括主动出击之后,就命令秦军假装败退,赵括不知是计,穷追不舍。
白起看到赵军已经中计,就派出了两万五千人的奇兵,切断了赵军的退路,又派了五千骑兵,将赵军分割成了两个部分。
赵括发现自己被包围之后,立即下令突围,但秦军的防守非常严密,赵军无法突破。
赵括只好下令就地构筑营垒,等待救援。
白起看到赵军已经被困,就派出轻骑兵,不断地骚扰赵军,让赵军无法休息。
赵括无奈之下,只好下令杀马充饥。
四十多天之后,赵军的粮食已经全部吃完,士兵们都非常饥饿。
赵括只好下令突围,但秦军的箭如雨下,赵括身中数箭,最终阵亡。
赵括的四十万大军也全军覆没。
白起看到赵军已经没有了战斗力,就下令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
邯郸危在旦夕,赵王只好派人向齐国和楚国求助。
齐国和楚国派出了援军,联合攻打秦军。
秦军在邯郸城下损失了大量的士兵,不得不撤退。
成语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
成语纸上谈兵的主⼈公是谁 成语纸上谈兵的主⼈公是谁呢,下⾯是店铺为您尽⼼挑选的关于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成语纸上谈兵的主⼈公是谁 纸上谈兵的主⼈公是赵括。
赵括的简介 赵括(?-前259年),嬴姓赵⽒,名括。
战国时期赵国⼈,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
熟读兵书,但不晓活⽤。
于长平之战后期代替廉颇担任赵军主帅,由于指挥错误⽽使得赵军全军覆没,⾃⼰也冲阵战死,赵军四⼗万⼈尽数被秦将⽩起活埋。
纸上谈兵的典故: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将⽩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
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
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王的⼉⼦)派军队接收了上党。
过了两年,秦国⼜派王龁(⾳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多万⼤军去救上党。
他们才到长平(今⼭西⾼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
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
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只好派⼈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将,不轻易出来交战。
我军⽼远到这⼉,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
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办得到呢?”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眼看就快投降啦!”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
赵括⼩时爱学兵法,谈起⽤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以为天下⽆敌,连他⽗亲也不在他眼⾥。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
赵括说:“要是秦国派⽩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下。
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
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风之踪:赵括的长平之战是替廉颇背黑锅
一说到赵括,许多人都会说,这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典型教材。
从战国到今天,赵括足足被人们冤枉了两千多年,也被人们讥讽了两千多年。
当我们正视这段历史时就会发现,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尤其是对一个誓死保卫自己祖国的忠勇军人。
在战国时期,那场壮阔、血腥而且具有转折性的长平大战中,赵军统帅赵括究竟犯了哪些错误,对于那可怜的40万冤魂,赵括又究竟该负什么责任呢?
长平大战一开始,赵军就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造成这种错误的人正是所谓的四大名将之一的将军廉颇。
战国时代,受赵国的战略环境和地理环境所限,赵军擅长的是野战或者说擅长进攻,最差的是防守作战。
赵军最厉害的就是战场突击力量,比如弓箭兵、轻步兵、骑兵等,所以才在对匈奴和胡人的战争中屡建奇功。
秦国最擅长的是什么呢?是步兵和防守。
虽然秦国有地理方面的优势,但是数百年来东方六国攻入秦国本土的次数,有几次呢?这就充分说明了问题。
可以说赵军一开始就犯下了最大的战略性错误。
尤其是在对垒中后期,秦军逐渐找到了对付赵军骑兵的方法后,即步步为营,以壕沟、弩兵封锁的战术,可以说赵军已经彻底地丧失了战场中唯一的一点优势。
而长平大战一开始,由于数战不利,赵军统帅廉颇就主动坚守,以图与秦军拼消耗,让秦军知难而退,但是谁也没预料到,秦军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一千就是14个月,长平大战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也就是由突发的战役决战,演变成了双方有意识的战略决战和战略消耗战。
也不知道当时的赵国统帅是如何想的,至少可以说赵军犯下了第二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就是业余战略家也知道,当时赵国的战争潜力要远远低于秦国,由突发战役演变为战略决战就已经输了一半,可是赵国的政治集群却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换而言之,赵国应该主动割地求和,以图保住赵国最珍贵的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精锐部队,才是上策。
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人想到这一点,为避免赵国精锐部队的覆灭作好准备。
这就是赵国犯下的第三个战略性错误,可以肯定地说赵国已经输定了。
由于物资、军队的大规模消耗和对垒,使得赵国政治集群的心灵很脆弱,本来用擅长进攻的赵括换下丧失斗志的廉颇,不能不说是一招好棋,可惜最佳的时机已经过去了,双方的对垒阵势已经完全形成,赵国是必输无疑了,只是看输多少和输多大而已了。
加上临阵换将,新统帅上任后,又需要两到三个月的磨合才能形成战斗力,一则赵国国力基本耗尽,二则秦军又不是傻子,怎会让赵军有这样的机会。
这时也就犯下了第四个战略性错误,赵军覆灭的时机完全成熟了。
所以不是赵军统帅赵括纸上谈兵的缘故,而是这时的长平大战本身就是一场输定了的战争。
但是,赵括上任后又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也可以说是一个让人敬
佩的错误,即“以身殉国,抵死反抗”,虽然是做错了,但相对于历史上的一群群无耻的小人,他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就是他的敌手“杀人王”白起对其也是敬佩不已。
可能正是由于赵括的拼死反击,给秦军造成了空前绝后的伤亡,导致最后赵军被骗投降后,秦军才用残暴的集体屠杀来泄愤。
至于当时赵军究竟给秦军造成多大的损失,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因为秦人根本就不敢回忆并记录下来。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长平大战不但是赵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同时也是秦国人心中永远的痛,长平大战后,秦国数次被其余五国痛打落水狗,甚至一度被攻入咸阳郊区的蓝田一带,后来用了20多年才恢复了元气。
20多年是个什么概念,一代人,整整一代人的出现,也就是说,在长平之战中,在毁灭掉赵国的全部精锐部队之时,几乎也消耗了秦国的主要军事力量。
从两国的经济力量对比来看,秦国富有汉中之地,同时又占有天府之国(李冰的功劳),而赵国当时的主要地域是在现今的太行山和相连接的部分黄河中游冲积平原。
地域范围比秦国小多了,同时加上北面与匈奴的敌对状态,也严重消耗了赵国实际的兵力和资源。
进一步分析可以得知,赵括其实是十分了解赵国的兵力状况和实际作战能力的,但可惜的是生不逢时,他没有在必要的时候作出正确的判断,后来的出击也的确是属于年轻人的意气用事,这一点可以看到他的确没有廉颇的稳重。
但是,这也未必说明他比廉颇更了解赵国兵力的实际以及所擅长的作战方式,只能说明廉颇用兵的失误而已。
而赵括只不过是代替廉颇品尝了这次惨败,否则,这次战役中死亡的必然是廉颇;而赵括也将永远史上无名,这就是历史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