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

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过程与方法】1.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顾茅庐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人物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学习刘备的诚心、虚心、礼贤下士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1.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谁会背杜甫的《蜀相》?(找一名同学来背诵)你们知道“丞相祠堂何处寻”这句诗中的“丞相”指的是谁吗?“三顾频烦天下计”中的“三顾”指的又是哪件事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中的“丞相”指的是诸葛亮,“三顾”指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三顾茅庐》,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二、预习检测(课件出示题目)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今番(fān)叱(chì)侥幸(jiǎo)岂可相强(qiǎnɡ)纶巾(ɡuān)鹤氅(chǎnɡ)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沔水(miǎn)殆(dài)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2.重点词语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大。

贯:贯穿,进入。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经世:治理天下。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屏:使回避。

促:靠近。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

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共45张)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共45张)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共45张)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故事,描绘了刘备为请到卧龙诸葛亮三次上山拜访的情景。

该故事展现了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智谋以及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体现了忠诚、智慧、毅力和坚定的品质。

本课为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文言文,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部分学生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全面深入地分析故事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三国演义》这样的古典名著感兴趣,但可能会对文言文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本。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学会欣赏古典名著,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智谋,培养忠诚、智慧、毅力、坚定的品质;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树立远大的理想。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欣赏古典名著,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刘备和诸葛亮为例,分析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六章反比例函数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六章反比例函数复习教案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坐标点,分步骤绘制图像,并强调曲线在第二、四象限的单调递增特点。
(2)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生在将反比例函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时,往往难以正确设定变量和建立模型。
突破方法: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和练习,引导学生如何从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并建立数学模型。
(3)反比例函数与其他函数的区分:学生容易混淆反比例函数与其他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复习的是《反比例函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路程不变,速度与时间成反比的情况?”(如:固定距离,速度越快,所需时间越短)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复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奥秘。
另外,学生在将反比例函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时,有时会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从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设计更多具有实际背景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如何从问题中提炼出反比例函数模型,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氛围浓厚,但部分小组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给予他们展示和表达的机会,并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更好地展示比例函数复习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六章“反比例函数”的复习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与性质:回顾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即y=k/x(k为常数,k≠0),以及其性质,如图像关于原点对称、在每个象限内的符号等。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复习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特点,如曲线在第一、三象限单调递减,在第二、四象限单调递增,以及图像与坐标轴无交点等。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含教学反思)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含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1)第1课时碳的单质 (1)第2课时碳的化学性质 (4)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7)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0)第1课时二氧化碳 (10)第2课时一氧化碳 (15)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18)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1课时碳的单质【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了解C60分子的结构特点。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4.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使学生懂得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木炭、活性炭对红墨水的吸附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C60、碳纳米管的发现及研究的介绍,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帮学生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木炭和活性炭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碳氏三兄弟”一天碳氏家族的三个兄弟在表功,老大说:“我是天然矿物质中最硬的,我能破石开山”;老二说:“我是天然矿物质中最软的,我很滑,能导电,但我过后留有痕迹”;老三说:“我在当前社会上广泛应用于高科技材料”。

你能总结出它们性质的特点吗?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碳的单质提出问题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1.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

2.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性质比较及用途:课堂讨论1.金刚石和石墨是同一种物质吗?由石墨制造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2.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吗?这些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为什么不同?知识拓展1.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教案新人教版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议会与国王的权力斗争、清教徒革命、共和国的建立、光荣革命等。
3.《权利法案》的颁布:背景、内容、意义。
4.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君主作为国家象征、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掌握行政权、司法独立等。
5.英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责任制内阁的确立、普选制度的完善等。
3.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君主立宪制在英国民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解释能力分析问题。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结合讲授法,系统地传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利用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权利法案》的颁布及其意义展开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教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的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教案。本课主要讲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及其意义。内容包括《权利法案》的颁布、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以及英国民主制度的发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君主立宪制的相关知识,并认识到民主制度的重要性。
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启示:民主制度的重要性、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改革与革命的关系等。
10.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关的历史人物:克伦威尔、查理一世、伊丽莎白一世等。
板书设计: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封建制度、资本主义、新航路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斯图亚特王朝、议会与国王、清教徒革命、共和国、光荣革命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示例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示例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示例本文为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示例。

第一节教学目标
1. 掌握单词、词组:
2. 掌握课文中重点句型的用法;
3. 能够听、说、读、写有关课文的内容,初步理解主要的生词及句型;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第二节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词组,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难点:学会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第三节教学准备
1. 备好所需教材,包括课本、参考书等;
2. 准备多媒体课件,以便更好地展示课文内容;
3. 确保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课件、实物等教学辅助材料齐全。

第四节教学过程
1. 师生交流,通过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3. 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五节课堂小结
1. 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小结,梳理学生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2. 鼓励学生,激励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各位同学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5篇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5篇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5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1西欧庄园1、指导学生快速跳读课文,对课文零散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自己归纳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培养对历史零散知识的整合和综合概括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启发、讨论、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与老师合作、与其它同学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三个维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4、设计不同层次的综合实践题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考察每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情况。

通过提问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教师营先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从这一课起,我们学习的内容属于世界近代史。

我们先了解一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板书)1.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板书)17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变成拥有广大殖民地的海上强国了。

市场扩大了,财富来说增加了,同时国内工场手工业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势力。

当时英国的封建经济基础瓦解了,但是保护它的上层建筑却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

这是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之一。

2.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 (板书)1603年,苏格兰国王詹姆士·斯图亚特继承了英国王位,开始了斯图亚特上朝的统治.(这个王朝的国王家族姓斯图亚特,故名)。

詹姆士一世登台便鼓吹君权神授 .说国王是上帝派到人间的,有无限的权力。

他根本不把议会放在眼里.曾三次解散议会。

他不关心英国的海上贸易忽视建设海军。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权更迭和社会变革;2. 熟悉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 掌握相关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中国古代政权更迭的原因和影响;2. 熟悉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三、教学内容1. 先秦时期1. 周朝的衰败和分裂;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变革;3. 孔子及其儒家思想;4. 孟子及其儒家思想。

2. 秦汉时期1. 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法制国家;2. 秦始皇统一文字和货币,修筑长城,推行统一度量衡等重大措施;3. 汉朝的兴起和辽阔疆域的拓展;4. 武帝时期的科举制度和文化繁荣。

3. 魏晋南北朝时期1.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社会变革;2. 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及其事迹;3. 西晋时期的政治改革和文化发展。

四、教学方法1. 讲述教学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2. 问答互动:通过提问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性;3. 图片展示:利用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具,增加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4. 对比分析: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政权更迭和社会变革的原因和影响。

五、教学评价1. 完成课堂练:通过课堂练检测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2. 书面作业:布置相关的书面作业,提升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交流。

六、教学资源1.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教材;2. 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具;3. 参考书籍和互联网资源。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 课题1《碳单质的多样性》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 课题1《碳单质的多样性》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课题1《碳单质的多样性》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级学生学习化学后接触的第一个元素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的单元,主要研究碳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有关性质和用途,其内容特点有“四多”物质种类多、物质性质用途多、化学实验多、化学方程式多,且各物质的性质有诸多异同点,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较复杂。

本单元将引导学生从单一物质的学习向一类物质的学习迈进,关键在于打通物质之间的联系,将知识结构化。

从内容来看,本单元既是体验宏观辨识、微观探析、证据推理、科学探究的良好平台,又是培育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的优质载体。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开始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的概念,以及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他们可能已经了解了一些碳的简单性质,如碳的化学反应和碳的氧化态。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的学生对化学实验通常比较感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直观展示化学现象的实验。

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通常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喜欢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学习。

他们的学习风格通常偏向于动手操作和实践经验。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对碳单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联感到困惑。

他们可能难以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导致它们性质的不同。

此外,学生可能对C60这种特殊的碳单质感到陌生,难以想象和理解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图像、模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和讨论。

三、设计思路在教学中要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课堂中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例如创设有效的情境、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有效的积极地生生、师生合作。

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识别碳单质的多样性,包括金刚石、石墨、C60等。

2024年秋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秋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教案新人教版
内容逻辑关系
1. 重点知识点:
① 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封建制度的腐朽、社会矛盾的激化、启蒙思想的影响。
② 法国大革命的过程:攻占巴士底狱、颁布《人权宣言》、君主立宪派与雅各宾派的斗争、拿破仑的崛起。
③ 拿破仑帝国的影响:拿破仑的军事扩张、改革政策、对法国及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2. 关键词:
① 法国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人权、民主、革命与改革。
典型例题讲解
答案:法国大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其特点包括反对封建专制、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以及倡导人权和法治。其意义在于推动了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 例题2:请概述拿破仑的军事扩张过程及其对欧洲的影响。
答案:拿破仑的军事扩张包括意大利战役、埃及远征、欧洲大陆战争等。其影响包括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加速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欧洲现代化进程等。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预习进度的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为课堂学习做好知识准备,对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短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法国大革命的过程、拿破仑的军事扩张等知识点,结合具体案例和历史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拿破仑对法国及欧洲的影响;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辩论等。
- 解答疑问:在课堂活动中,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近现代史,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现在。

在这个时间段里,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包括外国列强的侵略、民族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等。

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现代中国的面貌。

二、单元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主要历史事件,包括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理解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历史问题,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单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教训,理解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使国家强大。

三、单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单元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图片等,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五、单元教学评价与反馈1.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和考试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2. 反馈方式: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如何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六、单元教学资源与建议1. 教学资源:教科书、教案、课件、视频、图片等。

2. 教学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背景和复杂性,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探究性学习,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3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3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3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2、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

(2)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的用意。

【教学设想】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及辅助教具】一课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请学生观看展示图片。

2、导语: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

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板书课题:那树王鼎钧)(二)走进,注重积累1、展示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2、字词积累。

(三)朗读感知,赏析课文1、学生以深沉的语调、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1、根据时间顺序和标志性语句划分文章结构?2、文章中大树遭遇了怎样的命运?(教师点拨提示,学生发言,共同明确。

)2、速读课文,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

思考:(1)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几方面的内容?(2)写近期的大树,着眼于“矛盾冲突”,写了几方面的矛盾?(3)写现时的大树,叙述了几件事?(学生读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适时提示,然后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同组成员补充,师生达成共识。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文精品教案(含反思)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文精品教案(含反思)
向贪官“出手”,与“官家”冲突,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生辰纲被夺对于
杨志而言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此落草为寇,最终归梁山。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不足之处
知识点覆盖全面,有利于深化学生对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认识。 文中所体现的智取情节,在现代来看属于违法行为,是极不可 取之行为,因此,需要向学生阐述大量背景知识。由于受教学课时
目标导学三 :感受文本“白话”语言特征,深刻理解《水游传》地位 探宄:《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它为何著名?有人说,因为它是白话 语体成熟的标志;有人说,它创造出了一部英雄传奇;还有人说,仅以它高超的 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就担得起名著二字了。同学们,请就本文所得,说说你们的意 见。 明确: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本文中诸多文句 ,与现在的白话无异,如“ 众 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时那热不可当 ”;或夹杂着一些方言词,
见,改为 “辰牌起身,申时便歇”,天正热时赶路,而且不允许大家在黄泥冈的
松林里休息。为防止遭劫,兵士要买酒喝,他又千方百计阻拦。这都充分体现了 杨志的精明、小心谨慎的性格特征。(2)杨志对待下属,“轻则痛骂,重则藤条 便打”,军汉们“雨汗通流”,苦不堪言,怨声载道。这又体现了杨志粗暴蛮横、
刚愎自用的性格特征。
— — 明确:杨志押运生辰纲。上蹈 中计 失纲。
2. 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一条线索也穿插其中,结合题目,说说这条线索是
什么。
明确:暴吴智取生辰纲。定计 施计 劫纲。
【学法指导】
双线结构是记叙类文章中常见的一种组合形式,同时存在和发展的两条线索
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
探究:为什么本文会同时拥有两条线索?请说说这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及如
21 智取生辰纲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第二课段分析人物论主旨核心任务:分析四篇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并通过探究人物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命运,把握小说主旨。

一、学习任务1.默读小说,分析小说主要人物形象特点,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2.按照成书年代纵向比较,总结明清白话小说人物形象特点及细节描写的一般规律;3.了解特定社会背景下特定人物的命运,把握小说的主旨。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学习资源1.课文《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2.《水浒传》第十二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红楼梦》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杨志、范进、刘备、刘姥姥出场的节选;3.《水浒传》中杨志相关章回:第12、13、16、17、58、119回;《儒林外史》中范进相关章回:第3、4、7回;《三国演义》中刘备相关章回:第1、21、37、54、73、85回;《红楼梦》中刘姥姥相关章回:第6、35、119回。

四、完成任务1.分析形象,鉴赏细节默读四篇小说,勾画相应细节,概括小说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并具体说一说作者使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表一2.纵向比较,总结规律①人物形象特点包括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请补充阅读杨志、范进、刘备、刘姥姥的出场选段,总结古典白话小说外在形象描写的特点。

完成表二。

②四本书按照成书年代的排序为:《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

思考从刘备与诸葛亮,到杨志、范进和刘姥姥,古典白话小说在人物内在性格塑造上,发生了什么变化?③比较四篇小说在具体细节描写上的异同点。

请完成表二3.了解命运,探究成因①阅读《水浒传》《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红楼梦》中杨志、范进、刘备、刘姥姥的相关章回,了解主要人物的命运。

②小说人物的命运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也折射着小说的主旨。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教案 (2024)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教案 (2024)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课题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能力目标1.通过对制取二氧化碳的途径的讨论与分析,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试剂,树立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意识。

2.通过对二氧化碳和氧气有关性质的比较,了解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时,其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异同,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素养目标1.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收集方法。

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植物的生长既离不开阳光和水,也离不开二氧化碳。

在前面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在实验室里成功地制取了氧气,那么,在实验室里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二、推进新课[过渡]请同学们列举所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然后讨论这些反应能否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归纳总结]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O2CO2;②石灰石高温分解:CaCO3CaO+CO2↑;③2CuO+C2Cu+CO2↑等。

这些反应都能生成二氧化碳,但操作较复杂,产生的二氧化碳不便收集,所以这些反应均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讨论交流]实验室有以下几种药品: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碳酸钠(Na2CO3)、稀盐酸、浓盐酸、稀硫酸。

利用这几种试剂探讨实验室制取CO2的方法。

[演示实验][归纳总结]实验室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均是CaCO 3)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 3+2HCl CaCl 2+H 2O+CO 2↑。

[提出问题]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方法的学习,我们知道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那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46~147页“探究”的相关内容并归纳总结)[归纳总结] { 反应物的状态{固体和固体反应固体和液体反应液体和液体反应等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加催化剂等){ 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反应——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反应——向下排空气法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过渡]请同学们依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反应原理及相关性质进行比较,并完成下表。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5篇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5篇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5篇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

因此,平时,我们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②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③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分析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②了解前人的实际,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①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复分解反应及条件。

教学方法:联系实际→对比区分→归纳总结→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仪器:托盘天平、烧杯、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杯、漏斗、滤纸、蒸发皿、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塞子、剪刀、药匙、滴管、火柴。

药品:粗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巩固:〔提问〕:什么是盐?〔回答〕:在水溶液里能离解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

〔追问〕:与我们生活中说的盐是一回事吗?〔讨论〕:学生回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0页。

〔介绍〕:化学中的盐,除了食盐外还有好多种,如:硫酸铜、硝酸钾、亚硝酸钠等,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过渡〕:生活中的盐除食盐以外,常见的还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大理石等。

本节课我们先来探讨有关食盐的知识。

新课讲授:〔板书〕:一、氯化钠〔提问〕:你能写出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这四种物质的化学式,说出它的俗名吗?〔学生回答〕NaCl 、俗名:食盐。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 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 教案

第六单元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以史传文学为重点,所选文章大都是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客观记录和描写。

在写法上,各具特色,体现了史书中写人记事的艺术成就。

阅读这些作品,不仅对学生了解历史审视现实大有裨益,而且可以积累文言语汇,借鉴写作方法。

此外,本单元还选编了五首词,题材和风格均有差异,可以通过比较鉴赏,受到审美熏陶。

二、教学目标1.了解相关的文史知识,借助背景资料,把握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史为鉴,审视现实。

2.理解诵读赏析,积累文言词句及经典文篇,培养文言语感和诗词赏析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与积累难点:结合相关背景解读历史,赏析词作。

四、时间分配第二十五课三课时,其余每课二课时,另单元起始、复习、检测个一课时,共预计十四课时。

单元起始课(第四十七课时)一、阅读单元提示,明确本单元课文题材侧重点,确定学习要点—诵读、识记、理解;了解背景,把握相关人物和事件,解读历史,审视现实(这是阅读史书的关键);从写作上借鉴运用;词作重在体会意境,赏析艺术手法。

二、通读各篇课文,预习时当每篇四遍,依次要求:第一遍,读出障碍——读音、停顿及词句理解方面的问题;第二遍,读通文句;第三遍,读懂意思;第四遍,赏析探究——读出在写作手法及思想内涵方面的认识和疑惑。

(受学生实际条件所限,第四遍当从略。

)三、教师检测初读效果,订正错误。

21.陈涉世家(第四十八、四十九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语汇。

3.分析大泽乡起义的原因及经过,进而引发对现实的思考。

4.认识陈胜的光辉形象,思考人生,强化自我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积累,把握事件概况难点:认识历史,审视现实。

三、教学流程1.导入(漫谈大泽乡起义,或借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对“正史中的中国脊梁”的评说引入),了解司马迁,《史记》及其中的“世家”。

(见《教师用书》)2.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做出批注,小组内交流。

1.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九年级上册化学

1.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九年级上册化学

一、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二、单元目标
(一)课标要求
1.使学生掌握碳的基本性质,知道碳单质的物理性质、用途以及化学性质。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

3.初步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归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二) 核心素养要求
1.建立化学观念:物质具有多样性。

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物质性质决定用途。

2.培养科学思维: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科学方法,提高基于实验事实进行证据推理的思维能力。

第六单元 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第1、2课时) 教案 (2024)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第1、2课时)  教案 (2024)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课题1碳单质的多样性第1课时碳的单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用途。

2.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能力目标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及空间结构的分析,知道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木炭(或活性炭)吸附作用演示实验的探究,让学生知道对比实验是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

素养目标通过对碳的不同单质具有不同用途的探究,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

教学难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存在差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们一定见过普通的铅笔,又或许见过名贵的钻石,但你们知道铅笔芯和钻石其实是“一家人”吗?化学世界就是这么神奇!二、推进新课1.金刚石[提出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那么,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吗?[过渡]金刚石、石墨和C60是庞大的碳家族成员,均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投影展示][归纳总结]纯净的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固体。

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故其可用来裁玻璃、切割大理石、加工坚硬的金属等。

2.石墨[过渡]和金刚石相比,同样由碳元素组成的石墨的外表要暗淡许多。

阅读教材第129页石墨的相关内容,归纳出石墨的相关性质。

[归纳总结]石墨是一种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质软,有滑腻感,熔点高,有优良的导电性能。

[演示]用导线将一根6B铅笔的铅笔芯、电池和灯泡连接,接通电源后,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提出问题]灯泡为什么会发光?[归纳总结]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讨论交流]列举出生活中利用石墨导电性的一些实例。

[投影展示]石墨的用途。

[提出问题]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等物质的主要成分也是碳单质,它们的结构与石墨类似,它们都具有哪些主要性质呢?[演示实验]实验6-1,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涉世家教学目的一、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及起义后的主要情况二、理解记事详略得直的剪裁方法。

三、体会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设想一、安排三课时二、采用整体入手的方法,每一“循环”都做到完整地阅读、朗读、讲述、分析。

三、重点地突出一些字、词、句,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地讲解。

凡有注解的,不讲,由学生利用注解读懂课文。

用一个不同断句的例子扩大视野,积累知识。

四、介绍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了解《史记》的一般情况。

二、读通课文,理解词语,明确层次。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结合检查预习中看阅读提示和注解自读课文的效果),教读。

提问:1.《史记》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时代的人?2.《史记》的“世家”部分是记什么人的?作者为什么把陈涉列入“世家”中?3.课文中记述陈涉起义的经过,同时又记了哪些有关的人物?这些人物中与陈涉关系最密切的是谁?要求:学生不看课本能简答,并能板演“吴广”、“葛婴”,字形笔画无误。

随后,引导看阅读提示和题目注解,既加深印象,又从注文“他用毕生精力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一句引发求知要求,介绍《史记》。

讲述:关于《史记》汉朝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议做过太史令,死后.司马迁继任这个官职。

太史令是管天文、历法、国家典籍、编写史册的官。

司马迁46岁时,因李陵事件牵连(只宜简介,作最低限度的说明,不必多讲),下了大狱,受至惨重的刑罚。

后来,汉武帝因司马迁很有才能,赦了他,任命他为中书今(管皇帝的文书诏令人受刑后的司马迁,决心继续父亲的事业,编写史书。

最后,终于写成立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直至当代为止约三千年左右的中国通史。

全书包括12纪(记帝王事迹),30世家(记诸侯世系),70列传(记个人和少数民族事迹),8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等情况),10表(用表格形式编排史料)。

其中,列传的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是自传。

《史记》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载历史这一“纪传体”的体裁。

(联系旧课: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是《左传》)讲述时,学生简要笔记;讲述后,学生(邻座)互对笔记。

指名复述笔记内容,师生共同订正。

朗读:指名(水平属于中等的学生)通读全文,读时如个别字、词有障碍,要及时帮助“过关”,以保持课堂良好气氛。

要求: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再次加深对课文的印象2读后,了解有什么疑难,及时解答,并由此导向课文后的习题,解决“比较·辨析”的第三题(口头)、第五题(书面)。

(可多看《教师教学用书》,此处不重复抄录)两题解决后,即提出新的练习内容。

二、练习提示:词有本身的词义,但要理解还须把它们放在句中、文中。

下边所举的词,在不同组合时有不同的解释。

之1.之垄上:去、往。

2惟恨久之:是虚指的,无实义,在白话中不必译出。

3.鸿鹅之志:相当于“的”。

4二世杀之:格代人或物,他或它。

应说“二世杀了他。

他,指扶苏”,不可说“二世杀了扶苏”,“之”不等于“扶苏”。

提问:“楚人怜之”,“卜之鬼乎”,“杀之以应陈涉”,这三个语句中的“之”的解释与上举1-4例中哪一个相同?(答案:4)这里的练习,作用是:(1)统观全文,前后对照,易于分辨。

(2)全面掌握,突出个别,有助巩固。

作练习时,不仅答案由学生说,举例语句的解释,也可鼓励学生说。

应注意的是,把字放在句中、文中,避免多讲古汉语语法的倾向。

虚词“乃”也可用同样方法。

乃1.乃入据陈:才进入(占有)了陈县2.乃行卜:于是去问卜3.乃公子扶苏:是公子扶苏4 .(家祭毋忘告)乃翁:你的父亲列出“乃谋曰”、“乃诈称公子扶苏”、“乃令符离人慕婴”,“乃”字义与上例中“2”同。

除以上的“之”、“乃”之外,理解文中的“数”也可用这个方式来达到巩固的目的。

比较了“数有功”、“数万人”音义的不同,就可找到“以效谏故”、“数言欲亡”的“数”与“数有功”的“数”同一音义。

三、再次导向课文,教读。

提示:原文不分段,现在,编入课本,分了段,对阅读理解有帮助。

要求:提摄出每段主要内容。

默读,速度可较快,发言,明确本文层次:1.用内心动态、对话、动作写出陈涉情态,表现传主陈涉的大志。

(说明;本篇不是合传,传主只是陈涉一人,因吴广与陈涉起义和后来行事的关系密切,所以也在开头叙及里籍)2.以对话为主,详写起义前的准备,包括所处环境、分析形势、共同谋划、制造舆论等。

3.用对话和叙述的方法,写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大好形势。

叙事真切、生动,有条理,是《史记》的特色,所以,人们不仅把它视为不朽的历史著作,而且评价它是有高度文学价值的作品。

分散快速默读,体会层次和叙事生动性,并注意字音。

读后指出:借,是藉(藉,文言文中通用)的简化字,常解释为“假使”,读,不读ji。

但书籍的“籍”不简化,读ji。

酂,读zan。

度已失期的“度”,读uuo。

適,是“谪”的通假字,读z e,在文中与“适”无关。

适有两音:读kuo,常作人名;现又作“適”的简化字,应读sh 。

“适”不能代替“谪”的通假字而该成Zh 。

四、讨论(此内容适用于水平较高的班)。

文中“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据中华版二十四史是这样断句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比较一下,哪一种断句文意更明确?思考、议论、发言、结论:后者较好。

据历史,秦兴德役,发民滴戍,民不堪命,电大泽乡的九百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把“九百人”三字连下读较能明确当时史实。

如果“九百人”三字属上,可以理解为当时只征发九百人到渔阳去而已。

由此可见,读古籍断句,要反复思考斟酌,要结合历史事实。

这是阅读中应当懂得的门径。

五、布置作业参考课文后第四题,试作填充,并准备讲述课文主要内容。

讲时要注意“序”,即弄清课文段落和段落内部各层次,以体现作者安排材料的恰当。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一、锻炼口述能力。

二、理解选材详略。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结合检查作业)提问:检查课文和填充第四题第1小题情况,明确填充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在此基础上口头讲述。

二、新课内容1.讲述训练:指名一人以《大泽乡》为题讲“陈涉起义”的故事。

要求:明条理,有重点,合史实,不夸饰,事件发展过程层次分明。

讲后,学生评论,教师总结。

评论标准:过程有序,事实明白,口齿清楚,语言通畅,能把起义的准备、行动作为重点,其他只作略讲。

2朗读训练:分散读全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注意第二段和第三段前半(“吴广亲爱人”至“收而攻蕲”),用语调、语气、语速,吸引听者。

3.小结(讲述与提问结合):(1)写法上;剪裁得当。

详写起义前的商议和舆论准备,起义的具体经过。

其他如佣耕、徇地、战谯门、刑秦吏等等则略写。

这样写,表现出作者的史才,善于剪裁史料,突出了起义的主要内容。

(2)描写生动:文中详写的是人物的心理、说话、动作;其他略写的,只作一般叙述。

这样写,表现出作者善于突出重点,写得生动,有文学才能。

(3)条理分明:“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一句人物自己表明内心的话,贯串全篇。

起义前,失期,是导火线。

谋划时,从“苦秦”而确定大计,是善于分析形势。

准备时,青火狐鸣和帛书,是善于制造舆论。

起义时,吴广先“忿恙尉”而后陈胜佐其杀尉,立即召令众人听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写出了善于把握时机和胸中之志。

先杀尉而后发号召,行事易成(若先号召,尉未杀则效果不同),可见善于谋划,设计周密。

以下写乘时而作,及时自立为王,便很自然。

总之,这样写,显示了传主的“鸿鸽之志”,同时,也见出条理。

前人评论说司马迁善序事理,称赞他做到“其文直,其事核”,实属至当。

(这里只点一下,下边还要说到)三、作业课后反复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一、自读茅盾短篇小说《大泽乡》。

二、比较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讲述:茅盾在1930年写了短篇小说《大泽乡》。

那时正处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前期,农民的革命意识逐渐觉醒,对反动统治的反抗意识逐渐增强。

现据1980年人民文学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复印(或誊印),发给阅读。

二、。

新课内容学生阅读《大泽乡人要求:默读2—3遍,把它与《史记·陈涉世家》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异同,可从题材、体裁、写法等方面考虑,在文字下边画线(单横线、曲线按各人自己使用习惯),左右空白处也可用文字简记要点。

不必出题限死回答内容,要让学生思路活跃起来,自由驰骋,并由此引发学生兴趣。

读后先小声议论,然后发言。

教师在学生议论时巡回了解情况,以便帮助小结。

小结、归纳,其大端可如下举:1.题材:相同,陈涉在大泽乡起义反秦。

2.组材:课文是从传记节选的,材料比《大泽乡》多。

《大泽乡》是短篇小说,它所选取的是一个“横断面”,集中于大泽乡起义,不像传记还写了起义以外的事(如里籍、佣耕、进军、称王等等。

)3.体裁:《陈涉世家》是传记,必须叙写传主的一生事迹,因而篇幅的长短取决于传主生平事迹的多寡。

《大泽乡》是短篇小说,篇幅的长短受体裁特点的限制。

4人物:《陈涉世家》按史传体例,一开头就叙写传主概况(本篇因需要而兼及有密切关系的人,但这并不能看作是“合传”),以传主的事迹贯串全篇。

大泽乡})先描写环境,由押送的军官先“出场”,然后在故事情节展开中,主人翁陈胜才出场.有时一个场面描写别的人,主人翁可以不出现。

5.写法:《陈涉世家》遵循“史”的要求,注重“实录”,尽管文4咆写人的对话、行动等等,但目的不在于描写,只为了叙事,更不作想象,不运用文艺创作上的手法。

《大泽乡》中有景物描写,或用来交代情节发展的环境,或把这种描写同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起来,起到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作者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刻画人物形象,予以合理的想象。

例如,第一部分写两个军官的性格,写他俩的思想活动,与颗百成卒对立;第二部分写成卒的怨恨情绪;第三部分写军官暗地里商量坑杀戍卒;第四部分写起义的场景。

6中心:《陈涉世家》着意在反映史实,位泽乡》则突出了阶级对立、阶级矛盾的主题。

小结(讲述为主):读《陈涉世家》,仅仅从课文这个节选部分.已能初步领略到《史记》的特点:“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正因在史学、文学两方面都有高度的成就,所以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

《大泽乡》用短篇幅写大事件,作者匠心独运.还熔铸了一些史事于篇中,写得极其自然。

例如,秦始皇36年,百姓怨秦而假借天上坠星为殒石的谣言,有使者夜行过平舒适中闻仙人说祖龙(指秦始皇)当死;大将蒙恬率大垦戍本屯边,是秦的一大苛政。

作者又借用汉代梅福说的话(倒持太阿)来指斥秦的统治者,用这些史事来加强反秦的气氛,但又不同于传记中的人物行事实录。

作者还在作品中写了一些引人深思的句子。

例如,“但是‘阎左”的践奴们的洪水太大了,太大了”,“地下火爆发了”之类。

三、作业指导使用《简化汉字总表》,向学生说明:使用简化汉字应以1986年10月10日国家正式颁布的“总表”为准,《大泽乡》的复(油)印中应改正三个字,“象”改“像”,瞭望的“燎”不作“了”,“囉”的简化字应作“啰”,不应作“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