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高一地理区域经济发展 最新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知识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2.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 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 件、劳动力状况、开发历史等方面分析。 3.农业布局特点的分析 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 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 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 发展林牧业、水果种植业等;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 气候相对干旱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角 度考虑;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 农业等。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全面准确获取图中信息及描述和阐述地理事 物的能力。中部六省人口密集,资源丰富,交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 能源供应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有着承东 启西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存在气候、土壤方面的优 势,也存在旱涝、寒潮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答案:(1)依据:①中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幅下降;② 2000~2003年在三大地区中,中部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幅最小。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4.农业发展方向的分析 农业发展方向要符合生态农业特点,要追求效益最大化,应该把 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 以分析,在以上原则基础上,找准重点发展的方向。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始于1947年,经过三代北大荒人60多 年的艰苦奋斗,在昔日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上,建成了我国耕地规 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 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 材料二 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和粮食流通格局图。
高中地理中如何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
高中地理中如何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现象和发展趋势,还能培养我们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分析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区域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
比如,沿海地区通常具有便利的海运交通,有利于对外贸易;而内陆地区可能在交通上相对受限,但可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气候条件决定了农业的类型和产量,例如热带地区适合种植热带作物,温带地区则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
地形条件会影响土地利用和城市布局,平原地区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山区则往往发展林业和旅游业。
其次,我们要研究区域的人口和劳动力状况。
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结构(年龄、性别、职业等)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以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但如果人口过多,也可能带来就业压力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同时,人口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
高素质的人才有利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再者,我们要关注区域的产业结构。
一个地区的经济往往由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共同构成。
不同的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和发展水平反映了区域经济的特点和阶段。
比如,以农业为主的区域通常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区域往往经济较为发达。
我们要分析各个产业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机械设备和化肥农药;服务业则为工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便捷的交通网络能够降低运输成本,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促进资源和产品的流通。
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方式的完善程度会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范围。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发展阶段及特征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发展阶段及特征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不同的区域有着各自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了解区域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对于我们理解区域的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高中地理必修三的这个重要知识点。
区域发展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传统农业社会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农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较为简单和传统。
农业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和简单的工具,生产力水平低下。
农民们遵循着长期以来形成的经验和习惯进行耕种,技术创新和改进较为缓慢。
由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粮食产量有限,人们常常面临温饱问题。
在这一阶段,区域内的商业和工业发展非常有限。
交通条件也比较落后,对外交流和贸易较少。
城镇规模较小,数量有限,且功能单一,主要为周边农村地区提供简单的商品和服务。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区域开始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工业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力量。
工业生产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例如纺织、食品加工等。
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吸引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从而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由于工业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大幅增加。
区域开始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
但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资源的粗放式利用和浪费现象。
交通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为区域内外的物资交流和人员流动提供了便利。
然而,与工业化后期相比,交通网络仍不够完善,运输效率有待提高。
教育和科技水平逐步提升,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人们开始意识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行动上还相对滞后。
三、工业化中期阶段当区域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结构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
工业结构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汽车制造、化工、机械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高中地理 第04章 区域经济发展(结)新人教版必修3
区域经济发展【知识网络构建】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创汇农业基地之一。
该地区水热条件配合良好,作物、蔬菜、瓜果产量高;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水运、铁路和航空等交通方便;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等。
2.分析我国某些区域特色农业形成的条件一个区域的农业,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而发展。
在诸多因素中,还有主导性因素,这是促使其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
花生产基地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需求量大海南岛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丰富,能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大昆明花卉种植业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适合发展多种花卉品种国内城市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
4.我国城市化的不同模式城市化模式城市化主要推动力具体过程特点珠江三角洲模式工业化在外资推动下工业化与城市化不断发展苏南模式工业化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推动了城市化发展温州模式工业化由于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带来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东北模式工业化随着资源的开发,产生劳动力职能变化和促进工业发展云南德宏模式边贸发展由于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到这里务工、经商,推动了区域城市化的发展问题原因或表现产业升级面临困境①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开放范围扩大,长江三角洲地区崛起;②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不及长江三角洲地区;③外商投资区位选择转向扩大市场规模,迁往其他地区;④南岭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①城市人口、数量迅增,城市规模急胀;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严重滞后,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缺少分工合作,竞争力下降;③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等问题,“城中村”现象比较普遍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①大气污染日益加剧,已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②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③噪声扰民;④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⑤森林面积减少,吸引力下降,后劲不足。
高一地理最新-区域经济发展课件2 精品
课堂互动探究
•知识点一 工业化与城市化
• 1.工业化、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 (1)一般而言,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 (2)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 推动的发展过程。
• 2.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措施 • 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较低或刚刚起步的发 展中国家,往往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 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 与城市化。
B • (2)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 的是( ) • A.绿地面积不断减少 B.非农业人 口比重增加 • C.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 D.环境污染 日趋严重 • 【解析】 第(1)题,关键是要搞清楚区域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还要明确城市化 与工业化存在区域差异。很显然选项D是 错误的,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
• 1.判断正误。 • (1)珠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地理条件利于大 √ 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 ) • (2)改革开放之初,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发 × 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引进了大 量的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 •× (3)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二阶段工业化进程中 的主导产业为资金密集型产业。( ) √ • (4)珠江三角洲地区面对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的情况,加强了规划和管理。( )
•知识点二 对外开放的前沿
• 20世纪80年代之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 业基础比较薄弱,只有纺织、食品、建材 等工业,并主要分布在广州市。如今,珠 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并成为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 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 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 有利的地理条件。如下图表所示:
相对落后 2.突出问题 城市建设___________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高考地理区域经济知识点
高考地理区域经济知识点在高考地理中,区域经济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理解区域经济的相关知识,对于我们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
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众多。
地理位置是一个关键因素。
比如沿海地区通常因为交通便利,便于与外界进行贸易往来,经济发展往往较为迅速。
气候条件也会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
适宜的气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自然资源的分布同样重要。
像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会发展起相关的采掘业和加工业。
交通条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桥梁的作用。
发达的交通网络能够促进商品和人员的流动,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例如,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等交通方式的完善,可以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区域分工与合作。
劳动力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力能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政策因素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可以吸引投资,促进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经济区域类型。
比如,经济发达地区通常具有先进的技术、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市场机制,经济增长速度快,产业结构较为优化。
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在技术、资金和人才等方面存在不足,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种不平衡可能表现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居民收入等方面。
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提到的自然条件、交通、劳动力等因素外,历史文化、市场开放程度等也会产生影响。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国家通常会采取一系列措施。
区域发展与经济地理高中地理重要领域解析
区域发展与经济地理高中地理重要领域解析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是研究各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如何分布、组织和影响区域发展的学科。
它关注人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表现,以及这些活动对区域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就像其他地理学领域一样,经济地理强调区域差异,并研究其背后的原因。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区域发展与经济地理是一个重要的领域,本文将对其进行解析。
一、区域发展的概念与特点区域发展指的是某一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区域发展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区域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地球上的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资源利用等方面。
不同的区域发展水平反映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和发展不平衡现象。
其次,区域发展受制于自然和人文因素。
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对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分布、文化传统等都是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
最后,区域发展具有差异递进性。
各个区域的发展水平不仅与其自身的基础条件有关,也与周边区域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相邻区域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经济地理对区域发展的解析经济地理学作为研究地理空间上的经济活动的学科,对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解析作用。
首先,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
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比如,某些地区可能因为资源禀赋或交通便利而成为经济重心,而其他区域则相对较为落后。
通过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可以了解不同区域的经济特点和问题,为区域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其次,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与互动。
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种联系可以表现为商品流通、资金投资、人才流动等方面。
通过分析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可以揭示不同区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为区域发展战略提供指导。
最后,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方式存在差异,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和挑战。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区域经济发展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开展1.西南地域天文条件(1)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消费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2)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运营提供了条件; 黑土、黑钙土普遍散布,土层深沉,无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消费。
(3)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交通:交通兴旺,对外联络方便,开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开展。
三山脉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农业规划特点耕作农业区:主要散布在三大平原地域。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散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消费苹果梨。
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主要散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局部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消费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域: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西南红牛西南商品粮基地消费特点(1)大规模机械化消费(2)地域专业化消费农业开展方向平原区:开展顺应加工需求的优质、公用种类,提高产质量量和竞争力;加快开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伸产业链条; 树立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鼎力开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完成由原料型消费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1)兴旺国度和地域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时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时上升;工业外部,休息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时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时上升。
(2)国度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域优先于其他地域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接近西北亚;发扬休息力丰厚、地价昂贵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分散,应用港澳贸易渠道,少量出口商品。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新高考版地理复习课件完美版:专题17 区域经济发展ppt
考法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方法
1.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
2.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条件
特点
措施
生态环境
8
考点42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根据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 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2)运用农业科技,改善不利的农业区 位条件。
9
考点42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济宁2019一模]华北地区果农利用麦秸、玉米秆、杂草等物质,覆盖在果园里,覆盖厚度在15~20 cm。每年将腐烂的物质埋入果园,然后继续覆盖,但覆盖时一般避开2—3月份。完成下列各题。
1.果农覆草避开2—3月主要是为了( ) A.防止杂草生长 B.促使雪水下渗 C.提高地表温度 D.增大昼夜温差 2.果农在果园覆草对果树生长的有利影响是( ) ①增加地表植被 ②减少水分蒸发 ③提高土壤肥力 ④调节土壤温度 ⑤防止果树烂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答案】赞同。理由:当地气候条件适合,温室农业技术基础好,有一定发展空间;经济效益高,增加就业,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理由:沿海平原土地有限,地表水资源缺乏,扩大生产规模将会增加水资源、土地资源供给压力;过 度开采地下水,可能导致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6分)
11
考点42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教师专 享
4
考点42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5
考点42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对应图 中字母
农业带
A 乳畜带
B 玉米带
C 小麦区 棉花带
位置
区位条件
东北部及五大湖沿岸
美国中部
春
高中地理必读区域经济与发展知识
高中地理必读区域经济与发展知识区域经济与发展是地理学中的关键概念,指的是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介绍高中地理必读的区域经济与发展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理学中的这一重要概念。
一、区域经济的概念与特点区域经济是指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经济组织和活动,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地域性:区域经济与特定地理环境紧密相关,不同地区的经济活动差异明显。
2. 内外联系:区域经济通过内部的产业链和外部的经济联系,实现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
3. 均衡与不均衡: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可能存在差异,形成均衡或不均衡的地域经济格局。
二、区域经济的分类与类型区域经济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其中比较常见的分类有以下几种:1. 按国际划分:发达国家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经济差距。
2. 按地理位置划分:沿海经济和内陆经济,不同地理位置的经济发展面临不同的条件和挑战。
3. 按发展阶段划分: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模式。
三、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模式区域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地理条件、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科技创新等。
根据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路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区域发展模式:1. 自然资源型经济: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支撑,如石油、矿产等。
但长期依赖自然资源开发可能带来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的问题。
2. 劳动密集型经济: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如纺织、制造业等。
但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技术进步可能对此类经济模式造成挑战。
3. 技术创新型经济:以科技创新和高端产业为支撑,如信息技术、高新技术产业等。
这种经济模式可以带动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挑战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地区的社会、文化和环境。
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问题:1. 区域不平衡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距,可能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稳定。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之地理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种类与特点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矿产、森林、草原等,具有地域性、稀缺性、多用性等特点。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发 展的作用不同,如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矿产是工业发展的原料。
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 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
乡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一。乡村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 现代化和乡村产业的多元化,提高农 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时也可以为城 市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支持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 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加强城乡之 间的联系和合作,可以促进生产要素 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城乡经 济的互动发展和共同繁荣。同时也有 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和实现社会公平与 和谐。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理学案例
05
分析
案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分析
A
地理位置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海上交通 便利,方便国际贸易。
自然资源条件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肥沃的土壤和 多样化的生物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 利条件。
B
C
工业基础雄厚
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基础雄厚,拥有众多制 造业企业和工业园区,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 和产业集群。
自然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自然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 展,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同时,自然资源开发也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之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理解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了解全球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与合作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何将高中地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地理教学内容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经济发展。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开展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区域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鼓励学生参与区域经济发展项目,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高中地理与区域经济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中区域经 济发展的实践应用
区域经济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之区域经 济发展的评价与反思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区域经济概述
章节副标题
区域经济的定义和特点
区域经济是一 种经济形态, 指在一定区域 内经济发展的 内部因素与外 部条件相互作 用而产生的生
行政效率:政府机构的高效运作,简化行政手续,提高服务效率,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和 营商环境优化。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数量与素质 城市化水平 产业结构与布局 交通通讯条件
高中地理教学计 划中区域经济发
展的实践应用
章节副标题
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案例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案例,如珠三角、长三角等。
调研方法:问卷 调查、访谈、观 察等
调研结果:总结 调研发现,提出 改进建议
课堂讨论与互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 与讨论,发表观 点和见解
鼓励学生提出问 题和质疑,培养 批判性思维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地球资源的日益紧张,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高中教育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其中,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区域经济发展是指某一特定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经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下,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经济效益等多个方面得以提升和发展的过程。
它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对象之一,具有地域性、时代性和空间差异性的特点。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模式1. 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主要包括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交通运输、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等。
然而,在不同的区域中,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却存在差异。
比如,东部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中西部地区则更加注重交通运输和技术创新。
2. 模式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包括孤立型、核心-边缘型和协调型。
孤立型指的是某个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独立,与周边地区联系较少;核心-边缘型是指核心地区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力,而边缘地区则依赖核心地区;协调型是指各个地区之间实现了相互的合作和协调,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内容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通过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认识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和规律。
比如,通过对中国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案例进行比较,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地域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2.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涉及到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分布特点和格局。
学生可以通过研究地图和数据,了解到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功能分工,进而深入理解区域经济发展背后的地理原因。
3. 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学生可以通过对某一特定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关键因素的分析,了解到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探究原因背后的地理原因。
高一地理最新-区域经济发展课件1 精品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
为例
1 2 3 4 5 6
课前新知 导 学 课堂互动 探 究 图表技能 培 养 知识网络 构 建 学习效果 检 测 课 时 作 业
课前新知导学
• 1.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背景,东 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 • 2.掌握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条件和 生产特点。 • 3.结合具体区域,学会分析东北不同区域 农业发展方向。 • 4.掌握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内容和方 法。
• 疑难点拨: • 1.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 最大的不足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作物 的生长只能满足一年一熟。 • 2.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中国东北平原、 美国中央大平原、欧洲乌克兰。 • 3.水稻的最北种植纬度:随着育种和种植 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纬度已扩展到 50°N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 2.自然条件: • (1)气候条件。 湿润、半湿润季风 • ①气候类型及特点:大部分属于温带 寒冷 温暖 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候区。冬季 __________ ,夏季__________ ,无霜期 80~180天,年降水量 300~1 000毫米,雨 一年一熟 耕作制度: __________ 热同季。 生长季节:4~10月
• 四、农业发展方向 • 1.存在问题: 人口激增 • (1)产生原因:__________ 、高强度农林开 水土流失 发。 • (2)问题表现:__________ 和黑土退化严重, 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 发展方向 • 区域 2.发展方向 国家粮食 平原 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 生态农业 区 确保__________ 需求 西部 特色农业产品 围绕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 草原 大力发展__________ 和舍饲畜牧业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及时、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本章中,我们分别以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为案例,探讨如下问题。
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具有哪些地理条件和布局特点?存在哪些问题?怎样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怎样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哪些问题?应谊怎样解决7
教学目的
1.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2.通过分析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问题与对策,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动力和发展规律。
课时建议
本课教学时间共5课时,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1课时。
逻辑联系。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世界各大区域经济状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世界各大区域经济状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世界各大区域经济状况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世界各大区域经济状况
前言:高中地理相对于初中来说知识点方向有所不同,初中以研究表象为主,学习方法主要以背诵为主,而高中地理主要研究本质,学习方法主要以理解为主。
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下面小编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世界各大区域经济状况,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一、东亚:
1、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快,人口稠密区,四个新兴工业区(韩国,中国东南沿海,香港,台湾)
2、西部内陆:畜产品加工业;
二、东南亚:
1、世界上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区:
(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第一);
2、粮食作物:水稻(泰国出口第一,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出口国);
3、矿产:锡(马来西亚),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莱);
4、工业发展迅速;
三、中亚:
六、西欧:
1、资本主义革命最早,大多数为发达国家;
2、工业中心多,形成工业密集带;
3、旅游业发达;
4、农业发达:荷兰,乳蓄业占65%,挪威:石油业;瑞典:森林业;
七、北美:
1、农业-高度机械┠烈底ㄒ祷?/p>
2、工业-现代化程度高,部门齐全,科技含量高;
八、拉丁美洲:
1、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2、单一产品出口为主,一些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巨大;
3、粮食以玉米为主,大多数国家粮食自给;
结语:以上就是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世界各大区域经济状况,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末整合专题一东北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1.东北区自然资源特点与评价(1)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本区大部分属温带季风气候,南部辽南地区处于暖温带北缘,北部大兴安岭北坡为寒温带。
≥10℃积温自南向北,从平原向山区递减,大部分地区,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兴安盟和哲里木盟、延吉盆地多为2 400℃~3 000℃。
吉林省西南部、赤峰市和辽宁各地在3 000℃以上,南部沿海可达3 600℃。
北部大小兴安岭山区低于2 400℃,最北端在1 500℃以下。
平原地区均可种植玉米、水稻、大豆等喜温作物,一年一熟。
热量资源丰富的辽南和辽西是我国早熟棉花的栽培北界,苹果仅适于辽东半岛和辽西栽培。
北部地区、大兴安岭北部仅适于春小麦和早熟大豆的种植。
农业气候上最大的缺点是低温冷害,它是作物产量不高不稳的主要影响因素。
低湿冷害年,作物平均减产约13%~35%。
本区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降水集中在夏秋季。
生长期降水量(5~9月)东南部山区多达900毫米以上,西部地区仅350毫米左右,重点产粮区松辽平原在500毫米左右,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区为400~450毫米。
该区小麦、大豆、玉米三大作物需水量一般为350~500毫米。
由此来看,正常年份生长季节降水量基本上可以满足旱田作物的需要。
(2)农业资源丰富,质量好。
①土地资源。
山地和平原兼有,各占一半,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长白山与辽东丘陵,以马蹄形环抱着中央的松辽平原,东北角为三江平原,西北角为呼伦贝尔高原。
本区土地资源有下面的显著特点:一是耕地面积大且比较肥沃。
全区耕地面积1 920万公顷,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6%,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7%;人均耕地面积0.17公顷,每农业人口占有耕地近0.3公顷,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东北耕地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其次分布于山前台地及山间谷地。
耕地垂直分布的上限,一般为海拔500米,高者可达800米。
耕地土壤比较肥沃,尤其是黑土、黑钙土、草甸黑土和草甸土,都有深厚的暗色表土层,有机质和氮元素含量丰富;黑土耕层有机质含量为 2.5%~7.5%,氮元素含量为0.15%~0.35%,是我国耕层有机质含量和氮素含量最高的土壤。
肥沃的耕地集中连片分布,使本区成为我国最好的一熟制作物种植区和商品粮基地。
二是本区尚有较多的荒地资源。
全区可开垦的荒地面积超过600万公顷,以黑龙江省为最多,其次分布在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盟东部等地。
②森林资源。
东北区是我国主要的森林分布地带和重点林区,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位居我国三大林区之首。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地,森林覆盖率均在50%以上,全区活立木总蓄积量达317 858方立方米,占全国活立木总蓄积量的50%。
主要有红松、落叶松、樟子松等针叶树,以及柏、桦、栎、椴、水曲柳等阔叶树,其中针叶树的比重占1/3。
③天然草地资源。
本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北部和松嫩平原西部。
呼伦贝尔草原和科尔沁草原是目前亚欧大陆保存较好的三大优良草场之一。
(3)水资源分布不均。
东北区水资源的特点是东丰西欠,北多南少,总量属中等,人均占有量少,相当于全国人均值的72.5%。
(4)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
东北区矿种比较齐全,已发现有120个矿种,已探明总量的有100余种。
其中储量居全国前三位的达45种。
2.东北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东北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那种认为“土地资源丰富,可以随意开发利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东北土地资源的开发还要特别注意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湿地在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还是重要的动物栖息地,又可提供粮食、肉类、水产、药材等物质资源。
湿地资源遭破坏,会带来水环境污染、加重土壤沙化和盐碱化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资源急剧减少等问题,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因此,今后的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不能靠垦殖湿地以扩大耕地规模来实现,对现有湿地资源要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建设、有效保护,实施有利于保护湿地、改造农业生态条件的农业综合开发。
3.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们就应该按WTO规则行事了。
如果在加入WTO前,甚至这之后我们还没有作好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那么这必然给我们的生产和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
“东北现象”就是一个典型的写照。
东北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长期以来,东北的大豆、小麦、玉米,甚至甜菜亚麻等农产品,行销全国,可谓“皇帝女儿不愁嫁”。
然而,面临加入世贸组织,东北的农产品却一下子不吃香了。
曾给东北农民带来丰厚收入的“金豆子”,近年来,价格一直下滑,由1996年的2.2元/千克下降到2001年的1.6元/千克,而且还在逐步丢失国内的许多市场。
我国农民种的商品粮与市场真正的商品还差多远?这要切实转变观念:一是要为了销(市场)而种,而不应该为了种而种,为此,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迫在眉睫。
二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比简单地增加农产品的数量更易提高生产效率。
关于东北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项)() A.东北平原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境内,地势北高南低B.夏季热量充足,日照时间长,能够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热量C.是我国冬小麦、甜菜、大豆、玉米等农作物最大的生产基地D.冬季气候寒冷、土地冻结对来年春天农业生产作物播种和生产有利答案BD解析东北平原位于黑、吉、辽三省,由于东北地区呈马蹄形,其西、北、东三面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环绕,中部是广阔的东北平原,地势应该是四周高,中部低;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热量和水分配合较好,可满足水稻的生长,但由于冬季寒冷,冬小麦无法越冬,是我国春小麦、甜菜、大豆、玉米等农作物最大的生产基地;冬季气候寒冷,有利于杀死病虫害,冻土层可阻滞地表水下渗,对春天农业生产作物播种和生产有利。
专题二我国的主要工业基地比较灰霾正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种常见天气。
灰霾是由大气中大量微小颗粒物聚集而成。
读“广州市1954~2018年灰霾天数分布图”,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年代以后,广州市的灰霾天数显著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90年代后期,经过治理广州市灰霾天数明显减少。
但2000年以后,灰霾天数再次上升,这与数量的增长有关。
(3)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易出现灰霾天气的自然因素有(多选)()A.珠江三角洲地区三面靠山,一面临海,气流不易扩散B.冬季北方来的冷空气受南岭阻挡,风力较弱C.珠江三角洲上空易出现逆温层D.珠江三角洲地区降水丰富,空气湿度大答案(1)80工业(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耗量大,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增多(2)汽车(3)ABC解析本题以近几十年珠江三角洲出现的“灰霾”这种常见天气为切入点进行命题。
灰霾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经济的发展、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汽车数量的增加等社会经济因素,再加上地形和气候等自然因素。
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中国第三个区域经济合作板块——环渤海经济圈正加速崛起。
阅读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带,同时也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地区。
材料二首都钢铁公司(简称首钢)将迁出北京城区,在曹妃甸岛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厂。
新址曹妃甸岛与陆地之间有150平方千米的滩涂可利用。
曹妃甸是我国少有的不需要人工开挖航道的大型深水港,能停靠25万吨级船舶。
(1)环渤海区域包括我国沿海工业地带中的工业区、工业区和山东半岛地区。
(2)该区域有我国最大的盐场,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港口A是,该港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外贸口岸。
分析A港建设的区位优势与不足: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社会经济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劣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从交通运输、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首钢迁址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5)2018年奥运会成功的举行,北京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所做的工作有(多选)()A.将部分污染性企业迁出市中心B.加强宣传,提高市民英语水平C.扩大绿地面积D.加强投资,改善居民就业环境E.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答案(1)京津唐辽中南(2)长芦沙岸、泥岸;雨期短,春季至初夏气候干旱、风力大、蒸发量大(3)天津地势平坦,为港口设施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空间条件经济发达,在北方港口拥有广大的经济腹地位于海河入海口,港口经常淤积(4)交通运输:曹妃甸岛地处渤海湾,拥有大型深水港,交通便利;土地利用:150平方千米的滩涂开发利用;环境保护:远离城市,有利于保护首都环境(5)ACE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环渤海区域所包括的范围。
(2)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要求地势平坦,晴天多,风力大,蒸发量大的临海区域;而长芦盐场这些条件都较好。
(3)评价一个港口的区位条件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
天津港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较为优越;天津港自然条件中港口的水域条件较差,水浅,易淤积。
(4)首钢迁址曹妃甸主要因为曹妃甸有优良港口、广阔土地资源和减轻了对北京市的污染。
(5)改善北京市环境方面的措施主要包括企业搬迁、扩大绿地面积和加强城市规划、建卫星城。
因此答案为ACE。
章末检测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读“我国某主要地形区的经纬度范围示意图”,回答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