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答题公式

合集下载

语文答题技巧阅读理解万能公式

语文答题技巧阅读理解万能公式

语文答题技巧阅读理解万能公式1. 哎呀呀,找中心思想有个超简单的万能公式哦!就是找那些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呀。

比如说文章里老是提到“梦想”,那中心思想很可能就和梦想有关啦!就像我们找东西一样,一直出现的那个肯定很重要呀!2. 嘿,理解句子含义也不难呀!先看看前后文,把句子放在大环境里去感受呀。

就像是拼图,把周边的都拼好了,中间那块自然就清楚啦。

比如“那朵花在角落里默默绽放”,结合前文可能就知道它代表着一种低调的美呀!3. 哇塞,分析人物形象也有妙招!看看人物做的事、说的话呀。

要是一个人总做好事,那他肯定很善良呀。

这就好像从一个人的行为能看出他的性格一样。

比如文章里他总是帮助别人,那他就是个热心肠的人呗!4. 哈哈,总结段落大意也简单啦!把主要的事情或者观点拎出来就行呀。

就如同从一堆东西里挑出最主要的那个。

比如一段里主要讲了一只小狗玩耍的经过,那段落大意就是小狗玩耍呀!5. 哟呵,体会作者情感也有诀窍哦!从用词和语气来感受呀。

要是满满的都是赞美的词,那肯定是喜欢呀。

这就好像你听到别人一直夸你,那肯定是喜欢你啦。

比如文章里都是美好的描述,那作者肯定是很热爱呀!6. 哎呀,推断文章深意也有办法呀!结合背景和一些暗示呀。

就好像破案一样,顺着线索去推理。

比如文章里提到某个时期的困难,那深意可能就是要珍惜现在呀!7. 嘿嘿,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更不难啦!把重要的点串起来就行啦。

就像串珠子一样,一个个串起来就成了一条漂亮的项链啦。

比如文章说了一个人的经历,那主要内容就是他经历的那些重要事情呀!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语文答题技巧阅读理解万能公式真的很实用呀,大家一定要记住,学会了就能轻松应对阅读理解啦!。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答题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答题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答题公式一、词语意思答题公式:原指.....,在文中指..... ( 找到该词语近/同义词,用该词扩充成一句话来解释,再结合文章说文中具体含义)。

二、词语替换答题公式:表明态度(一般不能)+解释原来词语表达了什么的意思+替换后不能表达什么的意思,不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三、词语删减答题公式:表明态度(不能删掉)+解释这个词语表达了什么的意思+如果删掉会怎样(与原文不符,体现了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四、语句的作用答题公式:1.对上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为下文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推动情节发展。

此外,还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点明中心的作用。

五、划分层次及概括层意答题公式:总分、分总、总分总找出中心句,用中心句概括段落大意题型。

六、段落的作用答题公式:1. 第一段:开门见山、总领全文、落笔点题、点明主旨,为下文埋下伏笔,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2.中间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启发下文.....(或为下文埋下伏笔)。

3.最后一段: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首尾呼应、点题。

七、主要内容答题公式:时间+地点+人物+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八、中心思想答题公式:通过......的故事,歌颂了(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九、关键语句及其作用答题公式:1.开头: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引起读者注意。

2.中间:承上启下、过渡句。

3.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引人深思、升华主题。

十、标题的作用答题公式:标题提纲领,使文章层次清晰、使读者一目了然(或吸引读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十一、描写及修辞方法的作用答题公式: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事物的特征。

2.拟人:把某事物当作人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来某事物......的特征。

3.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联想。

4.排比: 强调了事物......的特征,增加了气势,加强了语气。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一、概括文章内容类(3题)题1: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

- 公式:谁 + 做什么 + 结果如何。

题2: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

- 公式:说明对象 + 特征。

题3:概括议论文主要内容。

- 公式:论点 + 论证过程概述。

二、分析人物形象类(3题)题4: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正面描写)- 公式:外貌描写(如有)+ 动作描写 + 语言描写 + 神态描写 + 心理描写(如有)得出人物性格特征。

题5: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侧面描写)- 公式:通过他人反应(侧面描写)+ 结合事件来分析人物形象。

题6: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综合描写)- 公式:综合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以及他人对人物的态度、人物所处环境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 解析:从外貌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知他生活穷困潦倒;语言描写“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体现他的迂腐;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动作描写,又显示他善良的一面;他人对他的态度是嘲笑、戏弄,也反映出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

综合来看,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穷困潦倒、迂腐、善良但又被社会所不容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三、理解词语含义类(3题)题7:理解文中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记叙文)- 公式:本义 + 文中联系上下文分析语境义。

题8:理解文中词语的指代义(说明文)- 公式:往前找,一般指代前面提到的相关事物或现象。

- 解析:在文中找到提到“这些自然现象”的句子,然后往前查找,会发现它指代的是“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题9:理解文中词语的深层含义(议论文)- 公式:结合文章论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社会背景等分析深层含义。

四、赏析句子类(4题)题10:赏析记叙文句子(从修辞角度)- 公式:修辞(判断)+ 修辞作用 + 写出了……(内容)+ 表达了……(情感)- 解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语文48个答题公式

语文48个答题公式

语文48个答题公式
1. 定义+举例+引申
2. 分析+解释+举例
3. 对比+归纳+举例
4. 佐证+分析+引申
5. 引用+解释+举例
6. 批判+反驳+补充
7. 推理+结论+举例
8. 分类+比较+举例
9. 比喻+解释+举例
10. 借代+解释+举例
11. 夸张+解释+举例
12. 反问+解释+举例
13. 推理+举例+归纳
14. 解读+分析+举例
15. 推理+分析+举例
16. 比喻+归纳+举例
17. 借代+归纳+举例
18. 联想+解释+举例
19. 前后对比+分析+举例
20. 对照+分析+举例
21. 推理+归纳+举例
22. 对比+解释+举例
23. 推理+分析+引申
24. 推理+解释+举例
25. 分类+解释+举例
26. 对照+分析+引申
27. 比喻+分析+举例
28. 借代+分析+举例
29. 夸张+分析+举例
30. 反问+分析+举例
31. 推理+解释+归纳
32. 解读+分析+归纳
33. 推理+归纳+引申
34. 对照+归纳+举例
35. 分类+归纳+举例
36. 联想+分析+引申
37. 对比+归纳+引申
38. 推理+解释+引申
39. 解读+归纳+举例
40. 对比+解释+引申
41. 联想+归纳+举例
42. 分类+解释+引申
43. 对照+解释+引申
44. 推理+分析+补充
45. 借代+归纳+引申
46. 推理+补充+引申
47. 对比+补充+举例
48. 分类+补充+举例。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一、概括文章内容。

公式: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二、分析人物形象。

公式:从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事件+他人评价入手。

解析:从外貌描写来看,“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以看出他生活穷困潦倒且好逸恶劳。

他的语言总是“之乎者也”,如“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表现出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迂腐不堪。

动作上,“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显示出他想在短衣帮面前显示自己的阔绰。

他教小伙计认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等事件,能看出他心地善良的一面。

而旁人对他的嘲笑,如“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也从侧面反映出他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可怜人。

公式:同上。

解析:外貌描写文中未着重体现。

语言上,当他们以为于勒发财时,“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等话语,表现出他们的自私、冷酷、唯利是图。

动作上,他们发现于勒又变得穷困潦倒时,“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

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母亲的暴怒、躲避动作,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嫌贫爱富的嘴脸。

从整个事件中,于勒有钱时盼他回来,没钱时避之不及,他人的评价虽未直接点明,但从他们的行为可以看出在旁人眼中他们也是势利之人。

三、理解词语含义。

公式:本义+文中义(结合语境)解析:“标致”的本义是漂亮、好看。

在文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这里的“标致”是反语,结合语境,是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不学无术、附庸风雅的厌恶之情。

公式:同上。

解析:“隔膜”的本义是隔阂、不相通。

初三语文阅读答题公式

初三语文阅读答题公式

初三语文阅读答题公式一、记叙文阅读答题公式(一)概括内容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公式:谁(主要人物)+做什么(主要事件)+结果怎样。

示例:《走一步,再走一步》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我”(主要人物)在和伙伴们去爬悬崖时被困,在父亲(人物)的鼓励下,一步一步走下悬崖(主要事件),最终克服了恐惧(结果)。

2. 概括事件发展过程: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梳理出起因、经过、高潮、结局。

公式:起因是……,经过是……,高潮是……,结局是……。

比如一篇记叙文写比赛,起因是学校组织篮球比赛,各班积极准备;经过是比赛过程中双方激烈角逐,我方队员出现失误但又努力追赶;高潮是在最后几分钟我方打出精彩配合反超比分;结局是我方获得比赛胜利。

(二)分析人物形象1. 从人物描写方法分析:外貌描写(肖像描写):通过对人物容貌、神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

公式:外貌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点,如“他头发蓬乱,脸上带着疲惫的神色,身上的衣服满是补丁”,可看出人物生活困苦、操劳的特点。

语言描写:通过人物的对话、独白等来刻画人物。

公式:语言描写体现出人物……的性格,如“我一定要考上理想的大学,为家人争光!”这句语言描写表现出人物有志向、有责任感的性格。

动作描写:通过人物的行为动作来展现其性格。

公式:动作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品质,如“他猛地站起身,冲上前去,紧紧抱住了即将摔倒的老人”,体现出人物善良、热心的品质。

心理描写:对人物内心的想法、感受等进行描写。

公式:心理描写反映出人物……的心境和性格,如“她心里暗暗想:这次考试可千万不能再失利了,不然怎么对得起父母的期望呢”,反映出人物焦虑、有上进心的心境和性格。

2. 从具体事例分析:公式:通过……事例,看出人物……的特点。

例如,通过“小明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还帮忙提东西”的事例,看出小明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特点。

(三)理解句子含义1. 结合上下文理解:公式:先分析句子本身的字面意思,再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其在文中的深层含义。

(更实用)全部小学语文答题公式

(更实用)全部小学语文答题公式

(更实用)全部小学语文答题公式(更实用)全部小学语文答题公式1. 阅读理解题答题公式- 阅读题答题公式可以总结为三步:理解、分析、回答。

- 首先,仔细阅读问题和文章内容,确保充分理解。

- 其次,分析问题的要求和文章的信息,寻找相关线索。

- 最后,根据理解和分析的结果,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回答问题。

2. 完形填空题答题公式- 完形填空题是测试学生阅读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的题型,有一定的技巧性。

- 在回答完形填空题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 每个空缺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和语言的意义,选择最佳答案。

- 注意文章的脉络和语境,确保填入的词语符合语法和语义的要求。

3. 写作题答题公式- 写作题是小学语文考试中的重要题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作答:- 阅读题目要求,明确写作的内容和格式。

- 针对所写内容,准备合适的素材和思路。

- 编写初稿,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 检查、修改文中的错误或不足之处,确保文章质量。

4. 诗词默写题答题公式- 诗词默写是小学语文考试中的一项常见题目,需要能够准确地默写出指定的古诗或古文段落。

- 在默写诗词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多读多写,熟悉并理解所要默写的古诗或古文。

- 核对默写的内容和原文,确保准确性。

- 注意字体书写的规范与工整。

通过掌握以上几种小学语文答题公式,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应对不同类型的题目,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实际答题过程中,还需多积累经验,不断巩固和提高语文知识和技能。

语文公式及答题技巧

语文公式及答题技巧

语文公式及答题技巧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是除了作文之外分值最高的一个部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公式,供大家参考。

一、修辞与体会文章表达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3、归纳文章的中心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4、记述的要素的作用公式: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三、公式:①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②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③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④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6、环境描写的作用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语文阅读题答题公式

语文阅读题答题公式

语文阅读题答题公式一、概括文章内容。

1. 公式:- 记叙文:(时间 + 地点)+ 人物 + 事件(起因 + 发展 + 高潮+结局)。

- 说明文:说明对象 + 特征(多方面)+ 说明内容(如原理、用途等)。

- 议论文:论点(有时需概括)+ 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概括)+ 论证过程(简要概括)。

解析。

二、分析标题的作用。

2. 公式:- 记叙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揭示文章主旨;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⑤有象征意义。

- 说明文:表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引起读者兴趣。

- 议论文:点明论点;表明论题;吸引读者。

解析。

三、分析人物形象。

3. 公式:- 从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入手 + 人物所做的事 + 文中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解析。

四、赏析句子(从修辞角度)4. 公式:- 修辞方法 + 修辞的作用 + 表达的情感(结合语境)。

- 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 拟人:把……拟人化,赋予……以人的……(情感、动作、神态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 排比:增强语势,强调了……(事物的多个特点或某种情感等),表达了……情感。

- 夸张: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 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内容),表达了……情感。

- 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强调了……(内容),表达了……情感。

解析。

五、赏析句子(从描写角度)5. 公式:- 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 描写的作用(如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 表达的情感。

解析。

六、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 公式:- 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暗示社会环境。

-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风俗习惯等);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④揭示主题。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

初中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1. 主题/中心思想公式:文章的主题 = 作者的观点 + 论据 + 证明2. 态度/情感公式:作者态度 = 词语/句子情感色彩 + 文章词汇选择3. 文体公式:文章文体 = 作者的写作目的 + 文章的语言风格4. 对比/类比公式:通过对比/类比展示事物相似或不同之处或关系5. 比喻公式:通过比喻用一个事物解释另一个事物,以形象化说明6. 递进公式:通过逐步升高或升华、推进内容的形式表达作者立场7. 举例公式: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问题,以使论点更加生动形象8. 回答问题公式:通过回答问题展开论述,达到表达观点的目的9. 叙述公式:通过叙述大量细节描写事情的发生、发展情况,以加深读者印象10. 分类/归纳公式:将事物进行分类或归纳,使信息更有条理性11. 演绎/归纳公式:通过逻辑推理和总结来证明论点的可信度12. 对话/引言公式:用对话和/或引言来引出文章的话题和内容13. 引证/出处公式:通过引用其他人的观点、数据等来证明论点的可信度14. 补充/丰富公式:通过补充和丰富信息来使文章内容更具说服力15. 问题解决公式:通过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用论证来解决问题16. 时间/空间公式:通过描述时间和空间来加强文字的描述和表达17. 道德/伦理公式:通过道德和伦理角度的论述来分析和评价某些事物18. 实证/统计公式:通过数据、事实和统计等来支持论点,达到说服读者的目的19. 比较公式:通过对比论述来进一步阐明观点,加强文章可信度20. 权威/专家公式:通过引用权威和专家的意见来支持论点21. 反面/对比公式:通过从反面来论述和对比所表达的观点22. 以小见大公式: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来反映大问题和深层次的内涵23. 自然/文化公式:通过自然和文化元素来表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4. 语感/节奏公式:通过音韵、韵律、节奏等语感效果来体现文章的美感和思想感染力。

语文阅读题6个万能答题公式

语文阅读题6个万能答题公式

语文阅读题6个万能答题公式六个答题公式首先,第一段的作用是引起读者的兴趣,点名文章的中心,并为下文做铺垫和衬托。

在内容上,它为后文的描写埋下伏笔。

其次,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这需要根据具体内容来回答。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恋、惆怅、淡淡的忧愁、XXX思念故乡和亲人或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这些情感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比较含蓄。

第三,概括文章主旨需要仔细阅读全文,并用关键词回答。

文章主旨可以通过故事、歌颂、赞美等方式表达,揭示深刻的道理。

第四,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人物描写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

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作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神话传说和民间传说的描写可以增加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最后,文中某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和反问。

比喻的作用是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

拟人的作用是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增强读者的共鸣。

夸张的作用是深刻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感情态度,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排比的作用在于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

叠词短语的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来。

引用在阅读理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通过引用诗句、名人故事等方式,来衬托描写对象的品质,同时也能够突出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在具体的文章中,引用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在阅读理解中,我们有时需要理解某句话的含义,以及它所传达的深刻道理。

但是,这并不是简单地从文章中找到一句话就能够解决的问题。

相反,我们需要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去接触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意思,并且丰富我们的回答内容。

因此,我们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1.判断文章体裁答:这是一篇xx。

“xx”中的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技巧: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什么人+干什么;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3.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5.划分层次?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示例:①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④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⑤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⑥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7.为文章拟标题技巧: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8.品味题目题型:①为什么以此为题?②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

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

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六、联系上下问解释词语的意思:方法1、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

方法2、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

方法3、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

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公式语文阅读技巧——万能答题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XXX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在古代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包括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讽喻、象征、双关等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1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式(1)诗歌答题模式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2)现代文答题模式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3)小说独特答题模式1.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2.评价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3.小说中插叙的作用:情节角度(上、下文)+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4.小说主题:通过XX人的XX事〃歌颂了(批判了)XX的精神(社会现象)5.简析人物: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情节、主题)6.小说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色7.人物形象的塑造: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4)实用文独特答题模式1.访谈提问的艺术:紧扣主题〃不蔓不枝+善于引导〃环环相扣+适时应和〃便于沟通2.新闻作品优秀之处:选材+对象+见解+提问技巧3.写XX多余吗?:主题+人物+文体特点(5)积累——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23.结尾段:A照应主题〃呼应开头+B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显志+C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24.线索:环环相扣〃结构紧凑25.照应:A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B呼应文题26.举例:A具体实在〃易于接受+B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C丰富文章内容+D表明XX观点27.多方面对比的作用:A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B使主旨的内涵更加丰富+C内容表现更加集中28.侧面烘托:A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B从侧面烘托XX的XX特征29.引用:A具有文学味+B丰富文章内涵+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XX观点30.长短句间杂:读起来错落有致31.叠词:A强调XX+B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32.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33.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34.人物对话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B促进故事情节发展35.引用传说故事:A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36.引用诗歌:A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37.引用名言:A增强说服力+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XX观点38.描写方法包括:A正、侧面B工笔、白描C多角度描写D动静结合E点面结合F寓情于景、情景交融G一些修辞、表现手法记忆口诀为:正侧工白多点面〃动静景情修表现(6)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2.借代:A引人联想+B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C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3.比拟:A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B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4.夸张:A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B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5.对偶:A便于吟诵〃易于记忆+B表意凝练〃抒情酣畅+C对比强烈〃褒贬分明6.排比:A句式整齐〃节奏匀称+B文章贯通〃语势强劲+C集中内容〃加重感情+D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7.设问:A提醒注意〃引起思考+B突出内容〃变化波澜+C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D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8.反问:A强化语气〃强调内容+B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C引起思考〃余音回荡9.反复:A写景抒情感染力强+B承上启下〃层次清晰+C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10.起兴:A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B统摄全诗〃引出故事+C激发读者想象+D化实为虚〃形象生动11.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7)表现手法的作用1.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记忆口诀为:比用对象烘虚实)2.象征:A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B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3.衬托:突出事物特点4.先抑后扬: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5.借景抒情: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C委婉含蓄地表达XX思想感情6.融情于景: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创造意境+C表达XX思想感情+D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7.反讽:突出强调〃深化主题8.托物言志:A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B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9.虚实相生:A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B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10.化用典故:A赋予文章语言的雅趣+B赋予文章铺垫和仿拟对象〃增强古今对照的效果+C丰富文章内涵11.意象组合:A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B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C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