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自然观的双重意蕴:生态文明理论的本体之维

合集下载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构建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资源变得愈加重要。

在这一背景下,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成为了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而形成的理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物质基础,自然和人类社会是互动的、相互关联的,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自然,保护自然,同时也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

首先,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提出“生态共同体”的概念,即人类、动植物和环境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意味着人类必须以保护生态共同体为目的,尊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复杂性,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弹性,尽可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系统最大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概念。

这是一个既关注经济发展又关注生态环境的新发展模式,强调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保护生态环境。

这也与当前中国推行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发展理念相符合。

此外,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认为,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生态经济中,经济活动要与自然环境实现协调和谐,既注重绿色生产和循环利用,又充分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最后,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提出应该建设“自然为本”的新农村,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和推行可持续的农村发展方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同时也应该提倡城市生态化,实现城市和自然的融合与和谐发展。

总之,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思路。

我们应该借鉴其理论,并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可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方案,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体系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意蕴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意蕴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意蕴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其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理论贡献被广泛认可。

而在当代社会,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各国发展的重要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具有生态意蕴,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意蕴进行分析,探讨其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思想价值和理论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意蕴要从其对自然的理解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入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指出:“人类只能支配自然,剥夺自然的直接物,换取是由自然加工的物,而这是生存和发展的第一个条件。

”这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的重视和尊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必须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和生活,不能剥夺自然的资源和破坏自然生态平衡。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作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相矛盾,资本主义追求无限的经济增长,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破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仅导致了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和剥削,也引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破坏。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危害不仅体现在人类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上,也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须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实现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提出了重要的思想启示和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关系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让自然能够得到恢复和再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主制度和公平分配制度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的重要作用。

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解决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当代意蕴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当代意蕴

23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Si n i f i c ati o n of Marxi sm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当代意蕴陆 茹当下,生态破坏使人类面对着一系列生存挑战。

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人类该何去何从?马克思生态思想为我们指引了方向,有力地回应了当下生态危机以及人类整体的生存困境。

为此,我们必须叩响马克思主义大门,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智慧之源,开拓实现美好生活的生态之路。

人类与自然辩证统一于彼此的对象性关系中马克思通过阐述“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思想,指出人类在创造自身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自然的历史,揭示了人类历史与自然界历史并存、同一的关系,从而指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人化的自然”定义为经过人的实践活动改造和探索、打上人类意志烙印的自然。

通过人的劳动实践,自然从原始的抽象物变为现实的人化自然,不断向人生成,从而成为人的一部分;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创造了自己的历史。

与自然的人化同时发生的还有人的自然化。

“人的自然化”指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同时也受制于自然,人的肉体和思想逐渐被自然改变,从而将自然的力量化为属人的能力和自身属性的过程。

“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人的心理、情感和感觉正是由于自然对象的作用才得以产生;在把自然作为对象且与之反复相处中,人不断丰富着自身经验,形成判断和逻辑推理……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确证了自身自由自觉的类本质,发展了自身的各种能力和情感,自此,完整的人得以产生。

可以说,自然作为人的对象使人得以产生,自然形塑了人的历史,人的历史也是人不断自然化的过程。

“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表明,人与自然互为对方的活动指向和存在意义,两者互相生成、互为前提,在对象性指向中实现和确证自身的本质。

简言之,人与自然辩证统一于彼此的对象性关系之中。

人类与自然的终极发展状态在于二者的高度统一马克思指出,自然的人化的终极目标是“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人在自然化过程中的永恒追求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全局中而形成的现代化思想。

它提出了以人为本、绿色发展、优化结构、保护环境等一系列重要理念,这些理念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其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也是如此,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主张,人类应该存在于自然之中,不破坏、不污染自然,同时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要把握经济、社会、生态的基本关系,实行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经济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必须注重经济转型升级,推进清洁能源升级,构建可持续生态环境。

二、强调绿色发展与可持续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保护环境和地球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切实可行的。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并将其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发展方向。

要将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生态环境制约,赋予发展优先地位,开发绿色技术,优化资源结构,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制度,使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进步形成良性互动。

三、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四、实现人类的全面自由与有效利益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自由、平等和自我解放是历史进程的真正主体。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拓宽了人类生态思维的视野,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和平稳。

要强调普及生态文化和生态思维,让每个人都能拥有自由意志能力,使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和利益能够平衡和实现。

总之,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融合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现代化思想。

它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提高人类的环保素质,防止破坏生态环境的发生。

我们要深入学习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将其融入生活和工作中,建设美丽中国,构建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道路,打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生态自然观的双重意蕴:生态文明理论的本体之维

生态自然观的双重意蕴:生态文明理论的本体之维

生态自然观的双重意蕴:生态文明理论的本体之维作者:李勇强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3期摘要:立足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既尊重自在自然的先在性,又彰显自然的属人性;既秉承自然的系统有机性,又坚持自然的可分解性与科学认识自然的合理性。

这一双重意蕴的生态自然观为超越生态中心主义的荒野自然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机械自然提供了全新的境域与立场。

植根于“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现实语境,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承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动力,坚持尊重自然与积极介入自然的辩证统一,在实践范式的生态变革中推进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双重意蕴;生态文明理论;本体之维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5)03-0070-05马克思主义将丰富的生态思想融入自然观的核心旨趣之中,基于对象性活动即实践之上,主张自然的系统有机性和科学认识自然的必要性、自在自然与属人自然的双重耦合。

机械论范式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合谋与相互拱卫,导致人与自然的双重异化与自然神性的祛魅。

生态中心主义的荒野自然观面向了自然的荒野自在性,却忽略与搁置了自然与人的内在关联,在其视域内,人是缺场与盲视的;它还认为科学是无法真正达及自然的,只有皈依宗教神秘主义,人们才能体验和感悟自然。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超越荒野自然观与机械自然观的尖锐对立与冲突,秉承生产发展与自然承载能力的协调,从本体论维度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建构与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后盾与理论基准。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双重意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具有鲜明的生态内涵,这种生态自然观既体认自在自然的先在性——历史画卷的展开必然以广袤的大自然为基础,又坚持自然的属人性,经由感性对象性活动这一桥梁和中介,自在自然向人类学自然的演变与生成;既主张自然的系统有机性,同时又将可分解与可还原性作为内生参数融入自然的系统有机性之中。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环境问题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共同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并将其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

这一思想被称为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浓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根本目标。

这一思想背后蕴含了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和地位,推动人类重新认识和尊重自然,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也是借鉴了这些方法论,才能更好地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必须遵守和尊重自然规律。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了科学发展观,要根据自然规律实施可持续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呼吁人们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也要关注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的物资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需要有一个统一和均衡的发展。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注重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的存在。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强调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最终消除环境问题。

也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只有在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丰富多样,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和方法论。

通过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节约资源和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社会公平与公正等,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指导意义。

生态文明自然观

生态文明自然观

生态文明自然观近年来,生态文明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之一。

作为一个民族,我们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共生共存。

生态文明自然观是特指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思考方式。

其核心精神是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在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

这一自然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生态文明自然观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尊重自然生态文明自然观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因为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

我们要以自然为师,并且要主动与自然对话,以求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

二、保护自然生态文明自然观倡导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不过度开采自然资源,更不要随意破坏生态环境。

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自然资源,我们应该发扬“爱护自然”的精神,积极实践生态文明。

三、顺应自然生态文明自然观追求的是与自然和谐共存,而不是像过去一样对自然不求甚解、对自然盲目征服。

因此,在我们行动的时候,要顺应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寻找更多的自然联系,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做出有害于自然的行为。

四、利用自然生态文明自然观要求人类对自然的利用要做到有所保留,多做有益于自然的事情,避免利用自然时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遵循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后代留下一个绿色环保世界。

总之,生态文明自然观是我们在环保方面应该持有的一种正确的态度,这种态度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同时,更需要我们勇敢的面对自然,更需要我们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在将来的发展中,只有以生态环境为重,才能带动我们的科学技术和经济进步,才能更好的保护我们的星球和人类自身。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三重维度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三重维度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其研究的重点,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表现得尤为突出。

虽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未直接陈述“生态文明”,但是通过研读其哲学代表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政治经济学代表作《资本论》,可以从中寻找到“生态文明”的理论渊源,该理论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不止于此,全方位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对于我们应对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生态文明”之于我国最早是作为党的执政理念而存在的,从毛泽东“兴修水利”到现在的“五大发展理念”均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问题的关注,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化的不断演变与具体体现。

在我国学术界,“生态文明”的研究起步较晚,大约于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术工作者才开始关注这一理论。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价值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还有更多的研究空间。

就目前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情况来看,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关注虽然起步早晚,但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却很乐观。

在研究的广度方面,国内学者最初将精力主要放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本身,比如其产生的背景、条件和主要内容,而后开始将视野逐渐地转向该理论所具有的现实指导意义,比如在研究分析毛泽东等人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上,探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如何更好地实现中国化的问题;在深度方面,我国学者也在不断地挖掘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应有意蕴,截至目前已经形成了对该理论比较完整的认识。

本文在国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从自然维度、社会维度和精神维度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进行清晰地梳理,从而更加全面、科学地了解这一理论,进而结合该理论所指向的问题和我国的实际,探索性地提出由生态文明观到生态文明实践的路径。

一、自然维度: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作自然维度的理解,就是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人与自然”二者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取决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自然观,尤其是二者的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意蕴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意蕴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意蕴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而这一思想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发轫并由恩格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理论体系。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 [1](p374-375)。

其实,"我们连同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 [2](p519)同时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

" [3](p374-375)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由"两次提升"[4](p275)。

到"两个和解"[5](p603),诠释了人类生态文明问题根本诱因的制度性和彻底解决生态文明问题的制度超越性。

由此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认识基础--唯物辩证法的生态优先论,厘清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选择--唯物辩证法的生态实践论,阐发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制度条件--唯物辩证法的生态制度论。

毋庸讳言,我国在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内省。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我国当前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基础上不断解决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邃的实践意蕴。

首先,跳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窠臼,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心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跳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抽象辩论的窠臼,厘清自然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文明思想蕴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文明思想蕴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文明思想蕴涵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柳荫摘要: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人和自然与社会辩证统一的实践意义基础上的自然观,走生态文明的道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视域中的生态思想,不仅科学合理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合理关系和应有关系,更为生态文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文从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三个角度来阐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生态文明思想蕴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唯物史观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生态文明相对照,我们很容易发现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承继关系,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不仅为建构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原则,同时它的一些理论也反映了生态文明的重要观点。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对生态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析,也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实践上的指导。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理论点来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文明思想蕴涵。

一、从辩证法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思想蕴涵近代形而上学机械论的自然观和价值论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恶化,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这种自然观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孤立起来,将动态的人类演化与静态的自然界相分离,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不到“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这个辩证统一关系,这无疑是引导人们毫无顾忌地迫害自然,破坏生态环境。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提出了全新的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的思维方式,有力地批判了形而上学的、机械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表明,人们应该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去分析和处理生态问题,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处的关系。

“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产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

”也就是说自然界不仅提供了生活资料,而且为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提供了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场所。

生态文明建设哲学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哲学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哲学意义制服自然的人:生态危机的制造者文艺复兴以后,近代主体性哲学确立。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将纯粹的思维〔即意识〕视为人的本质。

这种对人的理解确立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思维的“我”是肯定的主体,“我”以外的世界都是客体,并且主体拥有对客体的肯定优先地位。

这种思维模式落实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表现为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自然成为被人制服、统治、奴役的对象客体。

这是一种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

这种人将自然当作可以任意索取的客体。

近代主体性哲学认为有意识的人只可能对和他一样拥有人类意识的主体负责任,没有为无意识的自然界负责的道德义务,无意识的自然界是人类可以随便支配的客体。

笛卡尔说过,“我们在熟悉了火、水、空气、诸星、诸天和四周一切〔其他〕物体的力气和作用以后〔正如我们知道我们各行工匠的'各种技艺一样清晰〕,我们就可以在同样方式下把它们应用在它们所适合的一切用处下,因此使我们成为自然界的仆人和全部者”[1]于是乎,在自然界中,人类把自己看做可以凌驾一切的暴君。

人类可以恣意地驾驭奴役自然中的飞禽走兽、花鸟草虫,非生命体的矿物资源更是可以被人类任意征用。

人的眼中只有自然的有用性,生态自存的内在价值被完全忽视。

这是一种机关算尽的人。

为了精确地把握世界,这种人实行了数学的计算方式,“这种确证性必定是一种计算,由于只有可计算状态才能担保要表象的东西预先并且持续地是确定的。

”[2]精于计算的人将自然界的事物看成纯粹的数量关系,本真的物性被冷冰冰的数字所遮挡。

这样,人就不会对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与无机物产生移情或者通感,只要在计算后承当最小的付出就可以了。

在社会领域,这种人被简化为追求个人私利的“经济人”。

经济人遵从的是经济理性,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努力使本钱最小化。

经济理性的确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的进展和人类财宝的急剧增长,但是理性经济人总要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了降低本钱把大自然的馈赠视为免费的午餐,试图以零本钱或者最小化的人力付出把自然界中的一切都纳入人类的经济系统,然后把生产出的垃圾不经处理就还给不能与他讨价还价的大自然。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生态自然观是指人类对待自然的一种观念和态度,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生态为中心,建设一个和谐、美丽、富强的社会。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才能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引领人们走向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其次,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

生态自然观的提出和强调,反过来也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认同会促使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更加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再次,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生态自然观的强调可能会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利益产生冲突,这时就需要通过协商、调和等方式来解决。

综上所述,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但更多的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正确理解和处理这种关系,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 1 -。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第一篇: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答: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表现。

生态文明与生态自然观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文明是生态自然观的应有之义,生态自然观对现今世界生态文明发展及实践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

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

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

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3.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什么?科学研究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答:(1)思维与想像的有机统一;(2)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3)常用“灵感”出现;(4)分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5)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

其基本特征为敏感性、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精确性、变通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

(一)整合思维的培养。

整合思维所追求的目标是: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决策,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内涵是什么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内涵是什么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内涵是什么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概念在当今社会愈发重要,但其理念内涵究竟是什么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说起。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与大自然紧密相连。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先是依赖自然提供的资源生存,后来逐渐学会了利用工具去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不断增长的需求。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足以及过度追求自身利益,我们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内涵,首先在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意味着我们要认识到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

就像鱼离不开水,鸟离不开天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健康、稳定的自然环境。

我们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比如,在开发自然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其可持续性,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过度开采,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失衡。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大自然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生态系统,其中的每一个生物、每一种环境要素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一片森林不仅是树木的集合,还包括土壤、微生物、动物等众多组成部分。

如果我们只关注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整体的平衡,就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比如,大量砍伐森林可能导致水土流失、物种灭绝,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等。

再者,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发展理念。

这意味着我们要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过去那种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方式,转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绿色发展方式。

例如,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倡导绿色消费,选择环保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以实际行动支持生态文明建设。

另外,生态文明建设还包含了公平与正义的原则。

这里的公平不仅是指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还包括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

我们不能为了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耗尽资源、破坏环境,剥夺后代人享受美好自然环境的权利。

浅析“两山”理论的哲学内涵

浅析“两山”理论的哲学内涵

浅析“两山”理论的哲学内涵【特别关注】王蔚(皖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六安237000)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1]习近平同志一直高度重视生态问题,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其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简称“两山”)是最典型的表述。

“两山”理论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

一、“两山”理论体现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水”“山”是自然中的具体事物,但在“绿水青山”的表述中则指代整个自然。

人类自从出现在地球上,就和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人依赖自然如同自然界的其他存在一样,人类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由生物逐渐进化而成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然界“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要活着,就必须占有食物、衣服等必需的生活资料,而这些生活资料只有在自然中才能获得。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了人对于自然的依赖性,指出人类绝不是站在自然界以外的,———相反,人们连同人们的血、肉、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并且存在于自然界之中。

人从自然界中进化而来,生存在自然界中,自然界提供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自然界还提供了劳动对象和工具,从而使得人类能够从事生产劳动。

正是劳动把人与猿区别开来,劳动使得人成为人,“正像劳动的主体是自然的人,是自然的存在一样,他的劳动的第一个条件表现为自然、土地,表现为无机体……这种条件不是他的产物,而是预先存在的,作为在他之外的自然存在,是它的前提。

”[2]也就是说,人的劳动是有前提条件的,劳动的实现需要自然,“金山银山”的实现必须要建立在“绿水青山”的基础之上。

(二)人对自然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通过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生活资料,获取生活资料的过程一方面指向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对自然面貌的改造。

人类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是世世代代劳动的产物,是和原始状态不一样的自然界。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生态的认知和态度,包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理解和尊重,
以及对自然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关注和支持。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
会和生产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辩证关系。

首先,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
基础和前提。

只有人们对自然生态的认知和态度发生积极转变,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
深入发展。

其次,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

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尊重和关注,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更加环保、节能、低碳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调适、相互制约。

生态自然观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关
心和律己,同时也面临着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等现实问题的考验,需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
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管理。

因此,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加强生态自然观教育,提高人们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舆论引导,形成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

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环保、节能等因素,谨慎推进经济发展,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只有把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可
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目标。

(完整版)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思想是什么?

(完整版)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思想是什么?

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思想是什么?生态自然观的内涵生态危机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

特别是发达国家环境问题出现的比较早、比较严重。

发达国家的迅速工业化带动了经济的繁荣,但这种经济繁荣是以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的,因此,环境保护的迫切感最为强烈。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的发表,“标志着生态学时代的到来”,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震撼,人们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普遍觉醒,生态环境保护已经不仅是一种思潮,而且逐渐成为一种运动,影响越来越大。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生态自然观就是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前提下,在现代系统科学、环境科学和现代生态科学等新学科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系统内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原者)等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

2.生态系统是层次分明的整体性系统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之间层次分明:个体、群体、种群等等,但它们又是相互关联的部分,共同构成一张有机的生命之网。

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态系统中的各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环境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开放系统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动态性。

5.人类既是生态系统的要素又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

生态自然观把人类的角色由生态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为共同体的一个要素,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共同体。

因此,人类具有维护生态共同体安全和稳定的责任。

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进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

(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就是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的一张生命之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意蕴及重要意义分析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意蕴及重要意义分析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意蕴及重要意义分析作者:黄义鹏来源:《公关世界》2020年第08期摘要: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有机结合的理论结晶,它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提出的人对自然的能动改造的科学分析和指导。

自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提高,但是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是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根源所在。

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自然与社会的发展方向,并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根本遏制住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正是把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同中国具体生态环境实际相结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让每一个社会个体都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关键词:内涵本质建设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伴随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发展而发展,在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上,马克思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分别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中,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和讨论,并且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是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根源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归根到底由人的实践决定的。

在马克思的这些人与自然问题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生态哲学思想的基础、萌发和最终形成。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建立起了实践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要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生产活动来调节,环境对人的影响通过实践表现出来,人对自然的改造又要依靠于实践活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实践层面去理解。

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指出人改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的认识,进一步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核心落实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遵从自然辩证法,简要概括为对立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 立足感性 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 , 马克 思主 义生态 自然观 既尊重 自在 自然的先在性 , 又彰显 自然的属人
性; 既秉承 自然的 系统有机 性 , 又坚持 自然的 可分 解性 与科 学认 识 自然的合理 性。这一双重意 蕴的生 态 自然观 为超越 生态中心主义的荒野 自然与人 类中心主义的机 械 自然提供 了全新 的境域与 立场。植根 于“ 努 力走 向社 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的现 实语境 , 社会 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承接 马克 思主义生 态 自然观 的思想动 力, 坚持 尊 重 自然与积极介 入 自然的辩证 统一 , 在 实践 范式 的生态变革 中推进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的创 新发展 。
物 。然而 , 我们 只能在 劳动 过程所 揭 示 的历史 范 围
先在性 。在《 神圣家族》 中批判鲍威尔时, 马克思就 指 出应 当到 粗糙 的物 质 尘世 中去 寻 找人 类历 史 的
源头 , 而不应到 天 上 的 云雾 中去 找 寻 。在 《 德 意 志 意识形 态》 中他再次 提出 : “ 全部 人类 历史 的第 一个 前提无 疑是有生命 的个人 的存 在 。因此 , 第 一个 需 要确认 的事 实 就是 这 些个 人 的 肉体 组 织 以及 由此
在 其视 域 内 , 人是 缺场 与 盲视 的 ; 它还 认 为科 学 是 无法 真正达 及 自然 的 , 只有 皈依 宗 教 神秘 主义 , 人 们才 能体 验和 感悟 自然 。马克 思 主 义生 态 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 自然观的双重意蕴
马克 思 主义 自然 观具 有 鲜 明 的 生 态 内涵 , 这
关键词 : 生 态 自然观 ; 双重意蕴 ; 生 态 文 明理 论 ; 本 体 之 维 中图 分 类 号 : B O 0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8 2 6 8 ( 2 0 1 5 ) 0 3 - 0 0 7 0 - 0 5
马克思 主义将 丰 富 的生 态 思想 融 人 自然 观 的
核心 旨趣之 中 , 基 于对 象 性 活动 即实 践之 上 , 主张 自然 的系统 有 机 性 和科 学 认 识 自然 的必 要 性 、 自
突, 秉 承生产 发展 与 自然 承 载 能力 பைடு நூலகம்协 调 , 从 本 体 论 维度 为社会 主义生 态 文 明理 论 的建 构 与创 新 提 供 了强 大 的后盾 与理 论基 准 。
超越荒野 自然 观与机械 自然观 的尖锐对 立与 冲
性作 为 内生参 数融 人 自然 的系统有 机性 之 中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07 - — 1 6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项 目: 马克思主 义生 态哲 学体 系的建 构与创新研 究 ( 1 2 B Z X 0 2 6 ) ; 重庆 市社会 科 学规 划青年项 目: 基 于马克 思主 义生 态哲 学观 的生 态文 明理论研 究( 2 0 1 2 Q N Z X 0 0 6 ) ; 第三军医大学人 文社科 基金 重点课题 : 环

在 自然与 属人 自然 的双 重 耦合 。机 械论 范 式 的人

类中心主义 自然观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合谋与相互 拱卫 , 导 致人 与 自然 的双 重 异 化 与 自然 神 性 的祛 魅 。生 态 中心主义 的 荒野 自然观 面 向了 自然 的荒 野 自在 性 , 却 忽 略与搁 置 了 自然 与 人 的 内在 关联 ,
D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 8 2 6 8 . 2 0 1 5 . 0 3 . 0 1 3
生 态 自然 观 的双 重 意 蕴 : 生 态 文 明理 论 的 本 体 之 维
李 勇 强
( 第 三军 医大 学 政 治理论 与入 文社 科 系 , 重庆 4 0 0 0 3 8 )
2 0 1 5年 5月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 社 会 科 学版 ) Ma y 2 0 1 5 第2 7卷第 3期 J o u r n a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o s t s a n d T e l e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s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i t o n ) V o 1 . 2 7 N o . 3
种 生态 自然 观既 体认 自在 自然 的先 在 性—— 历 史 画卷 的展开 必 然 以广 袤 的大 自然 为基 础 , 又 坚 持 自然 的属人 性 , 经 由感 性 对 象 性 活 动 这 一 桥 梁 和
中介 , 自在 自然 向人类 学 自然 的演 变 与 生成 ; 既 主 张 自然 的系统 有 机 性 , 同 时 又 将 可 分 解 与可 还 原

70 ・
不 同于学 界 的个 别误 读 与 对待 自然 的 唯心 主 义倾 向 , 马克思 主义 从不 否定 自然 的 自在 客观性 与
社会的意义, 甚至具有 ‘ 宇宙 的’ 意义” 。正是借 由实践 这 一 中介 , 外 在 的 自然 和 人 自身 的 自然 中
“ 沉 睡的潜力 ” 获得解 放 , 自在 之物 由此 进入人 类 历 史 转变为我之物 。恰 如有 西方 学者 指 出 的, 从 认识 论 上说 , 我们必须 把 自然界 设想 为一 种 自在 的存 在
境 问题 视 域 下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时 代 化研 究 ( 2 0 1 3 X R W0 1 )
作者简介 : 李勇强( 1 9 7 6 . ) , 男, 四川 宣汉人 , 第三 军 医大学政 治理论 与人 文社科 系副教授 , 西南大 学政 治与公 共 管 理学院博士研 究生 , 主要从 事马克思主 义环境哲 学与生态伦理研 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