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汉语和日语话语隐涵例证
英、汉、日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分析:类型及语义功能
中图分类号 : 3 3 H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 7 3 (0 0 0 - 16— 5 10 — 3 X 2 1 ) 1 03 0
A mp r t eAn l s fE gih,Ch n s n Co a a i ay i o n l v s s ieea d
.
相关英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成果, 但对英、 日 汉、 语模糊限制语进行对 比分析 的文章却十分罕见。 本 文拟就英 、 、 汉 日语模糊 限制语 的分类 和语义功 能进行对 比分析 , 旨在考 察英 语 模糊 限制 语 的分 类标 准是否适 合汉 、 日语模 糊 限制语 以及 其语 义 功 能。
c t n o hn s n a a ee h d e ;i atmpst l s y teh gsi hn s n a a ee f m rmma c l e n c a o fC iee a dJp n s e g s t t i e t oca i e e nC iee a dJ p s r ga sf h d n o i t a,s ma t i
二 、 、 日语模糊 限制语的分类 英 汉、
尽管关 于模糊 限制语 的研 究 已经进 行 了三十 余年, 但是 在相关 文献 资 料 中找 不 到一个 固定 的
张 勇
( 贵州师范大学 外 国语学院 , 贵州 贵阳 50 0 ) 50 1 摘 要: 模糊性是 自然语 言所共有的本质属性。作 为模糊语言家族 中的一分子 , 模糊 限制语是 语言 中最普遍 、 最典型的
模糊语言。文章拟考察是否相关英语模糊 限制语的分类标 准也适合 汉语 、 日语模糊限制语 的分类, 并尝试性地从语 法、 语义、 语用的角度对汉语、 日语模糊限制语进行分类。分析发现, 模糊限制语在这三种语 言中有着共同的语义功能。
论汉语隐含与英语显化的差异——以主语和虚词对比为例
C h i n e s e i mp l i c i t a t i o n a n d En g l i s h e x p l i c i t a t i o n a r e i n lu f e n c e d n o t o n l y b y c u l t u r e s a n d t h i n k i n g mo d e s , b u t t h e r e —
义 。将 不 同 的 范 畴 、 概念、 意 义 用语 言形 式 固 定 下 来 , 就 形 成 了句 法 结 构 上 的 差 异 。
[ 关键词 ] 汉语 隐含 ; 英语 显化 ; 认知对 比; 主语 ; 虚词
[ 中图分类号 ] H 3 1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6 7 4—1 1 7 X( 2 0 1 4 ) 0 2— 0 1 3 3— 0 5
[ 摘
要] 汉语 的隐含和英语 的显化不仅受文化 、 思维的影响 , 更是主体 与客 观世界 互动的结果 。 因此是 一个现 实一体 验一
思维(社会文化背景 ) 一意 象图式一 范畴 、 概 念、 意 义一 语言 的过 程。人们通 过感 官对客观世 界进行 体验 , 由于体验不 同而 形成不同的思维,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不 同的意 象图式, 建 构 出不 同的抽 象认知模 型 , 并 以此进行 范畴 化 并获得概 念 与意
e n t t h o u g h t s a n d i ma g e s c h e ma s ,t h e n c o n s t uc r t d i f f e r e n t a b s t r a c t c o g n i t i v e mo d e l s w h i c h a r e c a t e g o i r z e d t o or f m
英汉介词句法隐性与话语隐性形式对比研究
( 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外 国 语 学 院 ,湖 南益 阳 4 1 3 0 0 0 )
摘 要 :在 荚汉两种语言 中存在 着 “ 介词 隐性形 式” ,这是 一种空 “ 语类” ,无语 音式 ( P F ),但是语 义解读机制 会在逻辑 式 ( L F )中把它们 的意义解读 出来 。这种 “ 隐性 形式”可分为 句法 “ 隐性 形式”和话语 “ 隐性形 式”两种 ,由 于英汉 两种语 言的差异性 ,这种 “ 隐性 形式”在英汉语 中并非处于完全对称状 态,因而在翻 译的过程 中应避免 走进认识
的误 区。
关键词:介词 :介词 隐性形式; 空 “ 语类” 中图分类号:H 3 1 4 _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2 - 4 6 5 8 ( 2 0 1 3 ) 0 4 . 0 1 2 6 . 0 3
在现代英汉两种语言里介词 比较常见,其特征 表现为方位 、处所、时间、空 间、对象、方式、原 因、 目的、比较等,介词可与名词或代词搭配组合 成介词短语 ,可以置于句首、句 中和句末。介词短 语结构具有语言式 ( P F ) 和逻辑式 ( L F ) 两种情况。 对于这一现象,学者们多从英汉介词短语的句法结 构和语义视角来探讨,但对于介词短语中的 “ 显性” 与 “ 隐性”形 式的问题触及 的不多。在相关的研究 中,汪缚天 ( 1 9 9 7 )… 就有 关现代汉语 口 语 中介词 的省略进行过概括, 他 觉得在 口语 中大多数介词可 以省略,主要是有面对面的话语语境和 口语追求的 结构不完整性的因素,有些还形成 了固定的格式形 式( 如 “ 吃食堂” “ 住机关”之类) 。现代英语中介 词省略也很多,黄维合 ( 1 9 9 4 ) 从介词与其他语 类的搭配组合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时空关系来分 析它的省略情况,他认为介词 的省略可遵循 “ 不伤 害词 意、不影响理解” 的原则。其他学者则从 P P 在句 中的成分来阐述介词的省略。这些相关的研 究 对介词的省略都只在概括性的归纳总结层面展开, 并未对其成因从理论上作进一步说 明。值得提 出来 的是在这些相关的 研究中所存在的特征遗漏:第一, 末触及介词本身的隐性形 式;第二,对所归纳的特 征未进行理论探讨 ,因此我们在这些学者研 究的基 础之上提 出新 的研究机制:英汉介词短语结构 中介 词 隐性形 式 的表 征及 形 成 的原 因, 尝试 性地 提 出介 词 “ 隐性形 式”的两种方式,从理论上探讨英汉介 词隐性形式的存在。 1 . 介 词 隐性形 式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许多介词短语用在句 中 既不合语法,又悖于逻辑,但广泛应用于交际之中, 如 “ 走后 门” 、 “ c o m e t o m o r r o w ” 等。但人们使 用这类句子进行交际时,并不产生歧义现象,主要 因为这类言语是人们用新的机制框架来进行描述的, 即在这类言语 中存在着介词隐性形式。我们姑且不
英、汉、日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析:共性视角
Jhsn 18 ) 认 知 的角 度 , 自然 ( 98 从 语 用 的 ono (9 0 从 何 18 )
语 的一种运作策略。 国内外语 言学者 对模糊 限制语 做 了大量 的研 究 , 也得出了很多成果 。如 Lkf 17 ) 模糊逻辑 的角 ao (9 2 从
度 ,c ir & C a n l 话 语 分 析 的 角 度 , a o & S hf i fn hne 从 L kf
者根据实际情况对 原来话 语意义作 某种 程度 的修正 , 或者给原话定 出一 个变 动范 围。在 言语交 际 中, 用 使 此类模糊 限制语可 以避免说 话武 断 , .
英、 、 汉 日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析 : 共性视角
口 张 勇
( 州师范 大学 外 国语 学院 , 州 贵 阳 500 ) 贵 1 贵 50 1
摘 要: 模糊限制语 和模 糊限制是 一种 常见的语 言现 象, 普遍地存 在 于英 、 、 汉 日语 中。在 交 际中, 用模 糊 限制语进行 使
中所 反 映 出 的 共 同 语 用 特 征 和 语 用 功 能 , 而 为 语 言 从
Zd h 17 ) ae ( 9 2 指出 , 现实世 界中所遇到 的大部分类
别 是 模 糊 的 , 些 只 是 稍 微 模 糊 , 些 则 是 显 著 模 有 有 糊 l 。 反 映在 人 类 语 言 中 , 多 词 语 所 表 达 的概 念 都 1 J 很 不 是 具 备 明确 外 延 的概 念 。模 糊 性 是 自然 语 言 的 基 本 属 性 之 一 。在 一 些 不 能 、 必 、 愿 意 精 确 的 言语 环 境 不 不 中, 如果 一 味采 用 定 性 、 量 的 词 句 来 表 达 , 往 不 能 定 往 满 足交 际 的需 要 , 会 使 语 言 变 得枯 燥 乏 味 , 去 语 言 还 失
英汉语言互反现象中语义的隐与显
有可行性。
在显隐化 的研究 中 , 我们 常常可 以发 现 , 原 文与译文 在形式
上往往是不对称 的。如果用显 化为例子 : 显化( e x p l i c i t n e s s ) , 又称 外显 化 、 明晰化 、 明示等 , 目的是让 翻译 后 的 目标文 本变成 清晰 明了的意思阐述源文本 的信息 内容 ,是 翻译 者在译 的过 程 中增 加解 释性语 言来 增强译本 的易解 性 。虽然 翻译过程 中遇到 的隐 显化 和传 统翻译过程 中的增词 和减词有相 同的地方 ,可是事实 上 二者在质 上是 不同的。例如在 例 2 ) 中“ D o n t ma k e s u c h a n o i s e . 不要这 么吵 !” , 我们先从表层形式上翻译 , 用增词 和减词 的翻译 方 法在意思表达上似乎不是 很畅通 , 究其原 因 , 是互 反现象存在
现 象, 研究互反现 象真正 包含的规律性 , 并荻取价值和 启示。
关键词 : 语言 ; 语 义; 隐 与 显
1 . 引 语
形式层 面上 的相互对 立的现象。像上面的例子那样 , 使用 英汉语 言的人的思维方式 的不 同 , 从表 面形 式 上, 也就是字 面上是对 立 的结构 , 而实 际 卜, 最后会 在语义 卜 实现统 一 。因此 在研究互 反 现 象的过程 中不应该 只把 原因看做是思 维方式 的不同 ,未免 有
是“ 形合 ” , 句子的完整度 、 逻辑 的缜 密度 ; 然而汉语强 调“ 意合” ,
是语意 的连贯和畅通 。对英汉语 言做对 比研究 时 , 需要分别研 究英汉语 言本身的特质 。在英汉语 言翻译 中所体现 的隐化和显 化现象 , 如果从这 个角度研究 , 必然会有利 于从一个更新 颖 的角
Hymmnos语语法(中文版)
Hymmnos语语法(中文版)展开全文一、语言简介 Hymmnos是由土屋晓(AkiraTsuchiya)创作的一种自制语言,用于游戏Artonelico(魔塔大陆)全系列中。
在游戏中,该语言主要是作为诗魔法语言使用。
这个语言的有趣之处在于加了许多强调感情的词语。
二、语法(标准Hymmnos语)(1)基本结构由于Hymmnos语主要用于表达咏唱者的情感,所以绝大多数的句子都开始于三个单词(称之为“想音”*注1)先来看一个简单的句子:(*注2)标准写法:(较大)Was yea rachshymmnos mea英文写法:Was yea rachshymmnos mea中文翻译:我很高兴能将自己变为歌。
其中“Was yea ra”就是“想音”部分。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想音部分。
Was yea raLevel 1 Level 2 Level 3第I想音(Level1)表示的是感情的强烈程度。
第II想音(Level2)表示的是何种感情。
第III想音(Level3)表示的是感情是否持续/对感情的感受(*注3、4)下面是词语的对应情况:第I想音(*注5)* Rrha –恍惚的状态* Was –很;非常* Wee –颇;相当* Fou –有点;一点* Ma –平常的状态* Nn –没精神的状态第II想音* i –焦急的* yea –高兴的* waa –高兴的(I纪神圣语 *注6)* paks –紧张的;激动的;焦躁的(*注7)* num –无* ki –认真的、集中的* wol –勇往直前、热血的* apea –沉浸于幸福中(I纪前古代语)* au –悲伤的(アルファ律(オリジンスペル:EOLIA属)*注8)* granme–有勇气,希望保护某人touwaka–渴望的、隐藏着心情的* quel–恳切的;必死的* yant–恐慌的(I纪神圣语)* guwo –发怒的;愤怒的* jyel –寂寞的* zweie –真挚的;隐藏着决定的第III想音(*注9)* ga –(我)希望尽快结束的* ra - (我)希望持续的* erra - (我)希望永远地持续的* wa –这没有什么关系,我会接受这个情况* gaya –我再也不想回到之前的状态了* gagis –自己怎么样也无所谓想音部分介绍完毕。
汉日隐喻表达形式及其教学法
汉日隐喻表达形式及其教学法杨丹(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广州510800)[摘要]本文从隐喻映射角度出发,以解构隐喻表达入手,从语言表达层面强化汉日隐喻特征的形式化概括,总结汉日语言复杂的表达形式。
围绕汉日隐喻表达的具体表现形式和隐喻表达的文化差异,在日语教学方面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积极的探索,提出建设高水平教材、重视语法教学和加强汉语语义中介作用的教学途径,旨在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提高汉日语言隐喻交际能力。
[关键词]汉日隐喻;表达形式;教学法[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8)05-0136-03[收稿时间]2018-01-23[基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汉日隐喻认知比较研究,项目编号:59-JY170302。
[作者简介]杨丹(1983-),女,辽宁沈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
语言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是表达思想的手段之一。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本质是以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是人类在认知系统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思维辞格。
隐喻不仅具有思想方面的个人取向,在表达形式上也具有一定的特征。
表达形式,是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群集体共同接受、共同遵守和共同理解的规律表达系统,基本要素包括:词素、词、句子、句群等结构及其运用法则。
汉日隐喻表达方式是汉日语言文字句式排列的形式之一,是汉日民族语言思维模式运作规则的体现。
汉日隐喻修辞表达形式建立在汉日语法的基础上并受汉日语法的制约,随着时代的发展,隐喻表现研究也由原子式的语义向分子式的表达方式转化。
隐喻是一种认知能力,认知主体冲破原有意象的束缚,表达形式呈现多元性与复杂性,本身具有“意在言外”的特点,给人新鲜、刺激的感觉,正如钱钟书所说“文法求文从字顺,而隐喻则每反常规,破律乖度,所谓‘不通’之‘通’,亦所谓文法程度”[1]。
解构隐喻的意义,解构隐喻的表达,构建中国日语学习者立场上的汉日隐喻表达方式教学法,是日语学习活动自身需要,是面向未来教学的新探索、新思考,不仅可以促进对隐喻本身处理机制的认知,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隐喻表达能力,提高二语教学水平。
日语语篇的人称代词隐匿性研究
二、日语语篇中的人称代词隐匿性
(一)人称代词代替 1.固有名词、亲属名词代替第一人称代词
收稿日期:20180312 基金项目:2017年安徽财经大学校级课题“日语人称代词的隐匿性及其翻译策略研究”(ACKY1771) 作者简介:贺大伟(1984),男,吉林安图人,安徽财经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日语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第 35卷 第 8期
2018年 8月
吉 林 化 工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JILININSTITUTEOFCHEMICALTECHNOLOGY
Vol.35No.8 Aug. 2018
文章编号:10072853(2018)08009104
日语语篇的人称代词隐匿性研究
尊卑关系,转换发话人视点,补充人称代词明确所指。
关 键 词:隐匿性;日汉对比;人际关系限定性;视点一惯性;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039/j.cnki.cn22-1249.2018.08.022
一、日语和汉语人称代词的主要差异
(一)形态差异 现代汉语 (普 通 话 )人 称 代 词 的 分 类 方 法 以
贺大伟1,刘秋月1,崔耀琦2
(1.安徽财经大学 文学院,安徽 蚌埠 233040;2.吉林化工学院 外语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摘要:日语语篇中,人称代词常常以“代替”和“省略”两种形式隐匿起来。日语人称代词的隐匿性,根源
在于日语表达的人际关系限定性和视点一惯性。日语语篇汉译过程中,需要明确内外关系、上下关系、
日本家庭中,比如父亲同孩子交谈时,指代自 己时一般使用「パパ」或「おとうさん」等亲属名 词。家里有了孙 子 (孙 女 )以 后,对 孙 子 (孙 女 )、 对儿子称呼自己的时候用「おじいさん」或「おば あさん」等[3]。例如:
主语隐现度跨语言研究
主语隐现度跨语言研究主语按照隐现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凸显、省略、虚位、缺失四种认知状态。
相应地,按照主语的隐现程度,特定语言的句子呈现梯度发展趋势,形成以下等级序列:有主句>省主句>假主句>无主句。
这个序列不仅汉语中存在,英语中也存在,表现出跨语言的普遍特征。
这个发现既有理论语言学意义,同时对汉英互译、汉语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也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标签:主语隐现度等级凸显省略虚位缺失一、引言一般认为主语是英语句子的必有(obligatory)成分,通常不能缺失(Quirk,1985;Huddleston & Pullum,2002)。
与此相反,汉语句子的主语可以不出现。
对此,中国前辈研究者认为这是汉语显著不同于外国语言的一个显著特征。
朱德熙(1982:95)曾说“只要不引起误会,主语往往可以省略不说,跟印欧语系的语言比较起来,汉语这个特点是很突出的”。
吕叔湘(1984:445)也说“国语的句法分析比印欧语言系困难,原因之一就是隐藏和省略的部分太多”。
徐杰(2004)甚至运用生成语言学“功能范畴格指派”理论解释不出现主语的动因,他(2004:115)说:“句子的中心成分是一个功能范畴I①,它负责给主语位置上的名词短语指派主格格位。
英语的句子中心指派主格是必有型的,它必须把自己的派格能量释放出去,不允许主语位置空缺;而汉语的句子指派主格则是可选型的,主语位置上有名词短语的话,它可以给它指派主格,那里不需要名词短语的话,它也允许主语位置空缺。
”其实,徐杰的观察并不全面,仅就英语而言,主语不出现的情况就有祈使句、反意疑问句等情况,至于汉语的情况也比吕叔湘、朱德熙的观察复杂得多。
本文致力于探讨这个问题。
作为研究前提,本文将主语界定为“功能上是核心语句的必有成分,形式上位于谓语之前,语义上是述谓的对象”。
由此理论预设出发,本文提出,按照出现的明确程度,人类语言中的主语具有凸显(salience)、省略(omission)、虚位(dummy)、缺失(deficiency)四种认知状态,相应地句子也呈现梯度发展趋势,形成以下等级序列:有主句>省主句>假主句>无主句本文将同时考察英语和汉语来论证这个假设,以考证这个等级序列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也谈汉英语义的“隐”与“显”——汉英翻译实践例析
356文|朱明元也谈汉英语义的“隐”与“显”——汉英翻译实践例析摘要:翻译课堂教学应当注重挖掘学生对汉英双语语言的区别性特征的分析能力。
汉语语义往往隐晦,尤其是文学作品中,字面意义之下还有隐含意义。
在汉译英翻译实践中必须注重挖掘汉语作品的字面下的“隐性”意义,在英译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显化”,才能最大程度做到忠实于原文。
关键词:隐性意义,显化,汉英翻译Abstract: The ability of the translating class students to probe into the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should be instructed through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practice. Chinese bears implicit senses, esp. in literary works. It is essential to exploit the implicit senses concealed under Chinese characters. During the C-E translating process, the implicit senses in Chinese should be explicitly revealed so as to 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text to the utmost.Key words: implicit sense, to explicitly reveal, C-E translating一、引言数年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与学生分享的汉译英实例中,有摘引大家之译文,也有笔者亲躬并与学生逐词逐句探讨所翻译例优劣之译例。
在此过程中,亦积累了对汉语之“隐性”及英语之“显性”的切身体会,笔者在此尝试以课堂教学之实例来做探讨。
英、汉、日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分析:类型及语义功能
2010 年第 1期 ( 总第 162 期 )
¹
英、 汉、 日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分析: 类型及语义功能
张 勇
5500பைடு நூலகம்1) ( 贵州师范大学 外 国语学院 , 贵州 贵阳 摘
¹
例如: À H e w as unem ployed , I guess. Á 依我看啊 , 你还是别去的好。 Â o ? 7 N 経験 G 駅 G 煙草 r 吸 C F O $ 1 ^ ; s 。 (根据我的经验, 在车站不允许吸烟。 ) 可见, 札德从语法角度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 模式也基本适合汉、 日语模 糊限制语 ( 日 语除第 二类以外 ) 。但 是, 他 从语 法角 度的 / 四类划 分 法 0不能对汉、 日语模糊限制语进行全面的划分。 笔者参照札德的标准 , 从语法的角度出发 , 把汉语 和日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分类。 2 . 汉语模糊限制语的语法分类 汉语模糊限制语按其所属语法类别可分为 : ( 1) 某些形容词。如: 稳稳、 高兴、 仔细、 干干 净净、 整整齐齐等。 ( 2) 某些副词。如: 十分、 很、 很不、 不很、 极、 太、 偏偏、 大概、 也许、 格外、 稍微、 有时、 总是等。 ( 3) 能愿动词。如: 可能、 会、 应、 应该、 应当、 可以、 敢、 肯等。 ( 4) 概数词。如 : 大约、 近、 接近、 大概、 左右、 许多、 很多、 大多数、 众多、 不少、 有些、 区区等。 除此之外, 概数词类型的模糊限制语还可以 [ 3] 由下列方式构成 。 A. n + m + 名 ( n 和 m 为两 个相 邻的 数 字 ) 。例如: v 在消费这么高的城市里 , 仅靠每月七八百 l 块的收入怎么也活不下去。 B. n + 名 + m + 名。如: 三言两语、 七上 八下、 五颜六色、 七嘴八舌等。例如 : w l 他三言两语就把我打发了。 C. n + 来 /几 /余 /把 /多 /左 右 /上下 /开 外 / 许 + 名。例如: x昨晚七时许, 百余人聚集在楼下吵个不停。 l D. 几 + 数量词 + 名。例如: y你已经几次没来上班了。 l ( 5) 结构助 词 / 的、 地、 得 0和语气助 词 / 嗯、 哦、 噢、 喔、 呵、 嘿、 吧等 0。例如 : z 大家都饿了吧 , 我去弄点儿吃的。 l ( 6) 独立短语。如 : 依我看、 在我看来、 看样 子、 我认为、 我估计、 我担心、 我想、 我恐怕等。 3 . 日语模糊限制语的语法分类 日语与英语和汉语一样 , 也存在大量的模糊 限制语
英汉翻译中的隐性句式研究
英汉翻译中的隐性句式研究作者:裴晓兰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2期摘要: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语系,构词法和词义差别很大,句法成分不同。
二者比较起来,往往在英语句子中只有一个谓语动词,而在汉语中却可以有几个动词或动词性结构连用。
所以翻译的过程中,这些结构又被称为隐性句式。
本文旨在研究翻译领域中的隐性句式现象。
在对英汉翻译处理的过程中,必须根据英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灵活改变原文的语言形式,发现隐性句式的存在,善于运用转换的规律,以达到确切表达原文内容的目的。
关键词:英汉翻译;隐性句式;语法功能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14-01名词和名词词组大量使用以及名词动词化而不导致句子结构混乱和句法成分缺失是科技、法律英语的一个最为显著特点。
也就是说,在日常英语或其他功能和题材的文体里用动词、形容词等此类充当某种语法成分,在英语里往往会转化为由名词充当这种语法成分。
例如,We welcome the emergence of a strong, peaceful, and prosperous China.译文:我们欢迎中国走向强盛、和平与繁荣。
分析:在这个句子里,emergence为N,意义为“出现,崛起”,和它后面的of短语一起构成了Ns,在整个句子中充当宾语成分。
直译为我们对一个强大、和平与繁荣的中国的崛起表示欢迎。
可以体会的到,这样的翻译失了文雅,韵味,显得松垮、罗嗦。
原译文对此的处理则是将其转译为动词,译为“走向”,与China构成逻辑上的主谓关系,而of后的一系列形容词译为名词,构成逻辑上的宾语。
由于英汉差异的存在,考虑信达雅,汉语则需要将其中的emergence转换到它本身的动词意义,即名词动词化,这样就更加准确、规范的表达了原义。
词类转换是英汉互译时最常用的一种变通手法,通过转换可以突破原文的句式,引起句法的转换,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本句中以emergence为中心词产生的,译后能表达句子概念的现象就叫做英汉翻译中的隐性句式。
试论汉语的隐性逻辑连接及其英译
试论汉语的隐性逻辑连接及其英译汉语作为一种语言,不仅有详细的语法规则和用词方式,还存在着一些隐性逻辑连接。
这些连接对于理解句子的意思非常关键,因此在汉语翻译成其他语言时需要注意这些连接点的翻译。
本文将研究汉语隐性逻辑连接的特征,并提供翻译时遵循的一些指导原则。
汉语隐性逻辑连接的特征汉语的隐性逻辑连接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 隐性性汉语隐性逻辑连接并不明显,如果不仔细观察,很容易被忽略。
这些连接点无法在句子的结构中明确定位,而是在意义层面上起作用。
因此,需要审视每个句子并提取隐性逻辑连接点。
2. 搭配性隐性逻辑连接点经常出现在特定的语境中,并与其他单词或短语搭配使用。
这些搭配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因此需要注意它们的搭配方式及其上下文语境。
3. 多样性汉语隐性连接包括很多不同的形式,这些形式包括关联词、虚词和语法结构。
因此,需要考虑句子中不只一种形式的连接点。
4. 含义的丰富性汉语隐性逻辑连接点不仅仅表示句子中短语或子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还可能表示其他语义关系,例如强调、让步和条件。
汉语隐性逻辑连接的英译在翻译汉语时,不仅需要将单词和短语翻译成目标语言的对应词汇,还需要注意隐性逻辑连接点的英译。
下面是一些翻译时需要遵循的原则。
1. 选择正确的连接词很多汉语隐性逻辑连接点可以通过翻译成对应的连接词来实现。
例如,“虽然”可以翻译成“although”,“因此”可以翻译成“therefore”。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使用过于官方化的连接词,应该选择最恰当的连接词以传递句子的意思。
2. 确定上下文的语境汉语的隐性逻辑连接点经常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来作出翻译决策。
因此,需要分析句子的意义并确定语境,以便选择恰当的翻译。
3. 考虑目标语言的结构很多语言在语法上存在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汉语隐性逻辑连接点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的对应词汇。
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结构的相关差异,并做出相应的翻译调整。
4. 避免死板的翻译汉语隐性逻辑连接点通常是非正式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试析汉日委婉语隐喻的历时性和共时性
折 ,用 与本 意 相关 或类 似 的话来 代 替 。”金 田一 春 彦 在 径 之一 。隐 喻 以一 定 的感性 活 动 为 中介 ,以客 观事 物
《国语学大辞典》将委婉表达定义为 :r直接的c二、圭允 为 对象 ,在 创 造 性 的多 元 互 动 过 程 中发 现 两 者 相 似
露骨 c:言 老避 c于 ,速 回 L,c:表现 寸 弓j;r日本 性 ,突破语 法 和词 汇 的制约 ,逆 反式 地 解 构使 用 语 言 ,
[摘 要]委婉语 作为特殊的语言 交际艺术 ,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桥 梁。把握委婉语语 义的隐喻认 知,了解汉 日委婉 语隐 喻要避 开的并非语 言符号本 身,而是与之相 关联 的直接语 义。考察 汉 日委婉语 隐喻在纵向历时和横向共识含 蓄表 达的 延续 与演变 ,窥视 汉 日语 言发展 的间接性 、民族性 和时代 性等特征 ,分析委婉 语 交际理念 ,将 汉 日委 婉语 隐喻 从传 统的 语 言 结 构 导 向 动 态 、多 元 的 认 知 领 域 ,优 化 语 言 生 态 系统 ,使 汉 日语 言 吐 故 纳 新 不 断 发 展 。 [关 键词]汉 日;委婉语 ;隐喻 ;历 时性 ;共 时性 [中图分类号 ]H36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5823(2018)01-0145-03 [收稿 日期]2017—11一l4
的心理 基 础是 “忌讳 ”和“文 明礼 貌 ”。
语言 学词 典》指 出 ,隐喻 是 “用 某种 名称 或者 描写 性 的
婉 语是 语 言 的普 遍 现象 之一 ,是 重要 的社 会 交 际 词汇 去描 写人 或者 物 的譬 喻 ”。 也 就是 说 ,委婉 语 的
策 略 。关 于委婉 语 的成 立条 件 ,仁 田(1992)总 结 了 以 隐喻认 知 是根 据 人 的认 知 经 验 创 造 性 地 建 立 直 接语
日中双向表现的不同
●日本語から中国語? 中国語から日本語?著者の藤田昌志氏は大阪外語大(現大阪大)で中国語を修めたあと、二五年にもわたって日本語教師をしてこられた方である。
その間、途中で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に入りなおし中国語と中国文学の勉強で中断はしているものの、基本的には日本語教師としての道を歩んで来られた。
本書はその藤田氏がこの二五年にわたって主に中国人を相手に日本語を教える中でぶつかった日中の表現の違いについてまとめたものである。
その表現論のもとになるのは、本書の用例からみると日本語中訳である。
したがって、本書は中国人母語話者が日本語を中国語にするときにいかなる点に注意を払うべきかという観点から読むこともできるし、また、中国語学習者にとっては、中国語作文の一つのガイドとして読むこともできる。
さらには、日本語と中国語の発想、構造の違いを知る書として読むこともできる。
日本人中国語学習者のための中国語作文のテキストとして評者がお世話になった本に、[A]輿水優『やさしい中国語の作文』(大学書林、一九七〇)[B]香坂順一・宮田一郎『現代中国語作文』(光生館、一九七一)がある。
これらは中国語の文法体系に基づいた例文がまずあり、それに到達することを目ざしているように思えた。
つまり、モデルとしての中国語が最初にあるのである。
これに対し本書は、まず日本語があり、それを中国人がいかに中国語27日中の双方向から表現の相違をさぐる荒川 清秀藤田昌志著日中対照表現論付:中国語を母語とする日本語学習者の誤用についてA5判 一七四頁白帝社[二、一〇〇円]にしたかという仕組みをさぐることで最終的には日本語と中国語の表現の違いに迫ろうとした書と言える。
もっとも、この場合でも藤田氏が中国人と検討しながら対訳を考えていくという方法もある。
[C]竹島金吾・賈鳳池『中国語作文』(金星堂、一九七五)などはその一つの見本であろう。
本書は一つの作品に一種類の翻訳しか使っていないようだが、複数の訳を比べてみることにより、より客観的な結果が得られることもある。
比较分析英汉两语之间隐形差异
比较分析英汉两语之间隐形差异[摘要]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所有语言在这个基本功能上都是一致的,但具体到某一种语言而言,它与另一种语言之间却必然存在着某种异质性(heterology),如果没有这种“异质性”,那么人类的语言就不会存在各自不同的差别。
所谓“异质性”,就是一种语言所具有的被另一种语言所无法取代的性质。
语言的异质性存在于三个层次中:语言表层,表现为语音系统、文字系统和句法系统的结构形式和分布形式;语言中层,表现为特定语言的表现法;语言深层,表现为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
语言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具有为另一种语言所无法取而代之的异质性。
汉、英在语音,文字,词语,句法,语段五个层次上都表现了明显的异质性。
本文将从母语负迁移角度分析比较英、汉两语的几点隐形差异,从深层面研究大学英语教学。
[关键词]异质性;意合性;形合性;显性;隐性从中学英语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环节转型是从围绕基本句法为重点到以获取知识信息为本位的过渡。
那么,如何成功实现从中学英语到大学英语的软着陆,进而完成大学英语教学,获得对英语学习更深层的认识?本文将从以下四方面阐述:1、语音方面:汉语注音平仄四声调号加轻声,大都以单字为发音单位发声用力均匀,一字一音,平仄顿挫抑扬清楚;英语发音有重读、次重读、弱读、连读、吞音等现象,单位发音音量放大在该单词音标元音上。
音位,音准,音长层次清晰,语调因此或婉转或澎湃如音乐,恰如唱着说的语言。
听起来如行进在轨道中的过山车(rollercoater)。
说英语仿佛唱歌,歌唱遵循音韵才更悠扬。
唱歌好听之人说英语也相对好听,乐感丰富。
学唱英文歌学英语一举两得,也更加便于识辨语流中吞音或连读现象。
英语教学中无论怎样强调语音语调都不过分。
发音教学应模拟BBC或VOA,亦如汉语教学推广普通话。
理论上讲,英语属于表音文字,汉语属于表意兼表音文字。
2、文字方面:汉语的字对等英文的词(胡欣《大学英语词汇解码》2022)。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 现代汉语的隐性语法范畴
现代汉语的隐性语法范畴1隐性语法范畴(covert grammatical category),是跟显性语法范畴(用形态变化或词语形式体现的范畴)相对的语法概念,在这里,它是用来指,在现代汉语的语形、语义和语(言信)息等平面,制约着汉语理解和使用的若干语法类别和规则。
和英语等形态发达的印欧语相比,汉语的隐性语法范畴更为丰富。
这些范畴,一方面各自独立,另一方面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它们是汉语语法十分重要的组成内容,是语言深入研究和科学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限于篇幅,本文仅从组形、释义和传息三方面,作一个举例性的述说。
一组形中的隐性语法范畴1. 0组形,即语言符号在形式上的组合排列。
它是一种语言语法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内容,比较集中地体现着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
因此很多语法学派的研究成果,一般也集中(或停留)在这一方面。
组形语法涉及的内容很多,这一部分,这里仅从组词和成句两方面,来看汉语语法在组形方面的隐性范畴。
1 .1先看“组词”。
把词组成短语(词组)或句子,是语言最基本的形式组合问题,这方面的规则,一般是用语序和聚合(词类)来说明和体现。
众所周知,汉语的词类与句子成分不一一对应。
动词、形容词可以做主、宾语,名词可以做谓语,不仅如此,并且这样用的1本文是笔者1997年10月25日应邀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与东方语言信息处理学会主办的“语言信息处理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文章刊出前作过若干修改。
动词、形容词和名词,都可以同时带上定语(例中用()标示)和状语(例中用[ ]标示)。
例如:(1)年轻人的泪落在溪里。
他看见每分钟里(溪水)的流去,[不][再]回来。
(张抗抗《七个音符》)(2)婆婆对她当干部这件事早就有(一大堆)的[不]满意。
(赵树理《传家宝》)(3)他[确实](满身)孩子气。
(4)这个月,今天[才][刚刚](第一个)星期天,急什么。
例(1)例(2)是动词、形容词作宾语,例(3)例(4)是名词作谓语。
中英的身势语和日常交流用语在表达礼貌上的文化差异_王晓菲
摘要:英语和汉语有许多表达礼貌的方式,如都用丰富的身势语和对话交流来表达礼貌,但是在说英语的国家和中国,身势语和对话交流又有不同的意义。
这些不同的根源中,文化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主要研究中西文化差异对身势语和日常对话交流在表达礼貌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礼貌身势语日常交流中英文化差异一、引言本文将分析中英语言中表达礼貌的不同之处。
不同文化表达礼貌的方式不尽相同,笔者将从两方面展开分析:身势语和日常对话交流。
因为在不同语言环境下人们有着不同的身势语,理解中英身体语言透出的文化暗示将会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笔者主要阐述不同文化的身势语的特点和作用,分析中英身势语的差异,且着重从面部表情、眼神交流、手势姿势入手,并将重点放在不同文化折射出的日常交际礼貌用语的不同,因为礼貌用语在交际中是和身势语同等重要的。
二、中英在礼貌身势语上的文化差异(一)不同文化中面部表情和眼神在表达礼貌时的不同“脸被称为‘情感的器官’,因为我们总能由一人的面部表情读出其心之所想。
脸能充分显示我们个人和周遭人们的想法。
在所有的非语言表达途径中,脸是人们情感最重要的播报者”。
可看出,脸对于人类意义重大,也是交流者应把握的基本元素之一。
而鉴于不同文化对待某一事物的传统及影响有差异,自然表达的面部表情意义也不同。
其中一个面部表情是伸舌头。
当一个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合适或自感尴尬时,他往往会一边伸舌头一边缩脖子,特别是女孩和小孩子会这样做。
但美国人不这样,他们认为伸舌头是表示轻蔑、嘲弄或粗鲁的行为。
另一个面部表情是微笑。
微笑是人类的共同语言,总的来说,它被用来表达友好、赞允、满意、愉悦、快乐、欢喜,但不同文化中的微笑意义也有出入。
在跨文化交际中,亦存在许多由微笑引起的误解。
比如,当一个英语国家的人在停放自行车时,自行车意外歪倒,这时如若有一中国人在旁笑他,他感到的是尴尬和生气。
“这样的笑声,当然无意冒犯。
它可以包含多种意义:‘别较真’,或者‘算了,这没什么’,或‘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等等”。
2021中日公示语的语言特色及其差异范文3
2021中日公示语的语言特色及其差异范文 公示语,是指公开面向人民大众的告示、指示、提示或者警示的相关信息,是一种常见于生活周边的简短文体形式,其作为一种特定功能的文本形式应用历史悠久,在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协调、保障等机制和作用。
在中国,人们习惯把公示语称为“标语”.在日本,也通常把公示语称为“标语”.公示语是标语的书面表达,文章中也多次提到标语,其意义是相同的。
一、中日公示语的语言特色 历史的传承不同,中日两国的公示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公示语中可以看出两国语言特色的差异。
汉语公示语反映的不仅是中国的语言,也是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日语的公示语也是如此,它所反映了日语的语言特色、日本社会的文化及生活习俗等。
所以,研究中日公示语的语言特色是很有必要的。
(一)中文公示语的语言特色 1.中文的公示语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明显的节奏感,常常采用排比、叠加等方式来编写标语。
中国汉字的发音本身就存在很多有趣的奥妙,音调、平仄、押韵等都影响着中国公示语的编写。
如学校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个标语,就利用了汉字的叠加,读起来琅琅上口。
还有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就采用了有声的反复,不仅体现了奥运主题,更突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下的传统文化美德,很好地宣传了我们的国家。
2.数字化一直是被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广泛使用的一种书写方式,中文公示语很讲究“数字化”.这里的“数字化”与工作中做报告时采用的数字化不同,而是标语的前后字数要保持一致的数字化。
在中国的城市,标语大部分是前后字数一样。
诸如“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团结,奋进,创新”等这些标语,用相同的数字组合起来形成许多二字式、三字式等简短明了的标语。
3.中文公示语逐渐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
中文的公示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曲折,改革开放以前,中文的公示语在当时只集中表现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号召人民大众的劳动、解放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0212227
作者简介:谢建新(19582),女,汉族,湖南南县人,益阳师范专科学校讲师。
英语汉语和日语话语隐涵例证
谢 建 新
(益阳师范专科学校外语系,湖南益阳 413000)
摘 要:英、汉、日语言文化由于各自生活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生产方式结构等状况上的差异,因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话语隐涵,其话语人称、话语情境及话语行为分别隐涵英美民族自本位、汉民族自他本位、日本民族他本位观念。
关 键 词:话语隐涵;自本位;自他本位;他本位
中图分类号:H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013(2001)0120077202
话语隐涵是一种语用推论,它可根据合作原则,联系话语的语境推导出来。
英、汉、日民族由于分属不同的文化体系,加上各自生活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及审美意识,使其话语隐涵着不同的理念。
笔者从英、汉、日话语人称、话语情境、话语行为隐涵三个方面分析了英、汉、日话语分别隐涵的自本位、自他本位、他本位观念现象。
一、话语中人称代词使用隐涵
(1)
英语:M y b ro ther said that h is tran sferring here has p u t you to m uch troub le .
(2)汉语:我弟弟说他调至这儿来给您添了麻烦。
(3)日语:弟が今度こちらに勤めさせていただいておりますのですってね.おせ话さまですわ.以上3句意思虽相同,但从3种语言的表现形式不难发现,英语中人称代词使用频繁,是谁,谁做什么,一定要点出来,否则有可能误解,话语中人称代词也没有敬谦之分。
而在汉语的交际中,就如例句一样,只要是逻辑的需要,我、你、您等这些定位词使用多少次都没有关系,没有咄咄逼人或冒犯对方的感觉,但在使用上还是有些讲究,如例(2)句如果不用“您”这个尊称,这句话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但在日语里如果一个劲地说“私が”
“私が”就会给人一种过分强调个人主张的感觉,因而在日语里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人称代词,特别是第一人称代词,有时甚至不用。
例(3)整个句子没有一个人称代词,说话者通过敬、谦语交替使用,使听话者心领神会。
从这3句话语对人称代词运用的表现来看,英、汉、日话语分别隐涵着:英美人士话语开门见山、指代清楚,不顾及语言的协调感,重在传达自己的想法。
汉民族则既考虑自己,又考虑听话者处境,利用尊称达到尊他目的。
而日本人则尽量少用人称代词,事事把自己摆在一个替他人着想的位置,敬语、谦语交替使用,委婉而
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话语情境隐涵
一位资深的日本教师走进教室后说:ちつと
暗くないでしょうか。
(不觉得有点暗吗?)教室里分别坐着英美留学生、中国留学生和日本研究生,她意在测试一下各种不同文化人对这句话的反
映:英美留学生的反映是:耸耸肩,摊开双手いいえ、别に(不,我不觉得暗);而中国留学生则是保持缄默,似乎想在观察后再说;日本研究生却悄悄走向门边把灯打开了。
从以上语境隐涵看,英美人
士(特别是美国人)普遍比较强调自我,遇事均有一个明确态度。
而中国人则比较矜持,不成熟的见解不轻易表露。
而日本人则更为他人着想,即使有着自己的见地,也不直截了当地道出,总是站在考虑他人的立场来行事。
三、话语行为隐涵
在日本人之间,A 想请B 看电影,并特意为B 买了票后,A 会对B 这样说:“××映画入场券一
第2卷第1期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 l .2N o.1
2001年3月Jou rnal of H unan A gricu ltu ral U n 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M ar .2001
枚余つてゐんだけれど……(我有一张多的票,不知(但)……)在此处A使用这样的话语是由于日本语言性质和日本人性格所致,因为在B看来,如果有人特意为自己买好了票,即使B对电影不怎么感兴趣,或是再忙,也会感到“盛情难却”,而这里A又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此意即为:票是多了一张,可不一定非给你不可,去不去由你自己作出选择。
而中国人对这样的行为表现会认为:既然特意为对方买好了票,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就得马上告诉对方。
若对方不愿接受,往往被理解为是出于客气,那么买票者便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邀请。
那么英美人士的行为又会怎样呢?既然我已买好了票,便会直截了当的告诉对方,至于对方去不去,悉听尊便,不会勉强,当然爽快的答应或拒绝皆大欢喜。
四、结 论
从以上3种话语隐涵体现了:英美人士习惯于开门见山,一语破的,办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好发表个人见解,恰如击剑运动,属于自本位。
汉民族则是既顾及自己又顾及他人,力求主观愿望
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力求个人意见与大家意见一致,但个人又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如乒乓球运动,属于自他本位。
而日本人则是一切舍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人际关系中追求柔和与协调,崇尚“和为贵”,情愿压抑自己的个性,也不要难为他人,互相之间的领会靠“心传心”似的篮球运动,属于他本位。
除了以上话语,从一些习语及现象也能窥见一斑:如英语A m an’s hom e is h is castle(家就是城堡).God help s tho se that help them selves(自助者天助).英美人士特别是美国人严格区分自己与其他人,强调个人能力。
中国人则把自己和所谓“自家人”视为一体,如“四海之内皆兄弟。
”“穷不帮穷谁照应。
”而日本民族则有“间人主义”之称,即行动上充分考虑他人或所属组织的立场、心情及相互关系,强调相互间的依存和尊重,出る钉は打たれる(树大招风)这句谚语,直接表示了日本人的处事方法。
在过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玉碎”和集体自杀的悲剧就能充分说明这点。
值得一提的是:任何模式或特点都是相互参照的结果,任何模式都有例外,因为一种语言可能同时并存多种涵义。
(上接第73页)
所倡导的“读书破万卷”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渐进的。
除非不受任何时间和任务的限制,否则让学生跟着感觉走就难以保证语言习得的速度、质量和数量。
通过对语言僵化(language fo ssi2lizati on)的考察,Yo ri o(1994)对克氏论断也提出了异议。
他认为必须注意第二语言的学习环境和具体的学习目标。
盲目的“沉浸”式语言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流利”的同时也常常导致了他们语言的僵化和不准确性[6]。
而在单一的语言社会中,课堂教学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
这是个师生交流、合作的互动过程。
语言输入不会自动转化为语言吸收。
高效的语言输入不仅仅拘泥于教材和课程设置,更重要的还必须依靠教师捕捉语言输入的机会。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知识的传授者、交际活动的促成者和参与者。
正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循循善诱和因势利导下,学生才激发起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奋发图强,不断地提高其学习效果。
最后, K rashen认为学习者的口语能力是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结果,即只能来自习得系统[2]。
若其推论正确的话,当学习者不具有充分的习得体系的知识时,他应该不会说一句目的语,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经过多年的学习,我国许多外语学习者虽掌握了较好的目的语知识,仍无法流利地、自如地、准确地交际就是个最好的明证。
因而,克氏的输入假说在实践中难以操作、难以验证。
参考文献:
[1] K rashen,S.P rinci p les and p ractice in second lang2
uage acqu isiti on[M].O xfo rd:Pergamon.1982.
[2]K rashen,S.T he inpu t hypo thesis:issues and
i m p licati on s[M].L ondon:L ongm an.1985.
[3] 吴潜龙.关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认知心理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2902295.
[4]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
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 张沪平.论语言输入在大纲设计与教材编写中的作
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99,(2):125. [6] 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1999.
87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