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地秧歌”在河北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保护路径研究

合集下载

浅析昌黎地秧歌的保护和开发

浅析昌黎地秧歌的保护和开发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毕业论文浅析昌黎地秧歌的保护和开发姓名赵云嫱系别文化管理系专业文化事业管理班级 08事业指导教师卢文玉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评议表浅析昌黎地秧歌的开发和保护摘要:河北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连接民族情感、传承中华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只有不断完善保护措施和开发新思路,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昌黎地秧歌独具魅力,它是昌黎地区千百年来流传着的一个奇妙的民俗风情。

本文以昌黎地秧歌为例,以非遗简介为切入点,并探讨昌黎地秧歌的保护和开发的新思路。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昌黎地秧歌正文:河北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蕴藏深厚,丰富多彩,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地区之一。

近年来河北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立,传承人命名,遗产普查,重点项目保护和重大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2006年,昌黎地秧歌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民间舞蹈秧歌类节目中位居首位;2007年,昌黎地秧歌参加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晚会;2008年,我县秧歌老艺人周贺华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昌黎地秧歌传承人。

本文以昌黎地秧歌为例,分析说明昌黎地秧歌的保护、开发的新思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一)含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二)类型:非遗种类(省内)1. 曲艺主要有:木板大鼓、乐亭大鼓等。

2. 民间文学如:耿村民间故事、孟姜女故事传说。

3. 民间音乐如:冀中笙管、河北鼓吹乐、固安笙管乐。

4. 民间舞蹈如:昌黎地秧歌、井陉拉花、徐水狮舞沧州落子。

5 民间戏剧如:评剧、皮影戏、石家庄丝弦。

6 杂技与竞技如:吴桥杂技等。

7 民间美术如:武强木版年画、衡水内画、丰宁满族剪纸等。

昌黎地秧歌创新性传承探析

昌黎地秧歌创新性传承探析

昌黎地秧歌创新性传承探析1.1传统艺术体育化转变,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传承广度通过研究把井陉拉花、昌黎地秧歌简单化、现代化、体育化、大众普及化。

在遵循传统的昌黎地秧歌基本动作韵律,音乐特性的基础上,以先进文化为导向,融入新的音乐元素,把昌黎地秧歌传统艺术资源进行体育化的转变,创编成健身操,健身舞蹈使其动作变化更多,舞蹈语汇既现代又简洁,在动态上融入时代气息,很好地表现当代人的精神风貌。

使其即能锻炼身体又能提高人们对其了解和认识,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更多地域的人都来学习昌黎地秧歌、了解河北的民俗文化,以期为昌黎地秧歌更好的蓬勃开展、更好的服务于大众健身、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1.2探索体育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提高体育与民俗文化的互动把昌黎地秧歌健身操,健身舞蹈引入体育课堂,使其在发挥大众健身作用的同时,使更多的大学生对民俗文化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体育与民俗文化的互动,为开发体育潜在课程,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体育课程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建立特色体育教学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打好基础。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昌黎地秧歌创新性传承研究的实际价值昌黎地秧歌创新性传承研究,将成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拓展,丰富教师教学技能,学生学习的一个平台。

通过师生对昌黎秧歌健身操和健身舞蹈的学习,充分提高师生对传统艺术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增强其保护意识的责任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打好基础。

昌黎地秧歌创新性传承研究将弥补,河北省民间舞蹈进入体育课堂,在普通高校推广与普及的空白,同时拓宽与延伸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展,丰富高校的校园文化,进一发挥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以及大众健身的作用。

因此,昌黎地秧歌创新性传承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以及社会实践价值。

群歌竞作_弥日不绝——昌黎地秧歌艺术特征及传承发展研究

群歌竞作_弥日不绝——昌黎地秧歌艺术特征及传承发展研究

SONG OF YELLOW RIVER2022/ 22初开的少女或年轻小媳妇的角色行当,一般着有鲜艳的服饰和发饰。

“丑”,类似于传统戏剧中的丑角,妆容夸张,突出丑象,常在脸颊或鼻梁处涂有白点,甚至全脸涂成黑色,与“妞”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戏剧效果。

“丑”是地秧歌中的核心角色,戏份最重,表演难度也最大。

根据角色特点的不同,“丑”又分为“文丑”和“武丑”。

“擓”,又称“老擓”,在地秧歌中扮演中老年妇女的角色,分为“文擓”和“武擓”。

“文擓”俏皮活泼、风趣幽默,在“妞”与“公子”之间起着牵线搭桥的媒介作用;“武擓”,威严豪放、粗犷泼辣,在“妞”与“公子”之间起着“棒打鸳鸯”般的制约作用。

“公子”,为书生、文人形象,风流潇洒、温文尔雅,与传统戏剧中的文生类似。

四、地秧歌的动作特点昌黎位于河北省东北部,隶属秦皇岛市管辖,北枕碣石、东临渤海,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和移民重地。

因此,在昌黎地秧歌的发展中,也汲取了诸多其他民族和地区的传统文化特色。

比如,舞蹈开始以及行进的部分中,往往以武术动作“少林棍”开路和打场,这便与来自河南的大量移民有着直接的关系。

地秧歌的舞蹈以自由灵活、轻快自如地扭动见长,具有细腻、灵动、活泼、风趣的风格特点。

舞蹈动作上注重肩、腕、胯、膝、颈等身体部位之间的配合,身姿步法圆活轻灵,呈现出双手摇摆、肩部腰部扭动、脚下步伐上下颠颤的形态,犹如风摆杨柳一般。

伴奏呈现慢板时,表演者动作舒展大方、收放自如;快板时,表演者侧重演绎自身行当的技艺。

“妞”,主要道具为扇子和手绢,表演时一般左手持绢,右手持扇,通过手腕的转、翻、扣、塌搭配灵活的手指动作,捻转出丰富多彩的扇花和绢花。

扇花动作主要有转扇、平抖扇、偷看扇、扑翻扇、遮阳扇、风摆柳扇等;绢花动作主要有字花、里绕花、外绕花、绕摆花、后背花等。

道具在“妞”的表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演员往往通过扇花和绢花的变换来表现人物情绪变化、抒发情感,增加舞蹈的舞台表现力和艺术张力。

秦皇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秦皇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秦皇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本文从秦皇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及意义入手,结合秦皇岛高校双排键电子琴教学实践,论证其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中的积极推动作用。

标签: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排键电子琴;传承;创新;推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五千年的历史底蕴。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各族人民民间音乐的传承。

河北省秦皇岛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一大批风格鲜明、演唱技巧独特并且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的民间音乐样式。

“昌黎地秧歌、昌黎民歌、河北鼓吹乐、昌黎皮影戏、抚宁太平鼓、青龙猴打棒、满族村子秧歌、北戴河任家班鼓吹乐”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其“活态”传承的生动艺术气质和浓郁的地域性民俗情韵,也已成为诠释秦皇岛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精神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并深受群众喜爱。

例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河北鼓吹乐,曾是中国民族音乐史上重要的乐种。

主要分布在河北,其中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更被享有“中国吹歌之乡”的美称。

抚宁鼓吹乐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还有主要活动在河北省秦皇岛地区及东北三省各地的北戴河任家班鼓吹乐也是河北鼓吹乐的主要代表。

不同种类的唢呐是抚宁鼓吹乐、北戴河任家班鼓吹乐演奏的主要乐器,演奏风格活泼粗犷,风趣诙谐,热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抚宁鼓吹乐主要用于婚丧嫁娶、年节喜庆和民间舞蹈的伴奏,历来深受群众欢迎。

河北省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2014年3月21日,河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并下发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资料和实物征集与管理办法》、《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命名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法规,从立法角度对河北省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进行了规定。

冀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昌黎民歌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冀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昌黎民歌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重要 组成 部 分 。它 经过 了不断 的变 革 与发 展 形成 了现 在 的 唱腔 ,

些 艺人 已成为 了城 市 人 、成 为 了正规 艺术 院 团的 演员 ,但 究 其
根本 还 是来 自于 农村 ,这就 像赵 本 山现 今 虽然 是文 艺界 的 巨擎 , 黑土 地 的道理 是 一样 的 ,农村 规 模 的萎缩 也 意味 着 昌黎 民歌 的 萎 缩 ,可 以说现 在 昌黎 民歌 的生存 空 间面 临着 艺术 多 元化 和农 村 城
H B1 3 Y S0 3 7 )
成 了城 市人 ,而 这对 于根 植 于 昌黎农 村 的 昌黎 民歌 来说 意 味着 新 生力 量和 受众 群 的减 少 ,翻 开 昌黎 民歌 的档 案 ,我们 不 难 发现 ,
昌黎 地 处 幽 燕 之 地 、 渤 海 之 滨 , 自古 便 是 人 杰 地 灵 ,是 全 但 凡 有些 成就 的昌黎 民歌 艺 人十 有 八九 是来 自于农 村 的 ,即使 有 国有 名 的重 镇 。此 地 孕育 出了如 昌黎 地秧 歌 、 昌黎 民歌 、昌黎 吹 歌 、 昌黎皮 影 等众 多 艺术 门类 ,这其 中 昌黎 地秧 歌 、 昌黎 民歌 、
当今 社 会 的问题 。在 当 今 社会 各种 新兴 艺术 五 花八 门,大 部分 年 轻人 早 已不 再对 昌黎 民歌这 种 “ 老 古董 ”产 生 兴趣 ,更 多 的人 会
把欣 赏 的重 心放 在 时 尚的通 俗音 乐 或者 高雅 的 西方 音乐 ,对 于 古
基 金 项 目:2 O1 3 年 度 河 北 省 社 科 基 金 研 究 课 题 “冀 东非 物 老 的有些 土 气 的 昌黎 民歌往 往 是不 屑一 顾 的 。并且 由于 我 国城 市 质 文化 遗产 一 昌黎 民歌 的传 承 与保 护策 略 研 究 ” ( 项 目批准 号 : 化进 程 的快 速 发展 ,使 大量 的 农村 变为 城 市 ,大量 的农 村 人也 变

昌黎地秧歌传承人才系统性培养研究

昌黎地秧歌传承人才系统性培养研究

17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23二、昌黎地秧歌传承人才系统性培养策略 (一)政府资金和政策扶持,夯实人才培养基础昌黎地秧歌传承人才的系统性培养工作,对于社会长远发展来说,从文化到经济,都将产生深远的利益。

然而,此项工作辐射范围广,投资周期长,想要成功,离不开政府资金、政策力量的主导与扶持。

首先,政府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尽可能的提供资金支持。

资金是昌黎地秧歌传承人才系统性培养工作的物质基础,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项目补贴、奖励机制等方式,购置教室、设备等,作为昌黎地秧歌传承人才的培训工作的物质保障。

其次,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扶持。

利好政策是昌黎地秧歌传承人才系统性培养工作的政策保障。

例如,制定昌黎地秧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昌黎地秧歌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能够有效促进昌黎地秧歌的传承和发展,从而为传承人才培养工作创造必要条件。

最后,政府还可以调动各方资源,为昌黎地秧歌传承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如,与文化机构、艺术团体、高校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昌黎地秧歌的研究、教学、推广等工作;或组织专家、艺术家、教师等进行昌黎地秧歌的传承和创新工作,为传承人提供更高水平的指导和帮助,或为昌黎地秧歌表演活动吸引企业投资等,对于昌黎地秧歌传承人才的系统性培养工作进行积极助力。

(二)吸引社会资源参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昌黎地秧歌传承人才的系统性培养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参与。

社会的广泛参与不仅能为昌黎地秧歌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资源和支持,还能增强公众对昌黎地秧歌的认知和热爱,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文化氛围。

首先,利用社会媒体资源,加强昌黎地秧歌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广泛宣传昌黎地秧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提高公众对昌黎地秧歌的认知度和兴趣。

同时,举办昌黎地秧歌的演出、展览、比赛等活动,吸引更多观众参与和体验,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昌黎地秧歌的良好氛围。

河北昌黎地秧歌的艺术特征

河北昌黎地秧歌的艺术特征

河北昌黎地秧歌的艺术特征作者:赵世莹李立孟丹娜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2期[摘要]昌黎地秧歌又称“河北地秧歌”、“冀东地秧歌”,是流传于昌黎县、乐亭县一带的民间舞蹈,也是河北民间舞蹈中影响力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舞种之一,与沧州落子、井陉拉花一起被合称为河北三大秧歌。

[关键词]昌黎地秧歌;艺术特征;即兴性一、昌黎地秧歌的艺术渊源昌黎地秧歌诞生在昌黎,坐落在碣石山前的昌黎县土壤肥沃,海岸线长,海产品丰富,历史悠久,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因此地秧歌是滦河三角洲地区传统民间文化与地方民俗风情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

(一)地理环境河北昌黎地秧歌诞生在昌黎,地处辽西走廊西端,东临渤海,西带滦河,全境山水呼应,气候适宜,物产丰富。

昌黎县境内的海岸线全长64.9公里,沿岸设有国家一级渔港,海产品丰富。

据史书记载,今昌黎在唐尧属冀州,虞舜时属营州,为远离大陆的碣石之地,后经春秋战国到隋唐五代,南宋时期金世宗改为昌黎县,历史悠久。

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

(二)文化“杂陈”昌黎的历史和文化源远流长,春秋消亡后,这一地区在很长一段时期为中原与东胡的接触前沿地区,恰处中原地区与东北地区的交汇地带,长期的民族交融、冲突、聚居使各民族文化在这里冲撞与融合,在辽、金、元三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漫长时期,中原文化不可避免的与锲丹、女真、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并形成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昌黎秧歌舞蹈,如丑角的晃肩动作、丑角带的毬帽,都明显带有蒙古族舞蹈的特点。

明朝时期,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使本地以汉族文化为核心的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又与移民所带来的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区的中原文化与江南地区文化的冲撞,再度发生变化,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滦河三角洲文化。

二、昌黎地秧歌的艺术特征但凡秧歌,都会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形式和内容都是为了传达一种特定的感情而存在,它的形式与内容,在“情”的散发上融为一体,灵活、自由、应变性强。

浅谈河北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音乐论文-艺术论文

浅谈河北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音乐论文-艺术论文

浅谈河北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音乐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民间音乐论文(专业研究10篇)之第三篇摘要:民间音乐是人们在生活中有感而创作的艺术内容, 更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河北省的民间音乐是中国民间音乐当中的一个组分, 其发展是中国民间音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以及新的思想潮流的涌动, 民间音乐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很多传统的民间音乐渐渐失去了传承下去的环境。

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就河北省的民间音乐保护传承面临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间音乐,河北民间音乐,音乐传承,文化产业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活动的不断发展,各级文化部门越来越重视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

河北省作为一个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的省份,拥有承德清音、正定常山战鼓、唐山唐海吹花、衡水景县吹歌等多种民间音乐资源,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一直以来河北省都十分重视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河北省一直致力于在自身的文化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俗文化的生存问题就愈发暴露了出来。

其中尤其突出的是传统形式的民间音乐的生产空间正在日益萎缩,甚至一些民间音乐已经传承下去,对此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和发扬。

一、河北省民间音乐现状及问题民间音乐在中华民族中已经传承已久,在河北也是如此,传统音乐提供的丰富音乐产品曾经给河北的民间音乐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从古至今民歌就是劳动人民进行集体劳动过程中的一种写照,而后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历史不断发展,河北民歌也注入了很多精神因素,逐渐成为了一种民间艺术,因而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它已发展成为一种文化遗产,在中国受到高度重视。

河北省的民歌可以作为河北民间音乐的一个写照或者代表,这是民间智慧的精华所在,不仅充分反映了历史演变过程中发生过的历史,还是河北本地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内涵的真实写照。

昌黎地秧歌

昌黎地秧歌

昌黎地秧歌作者:来源:《当代人》2013年第03期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

昌黎地秧歌最早产生于元代,一直流传至今。

昌黎地秧歌以在地面上轻快自如、自由灵活地扭动,做出比较细腻、风趣的戏剧性表演见长。

昌黎地秧歌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昌黎先民,为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借助无拘无束的手舞足蹈,来抒发情感,磨炼性格,寄托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昌黎地秧歌的雏型。

它历经昌黎人民世世代代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而逐步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艺术种类。

多少年来,凡遇年节或喜庆日子,地秧歌队伍遍及昌黎城乡,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演出,自我表现,已成为昌黎人民世代相沿的传统习俗。

昌黎地秧歌产生之初,男女角色均由男性扮演,追至元代,由于蒙古族女性较为开放,出现了由女性扮演的“妞”等角色。

又由于秧歌可即兴参演,所以又出现了戴“缨子帽”的丑角,缨子帽这一蒙古族的服饰,在昌黎地秧歌的表演艺术中一直保留至今。

以前的昌黎地秧歌,不是单纯的舞蹈,而是有舞有唱、舞唱结合。

直至清末民初,“唱”的部分转向了“莲花落”“二人转”“评剧”等舞台艺术,“舞”的部分,逐步演变为现存的纯舞形式。

由于昌黎在地理上的位置及战争、移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昌黎地秧歌在发展中融进了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民间艺术。

如在秧歌开始和演出行进中,耍“少林棍”打场开道,所唱的《秧歌调》中糅有《凤阳歌》的韵律,即与山东、河南而来的大量移民有直接关系。

再如,丑角的晃肩动作,即带有明显的蒙古舞蹈特点。

地秧歌中出现过“踩寸子”的“妞”角,即是受满族服饰影响的产物。

昌黎地秧歌的演出分场子秧歌和排街秧歌两种形式,场子秧歌即固定于某一场所进行演出,排街秧歌则人数较多,沿街串巷,行进演出,乐队由打击乐和唢呐组成,人数虽少,但声音洪亮,行进方便。

伴奏为大喇叭加鼓、镲等打击乐。

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内容,除平秧歌无固定情节外,大多数“出子”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风貌和戏曲、电影、故事中的片段,取材广泛,叙事性较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少数民族体育传承和保护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少数民族体育传承和保护研究

并渐 渐 渗 入 其 中 。 昌黎 地 秧 歌 步 入“ 舞 戏 ” 结 合 的重 要 兴起 时 期 是 在 明 、 清两代 。《 昌黎县志》 第五卷礼俗一节 中记载 : “ 正 月朔 日前清时代……十 四、 五六 日名 为元宵 节 , 凡 城乡村 中 , 多搭秋 千为 嬉 , 夜则 张灯演 唱秧 歌
科 学 理 论
非物微
( 燕 山大 学 里 仁学院 , 河北 秦 皇岛 0 6 6 0 0 4 :燕 山大学 体育 学院,河北 秦 皇岛 0 6 6 0 4) 0 摘 要: 2 0 1 1 年 6月起“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 开始执行 , 通 过对 河北民间舞蹈艺术 中影 响最 大、 最具代表性的河北少数 民族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昌黎地秧歌 的历 史背景与现状进行研究 , 探析其 保护、 传承与发展 , 并提 出加 强教 育、 宣传、 竞赛 , 特别是要 与旅游 相结合 , 以及保 护地秧歌 的文 化品牌功 能, 以期为河北省少数 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健康发展尽微薄之力 。 关键词 :少数 民族体育 : 昌黎地秧歌 ;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发展
戏” 。 昌黎 地秧歌在 由“ 歌 ‘ 舞” 向“ 舞 戏 ’ 转 变 的同时 , 不仅延续 了秧歌表 演 的原有排街 、 打场等重要活动形式, 还在 以唱 民歌、 乡 间小调或即兴填词 演唱 的传统形式上形成“ 排街秧歌 ” 和“ 场子秧歌” 两种 活动形式 。 随着秧歌活动不断的发生改变, 昌黎地秧歌在 时代变迁 中形成了丰富 多变 又独特 的表演活动形式 ,昌黎人 民形成 了 自己独 具风格 的角色 形象, 为昌黎地秧歌 的艺术化奠定深厚的基础 。昌黎地秧歌接连在亚运会帆板赛 区开幕式 、 沈阳 国际秧歌节等重大活动和赛事中获得殊荣。2 0 0 6 年 5月 2 O 日, 经国务 院批准 昌黎地秧歌被 列为第一批 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 遗产 , 并确 立周贺华和于振江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项 目传承人 ” 。2 0 0 9年 , 昌黎地秧 歌走 进国家级音乐殿堂—— 国图音 乐厅; 2 0 1 0年, 昌黎地 秧歌在 上海世界博览会做精彩展演 。在展演中 昌黎地秧歌 以它独特 的艺术魅力 , 和着 时代的节拍, 展示着它鲜活的艺术生命 力, 得到一致好评 。同时, 作为 少数 民族体育项 目逐渐在河北各地和全国各地传播推广 , 让 昌黎 地秧歌成 为世界 民间文化 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地 秧歌 的保 护 、 传 承 与发 展 2 . 1地 秧 歌 的 保护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蕴 含 着 民族 特 有 的 思 维 方 式 、 心理活动 、 审美观 念, 凝 聚着 民族深 层的文化基 因, 展现 了民族充 沛的文化创造 力, 是值得 倍加珍 惜 的精神家 园。保护、 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传承 民族 文明、 繁荣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 求。 多年来, 昌黎地秧 歌 出子在群众文化活动 中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 首先 , 应该认识到, 昌黎 民间艺术是人类的精神精 粹。 人类创造了文化 又被文化铸就着 , 每个 民族因其所处的 自然 与社会生态环境 的不同而积淀 了各 具特 色 的 文 化 , 因而 它 蕴 涵 着 深 层 次 的 历 史 , 凝 聚 着 一 个 民族 的 生 命 力 。特别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 已经成 为人们 的共识 。昌黎地秧歌是传 统文化 的杰 出代表 , 它历经多少代艺人的完善才流传到今天 。它 犹如人类 的精神象征 , 既属于 昌黎 , 也属于民族和全人类 。

论“非遗”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

论“非遗”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

43第34卷第7期 2021年04月Vol.34 No.7April 2021艺术科技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跟上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随着社会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淡忘,政府亟须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让当代人了解并传承非遗文化。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我国的非遗舞蹈来源于民间,并在民间广泛流,对非遗舞蹈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民风民俗、文化特色。

高校是一个很好的舞蹈教育平台,通过静态保护和动态传承的方式让学生学习非遗舞蹈,既丰富他们的舞蹈知识,又可以让他们了解非遗舞蹈的文化内涵,这对于非遗舞蹈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1…保护非遗舞蹈的意义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漫长发展过程中,辛勤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各种舞蹈,这些舞蹈得到了广泛流传,发展成为现在的非遗舞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研究人类文明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特殊的意义,可以说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1]。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我国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明确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非遗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保护传承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非遗舞蹈一方面让人们认识到非遗舞蹈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我国舞蹈艺术提供了文化支撑。

非遗舞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学术价值。

首先,从舞蹈本体分析的角度详细梳理和挖掘非遗舞蹈,并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记录与保存舞蹈,进一步扩展和补充地域性民间舞蹈理论。

其次,从舞蹈创新角度整理非遗舞蹈原生性动作,结合时代发展,运用现代编创手法,创新舞蹈作品。

第二,应用价值。

河北省高校对昌黎地秧歌传承与发展的影响研究

河北省高校对昌黎地秧歌传承与发展的影响研究

Ying Wenlin1 Li Weiguo2 (1.Shijiazhuang preschool normal college, Shijiazhuang, Hebei, 050228;2.Hebei women'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00) Abstract: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Yangli Changg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and non-heritage culture in Hebei, so that college student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humanities and aesthetic tastes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ing non-heritage culture Changlidi Yangge has become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Hebei folk culture. Based on the expression form of Changlidi Yangge in Hebei,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 luenc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anglidi Yangge,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Hebei Provi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anglidi 与表情的夸张。再次是擓角。擓角主要以老年女

河北省昌黎地秧歌在教学中的推广研究

河北省昌黎地秧歌在教学中的推广研究

河北省昌黎地秧歌在教学中的推广研究作者:张峥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04期内容摘要:河北是一个历史久远、文化丰富的省份,在长期的发展中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这些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我们每一个燕赵子女共同的使命与责任。

本文主要围绕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昌黎地秧歌在教学中的推广情况展开研究。

本文通过研究,目的在于有效推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且也作为一个可行性的参考为当代艺术专业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理解、保护与传承提供帮助。

关键词:地秧歌昌黎三歌保护路径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质上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优秀的文明成果。

其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城市化、市场化还是现代化的发展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怎样更好的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良好的保护和传承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昌黎地秧歌蕴含的艺术价值昌黎地秧歌是一种民间艺术,源自当地民众的生活,与其思想、道德、情感、劳动方式等密切相关。

昌黎地秧歌是凝结了当地民众集体智慧的文明成果,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无论是审美娱乐价值、健身价值还是人际交往价值都在不断的丰富中。

(一)审美娱乐价值秧歌中蕴含的就是与人民群众相符合的艺术情趣和审美观念。

昌黎地秧歌是一种在农家田地广为流传的艺术,具有群体性的特点,彰显了古代人民自然朴素的特性,是对普通百姓生活的一种生动的反映,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推崇。

秧歌是一种比较活泼、自由的艺术形式,可依照民众的审美需求进行即兴的创作与表演,几乎不瘦场地、礼数及人数的限制。

也因此人们经常以扭秧歌的形式放松心情、愉悦身心,这在农事闲暇时常见,逢年过节更是必不可少。

昌黎地秧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其风格主要是诙谐、风趣,“丑”和“逗”是表演的两大看点,地秧歌中三个典型的角色构成了“铁三角”,表演者依据扮演的行当运用夸张的动作、多变的步态及丰富的表情进行即兴表演,多样的形式、变幻的动作、幽默的表情带给观众无限乐趣。

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河北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民间舞蹈作为河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片土地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河北民间舞蹈在传承和创新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表现形式的冲击,河北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面临着挑战。

传统的舞蹈形式和表演方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导致传承环节出现断层和脱节的情况。

现代舞蹈的兴起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给河北民间舞蹈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河北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创新,深入研究河北民间舞蹈的历史渊源、特点以及现代化发展的路径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充分了解河北民间舞蹈的传统和现代发展现状,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措施,促进河北民间舞蹈的蓬勃发展和长久传承。

【以上内容共205字】1.2 研究意义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河北是中国的文化名州之一,拥有丰富的民间舞蹈传统,探究其传承与创新的过程能够更好地了解河北文化的发展历程和脉络。

民间舞蹈作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承载着民俗、历史、地域等多方面的信息,研究它们的传承与创新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河北民间舞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进行了创新,研究其创新的特点和趋势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代文化发展的特点。

深入研究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不仅可以丰富文化研究领域的理论框架,也有助于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内容长度:203字】2. 正文2.1 河北民间舞的传承河北民间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一直是舞蹈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沧桑的岁月里,河北各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如河北秧歌、唐山大鼓等。

这些舞蹈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情感。

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不仅仅是简单地保留和传播舞蹈动作,更重要的是传承其精神内涵和意义。

浅议传统艺术“昌黎民歌”进校园问题

浅议传统艺术“昌黎民歌”进校园问题

浅议传统艺术“昌黎民歌”进校园问题作者:杨爽等来源:《广东蚕业》 2019年第3期杨爽1 杨雯珺2(1.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秦皇岛066100;2.昌黎县马坨店乡大林上完全小学河北秦皇岛066604)[基金项目:2018年度秦皇岛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成果,NO:201807192。

作者简介:杨爽(1985- ),女,河北秦皇岛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表演;杨雯珺(1992-),女,河北秦皇岛人,本科,研究方向:中小学教育。

]摘要“昌黎民歌”作为一项传统文化艺术,具有多年的传承历史,在秦皇岛乃至河北、全国的传统文化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昌黎民歌”进校园,不仅可以启迪心智,而且也丰富和发展了高职艺术教育的多样性。

文章在简要介绍“昌黎民歌”的基础上,针对“昌黎民歌”进校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传统艺术;昌黎民歌;进校园;建议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1205(2019)03-126-031 “昌黎民歌”简介1.1 传统艺术“昌黎民歌”概况民歌是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世代相传、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

民歌源于人民生活,同时又对人民生活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地理环境和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孕育了中国民歌丰富多样的风格形态与文化功能。

河北昌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1950年代曾因“昌黎三歌”(民歌、秧歌、吹歌)闻名河北,成为饮誉全国的文化大县。

昌黎民间艺人曹玉俭也因演唱《检棉花》《绣灯笼》《茉莉花》等众多昌黎民歌而闻名遐迩。

近几年通过调查发现,年轻一代甚至是专业院校的在校学生竟不知道甚至不会唱这些经典的昌黎民歌。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的文化观为出发点,着重分析昌黎民歌的曲目特色和传承价值,并结合职业院校和中小学为开端的歌曲欣赏开始,从中明确昌黎民歌的传承价值,以此弘扬和推广河北秦皇岛优秀传统文化。

试论河北民间舞蹈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实践探索-毕业论文

试论河北民间舞蹈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实践探索-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河北文化博大精深,流行在各地的民间舞蹈如繁星般熠熠生辉,璀璨了河北民间文化,也点缀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那优美流畅的舞蹈,是民间文化的载体,亦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勤劳朴实的河北人民用舞姿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也抒发着对养育了他们祖祖辈辈的这片土地的深情。

河北省普通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承担着传承和发展河北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使命。

本文着眼于流行在冀北平原的民间舞蹈大致情况,以及本省普通本科大学对民间舞蹈的研究情况、及其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实践中的现状及问题,以及河北民间舞蹈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实践中的改进建议四个方面,对河北民间舞蹈纳入驻保高校舞蹈教育体系进行创新性探索。

为提高河北省民间舞蹈普及率,推动舞蹈艺术在燕赵大地的良性发展,通过继承民族艺术瑰宝,使学生从心里产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从而更爱孕育了民间舞蹈的广袤土地,因着强烈的自豪感,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等目标。

希望能对驻保高校舞蹈教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河北民间舞蹈;驻保高校;舞蹈教育;实践ABSTRACTAs a carrier of culture, Hebei folk dance embodies the wisdom, sweat and emotion of working people for generations, and expresses people's yearning for a better future with its unique dance language.As the cradle of cultivating higher tal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Hebei Province undertake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Hebei folk dance cultu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Hebei folk dance, the role of Hebei folk dance in the dance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Hebei folk dance in the dance education practice of based in Baod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role of Hebei folk dance in the dance education practice of based in Baod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four aspects of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 for Hebei folk dances are explored for the inclusion of Hebei folk dances in the dance education system of the based in Baod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Hebei folk dance classroom introduction rate,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province's folk dance,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pride, sense of identity, and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and other goals.Hoping to help the dance education of the Reside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Key words: Hebei folk dance; Based in Baod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ance education ; Practice第1章绪论河北省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北民间舞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行 当 的表演 各 具特 色 ,但 总 的要求 是都 要 具有 肩 部上 下 的
最 终 为河 北 省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保 护 与传 承尽 一份 力 量 , 同 时也 为 当 细碎 颤动 ,身体 体轻 盈 的左 右摆 动 、气 息上提 、腿部 下沉 、腰部
代 艺术专业大学生认识 、理 解、保护 与传承 非物质 文化遗 产提供 一个 轻柔 摆动 、眼 神灵 活多变 等艺 术特 点 。 可行性参考 。 二 、昌黎地 秧歌 的传 承 、保护 现状
关键词 :昌黎三歌 ;地秧歌 ;保护路径
昌黎 文 化 底 蕴 深厚 ,拥 有 丰 富的 民间 文 化 艺 术 资源 , 早 在 二 十世 纪五 十年 代 ,就 是驰 名河 北 、饮 誉全 国 的 “ 文化 县 ”。 悠
河 北省社 会科 学 发展 研究课 题 区域经 济联 合 基金项 目 基 金 久 的历 史孕 育 了魅 力无 穷 的民 间艺 术瑰 宝—— “ 三歌 一 影 ”, 即
妞 多为 女性 表演 ,道具 为扇 子 ,动 作 以肩 部细 小 的耸肩 动 作 歌 的保 护 与传 承上 取得 了一些 成果 ,但 另 一方 面 ,笔 者却 发现 , 为 特 点 ,结 合腰 部 的左 右扭 动 ,和 步伐 上 的上 下起 伏为 主 ,体 现 地 秧歌 的表 演 团体散 于 民间,表 演 艺人老 龄化 等 问题 。 了女子 妩媚 动 人的 艺术魅 力 。 1 . 当地 政府 的思 路 2 . 丑 角的 舞蹈 艺术特 色 丑 角 多 为男 性扮 演 ,头 戴 “ 缨 子帽 ”手 持道 具 以扇 子为 主 , 秦 皇 岛市 在扎 实推 进 “ 非 遗 ”保护 、普 查等 各项 工 作 的基础 上 ,将 着 力建 立名 录体 系 、传 承人 命 名 、遗产 普 查 、重 点项 目保 动 作 语 言风 趣 幽默 ,抖 肩 、耸肩 、晃腰 、垫 步 、套 头 、扇花 等 动 护 和重 大 活动等 方面 下功 夫 。 作 与 诙谐 的 面部 表情 相 映成 趣 。最 吸 引人 的是 头上 “ 缨 子帽 ”的 潮 时 ,舞 者不 断前 后甩 动用 头上 的帽 子 ,技巧 高超诙 谐 幽默 。 ( 1 )秦 皇 岛市将 昌黎 地秧 歌 、 昌黎 民歌 上 建立 昌黎 _ 三歌 艺 ( 2 ) 组 织 编 写 地 秧 歌 、名 歌 中 小 学 素 质 教育 教 材 , 出版 《 昌黎 地秧 歌集 成 》 《 地秧 歌传 承人 物 》 。
大 众 文 艺

・ 文 化教 育 ・
“ 昌 黎 地 秧 歌’ ’ 在河 北 高 校 艺 术 教育中 的 传 承 与 保 护 路 径 研究
徐 熳 王媚 雪 ( 燕 山大 学 河 北秦 皇岛 0 6 6 0 0 4 )
摘要 :河 北省具有悠 久的历 史和灿 烂的文化 ,拥有丰 富 多彩 的 道具 以棒 捶 、烟 袋或 团扇 为 主 。动作 多 以肩 部晃 动 ,和脚 下 的挪 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省 非物质 文化遗 产的传承与保护 牵动 着每一 个 步 为主 ,在 表 演 过 程 中 多 以在 妞 和 公 子中 间 进 行 阻拦 动 作 为 特 燕赵 儿女 。本文 通过研 究河北省秦 皇 岛市的 “ 抚 宁吹歌 ” “ 昌黎 三 点 。形象 生动 ,诙谐 幽默 。 歌”等非物质 文化如何 与河北省 高等 院校 的艺术类专业教 学相 结合 ,
省 文化 品 牌享 誉全 国。它 最 早产 生 于元代 ,一直 流传 至 今 。昌黎 春 节晚 会 、元 旦晚 会 ,2 0 0 8 年 北京 奥运 会 、2 0 0 9 年 ,昌黎 地秧 歌 地 秧 歌 以行 当表 演 为主 ,在 地面 上轻 快 自如 、 自由灵活 地扭 动 , “ 走进 天 津 ”,2 0 1 0 年 上 海世 博会 ,纷 纷 亮相 ,还 与 马来 西亚 、 以做 出 比较细 腻 、风 趣 的戏 剧性 表演 见 长 。主要 分妞 、丑 、捱 、 兴 表演 为 主 ,有 时 也表演 一些 有故 事情 节 的小段 子 。 1 . 妞 的舞蹈 艺术 特色 韩 国等 国家 进行 民 间文 化 交 流 活 动 , 展现 了 昌黎 地 秧 歌 艺 术 魅 从 调 查中 发现 ,一 方 面 昌黎地 秧歌 这 一原 生态 民间舞 蹈 艺术 已经得 到 了 国家及 省市 各 级政 府文 化部 门的重 视 ,在对 昌黎地 秧 公 子等 四个 形象 。在 表演 形 式上 分排 街秧 歌 和场 子秧 歌 ,多 以即 力 ,提 升 了河 北 民间舞 蹈 文化 的艺术 高度 。

昌黎地 秧歌 的艺 术特 色 宁 等地 。据 笔 者实 地调 查 发现 ,如 今地 秧 歌 已经扭 出昌黎 、扭 出 昌黎 地秧 歌是 河 北省 最 具代 表性 的 民间舞 种 之 一 ,作为 河 北 山海关 、秦 皇 岛扭 向了世 界 。近年 来 , 昌黎地 秧歌 在 省 电视 台的

号 :2 O l 2 0 5 0 1 7
昌黎地 秧歌 、 民歌 、吹 歌和 皮 影戏 。地 秧歌 、 民歌 、皮 影 戏先 后
入选 第 一 、二 、三批 国家级 非物 质 文化遗 产 保护 名 录 ,吹 歌入 选
非 物 质文 化遗 产 是 中华 民族在 社 会历 史 发展 过程 中创 造 的世 河 北省 非 物质 文 化 遗产 保 护 名录 。 昌黎 也 因此 蝉 联2 0 0 8 ~ 2 0 1 0 年 代 传承 的文 明成 果 。承载 着 民族 记忆 的文 化基 因。在 城 市化 、现 度 和2 0 1 1 - 2 0 1 3 年度 “ 全 国 民间 文化 艺 术之 乡 ”称 号 。 其 中 昌黎 代 化和 市 场化 进程 中,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在 新 时期 的保 护 与传 承受 地秧 歌 因其 独特 的 艺术魅 力 入选 2 0 0 6 年 , 首批 国家 级非 物 质文 化 到 了冲 击 。 如何 有效 地保 护 和传 承 中国 的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 已成 为 遗产 名 录 。 亟 待解 决 的热 点问题 。 昌黎 地 秧 歌 表 演 在 过 去 主要 集 中在 河 北 省 昌黎 、卢 龙 、 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