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文学与人生
美学大师朱光潜谈文学修养,说得太好了
美学大师朱光潜谈文学修养,说得太好了天生的是资禀,造作的是修养;资禀是潜能,是种子;修养使潜能实现,使种子发芽成树,开花结实。
资禀不是我们自己力量所能控制的,修养却全靠自家的努力。
拉丁文中有一句名言:“诗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
”这句话本有不可磨灭的真理,但是往往被不努力者援为口实。
迟钝人说,文学必须靠天才,我既没有天才,就生来与文学无缘,纵然努力,也是无补费精神。
聪明人说,我有天才,这就够了,努力不但是多余的,而且显得天才还有缺陷,天才之所以为天才,正在他不费力而有过人的成就。
这两种心理都很普遍,误人也很不浅。
文学的门本是大开的。
迟钝者误认为它关得很严密不敢去问津;聪明者误认为自己生来就在门里,用不着摸索。
他们都同样地懒怠下来,也同样地被关在门外。
从前有许多迷信和神秘色彩附丽在“天才”这个名词上面,一般人以为天才是神灵的凭借,与人力全无关系。
近代学者有人说它是一种精神病,也有人说它是“长久的耐苦”。
这个名词似颇不易用科学解释。
我以为与其说“天才”,不如说“资禀”。
资禀是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只有程度上的等差,没有绝对的分别,有人多得一点,有人少得一点。
所谓“天才”不过是在资禀方面得天独厚,并没有什么神奇。
莎士比亚和你我相去虽不可以道里计,他所有的资禀你和我并非完全没有,只是他有的多,我们有的少。
若不然,他和我们在智能上就没有共同点,我们也就无从了解他、欣赏他了。
除白痴以外,人人都多少可以了解欣赏文学,也就多少具有文学所必需的资禀。
不单是了解欣赏,创作也还是一理。
文学是用语言文字表现思想情感的艺术,一个人只要有思想情感,只要能运用语言文字,也就具有创作文学所必需的资禀。
就资禀说,人人本都可以致力文学;不过资禀有高有低,每个人成为文学家的可能性和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就有大有小。
我们不能对于每件事都能登峰造极,有几分欣赏和创作文学的能力,总比完全没有好。
要每个人都成为第一流文学家,这不但是不可能,而且也大可不必;要每个人都能欣赏文学,都能运用语言文字表现思想情感,这不但是很好的理想,而且是可以实现和应该实现的理想。
朱光潜“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论文
朱光潜“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论文摘要:在当前的社会情势下,重视美感教育、提倡人生艺术化,不仅能弥补工具理性造成的人性偏枯,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金钱的异化,消除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有助于人们保持高尚的人生理想和高雅的人生趣味。
朱光潜的“人生的艺术化”的美育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广泛影响,并且对现世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人生的艺术化”出现在我国美学大家朱光潜1932年出版的《谈美》一书中,是最后一章节“慢慢走,欣赏啊!”的副标题。
朱光潜的“人生的艺术化”就是对完满人生的一种追求,也展现出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
接下来我会就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的提出、内涵以及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展现出一个我所理解的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
一、“人生的艺术化”的提出自“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知识界的真实状态是思想苦闷与忧愁的。
朱光潜认为这是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产生的,必须要解放思想,实现完满的人生。
这也就形成了“人生的艺术化”的思想。
“人生的艺术化”贯穿着朱光潜早期的美学思想。
“人生的艺术化”思想的来源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朱光潜收到了西方美学和文艺批评思想的影响,衍生出了自己的见解与想法。
“超脱观念”是朱光潜前期美学思想的重要核心内容,可以说“人生的艺术化”也是直接衍生于此的。
朱光潜认为,唯有超脱才能了解现实的苦难,而艺术是超脱现世、实现自我解脱的途径。
另一方面,朱光潜的思想也收到了中国传统入道文化的影响。
通常意义上讲,朱光潜的“人生的艺术化”主要来自道家的超然出世、无所为而为的处世观和审美观。
此外,儒家的宽容调和的文化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生的艺术化”的内涵。
二、“人生的艺术化”的内涵人生是一个多方面结合的完整的和谐体,朱光潜认为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道德化、情趣化、超脱化和完满化的体现。
朱光潜说,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
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朱光潜认为过一世好生活好比作一篇文章。
“为人生的艺术”与“为艺术的艺术”
“为人生的艺术”与“为艺术的艺术”“五四”时期,文学流派和文论思想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文学研究会,持“为人生的艺术”的主张,它阐述了中国化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另一派则是创造社,持“为艺术的艺术”的主张,它阐述了中国化浪漫主义的文学观。
这两种文论看似对峙,却都来自于西方近代文论的传统,都是对之加以中国化的转换的结果。
正如周作人所归纳:“从来对于艺术的主张,大概可以分作两派:一是艺术派,一是人生派。
艺术派的主张,是说艺术有独立的价值,不必与实用有关,可以超越一切功利而存在。
……人生派说艺术要与人生相关,不承认有与人生脱离关系的艺术。
这派的流弊,是容易讲到功利里边去,以艺术为伦理的工具,变成一种坛上的说教。
”虽然,这两种文论思想都着眼于艺术功能论,但是,“为人生的艺术”的主张,实际上暗含着文学能够再现“现实的人生”的思想,而“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实则强调了文学能够作为“我的表现”而存在。
二者都打上了西方传统再现论的烙印。
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的中国逐渐滋生蔓延,这与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情境是不可分的,与推崇“德先生”“赛先生”是不可分的。
那时,社会的进步急需文艺的先行与振兴,故对传统“文以载道”的文论采取了激进批判的立场,但同时,这时的文论也强调艺术对人生所产生的推进作用。
不断涌现的关于“艺术——人生”的论文蔚为大观,如《美感与人生》(杨昭恕)、《艺术与人生》(一羽)、《由美学上所见之人生》(杨昭恕)、《艺术与人生》(雷颂常)、《艺术与生命》(穆时英)等等即可见一斑。
仅1919至1929年间的论文,以“文学与人生”为题的就有8篇,“文艺与人生”为题的5篇,“艺术与人生”为题的3篇。
这一思想的主流,就是主张“文学现在也成了一种科学,有它研究的对象,便是人生——现代的人生”!这里的“人生”,或者“现代的人生”,其实就是沿着胡适“唯实写今日之情状”路线而生发的文学主张。
传统中国文学行至近代之前,似乎对“社会写实”的问题不太关心,而往往成为文人士大夫的闲物。
文学与人生
文学与人生文学和人生,两者似乎是互相独立的领域,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学是人类思想、情感、生活的精神产物,是人类自我认知、自我理解、自我抒发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人生则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个人思想、情感、生活的实际体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文学的角度来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文学对于人生的影响和作用。
一、文学与人生的联系文学和人生之间的联系,首先表现在文学创作的源头。
文学作品往往是作家对生活、情感、思想的感知、理解、抒发和表达。
作家的生命经验、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等都会影响到作品的创作和表现。
而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也会从作品中汲取生活的经验和智慧,从中获取思想启迪和情感交流,帮助自己更好地认识和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其次,文学也对人生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故事、思想感悟等,都能够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代表着各种不同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特点,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人性和社会现实,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和他人。
文学作品中的情节故事,往往反映了各种人生经历和生活现象,可以让读者从中获得人生的智慧和经验,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感悟,往往代表了作家对生命、自由、幸福等价值观念的思考和探索,可以让读者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启发,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和追求的高度。
二、文学对人生的启迪和教益文学作品对于人生的启迪和教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人物形象的启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作家对生命和人性的理解和认知的体现。
2.情节故事的启迪文学作品中的情节故事,往往反映了各种人生经历和生活现象,可以让读者从中获得人生的智慧和经验,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例如,《红楼梦》中所描绘的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反映了现实中的婚姻和爱情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到爱情的价值和意义;《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形象,反映了不同的性格和特点,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人性和社会现实。
内蒙古会考语文试题
内蒙古会考语文试题内蒙古会考语文试题一.选择题(6 分,每小题 2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拖累(lěi)惩戒(chéng)忸怩不安(ní)引吭高歌(háng)B.颓圮(pǐ)纤细(xiān)干名求禄(gān)挥斥方遒(qiú)C.角色(jiǎo)应验(yìng)繁芜丛杂(wú)刚直不阿(ē)D.椽笔(chuán)框架(kuàng)疾风劲草(jìng)浅尝辄止(zhé)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艾青这首诗,没有箭拔弩张之势,旨在娓娓动听的陈述中,流淌着自然的感情。
B.长房长孙的特殊身份,使觉新受到较多约束,养成了委屈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
C.动物游戏时,它们亲密厮打,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绝不会引起伤害。
D.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倍出,风格各异,无论小令、长调,都有不少佳作。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事实证明,医务人员的坚守对遏制埃博拉疫情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B.柜子里的砚台虽然普普通通,确实恩师惠赠的,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非常珍惜。
C.清理传统文化遗产,还包括提出糟粕这个艰巨任务,抱残守缺是没有前途的。
D.王熙凤善于治家,协理宁国府时不孚众望,大大小小的事都处理的井井有条。
二. 问答题(4 分,每小题 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5 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朱光潜《谈文学》中
朱光潜《谈文学》中写作练习研究文学只阅读决不够,必须练习写作,世间有许多人终身在看戏、念诗、读小说,却始终不动笔写一出戏、一首诗或是一篇小说。
这种人容易养成种种错误的观念。
自视太低者以为写作需要一副特殊的天才,自问既没有天才,纵然写来写去,总写不到名家的那样好,倒不如索性不写为妙。
自视过高者以为自己已经读了许多作品,对于文学算是内行,不写则已,写就必与众不同,于是天天在幻想将来写出如何伟大的作品,目前且慢些再说。
这两种人阅读愈多,对于写作就愈懒惰,所以有人把学问看成写作的累,以为学者与文人根本是两回事。
这自然又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只阅读而不写作的人还另有一种误解,以为自己写起来虽是平庸,看旁人的作品却有一副高明的眼光,这就是俗语所谓“眼高手低”。
一般职业的批评家欢喜拿这话头来自宽自解。
我自己在文艺批评中鬼混了一二十年,于今深知在文艺方面手眼必须一致,眼低者手未必高,手低者眼也未必高。
你自己没有亲身体验过写作的甘苦,对于旁人的作品就难免有几分隔靴搔痒。
很显著的美丑或许不难看出,而于作者苦心经营处和灵机焕发处,微言妙趣大则源于性情学问的融会,小则见于一字一句的选择与安排,你如果不曾身历其境,便难免忽略过去。
克罗齐派美学家说,要欣赏莎士比亚,你须把你自己提升到莎士比亚的水准。
他们理应补充一句说:你无法把自己提升到莎士比亚的水准,除非你试过他的工作。
莎士比亚的朋友本·琼森说得好:“只有诗人,而且只有第一流诗人,才配批评诗。
”你如果不信这话,你试想一想:文学批评虽被认为是一种专门学问,古今中外有几个自己不是写作者而成为伟大的批评家?我只想到亚理斯多德一个人,而他对于希腊诗仍有不少的隔膜处。
文学的主要功用是表现。
我们如果只看旁人表现而自己不能表现,那就如哑子听人说话,人家说得愈畅快,自己愈闷得心慌。
听人家说而自己不说,也不感觉闷,我不相信这种人对于文艺能有真正的热忱。
人生最大的快慰是创造,一件难做的事做成了,一种闷在心里的情感或思想表现出来了,自己回头一看,就如同上帝创造了世界,母亲产出了婴儿,看到它好,自己也充分感觉到自己的力量,越发兴起鼓舞。
高中大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朱光潜谈人生
高中大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朱光潜谈人生人生如戏,导演是自己对人生,我有两种对待旳方法 . 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全部人和物在一块玩花招;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边惺惺作态 .站在前台时,我把我自己看得和旁人同样,不只和旁人同样,而且和鸟兽虫鱼诸物也都同样 . 人类比其余物类难过,就由于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余物类重要 . 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旳人苦痛 . 就由于这一部分人把自己看得比其余旳人重要 . 比方穿衣吃饭是多么简单旳事,但是在这个世界里竟然成为一个深重要旳问题,就由于有一部分人要亏人自肥 . 再比方存亡,这又是多么简单旳事,无数人和无数物都已生过来死过去了 . 一个小虫让车轮轧死了,或许一朵鲜花让暴风吹落了,虫和花自己都不计较或迷恋,而人类则在生老病死此后偏要加上一个苦字 .这不过是由于人们希望造物主待他们自己应当比草木虫鱼特别优厚.由于这样着想,我把自己看作草木虫鱼旳侪辈,草木虫鱼在微风甘露中是那样活着,在酷暑隆冬中也仍是那样活着 . 像庄子所说,它们“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 . 它们时而戾天跃渊,繁荣昌盛,时而含葩敛翅,晏然蛰处,都顺着自然所给予旳那一副天性 . 它们决不计较生活应当是怎样,决不追查生活是为着什么,也决不埋怨上天待它们特薄,把它们供人类宰割虐待 . 对它们来说,生活自己就是方法,生活自己也就是目旳 .依据草木虫鱼旳生活,我得出一个经验. 我不在生活之外另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之外另求生活目旳. 人间少我一个,多我一个,或许我时而好运,时而受灾害侵逼,我认为这都无伤天地之和. 你假如问我,人们应当怎样生活才好呢? 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旳天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同样. 你假如问我,人们生活在这幻变无常旳世相中终究为着什么?我说,生活就是为着生活. 别无其余目旳 . 你假如向我埋怨天公说,人生是多么烦恼呵! 我说,人们并不是生在这个世界来享幸福旳,所以那其实不算奇异.这其实不是一种颓丧旳人生观 . 你假如说我旳话带有颓丧旳色彩,我请你在春季到百花齐放旳同子里去,看看蝴蝶飞,听听鸟儿鸣,而后再回到十字街口,仔细瞧瞧人们旳面貌 . 你看谁是开朗,谁是颓丧 ?请你在冬季积雪凝寒旳时候,看看雪压旳松树,看看站在冰上旳鸥和游在水中旳鱼,而后再同头看看遇苦便叫旳那“万物之灵”,你认为谁比较能耐苦持恒呢 ?以上是我站在前台对人生旳态度 . 可是我平常很欢欣站在后台看人生 . 很多人把人生看作只有善恶分别旳 . 所以他们旳态度不是迷恋,就是憎恶 . 我站在后台时把人和物也一律对待,我看西施、嫫母、秦桧、岳飞也和我看八哥、鹦鹉、甘草、黄连同样,我看匠人盖屋也和我看鸟鹊营巢、蚂蚁打洞同样,我看战争也和我看斗鸡同样,我看恋爱也和我看雄蜻蜒追雌蜻蜓同样 . 所以,是非善恶对我都无心义,我只感觉对着这些纷乱扰攘旳人和物,好似看图画,好似看小说,件件都很有兴趣 .这些有兴趣旳人和物之中自然也有一个分别. 有些有兴趣,是由于它们带有很浓重旳喜剧成分;有些有兴趣,是由于它们带有很深刻旳惨剧成分.我有时看到人生旳喜剧,也看人生旳惨剧,惨剧特别能使我惊心动魄. 很多人由于人生多惨剧而消极厌世,我却认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惨剧 . 我们所居旳世界是最完满旳,就由于它是最不完满旳 . 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 . 可是实含有至理 . 若是世界是完满旳,人类所过旳生活——比好一点,是仙人旳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旳生活——便古板单一已极,由于若是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旳必需 . 人生最可乐旳就是活动所生旳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旳欣慰 . 世界既完满,我们怎样能尝创建成功旳欣慰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出缺点,就在有希望旳时机,有想象旳田地 . 换句话说,世界出缺点,可能性才大 .惨剧也就是人生一种缺点 . 它好似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庸中见出威严,在黑暗中见出光彩 . 若是荆轲真实刺中秦始皇 . 林黛玉真实嫁了贾宝玉,也可是闹个平庸结束,哪得叫千载此后旳人唏嘘赞美 ?以李太白那样大才,偏要和江淹捉弄笔墨,做了一篇《反恨赋》,和《上韩荆州书》同样俗气无味 . 人生原来要有惨剧才能算人生,你偏想把它一了百了,不说你勾销不去,就是勾销去了,人生反更索然寡趣 . 所以我不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时,关于失败,关于罪孽,关于殃咎,都是一副冷眼对待,都是用一个热情夸赞 .( 朱光潜 (1897 —1986) ,安徽桐城人,有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旳开辟者和奠定者之一 .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惨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旳十二封信》等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读书笔记-朱光潜《谈文学》
读书笔记-朱光潜《谈文学》转:伴梅斋的博客读书笔记----朱光潜《谈文学》(一)朱光潜,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文学》等。
这是一部阐释文学原理的经典之作,一本爱好文学接近文学的入门读物。
作者以文艺批评家和文学家的亲身体会,从文学趣味到布局安排,从内容风格到翻译技巧,将文学层层展开,一个例证、一个典故铺展开去,深入浅出,平易自然,引领读者不知不觉走进文学的殿堂。
文学与人生。
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应该和谐,应该美。
文学所用的工具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文字,因此文学是一般人接近艺术的一条最直截简便的路。
也因为这个缘故,文学是一种与人生最密切相关的艺术。
远在文字未产生之前,人类就有语言,有了语言就有文学。
文学是最原始的,也是最普通的一种艺术。
诗歌与小说、戏剧起源于歌唱,像中国的《诗经》,希腊的荷马史诗,原先都是由口头传诵,后来才被人用文字写下来。
从口传文学转变为文字写定的文学,是一个大进步。
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变迁也是文学的一个厄运,因为识字成为文学的必备条件。
文学既然由文字保存和流传,文字便成为一种障碍,使文学变成一个特殊阶级的专利品。
最初,凡是能运用语言的人都爱好文学,后来只有识字的人才能爱好文学,再后来,连识字的人也大半不能爱好文学。
文学与民众逐渐疏远,一般人就认为它无足轻重。
文学在文化现阶段中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奢侈,而不是生活的必需。
文学有没有用呢?文学与其他艺术一样,是人类超脱自然需要的束缚而发出的自由活动。
在功利主义看来,文学是无用的,但是超出功利观点来看,人只有作这种无用的自由活动,才显得人是自己的主宰,有他自己的尊严,不只是受自然驱遣的奴隶。
文学起于实用,要把自己所知所感的说出来,让人知道。
但是它超过实用,要把话说好,使别人能在话的内容和形式上同时得到愉快。
朱光潜《谈文学》
朱光潜《谈文学》导读:文脉关乎国运,文艺化育人心。
站在价值多元和技术横流的时代窗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艺?朱光潜先生认为,文艺第一要是是养成高尚纯粹的趣味。
要提升文艺的志趣,唯一的办法是多多玩味第一流文艺杰作,在这些作品中把第一眼看去是平淡无奇的东西玩味出隐藏的妙蕴来,然后拿“通俗”的作品来比较,自然会见出优劣。
文艺的功用在表现作者的情感思想,传达于读者,使读者由领会而感动。
就作者说,他有两重自然的急迫需要。
第一是表现。
情感思想是生机,自然需要宣泄,宣泄才畅通愉快,不宣泄即抑郁苦闷。
所以文艺是一件不得已的事。
一个作家如果无绝对的必要,他最好是守缄默;得已而不已,勉强找话来说,他的动机就不纯正,源头就不充实,态度就不诚恳,作品也就不会有很大的艺术价值。
其次是传达的需要。
人是社会动物,需要同情,自己愈珍视的精神价值愈热烈地渴望有人能分享。
一个作者肯以深心的秘蕴交付给读者,就显得他对读者有极深的同情,同时也需要读者的同情报答。
所以他的态度必须是诚恳的,严肃而又亲切的。
如果一个作家在内心上并无这种同情,只是要向读者博取一点版税或是虚声,为达到这种不很光明的目的,就不惜择不很光明的手段,逢迎读者,欺骗读者,那也就决说不上文艺。
在事实上,文艺成为一种职业以后,这两种毛病,这表现与传达两种急迫需要的缺乏,都很普遍。
作者对自己不忠实,对读者不忠实,如何能对艺术忠实呢?这是作者态度上的基本错误,许多低级趣味的表现都从此起。
第一是无病呻吟,装腔作势文艺必出于至性深情,谁也知道。
但是没有至性深情的人也常有出产作品的引诱,于是就只有装腔作势,或是取浅薄俗滥的情调加以过分的夸张。
最坏的当然是装腔作势,心里没有那种感触,却装着有那种感触。
满腔尘劳俗虑,偏学陶谢恣情山水,冒充风雅;色情的追逐者实际只要满足生理的自然需要,却跟着浪漫诗人讴歌恋爱圣洁至上;过着小资产阶级的生活,行径近于市侩土绅,却诅咒社会黑暗,谈一点主义,喊几声口号,居然像一个革命家。
《慢慢走啊,去过美的人生》
关于心界:空灵
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 不觉得物界喧嘈。
陶渊明:勤靡余劳,心有常 闲。动中有静,常保存自我
主宰。
我喜欢自然的粗率和芜乱。
你如果不盲目,看得见世界的 博大,也看得见世界的精微。
人要把心磨成一片大圆镜,光 明普照,而自身却无动无作。
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于有缺 陷,就在于有希望的机会,有 想象的田地。
本着自己的创造理想,伸缩自由。 就欣赏美术的人说,美术能引起快感,而同时又不会激动进一步的欲望;一方面给心 灵以自由活动的机会,一方面又不为实用目的所扰。 生机不一定要在现实世界才能发泄,美术也是一个极好的发泄生机的巷闾。 美术不但可以使人超脱现实,还可以使人在现实界领悟天然之美,消受自在之乐。 美术家不但在花明风惠的境界,可以领悟鱼跃鸢飞的乐趣,就是在极细微处——甚至 在极悲惨处——也能寻出赏心乐事。 孩子气
道家:根本藐视演戏, 会看戏却也不明白地把
看戏当做人生理想
Part 1 愿 你是一个完 美的人
离开了趣味,文艺就无由 欣赏文学的趣味
0 1
辨别一种作品的 趣味就是评判, 玩索一种作品的 趣味就是欣赏, 把自己在人生自 然或艺术中所领 悟得的趣味表现 出就是创造。
0 2
造成趣味偏向分 歧的因素
0 3
生命是一顷刻接着一顷 刻的实现生命
04
05
06
人生快乐倘若想完备, 一定要保存一点孩子气
消除烦闷与超脱现实
人都需要有生气谈立志
有文艺修养的人,绝不 感到人生的枯苦文学与
人生
Part 1 愿你是一个完美的人
02
离开了趣味,文艺 就无由欣赏文学的
趣味
01
有什么样的人生哲 学就有什么样的生
朱光潜:文学与人生
朱光潜:文学与人生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艺术。
就其为艺术而言,它与音乐图画雕刻及一切号称艺术的制作有共同性:作者对于人生世相都必有一种独到的新鲜的观感,而这种观感都必有一种独到的新鲜的表现;这观感与表现即内容与形式,必须打成一片,融合无间,成为一种有生命的和谐的整体,能使观者由玩索而生欣喜。
达到这种境界,作品才算是“美”。
美是文学与其他艺术所必具的特质。
就其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而言,文学所用的工具就是我们日常运思说话所用的工具,无待外求,不像形色之于图画雕刻,乐声之于音乐。
每个人不都能运用形色或音调,可是每个人只要能说话就能运用语言,只要能识字就能运用文字。
语言文字是每个人表现情感思想的一套随身法宝,它与情感思想有最直接的关系。
因为这个缘故,文学是一般人接近艺术的一条最直截简便的路;也因为这个缘故,文学是一种与人生最密切相关的艺术。
我们把语言文字联在一起说,是就文化现阶段的实况而言,其实在演化程序上,先有口说的语言而后有手写的文字,写的文字与说的语言在时间上的距离可以有数千年乃至数万年之久,到现在世间还有许多民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
远在文字未产生以前,人类就有语言,有了语言就有文学。
文学是最原始的也是最普遍的一种艺术。
在原始民族中,人人都欢喜唱歌,都欢喜讲故事,都欢喜戏拟人物的动作和姿态。
这就是诗歌、小说和戏剧的起源。
于今仍在世间流传的许多古代名著,像中国的《诗经》,希腊的荷马史诗,欧洲中世纪的民歌和英雄传说,原先都由口头传诵,后来才被人用文字写下来。
在口头传诵的时期,文学大半是全民众的集体创作。
一首歌或是一篇故事先由一部分人倡始,一部分人随和,后来一传十,十传百,辗转相传,每个传播的人都贡献一点心裁把原文加以润色或增损。
我们可以说,文学作品在原始社会中没有固定的著作权,它是流动的,生生不息的,集腋成裘的。
它的传播期就是它的生长期,它的欣赏者也就是它的创作者。
这种文学作品最能表现一个全社会的人生观感,所以从前关心政教的人要在民俗歌谣中窥探民风国运,采风观乐在春秋时还是一个重要的政典。
朱光潜谈文学
阅读感受
我们可以从朱光潜先生对文学的看法中汲取智慧。他认为文学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人们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成长。这种观点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 现代社会中,不要忽视文学的价值和意义,要将其视为一种宝贵的财富和资源。 朱光潜先生的观点还提醒我们要注重文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文学作品必须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才能真正成为经典之作。这也提醒我们在写作时要保持真诚、自然和艺术化 的态度,避免过于功利化和商业化的倾向。 本书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文学创作和欣赏技巧。例如,在写作中要注重情节的安排和文字 的推敲,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表达准确;在文学欣赏中要注重感受作品的艺术美和情感表达, 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这些技巧和方法对我们的写作和文学欣赏都有很 大的帮助。
内容摘要
关键词:朱光潜、文学、本质、功能、创作、发展 总结:《朱光潜谈文学》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文学作品,它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文学的本质、功能、 创作和发展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文学的本质和功能,还能 够掌握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以及文学的创作和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本书还能够启发读者的思考 和创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目录分析
第三章:文学的趣味这个章节主要探讨了文学趣味的本质,包括审美的共通性和个人趣味的变化 等问题。 第四章:文学上的十种低级趣味这一章节罗列并剖析了文学中常见的十种低级趣味,以此为镜, 提醒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应当警惕和避免陷入类似的误区。 第五章:写作练习本章节主要讨论了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强调了写作练习在提高文学创作 能力中的重要性。 第六章到第十三章这七章节分别从作品的结构、体裁风格、文字运用、想象与写实、情感表达等 多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文学作品创作和解读的各个方面。 第十四章:具体与抽象这一章节主要讨论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和欣赏中的各自作用 和重要性。
高中古诗词审美教学窥探——以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观照下的教学为例
106I教材教法I高中古诗词审美教学窥探——以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观照下的教学为例◎陈音竹新课改的背景下,朱光潜先生“人生的艺术化3的回归和诗意生存的状态对语文教学实现文化功能和审美作用,起到了现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R美学思想作为理论指导,以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例,回归语文本色,对构建语文审美课堂予以重新探讨。
一、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命题的美学意蕴美学家李泽厚指出(儒家精神、庄子哲学,中国佛学加上屈骚传统就是中国美学的精英和灵魂叫中国美学的最义,理为朱光潜作《谈美》中出的“人生的艺术化其美学命题将讨论重心回归到人格理想上,启示我们重新衡量艺术人生的关,的审美人格的上,构建的艺术人生。
朱光潜的“人生的艺术化3以下美学意审美的人生人生最的艺术作就是,“人3是的、和的“艺术作审美的人生是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R美学的起,是的。
朱光潜文中,人学习以,以艺术人生,的精神和审美的。
对于文学作,“诗是下的,是的能感情的R叫诗是最能人i 的文学°教建审美课堂的和能动,才能引导学生理古诗词中承的通、旷、我、俗、无常……的人生。
(二化的人生态度朱光潜,艺术的人生是严肃与豁达的统一,重视无所为为的欣赏造。
艺术是的现,古诗词鉴赏是生活化的重径(因为“诗的生R⑶。
古诗词非是机械描摹,是景融、移的所现。
同诗人同的支配下对同意象,往往会同的。
同的时代背景、绪氛围,也会让每位诗人的相径庭。
诗人们丰富多样的诗趣正是诗的“艺术R的现。
若无为根基,古诗词便索然无味、足动人,“人生的艺术化”更无法起。
高中古诗词审美教学重学生的审美能力,追求化的人生态度。
比如陶渊明的诗,散庄,淡腴”的特,教教学程中重学生味陶渊明诗中“物我合一”的,探讨陶渊明人生的艺术化”的义。
真、善、美为的人格理想朱光潜看来,要实现“人生的艺术化”就必须实现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人格建构。
真善的集中实现,美却是物的融合,是无功利的。
朱光潜先生出关欣赏的态度:实用的、科学的和美的。
朱光潜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贡献
朱光潜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贡献
朱光潜是中国现代文学界的重要学者和批评家,他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出了比较文学的观点:朱光潜在其著作《中国比较文学史》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概念,并系统地阐述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推动了中西文学交流:朱光潜在其著作中广泛引用了西方文学作品和理论,借鉴了西方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并与中国文学相互对照、比较,从而促进了中西文学的交流与对话。
3. 深入剖析了中国文学的特点与问题:朱光潜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文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分析,揭示了中国文学的独特之处,同时也指出了中国文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启示。
4. 培养了一批比较文学研究人才:朱光潜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推动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
朱光潜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贡献表现在他提出了比较文学的观点和方法,推动了中西文学交流,深入剖析了中国文学的特点与问题,并培养了一批比较文学研究人才。
他的学术成就为中国比较文学的研
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钱念孙《朱光潜:提升文学的趣味和境界》阅读训练
钱念孙《朱光潜:提升文学的趣味和境界》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纯正的文学趣味,淳厚的思想情感,以及对语言文字精益求精的精神从何而来?依朱光潜看,这些固然要有“性之所近”的资禀或曰天赋做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对人生阅历和人格境界的修养与提升。
朱光潜认为,一个人纵然生来就有文学的禀赋,那也只是潜能,如果不下功夫对其爱好加以培育,他必定是苗而不秀,华而不实,潜能难以变成现实,更难以出类拔萃。
天赋卓越,加上勤奋钻研,才能取得伟大成就。
在朱光潜看来,文学家需要修炼的方面包罗极广,举其要者,约有三端。
首先是人品境界。
总体而言,言为心声和文如其人,是文学史昭示的千古不易的大规律。
屈原的忠贞耿介、陶潜的淡泊高远、李白的豪迈恣肆,杜甫的沉郁顿挫,都清晰地体现在他们的作品里。
他们彪炳史册,就在于他们的一篇一什不仅是一时兴会偶然感发的成就,更是他们整个人格的表现。
文学家的人格境界,影响写作动机、艺术构思、语言表达等创作全过程。
他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品格境界,以真挚的性情和高远的胸襟洞悉世间万象,才能修辞立其诚,并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这样才能创作出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
其次是学识境界。
文学不单是作者人格的表现,也是人生世相的反映。
培养人格是一套功夫,对人生世相的了解是另一套功夫。
这就要多读经典,多深入体察生活。
朱光潜认为学文艺“有如金字塔,要铺下一个很宽广笨重的基础,才可以逐渐砌成一个尖顶出来”。
通过多读书和多体验生活,储知蓄理,扩大眼界,拓展胸襟,对世道人心的审视和把握才能愈加精当深刻,写出的作品才能更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再次是审美境界。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除了要在结构布局、形象塑造和语言应用等方面匠心独运外,很重要一点是作者本身要有较高的艺术审美眼光。
只有先“眼高”,才能“手高”。
眼高说起来容易,实际上颇难做到。
朱光潜指出,洪迈的《容斋随笔》里载录一首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干枯和干涸的区别
干枯和干涸的区别
干涸和干枯的区别为:指物不同、指人不同、引用不同。
一、指物不同
1、干涸:干涸指物为河流、池塘等干枯无水。
2、干枯:干枯指物为草木衰亡,失去水分。
二、指人不同
1、干涸:干涸指人为人的精神枯竭、贫乏。
2、干枯:干枯指人为人的皮肤干燥且皱缩;人的身体干瘪、瘦瘠。
三、引用不同
1、干涸:引用:近代沈从文《新湘行记》∶“我站在干涸的石滩间,远望来处一切。
"
2、干枯:引用:近代朱光潜《谈文学·文学与人生》: “一个对于文艺有修养的人决不感觉到世界的干枯或人生的苦闷。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光潜:文学与人生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艺术。
就其为艺术而言,它与音乐图画雕刻及一切号称艺术的制作有共同性:作者对于人生世相都必有一种独到的新鲜的观感,而这种观感都必有一种独到的新鲜的表现;这观感与表现即内容与形式,必须打成一片,融合无间,成为一种有生命的和谐的整体,能使观者由玩索而生欣喜。
达到这种境界,作品才算是“美”。
美是文学与其他艺术所必具的特质。
就其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而言,文学所用的工具就是我们日常运思说话所用的工具,无待外求,不像形色之于图画雕刻,乐声之于音乐。
每个人不都能运用形色或音调,可是每个人只要能说话就能运用语言,只要能识字就能运用文字。
语言文字是每个人表现情感思想的一套随身法宝,它与情感思想有最直接的关系。
因为这个缘故,文学是一般人接近艺术的一条最直截简便的路;也因为这个缘故,文学是一种与人生最密切相关的艺术。
我们把语言文字联在一起说,是就文化现阶段的实况而言,其实在演化程序上,先有口说的语言而后有手写的文字,写的文字与说的语言在时间上的距离可以有数千年乃至数万年之久,到现在世间还有许多民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
远在文字未产生以前,人类就有语言,有了语言就有文学。
文学是最原始的也是最普遍的一种艺术。
在原始民族中,人人都欢喜唱歌,都欢喜讲故事,都欢喜戏拟人物的动作和姿态。
这就是诗歌、小说和戏剧的起源。
于今仍在世间流传的许多古代名著,像中国的《诗经》,希腊的荷马史诗,欧洲中世纪的民歌和英雄传说,原先都由口头传诵,后来才被人用文字写下来。
在口头传诵的时期,文学大半是全民众的集体创作。
一首歌或是一篇故事先由一部分人倡始,一部分人随和,后来一传十,十传百,辗转相传,每个传播的人都贡献一点心裁把原文加以润色或增损。
我们可以说,文学作品在原始社会中没有固定的著作权,它是流动的,生生不息的,集腋成裘的。
它的传播期就是它的生长期,它的欣赏者也就是它的创作者。
这种文学作品最能表现一个全社会的人生观感,所以从前关心政教的人要在民俗歌谣中窥探民风国运,采风观乐在春秋时还是一个重要的政典。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说,原始社会的文字就几乎等于它的文化;它的历史、政治、宗教、哲学等等都反应在它的诗歌、神话和传说里面。
希腊的神话史诗,中世记的民歌传说以及近代中国边疆民族的歌谣、神话和民间的故事都可以为证。
口传的文学变成文字写定的文学,从一方面看,这是一个大进步,因为作品可以不纯由记忆保存,也不纯由口诵流传,它的影响可以扩充到更久更远。
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变迁也是文学的一个厄运,因为识字另需一番教育,文学既由文字保存和流传,文字便成为一种障碍,不识字的人便无从创造或欣赏文学,文学便变成一个特殊阶级的专利品。
文人成了一个特殊阶级,而这阶级化又随社会演进而日趋尖锐,文学就逐渐和全民众疏远。
这种变迁的坏影响很多,第一,文学既与全民众疏远,就不能表现全民众的精神和意识,也就不能从全民众的生活中吸收力量与滋养,它就不免由窄狭化而传统化,形式化,僵硬化。
其次。
它既成为一个特殊阶级的兴趣,它的影响也就限于那个特殊阶级,不能普及于一般人,与一般人的生活不发生密切关系,于是一般人就把它认为无足轻重。
文学在文化现阶段中几已成为一种奢侈,而不是生活的必需。
在最初,凡是能运用语言的人都爱好文学;后来文字产生,只有识字的人才能爱好文学;现在连识字的人也大半不能爱好文学,甚至有一部分鄙视或仇视文学,说它的影响不健康或根本无用。
在这种情形之下,一个人要郑重其事地来谈文学,难免有几分心虚胆怯,他至少须说出一点理由来辩护他的不合时宜的举动。
这篇开场白就是替以后陆续发表的十几篇谈文学的文章作一个辩护。
先谈文学有用无用问题。
一般人嫌文学无用,近代有一批主张“为文艺而文艺”的人却以为文学的妙处正在它无用。
它和其它艺术一样,是人类超脱自然需要的束缚而发出的自由活动。
比如说,茶壶有用,因能盛茶,是壶就可以盛茶,不管它是泥的瓦的扁的圆的,自然需要止于此。
但是人不以此为满足,制壶不但要能盛茶,还要能娱目赏心,于是在质料、式样、颜色上费尽机巧以求美观。
就浅狭的功利主义看,这种工夫是多余的,无用的;但是超出功利观点来看,它是人自作主宰的活动。
人不惮烦要作这种无用的自由活动,才显得人是自家的主宰,有他的尊严,不只是受自然驱遣的奴隶;也才显得他有一片高尚的向上心。
要胜过自然,要弥补自然的缺陷,使不完美的成为完美。
文学也是如此。
它起于实用,要把自己所感的说给旁人知道;但是它超过实用,要找好话说,要把话说的好,使旁人在话的内容和形式上同时得到愉快。
文学所以高贵,值得我们费力探讨,也就在此。
这种“为文艺而文艺”的看法确有一番正当道理,我们不应该以浅狭的功利主义去估定文学的身价。
但是我以为我们纵然退一步想,文学也不能说是完全无用。
人之所以为人,不只因为他有情感思想,尤在他能以语言文字表现情感思想。
试假想人类根本没有语言文字,像牛羊犬马一样,人类能否有那样灿烂的文化?文化可以说大半是语言文字的产品。
有了语言文字,许多祟高的思想,许多微妙的情境,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才能那样流传广播,由一个心灵出发,去感动无数的心灵,去启发无数心灵的创作。
这感动和启发的力量大小与久暂,就看语言文字运用的好坏。
在数千载之下,《左传》、《史记》所写的人物事迹还能活现在我们眼前,若没有左丘明、司马迁的那种生动的文笔,这事如何能做到?在数千载之下,柏拉图的《对话集》所表现的思想对于我们还是那么亲切有趣,若没有柏拉图的那种深入而浅出的文笔,这事又如何能做到?从前也许有许多值得流传的思想与行迹,因为没有遇到文人的点染,就湮没无闻了。
我们自己不时常感觉到心里有话要说而不出的苦楚么?孔子说得好:“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单是“行远”这一个功用就深广不可思议。
柏拉图、卢梭、托尔斯泰和程伊川都曾怀疑到文学的影响,以为它是不道德的或是不健康的。
世间有一部分文学作品确有这种毛病,本无可讳言,但是因噎不能废食,我们只能归咎于作品不完美,不能断定文学本身必有罪过。
从纯文艺观点看,在创作与欣赏的聚精会神的状态中,心无旁涉,道德的问题自无从闯入意识阈。
纵然离开美感态度来估定文学在实际人生中的价值,文艺的影响也决不会是不道德的,而且一个人如果有纯正的文艺修养,他在文艺方面所受的道德影响可以比任何其他体验与教训的影响更较深广。
“道德的”与“健全的”原无二义。
健全的人生理想是人性的多方面的谐和的发展,没有残废也没有臃肿。
譬如草木,在风调雨顺的环境之下,它的一般生机总是欣欣向荣,长得枝条茂畅,花叶扶疏。
情感思想便是人的生机,生来就需要宣泄生长,发芽开花。
有情感思想而不能表现,生机便遭窒塞残损,好比一株发育不完全而呈病态的花草。
文艺是情感思想的表现,也就是生机的发展,所以要完全实现人生,离开文艺决不成。
世间有许多对文艺不感兴趣的人干枯浊俗,生趣索然,其实都是一些精神方面的残废人,或是本来生机就不畅旺,或是有畅旺的生机因为窒塞而受摧残。
如果一种道德观要养成精神上的残废人,它的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表现在人生中不是奢侈而是需要,有表现才能有生展,文艺表现情感思想,同时也就滋养情感思想使它生展。
人都知道文艺是“怡情养性”的。
请仔细玩索“怡养”两字的意味!性情在怡养的状态中,它必是健旺的,生发的,快乐的。
这“怡养”两字却不容易做到,在这纷纭扰攘的世界中,我们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费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奔波劳碌,很机械地随着疾行车流转,一日之中能有几许时刻回想到自己有性情?还论怡养!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超现实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反照,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
在让性情怡养在文艺的甘泉时,我们霎时间脱去尘劳,得到精神的解放,心灵如鱼得水地徜徉自乐;或是用另一个比喻来说,在干燥闷热的沙漠里走得很疲劳之后,在清泉里洗一个澡,绿树阴下歇一会儿凉。
世间许多人在劳苦里打翻转,在罪孽里打翻转,俗不可耐,苦不可耐,原因只在洗澡歇凉的机会太少。
从前中国文人有“文以载道”的说法,后来有人嫌这看法的道学气太重,把“诗言志”一句老话抬出来,以为文学的功用只在言志;释志为“心之所之”,因此言志包含表现一切心灵活动在内。
文学理论家于是分文学为“载道”、“言志”两派,仿佛以为这两派是两极端,绝不相容——“载道”是“为道德教训而文艺”,“言志”是“为文艺而文艺”。
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全在“道”字如何解释。
如果释“道”为狭义的道德教训,载道显然就小看了文学。
文学没有义务要变成劝世文或是修身科的高头讲章。
如果释“道”为人生世相的道理,文学就决不能离开“道”,“道”就是文学的真实性。
志为心之所之,也就要合乎“道”,情感思想的真实本身就是“道”,所以“言志”即“载道”,根本不是两回事,哲学科学所谈的是“道”,文艺所谈的仍是“道”,所不同者哲学科学的道理是抽象的,是从人生世相中抽绎出来的,好比从盐水中提出来的盐;文艺的道是具体的,是含蕴在人生世相中的,好比盐溶于水,饮者知咸,却不辨何者为盐,何者为水。
用另一个比喻来说,哲学科学的道是客观的、冷的、有精气而无血肉的;文艺的道是主观的、热的,通过作者的情感与人格的渗沥,精气和血肉凝成完整生命的。
换句话说,文艺的“道”与作者的“志”融为一体。
我常感觉到,与其说“文以载道”,不如说“因文证道”。
《楞严经》记载佛有一次问他的门徒从何种方便之门,发菩提心,证圆通道。
几十个菩萨罗汉轮次起答,有人说从声音,有人说从颜色,有人说从香味,大家共说出二十五个法门(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每一项都可成为证道之门)。
读到这段文章,我心里起了一个幻想,假如我当时在座,轮到我起立作答时,我一定说我的方便之门是文艺。
我不敢说我证了道,可是从文艺的玩索,我窥见了道的一斑。
文艺到了最高的境界,从理智方面说,对于人生世相必有深广的观照与彻底的了解,如阿波罗凭高远眺,华严世界尽成明镜里的光影,大有佛家所谓万法皆空,空而不空的景象;从情感方面说,对于人世悲欢好丑必有平等的真挚的同情,冲突化除后的谐和,不沾小我利害的超脱,高等的幽默与高等的严肃,成为相反者之同一。
柏格森说世界时时刻刻在创化中,这好比一个无始无终的河流,孔子所看到的“逝者如是夫,不舍昼夜”,希腊哲人所看到的“濯足清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所以时时刻刻有它的无穷的兴趣。
抓住某一时刻的新鲜景象与兴趣而给以永恒的表现,这是文艺。
一个对于文艺有修养的人决不感觉到世界的干枯或人生的苦闷。
他自己有表现的能力固然很好,纵然不能,他也有一双慧眼看世界,整个世界的动态便成为他的诗,他的图画,他的戏剧,让他的性情在其中“怡养”。
到了这种境界,人生便经过了艺术化,而身历其境的人,在我想,可以算是一个有“道”之士。
从事于文艺的人不一定都能达到这个境界,但是它究竟不失为一个祟高的理想,值得追求,而且在努力修养之后,可以追求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