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上课笔记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电子教案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一.古代教育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三.未来教育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狭义教育的含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1、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充分体现:(1)“性相近,习相远也”;2、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生产,包括社会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
(2)“有教无类”;3、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 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5、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6、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7、在中国,一般认为正是的学校产生于奴隶制国家建立以后的夏朝。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9、“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教育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10、埃及在古王国时期就出现了学校系统,主要包括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寺庙学校和文士学校四大类。
11、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诲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指: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2、20 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4)“博学于文,约之有礼”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学记》。
4、苏格拉底倡导问答法,又称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 。
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教育适应人的天性发展”思想,这种思想在教育史上是第一次提出。
教育学原理重点笔记归纳
教育学原理重点笔记归纳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关于教育学原理的重点笔记归纳:
1. 教育的定义和目的: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通过引导和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社会成员。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道德、社交等方面。
2.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具有社会功能,它可以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等。
教育还可以帮助个体适应社会,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做好准备。
3. 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促进个体的身体、智力、情感、道德和社交发展。
教育应该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
4.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教育的方法应该多样化,包括讲授、实践、探究、合作等,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5. 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角色包括教育者、引导者、组织者和评价者等。
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6. 教育的环境和条件:教育的环境和条件对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教育环境应该包括安全、舒适、和谐、富有刺激性的学习氛围,以及充足的教育资源和设备。
7. 教育的评价和改革:教育的评价是对教育质量和效果的评估,它可以帮助改进教育实践。
教育改革是对教育制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需求的变化。
教育学》第7版名师王道俊课堂笔记和习题解答
教育学》第7版名师王道俊课堂笔记和习题解答教育学》第7版名师王道俊课堂笔记和题解答绪论0.1 复笔记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存在,是为了培养人而人为建构的社会活动系统。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的规律、探讨教育的价值和教育艺术。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过程的规律性。
教育学的研究应当揭示教育的各种可验证性的客观性规律,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教育也是人们的一种有价值追求的活动系统。
教育学研究在改革、创育的活动中往往注重求得多种可能与统一抉择、实然与应然、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的辩证统一。
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应该是充满天赋、灵性、潜能、能动、好奇与生气的活动,是一种艺术,最具创造性和个性的艺术。
为了正确地认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深刻地领悟研究教育学的价值和任务,还要明确以下两个问题:1)教育学不同于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出来的教育工作准则,它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法律效力,是必须遵照执行的。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和教育艺术。
2)教育学也不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教育经验是具体的、生动的、宝贵的,但是它又是感性的、表面的、局部的、零碎的。
教育经验蕴含着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但是未凸显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
人们研究教育经验是重要的,但所要研究的是教育经验的精神实质,而不是生搬硬套教育经验的操作程序。
我国的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旨在批判我国教育遗产,吸取外国教育经验,阐明教育的普遍规律和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教育观念、原则和方法,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书编写时,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和世界发展趋势,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思路。
教育学在古代社会处于萌芽阶段,还未成为独立学科。
在这个阶段,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开始,但研究还不够完整。
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学习要求:1.关于教育学原理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理解,理清各知识点背后之间的关联;2.教育学原理部门的知识点比较多,也较为零散,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梳理,理清其思路;3.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知识进行记忆。
教育学原理的逻辑框架图: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八章教学第六章教育制度第十章教师与学生第九章德育第七章课程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科学地揭示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原因:(1)教育学的创立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主要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需要;(2)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发展奠定是有着密切关系;(3)教育学的独立同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也密不分可;(4)教育知识的丰富沉淀。
2.内容:(1)1632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2)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
(3)1693年,洛克出版了《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4)1762年,卢梭出版享誉全球的《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
(5)1776年,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6)1781年,裴斯泰洛齐出版了《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课堂笔记)
教育学(课堂笔记)一.填空1.教学目标的分类:认知领域、能力、情意2.课的分类按教学任务分: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复习课按教学方法分: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复习课二.名词解释1.教育学: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3.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格4.体育: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5.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6.遗传: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的生物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也就是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或生理的前提条件7.素质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学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规范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8.道德意志:是指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9.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人、事,作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是品德的基础10.道德情感: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憎恨等情感体验三.简答题1.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关系:教育者是受教育者与教育影响间的中介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2.普通中小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主要是:(1)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运动知识、技能(2)培养他们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3)促进他们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成熟(4)增强他们的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3.普通中小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主要是:(1)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2)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和技巧(3)拓宽文化视野(4)发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5)养成良好的自学的能力、兴趣和习惯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1)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4)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5.教师智能结构(1)教师的知识结构①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②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③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2)教师的能力结构①教育预见能力②教育传达能力③教育过程控制的能力6.教师劳动的特性:①特殊的复杂性②强烈的示范性③独特的创造性④显效的长期性⑤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⑥劳动量的隐含性⑦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⑧劳动的协作性7.师生关系表现师生间工作关系,人际关系,组织关系,心理关系四.论述题1.知识学习的过程(1)选择阶段:这个阶段是知识学习的定向阶段,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这时获得的知识属于感性认识,对教材的意义尚未真正理解(2)领会阶段:是在知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领会和理解。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学(中))【圣才出品】
第8章教学(中)8.1 复习笔记四、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启发性原则(1)含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启发性原则看似强调教师的启发,实则更重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重学生的领悟、融会贯通与觉醒,让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智能与品性的全面发展。
故这个原则亦可称探究性原则,或启发与探究相结合原则,更能反映时代的精神。
(2)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③注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获取知识;④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⑤发扬教学民主。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1)含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将理论运用于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发展动脑、动手能力,并理解知识的含义,领悟知识的价值。
(2)基本要求①注重联系实际学好理论;②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③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④面向生活现实,培养学生的对策思维。
3.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1)含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核心价值观教育。
(2)基本要求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4.直观性原则(1)含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教育学第4课笔记
教育学第4课笔记第2页:【说在课前】首先复习前面的人物,没有复习的同学,明天没有课希望大家利用早中晚,零碎时间看下人物。
昨天讲了524,还讲了三对关系,首先我们看524三个数字。
数字5,就是五大规律,顺序性关键词是“从整体上方向不可逆”,所以顺序性要求我们要能够做到循序渐进,从……到……,阶段性关键词是“抽取某一个阶段”是一个部分,阶段性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有针对性。
不平衡性关键词是“速度”要求我们能够抓住关键期。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体现在生理和生理的互补,生理和心理的互补,要能够做到扬长避短。
个体差异性就是A和B的不同,因材施教。
数字2,要掌握理论名称和观点的对应。
口诀:遗梦俘获高威哥。
首先梦对应孟子,浮对应弗洛伊德,获对应霍尔,高对应高尔登,威对应威尔逊,哥对应哥赛尔。
外铄论:外婆寻找落花生四大因素,出淤泥而不染,体现个体主观能动性,同流合污是对应环境,同流而不合污,没有被环境污染,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第3页:【解析】在这三对关系里,百分之八十都出现在前三段,教育社会的发展中要重点掌握前三个,后面两个能够听懂,课后简单复习即可。
第4页:【解析】体现教育的经济功能,反作用就叫做政治功能,教育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之间的反作用就叫做文化功能。
第5页:【解析】如果考试真的忘记了,可以把生产力理解为钱,有钱了那么速度快,规模大,反作用就是经济功能,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劳动力来确定。
课后大家可以画图。
第6页: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可以理解为我们国家的领导,我们党能够决定教育的目的,教育对经济制度具有反作用,有政治功能,最基本的就是为教育培养人才,可以做思维导图梳理一下。
第9页:【解析】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关系,前面讲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对教育都是制约,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它不能决定谁。
文化这里可以看见它把前面的词都改为影响。
文化对教育是一种影响。
在这六条之中,只要知道对其他的作用都是影响即可,注意第一条,文化对教育具有定向作用,如我国强调中庸之道。
小学教育学笔记(最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得发展(一)教育得概念(1)广义得教育: 所有增进人们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得思想观念得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2)狭义得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得概念,就是指一个国家得各级各类学校系统。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得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得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得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得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得新阶段。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得标志就是清朝末年得“废科举,兴学校”1902年得《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1903年得《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将学制制度全面实施。
随着学历社会得出现,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3)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得理想就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得围墙之内。
”代表人物:库姆斯得非正规教育思想、伊里奇得非学校化观念。
建构学习化社会得理想正就是非制度化教育得重要体现。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得趋势(二战后教育制度发展得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得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过程1、古代学校教育得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2、近代教育得变化(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得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得普遍实施。
(3)教育得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4)教育得多元化(5)教育得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得发展教育学得概念:教育学就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得科学。
(一)历史上得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得教育学思想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就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德育)【圣才出品】
第10章德育10.1 复习笔记一、德育概述1.德育的概念“德育”一词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
根据现代的教育观,可以将德育定义为:德育是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中国,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在西方,德育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价值观的教育。
学校德育,一般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判断、体验、践行和改善,以形成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2.德育的特点与地位作为全面发展教育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德育,具有自己的特点:(1)与其他各育不同,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和人生观,形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主要属于伦理领域。
(2)与人所面对的其他矛盾不同,德育面对的学生德性发展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德育要解决的矛盾主要不是求真,不是学生对事物的知与不知,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而是求善、知善、行善,回答人应当怎样生活才有意义的问题。
(3)品德是个性素质结构的重要要素之一,在个性素质结构中起着价值定向的作用。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志。
它与智育、美育、体育既各有特点,对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又各有价值,不可偏废。
3.德育的历史发展(1)中国德育的历史发展①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目的与职责在于道德教化。
学校德育的基本框架是教育学生以忠孝为本,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个人没有独立人格。
②以1905年清朝政府“废科举,兴学堂”为标志,道德教育一育独尊的传统教育日渐式微,智育、美育、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了重要地位。
此后,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五四运动倡导“科学”与“民主”等,都对学校德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学校德育。
在1957年以前,学校德育主要是“五爱”教育、国民公德教育和形势教育,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并重。
王道俊《教育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9.1复习笔记
9.3考研真题与强 化习题详解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1复习笔记
10.3考研真题与强 化习题详解
11.2课后习题详解
11.1复习笔记
11.3考研真题与强 化习题详解
12.2课后习题详解
12.1复习笔记
12.3考研真题与强 化习题详解
13.2课后习题详解
13.1复习笔记
13.3考研真题与强 化习题详解
精彩摘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萌芽期的主要特征:教育学尚未形成独立的形态,还没有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中分化出来。 教育学不同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和教育艺术 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 育学》(1806)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 指一种专门组织的不断趋向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教育现象”为基础,在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其目的在于探索和 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性联系,以服务于教育实践。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受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与它的教育发展程 度成正比的,这是教育的规律之一。14.2课后来自题详解14.1复习笔记
14.3考研真题与强 化习题详解
15.2课后习题详解
15.1复习笔记
15.3考研真题与强 化习题详解
16.2课后习题详解
16.1复习笔记
16.3考研真题与强 化习题详解
作者介绍
教育学笔记[1]
第一章绪论考点纲要:一、考试内容教育学的概念;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在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和主要观点;主要教育研究方法的概念及其运用。
二、考核要求1.识记:在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和主要观点。
2.理解:(1)教育学的概念;(2)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3.应用: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在教育学研究中的运用。
知识点讲解:一、教育学的概念及意义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支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
它不同于教育方针、政策,也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根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却不能替代教育规律。
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教育学应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但是,如果把教育学变成教育经验汇编,仅仅满足于教育经验的介绍,那就会否定教育学是一门科学,这是错误的。
2.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大致有两点:第一,通过教育学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的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工作的自觉性,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加对教育工作的兴趣,提高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我国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批判地继承教育学遗产,吸取当代外国的有益的教育经验,阐明教育的普遍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规律及其原则、内容、方法,用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历史上部分教育家的代表作及主要观点介绍:l.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它关注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过程、方法、效果等方面,旨在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1.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
它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3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
它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既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又要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孔子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等多个阶段。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现象、掌握教育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目的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
2.2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个体目的和社会目的。
个体目的包括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社会目的包括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2.3 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考虑社会需求、个体发展需求、教育资源的配置等因素。
同时,教育目的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等特点。
2.4 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合理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手段来实现。
同时,教育目的的实现还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三章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3.1 教育过程的本质教育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要素。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导论1.1 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学科,它探讨教育活动的规律,研究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方法、手段等问题。
教育学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1.2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
它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特点,既关注教育实践,又关注教育理论的研究。
1.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
实证研究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教育活动的实际数据;思辨研究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分析,提出教育理论和观点;历史研究通过对教育发展历史的梳理,了解教育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比较研究则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地区和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实践,发现教育发展的共同点和差异。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古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和现代教育学。
古代教育学以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为代表,强调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近代教育学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人的理论为代表,注重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教育方法的改进;现代教育学则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发展,强调教育公平、多元化和个性化。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的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教育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教育活动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效果,培养有用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功能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
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2.2 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社会功能则体现在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学第版重点笔记
教育学第版重点笔记教育学第 X 版重点笔记教育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学第 X版的重点笔记整理,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帮助。
一、教育的概念与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一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等。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活动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
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他们是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和桥梁。
三、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包括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社会化是个体学习社会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个性化是个体形成独特个性的过程,包括个体的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2、社会发展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人口功能等。
政治功能表现在为政治培养人才、促进政治民主等方面。
经济功能体现在促进劳动力再生产和科学技术再生产等方面。
文化功能包括传承、创新、融合和选择文化等。
人口功能主要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改善人口结构。
四、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2、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以及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等。
教育学(王道俊)笔记整理上课讲义
《教育学》王道俊版笔记绪论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2.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孔子《论语》、柏拉图《理想国》。
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性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捷克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他提出:①普及初等教育②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③论证了班级授课制④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2)法国的卢梭《爱弥尔》,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内容、重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最大贡献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促进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3)德国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绪论、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之多方面(教学)、品德之道德力量(德育)四部分。
但还未达到真正的科学化。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人类的生活分为:①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②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③目的在于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④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⑤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还特别重视体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不仅研究教育问题中的实施方面主要内容:教育目的、学生、教师、学校、班级、学习、教学、课堂、德育、教育社会问题二、教育学学科发展的进程1、第一阶段——萌芽阶段中国:春秋战国——清朝末年欧洲: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教学相长、不陵节而施《学记》苏格拉底提出“美德是否可教?”;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使儿童德、智、体、美和谐发展;2、教育学概念的提出1623年,英国学者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第一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的著作;教学三中心:课堂、书本、教师卢梭《爱弥儿》;洛克《教育漫谈》;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3、第三阶段——发展形成时期4、20世纪初——现在形成了一下理论流派: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制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现状1、研究的问题领域扩大2、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发生了分化,初步形成了教育学的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更加密切;四、教育学在我国的发展近代教育学是清末“废科举、兴学校”之后从西方引进的第一阶段:1949-1957年前苏联教育学的传入与传播;第二阶段:1958-1966年教育学的中国化阶段;第三阶段:1966-1976年教育学的扭曲、变形阶段第四阶段:1977-现在教育学的恢复和走向科学化阶段《决裂》研究的主要问题五、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1、拓展理论视野,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2、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理念;3、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4、提高自我反思和发展的能力,为成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打下基础9.15第二章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什么是教育1、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能够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地智力和体力二、古代教育封建社会学校的基本内容:三纲五常、四书五经教育的形式:个别教学、死记硬背三、现代教育1、现代教育的发展(1)建立了现代学校教育制度1)义务教育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标志着现代学校,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教育的诞生2)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几乎是与普及义务教育同时进行的最早实行职业教育的是德国中国第一所实业学校:左宗棠的洋务学校3)高等教育古代高等学校:中国的书院、白鹿洞书院西方: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现代高等学校(2)教育内容和方法等的革新1)内容最重要的是打破了由宗教课程和道德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引入了现代科学课程、且逐渐成为学习课程体系的中心并且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2)方法:改变了死记硬背,提倡启发式教学,调动学习者积极性3)组织方式: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个别教学4)教育技术:用了了前所未有的新技术、手段,提倡终身教学2、现代教学的特征(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现代教育是公共事业、大众事业(2)现代教育的科学性: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且受很多科学技术的指导从教育内容方法上来看,教育内容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3)现到教育的生产性: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4)现代教育的开放性: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向两头延伸(5)现代教育的终身性(6)现代教育的国际性9.22第三章教育的功能和目的第一节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个人发展的功能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个体发展既包括身体发展,也包括心理、思想的发展社会化、个性化功能二、社会的社会发展功能1、政治功能(1)再生产政治(阶级)关系;(2)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与生产意识形态(3)为政治机构输送人才(4)进行公民教育思考题:1、教育具有哪些政治功能?2、学校中的意识形态?显性的?隐形的?2、经济功能教育与经济的一般关系:(1)功能理论;(2)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3)筛选理论第二节教育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教育的直接经济功能:1、为社会输送人才:即培养的人直接投身于社会生产;2、进行经济伦理教育,有助于形成市场经济的道德秩序职业道德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秩序化的基本保证10.6、10.13、10.20、10.26和11.3第四章社会分层、教育分层与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泰坦尼克号》体现一种社会准则、伦理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一)概念:社会分层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分成高低有序的层次(二)社会分层理论:1、一元论分层主要代表:圣西门、马克思、恩格斯即按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和领取生活资料的数量对人们进行阶层划分2、多元论分层三维坐标:韦伯-沃纳分层(声望+财富+权力);后来沃纳又划分为6个等级层次财富:经济标准;声望: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3、中国社会的十大阶层(三)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研究的几个问题社会阶层地位的测定(收入、教育水平、职业声望)第二节教育分层教育分层又称为教育层次(一)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教育学历1、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社会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具体社会制度(就业、医疗等)、社会观念;个体条件:先赋条件2、教育与人的社会地位的获得(教育学历与职位、收入、权力)(二)分层化的教育知识1、阶段的层次化: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2、教育知识的阶层化表现:学科地位的不同(数学、物理等专业的学费较低,而艺术类的学科学费较高)3、学校中的教育知识分配:如课堂教学、班级授课上课发言机会、单独被辅导的机会、接触老师的机会、代表班级的机会——教师是教育知识分配的实行着3、教育知识分配的依据:学业成绩、学生的社会阶层、社会背景、性别、学生对教育文化的认同程度、相貌(身体外貌)、种族、民族、学生的思想品德、爱好及特长问题:1、这些因素在具体的教育中是如何起作用的?2、课堂教育知识的阶层、性别、族群、城乡分配的差异?第三章教学机会均等问题一、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转变1、起点均等1900-1950;2、过程均等1950-1960;3、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1970~~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内涵:人人都有同等的机会进入各级正规学校;入学后,人人具有平等机会在同等条件接受适合其能力发展的机会二、关于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实证研究1、科尔曼报告(美)假设:公立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存在极大的不平等调查结果:1)学校的质量与学生的社会阶层构成之间相关性极弱;2)不同阶层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学校质量之间相关很小;3)学校内部的成绩差异大于学校之间的成绩差异4)学生学业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智能和家庭背景;2、普洛登报告(英)报告题目:儿童和他们的小学结论:英国的儿童学生成绩悬殊很大;许多儿童的家庭处于以中国文化、教育被剥夺的状态;父母的态度是一种单独的影响(学习的态度和期望);经济水平和父母的地位不如父母的影响3、国际学生成就评估协会研究报告结论: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差异的原因进行对因素分析;学校对学生学业成绩差异负有小部分责任;原先人们吧学校教学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否认教学的作用和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但调查的都是发达国家的公立学校,因此对于中国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公立学校的差异很大,涉及学生社会背景,个体特征,学校及社会因素三、教育机会均等研究产生的政策反映1、延长义务教育年限;2、取消双轨制,推迟以筛选为目的的统一考试;3、个别化教学;4、残疾儿童回归主流;5、对文化处境不利的儿童进行补偿教育●《世界全民教育宣言》/view/c0f8187301f69e3142329407.html1990年,在泰国的宗地恩举行,提出“全民教育”的概念,●《德里宣言》是在9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首脑大会上所通过的宣言●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宣言全纳性教育:指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全纳性学校:不考虑任何身体、智力、社会、情感、语言的条件,接纳所有的儿童的学校●北京宣言1995.9.15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第四节中国的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家庭的权力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不同直接导致教育机会不平等“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
”现阶段中国的教育机会存在这六大不平等:城乡、地区、阶层、族群、性别、残疾(加黑的是三个为世界性的)一、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1986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儿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此外初中的义务教育还存在着入学问题原因分析:1、历史原因:重工轻农,农村教育一直落后;2、教育投入长期不足,国家只管城市教育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发,义务教育有三项支出:教师工资、公用经费(维持学校日常运转)、校舍维护和改造2003年以前:农村教育农民办(77%乡镇、9%市镇、11%省财政、中央不到1%)问题:西部地区县级财政“吃饭财政”,可能挪用教育经费二、地区教育机会不平等1、基础教育的地区不平等;2、高等教育的地区不平等;3、教育移民;三、阶层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1、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重点学校、示范学校✧贵族学校国有民办、民办公助✧择校2、低于一般水平的教育资源分配✧基础薄弱学校(公立学校)✧打工子弟学校(有民办资质;无民办资质)3、高等教育资源✧学校入读的阶层差异:师范类院校多农民子女✧就读专业的差异✧高校贫困生✧自主招生四、教育机会的性别不平等;五、教育机会的民族不平等;六、残疾人没有平等的教育机会11.10第七章教学一、教学的概念《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自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1928年《中国教育词典》教学法:各种教授方术陶行知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王策三的定义: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学永远包括教和学,但不是简单的教加学。
教和学是教学同一事情的方面日本教育理念:“科学家的头脑,艺术家的气质,运动员的身体”11.24三、教学中教师的表现和“印象管理”在互动的过程中,人们是如何在他人的心目中创造出一种印象?人们是引用哪些技巧来让别人产生一种希望的印象?如领导人染发,可以让别人产生年轻的印象,在中国领导人中极为普遍,这是一个技巧,抱抱小孩,留点眼泪等等;每一个人都是人生大舞台的演员,每时每刻都在舞台上进行着表演,将演员的表演和教师联系起来,教学是一种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存在着“印象管理”;在求职的时候,要进行好“印象管理”;在人际关系中,也时刻进行着“印象管理”;医生通过日常着装等也进行着“印象管理”;制造假证等;1、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中教师“印象管理”“印象管理”:人们在互动中有意无意的运用某些技巧,例如通过言语、手势、姿态等,以便使对方形成自己所希望的印象;为了实现印象管理:人们一些手段,即为观众规定情景,包括布景和个人门面;布景(道具):环境之重要在于它对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进行了界定个人门面:外表(衣着、表情、姿态,这是表演者身份地位的标志)举止:扮演角色是表现出的行为,这是表演者在动作中扮演的角色的标志“印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维持活动:使互动双方的情境定义不至于发生公开冲突,促成互动双方形成一种共同的和全面的情境定义教师的印象管理1)个人形象塑造:从衣着打扮、行为举止(吸烟、随地吐痰、大声喧哗),学识修养、专业精神、德行、人格等——全方位的形象塑造2)对于中学老师而言,最重要的是专业形象的树立,即树立教师的专业形象,使师生互动定位在专业或职业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