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熔化和凝固教案(教师用)
10.2熔化和凝固教案(教师版)
10.2熔化和凝固教案(教师版)第一篇:10.2熔化和凝固教案(教师版)熔化和凝固一、知识要点1、物态变化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2、固体的分类(1)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
如海波、冰、食盐、萘、石英、各种金属等。
(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无熔点)。
如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注:判断晶体和非晶体的关键是,看物体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初中考得最多的非晶体是:玻璃、蜡烛的蜡。
3、熔化【重点】(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
注:融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比如冰化成水这个过程,我们说冰在融化,这个过程是吸热过程,好比冰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融化一样。
(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熔化规律:①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例: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段)和晶体的凝固图像(DEFG)分析:AB:固态(吸热升温)BC:固液共存(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CD:液态(吸热升温)DE:液态(放热降温)EF:固液共存(凝固过程,温度不变,继续放热)FG:固态(放热降温)该图说明:① 该物质是晶体。
② 晶体的熔点等于凝固点。
③ 该物质熔化和凝固过程温度都不变。
(4)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5)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① 萘的熔点为80.50C。
当温度为790C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810C时,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80.50C时,萘是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 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 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0C,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
熔化和凝固教案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熔化和凝固教案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通过实验培养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及协作精神2学情分析“物态变化”一章研究了物质常见的3种状态间的6个变化。
虽然这节课位于第四章的第二节,但“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六个变化中的第一对变化。
本节教学的关键是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的数据分析,所以完成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是本节课的前提。
这节课中,学生是第一次在一个实验中使用如此复杂的仪器,第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此多的现象和数据,第一次学习用图像的方法分析数据找规律,所以,教师和学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个探究实验,获得有效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到规律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教学难点根据实验数据描点画图、并分析图像找到规律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提问:自然界中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几种?ppt图片展示“水的不同物态”,再问:物质的3种状态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吗?(ppt课件辅助教学)活动2【讲授】讲授演示实验并实物投影:“冰棍化了”“蜡烛液的凝固”一、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提问:铁能熔化吗?用什么方式可以使铁熔化?ppt图片展示“铁熔化成铁水”,提出问题:再问:铁在熔化过程中状态是怎么变的呢?它的温度变化情况又如何呢?提出问题:“探究固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实验设计交流对于实验的设计已经让同学们预习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下面请同学到讲台上展示实验报告,并说明如何设计的实验。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将学生引入材料的物性变化领域,使其具备以下能力:1、了解物质的不同状态以及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2、掌握材料的熔化和凝固原理;3、能够自主探究并解决物质状态变化问题。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三态2、熔化和凝固3、状态变化的问题探究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互动探究3、小组讨论四、教具准备1、幻灯片2、热板3、药品玻璃杯4、铁蜡烛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幻灯片展示物质的三态以及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物质的物性变化。
2、讲解首先讲解物质的三态,即固态、液态、气态,并进一步介绍物质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原理。
接着介绍熔化和凝固的原理,以及熔化和凝固图示的展示。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可以通过展示熔化和凝固的实物示例,如药品玻璃杯和铁蜡烛来进行讲解。
3、探究提出状态变化的问题,如何解决液态变固态、固态变气态等问题。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探究材料状态变化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方案。
4、总结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让学生汇总并展示各自解决方案,并对状态变化问题做出总结。
六、作业1、做一份报告,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2、调查一种物质在不同情况下状态的变化情况,并给出解决方案。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物质的三态,了解了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原理,掌握了材料的熔化和凝固原理。
同时,通过探究状态变化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材料的物性变化。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加深自己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6篇)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优秀6篇)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言: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一、)熔化和凝固现象探究实验: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考: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注意事项:(1)注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三)凝固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解释现象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以及习题篇二一、复习测评: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的教学教案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的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了解物质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以及影响因素。
3.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实验操作技能。
4.在学习过程中探究熔化和凝固对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三态和转化。
2.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物质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影响因素。
4.实验操作技能。
5.熔化和凝固对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一个有趣的引子,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如魔法变彩虹等。
2.知识讲解3.1物质的三态和转化通过展示物质的三态图片,引导学生描述物质的三态,并从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三态转化的案例。
4.2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通过让学生观察石蜡、蜡烛等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引导学生讲述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5.3物质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影响因素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制作冰激凌,并引导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6.实验操作通过多媒体、PPT等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和实验注意事项。
7.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知识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熔化和凝固对生活和生产的意义,并期待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8.教学总结通过对今天学习内容的复述,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板书、多媒体、PPT等教学方式,系统讲解熔化和凝固的相关知识点。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的理解。
3.互动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知识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凝练知识点,增强学习的合作性和互动性。
五、课堂设计1.教学环节划分清晰,有很好的逻辑关系。
2.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结合,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富有创意的引子,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入教学知识。
4.在实验操作中注重安全和实践操作细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实验过程中的乐趣和挑战。
5.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八年级《熔化和凝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熔化、凝固的定义及特点,掌握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区别。
2.掌握熔点、凝固点的概念,了解各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3.学会运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
4.能够运用实验操作技能,进行熔化和凝固实验,收集数据并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熔化、凝固的定义及其特点;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区别;熔点、凝固点的概念及各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难点: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行为差异;实验操作中的数据收集与分析。
2.重点:运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和感悟,讨论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
3.教师强调熔化和凝固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小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之前的物理学习中,掌握了温度、热量等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其中的科学原理和规律可能仍感陌生。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5.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促进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
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范文
《熔化和凝固》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2、掌握物质状态变化的条件和规律;3、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物理现象;4、能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规律;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物质状态变化的条件和规律;2、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难点1、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物理现象;2、能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提出问题:我们已知水的沸点为100℃,结冰点为0℃,你知道为什么吗?在哪些情况下水会发生状态的改变?引导学生思考并开展课堂讨论,寻找水发生状态改变的条件和规律。
2、讲解和探究(25分钟)(1)介绍物质的三态和相点教师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固体、液体、气体的基本特征,并讲解“三态”和“相点”的概念。
“三态”: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的不同状态,包括固态、液态、气态。
“相点”:在状态转变过程中,两个或多个物相(固态、液态、气态)共存的状态点。
(2)探究凝固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小实验向学生展示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并解释凝固的原理和条件。
小实验:取一块冰块,加热至熔化,再降温,直至凝固。
解释: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到固态的状态转变过程,是由于物质温度降低到它的凝固点以下而发生的。
当物质温度低于其凝固点时,液态分子之间的运动速度变慢,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加,从而产生一定的排斥作用力,从而凝固成固态。
(3)探究熔化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小实验向学生展示熔化的过程,并解释熔化的原理和条件。
小实验:取一段冰块,在室温下升温到熔点,直至熔化。
解释: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到液态的状态转变过程。
当物质温度升高到达其熔点时,固态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小,分子之间的排斥作用力增大,从而使固态分子逐渐脱离原子,成为液态分子,发生物态的改变。
3、实践和巩固(20分钟)(1)实验: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实验让学生针对不同物质,进行熔化和凝固过程的观察和实验,探究其规律。
2024年秋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第1课时 熔化和凝固
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熔化和凝固课题熔化和凝固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的三种形态,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2.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并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教具准备学生实验,六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两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实验报告等.教学难点1.对熔化、凝固的理解及晶体与非晶体性质的理解.2.晶体、非晶体熔化与凝固图像的区别.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2.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的温度叫凝固点.3.固态物质分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晶体中分子排列是有规则的,非晶体中分子排列是杂乱无章的.备课笔记进行新课熔化和凝固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生: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等,这些都是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成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熔化和凝固是固态和液态之间相互变化的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的初、末状态相反,它们是互逆的两个过程.板书:1.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作物态变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质的温度有关.2.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3.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4.熔化和凝固是相反的两个过程.【例1】(多媒体展示)在横线上填上相关的物质状态.(选填“固”、“液”或“气”)(1)用铁水铸造成铁锅:态变成态.(2)钢锭变为钢水:态变成态.(3)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了:态变成态.答案:(1)液固(2)固液(3)固气【例2】(多媒体展示)夏天,久放在冰箱里的西瓜会变得很硬,甚至刀都切不动,则西瓜在冰箱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熔化B.溶化C.凝固D.融化解析:西瓜虽是固体,但里面含的汁液是液体,液体在低温状态下变成了固体,所以是凝固现象.答案:C备课笔记规律总结:(1)熔化、溶化和融化三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不可以混淆.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如冰吸热转变成水;溶化是指固态物质在液体中分散开来,最后变成液态的现象,如糖在水中溶化;融化是冰、雪等变成水.(2)判断物质的物态变化不能只看最终形成的物质状态,而必须分析变成这种状态的初始状态是什么.熔化的初态是固态,末态是液态;凝固的初态是液态,末态是固态.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导入教师播放冰、雪、雨、霜的图片,以及烧杯中的水烧开后越来越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题目.思考题:(1)刚才播放的冰、雪、霜是什么物态?(2)雨水是什么物态?(3)水蒸气是什么物态?学生回答:(1)冰、雪、霜是固态.(2)雨水是液态.(3)水蒸气是气态.物质的聚集状态叫做物态,物态通常有三种: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进行新课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提出问题:物质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2)猜想与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是不断上升的.(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①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陶土网、烧杯、试管、计时器、海波、石蜡、水等.②进行实验:a.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代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熔化和凝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实验科学的认知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熔化和凝固的实验观察和总结。
三、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总结,深入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本质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集体教学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的方式,观察和总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3. 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块冰,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这块冰是怎么形成的?如果将冰加热,会发生什么变化?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幻灯片或黑板,教师简要讲解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熔化:物质由固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也可以称为熔融。
熔化是固态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脱离固定位置在内部进行无规则运动,形成无序排列的液态状态。
凝固:物质由液态转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凝固是液态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停止无规则运动,重新接近、排列有序的过程。
3. 实验操作(30分钟)实验一:熔化材料:一段香蕉、火柴、火苗步骤:1) 将香蕉切成小块,放在实验器皿中。
2) 用火柴点燃,将火焰靠近香蕉。
观察:香蕉发生变化,变软液状。
实验二:凝固材料:一些纯净水、冷冻室步骤:1) 将纯净水倒入冷冻室,放入冰箱冷冻。
2) 等待一段时间后,取出冷冻室观察。
观察:水变成了冰,成为固态。
4. 实验总结(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和规律,包括:1) 熔化是固体变为液体,凝固是液体变为固体。
2) 熔化是分子或离子脱离固定位置,进行无规则运动;凝固是分子或离子停止无规则运动,重新接近、排列有序。
初二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5篇
初二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5篇初二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内容要非常条理地进行整理,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精选篇1一、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高二年级物理课教学,根据学生的成绩分析得出,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必修1、2内容掌握比较好的学生不多。
学生基本知识点落实不够好,学习效果不明显。
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应注重基础知识回顾,重点是与会考知识点的结合。
恰当的处理教学内容的深度与难度。
以会考要求为准。
二、本学期教材分析选修3—2分为三章内容,第一章《电磁感应》,第二章《楞次定律和自感现象》,第三章《交变电流》,第四章《远距离输电》,第五章《传感器及其应用》。
在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比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及其技术应用,了解它与社会发展以及人类文化的互动作用。
通过第一章《电磁感应》第三章《交变电流》第五章《传感器及其应用》的学习加深对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多样性的认识。
本模块中的概念和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物理学的基础,是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一部分。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本学期的教学重点为在会考的要求上完成选修3—2的教学。
在后半个学期的时间内对高一必修内容进行相应的复习。
旨在期未的会考考试中让学生以充足的知识与信心去通过它。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2、仔细研究教学指导意见与会考要求,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的知识点与难度,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3、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4、认真积极批发作业、试卷等,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5、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加深理解;6、认真做好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初二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精选篇2一、指导思想以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为纲,以新编中学物理教材为本,在落实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多下功夫。
熔化与凝固教案
熔化与凝固教案教案名称:熔化与凝固教学目标:1. 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其过程;2. 能够说明熔化和凝固的条件;3. 能够举例说明物质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内容:1. 熔化的概念与过程;2. 凝固的概念与过程;3. 熔化和凝固的条件;4. 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熔化与凝固的概念(10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物示例引导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并简要介绍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Step 2:讨论熔化和凝固的条件(15分钟)学生们讨论熔化和凝固的条件,教师梳理学生的回答并进行解释。
教师可以提问如下问题:什么是熔点和凝固点?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Step 3: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2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或示意图演示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帮助学生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Step 4:小组讨论与总结(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总结熔化和凝固的概念、过程、条件以及温度变化的规律。
Step 5:实践活动(15分钟)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观察和记录物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熔化和凝固现象,通过实践加深对熔化和凝固的理解。
Step 6:展示与分享(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Step 7: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回顾熔化和凝固的概念、过程、条件以及温度变化的规律。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如何利用熔化和凝固过程进行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2. 学生可以进行更多的熔化和凝固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教学资源:1. 示例图或实物样品;2. 实验器材和材料。
评估方式:1. 学生讨论和总结的质量;2. 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3. 学生在拓展活动中的表现。
熔化与凝固初中化学教案
熔化与凝固初中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熔化和凝固是物质由固态到液态或由液态到固态转变的过程。
2. 掌握影响物质熔化和凝固的因素。
3. 了解常见材料的熔化和凝固温度。
教学重点:
1. 物质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和条件。
2. 影响物质熔化和凝固的因素。
3. 常见材料的熔化和凝固温度。
教学难点:
1. 理解物质熔化和凝固的分子层面原理。
2. 掌握熔化和凝固实验的操作技巧。
教学准备:
1. 实验用的烧杯、试管、灯泡等实验器材。
2. 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原料,如冰块、蜡烛等。
3. 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常见材料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物质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和条件。
2. 分析影响物质熔化和凝固的因素。
3. 讲解常见材料的熔化和凝固温度。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学生进行熔化和凝固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四、讨论(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熔化和凝固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课堂内容。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熔化和凝固的原理和条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后续教学可以通过更多实验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的理解。
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教案
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此次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教案,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以下知识点:1.熔化与凝固的概念及区别2.熔点与凝固点的意义与测量方法3.根据熔点与凝固点的变化推断物质性质的变化4.实验操作技能:熔炼和冷凝二、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2.实验操作演示3.实验操作让学生自己操作4.学生小组合作实验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师讲授第一节熔化与凝固的概念及区别熔化:物质在升温过程中由固体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在降温过程中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区别:熔化是升温过程,凝固是降温过程;熔化是固→液,凝固是液→固。
第二节熔点与凝固点的意义与测量方法熔点:物质从固体状态转变为液态状态的温度。
熔点是纯物质的特征性质,即不同物质熔点不同。
称为固定熔点。
凝固点:物质从液态状态转变为固态状态的温度。
凝固点与熔点相同。
测量方法:实验性测量与理论计算法。
在实验测量中,可采用温度计等工具测量。
第三节根据熔点与凝固点的变化推断物质性质的变化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熔点与凝固点不同,可能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熔点和凝固点一般都与物质的分子结构有关,如分子大小、空间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等,当温度升高时,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振动加强,分子相互之间的引力减弱,熔化的温度降低。
2.实验操作演示实验一物质的熔化目的:为了观测物质的熔化过程,了解物质的熔点。
仪器、材料:蜡烛、镊子、铝箔纸实验步骤:1.用镊子夹起蜡烛,放在铝箔纸上,按熔点方向加热,观察烛蜡的熔化过程。
2.用温度计测量烛蜡熔点。
3.把烛蜡放回原位,掐灭。
实验二物质的凝固目的:为了观察物质的凝固过程,了解物质的凝固点。
仪器、材料:蜡烛、镊子、铝箔纸实验步骤:1.用火烧热蜡烛,烧到烛蜡完全熔化。
2.用温度计测量烛蜡凝固点。
3.等烛蜡凝固后,再次加热,加热到烛蜡完全熔化出现一定数量的液体,停止加热,观察烛蜡的凝固过程。
4.重复上述步骤,观察烛蜡每次的熔化与凝固。
5.总结凝固点与熔度的关系。
熔化和凝固的物理授课教案
物理授课教案主题: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1、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及物理原理。
2、掌握熔化和凝固的特性和条件。
3、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一、熔化的定义及物理原理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向液态的转变。
当物质受到足够的热量或压力时,物质分子弱化,晶格结构破坏,分子振动加剧,物质就从固体状态转变为液体状态。
物质熔化的温度,取决于物质的性质。
不同物质的熔化温度不同。
一般来说,运动速度较慢的分子比较容易熔化,运动速度较快的分子则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熔化。
二、凝固的定义及物理原理凝固是指物质由液态向固态的转变。
在物质受到足够的冷却或压力作用时,物质分子相互吸引,分子距离减小,形成新的固态结构。
凝固时,物质分子从液态变为最稳定状态下的固态,物质的体积缩小,密度增大。
同样的,物质的凝固温度也随物质性质而异。
凝固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包括结晶和凝聚。
三、熔化和凝固的特性和条件1、温度:物质的熔化和凝固温度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和状态。
温度是影响熔化和凝固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压力:对于某些物质,高压可以促进固体状态下的熔化,这被称为压力熔化。
相反,减压可以促进液体状态下的凝固。
3、化学成分和结构:物质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对熔化和凝固的速率和温度有重要影响。
四、实验操作1、制备实验器材和材料。
这包括锥形瓶、烧杯、热块、水浴、铁钉、盐、冰水等材料。
2、进行热溶实验。
将盐和水加入锥形瓶中,放置于热块上加热。
当盐完全溶解后,将烧杯放入冰水中中,等待盐的凝固。
3、进行冷凝实验。
在烧杯中加入少量水,放置于热块上加热,当水完全蒸发后,取出烧杯,在热块上加热铁钉,待铁钉变得滚烫后,放入烧杯中。
4、进行其他实验。
例如熔化不同物质的温度比较等。
五、课堂讨论1、每个小组发表实验结果及解释。
2、讨论物质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对熔化和凝固的影响。
3、讨论热溶和冷凝实验是否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
教学重点:1、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及物理原理。
熔化凝固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熔点和凝固点的定义。
(2)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能够运用公式计算。
(3)掌握熔化凝固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严谨的学术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熔化和凝固的概念2. 熔点和凝固点的定义3. 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4. 熔化凝固实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过程。
(2)熔点和凝固点的定义及测量方法。
2. 教学难点:(1)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2)熔化凝固实验的操作及现象分析。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新课的导入做好铺垫。
2. 新课讲授(1)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介绍熔点和凝固点的定义,讲解测量方法,如温度计的使用。
(3)讲解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 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熔化凝固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规律。
4. 小组讨论与交流(1)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总结熔化凝固实验的注意事项,提高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5.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情况等。
2.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实验数据的准确性等。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在课堂外的学习效果。
物理教案-熔化和凝固
物理教案-熔化和凝固1. 引言本节课的主题是物质的熔化和凝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加深对物质熔化和凝固的理解,了解相关的实验操作以及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2. 目标•了解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原理;•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并掌握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了解物质的熔化和凝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学习内容3.1 物质的熔化3.1.1 定义熔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3.1.2 实验操作实验材料:冰块、烧杯、温度计实验步骤: 1. 取一块冰块放入烧杯中; 2. 在冰块中插入温度计; 3. 加热烧杯中的冰块,并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3.1.3 结果与分析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温度计的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达到0℃时,冰块开始熔化,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冰块完全熔化为止。
这说明物质的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称为熔化潜热。
3.2 物质的凝固3.2.1 定义凝固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3.2.2 实验操作实验材料:盐、烧杯、温度计实验步骤: 1.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盐; 2. 加热烧杯中的盐,并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3.2.3 结果与分析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温度计的温度逐渐下降,当温度达到固化点时,盐开始凝固,温度保持不变,直到盐完全凝固为止。
这说明物质的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称为凝固潜热。
4. 总结与拓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掌握了物质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熔化和凝固是物质的相变过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观察到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现象,例如冰块的熔化变成水,水的凝固变成冰块等。
了解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和过程,对于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也有很大帮助,例如冰淇淋制作、金属铸造等。
在进一步扩展学习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其他物质的熔化和凝固条件、熔化和凝固的实际应用等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巩固我们对物质熔化和凝固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熔化和凝固(2课时)
(引导、进行新课
1.熔化和凝固
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
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
一)教学目的
1.熔化和凝固现象。
2.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
3.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4.了解图象在学习物理学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
晶体(普通)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
三)试验器材:
学生实验,三人一组。
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20克左右)、水、火柴、坐标纸。
四)实验的过程:
(1)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
(2)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
(3)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一分钟(在达到45℃时0.5min)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
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4)学生操作,等各组的熔化过程完成后继续加热,到60摄氏度停止。
(5)将酒精灯盖灭,撤去,让海波和水一起在空气中冷却,降温的同时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47摄氏度时在海波中加入少许海波晶体(晶体凝固时需要结晶核,类似于雨滴形成时需要灰尘作为液化核)搅拌,继续进行试验记录。
(6)整理数据,摆放好试验仪器。
(注意事项:
a为了做好实验,每组的三位同学要分工合作。
一位同学搅动,一位同学读数,并观察海波的状态,第三位同学记录温度和状态。
实验中,搅动必须不停地进行,以保证海波受热均匀。
B实验过程中会出现过冷现象属正常。
)
海波融化与试验数据记录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时
间
温
度
状
态
海波凝固与试验数据记录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时
间
温
度
状
态
3.海波的熔化曲线的分析
(教师选择一个组的熔化曲线,请该组同学画在黑板上)
教师:其他各组的曲线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致形状如图所示。
我们将这一曲线分为AB、BC和CD三段,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
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答:AB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固态,温度升高)
(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海波开始熔化?(答:B点)
(3)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对海波加热?(答: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
海波的温度保持在48℃左右不变。
此时仍在继续对海波加热,即海波仍在吸热)
(4)在CD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答:海波的状态是液态,海波已经熔化完毕,继续加热,海波的温度升高)
4.熔点
教师:除了海波以外,其他晶体物质,如各种金属、冰、固态酒精等,它们的熔化曲线都与海波的熔化曲线形状相似,只是熔化时的温度高低不同而已。
这条熔化曲线反映了晶体物质熔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晶体的熔化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的,即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纯海波的熔点是48℃。
我们实验用的海波不纯,熔点低于48℃。
5.凝固曲线
教师:如果让熔化了的海波冷却,记下液态海波在冷却凝固成晶体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可得到凝固曲线近似下图的形状。
请大家思考并回答:
(1)DE段。
海波是____态,____热(填"吸"或"放"),温度______。
(2)EF段。
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3)FG段。
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教师:晶体的凝固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7.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教师:现在请大家结合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听一段海波的自白,并回答问题。
“我叫海波,我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8℃。
现在我的体温恰好是48℃,请你们告诉我,我是应该熔化,还是应该凝固呢?只要你们说得对,我就照你们说的办。
”
(学生讨论并回答)
48℃既是海波熔点也是它的凝固点。
此时海波是熔化还是凝固,关键要看海波是吸热还是放热。
固态海波在温度到达熔点时,吸热则熔化。
液态海波在温度到这一温度时,放热则凝固。
所以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三、归纳总结
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有明显的区别: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这个温度分别叫熔点和凝固点。
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但是不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吸热,凝固时都放热。
所以,晶体实现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吸热。
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放热。
2.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大家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什么是0℃?(学生思考并回答)
冰水混合物中有冰又有水,冰和水的物态变化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冰尚未熔化完毕,冰熔化时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另一种可能是尚未凝固完毕,温度也应保持在凝固不变。
所以冰水混合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为0℃。
(2)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并回答)
雪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0℃不变,但是要吸热。
雪从空气中吸热,气温下降,所以化雪时更冷。
3.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
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
所以,人们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四、作业
1.完成课文后的练习。
教学反思
1.学生在做探究实验时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加大对实验整个过程的引导,可与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并提醒学生很多注意点,如尽可能用纯净的海波;温度
计玻璃泡要插入海波中间偏下位置,不要碰到杯底和杯壁;酒精灯火焰不能太大,应缓缓加热;最好能及时搅拌,使冰受热均匀;有条件应取40摄氏度的海波。
2.教学时应特别重视对图象的分析,帮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找出不同点来认识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
3、提醒学生注意在加热过程中不要被烫伤等。
4、药品少量点,还要用适合温水加热,千万不能用热水和冷水。
5、学生画出图象规律,这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组员之间配合协作能力要有很高要求。
所以在课堂前就要省略实验操作过程,只要求学生能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总结规律,这样就可为下面讨论节省大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