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新诗鉴赏试题
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一
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一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 9题。
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9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一、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9【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
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答案示例“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北京卷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3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 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 写堤长“千条”承“密树” 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2012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
2012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一、(山东卷)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2)(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二、(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 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2012年高考诗词鉴赏练习题精选130题
2012年高考诗词鉴赏练习题精选130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画面鲜活生动,作者是怎样表现的?(4分)(2)这首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分)【参考答案】(1)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春意之浓,春愁之深,跃然纸上。
(对比,动态描写)(4分)(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或者以梨花自咏,寄予了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结合具体诗句作答,言之成理即可)(2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
请赏析颈联的高妙之处。
(3分)(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也有人说“夕望”二字统领全篇。
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分)【参考答案】(1) 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
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比喻(视听结合,联想和想象),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宁静清凉的风光。
(3分。
形式、内容、景物特点各1分)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月下“夕”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照应了题目中的“招客”。
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山川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消暑邀请。
2012年高考诗歌真题及详解
2012年全国高考17套真题汇编诗歌专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新课标卷)思远人 [宋]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译词]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菊花晚秋意绪,闺中人不禁思念行客远隔千里。
看遍天际云来云去,也不见鸿雁飞归带来游子信息,满怀思念,想要寄上书信,又怎么知道寄送到何处?眼泪兀自流淌不尽,面对着窗子,一滴滴涌弹飘洒,就着砚台,将溅落的泪水,当即研磨成离愁的墨汁。
便蘸着泪水研磨的墨汁,细细书写分别以来的思绪,这离情写到深处,泪水把信笺的粉红色都浸湿淡去。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参考答案”硬伤:⑴混淆了诗人的感情和诗中人物的感情;⑵首句本身也是情语,未答。
] 【备考答案】这首词通过表现闺中人深切思念远方行人,又难以传达思念的抑郁之情,寄托了诗人内心悲苦难诉的感情。
首句写景,景中传情。
一方面,“红叶黄花”,是晚秋特有的景物,从空间角度渲染亲人远隔的背景色彩;“晚”,从时间角度暗示别离久远。
另一方面,红叶黄花,晚秋意绪,也是离愁别绪的形象写照。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参考答案”硬伤:⑴“就砚旋研墨”并非“暗指”也没有“和泪作书”的意思;⑵只写出了“红笺为无色”的字面原因。
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全集
2013届诗歌鉴赏专训一.(2012年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1)答案:“翻思”由实写到虚写,从眼前景写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的季节。
作用:对比表强烈的感受。
解析:略(2)答案:对比,突出对落叶的感叹。
解析:略二.(2012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9.【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
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答案示例:“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
6.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 洁白。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 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 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 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 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 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 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元人王冕《墨 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5.
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菊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 它清高的气质。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 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 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 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借菊花来寄寓诗人 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 格的写照。
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子鹃。传说为蜀帝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杜宇的魂魄所化。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 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 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2008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2010天津卷
峡口送友人 唐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唐 司空曙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 什么共同的情感? 2.思念故乡之情
2010天津卷
峡口送友人 唐 司空曙
3.以蝉喻品行高洁。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 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 行的高洁。
2012高考诗歌鉴赏真题(原诗、答案、翻译)
辽宁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 初见嵩山 张耒 •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 轼牵连,累遭贬谪。 • 8.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 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 • 9.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 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
江西卷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 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 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 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 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变做:纵使。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安徽卷)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 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 二字的妙处。(4分) 【翻译】: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 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最喜爱东山 天晴之后的雪景,春日的傍晚,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 在东山之上,皑皑白雪闪耀着点点光芒,那仿佛是座座银 山在向我涌来。
江城
【翻译】:西城的杨柳轻轻的逗弄着春天,这勾起
我离别忧愁,止不住热泪盈眶。还记得你深情地为我 栓归来的小舟,还有那绿色的原野红色的小桥,我们 当年离别的情形;如今你不见,只见水空流。美好的 青春不为少年停留。悠悠离别恨,何时是个头?柳絮 飞舞,落花满地的时节我登上楼。即便春江水都是泪 水,也流不尽我心中的忧愁。
2012高考诗歌鉴赏
专题十四诗歌鉴赏1.(2012·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17分)柳堤明·金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
(宋·刘子翚《海棠花》)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
(元·杨维桢《燕子辞》)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
(明·邱濬《都城春日》)(2)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
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不少于150字)(10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12·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诗歌2012真题训练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 要分析。(4分) 【答案】(1)(4分)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 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 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这里运用了细节描写的 手法,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 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这里运用了动作 与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 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 的妙处。(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 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 答案示例:“软”字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触觉写视觉, 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 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 “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 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化静为动,赋予画面以动态之感,增添情趣。
2、【2012全国课标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 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 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 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 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 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
下片抒情。先写自己已经老了,不再有机巧之心?其实就是在暗示 自己不再想做官,想叶落归根了,第三句虽是写景,实际上还是 写自己,自己无机心,哪怕与沙鸥相对沙鸥也不会被惊飞的。
2012高考诗歌鉴赏汇编题
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刘祖义整理1.(2102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时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2.(2102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3.(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7分)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
(宋•刘子翚《海棠花》)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
(宋•杨维桢《燕子辞》)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
2012新课标高考诗词鉴赏经典题及详细解答
2012诗歌鉴赏难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1、(2011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2、(2011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7分)春暮西园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3、(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
(6分)晓至湖①上【清】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
②折:弯曲。
③景: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
(3分)(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3分)4、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2009山东卷】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5分)2012诗歌鉴赏难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1、(2011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2012年高考诗词鉴赏练习题精选130题
2012年高考诗词鉴赏练习题精选130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画面鲜活生动,作者是怎样表现的?(4分)(2)这首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分)【参考答案】(1)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春意之浓,春愁之深,跃然纸上。
(对比,动态描写)(4分)(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或者以梨花自咏,寄予了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结合具体诗句作答,言之成理即可)(2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
请赏析颈联的高妙之处。
(3分)(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也有人说“夕望”二字统领全篇。
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分)【参考答案】(1) 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
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比喻(视听结合,联想和想象),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宁静清凉的风光。
(3分。
形式、内容、景物特点各1分)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月下“夕”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照应了题目中的“招客”。
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山川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消暑邀请。
201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2012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全国卷(广西、贵州、甘肃、青海、西藏)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答(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4分)答: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全国新课标卷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问题。
(8分)上海卷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和“客船”。
(1分)(2)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8分)天津卷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一
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一、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9【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
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答案示例“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北京卷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
2012高考语文分类汇编之诗歌鉴赏(2012全国大纲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复问题。
(8分)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独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表达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
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改变,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与表达技巧的实力。
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答出访全诗富于改变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2)本诗最终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以松“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显明比照,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美,强化了对落叶飘舞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与表达技巧的实力。
答出构成比照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答时要联络全诗,借助注释,精确把握。
(2012全国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别色彩,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加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实力。
解答时要联络全词词句,联络题目、作者的状况,精确把握。
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缘由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新诗鉴赏试题——转载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雷杜运燮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来了!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来了!每一叶片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来了!每双眼睛在渴望着,每张嘴在颤动:他们来了!越过一张又一张被撕掉的树叶标语,他们来了!越过一个又一个监狱的铁窗,他们来了!越过一条又一条报纸上的捏造消息,他们来了!越过一堆又一堆难忘的血泊,他们来了!为着撕人心肺被窒息的呻吟声,他们来了!为着惨绝人寰的最底层的挣扎声,他们来了!为着回响在无数街道和炕头的怒吼声,他们来了!那就是冲破冰冻严寒的春雷欢呼声:他们来了!1948年于新加坡 A.诗歌第二节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4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黑暗,以四个“越过”表明“雷”来势的不可阻挡。
B.诗歌第三节重在表现“雷”滚滚而至的目的,并把“雷”从实写升格为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
C.最后一句中“冲破冰冻严寒”几个字,意在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
D.以“随着”“越过”“为着”起始的三节诗,既隐含“雷”到来时由远及近的动态,又逐步揭示了“雷”作为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
3、.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我遥望曾卓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A.这是一首抒写人生感慨的诗作,真实地写出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的心态。
B.第二节换韵,但“回头”与第一节联韵,这样,两节的韵等于勾连起来。
如此押韵,与诗的内容相适应。
C.“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中的“故乡”写实,具体写诗人的家乡。
D.诗的两节,分别写年轻、年老时的“遥望”,更确切地讲,是前瞻与回望,二者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4、请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春水冰心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A.“墙角的花!”这是一个称呼语,好像有人用一种温和的语调叫着花儿的名字,但绝不是单纯的枯燥空洞的称呼,而是蕴含着一种温情,一种希冀。
B.“墙角”一词在全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点明了花的生长环境,暗示了花“孤芳自赏”的客观原因,为后面对花的温婉劝诫作了铺垫。
C.“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这句话形象地展示了反差强烈、对比鲜明的自然和心理两种空间。
自然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任意改变,而心理空间能依据感情载体的不同心理感受而变化。
D.作者对于花草怀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既借小花以自伤,又借小花来述理,达到了刘勰所说的“喻巧而理至”的艺术境界。
5、阅读下面一首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礁石艾青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A.“礁石”不仅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的象征,更是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象征。
B.作者把“礁石”当作人来描写,集中,凝炼,形象感非常强,像是一尊“诗雕塑”,形成一种“美的凝聚”。
C.这首诗语言朴素而洗炼,韵律感也比较强。
D.作者对“礁石”做的是纯客观的描述。
6、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没有一座桥比她更平常/人群中也许不能引来目光的瀑布/没有一座桥比她更神奇/通过后,你才能破译/世界与人生的许多秘密/A.这首诗以“桥”这一意象喻指人民教师,准确形象。
B.这首诗以物喻人,赞美了一种平凡而又神圣的职业。
C.这首诗托物言志,想象丰富,构思新奇。
D.这首诗语言质朴却意蕴无穷。
“平常”与“神奇”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7、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甲)①这首诗的最后一小节赋予了“乡愁”特定而广阔深刻的内容,(甲)处最恰当的一节是:A.而现在/乡愁是一泓蓝蓝的海水/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B.而现在/乡愁是一杯清清的海水/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C.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D.而现在/乡愁是一道深深的海峡/我在这头/祖国在那头②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本诗以纪实的手法,按时间顺序抒写了作者自己“少小离家”到“老大难归”的思乡情愫。
B.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C.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的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D.诗歌有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有叠词、有变换的量词,加强了诗歌的音韵之美。
8、阅读下面一首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是:悬崖边的树曾卓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A.这首诗借物喻人,写出了坚贞不屈的人格之美。
B.这首诗实际上写人在毁灭的边缘,顽强奋争,怀抱高远的理想。
C.这首诗细致地描绘了树的形象,表达了对这棵树的赞叹崇敬之情。
D.这首诗三节层层深入,节奏整齐,韵律和谐。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10、阅读《船之梦》(有改动),指出对这首诗的中心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白色的乱石中/晾晒着黝黑的船体/黑色的船板/望着江流叹息。
千百次的漂流/千百次的浪起浪落/千百次的风吹雨/都成了散乱的记忆。
大小的船只/从滩头驶过/一声声长笛短笛/留下一片片问候、致意……它的梦/却为松弛/长留在过往的船上/依然是漂泊、呐喊、搏击。
A、此诗形象地揭示了人的一生新老代谢是自然规律。
B、此诗表现了年轻一代对老一辈光辉业绩的歌颂。
C、此诗赞扬了老一辈革命家老而弥坚的精神面貌。
D、此诗表现出一种对生理上的老的无以抗拒,而思想上却不甘心“老”的豪情。
11、阅读流沙河《小院的夏天》(1956年),指出分析最为贴切的一项()邻家的葡萄藤悄悄地翻过院墙,/带须的嫩尖偷看我的小窗。
/窗外的牵牛花爬上瓦檐,/太阳透过青叶在我桌上洒下绿光。
/一只蜜蜂飞进小屋嗡嗡地唱,/推开窗子又吹来茉莉花的清香。
A、作者通过写葡萄藤的嫩芽、牵牛花、蜜蜂、茉莉花等来表现夏天的到来,突出了对夏天小院的喜悦之情。
B、作者先写窗外的植物,次写这些植物在阳光下将影子投映在窗内的桌上,后写这蜜蜂的歌唱,从侧面衬托出作者的烦躁之情。
C、诗中动植物的形与色、光与影、声与味,配合得非常和谐,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D、作者通过写葡萄藤嫩芽的“偷”看,牵牛花的“爬”,以及蜜蜂的“飞进小屋”等,表现出一种时时处处被人监督的无奈心情。
12、阅读艾青《煤的对话》(1937年),指出分析不当的一项()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更大,/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A、诗中“我”历经沧桑,长久地沉默过、怨愤过,但仍希望“火”的到来,在烈火中永生。
B、诗中的“我”经历了自然界的灾难,失去了昔日的荣华,被埋在地层深处,非常痛恨以往那段不公平的历史。
C、诗中的“我”是中华儿女的写照,有着炽热的感情,不甘沉沦,自强不息,要摧毁黑暗,迎来光明。
D、诗中的“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憧憬着美好前景的到来。
13、阅读舒婷的《思念》,指出说法不够恰当的一项()一幅色彩缤纷但缺少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琴弦,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等待,/夕阳一样遥遥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A、诗的第一节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在“思念”牵缠中最真切动人的体验,那是美丽的惆怅和失望的茫然。
B、诗的第二节用了比喻与衬托相结合的手法:前两句用比喻,极言时间之长和距离之远,写出了“思念”的难以等待和可望而不可及的焦灼感;后两句用衬托手法,以“只有两颗泪珠”反衬思念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